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调查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各类图书馆纷纷接入网络,并在网络上开通了各自的主页及相关站点。但是相当多的图书馆还未认识到网络虚拟社区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介绍了网络虚拟社区的含义、特点、功能等,并对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虚拟社区调查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虚拟社区调查管理论文 篇1:

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计量分析

〔摘 要〕本文分别对国内外两大知识库中国知网CNKI和ISIWebofknowledge中截止到2011年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计量,发现从知识管理流程出发进行研究的文献占了很大比重,进而从文献的来源与所属学科、增长情况、关注的热点内容、作者国别与院校分布等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计量与分析,并提出了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的发展趋势,希望为此领域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计量;文献增长

IT信息技术的崛起使互联网被人们所广泛应用,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虚拟社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虚拟社区的影响逐渐从经济、市场渗透到社会、教育领域[1],社区内部的信息和知识交换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许多组织已经认识到虚拟社区是一个掌握着知识管理关键要素的系统,这些组织通过推动虚拟社区的发展和增长来实现他们的商业目标[3]。大量研究者从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对虚拟社区中的知识管理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1 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计量与分析赵捧未和史博文对以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为主题文献的研究热点、文献增长、空间分布、著者分布、文献引用情况进行了计量,并总结了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4]。张岌秋从管理技术派、行为理论派和激励理论派3个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5]。但这些计量和综述文献均是从知识共享角度对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状况进行阐述,缺乏对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研究的认识。中国知网CNKI和ISIWebofknowledge是国内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知识库,分别表征了国内和国际文献研究的特征,因此本文分别对这两个知识库及相应的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SSCI中截止到2011年的虚拟社区知识相关研究文献的一些数据进行了统计,以揭示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在CNKI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使用默认数据库,以篇名=“虚拟社区(及同义词)”并含“知识”(精确),发表时间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为检索条件,检索到文献88篇,其中涉及到知识管理的文献有73篇占总数的82.95%。在ISIWebofknowledge的所有数据库中,以标题=“virtualCommunit*(及同义词)Knowledge”,选择1950-2011年为条件检索,去除其中1篇刊误文献共检索到知识相关文献112篇,其中涉及到知识管理的文献有91篇占总数的81.25%。上述统计结果显示知识管理在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相关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将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按照出版时间进行排列,可以统计出如图1所示的不同来源数据库中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曲线可知CNKI和Webofknowledge默认数据库及其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SSCI文献数量增长趋势基本一致(2011年国际文献较2010年出现下降的原因应该是由Webofknowledge收录文献比国内花费时间更长引起的,由于这种滞后性此数据没能反映出文献的发展趋势),除了研究刚刚起步的2005年外此领域研究基本处于一个增长阶段,并且近年来的文献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由此曲线也可以看出国际上此方面研究开展早于国内。

图1 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随时间分布 从检索到文献的标题可以发现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大多是对知识的某一个管理流程进行的研究,如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只有一少部分文献从知识管理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因此如表1所示可以将这些文献分别归类到具体知识管理流程和知识管理整体研究中。依据表1,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中,虚拟社区是最常使用的名称,国内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在线社区,而国际上有些学者则称之为网络社区。其次,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文献占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比例高到90.3%,表明知识管理流程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往往针对知识管理的某一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虚拟社区知识研究多从微观角度出发的特点。

2.1 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之间提供或获取知识的交流过程[7],也是虚拟社区的一项重要功能。2004年J.Koh与Y.-G.Kim通过对韩国最大的互联网社区服务提供商之一Freechal.com中运营的77个虚拟社区的调查发现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水平与虚拟社区成果有关,而这些成果又与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务提供商的忠诚度联系紧密[8],这一文献开创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的先河。随后向海华先后在《情报杂志》和《情报理论与实践》上发表文章对这一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9]和述评[10],将这一研究引入国内。经过2005年1年时间后这一领域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相关文献开始大量出现。

2.1.2 国内研究文献计量与分析以篇名=“虚拟社区或网络社区”以及“知识共享或分享”(精确)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CNKI默认数据库及CSSCI数据库中对截止到2011年检索到文献进行计量。统计这些文献的出版时间,结果如图4所示。由此图可知国内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文献总体发展趋势与图1中的国内知识管理文献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也同样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此外,图4还显示了2010年开始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增长趋势相对于已发表的论文总量发展趋缓的现象。

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发表来源进行分类,得到的比较集中的来源如图5所示。图5统计的优秀硕士论文为17篇,占文献中总量的25.8%。由此可见从2010年开始大量优秀硕士论文发表引起文献总量骤增而导致核心文献相对趋缓的发展态势。在期刊分布上《情报杂志》载文量最多达5篇,其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4篇。可以看出这种集中趋势相对于其他期刊不是十分明显,此类研究文献没有在某一期刊上集中发表。而将统计结果按照期刊所处学科的类别分类,显示此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图情档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并且以情报领域研究为主。

图5 虚拟社区知识区享文献发表来源分布

图6 国内文献第一作者所处院校 根据图6所示的文献第一作者所属高校的统计结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第一作者分布相对集中,这些院校处于此领域研究的第一梯队。由此可见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者并非集中分布在以情报学研究为重点的大学,一些理工类大学的研究者们对此领域显示出了较强的研究兴趣。这种现象反映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可能与科技开发及实践有着密切联系,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者们可能正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主体。在第一作者的统计中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徐美凤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为4篇,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常亚平为3篇,这些作者可能是此研究领域潜在的核心作者。

