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重点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公共行政学重点范文

公共行政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管理是指一定社会组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部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活动,以及对外部关系进行的处理和协调活动。

行政是政府中的机构和人员为了政府运转的有序化和条理化以及社会运行的稳定和安全而作出的程序化、制度化行为选择的总和。 行政管理的概念(P2)

二、公共行政是为国家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政府政策,对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 这个界定包含如下内容:

• 其一,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系统中的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 • 其二,公共行政的客体是全社会范围的公共事务。 • 第三,公平、公正是公共行政的最高价值取向。 • 第四,宪法和法律是公共行政的依据。

• 第五,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方式。

三、公共管理的概念(P6)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P6)

四、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

1、建构阶段

◆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

◆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古典管理理论把人视为机械的―经济人‖ ,过于强调科学因素而忽视人文因素。

◆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比。

2、行为主义阶段

◆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引入行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人们逐步接受,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主义阶段。

◆从理论渊源上讲,行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行政研究的进程,许多行政学者开始使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现象,其中,以西蒙(H. A. Simon)的行为主义行政学派较具影响。行为科学理论也存在着忽视正规组织的科学因素的作用。

3、公共政策阶段

◆关于公共政策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拉斯维尔(H. D. Lasswell)和卡普兰的观点 政治学学者伊斯顿(D. Easton)的观点 政策论研究者戴伊(T. R. Dye)的观点

决策论研究者安德森(J. E. Anderson)的观点

◆在公共政策研究方面,除以上提到的学者,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 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C. E. Lindblom)

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德洛尔(Y. Dror)

4、新公共行政阶段

◆新公共行政的理论观点

新公共行政理论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

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

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

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五、新公共管理阶段 (重点掌握)

–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

–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突出代表是―重塑政府理论‖。

其理论主要观点:

(1)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2)新公共管理把一些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引入公共行政领域。

(3)政府应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

(4)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5)政府应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6)政府应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

(7)政府应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当前,在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政府规模缩小、信任危机缓解、财政危机改善,政府已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国进行政府改革有如下启示:

第一,关于管理―政治性质‖的启示。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将政治与行政进行分离,他们认为是因为政治过多地干涉管理事务,才导致政府出现腐败、行政无能,因此其极力主张把政治从行政管理事务中剥离开来。可是,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忽视了政治天生具有难以剥离的特性,毕竟公共管理者只有在一定甚至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才能从事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传统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在管理―政治性质‖上的分歧,对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管理者不但应具备一定参政和行政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从事公共管理的能力,这二者不可或缺。

第二,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部分公共服务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它也是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面临困境,合理利用民间资源、整合社会力量,用来补充并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种尝试。其作为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一种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我们可以进行采纳并尝试。

第三,关于―顾客导向‖观念的启示。政府服务的对象即顾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和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建立起政府绩效评价指标,督促政府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改善政府形象,真正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

第四,关于―企业家型‖领导者的启示。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他们是这样一群人:能够将资源进行最优整合,并使收益最大化的创新人士。新公共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应更好地激发企业家的风险意识和创新动力,使资源得到最优整合,使用效益最大,就必须为企业家们创造出更宽松的环境。政府部门领导和其他公共部门的领导,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指引下,也应具备企业家的优秀素质,以企业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达成一定的公共、社会目标,高效地,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社会、公共资源,并充分发挥社会、公共资源的优势,用来解决当前公共资源供给方面面临的困境。

小练习

1.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 B)

A. 彭德尔顿法案

B. 威尔逊《行政之研究》

C. 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D. 韦伯《经济与社会》

2、1900年,古德诺发表了名著_《政治与行政》__,提出政府的政治功能与行政功能应予以区分。

3、在管理学发展史上,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4 ) ①史坦因 ②巴纳德 ③梅奥 ④泰勒

4、下列人员属于公务员的有(A )

A、乡党委书记 B、县人大代表 C、政协委员 D、某厂厂长 1.简述行政、公共行政的概念。 2.简述公共行政的发展阶段。

3、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组织

一、官僚制的概念(p101)

官僚制组织的概念(p101)

二、官僚制组织理论 (p102) (1)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组织的结构性要素 (专门化权限和任务、层级制、官员选任以专业资格为标准) ②组织的行为程序要素 (非人格化、规则约束、严格纪律)

③组织行为结果 (在上述基础上能实现高效、持续、精确、可预期、专业化和纪律严明)

(2)韦伯提出了分别与三种权威相对应的组织形式

马克斯·韦伯认为,若要维持统治的持久存在,必须唤起合法性的信仰。合法性的最初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

●卡里斯玛型组织

由 ―卡里斯马‖式人物组建,他披上神性的光环,具有先知、全能的―超人‖魅力

●传统型组织 (中国:自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成王败寇) ●法理型组织

三、官僚制组织的特征(p104)

四、行政组织的概述

(1)行政组织的概念(p106)

(2)与其他组织相比,行政组织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公共性、政治性、执行性、权威性、法治性。 (3)行政组织的分类

①根据管辖的地域范围,行政组织可以分为中央行政的、地方的和基层的行政组织。

②按照权限性质,行政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权限机关(如地方政府)和专门权限机关(政府的职能部门)。

③根据功能和作用的不同,行政组织可以分为领导机关、职能机关、监督机关、辅助机关和派出机关。

(4)行政组织的要素

– 组织成员 ;物质因素 ;职能目标 ;机构设置 ;职位设置 ;权责划分 ;法制规范 ;技术和信息 – 行政组织体制

五、行政组织的权力体制(p145-148)

1、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 首长制和委员会制是机关内部的权力关系的反映,考察的是行政权力在领导机关组成人员之间的分配。

– 如果领导机关的最高和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一人(首长)手中,并且由此人对行政领导机关的决策负责,我们就将这种行政权力体制叫做―首长制‖;

– 反之,如果领导机关的最高和最后的决策权掌握在两个以上的人(委员会)的手中,并且由他们对行政领导机关的决策共同负责,我们就将这种行政权力体制叫做―委员会制‖。

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 首长制的优点有:事权集中,责任明确;决策迅速,指挥统一;有利于保守秘密等。其缺点有:决策失误容易发生;容易形成专权和独断,造成腐败等等。

– 与之相反,委员会制的优点在于:群策群力,决策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强;相互监督,防止权力垄断;合乎民主要求等。其缺点有:协调困难,决策缓慢;责任分散,决策容易冒险;容易造成领导机关的内部矛盾等等。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

• 行政首长负责领导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工作。 • 各级政府或政府部门,都有一个行政首长的领导下的领导机关(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 本级政府或部门的重大决策,需要经过领导机关全体成员的集体讨论,行政首长要尊重集体讨论的意见。

–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

• 体现了民主决策的特征 • 责任明确

• 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领导效率

– 要求凡涉及―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事项都按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讨论研究决定,由分管领导提出,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党政正职末位表态,不对议题事先定调或作引导性发言。

2、集权制和分权制

集权制和分权制是权力纵向配置的反映,是依政府层级而展开的权力线。 (2)

集权制指的是这样一种权力体制,其中中央或上级机关掌握最终或最高的决策权,地方或下级只拥有上级赋予的执行权;中央或上级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指挥、监督和干预地方或下级的活动,地方或下级要完全听从中央或上级的命令。集权制的优缺点:

优点:政令统一,目标一致;力量集中,便于处理紧急或大事件;权力完整,指挥灵便;执行效率高等。

缺点:信息环节多,传输缓慢,容易失真;管理单

一、僵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忽视地方差异,呆板统一,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忽视下级积极性,造成下级的依赖和低效等。

(2)

分权制则与集权制相反,它指的是这样一种行政权力体制:地方或下级的行政权力来自于法律的授权;在权限范围内,地方或下级有相当高的自决权,中央和上级仅处于监督地位,不能任意干涉。分权制的优缺点:

优点:独立自主,可以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行政目标,进行决策和管理;分层授权,分级管理,有利于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应灵活,不需要层层请示汇报,信息传递较快,对外部环境反应也较快,宜于近点决策处理突发事件,效率较高;职能分工明确,有利于专业化管理。

缺点:权力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意志,不易进行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不利于集中资源,统筹和全面发展;过度分权易导致各自为政,形成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

集权与分权是相互对立的:集权的程度越高,分权的程度就越低;反之,集权的程度越低,分权的程度就越高。所谓集权制和分权制,只是对集权和分权两种极端形式的理论概括。在现实中,完全的集权制和完全的分权制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处于两种制度的中间类型。

六、行政组织的结构

– 行政组织的结构所指的是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方式。

–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层级制:上下层级关系) –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职能制适应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横向分工) 现实中国的行政管理是一种“条”“块”结合的矩阵式体制。从横向上,各个部门和机关要接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从纵向上,各个部门要接受上级党政机关对应的部门的领导或指导。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在规模确定的条件两者关系?规模确定的条件下,二者成反比关系)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下级人员的人数。

管理层次是指从企业最高一级管理组织或管理职务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或管理职务,其间所经过的组织等级或职务等级 ①行政组织层次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幅度

②下属工作性质及难易程度,制约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③领导水平与能力直接制约管理幅度 ④被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制约着管理幅度

⑤集权、分权与授权程度,影响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根据杜拉克的理论,管理者的真正定义是让别人做你想做的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无授权才是一个人是否真正走向管理者的标志。授权有四大步骤,分别是:确定内容、选择人选、检查监督、结果评估。一定不能授权的工作包括以下四点:首先是策略与机密事情,如公司战略与价格确定等事务。其次是危机事情,此时管理者一定要亲自出面。另外是与人有关的事情,诸如下属的培养,人际冲突等事情。最后是上司让你亲自办的事情也是不可以授权的,不管这种事情是多么的细小也要亲力亲为。除了这些一定不能授权的事情以外,其它的基本上都可以授权。特别是重复性的事务型的工作;自己原来擅长的工作;专业性的工作,如法律方面的诉讼案件

⑥下级单位所在地集散的程度及交通、信息状况影响着管理幅度 ⑦技术设备与工作条件,也制约着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七、我国的机构改革

(1)现行政府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 第二,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 • 第三,财政不堪重负。

• 第四,政企不分,结构不合理。

• 第五,政府机构设置不科学,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的问题比较严重。 (2)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

• 第一,机构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 第二,机构改革必须始终贯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 第三,机构改革必须贯彻精简效能的原则。 • 第四,机构改革必须贯彻法制原则。 (3)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

•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是机构改革的前提。

• 第二,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 第三,行政法制建设是保障。

• 第四,妥善安排分流人员是难点。(2013年新华社日前梳理出机构改革四大怪象:一是改出一批吃财政饭的闲人;二是少了正式工多了―临时工‖;三是以―改革‖之名行―涨价‖之实;四是明放暗收、小放大收 ) • 第五,机构改革的综合配套是必要条件。 ★

八、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韦伯的科层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 。 (1)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罗,他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主要内容是:a.使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工作环境标准化;b.确定合理的工作量;c.挑选和培训工人,使其掌握标准工作方法;d.实行差别工资制;e.实行职能工长制。

(2)法国人法约尔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地、独创的研究,l925年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后人把他称为“管理过程之父”。 法约尔提出,管理活动包含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并且他给出了14条一般管理原则。

法约尔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分别是:

⑴分工。分工不局限于技术工作,而且也可适用于管理职能专业化和权限的划分。 ⑵权力和责任。权力是下达命令的权利和强使人服从的职权。法约尔把由于担任的职务地位而拥有的正式权力,与由于他的智慧、经验、品质、能力、过去的功绩而产生的个人权力区别开来。这两者是相互补充的。此外,权力和责任也是相互联系的,行使权力就要承担责任,委以责任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 ⑶纪律。纪律建立在尊重而不是畏惧的基础上,纪律好坏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⑷统一指挥。“一个雇员不管采取什么行动,只应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 ⑸统一指导。同一目标的许多工作只能有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指导。 ⑹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⑺人员报酬。报酬必须公平合理。

⑻集权。根据企业的规模、特点和领导者的能力等具体条件,规定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把集权和分权做到恰到好处。

