货币局制度崩溃论文

2022-04-18

[摘要]国际货币制度演化的过程呈现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彼此轮换的特征。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货币危机;中间汇率制度下,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起作用。当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货币局制度崩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货币局制度崩溃论文 篇1:

金融风暴后香港的货币局制度

[摘 要]本文从货币局的定义、由来,香港实行货币局制度和联系汇率的原因、效果,实行货币制度的各国实践的历史、经验,以及结合金融风暴中港元受到的冲击和联系汇率下的运行机制利弊和改革措施的实际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香港货币局制度既联系汇率的现状和未来。

[关键词]联系汇率;货币局;新会计安排

1 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实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基本上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Currency Board System),即根据固定汇率以外币支持和赎回发行的货币。联系汇率制度实际就是港元与美元挂钩的一种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局制度是利用外汇储备约束货币发行,并使其产生自动调节机能,其货币与所挂钩的货币兑换率是固定不变的。货币局制度有两项基本原则:一是本国货币汇率钉住一种作为基准的外国货币;二是所发行的货币保证完全以外汇储备作为后盾。换句话说,货币发行局是一种依循类似金本位严格按“法则”运作的货币制度,货币局不再根据经济金融状况,采取“权衡”式的货币政策。这就是联系汇率的奥秘和命门所在,有其优点也有其不可回避的弱点。

2 香港实施货币局制度的背景和相关历史

1983年9月24日,受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影响,发生港元危机,人们大量抛售港元而收购美元,港元在外汇市场上暴跌,对美元的汇价逼近10元大关,港汇指数也锐挫至57.2的历史最低水平。同年10月15日,在一个由港督尤德、财政司彭励治和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强等要人出席的会议上,港英政府宣布放弃不干预货币市场的原则,转而接受经济学家格林伍德的建议——建立一个钉住美元的浮动汇率制。据说,当时有人提议将汇率钉住在1∶8的水平,因为它有着象征发财的谐音,但此建议却被彭励治否定了,理由是它太简单,给人一种没有经过科学测算的印象。最后,彭励治力主将汇率定为1∶7.8,至此,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就这样“科学”地产生了。港英政府于两天后,即10月17日正式宣布港元与美元直接挂钩,实行1美元兑7.8港元的预定官价,从而开始了联系汇率制度。

可以看出港元的初始定位并不“科学”,貌似神圣的神秘的7.8一直主宰港元,港元的价值有待完善,特别是经过将近30年的经济变迁,港元贬值的现实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自香港联系汇率引入的那天起就遭到一些批评。亚洲金融风暴后,因联系汇率制度的因素港元变相随美元升值,而使其竞争力降低,加之房地产泡沫,使香港经济备受压力。

3 实施货币局制度对香港的好处

联系汇率制也有它独特的经济现实基础和技术操作因素。香港是小岛经济,缺乏资源,外资在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受许多不可能在控的外部因素的制约,所以用利率或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这是显然不切实际的;为了减少国际贸易中的外汇风险,缔结长期贸易契约和集中国际资本,而采取钉住美元,稳定汇率的办法,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且香港作为集多功能于一身的国际金融中心、开放的金融市场和世界贸易中心,汇率的相对稳定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联系汇率的选择自然有其特殊的原因。此外,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和国际货币的重要地位是已经确立了的,在未来数年还不大可能发生动摇,并且美元是香港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因而钉住美元也是具有现实经济价值的。从技术操作角度看,联系汇率制集中了世界许多重要汇率制度的优点,特别是将联系汇率与市场汇率结合了起来,并在调节机制上沿用了香港历史上商业制度的一些优秀做法,加上十几年的创新和完善,它已趋于成熟,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功效显著,并为香港社会和市场接受和所习惯,别说投机者从来没有从正面进攻过香港汇率,就连积极意义上的市场参与者真正进行套利活动的都很少。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成立和调控力度的日益增强,已达到114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也为维持联系汇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截至2003年2月底,香港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1143亿美元,比上月底增加28亿美元,在全球排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

同时,联系汇率是其他经济政策的基石。最重要的是这关系到或者说有利于保持香港核心竞争力。香港的竞争能力并非单依靠成本价格的高低,而是建基于其他更深远的素质之上。这些素质对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越短期汇率变动带来的压力。给香港带来的核心竞争优势的素质有三方面:一是服务型经济,香港服务业独特之处是能够提供全面的服务配套,照顾到每一个环节的需要,例如金融业服务,是其他亚洲地区无可比拟的。二是基建设施、法律环境、自由高效稳定的政府和低税率的等;三是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中转港的角色不言自明,国际资金的调拨、承兑、进出等活动都依托于联系汇率的稳定。而这些核心竞争力都以联系汇率为基石,特别是现在的香港,金融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香港支柱产业和联系汇率关系唇齿相依。

联系汇率制度在香港经济历史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使香港安全地渡过了数次金融动荡与危机。20年来,香港经济运行良好,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港元信誉卓著,坚挺走俏,这里面,联系汇率是功不可灭。在1983年以来的历次全球性、区域性的经济灾情和政治风波中,中英之间的一系列大小摩擦中,以及最近数月来发生在东南亚及香港在金融风暴中,港元的市场汇率波动从未超出过1%的水平,这足以证明联系汇率相对于它社会政治背景的合理性。

香港前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也曾面对金融危机时明确指出:港元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将依旧是其他经济政策的基石,相反的,兑换率不稳定反而会对香港股市、金融市场和产业市场造成“灾难性”的冲击。

