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作用下和谐社会论文

2022-04-28

【内容提要】进入后真相时代后,新闻传播不再被传统主流媒体和专业记者所垄断,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传播行为复杂化,导致新闻传播活动中经常发生事实与真相缺失现象,情感宣泄与观点阐述大行其道。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闻传播作用下和谐社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闻传播作用下和谐社会论文 篇1: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与策略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传输方式,其地位逐渐下降。因此,探索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电视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的优势,探索电视新闻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的发展趋势,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走向

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给传统行业带来了重要影响。其中,新闻传播方式需要转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有了新的走向。

因此,电视的新闻发布也显示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实效性,本文所述的媒体实践局限于媒体行业,其特征是加强信息的整合和选择,为人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视角。它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的感觉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发展。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优势

(一)注重团队合作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的采集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传统的新闻采集模式重视分工,这种模式可以保证工作的进度,但是缺乏团队合作,对新闻采集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采集工作密切合作,有效提高了新闻采集的效率,强化了团队间的合作。在新环境下,新闻编辑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不再是原来的新闻编辑方式,在新的环境中,需要信息共享,每个媒体都有不同的新闻任务。从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方式来看,视频仍然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成为电视新闻优势。从各方面来说,随着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使得新闻和信息的共享成为可能,媒介成为丰富的媒体。

(二)信息来源比较广泛

由于现阶段环境发生变化,无线化是现阶段发展的新趋势,媒体融合是媒体之间的各种表现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新闻传播已经不仅仅是独占所有媒体的传统方式了,还是交流的手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闻发布,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发布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各媒体发挥各自的特点,对现在的新闻发布显示出新的方向性,在當今社会环境下,新闻传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另外,当前新闻的传输方法与传统传输路径不同,改变了媒体结构。新的媒体技术的登场,将统合世界的媒体,改变人们接受新闻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信息源是无限的。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信息源进一步发展,对新闻和信息传播的依赖度大大减少,媒体融合可以在短时间内过滤和集成庞大的信息,并且可以选择和编辑适当的信息,并且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另外,各种信息源实现了新闻资料的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观众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对新闻信息的长期发展和更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观点表达多样化

随着媒体的发展和融合,电视新闻传播也越来越多样化,电视新闻根据媒体的不同,考虑不同的优先事项、报纸的作用不同的优先事项,在媒体条约的范围内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考虑社会上有意义的问题,使多种视点的表现相融合,向国民提供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的普及关系到电视新闻的普及和实际发展,表现形式越多样化,文化就越容易受到群众的欢迎,也就越容易提高竞争力。在新的背景下,媒体的议程又发生了变化,这与传统媒体的垄断不同,但是,在同样的新闻条件下,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报道内容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近来媒体的多样化。从新闻事件的出发点来看,不同的媒体对于新闻事件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在当前媒体竞争的背景下,新闻多元化发展是竞争的关键。在报道不断系统的条件下,门户网站能够根据用户和市场需求制作不同新闻报告,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可以通过网页、检索等方式完善网络。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走向

(一)创新新闻表达方式

随着媒体的不断融合,电视新闻传播出现多种表达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观众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表达方式很难满足观众需求,无法吸引观众。如上所述,电视新闻发布往往过于强调影像的意义而忽略了文字的表达,因此有必要改革以媒体实践为背景的电视新闻传播。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一点,新闻与信息的紧密结合,新闻与信息的整合,保证电视节目的有序发展,是电视新闻创新的基础。在传统电视传播中,严肃性与拘束性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电视的新闻传播在语言运用上比较拘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必须改革语言和表达方式,使用网络语言和正确的网络文本,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电视新闻观众。首先,在媒体融合中,电视新闻的传播可以充分学习网络语言,使主流电视媒体的文本更加新颖,可以缩短传统电视和个性化的转换距离。其次,在电视媒体的发展中,要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创新电视主流媒体的表现形式,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电视媒体,认识到电视媒体教育的重要性。最后,通过有效组合主流电视媒体和现代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人们更容易获得新闻和信息,从而增加新闻量。同时,通过有效利用网络,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媒体随时接受一般教育,从而认识到电视媒体的重要性。

(二)科学评估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是加强传播效率与评价的发展方向。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科学评价电视新闻能够促进电视新闻的传播,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人们对电视新闻的满意度,对人民对新闻电视节目满足进行调查,了解人们的发展需求;二是收视率,收视率是新闻节目的重要指标。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布需要更多的收视率保护,需要加强收视率的实际研究和分析,使电视新闻节目的改编数据能够准确集中;第三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可以间接反映电视传播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挑战

