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2024-04-17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精选12篇)

篇1: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安定区香泉学区西寨中学 吴晓霞

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课堂常规应更新观念,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针对农村中学体育课堂常规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改革。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农村中学体育课程体系,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则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使新课程标准大大拓宽了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向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重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向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转变。为了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要做到“一专多能”,即有自己所擅长的运动专项,又能做到熟练地指导学生进行其它运动项目的练习,积极探索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善于总结、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课堂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推行教学改革,把新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改革课堂常规做起。没有课堂常规的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

实践证明:常规建立得比较完善的学校,且执行得认真严格的教师,课堂组织就显得有条不紊,为精讲多练奠定了基础,课堂气氛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教育效果明显提高。因此,本人有以下拙见仅供参考:

1、教师应依据教学进度,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2、遵循体育教学特点和规律,重点改革课堂教学常规,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科学精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形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我的练习,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练习、小组合作练习、个人自觉练习、同学相互帮助、友伴相互纠错、师生共同磋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以及通过体育游戏、教学竞赛、相互观察、欣赏教学竞赛录像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及相互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新。并结合社区体育活动,校运会、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组织、编排及裁判工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倡合作交往教学,教学管理方法也要发生变化,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用爱与美去感化和陶冶学生。课堂常规的改革是以师生观的转变为基础的,师生之间的平等是课堂民主的基础,课堂民主不是一个口号,而且落实在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给学生进行自由研究学习的权利,给学生自由 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合作富有生活情趣,充满快乐的地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助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锻炼、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变“要我学,要我练”为“我要学,我要练”。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环境的温馨,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让“汗水+笑声”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真正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二合一的培养,课堂是学生自主生活的场地,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场所。

篇2: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体现先进教育理念,贯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注重传授与体验、自主与合作、再现与探究有机融合,切实发挥 “健身育人”课程功能,提高教育效益和水平。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斯拉文(Slavin)提出:要使教学有效,教学的质量、教学的适宜性、诱因、时间,这四个因素必须适宜,系统的效能与最弱的因素呈高度正相关。

二、体育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体育学科的性质: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是,以身体练习主要手段,通过身体练习增强体能、掌握技能,形成运动的态度和习惯。

传统的体育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健康发展上,努力做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起抓,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协调发展: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二)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1、深入备好教材。教材是一堂课的依据和内容,而组织教法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是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意义、任务、特点、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征,应当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如在选择田径跑的项目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宜选择过长的项目,并且不易让学生进行枯燥、单调的跑,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比如“贴烧饼”、“捕鱼”、“抓小偷”或者“接力比赛”,这样的选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心目中,这些游戏比枯燥乏味的跑步要有趣的多,更具吸引力。

2、精心备好教法。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普及、推广,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随着师生关系的转变,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应当成为引导者、指导者,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很好的利用知识迁移,比如,学习足球过人技术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篮球比赛中的技术动作,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全面备好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提高体育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究学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有效的解决个体差异,教师首先要会看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以前的知识基础做出准确的判断。了解学生是怎样发展和学习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因此,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进步,教师就必须很好地利用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发展平台。

了解学生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分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一般地来讲,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的刺激所吸引。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在他们眼里,体育就是“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心满意足,兴趣盎然,不知疲倦。所以,体育课中的学生就像一群生活在广阔森林中的小鸟。低年级(1—3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此时他们多选择一些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组合和搭配,采用复式单元进行教学,即一个单元采用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不要过分强调学生掌握技术,而是为他们的体能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沟通情感,建立和谐课堂氛围 教与学的和谐是体育有效教学的关键。《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体育教学活动设计要多一些趣味性,比如小游戏,打擂台、分小组比赛。体育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少说些教条的话,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把练习任务完成,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气氛是通过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比如和学生一起跑步,一起参加比赛等来增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1、引导帮助学生是体育有效教学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新的练习项目,教师的引导直接将学生带入,在学生出现困难或者掌握不准的时候,必要的帮助也是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支撑点,从而激励学生完成整个学习和提高过程。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趣: A、优美的直观示范引趣——体育教学离不开动作示范,教师示范动作准确、熟练、规范、轻快、舒展,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练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练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动作的激趣作用,提高质量,使其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特殊效果。B、合理不置场地器材引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器材。如用沙瓶摆成一幅迷宫。这样学生即使跑得较慢,却能从中获得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的享受。C、竞赛活动引趣——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或游戏,如小兔拔萝卜、开飞机、巧过障碍物等增加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D、体育信息导趣——搜集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或者从报刊杂志中选取一些世界体育明星图片及体育赛事图片等,举办剪贴知识画报展。

