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监测引导石化发展论文

2022-04-30

(一)2019年的中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世界共同见证,无论国内外风险挑战何等复杂严峻,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追求美好梦想的坚定自信、稳健从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形势监测引导石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际形势监测引导石化发展论文 篇1:

好字优先 稳中求进努力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以来,宁波市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分析当前我市经济形势,总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快中见好”,就是全市经济保持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出现了许多符合科学发展的新变化。从快的方面来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高位增长,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400亿元,同比增长14.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亿元,增长29%:港口集装箱吞吐量935万标箱,增长32.4%:外贸进出口总额560亿美元,其中出口380亿美元,进口180亿美元,分别增长32%、32%和34%。从好的方面来看,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较快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四个方面的良好基础上:一是建立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二是建立在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三是建立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四是建立在社会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上。第二句话是“喜中有忧”,就是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面临“四大压力”:一是总体能耗和污染排放规模随着经济增长继续扩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新项目审批周期长,建设制约因素多,投资适度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行业提高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四是社会利益关系多样化复杂化,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做好各种应对预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总之,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一方面,要充分看到各种有利条件,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对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有足够的估计,决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善于在同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明确发展方向,善于在国内国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善于在国内国际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善于在国内国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把握发展全局,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

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着力在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着力在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上下功夫,着力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上下功夫,着力在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上下功夫,着力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3900亿元,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6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6亿元,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0亿元,增长14%;进出口总额650亿美元,增长15%;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00万标箱,增长20%;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8%和5%。按照上述目标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重点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一、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加大工作力度。在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就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全市实际出发,今年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点要抓好促消费、促投资、促升级、创特色“三促一创”工作:促消费,就是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通过提高收入促进消费。切实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积极引导居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理财,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努力提高消费能力。要通过培育平台促进消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商圈建设,积极培育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特色街区。加快发展专业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连锁门店和社区商业网点,更好地带动消费。要引导升级促消费,积极引导居民不断扩大文化、教育、旅游、健身等服务性消费,努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促投资,就是要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着力促进投资适度增长。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问题上,今年我们一定要坚持多方谋划、多管齐下,重点要强化“四个抓”:一要抓项目推进,强化在建项目动态管理,实行项目推进工作责任制、分级协调制度、督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切实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在建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二要抓项目落地,进一步强化已规划项目的立项、报批工作,今年重点要攻克城市轨道交通、梅山岛保税港区、象山港大桥等重大项目,争取尽早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三要抓要素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开展土地整理、闲置土地清理工作,进一步挖掘现有存量土地潜力,努力提高土地投入产出率。同时,要加强银企合作和电源电网建设,保障重大项目的资金、电力供给。四要抓项目储备,加强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投资项目的超前研究,进一步明确投资方向和重点,努力培育、梳理、生成一批新的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储备。促升级,就是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要立足我市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临港大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模具、文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努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要加快“14+1”重点同区建设,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大力培育产业链,努力提升产业集群化水平。要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会展商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集约化、国际化、信息化、品牌化,努力实现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创特色,就是要谋深做足特色资源文章,增创区域特色经济新优势。要全面落实宁波、舟山两市达成的经济合作协议,加快穿山半岛、象山港、石浦港和金塘、六横等岸线资源开发,全力抓好北仑五期、大榭招商国际集装箱码头等重大工程建设。要深化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大通关”,延伸“无水港”,积极推动宁波港集团公司改制上市,进一步提升港口竞争力。要认真研究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对全市区位条件、资源流向、产业发展等产生的影响,推进大桥产业基地和物流园区建设,加快构筑“大桥经济圈”。同时,要积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海洋

经济强市”建设,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力。

二、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加大工作力度。当前,全市经济发展正处在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自主创新来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全市各级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在实践中,要紧紧抓住“政府主导、激活主体、做强龙头、促进合作、培育人才”5个关键环节。政府主导,就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从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多个层面强势推进,全面落实“1+14”政策措施,组织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广泛凝聚各方面力量,着力营造举全市之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局面。激活主体,就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强龙头,就是要充分发挥莺点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有限资源、重点突破,着力抓好宁波国家高新区、研发园区、软件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宁波开发区、保税区等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创新功能,尽快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促进合作,就是要积极推动产学研紧密链接、融合互动,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企业与市内外各类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让民间资本、金融资本、风险投资介入研发全过程,形成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培育人才,就是要坚持人才强市战略,继续实施“紧缺人才五年倍增”和“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两大计划,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两大工程。打响“高洽会”、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两大品牌,加快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