4 阿根廷实行货币局的历史经验和结局

2001年元月6日,阿根廷众议院通过结束实施长达10年的联系汇率政策。把该国货币与美元脱钩并贬值,以挽救当地经济。阿根廷新总统正式宣布该国货币比索与美元脱钩。这一做法使香港成为唯一一个实施联系汇率的地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实施的“货币局汇率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固定在1∶1的水平上,外汇买卖依然不受限制;货币基础完全以外汇储备作保证;中央银行不得通过印刷钞票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活动所需的比索可自由兑换。江时学说:“初期这种固定汇率制在降低通货膨胀方面是十分成功的,但后来由于比索绑在了美元上,美元的坚挺使比索的币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对阿根廷出口贸易 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998年金融危机也因此使阿遭受巨大打击。”除此之外,造成阿经济衰退的原因还有庞大的财政赤字导致利率居高不下和抑制投资等。

可以说阿根廷“成也联系汇率,败也联系汇率”,当初和美元挂钩的新生比索让阿根廷建立了自己的信誉,了结了通货膨胀史,曾让阿根廷经济戏剧性的反弹。但10年后的今天也是联系汇率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弊病让阿根廷不得不放弃它。这着实让人担心有同样性质的香港的联系汇率稳定,香港政府的预算通常总是有盈余的,而实行固定汇率失败的国家总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财政赤字。但现在香港近年的赤字着实让人担心香港联系汇率的稳定。

近年的财政数据显示香港已出现财政赤字而且还将持续几年,而且有可能消耗尽港府的储备。香港公共财政正面对近5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财政危机。2002—2003年度港府综合赤字达700亿港元,比原来估计的高出248亿港元,赤字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5.5%(见下图),财政储备则下降至3690亿港元。2003—2004年综合赤字比去年估计大,主要原因实非经常收入不如预期。单是2002—2003年度全年地价收入较原来预算减少139亿港元。而且随着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深圳、珠海等周边城市的冲击这一财政收入将无法弥补,此项收入将继续减少,还将带来赤字。另外,众所周知的香港制造业“北移”给香港财政收入带来巨大冲击,完全无法改变和弥补,而且越来越多行业北上。不但财政收入进一步减少,而且造成失业人员和申领救济、众援的比例屡创新高,政府这方面的支出不降反升,节支在这方面落空。而这些将都不以香港其他行业的好坏都将无法弥补,香港结构性赤字出现了。(结构性赤字是指无论经济如何兴衰,经营账收入仍无法完全支付经营账开支)

根据现任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所提出的财政预算,香港特区政府财政赤字要到2006—2007年才会消失,且需要香港GDP每年可持续增长3%为保障,每年就要增收及节支350亿港元。库务局局长俞宗怡更指出香港若不改变目前的理财方式,目前3600多亿港元财政储备将于7年后用尽,20年后负债将达到26000多亿港元。最坏的后果将是联系汇率的后盾外汇储备则有可能被动用和减少。而香港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将会影响港元和港人的信心,担心再受到冲击港府将没有能力托市维持联系汇率甚至承兑美元的问题。更要命的是不动用储备港府就没有钱花,消费疲弱、恶性循环,可谓两难境地。

过去五年有四年出现综合账户赤字

可以说港府的财政赤字直接命中了顺利实施和维持联系汇率两个最基本要素——储备和信心。联系汇率第一要求香港有足够的储备。香港目前有1143亿美元的储备,是港元发行量的六倍左右,完全有能力将市面上最后一张港元兑换成美元。但是这只是现钞,金管局收到1美元的抵押后,才允许发行银行发行7.8港元现钞,但有了现钞后,银行可通过信贷以倍数之多制造存款。银行的存款却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港元的总货币量(含现钞及各种存款)超过17000亿港元。储备一方面是起保证汇兑作用,另一方面是关键时刻起稳定人心甚至可以说是托市,稳定、挽救股市、汇市而稳定、挽救联系汇率的作用。赤字威胁储备和港府的实力,就减少一分联系汇率的可靠性。可以说联系汇率是以整个港府的总储备或经济实力为依托的。第二就是要给市民足够的信心。因为即使香港有足够的美元储备,人们还是担心政府未必信守承诺,真正将储备用于兑换港元。因此必须尽量让美元和港元畅通无阻地兑换。兑换的大门越是敞开,手续越是简便,人们对港元的信心就越坚定。而赤字连年和经济情况没见好转或勉强维持联系汇率而港府无力面对而继续恶化的话,信心将受到打击,一旦港人产生恐慌,把大量的港元存款转为外币存款,金管局将无法转换。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快速崩溃一个直接原因是东南亚各国国内的投资者和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担心储备不能全部承兑,纷纷挤兑美元,跟风为金融大鳄推波助澜抛售本国货币,导致本国货币的彻底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更有人指出,如果特区政府不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政府收支达到平衡,情况将更加不妙,有朝一日可能变成第二个阿根廷。

5 货币局制度的不足以及香港死守联系汇率代价

这种担心可以说根源于货币局制度自身的不足:

(1)政府不能控制货币供应和利率,利率由基准货币发行国制定,货币总量取决于收支平衡,以及银行体系中的货币乘数。也就是说,港元利率完全被动地跟随美元利率。另外是指,香港流通的现钞虽然有100%的外汇储备作为支持,但银行存款却非如此。准确的说不是百分之百的储备支持,若港人发生恐慌,把大量的港元存款转为外币存款,金管局将无法转换。

(2)政府不能利用汇率来调整外来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如进口价格的上涨、资本流通的转移等,而只能调整国内工资和商品价格。联系汇率是死的联系,是固定的汇率。保持了汇率的稳定但却损失了经济效率。

(3)联系汇率的所谓“自动调节机制”并不可靠。通常炒家靠借用港元去沽售以牟取利益,抽高利息一般情况下可以其作用,但港元利率升得过高时,效果就适得其反,恐慌时靠加利息去捍卫港元可能会无效或更加危险。因为如果炒家有备而来,股汇同炒,他们早在远期港元做好准备,如沽空期指,利率越升则会使他们赚得越多。

