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产业结构论文

2022-04-19

【摘要】乡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件事关基层民众生活的一件大事。我国乡村地域环境复杂,社会文化多元,这就决定了我国乡村规划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本文结合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乡村规划产业结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规划产业结构论文 篇1:

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乡村规划各方面都在进行规划和变革。随着"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规划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了乡村规划实施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应对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规划和变革,有利于乡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国土空间;乡村规划;转变;技术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国家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工作也要以此为纲,遵循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原则,重点解决乡村规划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为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1、乡村规划的发展背景

1.1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力度,民间资本等其他的资源也呈现出向乡村流动的趋势。随着农村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乡村地区的发展已经由资源要素的单向供给转变为城乡资源和要素双向流动的趋势。随着资金、技术、人口等各种资源向乡村地区的流动,乡村地区人居空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2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保障,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相继推出,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机制逐步建立,促进了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这就给乡村规划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1.3乡村角色的转变

自古以来乡村地区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结构单一,经济水平低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乡村也逐渐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最明显的变化是由原来全部都要依靠农业到现在多种行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地区的角色转变促进了城市要素的逆向流动,大大的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给乡村发展助入了新的活力。

1.4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长期的成长结构二元化,以及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过度关注,造成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得不到政府的有效指导和监管,进而导致了一部分的乡村没有行之有效的规划或符合乡村发展的实用性规划。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乡村地区的空间布局混乱,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无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严重的影响到了乡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国土空间规划新视阈下乡村规划的变革及需求

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变革之后,全国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的“多规合一”管理模式。乡村地区是“一张图”中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发展也要做出变革,国土空间规划思想已经由原来的发展规划向生态文明过渡,也就是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坚持节约和保护的原则,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乡村规划由乡村聚落空间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转变,整合乡村空间布局问题,探索促进乡村地区更快发展的新模式。乡村规划要求更加的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地位,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和挖掘乡村优势,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抓住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乡村地区的发展,让乡村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源,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

3、乡村规划的主要任务及技术体系

3.1乡村规划的核心内涵

乡村规划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明确乡村规划的合理定位,确定乡村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② 准确判断乡村人口的流动趋势,合理预测乡村人口规模,根据乡村空间的发展规律,做好乡村规划的国土空间布局。

③ 明确乡村地区的“三线”管控要求,合理布局,科学的利用乡村土地,重点解决产业发展、村民建房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④ 加强对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管控,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⑤ 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确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制定出整体发展战略。

3.2乡村规划技术框架

乡村规划的技术框架主要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 规划目标:研究影响乡村地区发展的各要素,明确乡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乡村發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

② 规划策略:主要是指在目标的指引下,统筹安排乡村规划各方面的建设内容并遵守一定的逻辑顺序,确保建设项目与目标的一致性。

③ 规划方案:一定要明确乡村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其规划内容的制定和安排应符合乡村建设的目标和乡村人民的利益,明确乡村各部门之间的任务和工作方向。

④ 规划实施:为了把乡村规划落实到位,必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加大规划的宣传,制定的措施和方案一定要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出乡村规划的指导作用。

4、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规划的技术应对策略

4.1基于底线思维的生态空间管控

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应做好生态空间的管控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构建合理的乡村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将“绿水青山你,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始终。

4.2基于“三线”管控的用地结构优化

乡村规划一定要做好土地的利用方案,乡村地区的土地规划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的规划好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的结构和布局,遵守相关的管控规则和要求,一定要确保“三线”管控要求可以顺利实施。

乡村规划还要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的原则。将城市与乡村、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同步纳入规划范畴,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这一生命共同体的全域全要素管控。

4.3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布局

在乡村振兴中,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很重要的环节。合理利用资源要从整体出发,以需求为导向,城乡一体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重点关注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发展,同时,根据要求来不断的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公共设施应该实际需求来合理配置,尽量的做到实事求是,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4.4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规划实施

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与传统的乡村规划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乡村规划涉及到更多人的利益,涉及的内容也是特别广泛的,乡村规划越来越多元化了。总的来说,乡村规划为村民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更多的村民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面展示自己,相关的部门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与村民协商和沟通,这对于乡村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