三、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上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今年要继续加大统筹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整体提高的发展新格局。关于区域统筹发展,市委在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已经作了具体部署,这里着重讲一讲统筹城乡发展的问题。今年要重点推进四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坚持用现代科技、现代设施、现代组织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支持粮食、生猪、油料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改善农副产品市场供给。要继续高标准建设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开放型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主导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二是扎实推进农民创业致富,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形成稳定性、多元化的财富积累机制。今年特别要在优化农村融资环境,营造全民创业氛围,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股份分红收入、房租物业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等方面作积极探索。三是扎实推进村庄整理整治,按照全面惠及、深化提升、走在前列的要求,深化实施“百千工程”,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全面推进新一轮村庄整治建设,调整和优化村庄布局,加大农村土地、宅基地整理和“空心村”撤并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合理集聚。要结合村庄整治和布局规划调整,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形成以中心村和集中居住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共享,在全市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和生态环保网。四是扎实推进城乡协作帮扶,建立完善城乡帮扶机制。积极引导产业、资金、技术流向农村,进一步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要整合全市帮扶资源,深入开展“联镇带村”和“村企结对”活动,切实加强对16个市级重点欠发达乡镇和3个片区的扶持,逐步推行低收入群众“一户一档一策”帮扶机制,稳步推进入口梯度转移,大力扶持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的新途径。

四、在推进节能减排上加大工作力度。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采取有力措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重点要强化以下四方面的刚性力度:一是强化目标责任的刚性力度。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对本辖区节能减排负总责。要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重点抓好明确责任、完善统计、监测检查、考核考评、督察问责等环节,建立节能减排的社会监督制度。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约束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法规的刚性力度。要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排污权交易等新机制。要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察,切实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三是强化重点整治的刚性力度。要坚持“扶优汰劣、有保有压”,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大力推进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加强节能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四是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刚性力度。要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十大行动计划”,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探索在重点行业强制性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效方法,加快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做好节能工作,大力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节电、节材行动,坚决反对和克服浪费资源的行为。

五、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加大工作力度。今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如何深化改革开放倍受关注。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停步,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深化改革开放,今年要重在“攻坚、提升、拓展”6个字上下功夫:首先。体制改革要重在攻坚。重点要突出五个领域的改革攻坚:一是要实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网上审批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二是要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进公用事业投入机制、成本和利润监管办法,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运营体制和政府性投资公司管理体制。三是要加快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完善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药品集中采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供应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巩固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五是要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发展和

规范各类中介组织,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其次。对外开放要重在提升。重点要着力推进三个提升:一是要提升对外贸易水平,进一步落实科技兴贸和品牌强贸战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扩大进口,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二是要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坚持“以民引外”、“以外引外”。强化产业链招商和现代服务业招商,真正做到招大、引强、选优。三是要提升外经合作层次,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推动外经合作从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一般性业务向海外实业投资、境外园区建设、资源合作开发等综合性业务转变。再次,区域合作要重在拓展。要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合作大框架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国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抓合作机遇,就是要牢牢把握国家制定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上海举办世博会等重大机遇,及早筹划、积极有为,主动接轨上海,高度重视做好参与世博会的相关工作,努力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谋求更大作为、赢得更大主动。二要抓领域拓宽,就是要在加强政府层面合作交流的同时。引导和支持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协会与协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形成全社会参与区域合作的浓厚氛围。三要抓水平提升,就是要在原有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着力在统筹基础设施、打破市场壁垒、加强山海协作、联手发展文化旅游业、开展科技人才合作等方面完善互通有无的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合作水平和层次。同时,要继续加强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六、在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真落实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有”要求,突出工作重点,区分轻重缓急,深化解难创优活动,建立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今年重点要完善“四个机制”:一是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机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机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实时互动的劳动力登记、素质培训、就业信息、网络管理等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完善推进社会保障建设的机制。要扩大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面,切实抓好已出台社保政策的实施。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泛开展结对帮困、慈善帮困、社会捐赠等多渠道扶贫帮困活动,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要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探索建立经济租赁住房制度,逐步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要高度重视物价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完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制度,确保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不造成大的影响。三是完善促进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机制。要突出社会公共事业的公益性,建立社会事业投入正常增长机制,使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应。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欠发达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推进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整顿药品流通秩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坚持公共文化的公益性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努力使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精神食粮。四是完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机制。要规范拓宽人民群众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社会公共安全。