(4)联系汇率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例如,它使得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投资和消费行为、利率、货币供应量以及汇市、股市、期市的局势过分依赖美国经济和市场,并且由于这一因素使自身经济杠杆的独立性和调节能力始终受到限制;再就是很难通过联系汇率准确反映香港经济运行规律和变化了的情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联系和交往;此外,香港的通货膨胀和高地价也与之有关。但尽管如此,在香港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体系不发生重要变化的前提下,实在还找不到更好的汇率制度来替代它。

另外,死守联系汇率代价高昂:港府要守住港元联系汇率,主要手段是收紧港元银根,提高港元利息。香港在各方面的成本高企,大大削弱了竞争力,香港公司不可能承受太久高利率。这么一来,香港股价、楼价双双暴跌,整体经济已陷于严重的不景气。按理说,香港目前百业萧条,当局应降息“放水”(放松银根)才对,但为了守住港元,当局却不得不反向操作。日子最不好过的是那些近两年刚买住宅的中产阶级。他们一面看到自己的房子一天比一天不值钱,一面又要向银行支付越来越高的抵押贷款利息。如果港府为了保住联系汇率而使香港利息长期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甚至进一步上升,楼市可能全面崩溃。香港总商会主席田北俊日前曾公开议论说,相对于东南亚国家,港元的联系汇率使港元被高估已导致香港旅游业与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弱;而特区政府为捍卫港元所付出的高利率代价,亦将迫使业绩亮丽的地产公司和银行迅速陷入困境。

更要紧的是为了维持联系汇率港府的其他财政政策就很难施展,特别是能有效使香港走出现阶段经济低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消费、贬值促进出口和低利率等。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面对赤字问题,如上面所说赤字直接面对联系汇率的根基的动摇问题,难以把握,这方面港府和议员之间分歧很大,财政司左右为难。更难的是港府还要去增收填平赤字,消费进一步疲弱,经济复苏谈何容易。贬值更是和联系汇率格格不入,根本无从谈起。利率政策在联系汇率框架下港府十分被动,特别是在港元受到攻击时,港府不能灵活运用。

6 香港货币局制度既联系汇率的改革和讨论

那么是不是香港联系汇率就真的不堪一击而非废不可,20年的历史证明香港联系汇率功不可没的。其实香港一直不断的通过对联系汇率自身的改革,使其进一步完善:尽管香港采取货币发行局的制度,而不设立中央银行,但是香港政府采取的调节港元汇率的三大调节手段——新会计安排(New Accounting Arrangement)、外汇基金票据(Foreign Exchange Fund Notes)和流动现金调节机制(Liquidity Adjustment Facility),实质上相当于中央银行的三大传统法宝——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另外港府明确调节主体——金管局,强化调节工具——RTGS(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金管局根据RTGS监视各银行的资金情况,利用三大调节手段,干预外汇市场,保证港元汇率的稳定。三位一体的调节体系凭其强大的活力和港府的充裕的储备为港元汇率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提供了环境,可以说暂时延续了货币局制度,保住了联系汇率。

总的来说,香港现行的联汇制是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变种,在这种制度下,货币是由商业银行发行,而不是由货币发行局发行。同时现在香港政府采取的调节港元汇率的三大手段下,实际使香港金融管理局具备了中央银行职能的特殊货币局制度。

虽然港府的改革成就非凡,但从经济学的道理上讲,两种货币的汇率长期固定不变,有违市场规律。香港的货币局制度虽改革进一步完善但依然备受指责和冲击。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港元不断受到国际金融投机商的冲击,1997年香港在迎击国际金融炒家中,据估计炒家损失30亿美元,但港股在10天期间损失也超过1500亿美元;2008年金融危机香港经济和股市也是风声鹤唳。股市损失的巨大再度引发众多学者关于联系汇率存废问题的讨论。面对不断的危机冲击,香港科技大学一批经济学教授,就联系汇率存废和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出版了著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综合一些其他学者的观点,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改革方案和存废总结为下列5种:

(1)继续维持联系汇率制度。历史证明,联系汇率制度确实有利与香港经济的稳定;若放弃联系汇率制度,可能引起港元的大幅贬值,造成严重的信心危机。

(2)“美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加“港元认沽”方案,也称“二陈方案”。其主张是金融管理局在现行的“港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之上,再加设一个“美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这个机制可为香港持牌银行提供贴现窗服务。

(3)米勒方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教授1998年年初在香港提出的以发行港元联系汇率结构票据(Struc-tured Notes)来捍卫联系汇率的方法,被一些学者认为是自从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提出的多个建议中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此建议是金融管理局发行特别的港元外汇基金票据/债券,发行额400亿~800亿港元,持有人可以港元或根据汇率7.8以美元赎回票据。根据米勒教授的说法,发行这种工具能清楚地表明政府对维持联系汇率制度的决心,因而对银行同业利率产生稳定的心理效果。不仅如此,这种特别的外汇基金/债券将在价格上反映投资者对港元贬值风险的评估,进而影响港元银行同业息率,降低其波动性。由于不仅投资者有了可以对冲的工具,而且政府也通过联汇票据表达维持联系汇率的决心,金管局就不需要通过加息的方法来维持联系汇率制了。

由于“米勒方案”是通过发行可投资的金融票据和债券来付诸实施的,因此,与“二陈方案”通过利用建立美元流动资金调节机制拆出美元流动资金相比,不仅具有可操作性,且有起到分散港元贬值风险、利用市场自身的调节来维持联系汇率制和推动发展港元债券市场等优点。

(4)港元美元化。此项建议者认为,美元化主要包含两点:第一,港元及美元可同时在港流通及用做交易的媒介,也可存入银行增值。第二,香港现时的所有的资产及负债,都允许用美元结算。其实香港早已有美元化之实,所欠的只是美元化之形而已。实际上香港早已是局部美元化了,香港的银行存款中有四成多是外币存款(只要是美元),许多大额交易也是用美元结算。故为了稳定港元的信心,把两种货币变成可完全替代品。