⑼等级链。从最高的权力机构到最基层的上下级关系要形成阶梯形的权力锁链,表明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传递消息的途径。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导原则而产生的信息沟通方式的延误,法约尔提出了允许横跨权力线进行横向交往的联系板,被称为“法约尔跳板”。

⑽秩序。物资存放有秩序,厂区必须整洁,每个职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⑾公平。善意和公正地处理职工之间的关系。 ⑿人员保持稳定。

⒀创造性。在一切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富有创造精神。 ⒁集体精神。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谐与团结的气氛。 (3)马克斯·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的基本内容有: 1) 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 2) 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3) 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

九、古利克的七职能说

在1937年出版的由古利克和厄威克合编的《管理科学论文集》内,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古利克提出的这七种管理职能,以后虽有人加以增减或修改,但基本上包括了到那时为止的有关管理过程的观点,并成为以后有关这类研究的出发点。

案例分析

分析如下两个小案例,指出某市和某县机构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1)据去年的报刊报道,10年前,某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组建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政府仅有政府办、经济局等14个单位(经济局对应上级34个单位和兄弟县市的22个单位);党委仅设党务工作部和市委办。这种改革,使得某市成为当时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5种模式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小政府典范‖却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10年中,该市精简的人员、机构逐渐反弹,机构由14个增至25个,党政工作人员由600人增至1 300多人,再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仅市委常委就多达15人,正副市长9人。(2)据报道,1992年,只有4万多人口的某县吃财政饭的有3 100人;县委主动向地委申请让该县成为机构改革试点县。改革后,县委部门由13个变为16个,政府部门由44个减为16个,事业单位由94个减为58个,人员减少了800人。但由于―上下对齐、左右对称‖的要求和大环境的局限,1997年县机构设置恢复到改革前;现在的政府事业单位比改革前增加了100多个;到今年7月行政人员比改革前又增加了1 000多人。 案例答案:

(1)政府职能未从根本上转变,政府包揽了过多的社会事务。

(2)机构改革需要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配套,单兵推进难以奏效。 (3)缺乏从上到下改革的背景,迫于上面机构设置“对口”的压力。 (4)干部能进不能出,进口大,出口小,人员分流困难

复习思考题

1.官僚制含义

2.简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5.试论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关系

(1)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特点是责任主体的单一化。对于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优点是责任明确,事权集中,分工合作,反应迅速,效率较高,这正符合行政管理应该集中、迅速、果断解决问题的要求,因此,行政机关一般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我国宪法也是这样规定的;

(2)行政首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并不矛盾,而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行政首长大多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的,要受人民的监督;行政首长行使的职权是广大人民的意志和要求的体现,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行政首行的决定不是个人随心所欲,而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做出的。

(3)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民主管理:在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必须由国家权力机关充分讨论,民主决定,以求真正集中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政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须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对讨论中出现分歧、无法统一而又急需拍板的问题,才由行政首长决定并负个人责任;提高领导活动的开放程度,扩大透明度,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实行民主监督,公开监督。

专题一: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及其治理

一、传统乡村社会的空间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家族性社会(封闭性、以宗姓为纽带) 其

二、国家统治与乡村社会分治的治理体系 其

三、以儒教伦理为意识形态。

近代传统的政权组织体系分崩离析原因

首先,19世纪的近百年的战乱造成基层政权组织体系的破坏和废驰,国家对乡村的控制能力迅速弱化。

其次,科举制松驰并最终废除,士绅失去国家体制的依赖,作为一个群体而不复存在。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因此断裂了。

第三,地方军事实力人物的兴起和土匪横行,独立地对强占的地方行使统治权,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被隔绝了。

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建设的三条道路

1、是知识分子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2、是国民政府主导下的的乡村复兴运动

3、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乡村革命运动‖。

三、新中国乡村管理体制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对乡村的改造

1、用国家政权直接监管取代村落自治 •

2、以阶级关系纽带取代血缘关系纽带

3、用集体合作的经济社区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空间 •

4、用中共意识形态取代儒教道德伦理

(二)改革开放后乡村组织体系

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实行―乡政村治‖的体制。乡镇一级设立农村基层政权,乡镇以下设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

问题:---两委关系矛盾突出:村委会很容易行政化,成为乡镇政府的―一条腿‖,主要承担的是政府事务。

乡镇运转个案分析:每年常规中心工作:有村村通修公路、计划生育工作、植树造林、综合治理(安全建设与稳定工作)、移民安置、街道整洁(新农村建设的卫生工作)以及秸秆禁烧工作等。

具体个案任务运转:如麦乡通过运动开展的植树造林工作 植树造林工作

1、县将工作按照总数分解成为各乡镇的实施目标,县里下达了植树造林的具体指标与实施任务

2、准军事化的组织构建:创建林业生态乡建设指挥部

3、任务的分解、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奖惩措施的制定

4、动员与再动员

5、协调作为一种策略 6.目标任务的落实 7.自查 8.迎检

如此,植树造林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作为中心工作的植树造林算是基本结束。通过上述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运动式的治理策略成为当前乡镇政权治理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治理方式。

总结:在这一治理实践中,其延续了―总体性社会‖时期的准军事化的组织构架,运用政治化动员的方式使得政治与行政混合运作,同时配以制度性的资源协调术,进而使得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通过运动式治理,地方的基层政权表现出了有效地社会动员能力,并能基本完成上级政权所确立的任务与目标。

三、趋势与展望

观点一:徐勇--乡村治理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 、强村

实行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取消收费项目,这有助于治理乱收费,发挥民主决策的作用。但是,这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县级地方有―甩包袱‖的心理,对村的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不愿再承担责任。 二是农民交税后,认为村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应该由收税的政府所承担,不愿再出钱。这就使得村缺乏财力为村民办事,村民自治的能力大大削弱,民主自治因此沦为―空壳民主‖,因为没有什么事可以民主决策,也没有多少事务需要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所以,不改变农村治理体制,重新构造县、乡、村利益关系,便难以增强村的财力和自治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精乡:变乡级政权为派出机构

----精乡,首先是精简机构,从体制上改乡级基层政权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乡一级设立办事处,作为县以下的行政组织。其建制相当于城市区级政府下属的街道办事处。

-----精乡,其次是精简职能。其功能一是接受县政府的委派,专事县政府委托,必须由乡行政组织完成的政务类任务;二是指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通过规划等方式协调村与村之间的关系。

----精乡,再次是取消乡一级财政。将乡级行政真正用于必须由行政解决并只有行政才能解决好的事务方面。如党和政府决策的贯彻、乡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指导、日常政务的处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社会治安的维护等。

简县:精简机构与建立责任政府

-----机构的设置应该主要着眼于提供必要和必须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县级机构可以减到20个左右即可,行政人口也可随之减少。简县不仅仅是精简机构,更重要的是构造一个责任政府,防范苛政,建立良政。

-----可从县级党代会和人大常委会制度改革入手。县级党代会设立常任代表,由党代会直接选举,对全体党员负责。县人大设立常任委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条件成熟后,县长也可实行选民直接选举。

------从长远看,随着条件成熟,可将县变为中央领导下的一级地方自治单位。中央可以通过党务、司法、资源分配控制县,县在有限的范围实行自治,向地方民众负责。

观点

二、从乡村改造走向社区重建

1、社区含义:是―基于一定的地域边界、责任边界、具有共同的纽带联系和社会认同感、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当下乡村社区现状:

一是在现代化发展大潮中,维系传统社区认同的纽带联系逐渐失去作用,市场机制日益成为现代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利益也已成为维系个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之一。

二是传统的村庄共同体逐步趋于瓦解,构成社区认同的传统要素逐步消失,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机制逐步瓦解,社区凝聚力及认同感进一步弱化。农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步弱化。

三是乡村社区已呈现出生活面向的城市化、人际关系的理性化、社会关联的―非共同体化‖、村庄公共权威的衰弱化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塑造现代农村社区认同的新途径:

1、重塑社区公共性、

2、文化重建促进社区认同

3、公共服务引导社区认同

4、培育社群共同体等

专题二:中国的关系社会

一、中国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

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就像一枚石头扔进宁静的池塘,泛起一圈圈涟漪 ,以自己为中心,一层一层向外推,向外扩散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

(1)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是以外在的别人、有形的团体或国家为中心。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均等,有亲疏之分。所谓圆圈,便是由自己某层亲密关系们组成的一串点,越是靠近中心,越是亲近;越是远离圆心,关系越疏远。

(3)个人与每一圈上亲疏不同的人际关系,都有特定的伦理规范和各自不同的相处之道,方式规则各不相同。

五种传统社会群体可称江湖:(1)黑社会;(2)官场、生意场、军阀圈;(3)商业流动人口;(4)关系圈;(5)以关系圈为核心的公众社会。

关系网是隐蔽的“组织”

正式组织必须是依法设立,是体制内的机构。它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和相应的机构、职能和成员的权责关系以及成员活动的规范。正式组织是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非正式组织则以私人关系网为代表,不具正式制度,不具组织领导,以各自利益为中心,依无形的习俗惯例相连,辗转传递,交换资源。非正式组织是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 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由于相互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共同感情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名集体,并产生一种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但没有强制性。 非正式组织的特性

 顺乎自然(Naturalness)

非正式组织完全是人们自愿结合而成,故其为顺乎自然无人强迫,亦无人故意安排、设计,完全是由人们在组织之中的相互行为彼此了解、认同之下,产生感情后所自然结合而成的团体

 相互行为(Interaction) 人们在组织之中彼此往来、沟通、互相了解,因而形成非正式组织。这种互动过程即相互行为。

 感情投入(Empathy)

因为人员的相互行为而使组织之中的人员彼此认识、了解,故非正式组织之中的情感较亲密。人员由于彼此之间亲密来往的结果,从心理上把各人在某些方面融合成一个整体,包括同情和相互之间的认同,因而以团体的情感作依据,所以其行为缺乏客观的标准。

 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在正式组织之中由于阶层节制或功能分工的关系,人员间多少存在一些社会距离;但是在非正式组织之中,人员的结合是由于相同的背景,故彼此的距离就变短了。

 民主取向(Democratic Orientation)

非正式组织成员是自由结合,无法律限制、地位高低,成员于一种平等的原则之下彼此来往;任何的行为皆众人同意而产生,充分表现民主气氛。

 用影响力来领导(Leadership through Influence)

非正式组织若有领导这件事,那就是靠影响力,全看其所发生的时机、性质而定。

 团体压力(Group Pressure)

非正式组织有团体公认的―行为规范‖存在每个成员心中,即为团体压力。

 附着力、统合力(Cohesiveness and Unity)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住要是由人员间有种共同的认知,此种―认同‖的力量把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正如人在外国在自己的国内团结,因为人在外国产生认同的作用。

 成员的重叠性(Overlapping Membership)

正式组织之中的非正式组织数量不只一个,成员亦表现出重叠性。 非正式组织的成因

 满足友谊(Friendship)

人类会有友情的需求而去寻找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人们既属于一个组织,其生活圈、社交活动范围自然让他们相互来往,最后就形成非正式组织。

 追求认同(Identification)

经由非正式组织人们可取得社会地位、得到认同、扮演角色,让人们产生同属感。

 取得保护(Protection)

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们必须藉著团体的力量以维持自身的利益,这种寻求集体力量防护自我的心理,亦促成非正式组织的产生因素,但是此动机是消极的、防卫的。

 谋求发展(Exploitation)

人们在组织之中还是要谋求发展、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张,但是如果孤立无援就会难有发展,于是人们就要结合成团体,互相援引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此动机为积极的。

 彼此协助(Assistance)

人类是群居动物,也只有靠组织的力量方可达成人们的愿望,故人在组织需要互助,为此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 非正式组织的功能[

 维护团体的价值观

非正式组织成员彼此抱持相同观念、价值,他们为此团结,人员的关系密切而增强团体的内聚力。

 提供社会满足感(Social Satisfactions)

