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原则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2022-04-24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是企业规划战略目标、控制日常经营活动、分散经营风险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又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公司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例外原则现代企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例外原则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篇1:

浅谈例外原则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例外概念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例外原则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例外原则;图书馆管理;应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承担着文化传播、思想引导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理论日趋成熟,管理学理论及实践方法不断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体系中,给传统图书馆管理工作带来的新的理念和模式。例外原则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一种先进的领导理念,文章主要就例外原则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例外原则概述

例外原则是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概念之一,由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例外原则主要是指单位领导及负责人对相关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之外的偶发事件所进行的特殊管理,对于一般常规性、例行性、流程化的工作及事件,则按照规章制度由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处理。例外原则所针对的工作和事件具有偶发性、关键性和不规范性。偶发性是指由于客观环境,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变化给企业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关键性是指由新问题和新情况所产生的例外工作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既定工作目标的关键。不规范性是,所产生的例外工作无先例可循,相关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必须根据问题和情况的变化制定新的工作规范和处理方案。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例外原则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图书馆领导者走出常规管理模式的框架,从日常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方向在重大事件和核心工作的研究上,正确把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有利于调动相关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解决图书馆管理工作缺少重点、方向和效率的严峻现状,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益和管理水平。

二、例外原则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1、正确认识例外工作与例行工作的关系

例外原则认为图书馆管理者应将主要精力放下处理首次出现的例外事件和事关图书馆发展的重大事件上。如图书馆整体发展规划、日常工作规范章程的制定、改革创新措施的落实、适应社会发展的机构和机制的建立、职工队伍的建设和完善、经费预算和支配、各部门之间存在较大分歧问题的处理、与其他图书馆及文化机构合作协同关系的建立等。对于图书馆管理中的例外工作和事件,无论是预测、执行、反馈,图书馆管理者都应亲自参与和监督。对于影响因素较多、涉及面较广、难以判断的例外工作及事件,需要通过图书馆党政联席共同商议解决。对于可能再次发生的例外工作和事件应根据处理结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其纳入例行工作规范之中。

2、实施定岗定编制度

例外原则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也是创新图书馆管理工作机制的必行之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手段。应用例外原则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岗位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衡量尺度和控制标准,有利于明确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促进定岗定编工作的开展和执行。使图书馆员按照业务规范进行工作,并建立动态岗位责任制度和相对应的奖惩和考核办法,有效激发图书馆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积极面对新增加和新出现的工作项目

例外原则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往往事先无法准确预料例外工作及事件的解决方法、考核办法和责任机制,因此例外原则通常是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后改善问题。为预防和避免例外工作和事件的发生,完善现有的工作制度,应及时改进和纠正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修改补充管理措施和办法,防止出现新的例外工作和事件。在图书馆日常管理中,除常规工作外,图书馆应不断适应上级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开展新的工作项目。在展开新的工作项目前,对常规管理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工作分工、划分岗位职责、制定相关规范制度。此外,图书馆日常管理中经常出现临时性、突然性的工作和事件,如图书馆学科建设、随书光盘管理等问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认真调研,制定可行性措施有效处理上述临时性问题。并分析例外工作和事件的发生规律,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4、服务失误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理

图书馆工作中的服务失误事件实际属于例外事件的范畴。对于图书馆服务中难免出现的服务失误事件应进行分类和总结,探讨不同种类失误的具体因素。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做好服务失误的补救,最大限度的减小服务失误事件的发生。图书馆的危机事件、风险事件、灾害事件、突发事件等均属于典型的例外事件,如国家图书馆“巴金赠书流失”、中国民族图书馆珍贵文献浸水、云南图书馆灭火器以外喷放等都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例外事件,也是关系图书馆形象的危机管理事件。针对危机事件,图书馆管理者可针对服务危机、安全危机、形象危机、社会危机等,预先制定处理危机事件的流程和策略,并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建立危机事件处理预案,以适应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将例外事件和危机事件发生的偶然性控制在最小,并掌握例外事件和危机事件处理的主动权。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整体图书馆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较低,管理意识相对随意、模糊。图书馆管理作为决定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外原则在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例外原则和其他现代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会使图书馆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简介:王春玲(1970-),女,本科,图书管理员,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工作 。)

作者:王春玲

例外原则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篇2:

关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是企业规划战略目标、控制日常经营活动、分散经营风险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又是企业日常经营运作的重要工具,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公司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有机的整合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

目前,我国一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全面预算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仍出现一些误区及弊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涵义及特点,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及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进一步探讨。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涵义及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预测和筹划,通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考评与激励等一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全面性。全面预算涉及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个层面,预算的内容涵盖了企业从市场营销到生产、成本、财务等各环节,从经营管理、生产技术、设备投资到人员培训等各领域的全部经济活动。

2、全程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从预算的组织编制开始,目标的下达实施、执行控制、定期考核和执行情况分析,到下一个阶段持续改进的全部过程进行管理。

3、全员性。全面预算的编制范围包括企业所属的全部预算单位,预算的实施囊括生产经营各级、各层面的工作人员。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涉及企业内部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 从而减少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为顺利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提供保障。

4、目标性。全面预算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将企业的经营目标具体化、细分化,将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所消耗的资源合理配置,成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纲领。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明确,除目标利润外,企业的资本结构、股东权益也得到体现。

二、当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认识不足。目前,我国企业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生产经营计划,它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全面预算,而预算管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企业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2、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到位。当前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到位,尤其是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在企业中的设置较少。

3、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合理。企业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对预算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

4、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预算的执行差异分析与控制往往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很少顾及。

5、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调查结果却表明很多企业认为预算的考核对职工积极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三、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1、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决策者要清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残余,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观念,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计划,通过市场中的计划导向与计划中的市场导向相互结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2、健全预算组织机构,加强预算控制力度。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办公室及预算责任网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每年的预算编制、调整和考核,负责协调解决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其主任由企业一把手兼任,委员由财务、计划、人事、劳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兼任。预算办公室是处理预算管理日常事务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预算管理责任网络是以组织机构为基础,根据所承担的责任来划分的,企业下属分支机构是预算的主要执行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负责。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就具有“法律效力”,下属分支机构要充分按预算办事,围绕预算组织经营活动。

3、大力推广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根据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经济内容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市场价格及企业市场份额情况不能确定的企业(如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企业),应尽量采用弹性预算;而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不能搞“一刀切”。

4、及时执行预算分析,根据例外原则积极审慎调整预算。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属于预算编制原因而产生的一些偏离,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追根溯源,挖掘到差异的最低层。预算执行单位要建立预算管理簿,按预算项目详细记载预算额、发生额和差异额,并按月、季编制预算差异分析报告报预算办公室,预算办公室汇总后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对超预算和未能有效执行预算的情况也应认真分析,避免预算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因各方面条件的不成熟,要求刚刚实行预算管理的预算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一开始就完全按预算执行,不做调整也是不现实的。在对既定的预算调整时,应十分谨慎,尤其是对那些影响战略目标的调整,最好一年做一次调整,对不影响战略目标的调整,最好一个季度做一次调整。

5、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全面预算管理也不例外。企业要想建立起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就必须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例如引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企管人员、财务人员开展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控制工作,并且经常的开展培训活动,使各级人员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光有高素质的人才还是不够的,企业还需要发挥预算的激励作用,建立起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企业预算确定的各项目标,也是考核各部门工作成绩的基本尺度。在期末终了,对预算执行和完成情况,应通过合理的程序进行考评,奖优罚劣,体现客观公正,发挥预算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制度规则”,是一个主动的管理决策过程,它关注过程控制,也关注结果考核。它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与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因此在实施全面预算过程中,必须进行正确的目标导向,辅以评价和监督,以保证达到预算的效果,最终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者:彭艳芳

例外原则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篇3:

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评价

摘要:科学管理是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文章主要从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其主要内容入手,根据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特点,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科学管理;高等教育管理;评价

作者简介:温文君(1986-),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徐娜(1988-),女,江西高安人,江西师范大学高教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22)

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科学管理理论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企业及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管理的管理哲学、激励原则、科学研究理念和组织理论都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原则与原理,但每一个理论都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并且有其一定的应用领域。高等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它在管理目标、管理要素、管理活动和管理功能上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基于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存在的缺陷。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谢永明.人本管理是泰勒科学管理的实质[J].中外管理导报,2002,(4).

[4]郭勇.泰勒科学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温文君 徐娜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论文下一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