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大多专业比较齐全且有一定的特色,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基本吻合,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与区域产业集群契合度较低、专业群资源利用率较低、专业群管理机制落后。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管理论文 篇1: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供给偏差与培养方向调整

摘的要:分析了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需求与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偏差。从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视角,提出解决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接口问题的调整措施。本文认为让高校其它专业人才熟悉电子商务知识、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端人才;培养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人才、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岗位人才可能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偏差 培养方向调整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2008年达到近2万亿人民币(约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对国民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增加活力提供了巨大贡献。与电子商务发展相匹配,人才的培养不用置疑。从1999年教育部首次批准电子商务高职专业,到目前已有300多所高校开展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占所有高校数的40%以上)。可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一方面,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十分紧缺。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培养出来的电子商务人才却不能从事对口工作。联合国TIPS南京中心对江苏省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做了一次广泛调查,调查显示90%左右的电子商务“人才”找不到工作或者专业对口的工作[1]。作者分析了所在学校电子商务专业2006——2009年的就业现状,也表明了这种客观事实。由此说明我国的电子商务教育与适应电子商务发展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偏差,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2. 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企业有870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0万多家。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商务高级专门人才[1]。以300所高校每校每年培养60名电子商务人才计算,电子商务人才还是十分短缺。然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难问题,不得不分析企业人才的需求层次与人才流动渠道。

(1)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规划,需要企业高层决策人员在熟悉相关业务的情况逐步实施商务化。新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对业务的不熟悉,是不能够胜任该工作的,企业也不会对其产生信任感。

(2)已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由于电子商务活动是本企业经营活动运用“电子化”手段的一种运营模式。专业电子商务的学生,企业看不到其经营活动的相关知识,而且企业经营活动都与行业有关,往往学习“经营活动‘电子化’手段”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被拒之门外。而企业会选择熟悉业务专业的学生,通过培养经营电子化业务。

(3)企业一般没有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的工作部门,比如“会计专业”对应企业的财务部,“人力资源专业”对应企业的人事部等等。因此,企业招聘人才时,本着岗位聘任,很少招聘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4)企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分布呈现“哑铃”状,即需要高端电子商务专门人才,进行电子商务运营规划;和低端业务层人才,随着电子商务普及化,业务层电子商务运营人员“门槛”要求比较低。因此,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成了不折不扣的“鸡肋”。

总之,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虽然紧迫,但还是采取自学习、摸索培养的用人机制。

3.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偏差分析

由于电子商务的超常规发展,高校电子商务的教育“跟进”步伐略显不足,虽然从1999年教育部具有前瞻性的在一些高校开展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但是电子商务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跟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1)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比较“全才”,而非“专才”。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归纳为四部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计算机类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电子商务专业类课程如电子商务概论、电子支付技术、网页网站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管理等;泛电子商务专业类课程如物流管理、供应链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技术、电子商务项目管理、互联网与网络营销技术(包括搜索引擎优化)等。可以看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知识非常全面,然而企业选择人才,比较倾向于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专才”,不会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从事管理、会计、软件开发、物流配送等,因为有其它“专业”人才可以代替。

(2)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基本与“行业”无关。虽然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具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如商贸类学校、电子类学校、机械类学校、石油类学校、纺织类学校等,但电子商务专业的开设一般会在两个院系:计算机院系或者经济管理院系,这两个院系都是通用专业。而电子商务跟行业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各个行业都可能利用“电子化”手段进行商务活动。计算机院系和经济管理院系其它专业可能对应软件行业或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岗位。

(3)高校本身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去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企业人才需求接口更无从谈起。“我们毕业究竟适合哪种工作?”经常成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讨论的话题,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解释也比较苍白,毕竟专业对口的就业现状不乐观。

(4)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经营模式、规范和标准,使高校培养的通用电子商务人才略显滞后,不适合企业需求。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没有真正实现产业与教学研究的结合。同时,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实践的结合也比较欠缺,或者本身所学专业与电子商务不相关。

4. 解决人才接口问题的高校培养措施

从查阅的文献来看,目前关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文献比较多,如培养模式的专业定位、形成特色和注重实践[2];突出多个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与实践的接轨[3];多样复合型人才的培养[4]等。众多探讨都非常有益,不再一一列出。从文献研究的视角来看,基本都是如何突破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人力培养力度,增加就业。但是,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来分析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能更具有针对性。通过上两节企业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和高校培养人才的偏差分析,提高人才接口培养,本文提出以下见解。