2.1.3 国内、国际研究关注点比较为了衡量两类文献在研究关注内容上的差异,本文将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含有相同关键字的文献进行统计与关注相同内容的SSCI文献进行比较。表3列出了比较集中的关注内容,并查询了第一篇文献发表时间。在此统计中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研究比较偏重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两者关注的其他热点问题基本一致。从某一主题发表第一篇文献的时间上来看,除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外国内研究均落后于国际研究,但相差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年半,国内研究紧随国际研究热点发展。

表3 研究关注内容比较

关键字影响因素社会资本电子商务信 任社会认知理论CNKI136443SSCI22142CNKI第一篇文献发表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4月2004年7月2007年11月2007年11月SSCI第一篇文献发表时间2006年12月2006年12月2004年2月2006年12月2006年12月

2.2 其他知识管理流程表1显示除知识共享外,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等5个流程研究文献数量只有24篇,占整个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的28.86%,其中知识组织3篇、知识检索仅1篇,其他知识管理流程文献的发展趋势还不是十分明朗。这5个流程中知识创新文献达到了12篇,占5个流程文献总量的一半。国际上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创新的研究已经初露端倪,而国内一些前沿的学者已经察觉到知识创新对于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对此流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1]。另外国际文献中的知识管理流程要比国内全面,在知识检索和知识获取上均有文献出现。KimJ等人提出了虚拟社区知识获取策略的认知选择框架,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接收者的不同认知动机会影响不同的认知目标(认知复制和创新),这与知识接收者的不同知识获取策略相关[12];GammelgaardJ探讨了CSC计算机科学公司通过让职员可以访问存在于不同地理位置上同事文档的方式来实现对知识检索的管理,以减轻知识协调困难,使知识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小化,而且案例中迅速建立的信任形成了友好的知识共享文化,使知识接收者能够直接从原作者处获取文件[13]。这两篇论文反映出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领域出现较少的一些知识管理流程在虚拟社区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LouayKaradsheh等人总结的现有文献存在的知识管理流程中,就有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检索、知识识别、知识转移、知识融合、知识测评、知识过滤、知识应用等13个流程之多[14]。这些流程中还有一部分流程极少或是没有出现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但这些流程与虚拟社区知识管理联系紧密,可以应用于此领域研究,其未来研究前景广阔。从国内、国际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文献中可以统计出同时包含两个流程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别是1篇和6篇,这些文献涵盖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知识寻找,知识寻找与知识贡献等具体流程。这说明有些知识管理流程在虚拟社区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虚拟社区中构建一些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可以拓展共享知识途径,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15],可见虚拟社区中同时应用几个不同的知识管理流程对社区成员的知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也涉及了知识共享与知识交流、知识建构等知识相关研究,说明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也在向着一些其他知识相关研究方向拓展。

3 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发展趋势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对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发展趋势提出如下看法:(1)在未来的研究中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将更加深入、具体和全面,研究文献也更加丰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文献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并依旧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而研究的焦点不会仅局限在这一个流程上,其他一些知识管理流程也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知识创新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此外一些还没有在虚拟社区中应用过的知识管理流程对于研究者来说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这将有可能形成这一领域新的研究方向。(2)将形成一定数量的关注于此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这些核心作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会是中国研究者。由于虚拟社区是近年来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受到了一批年轻人尤其是硕士、博士和一些青年教师的关注。这类研究主体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群体将会形成稳定的研究兴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核心作者的形成。而虚拟社区在亚洲地区的蓬勃发展给中国研究者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契机,无论是以台湾学者占主导的国际研究还是国内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都预示着中国学者是未来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的一支重要队伍。(3)理工与人文科学交叉,各个学科交互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研究思想将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虚拟社区的创建与开发都离不开ICT信息通讯技术,许多社区的创立者与管理者拥有着丰富的理工科背景知识。这些社区创立者与管理者参与到社区实践中又吸引了更多有相同知识结构的社区成员,当社区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后其成员表现出的集体行为又需要用人文学科的理论去研究。使用某一个学科中的理论去阐释虚拟社区成员表现出的复杂行为往往显得欠缺与不足,这必将使得多学科交互的研究方法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4)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各个流程的有机结合是这个领域研究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管理流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两个或更多个流程的应用可以显现出原来几个独立流程所不具备的功能与优势,这显现出系统性研究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未来发展上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HHTeo,HCChan,KKWeib,ZZhang.Evaluatinginformationaccessibilityandcommunityadaptivityfeaturesforsustainingvirtuallearning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2003,59(5):671-697.

[2]Ming-JiJamesLin,Shiu-WanHung,Chih-JouChen.Fosteringthedeterminantsofknowledgesharinginprofessionalvirtualcommunitie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5:929-939.

[3]Meng-HsiangHsua,TeresaLJu,Chia-HuiYen,Chun-MingChang.Knowledgesharingbehaviorinvirtualcommuniti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rust,self-efficacy,andoutcomeexpectations[J].Int.J.Human-ComputerStudies,2007,65:153-169.

[4]赵捧未,史博文.基于文献计量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状况分析[J].现代情报,2011,31(9):89-94.

[5]张岌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9,29(7):222-225.

[6]Chih-JouChen,Shiu-WanHung.Togiveortoreceive?Factorsinfluencingmembersknowledgesharingandcommunitypromotioninprofessionalvirtualcommunitie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0,47:226-236.