非正规组织能够给其成员地位的认同,和与其他人联系的机会,尤其在现代大规模的组织之中。个人地位相形渺小,因此非正式组织应运而生给予成员归属感和地位的满足。

 有效沟通

非正式组织可以建立迅速传播消息的网状体系,让参予者可以了解管理当局所做的各项措施的意图。

 社会控制(团体拘束力)

此为一种约束成员的力量,包含:

一、内在的控制:引导成员顺从文化价值的力量

二、外在的控制:非正式组织之外的团体所加诸其成员的力量,这种外在压力可促使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团结。

 高度伸缩性

非正是组织则几乎不受工作程序的约束,具备高度的弹性。对临时发生的危机,常可以循着非正式途径解决,故可保持组织的完整,不致因为人员盲目服从组织的政策、法规、程序,而让组织缺乏应变能力而瓦解。

 分担主管领导责任

主管成员如果和非正式组织保持良好关系,那人员必和主管采取合作,可以自动自发的工作,积极提供意见,这样可让主管不必事必躬亲,节省时间、精力成本,使主管可以有更多时间、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工作。 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虽有不良的作用,但管理者若能注意其存在而加适当的运用,亦可产生以下的优良效果:

(1)弥补不足——任意一个正式组织无论其政策与规章寂得如何严密,总难巨细无遗,非正式组织可与正式组织相辅相成,弥补正式组织的不足。

(2)协助管理——正式组织若能得到非正式组织的支持,则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促进任务的完成。

(3)加强沟通——非正式组织可使员工在受到挫折或遭遇困难时,有一个发泄的通道,而获得社会的安慰民满足。

(4)纠正管理——非正式组织可促使管理者,对某些问题做合理的处置,发生制衡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的危害

非正式组织在管理上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四个:

(1)抵制变革——非正式组织往往变成一种力量,刺激人们产生抵制革新的心理。

(2)滋生谣言——谣言在非正式组织中,极易牵强附会,以讹传讹信以为真。

(3)阻碍努力——工作人员在其工作上特别尽力,必受到非正式组织中其它成员的认识,地是使人不敢过分努力。

(4)操纵群众——有些人员居然成了非正式组织的领袖,常利用其地位,对群众施以压力从中操纵,容易在企业不景气的时候造成员工的流失率升高。 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消极型:既不安全,也不紧密。这种非正式组织是内部没有一个得到全部成员认可的领袖,分为好几个小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个领袖,同时某些领袖并不认同组织,存在个人利益高于组织利益的思想。

兴趣型:很安全,但不紧密。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之间自娱自乐。

破坏型:很紧密,但不安全。这种非正式组织形成一股足以和组织抗衡的力量,而且抗衡的目的是出于自身利益,为谋求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组织利益。同时,团体内部成员不接受正式组织的领导,而听从团体内领袖的命令。

积极型:既积极,又很紧密。一般出现在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员工和企业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日本本田公司的QC小组,完全是自发成立,员工下班后聚到一起,一边喝咖啡,一边针对今天生产车间出现的生产问题和产品瑕疵畅所欲言,最后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系网的三条“有别”原理:

• ―亲疏有别‖:关系社会讲的亲疏,不单指血缘亲疏。(古人讲门生故吏、同年) •

―上下有别‖ :尊尊的差序秩序

• ―内外有别‖:―自家人‖和―外人‖两个概念关涉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体系和游戏规则

关系网的隐形游戏规则

• --没有人情,便没有关系 。搞关系就等于做人情,关系往来等于人情往来。

• --关系的建立、运作都依赖于人情交换制度

• --人情的实质是一种以民俗惯例为依托的利益交换。交换是人情运作的内在特征 。

二、中国人关系网的建立

1、十四种人脉

2、建立关系的三个要件是:

(1)人脉背景;

(2)面对面的交往经历;

(3)启动人情程序。

3、江湖社会搞(理络)关系的手法十四字:拉、托、攀、套、做、捧、拍、拜、跟、认、串、应、培、袭。

中国人的人情与面子

(一)人情

1、人情的功能

(1)私人关系网络的维持、凝聚; (2)私人间利益交换合作和利益平衡。

2、人情的规矩:(1)主动讲义气; (2)礼尚往来;(3)过量偿还;(4)错开时间;(5)争取债权; (6)忌讳清算。

3、常见人情之份子钱

• 份子钱中包容的人情制度成分:

----凑份子起初带有民间金融互助性质 ,构成一种互助和交换功能 ;―随份子‖的红包逐渐摆脱了互助的原始意义,而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礼仪,《礼记·曲礼上》就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这种互助和交换提高了关系网的凝聚力;更多的成为亲朋好友之间一种维系感情、表达祝福的方式。

• ----成为人间人情往来均衡点,交情、利益各得其所;

----成为行贿腐败的面具

讲面子是中国社会的刚性铁律

林语堂称面子、命运和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

1、面子三要素:

荣誉:面子的第一要素当然是尊严

规矩:譬如说场面上敬酒:谁先敬、不喧宾夺主都很有讲究。 ―面子傻瓜定律‖(说喜话)。要给人留面子,不伤人情面

资信:类似金融的―资信‖功能

透过面子抓里子

透过现象看本质 :―里子‖即利益,银子、欲望、权力、地位。 以面换面 ;以面换情 ;以面换利 ;以面生权 ; 面子价值观下规矩:情面第一,事理第二

第三章:公共行政领导

一、领导与行政领导的含义(p210)

二、行政领导权力

行政领导权力就是行政领导者为了实现行政组织目标,在实施行政领导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所施加的影响力、约束力或控制力。

行政领导权力可被归纳为两个具有分别不同性质的层面,即强制性权力和非强制性权力。

(1)强制性权力是基于组织的正式领导职位而获得的权力,也可以称之为法定的权力。法定的权力包括:惩罚权、奖赏权、人事权、监督权、协调权等。 (2)非强制性权力,是指非职位的行政领导权力,一般并不是由组织授予的,而完全是因行政领导者个人威信而使部属信服并遵从行政领导的影响力。非强制性权力包括:崇拜性权力、专家性权力、代表性权力。

三、行政领导的作用 (p212) ★

四、行政领导者(p212——p216)

1、行政领导者的概念

2、行政领导的三要素——职位、职权、职责(课本每段第一句话)

三者之间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构成了行政领导者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行政职位及由此产生的职权是必要前提,而职责则是本质和核心。 3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p213每段第一句话)

4、行政领导者的素质(p214倒数第四段) 行政领导者群体素质优化(掌握)

(一)、思想品德要理想。在我国古代这类标准被称为―德‖ 政治标准要求录用的对象忠实于既定的政治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讲,采用政治标准遴选权力精英是在寻找―可靠的人‖。而―才‖是与政治标准相对的是业务标准,即衡量录用对象是否具备完成政治职责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业务标准是为了选拔―聪明的人‖。

(二)、知识结构要互补。

(三)、专业结构要配套。

(四)、智能结构要齐全。

(五)、气质结构要兼容。

(六)、年龄结构要合理。

5、公共行政领导集体也称为领导班子,是由若干负有特定职责的领导者组成的集体。公共行政领导集体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一般有法律或规章制度规定的任期限制。

五、行政领导方式(p217每段第一句话)

案例分析

某日上午10时许,S省H县某食品厂的5辆汽车载着12 800公斤鲜牛奶陆续返厂,临近厂门口时,被当地村干部设路障拦住,索要过路钱。厂有关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向村干部陈说利害,言明未经消毒处理的鲜牛奶在高温下只能保鲜6个小时,从农民家中收购到现在,已经过了三四个小时,如再拖延就会变质。但任你磨破嘴皮,村干部一口咬定没钱不准牛奶车通过。迫不得已,于11‗时20分,厂领导用电话向县政府告急。这期间,两名县级领导和随员都在现场附近,并闻知此事。中午13时30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以没有小车来不了为由,回电话要求镇领导到现场解决。15时过后,镇政府关于通车问题的谈判会开始时5车牛奶已变质发臭;另有5 000公斤鲜奶也因无车去拉,坏在当地农民的手中。食品厂的职工再也无法克制了。他们把臭牛奶倒在了县政府大院。记者采访时,记录了县长这样一句话:‗‗你们把这么多白花花的牛奶倒在了县政府大院,我是喝不完的呀!‖

1.运用行政领导的有关原理分析下列案例,并回答下述问题: (1)县政府有关领导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领导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本案例中的行政领导者最欠缺的素质是什么? 答:(1)县政府有关领导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案例所发生的事需要领导者当机立断,迅速决策,拖拉、扯皮会给群众利益造成损害。(2分) (2)需要具备政治素质、能力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1分)本案例中领导者政治素质中最欠缺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县领导应尽心尽力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能力素质最欠缺的是创新能力,其具体内容包括: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3分 )

复习思考题

1.行政领导者的含义。

2.简述行政领导者三要素(职位、职权、职责)的含义及其关系。 3.简述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内容。 4.行政领导群体优化的内容

第四章:公务员制度及其行政责任

一、行政人员

行政人员也就可以称为行政工作人员,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一定的行政体系中的全部工作人员的总和,包括各级行政部门的主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二是指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的具体的工作人员。

行政人员在行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时代有很大的差异。

行政人员具有双重身份(其行为也具有双重性即公民的个人行为、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其角色与行为不一致会出现两种违法现象:一是其以公民角色做出行政行为是为行为失职—无效行为;另一是其以公职权力支持个人行为视为滥用职权)。

划分行政人员个人行为与行政行为的标准。(p57) (1)以单位名义还是以个人名义做出;(2)是否在其职责内做出;(3)其行为是否是执行单位的命令和委托。

二、人事行政

1、概念: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或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2、人事行政的内容(p63): 公共行政人员的录用、公共行政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公共行政人员的保障、公共行政人员的使用。

3、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

• 任人唯贤原则;适才适用原则;唯功晋升原则;

• 互补、结构合理原则;就地取才原则;合理流动原则;奖罚分明原则; • 民主监督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4、人事行政的模式(p63——p64每段第一句话) 行政组织通常由四个要素组成:

行政职位

是行政组织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行政人员

是行政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

行政体制

决定行政组织的动作形式。

精神要素

三、公务员制度(P65)

公务员含义:是指在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行政人员(其内涵包括:经过一定程序录用任命;代表国家依法履行职务行为;依法享有权利、履行义务)

1、西方公务员产生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工及专业化要求;政治制度多党制;思想文化上主权在民、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思想。 ★

2、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2)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3)官纪严明,待遇优厚

(4)人事分类、依法管理(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录用,基本上是将录用对象分为两类:政客与官僚,分别依据不同标准进行衡量——政客以政治标准为主,官僚以业务标准为主。依靠政客与官僚的相互补充与制衡)。

(5)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四、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1、我国公务员范畴界定: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200

6、

1、1实行)

2、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精神 1)、始终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思想。 2)、全面体现党管干部原则,贯彻执行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3)、贯穿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法治和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4)、总结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鲜经验,吸收和借鉴国外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一)公务员的范围较宽泛。

(二)不搞政治中立。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政治中立原则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多党执政制度所决定的,它有利于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避免―政党分赃制‖造成工作混乱和公务员队伍的动荡不稳。

(三)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党管干部原则是由我国的特定国情和政治制度尤其是政党制度所决定的,它有助于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公务员没有政务类和事务类的划分。

(五)不搞封闭的管理系统。

(六)我国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党管干部的原则

(1)党管干部是我党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党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自从毛泽东同志在红军进行三湾改编时把―支部建在连上‖开始,我党就一直坚持着党管干部的原则,培养造就了一支能够在多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队伍,并且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在新的时代,特别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共产党成为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历史地位,确立了党组织成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所以只有坚持党管干部,是我党干部工作根本原则。 (2)党管干部是我国人事制度的政治特色。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鲜明的政治特色。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些成绩,与坚持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是密不可分的,这种鲜明的政治制度色,保证了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突破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保证了中国人事制度的长足发展。

(3)党管干部是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特征。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由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对整个社会实行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也就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因此,在组织人事方面必须按照党的组织路线和德才兼备的要求,建立一支符合时代需要的干部队伍。所以说,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是贯彻党的组织人事制度,实现党对国家的领导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需要。

