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高等继续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要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应当重点围绕成人学历的实际需求从政策层面、机制层面、质量监控等方面着手,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特色教育、发挥网络优势、引入质量评估机制,共同协力做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篇1: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同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关系;适应性

[作者简介]杨祖宪,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东航,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建设管理办公室教师,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我国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统筹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日益明显。一方面,地方政府成为区域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区域高校主要面向地方办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因此,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显现出来。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高等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人才、科技需求,从而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向前发展;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又会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高等教育来说,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走适应性发展之路,才能调动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决定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决定因素。区域高等教育作为区域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所决定。虽然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人口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但区域经济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为适应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不断加强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经由中央统一管理向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将更趋明显。因此,区域经济不但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首要决定因素。

(一)区域经济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教育的发展基础,主要是说经济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而且也给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区域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二是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满足都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区域高等教育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区域经济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任何区域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区域高等教育提出客观需求。这种需求既有社会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区域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必然会增加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而必然会驱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区域高等教育的投入;区域经济技术含量的提高使个人的知识、技能等素质与个体能取得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关系日益紧密,导致接受高等教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需求。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加强人们对文化、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人才是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联系纽带,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不同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重点的不同,在人才需求的规模、种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要求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区域高等教育形成相应的规模和学科专业、层次结构。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制约区域高等教育规模、速度和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是由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即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要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所以,高等教育以多快速度发展、发展到多大规模,无不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三大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正相关性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这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顺序是一致的。可见,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制约着区域高等教育的速度规模。虽然在个别省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同步(如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的广东省,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却低于经济较为落后的陕西省),但这是“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是计划布局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省区的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必将会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2、区域经济布局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技术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

(1)区域经济布局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高等教育在地域空间的分布。区域经济布局结构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在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各自特点的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受到当地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传统、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经济因素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不同的区域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类型上必然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产业结构更趋高级化,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壮大,第三产业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此类区域要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综合性的高水平大学,加强研究生的培养。同时,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大力发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经济落后的区域由于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需要有大批能进行农牧业适用科学技术研究和实用技术推广的专业人员以及乡镇企业起步阶段所需的人才,因此这类区域要重点发展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农林学科专业的建设。总之,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主要受到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制约,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要适应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要求。

(2)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

不同区域,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导致区域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密切相关的经济类、法学类、文科类、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等学科专业的比例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发展目标,要求其高等教育要积极培养各类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外向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生产技术结构调整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高校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呈快速增长趋势,与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开始得到较快的发展。仅1993年上海就新增63个本科专业,其中绝大多数是直接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的经济类、法学类、文科类专业和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支柱产业服务的工科类新专业。而与此同时,珠江三角洲的高等教育根据地区产业结构外向型发展的特点,兴办了外经、外贸、旅游、酒店管理、国际金融等60多个缺门专业,使财经类专业由1982年的3.3%提高到了1993年的21.5%,政法类专业由0.7%提高到3.5%;中等发达地区以发展传统加工工业为主,区域高校要重点加强工科类学科专业的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林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农林学科专业要成为高校建设的重点。

(3)区域劳动技术结构制约区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在层次结构上,经济发达地区要走的是科技自主创新之路,研究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必然要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如广东高等教育实施向两端倾斜的发展战略,其中一端就是集中力量重点办好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快向地方建设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起,积极开展研究生特别是应用型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教育,大力培养浦东开发开放所需的MBA管理人才和建立现代企业所需的“一长三师”(厂长、经理及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等高级专业人才;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的是大量的能够快速应用、推广实用科技的处于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得到重点发展。近几年来,西部不少地区的高等教育已开始降低重心,努力提高专科生的比例。例如,广西的普通高校本、专科结构从1999年的1:0.88逐步改变为2001年的1:1.1及2003年的1:1.3。