[7]UsoroA,SharrattMW,TsuiE,ShekharS.Trustasanantecedentto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J].Knowledge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2007,5(3):199-212.

[8]JKoh,Y-GKim.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ane-businessperspective[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9]向海华.电子商务环境中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J].情报杂志,2004,(7):75-76.

[10]向海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给电子商务带来商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5):461-472.

[11]吴琼,邓胜利.虚拟社区中知识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5):115-121.

[12]KimJ,SongJ,JonesDR.Thecognitiveselectionframeworkforknowledgeacquisitionstrategiesinvirtual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11,31(2):111-120.

[13]GammelgaardJ.Knowledgeretrievalthrough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J].Behaviour&Informationtechnology,2010,4(29):349-362.

[14]LouayKaradsheh,EbrahimMansour,SamerAlhawari,etal.ATheoreticalFrameworkforKnowledgeManagementProcess:TowardsImprovingKnowledgePerformance[J].CommunicationsoftheIBIMA,2009,(7):67-79.

[15]王栋,汪祖柱,钱程.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2,34(10):166-170.

作者: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计量分析

虚拟社区调查管理论文 篇2:

网络虚拟社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摘要〕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各类图书馆纷纷接入网络,并在网络上开通了各自的主页及相关站点。但是相当多的图书馆还未认识到网络虚拟社区在图书馆应用中的功能与作用。本文介绍了网络虚拟社区的含义、特点、功能等,并对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路虚拟社区;图书馆;社区居民

社会信息化给社区居民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环境。孤立分散的现实导致社区居民很难在现实中寻求社会的认同以及进行信息的交流。因此,依靠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社区居民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团体,在这一群体中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这样的群体就被称为网络虚拟社区(简称NVC),它是以Internet为媒介,借助Internet互相联系,共同制定行为规范、进行信息交流。

NVC在信息交流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对于图书馆来说,利用好这一优势,找准NVC的服务定位,将信息服务深入到NVC中,为社区居民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组织社区居民相互信息沟通,建立起与社区居民的信息共享空间,提升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效应,从而使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空间得到有效地拓展。

1网络虚拟社区的含义

1.1含义

虚拟社区的定义简单说就是“存在于电子空间(或称网络空间)中的真实社区”。虚拟社区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社区居民组成,社区居民可能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以兴趣认同的形式构成在线的信息共同体。其中,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1.1现实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联系

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之间是独立的,他们都具有固定的场所,社区具名的参与以及参与者都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观点和看法等特质。而更重要的特点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一样,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交流的环境,使社区居民互通信息,参与者通过各种信息交流方式在这种模拟环境中进行着信息交流。网络摄取的基础是现实摄取社区,是现实社区在虚拟社区的复制。

(1)虚拟社区提供的是根据社区居民现实的需要而设立的信息交流服务。现实社区中社区居民的活动方式和观念规范会直接影响到虚拟社区的构建。

(2)虚拟社区所提供的服务是现实社区服务的延伸和提高。例如,信件传递是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以印刷形式为媒介的,而E-mail、BBS、Blog、Wiki、ICQ则是现代信息交流方式。虽然介质和速度不同,但是E-mail、BBS、Blog、Wiki、ICQ与传统的信函格式相同。但是,脱离现实社区,虚拟社区就是去了存在的基础。

1.1.2网络虚拟社区对现实社区的相互作用

网络社区对现实社区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网上的信息公开透明、对现实社会有深刻影响。网络社区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信息交流的自由空间。在社区中,不同看法、意见都可以进行交流,通过讨论解决现实存在的各样问题。网络社区使人们更易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政府也可以网络社区实现低廉高效的社区管理。

总之,网络社区的作用不是现实社区可以取代的。网络社区方便人们的信息交流,对现有社区的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也是对现实社区空间的拓展。

1.2网络虚拟社区的特点

虽然网络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很多的联系,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性:

1.2.1超时空性和非地域性

虚拟社区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交流之所以存在,主要是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受实践和空间的限制,社区居民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汇集在不同的网略空间内,从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生活群体。总之,虚拟社区解决了由于时空限制带来的人际互动的阻碍。

1.2.2人际信息交流互动具有虚拟的特性

在虚拟社区里,社区居民以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兴趣随意而定。社区居民身份固定,从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网络公共聊天室。由于互相不能看到对方,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是虚拟的。

1.2.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

社区的活力主要靠“人气”和点击率,它排除了两两互动的网络服务,而要吸引这些主要是看社区的主题是否符合社区居民的口味。

1.2.4管理的自治性、社区居民的平等性、社区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共享性

虚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自治,其自治性主要表现在设计社区的话题,充实社区的活动内容,共同制定社区的行为规则并严格地要求社区居民遵守规则,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等。开放性也是虚拟社区的特点。体现了虚拟社区的居民来源广泛,信息来源广泛,信息共享范围广泛的特点。

2012年12月第32卷第12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Dec.,2012Vol.32No.122012年12月第32卷第12期网络虚拟社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Dec.,2012Vol.32No.122网络虚拟社区的功能与局限性

2.1网络虚拟社区的功能

2.1.1有利于共享信息

虚拟社区提供的信息,社区居民是有权利共享的,需要制定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关规章制度。虚拟社区的信息是一种信息获取与共享的形式。参与虚拟社区的活动就可以获得虚拟社区提供的各种信息,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与社区信息居民的互动、交流和完成信息的共享。