结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合理的乡村规划编制,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做出相应的改变,相信可以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

作者:蒋振宇

乡村规划产业结构论文 篇2:

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乡村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件事关基层民众生活的一件大事。我国乡村地域环境复杂,社会文化多元,这就决定了我国乡村规划在实践过程中必然要遇到许多现实问题。本文结合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规划实践;问题;对策;

乡村规划一直是新农村建设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在政府领导下,我国各地新农村规划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整体来看,乡村规划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1我国乡村规划的基本思路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前提。我国新农村规划原则是“依法规划,一步到位,分布实施”,这就要求我国乡村规划在实施中要秉承以下发展理念:尊重乡村原有面貌,强调现状调查,体现农村规划的特征性;关注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农民为本,避免问题的简单化、表面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此为指导,有关部门在乡村规划中以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住宅设计为主,编制了系统的乡村总体规划,就乡村规划性质、规模、位置等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规范,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新农村建设由于缺少规划而造成的浪费和损失。

2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

2.1物质空间环境缺乏特色

我国乡村规划编制虽然有着统一的思想,但是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的规划编制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地方的规划还是很多年前编制的,之后也没有根据乡村发展规模与速度及时修订。一些地方在乡村规划中不仅无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也认识不到当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只知道模仿城市社区来进行乡村建设,严重割裂了乡村空间环境组织肌理。有些地方则只关注建房规划、交通、给水系统规划,对地方规划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缺少考虑。这样一来,乡村规划所营造的物质空间环境不过是其他地域环境、城市环境的随意复制与粘贴。长此以往,我国乡村建设必将走上“千村一面”的发展道路,不仅乡村建筑特色和乡土风韵会日渐消失,文化符号也会被错用,多元乡村文化并存的局面也将一去不复返。

2.2基础建设不完善,村民满意度下降

许多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制定了长期规划,但是乡村规划的却以住宅设计为主,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缺少关注,加上许多地方在规划实践中缺少科学指导,因此,许多地方的建筑配套建设尤其是公共设施建设情况都不容乐观,乡村教育、文化、卫生、交通、娱乐、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滞后,这就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乡村规划的实施,还会肢解村庄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原有的村民邻里关系,村民关系会更多地受到金钱、实施过程中的不公平因素影响,因此,许多村民普遍认为,虽然居住环境有所改善,但是邻里关系却大不如前,他们对乡村规划实践的满意度也整体下降。

2.3鄉村规划实践路径狭窄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城乡资源在分配上存在严重不均,虽然国家提出了“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但是,许多策略尚未落实,许多部门都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一些基层地方政府也缺乏对乡村规划重要性的认识,片面地将乡村建设理解为村庄村貌建设。再则,农村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少公众有效参与,农村建设资金全靠政府投入。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十分庞大,政府势必会力不从心,资金投入也缺乏保障。如地方政府的农业扶持资金大都被用在种、养、加工产业扶持上,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用资金非常少。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缓慢。这些,都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限制了乡村规划编制的启动及后期建设。

3解决乡村规划实践问题的对策

3.1及时修订乡村规划实践内容

乡村规划涉及面非常广,就规划编制内容来说,它涉及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与文化打造等内容,此外还涉及与之关联的资金、土地属权、实施主体等多领域的问题。这些,都要求我国乡村建设必须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划定乡村规划的时间、内容和目标,并依据技术手段对规划路径实现路径进行推演,以确保乡村规划的可行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长期规划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相反,我们还要客观认识乡村人、物质空间环境要素的发展特性,做好现状调查,注意乡村规划实践内容的弹性,变长期规划实践为动态实施规划,争取在互换、补偿和限制原则指导下,解决乡村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乡村规划对土地空间的集约利用。

3.2尊重新农村规划的特色

新农村规划既要突出一个新字,还要尊重农村发展特色和乡情民风,因地制宜,以确保乡村文化精神、文化财富得以传承。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重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村资源,并结合地方自然形态、产业结构和风土人情,构建公共空间建筑模式,尽量保证住宅建设使用主体的自主性,以满足村民多样需求。具体来说,政府既要提高新农村建设管理水平,做好新建住宅的层次、质量、时间和建造技术控制工作,以保持建筑主体和使用主体的统一性,还要尽量在村民居住原址上建设新建筑,推行节能型住宅,并允许村民自发选择和自主建设,给予村民空间、社会和价值体系判断、取舍权,以减少规划外部行为对乡村文化空间形态的影响,实现新农村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并重发展。