2001年10月2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在上海参加APEC会议上发表演说时表示,在亚洲各种货币中,港元最具备美元化的条件,香港可以立即得到的好处是马上取得与华尔街同步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但美元化有它实际的困难,第一,香港基本法规定港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定货币。显然这是很棘手的政治敏感问题,中央会让美元在自家门口流通?第二,把美元作为法定货币,需要得到美国联储局的批准。第三,把美元作为法定货币,香港要有大量的现钞兑换,香港外汇储备虽然充裕,但也不足以应付所有存款转为美元。

这个计划虽然好处明显,将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只是空中楼阁,政治上阻力太大,因为美元化香港必然更多要看美国的脸色,显然中方不愿看到。

(5)港元人民币化。该理论认为在“一国两制”下,人民币与港元在一段时期内将并存。但从长远看,一个国家只会有一种法定货币,10年、20年后,中国经济强大,人民币变成稳定的硬货币后,香港没有理由不与人民币挂钩,所以人民币与港元最终走向统一。近几年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多次公开谈论,只要大陆解除外汇管制,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人民币就会成为国际货币,未来就有可能取代港元和澳门元。内地一半的外贸是通过香港进行,全国1/3外汇也是经香港赚取,而香港投放在内地的资金,占全国直接外来投资总额的56%。自从回归中国以后,香港加强了作为中国的国际商业中心的角色。内地企业纷纷计划来港上市集资,和尽量利用香港的专业知识。而香港在成为中国一部分之后,香港企业在其商业发展方面也采取长远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十五、十六大也为上述的各种关系加入了新的动力。可以说港元人民币化是毫无问题的,等的就是人民币的开放。106∶100的港元和人民币的比值以及香港和大陆的密切关系,足以可以认为港元是人民币的“影子货币”。而且人民币有潜在的升值空间,美元过渡到人民币动荡会少也易于接受。香港的竞争优势有三方面:一是服务型经济;二是在制造业上所提供的高增值环节;三是香港与内地在经济上的密切关系。其中的第三项是香港的关键“价值”所在,而和人民币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是保持其竞争力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等的就是时间而已。

7 香港货币局制度既联系汇率的展望

首先,联系汇率还有存在的价值,这与香港的生存和最根本的竞争力,也是香港政府力求保持的和炫耀的竞争力的依存。香港实行联系汇率政策主要从政治考虑,是要保证回归中国前那十几年社会稳定。为此,目前香港更迫切要做的,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以支持港元汇率,如采取加速成立内地与香港自由贸易区等一些新的措施。

其次,联系汇率和港元都可能要重新调整,价值重新定位。不过调整定位是动荡的温床,必然要经一定的波折。要把港元同美元脱钩,最好是在美元趋跌时实行。若港元在弱势情况下,因受国际炒家狙击不得不贬值,有可能像泰铢、韩圆、印尼盾一样惨跌不已,完全失去控制。当前港府要继续守住联系汇率应不成问题,但在亚洲货币普遍贬值的环境下,港元遭受新冲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力度也越来越强,而且,随着香港经济一天天坏下去,近期的非典型肺炎风波更时情况不妙的香港经济雪上加霜,港元汇价高估的幅度也会扩展,对国际“金融大鳄”的诱惑就相应加大。所以未来港元还会受到冲击,港元波动在所难免。

最后,联系汇率和港元要保持活力就要二重联系,一头是人民币,一头是美元,初步设想是港元人民币化,而且在香港可以自由兑换成美元。既可以保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过渡时少受冲击,也可以联系中国和世界的金融市场,危机时候还可以依靠中国的储备和实力,保持稳定。

综上所述,港币和美元脱钩比不脱钩从目前来看害处较大、政治气候也不成熟。正如许多商界代表和金融专家认为,香港短期内不应该改变联系汇率,但长远而言,应检讨联系汇率制度的存废问题。不过可以预见,港元倒向人民币是大势所趋,也是保持香港稳定的最佳选择,不过这个和中国的经济总量提高和人民币的开放、国际化有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李玲瑶.当代经济金融研究新视野——兼论台湾汇率制度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陈建华.香港金融的发展及其未来走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3]尧余庆.亚洲金融危机与香港[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0.

[4]保罗•克罗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朱文辉、王玉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吕汝汉.香港股票市场[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山西经济出版社合作出版,1993.

[6]吕汝汉.香港外汇•货币市场[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山西经济出版社合作出版,1993.

[7]黄一义,林大建.官鳄大战——香港政府与国际炒家对撼记[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9.

[8]迈克尔•考夫曼.王柏鸿译.金融大鳄索罗斯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金融研究所.家庭金融顾问[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作者:郑龙华

货币局制度崩溃论文 篇2:

国际货币制度演化与货币危机机理探索

[摘要]国际货币制度演化的过程呈现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彼此轮换的特征。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货币危机;中间汇率制度下,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同时起作用。当导致固定汇率制度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分析每种货币制度下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助于对未来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趋势作出合理预期。

[关键词]国际货币制度;固定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中间汇率制度;货币危机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合法化的牙买加体系时代。至此,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每一次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无不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货币危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货币危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当前国际货币制度有效性的再思考。本文分析了每种货币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机理,总结了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内在规律,并对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变革趋势进行了预期。

有关汇率制度的安排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很少有完全的固定和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IMF将汇率制度分为以下几种:盯住或固定的汇率安排、浮动汇率安排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有限浮动汇率安排。下面分别探讨每种汇率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条件、制度因素等问题。