二、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毫无疑问,区域经济对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但是区域高等教育并不是处在完全被动的位置,它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能够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1、区域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等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区域经济的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都必须要有充足的高等人力资源储备。区域高等教育可以发挥自身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优势,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向前发展。此外,区域高等教育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区域社会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等提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区域高等教育能够研发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区域生产效率、工农业产品附加值和第三产业的升级都离不开高新科学技术。区域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科研人员集中,研究氛围浓厚;信息资源丰富,交流渠道多;能够较快掌握科技发展最新动向和经济发展的科技需求等优势。区域高校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加强与地方工业、农业产业的合作,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3、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校教职工收入的增加;区域高校师生在住宿、餐饮、交通、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总额将不断扩大,这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根据2000年度《中国青年研究》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经济消费支出中最高的达到每年18500元,而消费最低的也有2100元,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据此,我们可以粗略地估算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平均消费额至少在5000元以上。如果一所大学的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0人,就意味着该校学生对周边地区至少直接贡献5000万元。若再考虑各个不同部门的产出乘数,该贡献至少达到上亿元。同时,学生规模的扩大必将驱使区域高校加大对宿舍、教学场所的建设,这将有力带动区域内建筑、教学仪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区域高校通过兴办校办高科技企业,建立大学科技产业园,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区域传统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区域高等教育的“不适应症”会延误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其前提是要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的要求。如果区域高等教育患有“不适应症”,那么它将会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表现为:一是规模过小,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遭遇人才瓶颈。二是规模过大,高等教育规模超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一方面会由于教育教学资源无法适应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会出现大量的大学生失业现象,既浪费教育资源又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三是过度教育现象。由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没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劳动技术结构,“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超过了其所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水平,使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由于对其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并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四是高等教育的无效供给。由于区域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没有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导致人才过剩和人才奇缺的双重矛盾现象,既造成教育投资的浪费,又会使区域某些产业或经济部门因所需人才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发展受阻。五是科学研究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转化率低。既浪费有限的科研经费,又使区域经济失去有力的科技支持而发展缓慢。

可见,不是什么样的高等教育都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要扎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科技需求,才能充分发挥自身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适应性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区域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区域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个人)为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要有旺盛的教育需求。而区域高等教育要得到这两个方面的满足,前提是它能够在实践中证明它有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能力帮助区域成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因为只有对区域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有利的高等教育才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如果区域高等教育不能促进区域社会和个人向前发展,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那么这种高等教育要么进行变革以获得新生,要么走向衰亡。区域高等教育要对区域经济社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必须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适应性发展之路。从宏观上讲,一方面要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要高瞻远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趋势适度超前地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作好人才准备。从微观上讲,区域高等教育要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区域高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课程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作者:杨祖宪 李东航

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篇2:

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高等继续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需要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应当重点围绕成人学历的实际需求从政策层面、机制层面、质量监控等方面着手,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特色教育、发挥网络优势、引入质量评估机制,共同协力做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工作。

关键词:学历教育;质量;对策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继续教育作为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指出了解决新时代继续教育领域突出矛盾的努力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了“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为解决继续教育领域突出矛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主要着力点。总体来看,要解决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存在的矛盾,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视角下的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抓住提升高等继续教育质量这个关键点,找准当前高等学历教育的目标和定位,进而分析高等学历教育的不足与差距,才能寻找到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 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定位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以概括为:已经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受教育者经过国家教育考试,进入高等教育机构,以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为目的,在规定期间内学完相应课程,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的高等教育。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因受教者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定位的特殊性。

(一)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目标

第一,营造终身学习型社会风气。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刘向提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知识更新换代突飞猛进的今天,终身学习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当前,全世界有关终身学习教育的理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法国教育家郎格朗为代表的“一体化终身学习教育”理论,认为终身教育是涵盖了人生完整一生的一切教育活动;二是以意大利教育家捷尔比为代表的“反体制型终身教育论”,认为可以通过终身教育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技能获取方式及途径,促进社会公平;三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终身教育论”,认为终身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手段和方式。我国的终身教育目的是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岗位和本人的成人化过程,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截止目前,终身学习、继续学习、长期学习的社会风气已然基本形成,达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这样成就的取得,与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继续教育不仅是必要的更是正确的且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第二,弥补受教育者技能性缺失。传统的知识技能学一次用终身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工作或者具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由于其学历学位、知识技能等方面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才不得不以“回炉重造”的方式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从受教育者的特点出发,决定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定位:一是弥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的不足,提升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技能;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现有经验、阅历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创新知识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三是沿着受教育者自身的规划方向,提高受教育者的学历学位,助力受教育者圆梦职业发展理想。

第三,引导受教育者探究性学习。《高等教育法》规定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全日制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但终究隶属于高等教育序列。这就意味着,高等学历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培养目标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的任务。一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责任感公民;二是要培養受教育者具有探究性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三是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转化为技能的能力。

第四,助力社会岗位效能型提升。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应当紧紧抓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个关键,以负责任的培养已经在社会各类岗位上正在工作或者即将进入工作岗位上的人才为己任,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政政治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促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岗位,进而间接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这就要求,高等学历教育要明确社会经济社会需要和缺乏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要主动融入社会,绝对不能与社会需求脱节、与社会发展脱钩。