作者:巴音朝鲁

国际形势监测引导石化发展论文 篇2:

时不我待 只争朝夕


(一)

2019年的中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世界共同见证,无论国内外风险挑战何等复杂严峻,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追求美好梦想的坚定自信、稳健从容。

2019年的世界,有一道备受关注的思考题:中国这样一个由五千年灿烂文明涵养的东方大国,这样一个以70年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是伙伴还是对手,是机遇还是威胁?事实给出答案:中国发展对世界有利,中国同各国日趋紧密的合作是全球之福。

2019年12月,当中美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太平洋两岸,乃至整个世界,市场立时做出积极反应,欢迎双方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一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在当前国际环境极为复杂的背景下,中美达成这样的协议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整个世界和平和繁荣。”

一面是合作的需要、共赢的机遇,一面是摩擦的升级、对抗的风险,构成极不寻常的经济全球化现实。这一切,更让世界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再大的困难,都不可能阻挡人类前行的步伐”“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今天看来,人们更能感到这篇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宣言,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40多年来,正是因为勇敢迈向世界市场,中国抓住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天,中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2020年钟声敲响在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前景举世瞩目。世界给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期待同转型升级、扩大开放的中国一起,把握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

經济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关系大背景。稳定的中美关系带给彼此乃至世界的发展机遇,就是突出例证。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传世的词句,今天仍然映照现实。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破冰之旅。那时中美双方虽“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但矢志“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尼克松在欢迎宴会上致祝酒词时引用毛泽东主席这首《满江红》,并引申道:“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透视历史承载的初心,能够获得重要启迪。无论是当年打破隔绝的坚冰、实现跨越太平洋的握手,还是当下克服困难、管控分歧,都需要非凡的战略眼光、卓越的政治智慧。

大国之交,难免风雨。战略选择,考验定力。主心骨是什么?彼此合作而不是彼此冲突,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遏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当年回顾其任期内发展对华关系的8年实践时,已经有了答案:“一个强大、稳定、繁荣的中国,一个在亚洲、在世界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对美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今天,审视持续一年多的中美经贸摩擦,人们更能理解这样的现实:经济和技术把世界连成了一体,中美利益更加交融。合作中难免出现分歧,关键问题是:怎么办?

毋庸置疑,强权压不垮正义,理性须臾不能缺席,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美方挑起对华贸易战,中方决不屈服于任何极限施压,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打”,不畏惧;“谈”,有耐心。中方始终保持理性、冷静,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和世界贸易秩序大局出发,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以最大的耐心和诚意回应美方提出的关切,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妥善处理分歧,克服各种困难,提出务实解决方案,为推动双边经贸磋商作出艰苦努力。

40多年前,“乒乓外交”为什么能够带来“共赢”?美方曾经感慨:“这里有一个最大的赢者,它比谁赢乒乓球赛更为重要。这个最大的赢者……就是美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是能够启发后世的智慧结论。40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为中美共同利益最大化创造机遇才是正路,让世界各国共赢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大无外的赢。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走上对抗的道路,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都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国与国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所作深刻阐释提要钩玄、拨云开雾。

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事实已说明,只要双方始终把握中美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主流,始终尊重对方国家尊严、主权、核心利益,就能够克服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向前发展,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三)

乱云飞渡,惊涛拍岸,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暗流汹涌。如此形势,谁能把稳发展航向、把握发展机遇,谁才能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

跨险滩、闯关隘,关键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顶天立地的中国精神代代传承,铸成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彰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英雄气概。当前,中国人民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发展机遇、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保持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绝不是谁的恩赐,而是全体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回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感天动地的奋斗史,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中国人民奋斗不息,中国便风雨无阻。

因为脚踏实地办好自己的事,曾经“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中国,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现代工业体系的国家。国产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61年后,世界500强榜单上中国超级计算机数量已4次蝉联世界第一;专利法诞生不到3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有效发明专利均突破100万件;第一条高铁通车11年,高铁营业里程突破3.5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北斗系统两年来实现18次30颗卫星发射连战连捷,刷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速度的世界纪录……中国人民埋头苦干,在建设工业大国、创新大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因为脚踏实地办好自己的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历史性地得到解决。2019年,预计中国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绝对贫困问题将画上句号。数字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温暖人心的中国脱贫故事——今日四川凉山的“悬崖村”,钢梯取代藤梯,货运索道取代人背肩扛,“云端小学”通了公路,4G信号接通世界;云南“冰花男孩”告别冰花,国外媒体赞叹“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一个都不能少”……从“熬日子”变成“奔日子”,一字之别,翻天覆地的变化。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与勤劳苦干的人民一起奔跑,一起追梦。美国学者罗伯特·库恩感慨,中国经济奇迹与扶贫事业取得“史无前例的成功”,首要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正确决策。