一、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固定汇率制度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充当参考物的东西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某一种外国货币,也可以是某一组货币…。从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历史来看,固定汇率制度主要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前者是纯粹的金本位,后者是以黄金为基础但加入了人为干预的金汇兑本位制。欧洲货币体系(EMS)虽然属于牙买加体系下的波幅盯住汇率制度,但EMS的崩溃仍然是其内部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因此,本文将分别讨论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EMS下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与货币危机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金本位的时期。英国在1816年颁布铸币条例,以法律形式将金铸币本位制确定了下来。到19世纪后期,金本位制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均规定含金量,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同时,世界各国货币间的兑换率也由此确定。金本位制得以运行的基础是“三自由”原则,即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从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可以发现,金本位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金本位制度扩散的自然结果,同之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这里没有正式的国际协定。而导致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体制本身过于依赖黄金。

国际金本位制度下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予以说明。

第一,从宏观经济整体层次上看,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系统需要的货币量,是与经济总量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息息相关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基础——黄金,其数量要受到其客观存量、开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灵活地根据货币需求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来看,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国际金本位制度难以维系的直接原因。贸易顺差国在不断地积累黄金,贸易逆差国则面临着黄金持续外流的紧张局面。世界各国在维持金平价的过程中,逆差国往往面临着过重的经济负担。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政府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而蠢蠢欲动,为达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和重新划分殖民地的目的,战争是最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守夜人”的角色显然不适合此时的政府,它们开始积极地为战争筹款,采取各种措施限制黄金流出,并大量发行银行券,使银行券和黄金之间的兑换越来越困难。

总体来看,国际金本位制度仍然属于相对松散的体系,该体系内部缺少国际性金融组织,对于国际间的政策协调也未作出制度性安排,该体制过于依赖黄金,以及缺乏国际间政策协调规则的制定,这些是导致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与货币危机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于1944年,该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黄金一美元”本位制,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由此,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建立起了固定汇率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人为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该体系下,还建立了两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SRD—WB)。IMF兼有管理、信贷和协调三方面的功能,是维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ISRD-WB则是全球性的政策银行。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作出解释的比较早的理论主要包括特里芬两难(Triitln Dilemma)及后来使用的格雷欣姆定律(Gresham’s Law)。以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为代表的货币危机理论,通常被称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型的国际货币危机的发生机理,该理论强调,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同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政府间合作基础上的国际性固定汇率制度,各国对外政策的协调基本上有章可循。但从制度弊端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

1)缺少对中心货币——美元的监督。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没有对美元超量发行的制约机制,也正是由于美元的超量发行,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2)缺少灵活性,汇率机制过于僵化。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制度设计上允许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时调整汇率,但由于程序过于复杂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不仅难以按照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难以对美元汇率高估状况及时调整。从而使美元高估的状况不断积累,美元的实际价值同规定的含金量严重背离,最终不得不以危机的形式化解矛盾,结果也将布雷顿森林体系送下了历史舞台。

3,欧洲货币体系与货币危机

(1)欧洲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

欧洲货币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所谓的“汇率平价网”,也称“格子体系”。从体系内部看,这是一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以Ecu为中心,确定本国货币与ECU的比率,进而确定各国的双边货币汇率。各成员国货币汇率围绕中心汇率波动,波幅不得超过±2.25%(意大利里拉属于特例,波幅为

±6%)。成员国货币对外整体浮动。因此,就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的成员国而言,这是一个“小型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该体系的基准货币是ECU而不再是美元,从而摆脱了对美元的过分依赖。

EMS的制度设计兼顾固定和浮动两大特征:内部固定,对外整体浮动。又因为内部不以任何单一国家货币为基准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固有的缺陷(即特里芬两难);对外整体浮动使EMS的汇率调节有了灵活性。当一种汇率制度既有固定又有浮动时,倘若利用得当,固定和浮动的优点可以同时发生作用,这种制度可以称之为有效的;但如果因固定而僵化,因浮动而投机,这两方面负面效应被同时扩大时,这种制度将走向灭亡。

(2)欧洲货币体系的瓦解

对EMS货币危机发生机理的理论解释比较经典的模型是Obsffeld的随机预期模型,该理论讨论了即使一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运行良好,仍然可能因为市场预期的突然转向而发生投机攻击,这种投机攻击使危机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Obsffeld的理论在货币危机理论方面有所突破,被称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从制度弊端角度看,很容易理解EMS下汇率制度运行规则的缺陷:EMS若要平稳运行,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状况要相对一致,但各国在经济增长速度、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通胀率、国际收支状况、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周期进程及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导致区域内各国经济及汇率波动很难协调。因此,尽管EMS成立之初,试图通过固定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汇率,从而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发展,以达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目的,但汇率平价网的对称性设计,同区域内部各国经济状况的不对称的矛盾,最终引发了EMS危机。另外,在区域内各成员国货币对美元浮动的过程中,汇率调节负担对区域内的弱币国家而言更加严重,这容易导致弱币成员国重新调整对ECU的比率,甚者退出EMS。

二、浮动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本文探讨的浮动汇率制度是指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率基本上是由市场决定的,但也要不时地受到货币当局某种程度的干预。因此,即使是汇率变动灵活性最大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也不是完全“干净的浮动”,仍然存在货币当局的随机干预。

1,对汇率波动性的考察

浮动汇率制度下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汇率波动性的研究。这里包括解释汇率波动的原因,以及如何定义和检查汇率是否发生过度波动。对汇率波动性的考察,严格来讲,应该分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在解释汇率短期波动的问题上,一种重要现象就是汇率超调,即汇率对于货币波动的即刻反应超过了长期反应;汇率超调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汇率的日常波动会如此之大。在解释汇率的长期波动问题上,经济基本因素(如货币供给、政府财政赤字、产出等)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实证方面,很多学者试图在汇率决定理论基础上,对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水平作出准确的预测,但却失望地发现,汇率对经济基本因素并没那么依赖。在对一年之内的短期汇率预测方面,反而是随机游走模型预测的结果更理想;以经济基本变量为基础的汇率预测模型,对一年以上的汇率预测得更好LSJOSR。因此,企图准确预测汇率的变动,就像人们希望预测股票价格一样,很吸引人,但似乎是徒劳的。因此,退而求其次,我们这里转而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的诱因上。