以往的电视新闻节目过于同质化,如果新闻节目受观众欢迎,许多电视台就会相继模仿,这影响了电视台的创新,不利于电视新闻的发展。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定位不准确,传统的媒体无法整合,很难进行创新。需要改变我国传统媒体发展模式、轻视观众的观点和相互作用、与新媒体结合的过程中,形式上是创新的,但缺乏生活意义和传播现实性,获得观众的偏好是信息交换中最重要的属性。电视新闻具有时效性,但是,实际传播与新闻事件的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很多地方的记者,没有及时改变采访和原稿的概念。例如,发信息或者写文章的时候,主要是伏案写作,根据写稿水平来评价能力水平,这不仅需要花费时间来写作,还会影响新闻的时效性。电视新闻和观众之间交流的一般形式是通过播音员传递新闻,引起观众的注意,通过与播音员取得联系,提出个人的想法和意见。然后,记者根据实际的评论进行了第二次报道,只有通过这个过程,电视新闻才能真正做到双向。但是,通过这个过程,电视报道部的交互性很强,不仅花费时间,而且信息显著不足,投稿的评论是少数观众的意见,明显是被动的。与新兴媒体相比,电视新闻的主要缺点是现场感低,缺乏吸引观众关注、刺激观众热情和主观的生动有趣的东西。那个容易引起新闻播放后不符合期待的反应,特别是网络新闻可以引发重大新闻和重大新闻话题。事实上,今天的电视新闻依然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主要坚持视频和现场采访,这种传播方法没有给公众带来任何存在感,无法引起世人的共鸣。

(二)拥有的机遇

电视新闻的口头宣传和品牌化已经确立了几十年,成为了新媒体不可动摇的一点。传统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容易得到国民的人们和支持,这对媒体的转型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传统的电视媒体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同时,广播电视媒体仍然是我国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信息传递阵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偏向给传统媒体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利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源的多样化及快速传播特点,为媒体的新闻生产提供更多了源泉。并且,新闻媒体企业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大众文化的传播理念也逐渐进入到了其新闻的价值观当中。新时代的新闻网站,也更加愿意去满足社会公众各种口味的需求,为其提供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强的新闻。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优化策略

(一)建立特色新闻传播品牌

媒体融合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中建立鲜明的传播品牌,可以提高与时代对应的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地方电视台在加强区域特性融合的过程中,开展特色电视新闻节目,扩大传统媒体的独立性,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要加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了在新媒体的潮流中找到居所,提高新闻文化特色,重点放在文化遗产和创新上。建立明确的新闻市场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持续的活力。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传统的电视媒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和传统媒体一样,电视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实现了传统媒体的新发展,新媒体种类多,限制少,但是觀众的水平不同。另外,新的媒体信息的制作、发送也有不规范的情况,模仿一般,但这在以往的媒体中是看不到的,以往的媒体发布信息需要严格审查,这个常态在新媒体上不存在。如果传统媒体能利用这个优势,可以提高节目制作的影响力,提高节目制作的质量。有助于提高观众心中媒体形象,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媒体竞争力。

(二)扩展电视新闻受众范围

随着自媒体用户的数量增加,媒体信息的传播呈现分段特征,英是信息内容和新闻评论的内容,很多重要的新闻信息可能会被媒体用户误解,缺乏媒体素养的人相信虚假言论,最终在网络上形成虚假舆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发布者不经过审查就直接传播信息,很难区分新闻真假,在自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重视新闻真实性,探索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信息传播,不要炒作,要抓住重大新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观,通过新闻报道进行舆论引导,向公众提供环境净化网络的公共信息。转换尤其重要,它必须从信息的“修补者”成为信息的“深加工者”,发现重大新闻事件,一些网友在浏览各类网络视频新闻的时候,往往会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类似情况,在看到别人评论、留言之后,也会为自己带来一定的作用与启发让人们感受事件背后看的意义,从全方位角度来制定策略,创造不同一般网络消息新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普及主要是以观众为对象,向人们传播,强化人们的市场分析,强化媒体更新,尽早获取新闻受众。在新闻行业的发展中,传统媒体受到限制的原因之一是新闻传播的迟缓,但是,由于现代新媒体的融合不断推进,使得看过该新闻的观众,无法对其所传播的内容产生兴趣,无法提高对该发布内容的关注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为了扩大电视新闻的观众范围,扩大内容的范围,确立网络平台的实时传输能力,必须让观众在没有传统媒体的情况下观看新闻。