(二)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

第一,是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补充教育。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大多是正处于工作岗位上的职工,本身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甚至还是该工作范围内的知识或技术骨干。高等学历教育要将培养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教育区分开来,找准学生在现实工作中的瓶颈,以补足学生的知识技能短板为己任,承担起人才补充教育的责任。

第二,是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补偿教育。高等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本能够适应当前本职工作需要,但较低的学历层次制约了其个人的发展,加之其本身意识到了学历不足的现状,才到高校接受继续教育。受教育者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集中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帮助其在职称晋升、职业发展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与平台。出于这样的动机,绝大多数受教育者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技能的提升,绝大多数受教者的初心不存在“混日子”和“混文凭”现象。

第三,是推进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有效窗口。当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存在“就业难”的困境,固然有诸多因素制约,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大多为在工作岗位上或者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社会人”,该部分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反映了社会整体对人才素质的综合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一个重要窗口。

第四,是高等学历教育体系模式的重要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和传统的全日制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方式、学制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但依旧属于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办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因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对我国整体高等教育质量。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质上就是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应当得到充分重视。

二 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不足与缺失

(一)内涵式发展目标亟待解决

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发展。从当前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下滑。由于部分组织者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投入不足,甚至有抱着“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心理,致使无法保证预定的教学质量。二是教育机制重点把握不足。大多数继续教育以高起专、专升本、高起本等形式出现结合了网络教育、现场面授、自主习得和毕业论文(设计)等方式的教学,但忽视了本应作为重点的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不符合继续教育的培养规律。

(二)利益式发展目标急需扭转

近年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国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遗憾地是,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面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需求数量的日益下滑,继续教育也逐渐暴露出了重规模轻质量、重招生轻培养、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和困境。一是以经济利益为趋势导致招生质量下滑。有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构为了获取生源,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降低招生分数,致使生源质量难以保证。二是以經济利益为趋势倒置宽进宽出。为了吸引成人教育学生报考,有的高校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论文考核、出勤考核等走向了形式化、程序化,出现了“没有毕不了业的成人学历教育”,饱受社会诟病。

(三)单一式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当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依旧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制约着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是单纯的灌输式教育长期存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是成年人,大多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社会知识经验基础,更要避免在知识传授上的“填鸭式”教育。二是引导式教育举步维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与探索中碰撞出智慧之花。成人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缺乏的是将工作经验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产生创新观点或者崭新技能的能力。当前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激发成人学生创新思维或者创新技能的要求,成为了制约成人教育的关键瓶颈,也是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三是特色化专业化教学模式急需构建。特色源于创造,创造引领发展,发展彰显优势。当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相比全日制教育的扩招、网络教育的普及、国际化教育的推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挑战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找生机,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必须奋力突破的困境。高等学历教育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在危机中找到生机。

(四)专业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亟待加强

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历教师队伍,是破解当前高等学历教育存在的困境的有效抓手。一是固定的教师队伍很难建立。由于继续教育的时间大多出现在法定节假日,大多数专业教师要将节假日用于休闲娱乐、科研论文、学术会议等事宜,不屑于和懈怠于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导致大量的年轻教师、教辅人员、行政人员不得不承担着继续教育的教学任务,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专业化水平。二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亟待建成。鉴于成人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引导、教育能力。如前所述,当前的成教教师大多为全日制教师兼职,甚至为行政、教辅人员,这就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根本无法满足成人教育的需要,与成人教育的学生期望值存在巨大落差,致使成教生源总量和质量不断下滑。