2,汇率波动原因之新解

著名的Dornbusch超调理论在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时认为,当经济体面临外部冲击时,是因为商品市场价格调整滞后于汇率和利率的即时调整,才导致名义汇率和真实汇率会出现高于它们长期均衡水平的短时期的超调。该理论为浮动汇率的突然变动和理性预期可能的一致性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

考虑到目前的世界经济体系呈现出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规模这一重要特征,将Dornbusch超调模型置于当前的经济背景下,重新分析汇率波动的特征,会发现超调的结论将发生变化:假如我们考虑短期内政府悄然将政府赤字货币化的情况,在商品市场短期内价格具有粘性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增加,若经济同时满足资本自由流动和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价格灵活调整的条件,则容易引发股票、债券等资产的名义价值大幅度上涨,这将刺激国内投资者需求更多本币以购买金融资产;另外,出于利益的吸引,可能引起大量国外热钱进入国内;本国投资者和国外投资者对本国货币的旺盛需求将导致本币的升值。1997~1998年,泰国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即呈现出汇率看似被“低估”的现象。

因此,在当前全球经济虚拟化程度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虚拟经济对汇率冲击的放大作用。一国虚拟经济规模的大小及开放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货币这种特殊的金融资产在被有效配置的同时,也为货币对外币值的过度波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过度波动既是货币危机的原因,也是货币危机的表现。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很难承受自由汇率的冲击。

三、中间汇率制度与货币危机

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主要包括波幅盯住、爬行盯住、波幅爬行盯住制度。如果仅从固定与浮动两种制度因素共存的角度看,还有区域货币合作的联合浮动制、阶段性调整的管理浮动制、联系浮动的货币局制度等。

中间汇率制度典型的情况主要包括区域美元本位和货币局制度,下面分别讨论这两种制度下货币危机形成的机理。

1,区域美元本位与货币危机

所谓区域美元本位,主要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倾向于盯住某一单一货币(如盯住美元)或货币篮子,在选择盯住单一货币的汇率制度中,盯住美元的国家占大多数,这些盯住美元的国家的货币同美元建立了固定比价关系。同时,该国货币同其他货币的比价将随同美元一起自由浮动,因此,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到盯住美元的国家。

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国际间的贸易、投资大部分以美元计价,盯住美元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中的汇率风险。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倘若不根据世界形式的变化及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变而适时调整,这种盯住所带来的成本将逐渐超过其所带来的收益,造成的严重后果可能是经济的衰退,而不仅仅是名义汇率的失守。

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充分体现了盯住汇率制度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由于危机前,东亚各国(地区)大多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为该地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融资环境,大量外资流入东亚各国。国外资金的涌入加上国内金融中介机构放松银根,很多东亚国家的股市和楼市异常繁荣,但国内的经济结构同以往相比没有太大调整。事实上,此时东亚很多国家的货币已经严重高估,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阻碍了货币价值的调整。当美元对日元不断升值时,盯住美元的东亚国家的货币也随之升值,这对该地区的出口造成了重创。实体经济受创提醒了人们,东亚地区内的货币金融资产泡沫已经形成,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泡沫始终要破灭,相继而来的各国股市、楼市大跌,以及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最终以金融危

机的形式纠正了不再合适的盯住汇率制度。

2,货币局制度与货币危机

货币局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货币发行当局首先选定某一外币,然后规定本币对此外币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在此汇率水平上无条件地满足任何数量的本币和外币间的兑换;第二,国内基础货币的发行要有完全的外汇储备支持;第三,货币局只能被动地应市场对本币需求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本国货币的供给,不能主动创造国内信贷。货币局制度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在货币局制度下,本国货币同选定的外币间保持固定的兑换比率,同选定的外币一起相对其他国家货币浮动;本国货币的发行要有100%的外汇储备作支持。货币局制度剥夺了政治家滥用货币政策的权利,避免了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可能;又由于国内发行的基础货币有着完全比例的外汇储备作支撑,也避免了外汇储备耗尽的可能性。

但货币局制度下仍然存在着不稳定因素,除了高失业,对一个有高通胀传统的国家而言,维持货币局制度也不能保证其货币免于遭受投机攻击。只有当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政治愿望去弥补使它们易于招致投机攻击的经济弱点,例如僵化的劳动力市场、脆弱的银行体系和金融系统、不可靠的公共财政等时,货币局制度才能带来信誉。

货币局制度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是更加严格的盯住。因此,该制度面临着和区域美元本位同样的问题,即如何维持汇率稳定,如何保持经济基本面与汇率拟合;但由于货币局制度通常是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因此,货币当局若实施放弃货币局制度将面I临着更高的政治和经济成本。

四、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表明,没有哪一种汇率制度是可以永久性维持的。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金本位制,到两次世界大战间货币制度的高度无序,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以及随后到来的牙买加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制度在固定和浮动之间彼此轮换,似乎总是在寻找着某种平衡状态;而一种形态的制度出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势必向另一种形态的制度靠近。直至目前出现的多种国际货币合作模式——货币同盟的欧元模式、货币替代的美元模式和10+3的东亚货币合作模式,这些都是在对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探索过程中出现的。

国际货币制度演变的历史告诉我们,固定汇率制度若太固定以至达到僵化的程度,必然引发货币危机;浮动汇率制度若太浮动,则容易招致投机攻击,同样会引发危机;中间汇率制度是固定与浮动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因此,导致固定汇率崩溃的因素和对浮动汇率的投机因素一起发生作用于时,中间汇率制度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噩运。

通过分析每种国际货币制度下货币危机的形成机理,我们可以预期国际货币制度未来的变革趋势。而目前席卷全球的以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为源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可能加快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未来的变革趋势,近期来看,是国际货币的区域化,包括美元的拉美化、欧元的欧洲化和亚洲货币合作化三大国际区域货币并存;远期将会创建既不依赖于黄金,又不依赖于单一强国货币的统一的世界货币。