2.1.2有利于信息交流

共同的兴趣和目的是社区居民组织和建设虚拟社区的根本原因。网络虚拟社区聚集了许多分散各地,拥有共同兴趣与经验或者是有着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如体育、音乐、旅游、汽车、阅读等等,他们以相互信息交流、利用信息为目的,以E-mail、BBS、Blog、Wiki、ICQ等网络工具进行情感沟通和兴趣的信息交流。

网络虚拟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另一类信息交流空间。它不可触摸但客观存在,它为社区居民营造了一个可以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自由的信息交流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社区居民的心态更接近于本身,减少了现实社会给人们身心带来的压力,从而进行更真实有效地沟通,社区居民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跨越时空限制,建立起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2.1.3有利于合作探索

在社区居民认同的基础上,社区居民在社区中通过合作探索来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务,通过信息共享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互通的信息交流环境,是社区居民在虚拟中共同学习的基础,表现为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知识掌握、能力具备、行为规则、学术语言、学习态度和经历。

2.1.4有利于个性发展

网络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自由信息交流的空间,它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讨论,挖掘自身的潜力,提出自己的要求,表现自己的想法,激发了社区居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社区居民的民主、平等的意识,并在虚拟社区不同的角色充分中地实现自我价值。

社区居民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主体参与到了社区管理中,社区居民除了是网络信息的用户外,也是信息的生产者。

2.2网络虚拟社区的局限性

2.2.1成本高

网络虚拟社区虽然使人获得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的自由和放松,但目前网络社区使用的成本仍是很高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利用网络的用户大多为文化水平较高、收入水平也较高,限制了社区居民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积极性。

2.2.2信息失真

网络社区会有意或无意的删除或夸大信息的一些细节,造成网络信息的失真。特别是网络社区管理不依靠法制手段,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道德规范,因此失真问题相当突出。

2.2.3人际关系松散

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显得松散。由于网络社区用户身份的隐匿性,网络社区的居民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立场、交流方法,其隐秘性的特点明显。

2.2.4网络虚拟社区的负面影响

对于那些沉溺于网络社区的虚拟世界,把虚拟的网络社区当成现实生活,将其当做逃避现实的避风港,造成这些社区居民与现实的隔阂,对社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网络社区的用户把理想和现实混淆是常犯的错误,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强烈的反差将会导致这些居民对现实的不满,甚至还导致他们对现实社会失去希望。

3网络虚拟社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

图书馆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信息收藏、交流和利用的中心,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网络已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图书馆应抓住机遇,找准新的切入点,为传统信息业务注入新的活力,积极开拓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

近年来,图书馆在虚拟社区的建设中,力图改变形象、实现信息服务的突破。无论是大学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在大胆实践,建立起了以BBS系统为主要形式的网路虚拟社区,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主题是与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功能、图书馆业务相关的,体现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征。与此同时,在图书馆的有效组织下,它还将社区居民的关心的问题引向各个方面,不仅是关于图书馆及图书馆自身服务的,也包括与读书、文化相关的,或是时事、兴趣爱好、关心焦点等。

图书馆通过这样一个场所可以密切与社区公民(即信息用户)的联系,有助于获得支持,赢得尊敬。这既体现了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机构的价值,又体现了图书馆对网络时代的人文关怀。

3.1网络虚拟社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3.1.1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注重面对面地的信息交流,虚拟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了时空的障碍,使社区居民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交流链中来。这种交流不仅是多向的,而且是启发式的,社区居民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教育,这是图书馆以往的任何服务形式都不可比拟的。

网络虚拟社区的核心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它较好地克服了信息交流的界限、实现了跨时空的信息共享,形成看不见的学院。在网络虚拟社区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是非正式的信息交流方式,这种信息交流方式既可以实现直接交流又体现了信息传递快的特点。在虚拟社区环境中,信息来源主体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信道多渠道和反馈机制的复杂化。用户既是信息知识的利用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

3.1.2为社区居民建立虚拟学习社区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参与式学习成为了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虚拟学习社区就是这样一种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相互合作、信息交流、联络情感的媒介,网略虚拟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环境。它具有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等特征,打破了以往学习条件约束的限制。社区居民之间可以借助网络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稳定的人际关系。

3.1.3为社区居民管理与教育培训提供条件

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图书情报部门可以利用虚拟社区来发现社区居民的信息需求,进行社区居民的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和和传播有关服务的信息,并从虚拟社区里发现很多有意义的信息来改进相关的服务,如可以收集到社区居民的一些信息,增进图书馆对社区居民的了解与联系,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信息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忠诚度,促进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此外,还可以在社区直接进行在线调查,对图书馆服务中的某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解,帮助虚拟社区居民解决一些常见问题,进一步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

3.1.4提高图书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

图书馆可以利用虚拟社区来改进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如用于馆内员工的工作交流、发布馆内信息,或提供工作动态信息等。

虚拟社区的信息交流功能可以使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如通过QQ、MSN可以实现即时信息交流的目的,通过Blog、Wiki等便于搜集和加工信息,这样就可以便于信息共享,将网上相对分散的信息有目的地进行汇集整理后再展现出来,方便用户的检索和利用。

可见,通过虚拟社区可以较大地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效率与效果。

3.2虚拟社区建设在图书馆的完善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虚拟社区建设在图书馆的完善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具体作用表现为:

(1)有益于信息交流的效率。通过即时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社区内实际上在进行着多方的讨论,许多问题在信息用户之间的讨论过程中自然得到解决,且更具可信度。

(2)有利于图书馆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想法,了解社区居民的对图书馆的需求,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推动图书馆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3)有助于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网络社区本身就是一种社区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媒介。在这里,社区居民之间虽不互相见面,但却能畅所欲言,在信息交流中不断取得共识,这有助于扩大图书馆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

3.3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虚拟社区建设无论对图书馆技术人员,还是对图书馆一般人员都提出了较高的技术素质和信息素养要求。从网站的一般技术问题,到处理经常出现的一些维护难题,以及对系统安全采用的措施,都是对图书馆的挑战与考验。

管理网络虚拟社区的图书馆员,应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虚拟社区的管理者。作为服务部门的图书馆,管理者要从方便社区居民的角度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与社区居民经常交流心,实现服务社区的社会职能。

管理网络虚拟社区的图书馆员要不断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不只是要解决他们显现出的问题,还要解决潜在的问题,掌握社区居民(即社区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帮助提高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鼓励社区居民利用自己的技能为其他居民服务,为他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信息、和谐相处的空间。图书馆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永钦,熊婵,李翠霞.网络虚拟社区在图书馆人性化服务中的实践应用——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6):74-75.

[2]周卫华,甘伟.基于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21):80-82.

[3]http:∥www.techcn.com.cn[EB].2012-10-15.

[4]邓灵斌.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知识转移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8.

[5]袁蔚.在线产品交互展示社区系统的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

(本文责任编辑:王涓)

作者:杨柳

虚拟社区调查管理论文 篇3:

基于Citespace 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Citespace Ⅲ软件,对国内外2004-2013年间虚拟社区研究领域的时间、经典文献和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国内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249篇文章;国外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中SSCI数据库中的401篇文章。通过对虚拟社区进行可视化研究,本文提出了虚拟社区今后的研究展望,为日后虚拟社区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虚拟社区;Citespace Ⅲ;知识图谱;经典文献;研究热点及趋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8.032

虚拟社区这一概念最早由霍华德·莱茵戈德于1993年提出,在此前虽有虚拟社区的存在,但并无一个统一的代名词。不同的学者对虚拟社区的概念归纳不同,如霍华德·莱茵戈德(1993)认为虚拟社区是一群人,彼此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他们通过电脑的公告栏和网络进行交谈,进而形成情感,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人际网的集合。管理学家Schubert(1999)认为虚拟社区是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个人或群体在共享语义空间中,通过电子媒体进行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体。徐小龙,王方华(2007)通过对国外学者的虚拟社区定义进行分析整理,认为虚拟社区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网络空间中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关系总和[3]。从以上可见,虽不同的学者对虚拟社区的定义不同,但都倾向于虚拟空间、信息技术、参与者、网络关系和使用几个方面。因此,本文认为虚拟社区是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流互动,而形成的网络关系网。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虚拟社区的形成,各种类型的虚拟社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QQ、微博、微信等,因此研究虚拟社区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热点方向对于日后的研究具有重大作用。本文对国内外虚拟社区的时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文献和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虚拟社区的发展,为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1数据来源与处理

对于国内的研究,本文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来源数据库以“虚拟社区”或“网络社区”或“电子社区”为篇名(词)检索2004-2013年的所有数据,得到249条结果。对于国外的研究,本文通过Web of Science检索系统,对SSCI全文数据库中以“virtual communit”OR“online communit”OR“Web communit”OR“electronic communit”OR“network communit”为标题词检索2004-2013年的所有数据,得到464条结果,通过删除书评、评论、会议摘要等,得到401条结果。本文所下载的中文文献与外文文献题录均包括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研究机构等等。以上所有的数据均于2014年11月25日下载。

本文对以上所下载的数据采用Citespace38R1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Citespace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软件的使用需要利用JAVA应用程序作为平台,是一种适合进行多元、分时、动态复杂网络分析的可视化知识分析工具[4]。本文对于CSSCI数据库中下载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使之符合Citespace软件的处理格式,然后将其导入Citespace软件中,选择科学的参数,设置合理的阈值,生成知识图谱。对于SSCI数据库中的数据,其处理方式与CSSCI数据库类似,但不需进行预先的数据转换,其可直接读取Web of Science中的数据。

2国内研究结果分析

21国内虚拟社区的时间分布

不同年度的发文量可从侧面说明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本文的研究主题“虚拟社区”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1国内虚拟社区研究文献年度分布表

由图可见,我国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2005年,在该阶段虚拟社区的研究处于萌芽期,虚拟社区还未能引起学者的注意或虚拟社区刚从国外引进中国;第二阶段为2006-2010年,在该阶段我国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开始升温,中间有所波动,但波动不大,文献量最高时达到29篇,说明虚拟社区逐渐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这与在该时间内我国互联网得到空前发展,各种社交网络,如QQ、人人网等的兴起有关;第三阶段为2011-2013年,该阶段有关虚拟社区的研究不断的增长,文献量突破40篇,最高为2013年,达到53篇,说明关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但从总体上来看,有关虚拟社区研究的文献量偏少,且从下文的分析可发现,有关虚拟社区的研究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2国内虚拟社区的经典文献分析

221文献共引频次分析

随着科学文献的不断增长,发表的文献也日益增多,明确某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非常重要,有利于找出核心文献[5-7],对某领域的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可得到该领域的核心文献。以参考文献Cited Reference为网络节点,适当设置阈值,得图2。图2国内虚拟社区研究文献共被引频次分析知识图谱