三 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运用新发展理念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质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良好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长远、健康、跨越式发展的中心和根本着力点。单纯地以追求生源规模、重招生轻培养、重经济轻质量的传统继续教育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解决不了新时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设计者、管理者应当积极作为、主动担当,运用以质量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一是要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质量为中心,是高等学历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单纯的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创收的途径,似乎可以取得短期经济效益,实则会偏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初衷,偏离学历成教的目标定位。高等学历教育的顶层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应当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目标和定位,牢牢抓住培养质量这个牛鼻子,齐心协力解决提高培养质量的问题,才能促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将可续发展理念引入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来,就是要不断提高高等学历教育的质量和与教学质量相适应的生源承载量,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三是要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发展就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要统筹兼顾,要照顾到当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各个方面,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保障生源结构,既要兼顾长远利益又要注重短期效率,既要考虑社会现实需求又要注意高等教育长远发展。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理论推进继续教育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术语,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当前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依旧存在着“教育产品质量不高”的库存、“形式化的教学过程”的产能、“传统化管理方式”的杠杆,“资源浪费式教学”的成本和“精准化需求缺失”的短板,制约着高等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要破解这样的难题,就应当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引入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来,运用“三去一降一补”方法,助力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一是要去“教育产品质量不高”的库存。当前继续教育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方方面面,几乎囊括了全日制本专科大学的所有专业。但作为补充性、补偿性教育,应当适应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去掉大量的不必要的和质量不高的专业和课程。二是要去掉“形式化的教学过程”。由于生源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缺失,当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应付式教学、形式化课程愈发明显,严重影响着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高等学历教育的组织者应当根据加强教学过程的督导,加强教学过程化管理,准确把握教学过程的环节,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是要去掉“传统化管理方式”的制度杠杆。要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制度化设计,给予培养单位更多的自主化招生和自主化课程机动全,开展定期的评估检查,实行学历继续教育准入与退出机制,逐步推行成人学位论文抽检和盲审制度,切实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四是要降低“资源浪费式教学”成本。当前的成人教育,主要以面授和网络课程两种方式进行。有的纯基础知识的课程,完全可以用精品化共享网络课程完成,而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完成形式化的面授;有的课程需要面授或者现场演示技能的,应当坚持面授为主、网络教学为辅,节省网络课程资源的购买成本。五是要补齐“精准化需求缺失”的短板。如前所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之所以接受继续教育大多数是为了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工作的能力。继续教育的组织者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将如何引导继续教育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能力作为特色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将单纯的知识传授与现有的技能结合起来,做到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打造高水平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关键性因素,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主导者、参与者和完成者,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虽然和全日制教育有较大区别,但终究要受教育教学规律的支配,且对授课对象为成人学生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是要选拔专业化师资队伍。鉴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目标与定位,要求承担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师除了具备全日制教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引导学生迅速将知识与已有经验、技能相结合的教学能力。“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承担继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才能承担起继续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组织者可以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职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承担,兼职队伍由企事业单位具有丰富经验和高超技能的专业人士承担,以弥补当前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短板。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者应当转变管理理念,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对学校、社会、国家发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吸纳继续教育人才,提升繼续教育质量,促进继续教育队伍健康长远发展。三是加强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当前高等学历教育在高校中普遍重视程度不高,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经费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甚至有少部分高校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经费挪作他用,致使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因经费不足而引发的短板日益明显。

(四)引入第三方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制定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聘请第三方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控。一是要探索制定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国家标准。政府教育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学者、高校、一线教师、社会、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等结合当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指导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构实行。二是要构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保障体系。要坚持以质量为中心的鲜明导向,不断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加大学生的日常考核管理,实行动态化的课程设置和弹性化的学制制度,切实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三是要健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要参照全日制本科评估制度,逐步推行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政府、高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建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年度报告制度,推行质量评估准入退出机制,实现质量评估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总之,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破解高等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发展困境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现实要求。高等继续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应当充分认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精准把握其目标定位,以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理论指导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以提升质量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2020年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YDJY2020-05。

参考文献

[1]杜以德,何爱霞.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吴遵民.新时代背景下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9(1)

[3]何爱霞.高等继续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蕴与实现路径[J].终身教育研究,2018(5)

[4]刘延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EB/OL].[2019-02-2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8-03/15/c_1122534655.htm.

[5]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1).

[6]陈伟,刘雅婷.高等继续教育改革发展40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第22届年会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8(14)

[7]王建明.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9(9)

作者简介:梁润生(1966.05-),男(汉族),陕西定边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

作者:梁润生 姜家兴 梁艳

区域高等继续教育论文 篇3:

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时代意蕴、实践困境及破解路径

[摘要]高等继续教育是引领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是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是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应为之策,也是破解高等继续教育自身顽瘴痼疾的关键之招。当前高等继续教育转型面临理念失位、管理失效、质量失范、资源失衡等实践困境,由此提出相应的破解路径:以理念为先,优化转型的教育氛围;以制度为要,激发转型的内生动力;以质量为本,提升转型的内涵水平;以开放为纲,筑牢转型的资源基底。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时代意蕴;实践困境;破解路径

[作者简介]吴学松(1979- ),男,江苏江宁人,金陵科技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陈雨(1993- ),女,安徽临泉人,金陵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江苏  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课题“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高校成人教育治理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CJY-13)、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高等非学历教育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0548)和江苏省2019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新兴应用型大学‘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的路径建构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19JSJG054)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肩负着学历补偿的历史使命,承担着社会成员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全面发展的时代重任,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据全国教育数据统计,我国成人本专科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由2010年的536.04万人增至2019年的668.56万人,十年累计培养毕业生2163.03万人;2010—2017年,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累计注册5064.13万人次,累计培养结业生6846.95万人次。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力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加快转型已成为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