因为脚踏实地辦好自己的事,中国能够不断挖掘潜力、释放活力,进而不断增强驾驭变局的力量。中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尤其可贵的是,当一些国家受逆全球化思潮影响,在选择开放还是封闭的问题上犹豫纠结的时候,中国依然坚定选择持续扩大开放——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比2018年再压减20项,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国版和自贸区版分别缩减至40条、37条,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会凭空而来,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要办好自己的事,并同世界各国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就能够营造并延长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学者分析认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已经开始“内生化”,中国主动塑造和平稳定外部环境的能力、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能力持续提升。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虽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冲击令中国不断承压,但中国政府和人民稳如泰山、从容不迫。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中国清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将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保持发展势头。
(四)

发展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作为历史上曾经遭受欺凌、蒙受屈辱的大国,中国发展的目的是赢得尊严和安全,让历经苦难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从未想要威胁谁、挑战谁、取代谁,更不想称王称霸。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殷殷期许:“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

1992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了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们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这个梦绝不是‘霸权梦’。”“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

追梦脚步不停歇,和平追求永不变。这一点,世界看得日益清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外交辞令,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是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178个国家的领导人、36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热烈祝贺,正是对中国成就和中国贡献的赞赏与欢迎。

人类文明源远流长,“国强必霸”不应成为历史铁律。然而,看到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或出于意识形态偏见,或出于强权政治傲慢,别有用心地套用西方一些国家的发展逻辑来歪曲、抹黑中国,喋喋不休地渲染所谓“中国威胁”。那些用落后、狭隘、片面历史观揣度世界的人,既看不到历史的进步,也看不清时代的潮流,更看不到人类的未来。

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积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始终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如是评价:“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给任何国家造成威胁,而是要用其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民族文化,去点燃人类文明之光。”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抱负与担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文明观等一系列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国携手全球伙伴共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如国际观察人士所言:“一个稳定的中国是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的最大稳定源。今天如此,今后很长历史时间里,依然如此。”
(五)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其新著《辩证看中国》一书中写道:“我们都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迟滞中国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会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百名美国学者2019年在致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公开信中也指出:“试图解除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的做法……将损害所有国家的经济利益。”

国际有识之士十分清楚当今世界一个不争的事实: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

中国发展对世界有利,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从不搞赢者通吃、零和博弈的消极对抗,在世界经济大船面临西方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掀起的惊涛骇浪时,中国担当屡屡成为重要的稳定锚。“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做法上,中国堪称典范。”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尼古拉斯·拉迪2009年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发言时说。那一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被国际人士誉为“全球经济迷雾中的灯塔”。

1978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3%。而今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不无感慨地指出,全球增长是“中国制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8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快速带到贫困线以上,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外国学者指出:“未来的历史学家在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其中一个特写章节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

纵观全球,贫困一直是困扰发展进程的顽疾,往往与生存危机、社会动荡如影随形。消除贫困,就是维护生存权、发展权,就是維护首要人权。从这个角度审视中国发展经验,更显其弥足珍贵。中国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日益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世界向东看,不仅是看重中国外溢的发展红利,而且是主动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国际社会公认,中国的发展经验,提振了全球发展的信心,拓宽了全球发展的路径,也点燃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希望。
(六)

中国有近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巨大、潜力巨大,前景不可限量。国际观察人士感叹:“尽管人们担忧中国和美国(西方)之间缺失政治信任度,但中国和美国(西方)之间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没有一个国家会放弃中国市场。”