3.3加强技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要求,在新农村规划中,政府首先要将基础设施建设一部规划到位,大力推动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其次,根据农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做好道路、水电、环保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工作,完善农村供水、供电、绿化、环卫、通信系统;统筹规划建设农村学校、医疗室、农贸市场、商业街、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加快村容政治;重点做好垃圾集中堆放处理和饮用水安全工程,集中建设垃圾收集站,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休闲娱乐环境。

3.4加强农村投资引导,增加农民收入

要想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问题,政府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提高政府在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供应和控制能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同时应加强农村投资和融资引导,借助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合理进行住房消费和投资,并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乡村规划实施中来,变乡村公共资源为公共资本,在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建设中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能动性,拓展乡村资本弥补集体公共选择存在的缺陷。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只有农民增收了,新农村建设基础才会牢固。因此,地方政府还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充分挖掘农村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增收潜力,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以加快农村产业化步伐。

参考文献:

[1]许娟. 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与建设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赵荣明.成都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3]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02:143-147

作者:张坤

乡村规划产业结构论文 篇3:

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探索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的兴起,各地开展了大量的乡村规划规划实践,河北省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从典型示范向集中连片改造提升转变,将连片美丽乡村规划成为引导乡村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文章提出对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的基本认知和技术线路,分析规划应关注的重点,总结规划的深度与表达,并结合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进行了具体说明,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方式,探索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为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规划;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规划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2008年《城乡规划法》颁发以后,虽然将乡村规划纳入法定范畴,但规划体系的重点一直放在城镇上,已经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为主干的规划体系,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均有效的指导了城镇的发展,乡村规划体系尚未有法定或权威的界定。目前,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开展,乡村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被普遍关注,各地开展了面广量大的乡村规划实践。但总体而言,社会普遍重视单个村庄的规划,缺乏对区域层面的总体控制和引导,缺乏分类指导,缺乏各层次规划之间的衔接,容易造成乡村规划建设的混乱和无序。

近年来,各地开展了一些区域层面的乡村规划实践,如河北省提出美麗乡村建设要从典型示范向集中连片改造提升转变,要把示范村建设的“盆景”,变成全域创建的“风景”,进而把河北建设成为一个美丽乡村的大景区。在此背景下,需要在区域层面开展乡村规划的研究工作,建立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完善规划设计技术方法,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城乡统筹的进程。笔者结合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试图探索区域层面乡村规划的编制方法,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发展。

一、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的技术要求

(一)基本认知

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应以整个乡村区域为对象,针对乡村的现状特征、产业基础、风貌特色、资源环境等要素,对乡村全域空间进行综合整治,协调“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的关系,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的良好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二)技术线路

1. 调查分析

从区域村庄的现状分析和背景分析入手,首先对人口分布、村庄用地、产业情况、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特色景观等现状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开展村民问卷调查,分析农民个人及家庭情况、住房情况、设施及人居环境情况、生活和生产意愿,总结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变化。进而分析得出县域村庄的规模、产业和职能、空间、设施分布的类型与特点。

2. 发展引导

首先,应以乡村经济重构为出发点,通过空间评价的手法,从发展差异度、区位优势度和环境支撑度等方面确定乡村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进而开展乡村经济发展分区,指导人口空间分布。其次,根据景观条件、交通条件和塑造潜质对村庄进行综合评判,选择重点村庄优先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政策植入,吸引人口主动集聚,特别留住部分青壮年,提升村庄活力。

3. 规划内容

连片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应整合传统规划体系相关内容,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内容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层面为美丽乡村片区总体规划,以解决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出发点。重点针对生态环境保护、乡村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乡村聚落整合等方面展开部署,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微观层面为村庄建设指引与行动计划,用于解决相对微观的村庄环境、配套设施、民居改造、道路硬化等问题,用于指导村庄建设规划、整治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中具体项目建设,善村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三)关注重点