(三)将在电视新闻发展中融合新媒体

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要进行创新,必须充分融入新媒体、综合新媒体和各种媒体,提高内容的适应性,提高传播水平,提高观众的电视新闻强化,各方面要建立多视角的新闻创新。在媒体融合发展中,传统记者需要提高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提高观众分析新媒体市场和适用性的能力,要提高电视新闻节目制片人的创新素质,建立新的专业媒体整合团队,提高节目的文化含量,培养更多的人才。在学校的电视、新闻的主要领域开设了新的媒体综合课程,使新的人才在电视领域能接受媒体的整合,改变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向,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让人们积极参加讨论,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增强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这种交互出现在观众和媒体当中,讨论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同时分析、总结民众的意见,向社会提供反馈,知道很多人对于事件是怎么想的,媒体利用这个机会展开思考,可以及时发现工作的不足和以后的改正方向。

结语

以媒体融合背景分析了电视新闻发布的动向,发现电视新闻发布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对于所有电视、新闻、媒体专业人士来说,在媒体融合中必须认识到电视新闻节日的优点,并为电视新闻媒体的长期发展尽一切努力。

参考文献

[1]侯永斌.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与策略[J].记者摇篮,2021(08):94-95.

[2]蔡梁.浅析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中国传媒科技,2018(03):125-126.

[3]余果.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走向[J].戏剧之家,2017(05):171.

[4]孟岳.媒体融合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J].记者摇篮,2021(08):89-90.

[5]黄永康.多元传播生态中电视新闻的正向认知与采编策略[J].青年记者,2021(14):66-67.

作者:刘冰

新闻传播作用下和谐社会论文 篇2: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内容提要】进入后真相时代后,新闻传播不再被传统主流媒体和专业记者所垄断,传播主体多元化带来的是传播行为复杂化,导致新闻传播活动中经常发生事实与真相缺失现象,情感宣泄与观点阐述大行其道。本文认为,传统主流媒体要在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利用新技术,通过人机协作与人机共生等途径,依托固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优势与自媒体争夺受众,把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有效地贯穿到新闻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之中,并根据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牢牢把住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杜绝后真相时代事实真相被忽视的反常现象。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传播主体  传播行为  新闻真实性  挑战与坚守

早在2004年,美国学者拉尔夫·凯伊斯就正式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既有客观事实也有谎言,同时还存在着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现实”,那就是信息内容不完全客观但也不完全虚构,而是一种包含个人情绪化在内的事实。①在后真相时代,传者主体的全民化和部分自媒體人及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缺乏,使传播伦理的认知模式被严重歪曲,大量不顾事实真相的信息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对此,笔者拟从三个层面对后真相时代怎样看待、应对、处理新闻真实性挑战与坚守关系的变化进行一番探讨。

一、从专业记者到全民记者,如何看待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传播行为复杂化

“后真相”是入选《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②网络语境下,新闻传播的主体已由专业记者扩展到了全民记者。大量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没有专业记者那样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把关、导向等意识不会像专业记者那样强,因此对传播伦理底线的踩踏和传播法规红线的跨越现象就经常有所发生。在“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情况下,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各种信息的采集、制作和发布,并能够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传播。由于他们与专业记者不同,媒介素养不高,传播的新闻信息失实情况就非常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掌握新传播技术的普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新闻信息,很多热点事件,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经常早于专业记者在场,专业记者无法与他们比拼时效。”③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许多社会新闻和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权已不再在报纸记者、广播记者和电视记者手里,而是被众多的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所夺走。除首发权外,新闻事件的解读权,也不再为专业记者所掌控。这一方面促使了新闻信息的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传播,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如何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技术丛”催生了“后新闻业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新闻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传播主体、民众个体传播主体和非职业、非民众个体的组织(群体)传播主体“共享”新闻资源、“共产”新闻文本、“共绘”新闻图景。④如今的民众已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布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既能与专业记者抢时效,还能诠释重要事实,独家揭发内幕,补充背景材料,干预现实世界。“目前我国公民新闻主要有三个品种:利益诉求类、探寻真相类和社会动员类。”⑤传播新闻信息的自媒体平台则有五类,即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尤其是专属于个人或企业的微信公众号,能够向特定用户群推送信息,用户基数很大、传播效率也非常高。“在新媒体兴起之后,因民媒不信任官媒,官媒回避民媒的质疑和诉求,社交媒体场域的传播失灵现象常常出现。”⑥