进一步分析得表1,表1为虚拟社区研究文献共被引频次统计表(共被引频次≥16)。表1国内虚拟社区研究文献共被引频次统计表(共被引频次≥16)

作者文献名称被引频次年份文献来源ARMSTRONG A《Real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271996Harvard Business Review徐小龙《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222007自然辩证法徐小龙《虚拟社区研究前沿探析》202007外国经济与管理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与学习交往设计》182006中国电化教育DHOLAKIA UM《A Social Influence Model of Consumer Participationin

Network-and Small-group-based Virtual Communities》16200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162004社会学研究

由图2和表1可知,在被引频次≥16的文章中,位居首位的是由作者Armstrong A于1996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Real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一文,该文被引频次高达27次,其讨论了电子社区、消费者需求和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认为电子社区的参与者若具有强烈的忠诚度,则虚拟社区的价值能够得以体现。另外对国内虚拟社区研究起到较大影响作用的国外著作还有Dholakia UM的《A Social Influence Model of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and Small-group-basedVirtual Communities》一文,被引频次为16次,该文调查了参与虚拟社区的两种重要的群体决定因素:群体规范与社会身份,考虑了它们的前因与中介机制,其个案研究验证了其提出的研究模型并进一步发现了虚拟社区的类型对顾客参与原因以及对群体规范和社会身份的调节作用[8]。位居第二、三位的文章均为作者徐小龙的,其《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一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并根据成员之间的社会交换行为属性建立了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9]。其《虚拟社区研究前沿探析》一文,分析了不同学者对虚拟社区的定义,并挖掘了虚拟社区所具备的特征以及分类,将虚拟社区与真实社区进行比较后得出虚拟社区的不同,最后对虚拟社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3]。徐小龙的这篇文章对虚拟社区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并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思路,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位居第四的为胡凡刚在《中国电化教育》期刊上发表的《教育虚拟社区与学习交往设计》,该文以教育虚拟社区学习交往的主体、目标、组织形式、环境、内容、资源库、评价等要素的设计为重点[10];最后一文为郭茂灿发表的《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一文,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研究虚拟社区的规则服从,得出结论“个人道德”比“同侪的评价”和“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对虚拟社区规则服从所起的作用大,凸显了道德在虚拟社区规则服从中的重要性[11]。以上6篇文章为我国虚拟社区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22文献中心性分析

文献节点中心性指网络中经过某点并连接这两点最短路径占这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总数之比[12]。文献节点中心性高低可以反映一篇文章对某一领域的重要作用[13]。对虚拟社区的关键节点进行探测,可找出一定时间内该学科知识演化网络中的转折点,这些转折点的中心性高,在知识图谱中以紫色圈来表示[12]。由图2可知,有9篇文章的节点色为紫色,紫色节点表示为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为高中心性节点[14]。将其中心性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郭茂灿(2004,035)、李仪凡(2007,032)、ARMSTRONG A(1996,027)、徐小龙(2007,027)、赵玲(2009,026)、KOH J(2003,019)、WANG YOUCHENG(2004,015)、周涛(2009,011)、李志宏(2009,010)的9篇文章。以上9篇文章是在虚拟社区研究领域内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的知识网络中介节点,是虚拟社区研究领域的重要桥梁,为虚拟社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23国内虚拟社区研究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231虚拟社区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了解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学者们掌握某学科领域的研究动向,明确研究方向与发展形势[15]。而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核心与精髓所在,虽然在文章中并没有大篇幅的进行介绍,但其是对一篇文献的高度概括,知道某篇文章的关键词也就把握了该文的研究主题[16-17]。因此频次高的关键词是某一学科领域的热点体现[18-19]。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题录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形成知识图谱,用来确定虚拟社区的研究热点领域。将网络节点选为

进一步分析得关键词共现词频表(频次≥6),如表2所示。表2国内虚拟社区关键词共现词频统计(频次≥6)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1虚拟社区1366电子商务82网络社区427信息传播63知识共享367实证研究64影响因素157社会网络65教育虚拟社区117网络虚拟社区6图3国内虚拟社区的热研究热点图谱

由图3和表2可得,以上的关键词是研究虚拟社区的学者们从2004-2013年以来一直关注的热点所在。其研究热点集中于以上几个方面:①虚拟社区本身: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出现频次位居一、二,此外,网络虚拟社区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这些关键词反映出学者们目前对虚拟社区本身(概念与内涵、原理和模型等)研究比较热衷。②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以及影响因素: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信息传播、实证研究的频次分别为36、15、6、6,说明学者们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开始逐渐向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且研究知识共享与虚拟社区之间关系的文章开始增多,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影响虚拟社区的一些因素。③虚拟社区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现在学者开始将虚拟社区与其他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如教育研究、电子商务、社会网络等方面。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对虚拟社区的研究热点集中于虚拟社区基础理论以及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对于虚拟社区的评价与评估几乎没有出现,该方面需要深入挖掘。