2、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把知识技能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是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体育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法的传授和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仅有目的的思维参与,而且还要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逐步提高自学、自练、自选、自评、自管的能力。

3、倡导合作,体验成功。

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如性别分组、技术分组,自由搭配等,充分发挥分组后体育组长和骨干的力量,学生在练习时有目标、有竞争,有帮助,有快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性,有利于形成合作互助的帮学氛围,在热烈、轻松、愉快中进行做到寓教于乐。利用已学过的“横叉”“纵叉”动作组成“教学”或“英文字母”是某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和英语知识,相互合作、研究探讨,完成各种造型。允许学生们自由创意,每个人都可以用纵叉或横叉组成不同的数字或字母。各小组都拿出本组最好的造型与其他小组交流,富有新意的组合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和喝彩。在游戏“夺红旗”的比赛中,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再进行比赛。各组通过组内合作完成游戏,充分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满足和成就感。

4、倡导探究,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引导,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例如,通过学生自编游戏的方法、优化组合动作和重新排列动作组合、学会逆向思考问题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良好的效果。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根据以身体练习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课程特征,有机融入研究性学习,借助尝试、质疑、探究等方法,设计亲身体验、合作发现、探索解惑的活动内容和问题,培养求异思维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要注意适时运用电脑、网络、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创设互动、开放的教学氛围,和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生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篇3: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一、关于课堂常规的争议

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认知, 目前业内存有多种论调。

1. 一线呼声

甲老师:首先必须明确的是, 课堂常规训练肯定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但是, 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进行强调、都需要进行练习, 这是值得商榷的。

乙老师:教师在45分钟之内面对着四五十个学生, 说实话要想进行“因材施教”, 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教师只能通过课堂常规将学生最大限度地整合在一起, 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从而使教学能够面向大多数。

丙老师:传统体育课堂常规的军事化风格明显, 有着较为明显的专制性, 这种利用学校和教师权威来进行的压迫式教育, 不仅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也直接造成了师生关系冷漠的不良局面。

2. 专家意见

学者顾渊彦说:“用统一的要求来指导不同的学生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 且不分对象与特征提出统一性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伪科学。”毛振明等人认为:“有关课堂常规教学方面的内容, 如队列队形练习训练将会朝身体姿态培养以及集体行动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等方向转化。”

3. 笔者观点

笔者有着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 也历经课程改革的前后, 对于传统的一板一眼的课堂常规以及目前的略显松散的课堂常规都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于课堂常规, 笔者更加倾向于甲老师以及毛振明教授等人的观点, 他们的观点与不仅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相一致, 同时也没有过分激进,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即既注重实效又着眼于长效,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二、如何优化课堂常规

1. 利用熟悉期, 提高常规养成的协同性

当体育教师第一次担任某班体育课, 与该班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 由于彼此双方的不熟悉, 因此不论是教师表现得亲切还是表现得威严, 师生双方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戒备感。

整体上来讲, 戒备感存在的表现就是双方的言行比正常状态下显得更加谨慎和内敛, 一方面是内部进行的观察与评价, 另一方面是外部显现的静默与服从, 随着接触时间次数的累积, 双方将会彼此进行重新的评估, 并根据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再进行或大或小的调整, 以此来建立一个对双方的较为完整和准确的印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段时间, 将相关的课堂常规贯彻到教学活动中, 力争在熟悉期结束之前使学生基本明白课堂常规的意义所在, 并且基本掌握课堂常规的各项内容要求。

2. 勿漏间隔期, 提高常规养成的稳定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习惯的养成期大约需要21天的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 这21天的时间必须是连续的21天的时间, 中间最好是不能有间断。基于这样的认知, 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相关的体育课堂常规的意识和技能的时候, 更应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之中持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意识和技能的灌输与培养。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协同连续的努力, 学生对于课堂常规的掌握与遵守才能尽快、尽可能地成为普通的习惯。

