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过渡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一、初高中英语教学的不同点(1)教学模式的不同。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英语水平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甚至有一些初中生在上初中之前,沒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英语知识的教学,连一些基本的英语字母都不认识,虽然有一些有着良好英语基础的学生,但从整体上看,初中生在英语知识的储备上是非常薄弱的。

第一篇:过渡教育论文范文

论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四重过渡

摘 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面临重大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客观上需要高职教育实现四重过渡:学制系统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办学模式从学校单独办学到校企合作办学过渡,人才培养从强调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过渡。这四重过渡的根本实现,需要通过深化教育学制、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来推进。

关键词:高职教育;四重过渡;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张连绪(1963-),男,河北高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管理。

十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迅速发展,在培养大量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与此同时,从社会需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又面临着一些重大现实问题。着眼于这些问题的缓解,我国高职教育在新时期需要进行一些重大转变和过渡,在根本上又需要深化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

一、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可供借鉴经验不多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起点低、探索时间短和快速的规模扩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生源问题,表现为生源质量不高,数量初显不足。众所周知,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安排的结果是,高职教育只能接受最差的生源,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职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展的同时,生源质量一降再降。尽管如此,许多高职院校在完成招生计划上仍越来越困难。虽说由于高中普及率的提高,高职教育的生源似乎尚有较大空间,但因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在一些地区滋生蔓延,加上2008年起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高职教育的生源堪忧。

二是质量问题,表现为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高职教育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总体质量不高,要么是停留在中职水平上,要么是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结果是无论采用何种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其质量都是不高的。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质量对高职教育越来越具有生命线意义,高职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其质量的优势首先在于形成自身的不可替代性,然而在排除体制性因素的条件下,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尚未真正确立自己的生存空间,用生态学的原理解释,就是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高职教育还没有找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位”。

三是就业问题,表现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从近年一些调查研究来看,采用国际统计贯例(学生毕业后半年进行统计),我国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般在80%以上,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率差距越来越小,问题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起薪点在降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多地去挤占中职毕业生的岗位,且就业的稳定性差,非正规企业和非正规岗位就业、临时就业甚至“被就业”现象增多,毕业生本人对自身就业的满意度普遍不高。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也不够满意,他们常为招不到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犯愁。

四是社会服务问题,表现为高职院校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较低。作为大众型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在培养大量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紧贴地方和产业的优势,广泛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服务。然而由于办学思想和教育体制束缚、办学基础薄弱和资源短缺等原因,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还不强,服务水平还不高,在职业培训方面离社会的期求尚存在较大差距。

二、新时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四重过渡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审时度势,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实现以下四重过渡。

(一)学制系统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

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2至3年的学制,在过去一直被严格限制与中等和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相通,因此是一种封闭模式的学制系统。在这种学制框架下,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终极教育,接受2至3年高职教育的学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也被限制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这既不利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吸纳优质生源,又不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一方面,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强化了本科教育的优越性,使学生不愿意选择没有上升空间的高职专科教育。尽管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推行了自主招生改革,但面向高中的自主招生情况仍然很不理想。另一方面,由于学制系统中没有本科层次以上的职业教育,致使许多以“升本”为战略目标的高职院校拼命向学术型、理论型本科教育靠拢,其结果往往损害了高职教育质量,不利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制约着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适应性。

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现行学制系统必须通过改革,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这也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高职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经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探索架设与其他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与中职教育之间的衔接正在打通,但从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解决生源问题的需要来说,还要进一步扩大高职教育学制的开放性,打通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更高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体制阻隔。

(二)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过渡

过去,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规模,这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大量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截至2008年,全国有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高职(专科)院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占普通高校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的51.11%和55.92%,而在1184所高职(专科)院校中,高职院校占了1036所。[1]可见,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占了半壁江山。但是,我国高职教育总体上是在起点低、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在办学初期又忙于规模扩张,无法顾及内涵建设,从而导致了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政府和高职院校自身的重视,控制规模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2010年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明确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围绕提高质量的目标,停止了大规模扩张,着眼于把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提升质量上来。

(三)办学模式从学校单独办学到校企合作办学过渡

除行业院校以外,我国大量地方高职院校由于受计划体制的制约和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办学模式比较封闭,在总体上还是学校单独办学,与企业的合作还不够深入,这使我国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院校模式”特点。多年的实践证明,离开企业的广泛参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都会受到制约,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举世瞩目,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层次校企合作。从这些年我国的实践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程度不深,在一般情况下局限于为高职院校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和师资、设备等,在缺乏奖励措施的情况下,积极主动性不足,随意性大,自然谈不上深层次的合作。

基于这种局限,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合作办学逐步从学界共识发展到政策行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0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又提出了高职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发展路径。[3]总之,突破现有办学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已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转变。