作者:王立荣 刘力臻

货币局制度崩溃论文 篇3:

国际货币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摘要】 国际货币体系在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当今的全球经济失衡与金融动荡都与这个核心经济关系的失衡密切相关。自金本位起,国际货币体系就已深深植入世界经济格局之中,若要找到革新与重振之路,必须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所洞察。在未来的发展中,多元化货币体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超主权货币 多元化货币体系

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曾经一度弱化,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衰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在这变化当中,美元又重新走向了中心地位。欧元诞生已历十年,虽然在很多方面已显露出赶超美元的趋势,却因主权债务危机而产生了新的问题。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的逐渐放开,逐渐在人民币债券以及周边国家的贸易中获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也开始有国家宣布在其外汇储备中持有人民币资产。要探究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必须先对复杂的现状做出分析和总结。

1.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向:

1.1论证目前美元中心、欧元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优缺点

对于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多数学者认为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对某些特殊国家来说美元化亦有其重要性;弊在美元汇率的波动容易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Bergsten(2009)認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其他国家即使希望推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也无意挑战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的地位依靠其持续的经常账户赤字支撑,而如果美国减少或者终止经常账户赤字,许多国家将被迫经历漫长而痛苦的调整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过程。对美国自身来说,美元的中心地位同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过度垄断地位虽然给美国带来了诸如铸币税、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巨额美国国债导致美元利率下降从而降低美国国内融资成本等好处,但如Dobbs等(2009)指出,美国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例如外资流入美国使得2008年美元汇率被推高5%-8%,相当于大约300-600亿美元的净损失。国内学者如张云,刘骏民(2010)认为当前的美元—欧元货币体系存在相互竞争的滥发激励,从而加剧了全球流动性泛滥。李建军(2009)认为当前美元的世界供给机制存在天然缺陷,并在次贷危机之后暴露出了中止的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学者专注于研究07年次贷危机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但对于次贷危机只是一场单纯的信用危机还是有更深刻的国际货币体系背景,意见并不统一。

1.2对超主权货币的设计,特别是对SDR的研究

Mateos Lago等(2009)指出,几十年前提出的SDR并未边缘化,而是正在复兴。作为合成货币,SDR具有资产多元化和价值稳定的功效。但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是提高其流动性,为此主要国家应当鼓励和补贴私营SDR市场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国家或企业发行以SDR计价的债券,主要国家货币汇率钉住SDR,用SDR作为贸易结算的计价单位等等。Williamson(2009)认为,SDR适用范围的扩展取决于SDR资产可以被私人部门接受的程度。从非储备货币国家看,SDR的推广可能存在问题,必须把SDR资产的使用扩大到私人市场以增强其实用性。国内学者如曹红辉,周莉萍(2009)认为SDR存在诸如流通性、价值构成、发行基础以及汇率上的一系列困难,可能不便推广或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但周小川等亦认为SDR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3对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

一些研究认为,从目前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到多元货币体系的过渡存在一些风险。Mateos Lago等(2009)认为,历史上存在过可替代货币共同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时期,而目前由美元享受的过度特权也完全可能由更多货币所享受,但是网络性和路径依赖是发生改变的障碍。Cooper(2009)也认为,在下个10年或者更长时期内美元仍将是国际垄断货币,人为创造其它的国际货币将面临很多现实困难,除非这一行为的收益可以达到对各国有足够激励的程度。国内学者如钟伟(2001)认为不够集中的货币体系在流动性和政策协调上会出现困难,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十几年时间呈现无主导力量货币体系的现象。总的来说,这些学者的结论是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短期内不会形成。

1.4对亚洲货币体系合作的研究

清迈协议是很多学者在分析此问题时的重要参照。比较有特点的成果如李富有(2005)认为,亚洲在建立地区货币互换机制、货币合作基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世界经济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亚洲传统与特征以及合作目标不明确等内外部诸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实行“国家准入”与“三重平行货币梯度推进”的货币合作运行方式与有效路径。赵锡军、李悦、魏广远(2007)在总结区域货币合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亚洲货币合作可行性进行研究,认为亚洲地区仅在某些方面符合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基本条件,而在一些重要方面尚存有欠缺;同时并非所有国家之间进行货币合作都具备条件。这些学者认为亚洲尚不具备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制度保障、以汇率目标区为主体的货币合作机制的条件。

1.5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Frankel(2009)认为,人民币可能在10年内成为国际货币,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则可能需要30年。但那时候的货币体系可能是一个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SDR、黄金的混合体。Mateos Lago等(2009)认为,在多元货币体系中,最有可能成为储备货币的是在金融、国际贸易、GDP等与美国较接近的国家的货币,从这些指标判断,人民币将排在欧元和日元之后,主要原因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管制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研究更为热心,并提出了很多设计路径。总结下来大致是先成为区域性的结算货币,再逐步向真正的国际化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目前的观点较为一致:当前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良甚至更替。

2.如果不存在一种占主导力量的货币

如果取消美元的中心地位,并限制欧元等其他货币的中心化,会不会是一种如同完全竞争市场的有效率的均衡?市场化是一个普适的思想,垄断力量的存在总会造成效率和公平的损失。但在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上,并不能轻易地下结论。像1975-1986年这段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美元、日元、马克共同作为世界货币,但相互之间缺乏协调地膨胀和动荡,加大了汇率风险,也不利于投资者稳定的市场预期的形成。

麦金农认为,1958-1983年间,按美元、原西德马克和日元计算的世界货币供给量,与美元供给量相比,更能恰当地解释全球性通货膨胀现象。由于这几种主要货币在这段时期内的高度替代性,使得世界货币供给量MW不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单独的美元供给Ma,而应是Ma与其它主要硬通货的供给量Mi之和,若Si为这些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率,则有:Mw=Ma+SbMb+ScMc+…。由此可以得出为确保世界货币供给量Mw的稳定的三个重要主张:一是大国间必须进行货币协调,在某一大国汇率发生波动时,其它国家不应以增发货币来冲销其影响而导致MW的膨胀;二是必须就世界货币的增长作出规定;三是由于货币政策的全球协调,财政政策方面也必须同样达成概括性的协同制约协议。