3. 把握特殊期, 提高常规养成的全面性

如果说抓好以上的两个“期”的主要效果是使课堂常规训练既得到实效又能够保持长效的话, 那么在特殊期内的对于课堂常规意识和方法技能的灌输与训练, 则给予了学生一定的个性发挥的空间, 偏向于学生课堂常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特殊期主要指学生身体不舒服、感冒、伤病、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在这些时间段内, 学生们大多会向教师请假, 教师一般不会做什么深入的检查或是验证, 在简单询问之后大多会同意学生见习, 一般就是要求学生看一看。但由此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后续影响, 见习有时会诱发部分学生的惰性, 以致其在面临一些强度、难度教学内容练习的时候请“假”假。

对于这些情形, 笔者制定了以下几条规定。第一条是为各种特殊情况制定见习活动, 例如对于哮喘的同学, 为其制定的相应的见习活动内容就是慢跑, 感觉稍微出汗的时候就停止练习。第二条是希望请假的同学作为课堂教学的纪律监察员和学习观察员, 即对一些学生的违纪和危险行为进行警示。第三条是对课堂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做出评价和建议。第四条是在课后查阅资料, 收集自身请假理由 (如感冒、扭伤、哮喘) 的成因、注意事项、预防措施等, 以便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

篇4: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探究;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38-01

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法的选择的。换句话说,即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只要能达成学习目标就行。这也说明了一定的教学内容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决定因素,而同一教学内容如果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此谈几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创新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完成中小学体育教学任务,因而选用的教学方法依据的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尽在情理之中。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以适应学生因身高、体重、智能、运动动机、运动经历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快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运动技术上有所提高。教法创新应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教法创新应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法创新还应与学法创新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要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造。

二、学习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学习情境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单调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愉快,练得高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自然地形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耐久跑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持续跑3000多米,如果一味的命令学生去机械的跑,无论是体能训练,还是精神陶冶,效果肯定都不会很好,学生甚至会产生畏难心理。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学习红军精神,模拟红军进行长征的练习形式,并在跑的路途中设置了“战壕”、“雪山”等障碍。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置身于一种“肩负革命重担,完成伟大创举”的教学情境中。果然学生沉浸在模仿红军长征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就跑完全程。结束时我又播放“打靶归来”的乐曲,让学生自编舞蹈。师生同唱同舞,完全是一种“三军”胜利会师的欢乐场景,学生的体能训练、精神的陶冶达到了最佳的组合,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自编游戏,培养创新精神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游戏内容。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击中目标”、“打活动目标”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我们应紧跟时代步伐,按照新课程提出的要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对教材的安排要科学化、合理化、灵活化;课的内容要开放化、多样化、全面化;课的设计要新颖化、趣味化、个性化。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健康第一、快乐体育、以学生为主。尽量让枯燥、单调的教学变得新颖、活泼、轻松,让学生的身、心、德、智在愉悦的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育课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在实践中优化体育课教学。场地、环境的选择要有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讨论热烈的课堂气氛。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篇5: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革的基本理念。相应地,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计等方面都必须要进行改革,必须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相适应,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基本思路是什么,是体育教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否则,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便无法通过体育教学来贯彻。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做一初步梳理,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1思路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

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倾向。因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打破原有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走向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的健身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思路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2〕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2.1转变传统教学“重教轻学”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来定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从教向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教学“重传授轻发展”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转变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只管教动作、教技术,至于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不少技术,但并不会用这些技术去自我锻炼,也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动作、感知动

作、明白如何在生活和锻炼中应用动作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动作、学会运用、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4转变传统教学“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让老师多几把尺子,量出多个优秀的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受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2.5转变传统教学“重单向交流轻多向交流”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要求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3思路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1体育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篇6:新课程下体育的教学设计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推出了基础教育关于各门课程的新课标以后,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教学的新要求与新内容,并开始在全国各大学校逐步施行。但也不难发现,传统教学的一些陋习以及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依然存在,体育教学的反响与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体能素质与综合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关于体育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如何完善与创新教学设计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1传统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篇7:新课程下体育的教学设计思考

5结束语

实践表明,体育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将增强学生体魄、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作为新教学理念,广大的体育教师也逐渐投入更多的热情在体育教学改革上,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工具、课堂氛围等都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换言之,体育新课标的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作者:张艳红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齐玉松.新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研究[J].电子制作,(3):198.