232关键词中介中间性分析

通过与231同样操作,将Article Labeling从By Freq改为By Centrality,可得中介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关键词,依次从大到小排列为:虚拟社区(027)、教育虚拟社区(020)、网络社区(019)、知识共享(017)、电子商务(011)5个关键词。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高说明该词在某研究领域具有中介桥梁作用[20],在某领域中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从该5个关键词可知:目前国内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始向实证研究发展,但并不是其中心转折,根据赵捧未等(2013)的分析可知,目前在我国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定性分析较多,包括内涵、原理、分类等[21],此研究证实了本文的研究。Lee等(2002)按主题对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得出虚拟社区发展的5个阶段,分别为:①基础研究阶段,即研究虚拟社区的概念、模型、原理等;②技术发展研究阶段,即工具和技术潜力的使用,建立虚拟社区;③潜在应用、关系建立和知识共享阶段;④结果评估阶段;⑤建制化研究,即结合虚拟社区和其他学科领域,包括研究虚拟社区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等[22]。通过这5个阶段可见,我国的研究热点聚焦于第一阶段、第三阶段以及第五阶段,而对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研究并没有成为研究的热点趋势。

3国外结果分析

31国外虚拟社区的时间分布

2004-2013年国外虚拟社区时间分布表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见,国外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与国内相比,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并没有出现波动,文献量一直在不断增长,可见虚拟社区的研究在国外一直都是热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发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密切相关[23]。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诞生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虚拟社区,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也成为重要的领域。从下文的分析可预计将来国外虚拟社区的研究还会继续增加或者保持稳定的状态。

32国外虚拟社区的经典文献分析

321文献共引频次分析

以参考文献Cited Reference为网络节点,适当设置阈值,得到图5。图5国外虚拟社区研究文献共被引频次分析知识图谱

将图5中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40次的节点进行统计,得表3:

表3中共被引频次≥40的文章共有8篇,其中有两篇并非研究虚拟社区,分别为FORNELL C发表的《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Algebra and statistics》和WENGER E写的《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 andidentity》。FORNELL C的文章是介绍结构方程模型的经典文章[24],很多实证分析的文章都会参考该文,因此,在进行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时也会引用该文,为其数据分析提供指导。WENGER E的文章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的概念[25],很多研究虚拟社区的学者会将虚拟社区与实践社区进行比较,得出虚拟社区的不同,因此,该文也为虚拟社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除此之外位居第一的是Wasko和Faraj发表的《Why should I share?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该文是实证分析,其分析了虚拟社区的成员分享自己知识的原因,说明了影响虚拟社区的知识贡献的因素:个人动机和社会资本[26]。第三篇为RHEINGOLD H于1993年出版的专著《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RHEINGOLD H被称为互联网的第一公民,他是第一个提出“虚拟社区”的学者,在该书中他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混合的物理社区,在这里,人们交谈、辩论、寻求信息、组织政治、爱和欺骗别人,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开始采用虚拟社区这一术语。第四篇为CHIU CM发表的《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该文整合了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以构建在虚拟社区中调查人们进行知识共享的背后动机的模型[27]。第五篇为PREECE J写的《Online Communities Designing Usabilityand Supporting Socialbilty》一书,该书介绍了虚拟社区实现的技术,并对虚拟社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该书对虚拟社区进行有效的设计,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8-29]。第七篇为KANKANHALLI A写的《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Knowledge Repositorie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该文通过建立模型对知识贡献如何利用电子知识仓库进行介绍[30]。第八篇为John Hagel发表的《Net gain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 ities》,其认为为了在网络经济中更好的竞争,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方法来进行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及配送工作,并重新考虑公司、客户、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的关系,即虚拟社区的价值和建立[31]。

322文献中心性分析

由图5可知,有6篇文章的节点色为紫色,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将其中心性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DHOLAKIA UM(2004,019)、RIDINGS CM(2002,017)、BAGOZZI R P(2002,012)、BOCK GW(2005,012)、BUTLER BS(2001,012)、ARDICHVILI A(2003,011)的6篇文章。说明该6篇文章为国外虚拟社区研究的核心文献,对我国虚拟社区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从以上6篇文章可看出,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实证研究较丰富,同时并不缺乏理论的探索,且更多地以虚拟社区与其他变量因素(如:知识共享、信任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每一个高中心性的文献都代表在一定时间内的核心研究领域,且从整体上体现虚拟社区的研究内容,日后的研究大都从以上的文章中进行扩展。

33国外虚拟社区研究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331虚拟社区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可代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SSCI题录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形成知识图谱,用来确定虚拟社区的研究热点领域。将网络节点选为

将图6中频次≥21的关键词进行汇总,得表4:表4国外虚拟社区关键词共现词频统计(频次≥21)

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序号关键词频次1Internet868Behavior3613Antecedents242Virtual Communities649Information3513Knowledge243Online Communities5610Online Community3113Systems244Model5211Participation3018Information-technology234Trust5212Perspective2619Social Networks226Communication4713Performance2420Technology217Virtual Community4013Networks24

通过图6和表4可知,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研究关注的热点可分为4个方面。①虚拟社区本身:包括Internet、Virtual Communities、Online Communities、Model、Virtual Community、Online Community、Perspective、Networks,该方面与国内一样,关注与虚拟社区的定义、模型、视角等。②虚拟社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包括Trust、Communication、Behavior、Participation、Antecedents、Knowledge,在这些因素中,有些是对虚拟社区产生影响的因素,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已经跳出知识共享的范围,更多地开始关注其他的因素,比如信任、交流、成员行为、参与度等。③虚拟社区与信息技术:包括Inform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Technology。④其他方面,包括Performance、Systems、Social Networks,说明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于其绩效、系统性等方面。这是国内的研究所没有的。根据Lee等(2002),将虚拟社区分为5个阶段可见,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已经覆盖了该5个阶段。