1. 彰显风貌特色

乡村风貌是一个地区人文特征和空间景观所呈现的面貌,是地区特色风情所展示的直观印象。风貌特色的彰显应与当地山、水、林、田等自然环境要素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天然水体、村庄绿化、建筑风貌营造村庄乡土特色,加强村庄入口和公共中心的景观环境建设,使用本地乡土树种进行道路、河道两侧、宅前屋后和庭院的绿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传承历史村庄布局及原有形态,延续原有道路系统、道路格局、尺度和肌理,突出本地特色,彰显农村田园风光。

在具体控制方式上,首先应根据地区农村传统建筑特点及地域文化,提出景观风貌控制性要求,明确片区内村庄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色。其次,应传承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合理确定民居及公共建筑风格、形式。

2. 突出产业特色

在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规划顺应发展趋势,应通过合理的1.5产业发展策略,合理引导农业布局。当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乡村空间等要素,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对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空间的影响,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传统手工业等产业发展创造空间条件,保持乡村发展动力,让留下来的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致富。

3. 塑造文化特色

在当前城乡文明快速交融的过程中,很多好的村落文化在快速丧失。物质方面,传统建筑在消失,村落空间形态特色在同质化、城市化;非物质方面,纯朴的风俗、礼仪和特色传承的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的延续出现了危机,等等。因此,保护与传承村落文化尤为重要和迫切。

物质形态村落文化的保护,主要包括保护与自然和谐的村落外部空间形态,保护本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保护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保护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等。非物质形态的村落文化,主要包括村落的民俗、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族语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

(四)规划深度与表达

1. 规划深度体现层析性差异

针对乡村规划的特殊性,根据规划实施主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时序的不同,可形成“引导控制”内容和“实施工程”内容,从而使得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在规划深度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差异。就规划的近期发展内容而言,重点针对村庄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亟待发展的方面,规划具体详细的项目作为“实施工程”来保障规划实施的成效;就规划的远期发展内容而言,通过人居系统分析,对村庄的建设进行“引导控制”,对村庄的发展全局进行长远把控,同时也对村民自主建设的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2. 规划表述的注重指导实施

考虑到规划实施的自主性特点,可对规划实施性内容采用“模式设计+分类引导”的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有一定的弹性,一方面能够从宏观上引导控制村庄建设,以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另一方面还有一定的自主空间,既为村庄、村民提供了较好的建议,便于在建设中直接借鉴和采用,又能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让村民在建设家园的自觉过程中,塑造出浓郁的乡土特色。

二、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一)现状情况

三河市位于河北省核心部位,廊坊市北部,镶嵌在京津两市之间,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村庄聚落基本呈现均质化分布格局。但受自然条件及交通条件的影响,沿河、沿路的村庄密度和规模较大。

三河美丽乡村示范片位于三河市域中部,处于京秦北线高速和京平高速之间和煤炭路两侧,北临北京市平谷区,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涵盖13个村,共有2201户,8110口人,面积21.53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建设用地240公顷,耕地面积1775公顷。

(二)規划思路

首先,从分析国家及地方关于美丽乡村的政策背景角度出发,对美丽乡村的成功建设案例进行借鉴,进而总结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其次,分析乡村本底,从产业发展、景观要求、村庄建设、设施配套等方面对现状情况进行梳理,并对问题进行总结。再次,针对现状问题和发展条件,按照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规划对策,并在空间上进行落实,在建设上进行指引。

(三)规划目标

规划以环境美为特征,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村容村貌,美化空间景观,系统的展示美丽乡村形象。以产业美为支撑,合理布局农业项目,切实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业与旅游结合。以生活美为目的,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优化交通条件、完善设施配套,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以人文美为灵魂,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推进历史文化、乡土风情、现代文明融合发展,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规划策略

1. 统筹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

一方面立足自身,挖掘自身产业发展潜力,在上位规划总体布局的框架下,落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鼓励本地村民搞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光明前景。