[2]刘扉.体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回顾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91-94.

[3]蔡海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14(7):641-642.

[4]王学芳.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设计四要素——“新”“乐”“精”“实”[J].运动,(9):57-58.

[5]张振华,吴跃.体育有效教学五种练习设计与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2):84-87.

[6]马卫东.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104-105.

[7]汪美芳.体育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1):76-79.

[8]梁占歌,汪美芳.论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5(1):80-84.

篇8: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一、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和场地器材的不同, 选择最佳的练习组织形式, 不能一成不变, 也不能为了“花架子”随意变换。例如教学生打篮球, 大多数教师都很熟悉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从运球开始, 即先教原地高运球, 再教原地低运球。先教右手运球, 再教左手运球, 学会了原地运球再学行进间运球等等, 这种程序化的教学, 教师从来不去理会学生的感受, 从来不去考虑学生的要求, 这种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不好玩, 久而久之, 对学习体育失去了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课程标准注重的不仅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 是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心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需求选择个人喜欢的方法参与体育运动, 挖掘运动潜能, 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习惯。

只有学生意识到老师真心地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才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 这种心态往往在不经意中被忽略掉, 学生的学习总是被禁锢在教师的计划和教材中。如果学生在上课时对活动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时, 教师往往是无视学生的需求, 要求学生迅速地安静, 调节好心态, 将学生纳入自己“理想”的教学步骤中来。教学是不能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设计与预想去规范和管理学生的, 可以因地制宜, 随机应变, 合理地调整实际与预想, 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营造好学习氛围。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 对教材采用了系统分割的办法, 机械地将教材平均分配到各个年级, 这种分配办法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学内容感到枯燥、厌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1. 教材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需求与他们的年龄、认知、兴趣爱好等相关联, 例如“水平四”的学生可能就比“水平五”的学生更喜欢追逐的游戏, 更喜欢一些带有灵巧性的内容;“水平五”的男生更偏爱一些带有一点技术难度的、能显示男子汉风采的内容;女生则更喜欢柔和有节奏或能展示女性特征的项目, 如舞蹈、健美操等。

有些人会问这样的问题:对于运动技术性强的教学内容, 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呢?其实不然, 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分析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教他们什么运动技术, 只是机械地按照竞技运动训练的规律来进行教学, 从而使学生感到运动技术的教学枯燥无味。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生定会产生学习兴趣。

2. 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

体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广泛地体验、尝试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在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客观的分析后,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是体育课上的活动时间少, 活动内容重复且持续时间长。体育课上总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在那些与主要教学内容无关的过程上, 使得整节课对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只剩下有限的时间, 过于偏重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 过于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传授, 过于注重体育课的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性, 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新课程教学要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单位课时中的活动时间, 在保证学生增进健康的情况下, 采用中小强度的练习内容进行高密度的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 有利于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 创造师生平等良好的课堂环境

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中, 处理好师生的位置关系很重要。很多教师始终不敢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认为这样做不利于教学管理, 上课时如果出现异常现象不好及时处理。长时间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而把自己放在“教的主体”上, 如此来分隔教学双方, 这造成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 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中, 只能按照教师的意愿和要求去进行有限的学习。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指导者和服务者, 当教学活动主题学习脱离了学习的目标时, 教师要给予引导;主题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只有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较大程度上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时间、空间,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除了接受教师的指令外别无选择, 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则会受到教师的训斥, 由此可见, 这种教学形式下的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新课标倡导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对教学中的内容有所选择, 例如:在一节以发展速度素质为目标的课上, 学生存在差异,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师要允许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跑得慢的学生可以进行腿部力量练习, 跑得快的学生可以提高反应速度练习, 有的学生希望通过球类活动来提高, 有的学生愿意利用跳绳来发展速度。这样做学生得到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则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练习的兴趣得以提高和挖掘, 学生也“愿意上课”。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李浏主编.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研究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篇9: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新课程下,我们广大的教师借助教育改革的春风,不断的钻研教学方法,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更加要求从细节出发,从课堂教学的小事做起,不断地完善自己教学行为。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细化教学行为对学生都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思想品质、学习态度以及个性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细节行为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个性品质甚至成长过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转向及依据