332关键词中介中间性分析

对于图6的知识图谱将节点标签(Article Labelling)由By Freq改为By Centrality,可得中介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关键词,依次从小到大排列为:Online Communities(029)、Behavior(021)、Virtual Communities(019)、Internet(018)、Model(015)、Communication(015)、Performance(015)、Trust(013)、Participation(013)9个关键词。可见,国内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虚拟社区本身、虚拟社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绩效方面。从学科分布看,国外的研究集中于管理学、计算机技术方面。

4结论与展望

通过经典文献分析可见,国内研究虚拟社区的高被引文献有6篇(被引频次≥16),高中心性文献有9篇。而国外研究虚拟社区的高被引文献有8篇(被引频次≥40),高中心性文献有6篇。以上经典文献为国内外的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支柱。但从国内外的研究可见,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更为成熟,其被引的文献频次远远大于国内(这可能与国外的文献来源数多于国内有关),且国外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均较多,而国内实证研究较少,理论研究居多。因此,对于国内,需要加强虚拟社区的实证研究,为虚拟社区的发展提供依据,对理论研究进行验证。

通过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可见,国内研究的热点集中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教育虚拟社区、电子商务、信息传播、实证研究、社会网络、网络虚拟社区,其中高中心性关键词为虚拟社区、教育虚拟社区、网络社区、知识共享、电子商务。国外研究热点集中于Internet、Virtual Communities、Online Communities、Model、Trust、Communication、Virtual Community、Behavior、Information、Online Community、Participation、Perspective、Performance等,高中心性关键词为Online Communities、Behavior、Virtual Communities、Internet、Model、Communication、Performance、Trust、Participation。由Lee等(2002)的虚拟社区研究5阶段可见,国外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已经覆盖5阶段(基础阶段;技术发展研究;潜在应用、关系建立和知识共享结果;评估阶段;建制化研究);而国内的研究集中于基础阶段;潜在应用、关系建立和知识共享以及建制化阶段,且国外对于虚拟社区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跳出知识共享,开始和信任、交流等进行结合,而我国仍以知识共享作为研究热点,说明了我国研究的滞后性。因此,对于国内来说,对于虚拟社区的研究可从虚拟社区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入手,如信任、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社会关系学等。国内的研究除了概念、特征等,还需要研究虚拟社区的结果评估与绩效评价,使研究更完善。

参考文献

Rheingold H.The virtual community[M].MA:AddisonWesley,1993:10-12.

SchubertP,GinsburgM.Virtual communities of transaction:The role of personalization in electronic commerce[J].ElectronicMarkets,2000,10(1):45-55.

[3]徐小龙,王方华.虚拟社区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9):10-16.

[4]邱均平,吕红.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研究[J].情报学报,2013,5(32):548-560.

[5]Chen C.Visualising semantic spaces and anthor co-citation networks in digital libraries.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gement,1999,35(2):401-402.

[6]Chen C,Paul R J.Visualizing a knowledge domains intellectual structure[J].Computer,2001,34(3):65-71.

[7]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 Ⅲ: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28(3):401-421.

[8]Dholakia U M,Bagozzi R P,Pearo L K.A social influence model of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network-and small-group-based virtual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2004,21(3):241-263.

[9]徐小龙,王方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83-86.

[10]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与学习交往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2):23-26,31.

[11]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以天涯社区为例[J].社会学究,2004,(2):103-111.

[12]马海群,吕红.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中国情报学知识图谱分析[J].情报学报,2012,31(5):470-478.

[13]谢凌玲.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现状分析——基于CSSCI(1998-2007)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4):96-98.

[14]Freeman L C.Centrality in social networks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1979,1(3):215-239.

[15]张昭.基于Citespace的商务智能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J].情报探索,2013,(12):6-9.

[16]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55-58.

[17]赵蓉英,许丽敏.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60-68.

[18]Bailón-Moreno R,Jurado-Alameda E,Ruiz-Baos R,et al.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tants with the Unified Scienctometric Model.Fit of relational and activity indicators[J].Scientometrics,2005,63(2):259-276.

[19]Belvaux G,Wolsey L A.Bc -prod:A Specialized Branch-and-Cut System for Lot-Sizing Problem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5):724-738.

[20]房宏君.基于CSSCI的人力资源研究可视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0):132-137.

[21]赵捧未,马琳,秦春秀.虚拟社区研究综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7):119-123.

[22]Lee F S L,Vogel D,Limayem M.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c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C]∥System Sciences,2002.HICSS.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02:2863-2872.

[23]KohJ,KimY G.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4,8(2):75-93.

[24]Fornell C,Larcker D F.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Algebra and statistic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1:382-388.

[25]Wenger E.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and identit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6]Wasko M M L,Faraj S.Why should I share?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2005:35-57.

[27]Chiu C M,Hsu M H,Wang E T 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3):1872-1888.

[28]Preece J.Online communities:Designing usability and supporting socialbilty[M].John Wiley & Sons,Inc.,2000.

[29]郭晓姝.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虚拟社区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7):83-85.

[30]Kankanhalli A,Tan B C Y,Wei K K.Contributing knowledge to electronic knowledge repositori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MIS quarterly,2005:113-143.

[31]Hagel J.Net gain: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1999,13(1):55-65.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作者:宋梦婷 田鹏 唐小霁

上一篇: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力创新授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