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故事,日益成为千千万万的人们身边的故事。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里,除德语外,最常听到的是中文普通话——超过12%的参观者来自中国,中国游客是最大的外国客源。更可观的是,奔驰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其全球总销量的28%。德国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始于2002年,奔驰成立中国有限公司不过33年时间。这些数据,映射了中国几何级增长的出境旅游和汽车消费市场。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强劲且持续的增长以及收入的递增,将为全球各个行业消费类企业提供巨大的市场机遇。”美国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如是写道。即使是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特斯拉、通用电气、星巴克等美国企业依然持续增加在华投资。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2019年11月在华投资100亿美元的石化基地项目,成为该公司成立150多年来最大规模对外投资项目。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累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11.3亿美元。联合国最近一期《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吸引外资730亿美元,继续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两个“700多亿美元”,代表了世界对中国市场红利和开放程度的认可,代表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中国始终如一主动推进高水平开放,不仅已超额完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做出的所有承诺,而且关税总水平进一步降至7.5%,远低于其他发展中成员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近日,中国又主动宣布2020年起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两年间从第七十八位上升至第三十一位。《外商投资法》即将实施,为外商提供更为规范、良好的投资环境。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上好日子,也希望其他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高水平开放,带来实实在在的互利共赢成果,体现了中国协和万邦的胸怀,彰显了中国的底气和担当。
(七)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期。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期待。

“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决定世界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的话体现了高瞻远瞩的中国智慧、求真务实的中国方案,宣示了中国坚持扩大开放,致力于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机遇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目的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与时俱进、创新完善。中国提出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为在世界范围内解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指明了方向,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一场结构性转型的大变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悄然进行,而中国将在这场变革中承担最重要的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拉加德所言,代表了世界对中国作用的殷切期待。

中国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由衷表示,相信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对自由贸易的承诺、对国际合作的承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履行承诺的一个完美证明。

2019年,见证了大量的中国同全球伙伴携手同行的故事。中国同智利、中国同新加坡、中国同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正式生效,中国同新西兰结束自贸协定升级谈判,中国同毛里求斯签署自贸协定。中国正在同28个国家进行11个自贸协定谈判或升级谈判。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双方正朝着2020年达成高水平投资协定的目标努力。中日韩同意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成果基础上,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力争达成全面、高质量、互惠且具有自身价值的自贸协定。开放合作的中国同众多主张开放合作的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越走越近,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天地越来越广阔。

迎接2020年之际,正是对未来许下心愿之时。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大家的心愿,建设“拉手”而不是“松手”、“拆墙”而不是“筑墙”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更是大家的心愿。

抓住历史机遇,携手共同发展,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这是跨越种族、信仰、国别的伟大进步事业。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发展未有穷期,理当共同努力。

(摘自2019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作者:国纪平

国际形势监测引导石化发展论文 篇3:

低碳视角下中国绿色贸易路径选择

摘 要:全球低碳时代来临,绿色贸易集贸易、环保于一体,是世界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复杂且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的国际形势,中国必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贸易观,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提升绿色竞争力,引领世界各国共同构筑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体系,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低碳;绿色贸易;高质量

本文索引:杨东胜.低碳视角下中国绿色贸易路径选择[J].中国商论,2022(02):-009.

贸易与环保协调发展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绿色贸易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环保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利于全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绿色贸易全球发展趋势

目前已有欧盟及2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或者明确提出“碳中和”,包括2个已实现、6个已立法、6个处于立法状态、14个发布政策目标,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讨论“碳中和”目标。

1.1 全球价值链不均衡

出口产品价值链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链定位。美日欧基本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负责高附加值的产品设计、研发及核心零部件生产。比如日本,金融危机之后采取“断舍离” 策略,放弃白色家电、电脑甚至手机等下游产品,致力于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并取得惊人成就。全球18种新材料,日本占有16种,半导体领域19种关键材料中有14种材料由日本占据50%以上产能;2019年日本限制三种半导体材料对韩出口,使韩国电子产业遭受重创[1]。韩国、中国台湾等负责关键部件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中游,中国、墨西哥等完成产品基础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处于全球价值链下游。2019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达百万亿元,但净利润仅有五万亿元左右,上榜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利润仅为美国的一半,堪称利比纸薄。

1.2 发达国家垄断品牌

发达国家利用文化和技术优势,培育了大量的世界级品牌。据测算,美国品牌创造价值占GDP60%,而中国不足20%。美国宝洁公司基本上挤垮了中国整个洗涤品行业,中国两万多家茶企一年的茶叶出口总量仅相当于立顿一个品牌;财报显示,苹果公司净利润率达到21.6%,而代工厂富士康净利润率仅为1.62%;丰益国际旗下金龙鱼食用油作为一家彻头彻尾的外资企业,国内市占率超过30%,凭借资本和经验优势,取得了对原料、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全产业链的绝对控制权;中国90%以上的咖啡产自云南,星巴克、雀巢等国际名企都在此布局,却鲜见国产品牌。代工厂品牌意识淡薄,研发能力欠缺,信息来源和销售都依靠国外品牌商,长期的路径依赖容易被锁定在壁垒低利润薄的低端环节。