东南片区以中华齐心台湾少数民族创业园为依托,引进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台湾风情旅游。东北片区围绕樱桃园、水塘和森林公园,构建花卉苗木展示区、农耕采摘体验区、休闲养生度假区。西北片区依托现有设施农业基础,形成集育苗、生产、试验、示范、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种苗培育推广区。西南片区重点开展新能源示范,利用肉牛养殖场沼气站生产出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发展有机农业。

2. 加强农旅结合,策划乡村旅游

结合现状资源,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民俗休闲为主要突破,建设四大旅游引爆点项目。北部建设森林氧吧,借力强势产品迅速提升地区知名度;中部建设卡通乐园,打造主题旅游度假区;西部建设绿色家园,研发开发新能源利用;东南部建设现代农园,发展农业观光项目。近期通过引爆点项目快速增强区域吸引力,带动片区活力,发挥整体魅力;远期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以点串线,拓展旅游项目类型,延伸旅游产业链,不断吸引人气,丰富三河生态休闲及主题娱乐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现有景观资源,营造舒适宜人的慢行廊道和空间,打造乡野生态绿色慢行空间,打造骑行者的慢行天堂,为旅游观光和居民出行提供绿色休闲之路。通过主次两级慢行系统串联各大特色景观板块,将公共体系和景观功能区进行融合,体现美丽乡村特色。未来三河片区,将形成独特的绿色慢行休闲系统,大力倡导以步行、自行车和滑轮为主的绿色出行方式,成为一个可以享受慢生活的乡村地区。

3. 优化乡村聚落、引导特色发展

村庄分类的不同体现了其建设发展的不同条件和适宜性,根据村庄的景观条件、交通条件、塑造潜质三方面进行赋值评分,可以得到较为科学的村庄评价数据,进而将村庄划分成特色村、重点村和一般村三个层次,引导重点投入。

美好乡村建设不能只图外表,而是强调依靠优势资源,凸显价值,形成色。根据每个村庄的实际,制定了中长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樱桃树、葡萄园、杨树林、台创园等特色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建设特色村和景观园,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格局,丰富景观体验。

4. 美化乡村景观、彰显乡土风情

一是村景一体,彰显乡土文化。借用旅游学的观点,村景一体包括风土、风物、风俗、风景,具有本土性、文化性、生态性、小规模性、体验性等特征。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所需的景观素材原本就存在那个地方,并不需要额外的主观臆断或生搬硬造,规划师要做的只是将它们挖掘与彰显出来,并纳入到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空间与系统之中,使之可到达、可感受,使生活空间与旅游观赏空间融合,实现景观设计可与村庄建设“联姻”。

二是挖掘传统文化,延续地域建筑特色。本地民居多为合院建筑,以庭院为单元,注重功能和实际性,遵循传统理念,推崇端庄大方的建筑形象,喜爱对称格局。传统民居的大门遵循古代建筑风水理念,很多都开在中轴线上,也有开在东南角、西南角的。传统民居在建筑设计与绿化上整体风格朴实无华、浑厚质朴,更多的充满了生活气息。规划延续本地传统村庄布局形式,以体现“平原林海”农村风貌为基本构思,使“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体现三河地区村庄传统风貌。在建筑改造上,保留传统的屋脊、坡顶、门窗样式,主房采用曲面双坡屋顶,主房厢房围合,围墙设置琉璃瓦压顶,主体色调为蓝顶青砖墙或者红顶红砖墙,整体色彩较突出。村庄内部采用组团式布局,建筑、巷道、绿化的不同组合方式,强调沿路、沿河等主要界面的塑造,丰富村庄的空间景观与层次变化。

三、结语

在城乡统筹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将成为联系城市与乡村、引导乡村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规划手段。本文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例,试图分析“美丽乡村”时代背景下乡村规划的新要求,并对规划核心内容进行具体剖析,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系统的“连片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方法,以期在今后同类规划中得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Z].2015.

[2]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技术导则(2014年)[Z]. 2014.

[3]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Z].2013.

[4]张泉,等.城乡统筹下的乡村重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7).

[6]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J]. 城市规划转型,2013(06).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作者:段威

上一篇:模型体系循环经济论文下一篇:村镇银行金融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