(1)扩大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范围,把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覆盖到其它专业领域。企业需要大量的既懂其它专业知识,又了解电子商务的学生。因此,高校适当拓宽电子商务知识的教学,让其它专业选修电子商务课程,或者结合其它专业的情况进行电子商务教学。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系统学习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知识等。

(2)缩小学科专业是“电子商务”学生的数量,提高培养质量,使其交叉学科的知识更专业,如计算机知识、管理类知识等达到同类专业水平,培养高端专业电子商务人才;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鼓励跨学科培养。给企业提供其它专业知识扎实、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级人才。

(3)准确定位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趋向,如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方向、电子商务专业——网站设计、管理、优化方向、电子商务专业——电子支付方向等。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结构比较丰富,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专业”盖涵面比较广,对于企业用人也不好定位。突出专业方向,有助于形成强项优势。

(4)准确定位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岗位方向,如电子商务专业——网上售前信息服务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网上信息交换与业务交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控制与管理等。同样,电子商务专业的能力结构也比较丰富,其它专业不可替代,给企业提供人才选择的机会。

5. 结论

本文就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率低或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这一矛盾问题从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层次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偏差进行了分析。目前相关的研究基本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提出高校解决人才接口问题的措施,具有一定针对性。本文认为企业的需求是人才合理培养的前提条件,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端人才、跟行业紧密结合的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特色人才、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岗位人才可能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勇,徐耀铛,周建文.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分析[J].教学研究,2008,5.

[2]李健,吴文雅,许菱.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3]张天宇,刘红梅.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11.

[4]李琪,张利,彭丽芳.多样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经济管理,2007,(4). □

作者:李俊亭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管理论文 篇2: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摘要]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发现,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大多专业比较齐全且有一定的特色,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基本吻合,但专业特色不够鲜明、与区域产业集群契合度较低、专业群资源利用率较低、专业群管理机制落后。因此,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应找准定位,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科学规划,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多方共举,实现资源集成共享;以群建院,创新院校管理机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

[作者简介]李隽(1976- ),女,湖北钟祥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士;吴波(1976- ),男,陕西汉中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项目“供给侧改革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优化和内涵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a/2016/03/33,项目主持人:李隽、吴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江苏沿海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发展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把握国家战略机遇,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专业群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質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持。

一、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成效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0年6月30日,江苏沿海地区共有高职院校10所,具体分布为南通5所、盐城3所、连云港2所。其中,1所国家示范校、1所国家骨干校、6所省示范校、3所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和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所民办校(见下页表1)。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专业群建设初见成效。

1.专业群建设取得较好成绩。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双高计划”名单,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专业群以及南通职业大学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成功入选“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另外,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省高水平专业群名单,江苏沿海10所高职院校共有17个专业群入选省高水平专业群,2个专业群入选省高水平专业群培育项目。

2.专业比较齐全,且有一定特色。据调查,江苏沿海高职院校大多专业设置比较齐全,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截至2019年)设置的19个专业大类中的17个,专业大类覆盖率为89.47%,并且具有一定特色。比如,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形成的“以水上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体,陆上交通类专业和航空类专业为两翼,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树一帜。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在中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领军作用。此外,南通职业大学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南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以农林科技为特色的专业集群、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群等也是特色鲜明,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强影响力。

3.专业设置符合国家战略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近几年,按照供给侧改革需要,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停招或撤销了保险、社会工作、政府采购等传统专业,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等新专业,专业优化顺应了国家战略的新要求。同时,江苏沿海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对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近几年,各校不断加大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商务等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以适应江苏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总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专业群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校专业特色不鲜明。江苏沿海地区由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办学方式等差异较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处于第一梯队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职业大学已处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全力加强“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这3所院校专业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专业建设基础好。多年来,3所学校紧密围绕南通市主导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实现资源集成共享,专业群建设成果显著。处于第二梯队的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医药职业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目前正处于专业群建设中期,其重点工作是把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进行整合,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个别专业群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为了顺应专业群建设趋势,将性质相近的专业进行简单组合,专业群建设貌合神离;二是未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群构建缺乏清晰的逻辑思路。处于第三梯队的明达职业技术学院还处于专业群建设初期,主要是根据学科分类来划分专业(群),未体现产业需求导向。另外,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和明达职业技术学院这3所院校专业特色不突出。