(四)人才培养从强调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过渡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受狭隘职教观的影响和现行教育体制的束缚,局限于学校实施的学历教育,排除职业培训。受此影响,高职院校在生源充足和办学条件紧张的情况下,主要以适龄青年为教育对象,忽视社会上其他人群的教育需求,这既不适应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要,也不适应个人和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说,忽视职业培训既不利于学校及时掌握人才培养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又不利于高职院校应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推进带来的生源减少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职业变迁的加快,职业培训的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日趋强烈,强化职业院校的培训功能已成为一种世界趋势。针对这种变化,1999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出了以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替代职业教育的观念。[4]为应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强化职业培训功能,从过去单纯强调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过渡,以适应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知识、技术和劳动力方面的市场信息,以更好地推进学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出了“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发展部署,是重视职业培训的新起点。

三、深化体制改革,助推高职教育的四重过渡

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正在进行以上“四重过渡”的探索,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要从根本上实现这“四重过渡,”必须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来推进。

(一)改革教育学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学制系统要实现从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过渡,依赖于对我国整个教育学制的改革。我国高职教育学制的封闭性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客观上需要打通与其他层次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阻隔,构建起纵横相通的、开放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深造的机会,还能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自由转换。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吸引力,提高社会地位;才能确保高职院校办出职业教育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抑制全国高校的同质化趋势,实现整个高等教育的分类、科学发展。因此,在打通与中职衔接的基础上,我国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允许部分高职院校举办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引导整个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与普通教育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发展需要适时做出教育类型的选择和调整。当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作出了“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点的部署,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二)改革办学体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办学质量,离不开办学体制的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在现有条件下,旨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引入企业作为新的举办者,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企业通过某种形式的投资真正成为办学主体,与学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共同承担办学责任,共同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时下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或合作开发专业便属于这种情况;二是高职院校通过资产出售或租赁等形式,将举办者身份转给企业,由企业负责实施办学;三是企业没有办学投资,也未成为办学主体,但出于人才需求的考虑,通过高职院校的理事会制度、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度、教学改革委员会制度等制度设计,把自己的意志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动中去,成为主导高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生力量。

(三)改革管理体制,统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

我国高职院校重视学历教育,忽视职业培训,是与政府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密切相关的。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学历教育与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管理,而职业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由此导致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分野,职业培训被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如此一来,在政府缺乏综合协调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之间的教育资源难以进行统筹整合,大量地方高职院校要增强职业培训功能便受到体制制约。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功能,就有必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统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在改革之初,可以在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建立一个高职教育管理委员会,统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规划与领导、管理和协调。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进行管理机构改革,逐步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归口同一个部门管理。英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英国于1995年将“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为“教育与就业部”,2001年又将“教育与就业部”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其背后的主线就是加强高等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就业与技术创新等职能整合至同一部门。[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2010-10-2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2006-11-16.

[3]时晓玲.我国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已确定[N].中国教育报,2010-9-20(1).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7-168.

[5]谢峰.1980-2010:中英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J].江苏高教,2010(1):138-140.

责任编辑 肖称萍

作者:张连绪

第二篇:初中英语教育到高中英语教育的过渡

一、初高中英语教学的不同点

(1)教学模式的不同。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英语水平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甚至有一些初中生在上初中之前,沒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英语知识的教学,连一些基本的英语字母都不认识,虽然有一些有着良好英语基础的学生,但从整体上看,初中生在英语知识的储备上是非常薄弱的。此外,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处于心理叛逆期,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差,需要被人约束才能学习。故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教师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心理年龄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对自己有一定的自控力,且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不再是对英语什么都不懂的初学者,故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是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自学和运用,而教师则大多数情况都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英语教学中。

(2)教学内容的不同。两者在教学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个步骤:一英语单词释义;二单词的发音;三基本的英语语法和惯用句式的教导;四简单英语文章的练习;五进行写作。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也可以从五个步骤来剖析其教学内容:一是让学生进行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二是让学生进行难度适当的英语文章阅读训练;三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学到的英语知识,根据特定的语句进行翻译练习;五是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并锻炼其口语能力。

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相同点

初高中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相同点,就是其非常重视对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即学生对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的掌握。从当前我国中考和高考的英语试卷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对于单词和语法的考察分值比重是基本相同的,虽然中考英语和高考英语存在难度上的差距,但这也是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英语水平不同而导致的。此外,初高中英语教学也同样重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其课本教学知识和考试试题上不难看出,英语阅读理解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初高中英语教学都希望能给通过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训练,使其英语能力得到提升。

三、如何做好教育过渡

(1)把握好教学模式转变的节奏。初高中英语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有着完全相反的差别,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只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而到了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则成为了英语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仅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引导。由于这两种教学模式差别过大,如果英语教师在高中英语课最开始就采用高中英语的教学模式,那就很可能导致学生因为学习方式和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存在矛盾,从而产生很大的不适应感和抵触情绪。故在高中英语教学开始之间,高中英语教师可仍先沿用初中的教学模式,然后慢慢的进行转变,把握好教学模式转变的节奏,确保学生在模式转变过程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防止出现不和谐的教学场景。