不难看出以上主张的可操作性很低。大多数国家都强调汇率的单边自主,但过分强调这一点,以及国际货币协调机制的非制度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福利增进成为不愿有人主动提供的公共物品,货币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则因搭便车而变得逆效。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导货币作为事实上的本位,多货币共存并不是一个好的制度设计。

3.其他可能的国际货币体系设想

既然现状需要改良甚至更替,而没有主导力量的国际货币体系又面临很大困难,找出一种合理的答案就成了目前的关键问题。学者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趋势做了多种设想。

3.1金本位

金本位最大的优点在于固定的汇率消除了对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天然缺陷:

3.1.1黄金的自律并不构成人类对清偿力增长的自律。为了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本位的实物必须稀缺而存量可以保证稳定供给。因此这是任何以实物作为本位的货币体系都将面临的问题:经济的无限增长性与作为货币的实物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3.1.2总存在这种趋势:某种关键货币会因模范地遵守了金平价的自由兑换而得以代替黄金充当世界货币。但一旦拥有这种位置之后,这种货币便产生滥发冲动,并最终冲击金本位自身。例如一战前,90%的国际贸易支付以英镑而不是黄金进行。但当法币和黄金同时作为本位时,法币的供给M要取决于国内黄金存量G、黄金价格(兑换比)g和发行货币的准备金率n,即M=G*g/n。表面上看,法币的兑换比是官方固定的,因而当时的英镑具有足够的信誉,但通过减少发行英镑的准备金率,可以实现隐性的英镑超量发行。

所以说,金本位虽然在金融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天然的缺陷使得金本位或类似的实物本位在未来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2超主权货币

一般而言,论及超主权货币,多数是指SDR。SDR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困难。

经常为学者所提及的SDR的好处大致有:

(1)其发行与任何国家的经常项目无关,避免了单一国际货币必然会遇到的特里芬难题。

(2)铸币税将由IMF征收,可以保证其得到更公平的使用。

而SDR的不利之处似乎更多一些:

(1)对于一国来说,其出资的IMF份额与其未来可获得的SDR贷款额和表决权挂钩,政治与经济不能分离。

(2)长期不流通,不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职能。

(3)其发行基础无论定为各国的外汇储备总额还是黄金储备总额都显不公平。

(4)SDR价值构成的依据是一篮子货币,但这仍然是少数几种货币构成的,难以反映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

(5)即使依照一篮子货币确定了SDR的理论价格,也会由于主要货币的汇率均为浮动而不稳定。

另外,与金本位一样,超主权货币体系也存在着天然的缺陷。欧元是超主权货币的良好的实践,但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欧元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也说明了超主权货币的内在矛盾。欧元区国家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中,选择的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放弃,由欧洲央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仍旧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独立的货币政策,在危机发生时,只能使用有限的财政政策来应对;没有货币政策配套的情况下,效果很难讲。这是超主权货币必然面临的问题。

所以,SDR的前景并不乐观。

3.3多元化的货币体系

很多学者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趋勢的看法是多元化。但对多元化的界定,众多学者看法不一,大致又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况:

3.3.1单一货币联盟。这是一种类似于超主权货币或者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情况,不同的是,这种货币联盟并不强调全球范围。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局域性的最适货币区。

3.3.2多重货币联盟,包括货币局制度,平行货币制度等。多重货币联盟可视为向单一货币联盟发展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3.3.3主导货币区域化。即一种货币在周边区域内,在政府法定或私人部门事实选择情况下,逐渐取得区域性主导货币的地位。

在现实世界来看,这三种情况欧亚美刚好各对应其一。欧元区作为单一货币联盟,已在统一的货币体系下运行多年。美洲的情况,北美洲的加拿大和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货币体系和政策亦有较好的趋同,拉丁美洲则有不少国家实现了美元化或有此趋势,美洲在事实上体现出主导货币区域化的现状。至于亚洲,香港地区的货币局制度是多重货币联盟的特征,但也正如前所述这是一个过渡阶段。整个亚洲在货币体系上的统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且不说东亚与西亚这经济运行方式和文化上的两极能否接受货币体系的趋同,只在东亚和东南亚经济圈内,将会出现何种主导货币目前也不易确认。前段时间有学者提出“东亚美元化”,这种方案已经是人民币、日元和亚元之外的第四种方案。当然这其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更高一些,理由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地位的稳固,乃至中国政治的日益强势会为人民币作为本位提供长期的稳定。

总的来说,欧亚美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上有很大不同,与其期待全球单一的货币体系的形成,不如推动欧亚美沿着事实上选择的路径各自发展。这样的话,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三大货币区域——目前已经看起来比较明朗的欧元区和美元区,以及较为复杂的亚元区。在这一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中,起主导力量的是少数几种在不同的次级区域之内各自起领导作用的货币;在区域之间,因为主导货币的数量之少,又将具有高度的协调性。这种保留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也许是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礼卿.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M]. 人民出版社. 2005.6.

[2]熊爱宗,黄梅波. 国际货币多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J]. 国际金融研究. 2010.9.

[3]钟伟. 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J]. 国际金融研究. 2001.4.

[4]李建军. 当代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理论框架、模式和面临的风险[J]. 国际金融研究. 2009.7.

[5]Mateos y Lago, Rupa Duttagupta, Rishi

Goyal. The Debate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J]. IMF staff position note. 2009.9

[6]John Williamson. Why SDRs Could Rival

the Dollar [J].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9.9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作者:王思宇 杨巨

上一篇:历史情境教学法论文下一篇:舞蹈多样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