1.转向

(1)教育理念的更新观:学生自主;师生平等;合作学习。(2)教师角色的转变观:积极的促进者;积极的引导者;积极的研究者。

2.依据

(1)细化教学行为实验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体育教师往往过于严厉,不注重课堂教学行为,给人以敬畏之感,缺少了互动沟通,体育课堂中的师生更像部队的官兵关系,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服从。学生渴望与教师更多的沟通和参与学生的活动。而细化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实施给体育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使课堂多了活泼生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教师在学生中也变得可亲可敬,师生之间多了沟通理解,少了冷战对抗。

(2)细化教师行为转变观表

三、研究过程

1.语言的艺术性。语言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桥梁,教师的语言必须细化做到:准确,响亮,精练,干脆,并且富有艺术性。这样才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动作的准确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关键,良好的动作不但体现教师专业知识的牢固,而且使学生掌握一种正确的体育技术。

3.师生的和谐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必须体现出民主性,公平性,自由性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4.新课程指导理念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师道尊严”转向“平等合作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四、研究框架图

五、研究特点

这种模式的研究是在传统体育教学行为和现在新课程快乐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下去实施,当前在中国新教育风暴下各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任何的课堂教学都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重大的关系,而作为体育教学走向二十一世纪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从以前的教学的旧模式到新世纪的新模式,它更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而教育理念的实施是靠广大教师不断的探究,去实现,课堂教学的成功也意味着教学行为的成功,那么细化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法宝。它具有优化教学环境的特点,更能反映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新三基,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情与智的互动,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自信与成功。

六、注意问题

(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去实施。

(2)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课标,掌握丰富的理论和扎实的基本功,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经验去改变教学行为。

(3)在创新教学方法时,勿忘了对小知识的创新,必须注意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细节,追求精益求精。

篇10: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相应成为体育教学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一、体育教学的促进者

体育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培养自主锻炼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共同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促进者”的角色具有以下特点:

1.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进行自主的练习时,教师要积极地观察,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并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旁观是积极的旁观,遵守“不干涉”的原则。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课堂更加生气盎然;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在练习失败或动作不规范时,教师要理解和鼓励,从而营造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促进他们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当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而是更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而只会促进他们更有效地学习。

4.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课堂上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喜怒哀乐可适当地流露,这种不带面具的真实,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当中,同练习、同比赛,与学生共同寻求真理,探究学习的秘密,这样有助于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增进相互了解,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练习、观察、探究,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程的实施,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大量增加并变得非常复杂,因此“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科学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专家指出,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学习,由职业教育者转为教育学习研究者,从他人成果的消费者变成自身成果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从为获取从教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

篇11: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摘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给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使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师 教学行为 转型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五大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要真正落实全新的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学习的良好能力,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下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实现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一、实现教师转换角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体育教育本身是一种鲜活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的劳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师要成为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首先,教师要有炽热的“爱”。富有爱心的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善于忍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积极而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其次,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育运动能促使学生取得成功,获得承认的愿望。但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消极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要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亮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使运动技术教学成为体育课程关注的中心。忽视了除运动以外的其他学习内容,使体育课程目标和任务难以全部实现。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体现平等、自主、互动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全局性,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牢固树立《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握新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适应课程改革的形势。其次要领会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要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体育经验去建设体育课程。教师要成为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师。三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教学的情意性。

二、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体育教师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体育教师应注重自我形象,从上课开始,就必须保持积极的情绪,以真诚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如体育教师的衣着打扮、精神面貌、姿态表情等都能令学生增添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向往体育活动;其次,在教学中,多用描述性语言,以生动、形象、简洁、有趣、幽默的讲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良好状态下接受学习。三是教师要讲求民主,充分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多些热情,积极发展平等的、友善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1、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创设体验情景。