一、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时代意蕴

转型意指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结构形态以及运转方式等发生变化的过程。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复杂、深刻而又多维的整体性社会转型,涵盖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一部分,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必然又紧迫。可以说,社会转型催生高等继续教育转型,转型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意蕴。

(一)精准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之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继续教育单列,作为教育的八项发展任务之一,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作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任务,并提出“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职能”。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综合政策话语,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人力资源强国,已成为各界共识,彰显了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而我国高校数量庞大、资源充沛,是发展继续教育当仁不让的主力军。高等继续教育主动呼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肩负起应用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储备与优化、国民素质提高与改善等时代重任。

(二)全面提升高等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应为之策

追溯高等教育發展史,不难发现:开展社会服务令大学从不问世事的“象牙塔”走到社会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高校几乎全部设立继续教育机构。哈佛大学在全美综合性大学中最早开展继续教育,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资源都面向社会开放;威斯康星大学继续教育学生数是在校生的9倍;牛津大学面向社会开设300多门课程。这些大学的实践,引领了当代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拓展了现代高校社会服务的内涵。就此而言,高等继续教育是向社会提供服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高校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基于人才培养,输出教育服务,实现了与社会系统的双向交流,体现了大学作为“现代性关键机构”的价值,构建了大学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三)有效破解高等继续教育自身顽瘴痼疾的关键之招

日本学者大桥熏认为,教育病理是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是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异常条件使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严重阻碍,结果派生出多种脱逸行为的过程。现阶段,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达到了相当体量,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均衡高等教育资源、满足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基于数量表征的粗放式发展,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尚可依靠庞大的体量实现溢出效应,而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发展模式下则“内外交困”。从外部看,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学历本位教育观式微,文凭补偿需求萎缩,如不及时推进高等继续教育重心转变,将面临被逐出市场的风险;从内部看,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教,缺乏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机制,呈现出低水平的标签效应。高等继续教育必须正视痛点,瞄准瓶颈,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方能有效破解高等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实践困境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办好继续教育。“办好”一词,透射出深厚的实践关照情结,是对高质量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深切期许,是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指引。当前,高等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体制机制、质量内涵、资源建设等方面积弊丛生,转型发展的改革步伐刻不容缓。

(一)理念失位,推动转型的教育氛围不浓郁

“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继续教育不为学校所重视,基本上还是以创收为导向。”①鉴于认知偏差,高等继续教育在各校大多地位尴尬、进展缓慢、作用有限。在校级层面,普遍认为它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品,是利用学校富余资源举办的教育服务。由于思想认识的缺陷,导致高等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规划、大学章程、专项规划中缺位,成为高校事业发展的局外人,无法融入高校整体发展格局。在实践层面,高校采取收缩政策,高等继续教育缺少专项经费扶持,校内资源使用受制,与普教衔接不畅;在布局层面,高校办学惰性思维强烈,把握机遇意识淡薄,结构调整迟缓,开拓新兴高等非学历教育市场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由于理念失位,推动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教育氛围堪忧。

(二)管理失效,推动转型的体制机制不顺畅

现存高等继续教育体制机制呈现三大弊病:一是外部管理简政放权力度有待加强,高校本位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教育行政部门还存在缺位、错位,继续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距离社会期盼仍有一定差距,对高等继续教育招生审核、专业设置、质量监管、经费扶持等缺乏灵活性,办学自主权下放有限,未能很好地与市场发展同步。二是内部体制行政化色彩浓郁,管理效能需要提升。大多数高校实行管办合一的体制,继续教育学院既要承担办学育人的任务,又要履行统筹监管的职能,容易造成职责不清、效率不高;二级学院等主体受利益驱动,多头办学,缺乏有效监管,办学风险频发。三是市场机制运用相对不足,办学主体进取动力缺失。内部办学与外部市场连接阻滞,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步伐迟缓,在新兴非学历教育市场角逐中处于劣势。