(2)对知识点的难度进行控制。高中英语教学也应该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先从英语基础知识教起,不过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时间进行良好的把控,因为如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长期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导,就很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对于其他具有难度的英语知识学习产生盲目的自信,从而使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态度不够积极,影响其英语综合能力培养。

(3)注重高中英语课堂学习氛围的构建。英语课堂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高中生和初中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所学习的英语知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故其学习氛围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如在大多数初中英语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管制下进行学习,其课堂学习氛围一般比较沉闷,只有在下课后学生才会显得比较活跃。而由于高中英语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该阶段教师不再主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约束,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放飞自我的思维,从而使其能更熟练的进行英语知识的运用。故在高中课堂上,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多注重进行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能够处于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下,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来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的模拟,通过播放音乐和视频等来让学生能够有一种和英语知识真实接触的触感,从而使其在课堂上能够更加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

(4)注重和学生的交流接触。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良好过渡,教师也就必须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尽可能多的和学生进行接触,从而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学习障碍,然后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教育,使其能够快速从初中英语教学转投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去。

作者:王琴

第三篇:基于三级过渡平台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探索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以山东省数字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创业实践教育中的经验为例,从提高学生主动性出发,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资源整合到一起,探讨以“创新团队-创业工作室-创业公司”为三级过渡平台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为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创业实践 创业团队 创新教育

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失业者数量越来越多。教育部积极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目的和新的价值取向,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体系的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创业实践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创业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其中,切实可行的创业实践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成为保证创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也是检验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

推进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必需的工程,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国家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影响力不高,创业氛围不浓厚,其中尤为关键的是,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与实践结合的活动较少,使创业教育过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一方面,现有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中,教师依然在创业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在风云变幻的创业实际中应变能力不高;另一方面,校内外、学校和产业界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待提高。现有的实践教育模式多通过搭建创业社团、设立创业园和校企合作办学等方式,通过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深入认识和制度规范以及政府、社会对双方的法律性规范等问题的存在。

2 三级过渡平台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

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开阔眼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如何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其自主性,是当前创业实践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以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导向,整合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资源,通过构建“创新团队-创业工作室-创业公司”三级过渡平台,实现创业模拟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2.1 以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导向的创新团队

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性,使学生通过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增强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我们结合山东省数字媒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特色创建了创新团队,将教师的工作室、研究生学习科研的研究室、本科生学习和实践的实验室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为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邀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创业者充实团队的导师队伍,提供学校所不具备的资源和优势。

团队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自由而宽松的氛围,以大学生竞赛为依托,细化对学生素质、能力、知识的要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明确的大方向下,着眼于提高学生多视角下运用创新性思维的能力,通过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的自我完善。

2.2 以培养创业意识为核心的创业工作室

在此阶段,学生将进入创业工作室进行创业实习、实训或挂职锻炼,开展以实践为主导的自主学习。工作室采取流动式、“准企业化”管理方式,制定有工作程序与标准,按照项目管理的目标(质量、进度、费用)控制和过程控制的办法管理。每年从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中选拔一部分研发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激情、工作学习勤奋的同学加入,并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记录个人自然情况,即创业相关心理品质,创业学习前期、中期、后期表现,较为永久的联系方式等。

创业工作室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孵化创业项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自行选择项目组,工作室统一配置项目组人力、物资资源,细化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项目的分工协作与实施。工作室采取项目管理制并注入运行经费,学生通过参与创业项目的策划、研发、运营认识到科技创业的优势,以体验的方式感知创新创业,锻炼其研究开发能力,训练其创新性思维,培养其创业意识。

2.3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业公司

学生经过技术研发积累和创业实训教育后进入创业公司,从创业工作室的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公司的实训环节,形成相互衔接的阶段培养体系。公司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启发和碰撞提供了良好基地平台,使团队成员接受创业的熏陶,使其懂得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价值和方式方法。同时这种创业实践模式降低了学生创业的风险,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技术研发、市场调查、推销和项目策划能力,为自己的创业实践积累经验并历练创业技能。整个教育过程跳出传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采用从“创新团队-创业工作室-创业公司”的三级过渡平台,既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教育知识的教授,又辅以具体的创业实践,促成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平台。

3 结语

本文从加强实践环节的创业教育出发,创新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形成依靠一套由“创新团队-创业工作室-创业公司”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模式,这是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热”的冷静思考和现实选择,对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以创业促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利君.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65-68.

[2] 田真平.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3):192-293.

[3] 王晓华.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J].职业时空,2008(6):35.

[4] 方蕾.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研究[J].教改探讨,2009(106):19-20.

[5] 陈虎,罗兴社.构建官产学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22-23.

[6] 李静.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1(6):73-74.

作者:梁秀霞 韩慧健 张锐

上一篇:涉农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冲压工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