(4)党管干部是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很大,管理难度较大,种种复杂的国情,如果政治上还多党纷争,相互倾扎,不利于我国政局稳定,老百姓可能长期处于动荡环境之中,所以需要我国各族人民、各地区的人民、各党派人士统一起来,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所以只有坚持党管干部,建立一只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的各级领导班子。

五、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p67_p72)

在基本内容里面重点掌握职位分类制度和回避制度。其中回避制度包括职务回避、地区回避、公务回避。

所谓品位分类,是指以职员所具有的资格条件为主要依据,以职务或级别高低来确定待遇的人事分类制度。运用品位分类方法进行人事管理的国家,通常先根据职务的性质作比较粗犷的分类,再根据职务的地位、职责与资格条件作广泛的分级,其人事框架结构一般比较简单。

品位分类最大特点就是"按人分‖。公务员的品位是按其个人的资历、能力等因素划分。不同品位的人拥有不同的待遇。而职位分类则是按官职来划分。处在不同职级、职等的文官用不同的待遇。

职位分类通常是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种类和等级,以便对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治理,对同类同级的人员用统一的标准治理,以实现人事治理的科学化,做到―适才适所‖,劳动报酬公平合理,是现代人事分类的一种类型。

六、行政人员的职业责任(p72)——了解

七、行政问责与问责制(p79)

1、行政问责的概念

2、行政问责的分类

3、行政问责的意义(p81)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的现状与问题

2003年抗击―非典‖起问责风暴(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长孟学农)开始加快问责制度建设,

现状:职责和权限不清,责任不明(上下级、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机构职能交叉重叠,首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之间也存在矛盾);问责文化滞后;问责配套缺失;行政问责法律缺失。

八、责任政府与行政问责制(p82) 行政问责的范围、程序和后果

1、行政问责的范围应包括各级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决策失误、滥用职权、行政越权、行政失职、执行不力和效能低下、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当等多种情形。(昆明书记仇和处理开会睡觉官员)

2、行政问责程序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重要保障。不同的行政问责主体在实施行政问责时的程序应有一定的差异。

3、行政问责的后果是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是落实承担行政责任的种类与形式。 问责制度出现信用危机:学者称问题官员几乎100%复出 免职如同带薪休假

例如宜黄拆迁事件中的两名官员,去年201010月被宣布免职的江西省宜黄县县委书记邱建国和宜黄县原县长苏建国,被证实最近分别出任抚州金巢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和抚州市公路局局长。又如三鹿奶粉事件中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原副司长鲍俊凯,后复出升任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再如瓮安事件中被撤销一切党政职务的原县委书记王勤,在悄悄复出之后调任黔南州财政局副局长,还有黑砖窑事件中被处分的山西洪洞县原副县长王振俊,进京抓记者被撤职的辽宁西丰县原县委书记张志国……

官员被高调问责,随后又被不经意地发现低调复出,几乎成了现实操作手法的铁律,沿着出事→问责→冷却一段时间→悄然复出→被发现→舆论哗然→解释复出符合规定→不了了之(个别新的任命被撤销)的不算完美但有惊无险的轨迹一路狂奔。

2009年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010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问责官员复出问题尚未在制度上有系统的应对,既有规则不仅短缺,相互之间还存在冲突,而且,这些规则丝毫没有体现对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尊重。例如被引述得最多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职的干部,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以上,实绩突出,符合提拔任用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重新担任或者提拔担任领导职务。”除了官员复出的时限要求是一个硬性规定之外,其他条件都非常模糊。

------根据国际惯例,问责一般属于政治层面的安排,那些负有决策及政治责任的官员才是问责的主要对象,如果随意扩大问责的范围,就可能造成问责混乱和不严肃的后果。 因此,这些官员对自己的行为负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行政责任时,必须引咎辞职或勒令辞职,至于那些胡作非为而触犯党纪国法的官员,则应该按照相关的纪律处罚和法律法规处理,承担法律责任或纪律责任。 -------必须加强人大在官员问责和复出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的官员问责,绝大多数是上级问责下级,党委问责政府,而真正对官员的选举任命有决定权的人大并没有能够发出应有的声音。

练习

1.职位分类的突出特点是( D)。

A.因人设事 B.以人为中心 C.以职务为中心 D.以事为中心 2.最早确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国家是( A)。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3.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不实行( A )。 A.政治中立 B.常任制 C.人事管理的现代化 D.人事管理的法制化 4.我国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之间的关系是( C)。

A.相互平行关系 B.相互制衡关系

C.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D.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附属机关

名词解释:

公务员;职位分类;品位分类 简答题:

1、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为什么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政治中立‖原则而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党管干部‖原则? 答:西方实行“政治中立”原则的原因: (1)“政治中立”能够克服政党分肥制度带来的危害 (2)“政治中立”有利于建设公正开明的政治 (3)“政治中立”原则有利于加强资产阶级对整个国家政治的领导 论述题:试论述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第五章:政府职能与公共事务管理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特点及意义(p162——p164)

二、政府职能体系

– 政府的基本职能

• 政治职能

• 经济职能

• 文化教育职能

• 社会服务职能

– 政府的运行职能

• 决策职能

• 组织职能

• 协调职能

• 控制职能

三、政府职能模式(p167倒数第二段)

1、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含义(p170)

2、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特性(p172)

十六大明确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四、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经济管理、政治管理、文化管理、社会管理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突出了四个重点: 一是推进职能转移,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二是推进职能下放,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是推进职能整合,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四是推进职能加强,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抓大事管宏观不够问题,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五、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途径

1、政府职能转变的涵义: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政府职能转变指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发生的重大变化。

2、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1)行政职能转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的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行政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的改革,对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职能体系不断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经济基础的一系列变革,必须要求包括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与之相配套、相适应,要求政府行政职能的调整与转变。

(3)行政职能转变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机构改革始终都未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机构改革必须抓住职能转变这个关键。如果职能不转变,势必要回到原来的运行方式上去,再次出现机构反弹膨胀,改革就会失败。行政职能转变也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内在要求。

3、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职能方式的转变

1、就是从旧体制下的直接管理、微观管理转向间接管理、宏观调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管,努力做到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该管的切实管住管好。

2、从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行政手段。

(3)职能关系的转变

1、要理顺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减少审批事项、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专项转移支付等措施,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财力保障。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意味着要向下放权; •

2、理顺政企关系。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还给企业;

3、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合理配置政府职能体系。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则意味着政府要主动―削权‖并斩断或多或少存在的利益链……

4、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焦点在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范围是有限的,它所掌握的资源限于与公共物品的提供有关的资源,而不能任意扩张。―减少微观事务管理,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减少投资项目审批、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改革工商登记制度等,从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给各类市场主体松绑,激发企业和个人创业的积极性。这意味着向市场放权.。 •

5、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通过逐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 ,意味着向社会放权;

(4)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因素

1、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互促动

2、政府职能转变要受观念、利益和旧的行为方式的制约。

六、非政府组织的含义及基本属性(p190) ★

七、民主参与的概念及意义(p193)

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合法性(legitimacy),即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它指的是管理人员对其行为的负责程度;(4)回应(responsiveness),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5)有效(effectiveness),主要指管理的效率。 民主行政与参与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非常强调公众参与治理的意义,认为公众是合法权力的来源,只有当公众普遍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才能建立起民主行政的现实形式。

公众参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讲,公众参与即公民在代议制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的活动,即由公民参与选出代议制机构及人员的过程,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在政治学的表述中,我们也称作为公民参与。而广义上的公众参与除了公民的政治参与以外还必须包括所有关于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也就是民主行政参与。 第一,社会对国家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扩大,主要表现为民众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普通成员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水平,是衡量政治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社会力量的增长意味着社会自主性的增强,社会可以依靠自身组织建设来满足一些社会需要,如各种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以及第三部门等,这些社会组织的出现为社会赢得了法律许可的较为宽松的活动空间,在社会生活的协调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第三,社会力量的增长意味着社会对国家的制约与监督水平的提升。通过社会监督与制约,可以有效地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使之更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维护民众的利益。

八、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方式

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是指非政府组织为了影响治理过程而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所有参与行为。

根据参与治理过程的主体性,非政府组织对治理过程的参与方式可分为直接参与(与政府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政府特别接近的一些民间组织,如尤其是工商联、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负责人参与政治活动,对政府工作发表意见,提出批评,参与政治选举活动等。)和间接参与(而一些民办色彩较浓、规模较小的学术团体、志趣团体和联谊型团体,由于级别限制,很少有机会直接参与政治,即使参与也是借助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间接参与,如著名的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三味书屋等知识分子集中的民间组织,近来在关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环境问题上发表了大量政策性建议,试图干预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

根据参与治理过程的制度化与否,非政府组织对治理过程的参与方式可分为制度化参与(即通过合法程序-如听证会)和非制度化参与(如群体性事件)。 、

根据对治理过程参与的主动性,非政府组织对治理过程的参与方式分为主动参与方式(如妇联也在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通过组织内的信息沟通了解妇女的生育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计生工作。)和委托参与方式(如受政府邀请参加政策听证会)两种。

根据在治理过程中的联合方式,非政府组织对治理过程的参与方式可分为单独参与、联合参与以及与政府合作参与三种。

案例分析

案例:―机动车驾驶人协会‖是个什么概念?听起来挺不错,协会嘛,社会组织充分发育,这多好。尤其要考虑到,当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便是政府放权,培育社会组织,鼓励社会自治。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这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成立于2012年5月,大概是以改革之名应运而生的。但实际上,根据媒体最新的调查,这个所谓的―协会‖却极为典型地暴露了一种改革扭曲机制。

机动车驾驶人协会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自家机构的性质:我们是交警支队下属单位,我们受交警支队业务监管,由公安局主管,同样被曝光的,还有山西省长治县的―驾驶员安全协会‖。长治县司机的苦恼在于,他们在当地交管部门年审驾照时,必须出示这个协会的―会员证‖,如果不交钱成为会员就无法办理。这个协会的会费,每年须交40元。看似不多,但长治县有驾驶员3万多人,其中80%以上都加入了协会。一年下来,总金额也达到100万元左右。与牡丹江的情况相同,办理296元的银卡,一年可以帮你处理15条违章记录;500元的金卡则是20条。这笔钱的用途,驾驶员安全协会和交警队都没有给出解释。仅凭交通领域的管中窥豹,便可见行政审批改革的尴尬。公权力退出,社会组织发育,本是正道。但须警惕行政权力扶持出个―儿皇帝‖,所谓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成为―二政府‖,换汤不换药,继续压抑社会活力。这样的畸形结构可能更糟糕,反而毒化了本应该对公权力形成有效制约的社会环境。其后果,便是导致社会组织的污名化,以及社会自治的空洞和虚无化。必须厘清行政权力的边界,不该有的权力让它彻底消失;有必要存在的权限,向社会组织移交时,要立好规矩,确保把权力 真的关进笼子,

复习思考题

1.简述政府职能的含义。

2.简述十六大明确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3.评析近代以来政府职能的几种模式模式。 4.论述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5.简述非政府组织的含义及特性。 6.简述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的方式。

第六章:公共行政的过程

一、行政决策的概念、特点及类型:(p249)

二、行政决策的原则和程序

行政决策的原则 :信息原则; 系统原则 ;预测原则 ;择优原则 ;创新原则 ;可行原则; 民主原则 ;动态原则

★行政决策的程序 :

(1)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方法主要是:哲学上的矛盾分析法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

(2)集思广益,设计决策方案 ,充分借助和发挥专家、学者、参谋智囊机构等―外脑‖甚至―洋脑‖的力量和作用,集思广益,初步拟制出多个备选方案。方法主要是:走―群众路线‖而不搞―一言堂‖;可以适当采用―头脑风暴法‖和―对演法‖、―决策树‖等方法。

(3)评估选优,抉择决策方案 。法主要有:经验判断法、数学分析法、实验模拟法等。

(4)局部试点,修正完善方案 。 ★

三、行政协调的含义

行政协调是协调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四、行政沟通

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系统在其内部以及行政系统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传播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

五、行政执行概述

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公共政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 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 • 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 • 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 • 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 • 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

六、机关管理现代化内容

(一)机构设置的现代化

机构设置的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

2、职、责、权一致的原则;

3、效率原则;

4、分层管理的原则。

(二)办公手段的现代化

(三)机关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办公室工作的主要规章制度有:岗位责任制、公文处理办法、会议制度、接待制度。

(四)人力资源配备的现代化

对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求:工作能力、工作作风、政策理论水平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987年,关于深圳机场的选址方案有两种:一是在市北建黄田机场;二是在市区南面填海建白石洲机杨。建黄田机场的理由是:客源主要来自内陆地区,不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便于飞机安全飞行。建白石洲机场的理由是:与香港共用,争取更多的国际客源。机场到底建在哪里,争论非常激烈。反对建白石洲机场的人认为,机场建在白石洲,妨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机场自身也无扩展的余地,机场的噪音严重影响深圳大学,而且对附近的红树林和鸟类保护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赞成建白石洲机场的人认为,与香港争客源是最重要的,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安装双重玻璃窗和―驱鸟器‖等措施来解决。最后决定以―白石洲机场方案‖作为首选方案向中央领导汇报,但反对者拒绝在该方案上签字。最后,国务院派出专门的工作组赴实地考察,在多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否定了―白石洲机场方案‖,批准了―黄田机场方案‖。从深圳机场建成以来的运行情况看,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请问:

1、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深圳机场选址决策过程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什么?