2.专业群设计不合理,与区域产业集群契合度较低。江苏沿海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体系,同质化现象较突出,与地方产业集群契合度较低。根据《江苏省“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江苏沿海地区要着力构建沿海现代产业体系。南通重点发展船舶海工及重装备产业集群,盐城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集群,连云港重点发展石化产业集群。对照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情况可见,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职业大学这3所院校的专业(集)群较好地对接了地方产业集群。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以农业特色为主,应重点对接第一产业;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以商贸特色为主,应重点对接第三产业,但这两所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对接并不紧密,专业集群优势尚未发挥。盐城的两所高职院校(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除外)与地方产业集群契合度也较低,未能体现汽车专业集群优势,仍然处于传统专业的组合阶段。连云港的两所高职院校,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的财经特色比较鲜明,发挥了该校的传统专业优势,但与连云港市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对接欠缺,专业群还缺乏有效整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比较滞后,未对接连云港重点发展的石化产业集群,6大专业群较分散,缺乏对区域产业链的系统分析和整体架构。

3.专业群资源整合不力,资源利用率较低。从沿海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配置情况看,要素配置仍然沿用专业建设模式,教学资源依旧按照专业配置、条块分割,专业群资源建设缺乏高效整合,利用率较低。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资源共享。“集群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①近年来,江苏沿海高职院校特别是苏北沿海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生源危机、资源欠缺、专业设置与办学方式转变滞后等问题。为了吸引生源,不少高职院校每年不断增加新专业和撤销老专业,专业的频繁更换使得专业建设的积累优势难以形成,专业资源更加分散。此外,部分高职院校专业开设横跨多个大类,各专业间关联度较低,教学资源无法共享,集群效应未能体现。部分院校除一些基础平台课资源共享外,绝大多数专业资源仍是各二级学院各自所有、各自使用。还有部分院校由于管理机制滞后,专业群建设未站在学校整体发展角度,仍是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相似性就近内部组合。各二级学院因招生、编制、利益等现实问题,不但缺乏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更缺乏与产业、企业的合作交流。这都极大地限制了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致使专业建设投入增加,办学效益和质量却大大降低。

4.专业群管理机制落后,严重制约了专业群的健康发展。专业群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缺乏顶层设计,未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首先,专业群建设缺乏校级教学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江苏沿海高职学院大多沿用直线职能式“校—院—系(教研室)—专业”管理结构,专业隶属于各二级学院下面的相应系部,由于专业群建设分属于不同院系,跨院系的人、财、物资源调配难度较大,各种教学资源无法共享。其次,未真正建立专业群负责人制。部分江苏沿海高职院校专业群负责人是二级学院或系部行政负责人,但实际上大多只是名义上的,而真正负责的是教研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专业群负责人权利和责任模糊,致使真正的专业群负责人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此外,专业群的人事安排、团队构建、资源调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专业群的健康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对策

1.找准定位,打造特色优势专业群。江苏沿海地区高职院校特色优势专业群的构建应从战略视角找准定位,坚持以系统工程理念理清构建思路。一是加强专业调研,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产业升级对技术、职业岗位(群)、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立足于当前并有超前思维进行整体设计。二是从自身实际出发,客观分析自身长期积累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扬长避短,主动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三是需要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满足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拓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快速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成专业群健康发展,打造竞争优势。四是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和预警机制,紧跟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不断调整与优化专业群结构。

2.科学规划,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集群。按照国家专业群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应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江苏沿海高职院校要紧跟“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精准对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沿海三市“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结合各校办学优势,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集群。南通高职院校应重点打造以船舶海工高端产业及产业高端为特色的专业集群,同时带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數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专业集群建设,不断提升专业集群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盐城高职院校应重点围绕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钢铁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同时还要加快建设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地方优势专业集群,以及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集群,并促进三大专业集群深度融合、协同提升。连云港高职院校应加快建设高端石化专业集群,并带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跨境电商等专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此外,江苏沿海高职院校还应向海发展,大力打造高效特色海洋渔业、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洋绿色产业、滨海特色文旅业等高水平沿海特色专业集群。总之,专业集群的统筹规划要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要坚持系统观,突出产业需求导向,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的全面对接。

3.多方共举,实现资源集成共享。江苏沿海高职院校要紧跟行业,密切企业,依托政府,秉持“集约、高效、共享”目标,通过校政行企深度合作开发优质专业群资源,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打造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新生态。专业群建设应注重课程体系、师资、资源库、实训场所、网络平台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的集成共享。一是建立专门的校政行企合作机构,依托政府引导,以牵手行业领军企业为着力点,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二是以专业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引进大师、工匠和产业教授,培养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构建“懂技术、会教学、擅应用、能创新”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三是加强各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实训环境融合发展,建设校政行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室)。四是积极开发数字化实训平台,推进专业资源库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立体化学习环境,覆盖学生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全过程,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总之,专业群建设应依据行业技术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资源建设标准,汇聚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实现跨界融合、集成共建。