好奇心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使学生感到陌生,新鲜好奇。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温暖的、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景。如根据课的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2、抓住学生好游戏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游戏作为一种体育课的重要活动内容,它的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儿童应该在游戏中长大,通过游戏,指导他们初步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很难全面理解体育活动对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只是一味从兴趣出发,且习惯于玩游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玩”字上下工夫,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的减少老师讲解、示范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玩”的时间,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抓住学生的好表现心理,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日益强烈。初中年级学生在生理上出现质的转变,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因此,当学生的反映出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用“你不行”等之类的话语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尤其是男生,往往要表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如教学内容《过障碍》,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一条“勇敢者的道路”(50*10米场地内,等长的4条跑道,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小凳子、跨栏架、跳箱盖、体操垫),障碍顺序自定。教学步骤分六次进行,第一次由小组中勇敢者通过各个障碍演示。第二次每个学生通过各障碍物,第三次、第四次学生自我体验,第五次小组比赛,第六次各小组推荐“能手”比赛。这样即满足个体学生“我能行”的心理需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也节省了教师示范的时间,有效的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既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使他们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四、以生为本,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它是以鼓励人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和爱为核心的基石,是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了解体育卫生常识,在活动中发展兴趣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核心问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活兴趣,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教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学到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术,情操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关心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实施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践性,使学生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上,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篇12:新课程改革下体育课堂常规的教学效应

在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国民素养却在逐步的下降。努力提升国民的核心素养,成为摆在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青少年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是国家的未来,是强国梦的基石。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培养“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各学段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各种品格和能力。而作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应有怎样的策略?怎样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在核心素养下对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明确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素养的涵义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专家和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文件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培养“全面发展”作为育人的核心素养。美国在最新版K-12体育课程国家标准中,提出的新版体育课程标准目标是:“养育有知识、技能和信心的具备体育素养的个体,使他们享有终身健康的体育活动生活方式”。素养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各学科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涵养,它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1.1 从素质教育到素养培育的转变

素质的人本身具有的和后天培育获得的身体及人格上的性质特性。是人性之本和能力之源。是应该培养成什么养的人的问题。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很不乐观。而核心素养是培养一个人的整体修养,是道德品质、外表形象和知识水平及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从素质教育到素养培育的逐步转变,主要是强调知识、态度和能力的统整。是通过规划、设计与培养的课程教学,从而达到素养的“教与学”,建立起符合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得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态度是知识与能力的乘方。态度是积极的,其知识与能力将会产生倍数的效果,反其则会产生较强的负面效果。素养的外延特质描述相对较容易,而内隐的动机、态度、情感、价值就不容易观察和测评,只有在理论的建构和实践相结合下去完善和

探究。

1.2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

核心素养指的是能在异质团体中的互动、能相互地使用工具、能自主自律学习的能力行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自主发展是对自身身体、心理和学习方面素养的培养;社会参与中的社会性,能更好的处理好个体人际关系、个体与团队、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等之间的关系;文化修养是一种带有工具性的能力培养,应用掌握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

1.3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是其存在的基石。没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渗透,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什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呢?目前的研究定义认为: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所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了解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

当前教育正从外延转变到内涵,从素质教育转变到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培养,从口号转变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落实。各科课堂教学必将担负起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学科课程教学将在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引领、指导和辐射下开展,充分发展其育人价值,把人的终身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把“教学”上升为“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体育课堂教学应更加关注团队合作参与、实践创新、自主发展等能力。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以下优势:

(1)体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副科,但它是学校教学中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它贯穿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是唯一从幼儿园到大学不间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它能更好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教育,能够系统、完整的对人的发展作规划,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2)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平时的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为当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外在表达,人际交往等,是在社会实践当中进行的。这种表达方式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方式更相近。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各种具体有实际的行?榉绞剑?有针对性的进行核心素养的统整培养,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

拟的。

(3)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教育教学手段等因素很丰富,它能很好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相结合。如中长跑课堂教学中,对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的培养等。体育学科承担着培养具有“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人”的重任,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养成健康行为和健身习惯,培养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只有更好的健康行为和健身习惯,更好的身体条件,才能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促成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培养高分高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厘清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采取多种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从三个维度和6个指标进行建构(见表1)