(三)质量失范,推动转型的内涵特色不鲜明

循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发现,长期追求教育资源显性扩张,一度呈现学生数量迅速膨胀、办学收入迅速增加等繁荣表象。随着时间推移,潜藏问题不断显现,办学质量备受指责。一是人才培养复制有余,创新不足。培养定位与普通高教趋同,课程体系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人才素质与社会需求错位。二是办学项目趋于雷同,特色不足。过度倚重学历教育,专业设置趋近,非学历教育份额偏低;特色化发展滞后,差异化、错位化发展不明显,难觅继续教育“校本品牌”。三是高等继续教育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融合不足。体系内,成教、远程、自考等三教互不兼容、重复建设,资源耗散;体系外,与普通高教二元分立,兼容并通的大教育格局难以形成。四是师资建设偏离需求,拓展不足。专职师资数量短缺,学缘结构不尽合理,教师专业化建设缺位,兼职教师效能发挥不佳,“双师型”师资匮乏。

(四)资源失衡,推动转型的资源基底不稳固

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对资源获取存有巨大的刚性需求。最初兴办和提供高等继续教育所需資源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利用校内宽余资源面向社会举办的教育服务。我国高校资源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随着高校数量激增,办学规模急遽扩大,政府难以保持连续高投入。在存量不足、增量有限条件下,很多高校遭遇资源危机。在投入有限的情形下,高等继续教育再想从高校内部获得支撑转型的更多资源何其困难。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仍旧停留在计划体制时代,“资源协同”“共建共享”等创新意识淡薄;主动出击,建设资源共同体能力和策略均显欠缺。

三、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困境的破解路径

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高等继续教育发展中其自身呈现出来的特有的危机状况,为我们构建真正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面对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困境,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在战略研判基础上精准施策,做到以理念为先、制度为要、质量为本、开放为纲,构筑高质量转型的困境排解路径,推动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一)理念为先,不断优化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教育氛围

1.平等发展,加速教育融通。要从学校层面提升认知水平,洞悉继续教育对高校改革发展,尤其是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意义,率先从内部消除矮化歧视、人为限制、放任不管等狭隘偏见,真切地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创建学习型社会主要阵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关键环节的高度,落实高等继续教育平等发展权;推动普通高教与高等继续教育融通,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搭建高等教育立交桥蓄势聚能,将两者统一于终身教育体系框架内,形成最大公约数。要从教育协调发展的视角,发扬两者优势,力求统一部署、各安其位、协同并进、各展所长、互生共长、相得益彰。

2.统筹发展,实现目标引领。贯彻统筹发展理念,将继续教育与普通高教共同纳入高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形成拉动效应,体现高校办学整体性和全纳性。一要优顶层设计,解地位之窘。站在顶层设计高度,通过总体构思与通盘谋划,确定继续教育战略地位,实施正向驱动。二要入大学章程,显分量之重。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最高行为准则,集中反映办学理念和目标。纳入大学章程,提升价值认同,促成管理共识,规范行动路向,发挥章程对高等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效标作用。实践中,已有重点高校对提交给教育部的章程进行修订,提出高校根据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办好继续教育的重大使命。三要拟专题规划,领发展之先。应设立继续教育发展委员会,进行科学筹划,将其融入学校整体规划;编制高等继续教育专题规划,紧扣高校服务面向,拟订约束性和发展性指标,挂图作战,用目标来引领转型。

3.协同发展,力促两翼齐飞。从演进轨迹看,在大众化教育中前期,学历继续教育持续高位运行,办学规模和在学人数急遽扩张,有效分担了高等学历补偿的历史重任。迈入普及化时期,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回落,而高等非学历教育的社会需求强劲,高等非学历教育具有周期短、形式活、见效快等特点。相比之下,高等非学历教育起步晚,在规模、运作、品牌等诸方面尚未形成气候。高校必须协同发展二者,稳定学历继续教育规模,重在提高内涵,谋求特色发展,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适配,适度高移办学层次,满足在职人员对更高学历的需求;逐步调整比例结构,大力拓展高等非学历教育。以需求为导向,提升项目开发专业化水准,实施精准服务,率先在内部推动办学重心的根本性位移,改变学历继续教育“一股独大”的结构性矛盾,做到两翼齐飞。

(二)制度为要,充分焕发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内生动力

1.优化政府统筹,彰显高校本位。以深化制度改革、转变治理方式为重点,统筹管理,丰富制度供给,以制度确权赋权,为转型创设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发展环境。成立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构,负责继续教育整体规划、综合协调及宏观调控;在区域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协调、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好顶端架构,整合不同类型的教育,规避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等管理壁垒;秉持“有限政府”理念,推动管理方式转变,在继续教育领域重构政府与高校新型关系;科学界定职能边界,在学科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调整、培训市场开发等方面简政放权,激活高校办学活力。