4.以群建院,创新院校管理机制。解决专业群内跨院系、跨专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以群建院,即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设置二级学院,推行二级管理。从校级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校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同时,要以专业群建设为中心,集聚校内全部资源,汇聚行、企业优质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为专业群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从二级学院来看,高职院校应以资源为导向,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调整优化二级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所有资源向专业群聚集,实现集群效应的最大化。多渠道选拔名副其实的专业群负责人,充分发挥专业群负责人在专业群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全方位激发专业群负责人的积极性。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评价与反馈机制,并与专业群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对接,定期对专业群建设要素进行评估,及时反馈评估结果,促进专业群建设持续改进。

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抓好专业群建设。供给侧改革下江苏沿海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迫切需要找准定位、对接产业、资源共享、创新机制,积极服务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供给的新需求,为“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周桂瑾.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29):2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0-07-09)[2020-10-16].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

007/t20200709_470937.html.

[2]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3]周开俊.基于区域产业链的高水平专业群构建路径研究[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20(4):21-24.

[4]丁金昌,陈宇.高职院校“以群建院”的思考与运行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22-125.

作者:李隽 吴波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管理论文 篇3:

关于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的思考

摘 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是湖南省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专项计划中的重点项目。文章着重从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作用发挥三个方面,思考如何加强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并通过委员会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促进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 省级示范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以此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湖南省教育厅启动了省级示范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分三批立项了30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项目,极大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但要较好地建设好这些项目,使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能得到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一个务实的、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作用,而要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建设。本文着重从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作用发挥三个方面,思考如何加强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并通过委员会的建设和作用发挥,促进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建设是基础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是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智囊团和指导机构。其宗旨是应用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集中专家的智慧和经验,促进专业建设。因此,组建一个能切实履行职责、对专业建设真正起到指导作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构,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要经过严格遴选。聘请的委员应是本专业对口的产业内龙头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协会的知名专家,科研院校相同专业领域有一定成就和影响力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深入的学者教授。同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应热心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第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要紧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实时调整专家委员的人员构成,优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组织结构。比如,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跨境电商已成为新热点,这将势必影响传统国际经济贸易方式,因此,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建设时就必须考虑这一变化因素,应实时将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知名专家增选到委员会中来,以更好地指导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制建设是保障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科学地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设置和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更好地搞好专业建设,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由于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可持续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形成,导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构建立后,工作不能很好地展开。可见,机制建设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保障。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制建设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制建设。这里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高职院校建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专业建设、改革发展的战略研究,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调整的建议、意见和发展规划;为制订和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和标准、编制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课教学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提供指导性意见、建议;指导、协助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及推荐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积极开展本专业科技信息方面的讲座,指导、协调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导;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是制度建设。制度方面,应着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高效运作。一是制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利,确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程序;二是明确工作制度,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召集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校外委员定期联系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计划制定与实施制度等;三是出台激励政策,落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待遇,更好地调动委员参与专业建设的工作积极性。

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发挥是关键

实践证明,一般地,一个好的专业都有一个运转正常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全程参与建设。虽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专业建设的,但其工作往往涉及学校、企业及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关系到学校的就业和招生两个关键的出入口,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我们不能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一个虚设机构看待,也不能只为满足高职教育评估而建立,仅作为一个面子工程,而应该真正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第一,学校领导应充分重视。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立时非常关注、重视,但对建成后的工作如何开展却常常不能落实到位。部分学校对于已建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成效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这使得很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了一种摆设,而没有切实开展工作。

第二,要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势必会影响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及效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往往会陷入虎头蛇尾或混乱的状态。要让委员会的工作落到实处,必须明确每个委员会成员的工作任务、职责,各成员之间要有科学的分工与合作。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学校与委员会成员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使大家都能够带着一种责任和规范的约束全程参与到专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第三,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社会委员的作用。一般地,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除了少量的校内专业带头人或者相关专业教师外,更多的成员是校外的一些企业、社会专家。他们在人事上不受学校约束,要让他们能热心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使他们经常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来,应该从两个方面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作用。一是注重和他们加强感情联系。如经常邀请他们来校讲课、作报告和座谈、参与听课和评课、指导学生实践、推荐学生就业、资助办学、共同举办活动等等。二是学校也应该考虑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企业单位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服务支持,为企业和社会开展岗位培训,实现校企双赢。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3BZY021)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白景富.谈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和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5)

[2] 邵丹萍.关于专业指导委员会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3] 刘紫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4] 吴敏良.高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作者简介:吴敏良,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院长、教授,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5项,公开发表论文30多篇,主编教材7部。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与职业教育 湖南长沙 410201)

(责编:若佳)

作者:吴敏良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法学论文下一篇:网络经济理论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