1.3 绿色标准日益严苛

为了保护环境,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绿色产品实行价格支持政策,有些绿色产品售价比普通产品高出50%~200%,不少发达国家通过产品标准、环境标志、绿色包装、贸易制裁等政策措施,构筑形形色色的绿色贸易壁垒。欧盟市场针对茶叶制定了相当苛刻的进口标准,仅农残就有470多個检测项目,国内企业很难达标。新冠疫情可能永久性地改变了消费者行为,埃森哲2020年4月初对五大洲15个国家的3000多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50%的消费者在购物时更注重健康,45%的消费者会做出更可持续的选择。全球范围内92%的千禧一代会选择没有伦理争议的品牌,56%的企业会因为不履行可持续战略而被排除在外,而75%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产品花更多的钱[2]。绿色经济概念已经渗透进大多数世界公民的生活方式中,新冠疫情仅是加速蜕变的外因之一。

1.4 减碳已成全球共识

欧盟已通过近千亿美元的研发项目“地平线欧洲”,支持有关绿色发展研究和创新。全球目前有121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近180个国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政策。至于成本效益,IMF指出减少1吨碳排放量,太阳能成本近130美元,离岸风力达100美元以上。而根据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估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社会损失,每吨成本约50美元,意即各国政府及企业没有足够诱因花费逾100美元减少碳排放,以抵换50美元社会成本。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大多是地处热带且相对贫穷的国家,碳中和氛围下要兼顾发展和减碳,GDP增长成本将会更高,如果减碳政策过激,可能因为大量上马风电光伏等不稳定清洁能源而影响经济。因此,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诺实现净零排放,但是效果仍有待观察。

2 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为促进创汇和规模增长, 中国实施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模式, 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2.1 高能耗产品进口过多

2021年1—5月,中国进口铁矿砂4.72亿吨,均价每吨1032.8元,同比上涨62.7%[3]。有研究表明,与国际贸易相关的PM2.5跨界污染远大于长距离大气输送的污染,从而改变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影响各地空气质量和人群健康。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体量大、用能需求高、路径依赖强,作为最大的资源进口国,同时具有高能耗高碳排的能源和产业结构,2019年煤炭消费比重达58%,碳排总量占全球29%,人均碳排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短期内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努力。2023年开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逐步覆盖电力行业以及水泥、钢铁、炼油、造纸、玻璃、化工和肥料等高能耗产业,碳关税的征收将对中国高碳行业出口形成巨大压力。

2.2 高端产品对外依赖严重

2019年,中国工程院对26类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产业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差距巨大的有5类,有8类产业对外依赖度极高。第三届进博会上海16家市级医院采购28台进口大型医用设备,包括最先进的CT、磁共振、数字血管减影造影系统、PET/CT、直线加速器和手术机器人等[4],然而进口大量高端产品无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就节能环保产业而言,多属小微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具有一体化解决能力的大型综合性环境服务企业稀缺,行业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复杂的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监测和检测大气、水、土壤以及食品、服装、电子产品等制成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仪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一些环保节能生产工艺使用的装备也需要进口。

2.3 出口产品不够优化

中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高度依赖工业与制造业,而工业与制造业的能源消费需求很大,其占比高于增加值占比,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5]。大多出口产品能源密度较高,其中不少是对生态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初级产品以及污染较重的中间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等,生产同样单位价值的商品需要耗费更多能源,直接和间接出口的一次能源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4。在资源型(煤炭、石化、木材等)制造业中,中国处于价值链分工上游,而且上游化趋势明显,但是资源型行业地位高端化意味着提供较多的原材料及半成品,耗费了原本稀缺的资源,加剧了环境污染,而出口附加值并未相应增加。总体上,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但距实现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中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还有很大差距。