案例答案:

1、决策的过程主要是:第一阶段,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第二阶段,集思广益,设计决策方案;第三阶段,评估选优,抉择决策方案;第四阶段,局部试点,修正决策方案。

2、启示:重大的行政决策直接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成败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决策过程中应贯彻择优、民主、信息、可行、预测等原则,要集思广益,要使决策能符合现实主客观可能条件;决策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考虑。 行政决策:2013年,曾作为陕西省重点招商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阿房宫景区,在运营13年后将面临拆除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规模更大、耗资更多的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阿房宫景区是上世纪90年代规划设计的,当时的文物保护只对遗址本体进行保护。―当时全国兴起主题公园热,农民企业家雷应魁成立了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在遗址旁300多米的一般保护区上租了680亩地,建立了这个历史公园式景区。‖如今,阿房宫遗址上又要破土动工,商业开发与文物保护的难题再次摆在眼前 。为了不再重蹈阿房宫景区的―短命‖覆辙,去年管委会还首创―阿房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前期研究‖和―国内外遗址公园比较‖,在慎重的调研基础上才正式启动具体规划。―就为提高遗址公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让它更长寿。‖

复习思考题

1.简述行政决策的含义。 2.论述行政决策的程序。

3.行政执行、行政协调与沟通的含义、 4.论述机关管理现代化的内容。

第七章:行政监督

一、行政监督的概念: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等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二、行政监督的作用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 行政监督是依法行政的必要保障。 行政监督可以起到矫正错误的作用。

行政监督是进行科学管理和民主参与的重要径。

三、行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1. 行政监督主体: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2. 行政监督客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国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 3. 行政监督内容:失范行为和失效行为

4. 行政监督标准:宪法标准 法律标准 纪律标准

公共政策标准等

 以三公消费为例。即公款吃喝、公务用车和公务出国。据专家估计,近年来,全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中央政府曾颁布许多文件(或禁令)遏制三公消费,各级地方政府也采取过一系列举措。不过,其收效并不令公众满意。

 原因:一是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二是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形成―不花白不花,白花谁不花‖的结果;三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忽视了公众力量。 在俄罗斯,公款请客需要履行严密的手续,整个过程需要消耗数月。首先,在请客吃饭之前,需要填写一张详细的―请客吃饭‖清单,具体说明请客吃饭的时间、地点、人数、费用和原因等;其次,这份清单需经三个领导批准;第三,请客吃饭财务报销时,需在发票上详细说明酒菜的品种、数量、价格等。 ―对于俄罗斯的政府官员而言,公款请客吃饭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能偶尔为之。‖

四、行政监督理论

1、―主权在民‖思想-- ―契约论‖

2、分权制衡思想 3.行政经济人假设

五、我国现代行政监督制度 行政内部的监督 一般监督

专门监督 : 行政监察 审计监督(上海社保基金案) 外部监督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 二是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三是政党的监督 四是社会监督

六、行政监督方式

1、质询询问、弹劾罢免、不信任表决(2013年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表决结果显示:政府工作报告获得101张反对票,占投票总数的3.4%;预算报告获得509张反对票,占总投票数的17.3%;最高院工作报告获得605张反对票,占总投票数的20.6%;最高检工作报告获得485张反对票,以及各120多弃权票)

2、检查、调查与视察

3、报告与汇报

4、预算、决算与审计 5.申诉控告。

案例分析

 案例1正文

为了加强县文化局的领导班子建设,某县人民政府办公会议决定任命××为该县文化局局长,并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发出了正式任命通知。该县人大常委会认为县政府的任命通知违背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人民政府予以纠正,但县人民政府不予理睬。为此,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了常委会议,委员们一致通过了撤销县人民政府关于任命文化局长的决定。

 案例提问提问

请从行政法制、行政监督的角度分析该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常委会对上述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为什么? 案例答案(1)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县文化局长的任命必须经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县人民政府无权任命。但该县人民政府未经县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便擅自发出任命通知,这是违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的。

(2)宪法明确规定,县人大常委会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因此,该县人大常委会作出撤销县人民政府的任命通知的决定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它是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职权,实施行政监督的重要表现。

案例2:―表哥‖者特指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 ,2012 8月26日,陕西延安境内发生特大交通事故,30多名乘客不幸罹难。在新华社拍下的现场图片中,事故现场官员―憨笑‖的照片引来愤怒网友的密集围观。不久,局长杨达才被锁定,进而网友关注点从笑脸及至手表,发现其不同场合佩戴价值不菲的多块手表,―表哥‖始得名。杨达才终被撤职,有关部门称―对调查中发现的其他违纪线索,正在进一步调查‖。南京江宁房管局长周久耕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受贿所得赃款予以追缴并上交国库。

案例3:湖南湘潭市有关部门7日通报称,湘潭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提名免去―火箭提拔‖的徐韬湘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职务,按有关法律规定办理,按科级职务安排相应工作(5月7日中国新闻网)。据之前资料显示,这位副县长徐韬五年七换岗,工作十个月就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一年半就从正科级变成副处,在湖南郴州参加公选却在湘潭被录用,期间还是湘潭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如果之前的―决定‖是科学正确的,应该不惧舆论监督,如果之前的―用人决策‖确有问题,仅仅免掉―提拔者‖却不伤其―幕后人员‖,同样是对问题的姑息。

复习题

1.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外监督主体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 B )

A.所有行为所进行的监察

B.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察

C.非职务行为所进行的监察 D.非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察 2.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主要有( BC )

A.一般监督

B.行政监察

C.审计监督

D.司法监督

E.方法监督

3.秦汉时主管监察的机构是(B

A.御史台 B.御史大夫

C.御史中丞 D.都御史

4、下列属于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的是 (

ABC )

A.权力机关监督B.政党监督C.新闻舆论监督

D.审计监督E.行政监察

5.财政部对其他职能部门的财政收支和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属于(A )

A.专门监督 B.一般监督

C.审计监督 D.上下级监督 6.以下不属于政府内部监督体系的有(BCD

A.一般监督

B.主管监督

C.立法监督

D.审计监

第八章:行政生态与行政发展

一、行政环境的概念及类型(p347——p348) ★

二、行政环境理论 在行政学内部,最早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加以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 里格斯将世界各国的生态环境分为三种模式:

• 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融合型行政模式 • 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衍射型行政模式

• 与过渡社会相适应的棱柱型行政模式

三、行政改革概述

所谓行政改革,是指为了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和行政系统内部的要求而对公共行政的组织、人员、技术、制度和观念等进行的有意识地创新、发展和调整的过程。

狭义的行政改革仅指政府机构改革;

广义的行政改革则是指用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包括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方式改革

行政改革的目标

行政改革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一论述明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服务型政府以及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等重大问题,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目标,同时也明确了深化改革的路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还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体系。要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督,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上。

二要规范政府的履职行为。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行政权力监督。

三要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省市两级都要列出―清单‖,放权要有规划、有明细表、有时间表。要搭建政社合作平台,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发展公益事业,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四要积极改进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如果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硬转型‖,那么改进政府管理服务方式就是―软转型‖。要健全综合政务服务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

★行政管理方式改革:

1、政务公开:一般是指政府的公共管理事务或活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应让大众了解。

2、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3、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4、政府绩效评估等

行政改革的模式(p358) ★

四、行政体制改革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仍不清晰

---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较弱

---政府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协调运行机制时有不畅

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

• 到2020年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二)原则:

•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 第二,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 • 第三,权责一致的原则。

• 第四,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 • 第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原则。

五、危机管理的含义

– 危机是指个人、群体或者组织由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可能受到破坏状态,是严重地威胁到其正常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 – 危机管理应是: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危机管理的模式

– 奥古斯丁的六阶段模式

• 危机的避免、危机管理的准备、危机的确认、危机的控制、危机的解决、从危机中获利

– 罗伯特·希斯的4R模式

• 缩减阶段、预备阶段、反应阶段、恢复阶段

– 米特罗夫和皮尔森的五阶段模式

• 信号侦测阶段、准备及预防阶段、损失控制阶段、恢复阶段、学习阶段

– 国内学者的四阶段模式

• 监测、预警阶段;预控、预防阶段;应急处理阶段;评估、恢复阶段

★ 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危机应对计划

– 设立危机协调机构,构建危机应对系统

– 增强危机应对意识,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 完善危机管理机制,健全危机管理法制

深化改革的重点环节(了解)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重点是切实将政府职能转移到市场监管、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积极建立市场主体自律与社会组织协调机制 。应切实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和培育可承接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调的新型结构。

---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协调的层级体系,是行政权力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础。一是继续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二是继续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继续调整、优化不同层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事权适当向中央集中,由中央统筹平衡各地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并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体制,理顺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建设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使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推进政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确保行政权力在法律范围内行使;严格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程序,坚决克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强化对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做到用法律管权、依法律办事。

---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应将事业单位分类作为这项改革的基础,加快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政事关系。其要点是区分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将事业单位打造成公共产品的生产主体之一,成为政府的助手和伙伴;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实现政社分开,使政府与社会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放权给社会,培育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修复能力。二是大力扶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形成灵活的协调机制,有效维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合法利益。三是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类型、方式等问题,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形成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格局。

第二篇:【公共行政学】

电大天堂【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

1A.里格斯 B.古立克 C.德鲁克 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4.公共行政环境的( D )A.约束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特殊性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 )。

A.前资本主义 B.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7。A.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9( B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 B. D.《行政学》

10( A )的行政区。

A.特殊型 B.发展型 C D

三、多项选择题

1A.法律制度C.道德伦理 D.价值观念 E.教育

2( BCDE )等几种形式。

A.综合培训 B C.任职培训 D.业务培训 E.初任培训

3( AD )。

A.墨西哥 B.德国 C.新加坡 D.埃及 E.丹麦

4.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 ABCDE )。

A.四分图理论 B.领导作风理论

C.领导系统模式 D.领导方格理论 E.PM型领导模式

5.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 ABCDE )。

A.计划安排工作 B.组织实施工作

C.协调控制工作 D.检查总结工作 E.奖惩教育工作

四、简答题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有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别。就是在同一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

传统的前提下,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区别。(2)这种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素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政效率高低等方面。

2、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机能制的优点是:①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②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③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机能制的缺陷是:①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②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五、论述题

1、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要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就必须正确确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事业单位、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管理的目的和宗旨(3)正确处理动,因为行政权力进入市场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必然造成垄断。(5(6)正确处理政立自理。

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作为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行政领导者决不仅仅是掌权者、管人者,而首先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忠实于自己的责任,以工作成绩和贡献表明自己的责任心,表明自己对工作的胜任,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完成工作任务,也是对国家应当承担的一种义务,对渎职、失职和不称职的行政领导者要追究其责任,并做出必要的处理,在行政领导者中树立起责任观念。

作业二

一、案例分析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行政问责暂行办法”、“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2004年4月,中央又批准实施丁《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了严格规范。

最近,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这一《暂行办法》通过18种问责情形和7种追究责任,对行政首长追究其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小到诫勉、批评。大至停职反省、劝其辞职。问责的情形主要包括5种: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违反法定程序,肓目决策;不依法行政或治政不严,监督不力;在商务活动中损害政府形象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官员问责”制给中国4 000多万名各级干部的仕途平添了风险,使为官变成了—种风险职业。这就要求政府官员转变观念,从“当官有权”到“当官有责”。

请你运用行政领导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市政府通过的《暂行办法》实行官员问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行政领导者的哪方面责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行政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本案例中欠缺的责任是什么?