2.完善制度体系,释放管理效能。要强化领导体制,落实高校主要领导分管继续教育的做法,成立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校继续教育工作大会,使之在遵循高校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发展;优化管理体制,淡化权力色彩,剥离行政职能与实体运作,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处,扎口行使“监管评”;赋予二级单位自主权,完善项目申报、教学管理、质量监管等制度,使办学活动有章可循、依规而为;固化投入机制,改变高等继续教育只能依靠办学收入留存滚动发展的艰难处境,设立专项资金,保障项目开发、学科专业建设、信息化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等所需的必要经费。

3.借用市场力量,提升办学活力。高等继续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其兴起之初,是利用高校宽裕资源,面向市场需求推出的新型教育。它的产生、发展乃至兴盛,离不开市场土壤,市场为高等继续教育带来了繁荣,市场理应是其主要服务面向。“继续教育运作带有市场属性,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兼合运行对继续教育的运行显得尤为重要。”②要适应教育与市场“双规律”运行机制,利用好市场推进转型步伐:紧贴市场需求,编制继续教育指南,实现供需高效匹配;采取市场运作,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参照市场管理,推行项目负责制,关注办学效益产出;借用市场规则,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合理分摊办学投入;强化激励导向,注重实绩量化考核,任务定额超额奖励。

(三)质量为本,稳步提升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内涵水平

1.创新人才培养,优化课程结构。高校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最能体现办学质量。而成人接受高等继续教育,旨在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升职业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培养定位应当是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要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学历教育淡化“学科”属性,强调学科与职业、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完善“学历+技能”模式;非学历教育应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岗位提升、职业变更、技术革新,打造项目式、案例式、订单式、委托式等人才培训模式。课程是实施教学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优化课程结构,改变依附普通高教模式而衍生的课程结构,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理论灌输,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从而构筑起满足职业需求与岗位提升相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知识提升与能力素质培养相补充的课程体系。紧扣行业企业、岗位集群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更新课程内容,达到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要求的统一;要听取学员和用人单位意见,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研发优质课程,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实现课程资源的精准供给。

2.实施特色发展,打造校本品牌。“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解决内涵提升和优势集聚问题。”③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构筑个性化的校本品牌,走特色办学之路。要提升认知水平,树立品牌意识,弥补弱点和劣势,放大亮点和强项,矢志精品拓业,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把握发力重点,充实品牌内涵。学历教育突出岗位、职业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本位,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非学历教育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紧扣行业企业需求,研发短频快产品,推出定制服务,彰显独特价值;制定有效策略,助推品牌创建。借助母体高校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等资源禀赋,发挥大学品牌溢出效应,实现整体带动局部、局部融入整体;借鉴市场化运作经验,邀请专业公司全方位策划,加速品牌创建。

3.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变革面对面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教学与线上学习有机融合,促进系统化与碎片化学习互补,构筑新型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关系。二要借助信息技术支持,整合学习资源。依托信息技术优势,整合微课、微视频、电子教材等新兴课程资源,提升学习资源储备的多样性、丰富性;通过综合研判与筛选优化,向学员定向精准推送,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采取研发、共建、购买等途径,汇总、分析和共享线上与线下各类继续教育资源,如专业课程资源、基础课程资源、优秀在线课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课程资源库,强化教学资源保障。三要善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教育。突破传统继续教育时空地域局限,加快智能学习体系建设,完善学习成果累积、认证、转换环节,实现无边界学习,体现高等继续教育竞争力。如打造智慧教室,优化教学空间设计,重构课堂学习场景,提高师生互动度,运用探究式、对话式、讨论式等教学策略,使学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发现者;引领现代化教学,实施基于网络平台的MOOC教学,整合优化现有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资源,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在线教育体系,形成标准化慕课资源;前瞻性地探索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育模式,契合成人学习特点,对接高等继续教育灵活性需求,使线上在线收听、收看课程与线下实体课堂知识反馈、个性化指导、互动交流相结合,为高等继续教育学习环境的重构提供崭新的路向。