3.1 培养体育情感与品格

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体现在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及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方面。例如:是否喜欢体育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等,所以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主要是针对体育兴趣展开,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培养自主健身的行为,让参与者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体育精神,例如:学生在中长跑学习中,因为在训练中它的路程长、消耗大、训练苦、易疲劳等因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刻苦耐劳、顽强拼搏、坚持不懈、勇于进取的体育优秀品质。而在球类项目中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奋斗拼搏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要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与品质,应注意如下方面:一是:要注意教学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例如:在开展趣味性和游戏的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习者对体育的兴趣,让学习者感觉到在学习中能活到内心的愉悦,达到身心的满足感;在跳高等挑战类项目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习者的挑战精神,不畏艰难、敢于拼搏;在团体合作类项目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习者的团结合作精神,要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二是:注意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培养工作,在低年级段的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往往会让学习者更加感兴趣,更容易投入,取得更理想的培养效果,而针对高年级段学习者则采用竞赛法更为合宜。

3.2 培养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者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关键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基本运动能力,提高学习者的专项运动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运动水平和运动兴趣,养成学习者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一是:要明确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对低年级段的学习者要有明确清楚的培养目标,不能急于求成,适得其反,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更好的掌握了动作技术方法,才能更好的在练习当中培养兴趣,培养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是相辅相成的。二是:在运动习惯的培养上要注意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在课余及周末时间充裕的时候,可以通过观看电视比赛节目,参与社区组织的现场比赛等形式来培养运动习惯,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如登山协会等)来提高运动能力与养成自主健身习惯。

3.3 培养体育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

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缺失,目前在这方面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正确的健康行为。在有效的培养上,一是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注意健康知识的渗透,例如:在课的准备部分,让学生了解准备活动的方法和意义,养成运动前做准备活动的健康行为,避免未热身就?⒓釉硕?的不健康行为,再如在教授篮球传接球技术活动过程中,及时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采取怎样的迎球动作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体育教学前组织学生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性检查等行为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导致运动损伤潜在风险,以及排除和降低风险的存在。二是在学校层面上,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掌握对健康知识的理念架构,促进学生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思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存在的问题

(1)首先是教师的观念转型,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能从“学科教学”逐渐转向“学科教育”。明白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能做到全面的看待每一个学生,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了解学科本质是什么,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把学生带向远方。

(2)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体育品格的表现要好有差。缺少责任意识和赞美他人良好品质。例如,在收腹连续跳垫子练习中把垫子撞到后,该学生主动将垫子扶正后才离开。这一很小的举动,却恰恰说明该学生有明显的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教师应及时的表扬,以激励和引导其他学生的责任意识。在分组比赛中,不能正确的对待成功与失败,对待本组的失败感到沮丧,甚至去埋怨同组成员的表现,不能给对手掌声,未理解同场比赛的真正含义。

(3)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过程中对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实践把握还有待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器材的利用及摆放都很合理,却在课的结束部分,未能安排学生收还器材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的提醒注意运动安全,但缺少安全防范知识和行为的具体引导。

(4)注重运动能力的培养而缺乏与生活实际的关联。学生通过练习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运动能力,但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清楚各种练习是要提高什么样的能力等,需要教师在这方面进一步强化,让其知其然。

(5)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健康知识的渗透不够。应注重渗透的时机,把握传授的内容,还要注意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在设计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篮球的传接球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了解准备姿势的手型,教师要把手指挫伤及预防知识及时的渗透,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专家指出:“教育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结构决定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方向”。素养不是知识、技能、态度的叠加,不是单一的行动,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是与情景间的因应互动的渗透。核心素养不但强调了人的行动与学习能力,更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反省和思考能力,它凸显出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机联系中,强调态度和反省能力,它决定了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在中国教育背景下的核心素养教育,应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进行,它是人生理想、信念和态度的综合的反映,它所倡导的那些品质,正是人积极生活态度的完满体现,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必将对个人的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上一篇:砌围墙施工合同下一篇:特殊群体学生关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