3.结合行政学原理简谈我国实施“官员问责”制的益处。(回答此问字数不少于300字)

答:1导工作责任的具体内容有:(12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

2.行政领导者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机关以及对公众负的责任。(2(3政责任是一种管理责任。(4到的谴责和制裁。

3“能上不能下”的陋习;有利于整肃吏治。

(两种观点都谈或任选其中一种观点500字。答:“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有语:“学而优则仕”。去创业则是从商。概言之,如果说西方国家人们的观念是“学而优则商”““”的话,那么,优秀分子大都集中在商界和经济管理领域的社会就可以称为“”了。一般地说,当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时,维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统治力量以保证社会稳定日益降低。所以“”往往是与传统的农耕社会相适应的,而“经济精英社会”只能是商品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主要任务也必然要由政治管理向经济管理演化。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民生活日益多元,创业机会日益增加。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学而优则仕”的热潮?这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之深,更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家的创业环境还不容乐观。操作手续烦琐、技术设施不先进、法律金融环境不完备等等都成为创业者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公务员的“高含金量”有越来越趋高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公务员在获取公共信息资源、话语权、工资外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机会更大,而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却是相对较低。于是,竞考公务员被许多人认为是“最优选择”,“考公务员热”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国竞争力高下的区别,从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往往就在于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做的事不一样。竞争力相对强的,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使得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去创业;而竞争力相对弱的,往往是最优秀的人都挤着往做官的路上奔,社会缺乏创业精神。怎么让人们的观念从“学而优则仕”更多地转向“学而优则商”?如何促进这个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C)。

A.协调阶段B.总结阶段C.实施阶段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D)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

A.中央预算B.县级预算C.省级预算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B)A.15B.30C.45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A)(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B.事中C.事后D.全面

6.从20世纪(C)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B.60C.70D.80

7(D)。

A.积极方案B.追踪方案C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D)。

A.信息支持系统BD.领导决策系统

9D

A.明确评估目的BCD.确定评估对象

10(A)。

A.横向沟通BD.网上沟通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A.地方计划C.国防计划D.基层计划E.资源计划

2(BD)。

A.印花税BC.房产税D.配赋税E.耕地占用税

3.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ABCD)。

A.法定依据的审查B.滥用职权的审查

C.法定程序的审查D.法定权限的审查E.权力腐败的审查

4.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B)。

A.程序性决策B.非程序性决策C.理性决策D.科学决策E.直觉决策

5.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BCDE)。

A.计划控制B.标准控制C.程序控制D.成本控制E.质量控制

四、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答: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步骤:(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

决策。

2、简述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

答: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有:(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合力”。

2、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行政改革,应注意:(1(2)行政改革的目(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有重点地开展,而不能盲目进行。(

4作业四

至2007年61亿辆,其中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将此事称之为“”0.7辆车,北京已步人汽车社会。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这是2007年大专辩论赛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请你也参加讨论,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一、简单调查一下当地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范围可以选取你所在地城市、城区或社区等;

二、根据你调查的情况,拟定个人讨论提纲;

三、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小组讨论意见;

四、形成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宁波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调查:目前城市家庭私人购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已具备了巨大的购买潜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生产厂家如何根据地区市场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并准确的制定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广告定位、价格竞争策略,对企业的市场开拓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城市调查的范围涉及到宁波各区,代表100多万城市家庭,600多万人口的汽车消费市场情况,调查样本抽取的数量为100户。

家庭拥有汽车数量:

一、总量:在625万户城市家庭中,拥有汽车总量的置信区间在69.9万—92.6万辆之间,置信度为95%。城市居民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总保有量的6%-8%。

二、数量差异:从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拥有汽车的情况来看,月收入在三千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与月收在一千至三千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家庭和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低收入家

庭在汽车拥有率上差异非常大。高收入家庭拥有率为6%,是低收入家庭拥有率 0.7%的8.6倍,是中等收入家庭拥有率1.2%的5倍。

家庭购买汽车价格:

一、总体购买价格: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所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1.9万元/辆。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欲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2.0万元/辆。

二、收入水平的价格差异:高收入家庭购车平均价格为17.8万元。中等收入家庭平均价格最低。高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18.0万元。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7.6万元。

家庭拥有汽车的消费特征:

一、色彩特征: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居民家庭购车多为鲜艳的颜色,最多的颜色是红色,占已购汽车的31.3%;其次是白色,再次是蓝色。这三种颜色占已购家庭汽车总数的64.4%,已接近三分之二。黑、绿、灰三色合计只占到城市家庭汽车总数的16%。

二、家庭驾车人性别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现阶段宁波家庭的实际驾车人员主要是男士,占到80.4%。女士实际驾车比例为19.6%。但女士驾车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三、排量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宁波居民家庭汽车以低排量为主。其中1升以下的占36.5%,1.0—1.5升占20.5%,这两档合计占到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一半以上,而排量2.5升以上的仅占9.35%。

讨论提纲:购买意向:

一、总体情况:轿车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前几个品牌是桑塔纳、奥迪、宝来、标致、别克、红旗、夏利、奔驰。其中桑塔纳的总体知名度是所有轿车中最高的,将近85%40%60%以上;夏利、奔驰、富康、捷达的知名度均超过了50%分别为77.9%、68.4%、43.6% 归纳小组讨论意见: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8%。

二、到2010万辆。

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家庭拥有率将达到5%

三、城市家庭未来预期购车的平均价格为1

2120人拥有1辆汽车,而美国是1.31人1辆,日本是2人1辆,全世界平均是8人1辆。中国如果1.6亿辆,相当于目前汽车产量的80多倍。再看家庭收入状况。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31%,3—10万元的富裕家庭占6%,1—3万元的小康型家庭占55%20以上的轿车150万辆;富裕型家庭约18006—20万元的车360万辆;小康型家庭约1.65亿个,估计其中年收入310%,即1650万个,这部分家庭如有五分之一购车,便可消化价位在6万元的轿车330万辆。3—20万元价位的轿车840万辆,相当于全国轿车产量的8.4倍。另外,全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4.35%转化为购车消费,即可消化售价在20万元的轿车107万辆,或10万元的轿车215万辆或5万元的轿车353制约,如准购证、停车泊位、附加费用等。

第三篇:公共行政学

我国近年来在行政组织改革方面的举措

中央政府

1.政府部门的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通俗来讲,大部制改革,就是调整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那些职能相近,业务性质雷同的政府部门,经过合并重构,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机构,使其管辖的范围较宽,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和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活动。

今天中国的“大部制”改革,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围绕三权分立展开的。学者吴稼祥在其博客中将“三权分立”分为大中小三种,“大部制”是小三权分立,即行政权内部的三权分立,它是一种行政体制安排,把行政权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让其各司其职;中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意义上的“三权分立”,它是一种政治体制安排,指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种权力分开设立,相互制衡;大三权分立指的是党、议、行三种权力分开。

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要按照应减必减、该放就放的原则,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以部门规章、文件等形式违反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的行政许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审批项目动态清理工作机制。

二要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

新设审批项目,必须于法有据,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以规章、文件等形式设定或变相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设定和管理办法。[39]

三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改革。

把适合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和管理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招标、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承担。抓紧培育相关行业组织,推动行业组织规范、公开、高效、廉洁办事。

四要进一步健全行政审批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并逐步向村和社区延伸。加强行政审批绩效管理,推行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不断提

高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审批项目较多的部门要建立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

五要加强政府监管。

对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后续监管措施,强化工作衔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依法监管上来,切实履行职责,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加强日常动态监管,保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领域防治腐败工作。

深化审批公开,推行“阳光审批”。加快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严肃查处利用审批权违纪违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政府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规范上下级政府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

3.司法改革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

(2)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

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3)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

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4)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5)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公共行政学原理

1行政组织;通常是指为了行使国家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根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权择分配

层次结构人员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完整体系。

2行政职能;以政府行政机关为主题的公共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依法管理的过程中具体的职

责和作用。

特征;阶级性、稳定性、动态性、执行性、多样性。

作用;1体现了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和方向是国家行政活动的前提和条件

2行政职能是简历行政组织的依据

3行政职能是确定行政活动方式的依据

4 是衡量行政效率的标准和依据。

3人事行政;以国家行政组织为主要分析对象研究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

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

原则;选贤任能、德才兼备的人才

扬长避短、人事两宜

考试考核晋升唯功原则

智能互补,结构和利益原则

不断更新 合理流动

依法管理,用人治世一致原则

职权;政领导在以奠定职位上所具有的权利

职责;担任某种职位、形式某性质之泉索要担负的义务

职位;在担任的行政职务具有的法律地位、基础。集权型;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协调有效,控制有方,行动迅速。

缺点;缺乏主观能动性

一旦决策失误,容易给组织带来灾难性后果

不利于权力集中,容易拉帮结派

分权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基础(人民主权、三权分立)

优点;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决策的科学化

够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司其职,有效地发挥人财物的作用

缺点;速度缓慢,效率低下

难以保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权力分散,可能使组织陷于混乱

公债;政府未履行职能,拼接器信誉举借的债务是公共收入的又一重要形式。

行政环境;行政体系来一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行政责任 了确保行政责任的实现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设计的系列监督控制和制裁制

度。

第五篇:公共行政学笔记

公共行政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述

一、公共行政学的含义

1、什么叫公共行政?

是指政府依法已一定的组织形式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活动)

2、什么叫公共行政学?