2.4 产品技术有待创新

通过测算发现,国际产业链低端产品较中端和高端产品更快地转移到低收入国家。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无论在高端、中端还是低端其层次都不高,关键技术设备很多都属于一般水平。从制造业各行业来看,出口主导行业中不少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下游,电子和光学产品、机械以及运输设备等产品甚至出现下游化趋势。光伏产业属于出口导向型产业,但没有掌握核心太阳能电池技术;钢铁行业粗钢年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每年仍需进口约两千万吨优质特种钢;为了助力海外抗疫,不少企业跨界转产,但因技术受限,主要是生产口罩、防护服、外科手套等简易防护用品。在国际分工链条上,看似从事高端产业,实际却处于专业化分工的“低端环节”。

3 绿色贸易发展建议

在资源与环保约束条件下,中国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绿色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引领各国共筑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体系。

3.1 全方位树立可持续贸易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6]。对外贸易应当与经济、环保、生态、健康、安全等协调发展,纳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践证明,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造成资源承载率过高。目前地球环境资源已无法承受粗放型大进大出,如果保持目前模式不变,到2030年,人类将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需求,因此,必须加强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宣传,改变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相对立的惯性思维,构建符合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可持续贸易观;外宣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环保、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3.2 立体化构建绿色贸易体系

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贸易标准,提高绿色壁垒门槛,减少高载能产品进出口;进口要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以促进国内环境良性发展;加强进口商品的检测和管理,禁止有害废弃物、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樣性的野生动植物进口,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进口。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出台有关绿色包装法规,中国作为快递大国,也须努力减少包装废弃物。资料显示,中国快递业消耗的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年,跨境快递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8%,可想而知其资源浪费之严重。

3.3 多层面推进绿色生产

中国年碳排放量达100亿吨,约占全球28%,必须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勘探及开发水平。政府层面要整合绿色激励、资源约束和生态环保机制,通过绿色基金、信贷、债券、租赁等多渠道融资方式,确立环境出口导向,扭转规避环境的传统贸易观,督促双高企业抓紧治理污染排放,加大环境成本约束力并逐步使其内部化,不宜长期利用碳市场诱导排污单位购买碳排放权;企业应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注重把消费者、企业和环境利益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引导消费者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待绿色消费。薄利多销目前已不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价值链下游国家不仅浪费资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遭到国际环保组织批评。

3.4 综合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2019年全球制造业GDP为13.81万亿美元,中国制造业GDP近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近29%。同期,中国GDP为14.3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16.5%,即中国比重过高的制造业造成GDP高能耗。全产业链不等于强产业链,要以提高竞争优势为目标,在技术进步、结构优化方面加以创新,逐步推进制造产业低端环节外迁。品牌创建与培育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构成,也是绿色贸易的重要载体,以品牌为标志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所创造的附加值大大高于生产环节,因此要努力创建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品牌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日本在2003年实施“日本品牌”战略,美国在政府扶持、财税金融支持、国家采购等方面给予本国品牌发展保障,德国每年评比“德国品牌50强”。

3.5 多渠道开展服务贸易

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速较快,美欧日等国服务性消费分别占个人消费总额的66%、40%和57%,个人消费服务化使服务出口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服务出口大大滞后于货物出口,具有持续性显性比较优势的部门主要集中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出口竞争力较弱,附加值增量有限,尤其是教育、医疗、公共管理以及国防等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是如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稳固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以金融、计算机信息、通信等领域为主导的现代服务贸易,扩大优质服务进口,发展数字、智能和共享服务贸易,积极参与ISO、IEC等工作,将中国比较优势项目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有效提高服务贸易的技术层次。

4 结语

绿色贸易不仅蕴含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蕴含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在全球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情况下,通过引领绿色贸易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是实现“气候雄心峰会”承诺的上佳途径。

參考文献

[1]李晓喻.日本限制对韩国出口半导体材料伤害了谁?[EB/OL].中国新闻网,2019-07-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 741124455801373&wfr=spider&for=pc

[2]周以君.全球消费者行为,正在被疫情加速变“绿”[EB/OL].荷兰在线中文网,2020-07-21.https://www.163.com/dy/article/FI33FIQI05148686.html

[3]夏旭田,史辉.5月中国进出口“剪刀差”扩大[N].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6-08(2).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 id=2309404600903113245030

[4]顾泳.上海签约采购28台进口大型医用设备[N].解放日报,2020-11-09(2).

[5]章玉贵.把准绿色金融发展与全球产业变迁的脉搏[EB/OL].中国证券网,2021-03-2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 473043563404699&wfr=spider&for=pc

[6]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03.

Path Selection for China’s Green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ghai  201418

YANG Dongsheng

作者:杨东胜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经济学论文下一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策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