4.培育优质师资,建设“双师”师资队伍。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师资,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锻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多元、水平上乘,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迫在眉睫。一方面,要着眼内部挖潜,用好校内师资。遴选有志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熟悉继续教育规律、具备成人教学能力的教师,形成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师资库,保障教学任务落实;根据教学需求,及时补充教师,改善学缘结构,丰富师资构成;加强在职教师专业化培养,采取驻企挂职、兼职轮训、考评职业(行业)资格等多样化途径,鼓励“理实双修”,拔高实践教学水平,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另一方面,要实行门户开放,聘用兼職教师。聘请退休高校专家、教授兼课,发挥“银色人才资源”作用,对成人学习进行指导;聘请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其他单位的官员、工程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人才、管理精英等作为外聘教师,发挥他们实务经验足、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弥补实践型师资数量不足的短板;开阔思维,摒弃狭隘的人才单位所有观,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甚至某一方面的能工巧匠,采取柔性引进政策,以共享共用形式彰显高等继续教育的名师效应。只有从内外两方面精准发力,才能逐步打造出一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活力充足、多元互补的高等继续教育师资团队。

(四)开放为纲,持续筑牢高等继续教育转型的资源基底

1.致力校政合作,建设校政共同体。政府是高等继续教育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政府拥有的财政、立法、政策、行政命令等诸多配置教育资源的手段,是最可倚赖的外部资源。校府协同育人,提高人才培养适切性;精准服务机构改革,围绕公职人员岗位進修、知识更新、素质拓展,提供个性化、订单式培训;对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以课题攻关、合同外包、项目应标等途径参与购买服务,协助政府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利用高校优质人才资源,为公共行政提供参谋、咨询、建议等智力支持,发挥高端智库和政府智囊团功效。政府有需求,高校有行动,高校要致力于维护良好的校府合作关系,建设校政共同体,起到政府继续教育基地功用。

2.深化校企合作,打造产学共同体。产业界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领域,有着充沛的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密切与产业界的联系,利用产学共同体推动转型不可或缺。把脉企业用人需求,共育应用型人才。结合职业岗位,优化培养目标,细化培养方案,实化培养过程,共建实习就业基地,与企业用人磁性对接;精准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对员工进行“订单式”培训,提高人力资源存量,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利用高水平师资、重点实验室等资源,联合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成果应用与转化,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咨询建议,履行好企业智库、发展顾问、合作伙伴的职能。在产学共同体框架内,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从而达到双向共赢。

3.推进校校合作,善用高校共同体。单一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避免过度竞争,跨越校际边界,组建高校联盟,善用高校共同体,促进资源互补,已经成为务实之举。要在共同愿景基础上,以人才培养、师资交流、专业课程共建、教学场地共用等抓手,推动高校之间在继续教育资源上合理流动,提升共享力度;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完善学分银行,推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共建继续教育立交桥,力促高校间继续教育资源相互贯通;要发挥继续教育灵活的特点,善用国际优质资源,推动高等继续教育国际化进程,以联合培养、师资聘任、学员互派、学术会议、教材研发、课程建设、项目合作、科研攻关等形式,开展跨境文化学习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彰显高等继续教育的独特性、新颖性、高端性。

4.拓展校社合作,共建校社共同体。高校与社区有着天然联系,服务社区应当成为高校的自觉行动。高等继续教育要面向社区开放办学,拓展大学推广课程,举办非学历培训。充分利用继续教育资源,开办各类进修班,营造社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蓄力,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参与和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展现大学文化辐射效应,以校园文化进社区、专题讲座等途径,在社区居民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社区文化高地,增强大学社会声誉;联携社区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本着适时适度原则,向社区开放大学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资源,缓解社区资源紧张现状;同时,秉持双向参与理念,借助继续教育扬高等教育所长,在区域经济发展、社区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论证、人员交流、社区教育中实现多渠道共鸣,找到互动发展更好的结合点和创新点。总之,“大学应把服务社区作为身为机构公民的责任,建构大学和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应是大学社会良心的延伸”④。

在新时代的坐标下,高等继续教育亟须明晰自身的时代方位与历史使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行动去突破实践困境,做到变革理念营建氛围,优化制度激发动力,提升质量充实内涵,累积资源厚实基底。唯其如此,方能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

[注释]

①陈红新.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策略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21(3):14.

②吴世军.地方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教育评论,2020(5):115

③王建明.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终身教育研究,2019(3):6.

④杜瑛.大学与社区互动发展机制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9):8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20-

06-10)[2021-04-10].http://www.moe.gov.cn/jyb_sjzl/.

[2]张一春.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制度研究与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8-38.

[3]饶从满.道德教育与日本的教育病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6(5):43-46.

[4]教育部.关于同意南京大学章程部分条款修改的批复[EB/OL].(2019-12-05)[2020-06-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zfs_gdxxzc/201912/t20191216_412274.html.

作者:吴学松 陈雨

上一篇:我国网上银行管理论文下一篇:资本市场思路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