是指研究国家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3、公共行政学(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新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新公共服务

二、公共行政学的特征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3、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4、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三、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1、行政职能

6、公共行政

2、行政组织

7、行政决策与执行

3、行政领导

8、行政监督

4、人事行政

9、行政法治

5、行政伦理

10、行政绩效

第二节: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公共行政学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扩张和行政权力的扩大,提出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要求

2、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推动了行政学的形成与发展

3、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践,为西方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

1、美国行政学的创始时期(1887~1899)

2、美国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科学效率时期(1900~1929)

3、美国公共行政学繁荣时期(1930~1959)

4、对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新调整时期(1960~1979)

5、政府改革与行政学发展新趋势(1980~)

二、公共行政学的历史发展

1、形成阶段(1900~1930年前后)

2、成长阶段(1930~1960年前后)

3、科学化阶段(1960~)

(1)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学 (2)70中期~90中期的公共管理学

(3)90年代以来的新变化(公共服务理论)

三、现阶段公共行政学面临的挑战

1、关于回应维持宪政秩序和政府稳定问题

2、关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维系并发展民主法治社会的基本价值问题

3、关于平衡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以促进政府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4、关于回应全球化挑战问题

5、关于如何平衡目前及最近未来与较长远未来的首要问题

6、关于如何应付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

7、关于如何应对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问题

8、关于重振政府治理能力问题

9、关于如何发展有效的组织体制问题

10、关于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模式问题

第三节:中国的公共行政学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

二、近代行政学

三、新中国的公共行政学

四、对中国行政学的反思

变革时代的中国行政学:发展与前景

(一)中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动力和历史契机

1、政府改革与创新

2、公共领域的问题和危机

3、公共行政的职业化

4、学科的分化与整合的影响

(二)中国公共行政学科发展的基本成就

1、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学科认同的确立

2、专业学术团体的建立与发展

3、学院化与专业发展

4、公共行政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5、公共取向和公共责任的展现

6、国际化:学习、借鉴与交流

(三)走向繁荣的公共行政学:未来的挑战

1、公共行政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

2、公共行政的研究方法论问题

3、社会需求的回应与满足问题

4、关于科际整合与跨学科研究问题

5、关于比较公共行政的研究

6、关于公共行政学科的本土化问题

第二章:行政职能

第一节:行政职能概述

一、行政职能概述

1、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能、职责和功能,主要涉及到政府应该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2、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的体现,本质上是国家权力的执行

二、行政职能的特点

1、执行性——执行党和人大的决策

2、多样性——全方位、多层次

3、动态性——随环境而变化

三、研究行政职能的意义

1、决定着政府的定位

2、政府机构设置和改革的依据

3、决定着行政的目标和任务

4、决定着行政的效能

5、决定着行政改革的成败

四、行政职能的分类

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专政职能、民主职能

(2)经济职能: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维持秩序、提供服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我国)

(3)文化职能: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等事业,规划、政策、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和协调

(4)社会职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保、环保、城乡建设规划、社会治安等

提供方式:直接提供、市场化提供或混合提供

2、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1、决策职能

3、协调职能

2、组织职能

4、控制职能

五、西方行政职能演变的基本情况

1、前资本主义时期 重点在于政治统治,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微弱

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发展民主,“守夜人”、管得越少越好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加强专政职能,民主职能削弱,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职能扩大

4、当代西方国家

暴力职能减弱,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加强,经济上与市场互补,政府的有限干预

瓦格纳定律: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具有内在扩大的趋势

第二节:行政职能与行政环境

一、行政职能与行政环境的关系 行政环境的含义:

行政环境是指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并为行政系统反作用所影响的外部要素的综合。这些要素中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社会的,也有自然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

1、政治环境

政治体制——确立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党制度——决定行政活动中的政治方向、政治目标和行政的地位

还有政治形势、立法制度等等

2、经济环境

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行为方式

经济利益决定了行政行为的目标;经济实力为政府提供了权力的能量

物质技术水平影响公共行政活动的效率和水平

3、文化环境

4、人口、民族、历史等社会环境因素

5、自然环境

6、国际环境: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 ▲行政环境与行政职能的辩证关系

行政环境决定、制约着政府职能,是政府职能确立或转变的基本条件。行政职能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同时,能够能懂得利用和改造环境。

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能 ①确定法律基础

②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③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 ④保护社会弱势群体 ⑤保护环境

2、美国经济学家安德森提出七职能说: (1)提供经济基础

(2)提供各种公共商品和服务 (3)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 (4)维护竞争

(5)保护自然资源

(6)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 (7)保持经济稳定

第三节: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一、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1、政府职能的“越位”

(1)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2)政府与企业不分。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最终还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和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3)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简介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认真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4)政府与事业组织不分。我国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难以区分,既有使用事业编制的行政机关,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结构。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延伸,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

2、政府职能的“错位”

主要是指在政府职能的分工定位上存在交叉和混淆的情况。

职能交叉主要指不同层级的政府与政府不同部门在职能定位上的交叉与冲突。如中央政府职能对地方政府职能的挤占,上级政府职能对下级政府职能的侵蚀,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因为缺乏统一协调的责任隶属关系机制而形成管理冲突与矛盾,从而导致职责行使中争夺权力、摩擦扯皮、推卸责任等情形。

3、政府职能的“缺位”

主要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医疗、养老、事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应坚持的原则

1、遵循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协调互补的原则

2、遵循“三个有利于”原则

3、遵循兼顾效率公平的原则

三、中国政府公共行政职能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1)政治统治→社会管理

(2)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强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职能关系的转变

(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合理分权 (2)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弥补市场缺陷 (3)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社分开 (4)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企分开 (5)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3、职能方式的转变

(1)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 (2)微观管理——宏观管理 (3)直接管理——间接管理

第三章:行政组织

第一节:行政组织概述

一、组织理论

1、组织理论含义

(1)组织:人们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结合体。 (2)组织理论:一种观察、解释、预测或控制组织现象的一整套知识体系。

2、组织理论简介

(1)西方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 (2)科学社会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政府组织原则的构想

②苏联在列宁、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府模式

③中国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组织理论 (3)我国历史上对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

二、行政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广义:泛指一切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功能的组织结构。

狭义:国家的行政结构,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行政组织的特征 (1)政治统治性 (2)社会管理型 (3)公共服务型 (4)法治性 (5)权威性

三、行政组织的要素与分类

1、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组织目标、组织人员、组织职能、组织权力、机构设置 职位设置、组织制度、组织文化、组织设施、组织资源

2、行政组织的类型

(1)从组织历史发展:古典模型、官僚模型、第三部门模型 (2)从公共权力来源和强制性程度:法定行政组织、准行政组织 (3)按组织权限大小:中央和地方

(4)根据管理的领域:科技、文化、教育、国防、社会保障等 (5)根据组织的职权和管辖范围:首脑机构、职能机关、幕僚机构、咨询机构、监督机关、信息反馈机关

(6)按组织存续的稳定性、专业性:常设机构、非常设机构 (7)按行政管理对象:以行业、专业或产品划分

(8)按行政管理流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

四、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一般设计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管理的实际需要;二是现代公共管理的功能

主要原则:适应需要、精简、高效率、依法设置原则

第二节:行政组织的结构与体制

一、行政组织结构

1、指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关系的模式

2、行政职位是行政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是行政组织结构中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3、行政分工是行政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

二、行政组织结构的分类

管理层次

管理幅度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1、中国政府层级

中央—省—县区—乡镇(街道)

2、实践中的政府层级

中央—省—地级市—县—乡镇—村(居)委会

3、省直辖县的改革

三、行政组织体制概念

是行政组织内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权力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受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1、行政权力体制

2、政府首脑体制

3、中央政府体制

4、行政区划体制

四、行政区划体制

1、 各国行政区划主要依据以下原则:政治、经济、民族原则

2、 我国目前共有34个行政区,其中32个省级行政区,含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另加港澳特别行政区

第三节:我国行政组织改革

一、历次行政组织改革

1、1952年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国务院部门由35个增至42个,1954年精简到1956年机构总数增为81个

2、1956年精简调整,自地方分权,1959年国务院部委缩小到39个,加上21个直属机构共60个 (3~7省略)

8、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WTO大背景

9、2008年加强改善宏观调控、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探索大部门体制

10、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取消行政审批,向市场、企业、社会放权、大部门体制

第四章:行政领导

第一节: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概念和特点(Leader&Leadership)

1、领导:组织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依据有关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分钟方法与手段,有效地影响被领导者去共同努力,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的行为过程。

2、领导的特点:

(1)是一种影响力

(3)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 (2)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4)具有目的性

3、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二、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含义:

为实现公共行政目标,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级领导者根据法定职权而进行的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等多种形式的组织管理活动

2、特点

(1)法定性

(4)等级性 (2)政治性

(5)协同性 (3)权威性

3、行政领导的作用

(1)鼓舞部属的工作情绪 (2)维持工作纪律 (3)维持组织的完整

(4)知道机关达成行政的目标 (5)保持组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三、行政领导的构成要素

1、行政领导职位

2、行政领导职责

3、行政领导职权

四、行政领导理论

第一阶段:领导特质理论阶段 第二阶段:领导行为理论阶段 第三阶段:领导权变理论阶段

五、行政领导素质

1、行政领导素质

2、构成

3、行政领导能力发展的过程与途径

4、行政领导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

第二节:行政领导的产生和结构

一、行政领导的产生方式

选举制、任命制、考任制、聘任制

二、行政领导结构

在国家行政系统中各种领导的总和与构成;也可以指某个具体领导班子的结构,包括人数、分工、各类领导人员的组合情况等。具体的行政领导结构组成包括八个方面内容。

(1)政治结构

(5)身体结构 (2)民族结构

(6)气质结构 (3)性别结构

(7)知识结构 (4)年龄结构

(8)能力结构

第三节:行政首长及其职责权的统一

一、行政首长的含义

1、行政首长:依据国家法律所授予的行政权力,在政府管理机关中处于领导、决策地位的人。

2、行政首长的职务、职权、职责

(1)职务:根据有关法律或规定,行政首长所担负的具体行政职

2、位 (2)职权:由职位派生的,受到国家保护的权力

(3)职责:履行职务过程中所应尽的义务,是对国家和政府委托的任务应付的责任

三者相互联系,互相制约,不可偏废

二、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

1、“首长”的范围

(1)法定的“首长”由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政府组织法规定的 (2)推定的“首长”

2、含义:行政首长负责制是相对于委员会制而言的,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的一种制度,重大事务在集体谈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

3、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内容 (1)行政首长的主要职权:

①领导本级政府的工作

②通过办公机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③召集和主持本级政府的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

④执行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

⑤地方各级政府还要执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 (2)行政首长向“谁”负责

①各级政府首长都要向人民负责

②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③向国务院负责,向上级行政机关负责

④政府部门首长向本级政府负责 (3)象征首长负“何”责

①公务员的责任

②行政责任

③政治责任

④领导责任

第四节:行政领导方法、方式与艺术

一、行政领导方法

1、含义: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过程中为实现行政领导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方法和程序的总和。

2、行政领导方法:以工作事务为中心;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 (1)领导制度所要求的具有广泛制约力与影响力的根本方法 (2)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可变的方法,这种方法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又称为行政领导方法与艺术

二、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矛盾分析

三、行政领导方式

1、含义:它是领导方法的一种表现,是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形式。

四、行政领导艺术

1、用权要谨慎

4、用人的艺术

2、授权要相宜

5、理事的艺术

3、待人的艺术

第五章:人事行政

第一节:人事行政概述

一、含义:

1、人事

2、人事管理

(1)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在管理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为达到用人以治事、人士两相宜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2)人事管理的主要职能:招聘、调配、培训、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

3、人力资源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1)工作性质和工作地位不同 (2)内容不同 (3)任务不同

(4)职责分担不同

(5)管理方式与手段不同

4、人事行政

(1)也称政府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与其他领域的人事管理相比,人事行政有以下特点:

①管理的对象不同

②任务不同 ③权威性不同

④性质不同

二、人事行政的地位和作用

1、安邦兴国,保持政治稳定

2、振兴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3、提高效率,实现政府管理职能

4、开发人才,促进国际竞争

三、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势

1、政务官与业务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并对这两类人员进行分类管理

2、以恩赐官僚制和分赃制为核心的瞻恩寻思式人事行政向以人才主义和功绩制为核心的现代人事行政转变

3、从随意性、或然性很强的人治式人事行政发展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式人事行政

4、人事行政的范围日益扩大,考任、职位分类,培训、保险、抚恤等内容

5、经验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6、重视通才发展为通才专才并重

四、人事行政的原则

1、选贤任能,德才兼备原则

2、扬长避短,人事两宜原则

3、考试考核,晋升惟功原则

4、智能互补,结构合理原则

5、不断更新,合理流动原则

6、依法管理,管人与管事一致原则

第二节:人事行政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的人事行政

我国古代人事行政按其发展顺序:

1、萌芽阶段:从夏朝到先秦

2、发展阶段:从秦统一中国到南北朝

3、成熟阶段:从隋唐到清末

二、西方人事行政的发展

1、以恩赐官僚制为核心的人事行政时期

2、以分赃制为核心的人事行政时期

3、以功绩制为核心的人事 ▲西方文官制度

所谓文官,指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一经录用,只要无重大过失,就可长期任职,所以又称为常任文官。

西方文官制度虽随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在不断修改和调整,但是作为西方国家的共同制度又有其共同的特征。它们是: (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2)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3)终身任职,生活保障 (4)政治中立,忠于职守 (5)立法完备,依法管理

三、新中国人事行政的演变

我国的人事行政逐步趋于规范化,其中虽有曲折,但总的趋势是通过不断改革,日渐成熟

第一阶段:1949—1965

第二阶段:1966—1976

第三阶段:1976至今

第三节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

一、公务员制度

1、在西方国家一般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行政工作的人员

2、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际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机关人工作人员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范围(七类)

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1、从组织上、制度上把优秀人才选拔到国家机关中,充分发挥作用,形成高效能的国家管理系统,实现国家管理职能

2、有利于人事行政工作的法制建设和公开监督,使人事行政从“人治”走向“法治”,有利于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纠正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3、有利于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政务活动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P127~128

1、从公务员的组成范围上看

2、从公务员与政党的关系看

3、从公务员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来看

4、从公务员队伍系统的特征来看

第四节: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结构)内容

一、公务员条件、义务与权利

1、公务员条件P128

2、公务员义务P128~129

3、公务员权利P129

二、职位分类 “职系”、“职位”、“职级”、“职类”

三、公务员录用

1、考试录用,是指政府根据用人计划、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做法

2、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四、公务员考核、奖惩、培训

五、公务员职务升降、任免

六、公务员交流、回避

七、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

八、公务员辞职、辞退、退休

九、公务员的申诉、控告

第六章:行政伦理(道德)

第一节:行政伦理概述

一、伦理

1、伦理: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准则

2、伦理学(ethics)

二、行政伦理(是一种特殊领域中的角色伦理)

1、内涵:行政伦理是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属于职业伦理范畴

2、行政伦理的特点: (1)社会示范性

(2)具有相对强制性 (3)鲜明的政治性

3、行政伦理与个人伦理的不同

(1)主体不同

(2)影响不同 (3)约束方式,依靠力量不同(4)评价标准不同

4、当下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应蕴含的基本要求 (1)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公平、平等地分配公共服务 (2)政府应当充足、优质的供给公共服务 (3)主动及时地回应公共需求

三、行政伦理的类型

行政伦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系,主要包括体制伦理、政策伦理和公务员职业伦理三种类型

1、体制伦理(社会通知、制度的合法性)

2、政策伦理(利用惩罚不道德行为,奖励高尚行为)

3、公务员职业伦理

四、社会伦理的功能

1、引导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选择功能

五、现实意义

1、有利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有利于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

3、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全社会伦理的提高

4、有利于行政人员自为约束能力和抵御各种不良诱惑能力的增强

六、中国的行政伦理传统

1、重人情,“以孝治天下”

2、“正名原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亲贤爱民

4、重德利、轻政刑

第二节:西方行政伦理兴起背景与发展态势

一、行政伦理学的产生背景

二、行政伦理学的产生原因

1、社会根源: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反战运动、争取种族平等运动,表明西方社会存在着伦理危机,政治与行政必须正视伦理问题。

2、实践根源:水门事件

3、理论根源:二分法的局限,新公共行政的观点

三、西方行政伦理发展趋势

1、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2、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

3、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

4、确立合作和信任的新型整合机制

5、在治理变革上谋求德治愈与法治的结合

第三节: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责任

一、行政责任的本质和特征

1、不管是组织伦理还是人员伦理都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维持公共组织中的负责任行为”。“责任”是行政伦理的关键性原则之一

2、行政责任的特征

3、行政责任的控制

(1)客观责任: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是与职责相关且应尽的义务。包括:对上级负责;对法律、公共政策负责;对公民负责

(2)主观责任:是根植于公务员自己对忠诚、良知,认同而产生的伦理信念

有三个层次:①意识形态层次②价值观层次③心理层次 (3)外部控制

与行政责任的两种类型相对应的事实现行政责任的两种方式:外部控制与内部控制

▲源于芬纳和弗里德里奇之争

芬纳:外部制约,实现客观责任

弗里德里奇:内在制约,注重主观责任 ▲外部控制途径:制度化伦理

(1)形式:法律(伦理立法)和道德规范

(2)优点:刚性标准,有据可查,便于追究责任,明确道德底线

(3)缺点:只能解决一般问题,不能解决特殊问题;伦理立法是对理性道德责任的放弃;监督成本高

内部控制的途径:制度化理论

(1)制度化理论:在强调法治基础作用的同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加强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约束、考核,使得公共行政人员具备勇气,最终人类价值和正直等重要品质,使得人们的内在秩序力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产生强烈的道德自觉感和行为自控力

(2)优点:上限伦理。在法律存在和缺位的情况下都能发挥作用;使法律制度的不充分性和不适宜性得到补充和纠正

(3)缺点:队员加官,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不能保证行政人员不会以满足自我利益的方式行事

二、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

1、公平

(1)为何要追求公平?

(2)公平的表现:实体公平、程序公平与规则公平,权利与义务的平等

2、仁爱、宽容——行政责任伦理的基本义务

3、求实、节制——行政责任伦理的重要保障

4、行政官员问责——行政责任论实施的有效途径

三、行政伦理的选择

是指用什么标准证明行政行为是正确的或公正的过程

1、义务行政选择模式

(1)是指行政选择要履行行政责任,责任就是义务 (2)是指行政选择在本质上要符合某一原则

2、目的论选择模式。指以行政行为后果的效益作为行政选择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现阶段我国行政伦理建设

一、现阶段行政伦理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 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渎职失职

2、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

(1)行政思想和公仆意识的丧失 (2)私欲膨胀,官德扭曲

二、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原则和途径

1、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原则 (1)服务至上原则 (2)公平、公正原则 (3)效率、效益原则

2、途径

(1)加强行政伦理教育 (2)行政伦理建设法治化

(3)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

第七章:公共财政 第一节:概述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2、基本特征:(1)以弥补市场失灵行为准则

(2)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3)非市场盈利性

(4)法治性

二、公共财政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部门为了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1)公共财政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2)公共财政管理贯彻包括计划(预算)资源取得、分配、监督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

(3)公共财政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强的活动

(4)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是多元的,各学科的、各领域的发展其阿里的管理、分析技术都有可能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得到应用

(5)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证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

三、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

1、效率

2、公平

3、稳定

四、基本职能

1、资源配置

2、收入分配

3、经济稳定发展

4、监督(发展)管理

第二节:公共预算

一、概念和特点

1、概念: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2、特点:政治性、立法性、精细性、全面性、实效性、透明性

二、公共预算的分类

1、按照预算总体,工哦功能预算分为总预算、中央公共预算、地方公共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

2、按照不同的编织方式,公共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3、按照不同的预算作用时间,可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

4、按照不同的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三、预算编制和决算

1、预算编制

(1)含义: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公共部门收支进行测量和计划的活动 (2)原则:①公开性原则:社会公布,便于公众监督

②完整性原则:所有的财政收支,反映所有的财政活动

③可靠性原则:收支数字的依据必须可靠

④年度性原则:年度编制

⑤法律性原则:法律效力 (3)预算编制的依据

第一,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第二,上一年度公共预算的执行情况

第三,计划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 (4)预算编制的依据 ①确保预算收入任务完成 ②支出管理和监督

③争取实现预算收支平衡或确保不突破预定的预算赤字规模 ④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管

2、决算

(1)决算是对预算结果的总结和评价 (2)决算的四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第四季度

②编制阶段:各个部门按要求编制

③审查阶段:财政部门对同级政府收支总决算进行审查 ④批准阶段

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

一、税收管理

1、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的的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方式

(2)税收有三大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收管理的要素

(1)课税对象与税率。是指对什么东西课税,即课税的目标物。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适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比值

(2)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税负转嫁简单地将是对一个纳税人征收的税全部或部分的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则是税负转嫁的终点 (3)税收种类。依据课税对象性质不同,税收收入主要来自所得课税,商品(劳务)课税及财产课税

二、政府收费管理

1、概念:政府收费是指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它是主要的非税收收入形式之一,可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缓和财政资金供求矛盾

2、特点:直接有偿性、灵活性、多元性

三、公债管理

1、公债的概念和特点

(1)公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而凭借其信用举借的债务,是公共收入的又一重要形式。有三层含义:①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

②公债是公共财政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③公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

(2)与税收相比较,公债的特点: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

2、公债管理过程

公债设计—→公债发行—→公债流通—→偿还

第四节:公共支出

一、购买性支出

公共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所谓购买性支出指政府直接进入市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公共支出

1、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政府为履行经济职能用于基本建设的税收支出,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支出以及一般政府服务支出

2、政府采购管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过着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的特点:①采购资金的公共性(来自财政)②采购目标的非市场盈利性③采购行为的规范性④采购主体的特定性⑤采购活动的政策性⑥采购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大。

(3)原则:竞争、公开、透明、运用商业标准 (4)模式:分散和集中

(5)方式: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

二、转移性支出管理

1、是指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单方面拨付给受领者的支付,它不体现为政府直接对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和消耗。

2、转移性支出管理主要分为社会保障支出管理、财政补贴管理和其他转移性支出管理。

第五节: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1、1950~1979年:计划型财政管理阶段

2、1980~1999年:计划型财政管理向公共财政管理过渡阶段

3、1999年以来 :明确导向公共财政管理阶段

二、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2、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

3、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

4、公共支出管理亟需规范

5、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

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1、完善公共预算管理,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2、加强公共收入管理,完善税收制度

3、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体制,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4、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

5、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

6、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

第九章:行政监督

第一节:概述

一、含义与特征

1、含义(1)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作为监督主体,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的自身的组织行为和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监察的活动 (2)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党和国家一级人民群众等包括行政机关在内作为监督的主体,依法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或,实施全面而系统的监督检查活动

2、特征:(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

(2)监督内容的全面性

(3)监督方式的法定性

(4)监督种类的复杂性

(5)监督利益的一致性

二、行政监督的作用

1、行政监督是依法行政的手段

2、行政监督是清廉行政的保障

3、行政监督是高效行政的措施

三、行政监督的原则

1、经常性与广泛性的原则

2、民主性与公开性的原则

3、确定性与有效性的原则

第二节:行政监督体系

一、国家监督体系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2、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3、国家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一般、专门、特别监督和行政复议)

二、政党监督体系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民主党派的监督

三、社会监督

第三节:廉政监督与行政监督

一、概述

1、含义:广义的廉政建设是指为了保证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做到清正廉洁而设置一定的前置义务,所建立的一套公开化、法制化的反腐败工程

2、当前腐败现象的表现

二、廉政建设的基本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

2、标本兼治是原则:加强思想教育,完善监督机制

3、法治是保障

4、监督是关键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我国行政监督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权力机关的监督虽有权威性但操作性不强 (2)司法监督中停留于事后监督

(3)政府的外部监督得到加强,而政府的内部监督乏力

2、健全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若干思考 (1)健全行政监督的组织机制

要建立一个起核心作用的,能够统一组织、管理、领导和指挥全国行政监督工作的权威机构

(2)完善行政监督的心理机制

心理机制强调通过提高行政官员的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工作专业技能来确保行政监督。

第一,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培养社会的监督意识

第十章:行政法治

1、含义:

(1)依法而治,有法可依

(2)依法而治,有法必依,依法办事

2、行政法治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法、行政司法

3、当前我国现行主要行政法律制度

第一节:行政立法

一、概述:

1、含义:

2、特征:

二、行政立法的种类

1、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

2、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执行性、补充性、自主性和试验性立法

三、行政立法的体制

四、行政立法权限的划分

1、含义

2、国务院的行政立法权限

3、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立法权限

4、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立法权限

五、行政立法的原则P313~314

第二节:行政执法

一、含义:P303

二、行政执法的种类

三、型号只能执法的生效要件

四、行政执法行为的法律效力

五、生效和失效

第三节:行政司法与行政诉讼

一、行政司法

1、含义: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定程序处理特定民事争议或行政争议的行为。——即行政机关履行类似司法机关的功能

2、行政司法的方式

(1)行政复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注意: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满不能提起行政复议)

(2)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调解

二、行政诉讼

1、含义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诉请人民法院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制度

2、原则

上一篇:观国庆阅兵有感范文下一篇:观光农业生态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