在社交媒介时代,当人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和大屏幕的时候,浸入式的整体参与就是这种行为的核心之处。⑦如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虚假信息的发散地,许多失实报道的传播主体往往不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而是媒介素养相对缺乏和传播伦理意识不强的自媒体人。有些自媒体人为了吸引网民眼球,使自己成为“网红”,还经常妙笔生花,捏造一些并不存在的新闻事实。大量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加入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后,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互通与互动,结果使新闻报道赖以依存的客观事实一次次被忽视。向媒体供稿的,以前有通讯员,现在是公民记者,这些人可以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多媒体形态的各种公民新闻。某地有个公民记者向当地电视台提供了一条视频新闻,内容是有条西洋狗一胎下了6崽,其中4只小狗和2只金丝猫。实际上,其中的2只小猫不是狗妈妈所生,而是他从邻居家的猫窝里抱来的。虚假新闻供片者的恶搞行为,也许还有测试电视编辑这个把关人知识面的目的。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受关系主要是单向的,传者掌握着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进入以网络为传播主渠道的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广泛参与新闻信息的传播,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是传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者。这就像人人都会做饭烧菜,但厨师还是一个专业行当。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分布于各行各业,他们的传播行为既不用受到机构的约束,又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专业记者则比他们更懂新闻传播规律,有更强的职业精神和传播伦理规范意识。因此,在后真相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应该自觉担当起新闻真实性执着坚守的重任。

二、从情感叙述到合理想象,如何应对非虚构写作渗透与失实报道的泛滥

长期以来,职业新闻从业者通过标准的新闻生产流程践行“真实性”原则。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生产者的身份和新闻传播的渠道愈加多元,新闻真实性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⑧在后真相时代,情感叙述和合理想象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正在逐渐占据上风,新闻真实性原则被漠视和遗弃,非虚构写作、合理想象、情绪化言论与随意化观点比比皆是,客观事实反而显得不重要了。尤其是某些自媒体人,把玩弄真相、消解事实、戏谑调侃,作为吸引眼球、获得关注的重要手段。

新闻文稿的写作需要投入情感,以引发受众共鸣并给他们以审美体验。但这种情感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取代事实。“后真相”的突出特征,就是观点先于事实——理性讨论让位于情感诉求,客观事实在影响舆论方面没有多大影响,但诉诸情感反而会吸引更多受众。⑨情感叙述主要是运用文学手法,戏剧化地描写事件和人物。如果过于看重情感叙述,那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掺入合理想象。这样做,虽然文本的审美感和精彩度增强了,但结果却是舍本逐末。如今,网络空间经常会出现一种游走于真实和虚假之间的信息,这种被严重情绪化的内容放大碎片信息、强占话语权,向受众提供一种解读情绪和建构情绪的语境,从而影响受众,让受众对信息产生误判。后真相时代,大量依靠情感叙述来进行所谓的新闻报道,是严重违反新闻真实性原则的。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非虚构写作倾向。进入后真相时代后,这种写作手法侵入到了新闻写作领域。对于非虚构写作,新闻界与文学界的解读存在着较大差异。新闻界更侧重于对通讯、特稿中新闻真实性这个原则问题的质疑,文学界则是更倾向于对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的讨论。非虚构写作通常分为实用性的和文学性的两种。前者要求事实准确,不讲究叙事的精彩,文本比较粗糙和简陋;后者突出在呈现事实时用创造性方式。⑩非虚构写作是通过合理想象去再现事实,新闻报道是通过真实纪录去反映客观现实。

由于媒介生态的变化,在当前的新闻传播领域中,侧重于实用的非虚构写作重点反映在网络内容产品层面,其中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平台、受众构成、传受关系等,也出现了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许多新情况。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既可以对内容进行选择性关注,也可以对形式进行选择性关注。在融媒体语境下,虽然非虚构写作丰富了信息的呈现形态,拓展了传播方式,但如果把握不好,那么非虚构写作实际上就会发展成为纯虚构写作,客观上会催生出更多的失实报道。

大众传播的技术手段将民众变为一群毫无责任感的大众。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文化批评家让·博德里亚将大众表征为一个缺乏情感的同质群体,这一群体拒绝参与和自我确认的媒介策略。112017年11月发生在北京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许多人在还未搞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像一群失去理智的“乌合之众”,忙着疯狂转发,而某些网络大V(意见领袖)又在二级传播过程中趁机夹杂许多“私货”,恶毒污蔑子弟兵,严重诋毁人民军队形象。用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被称为“意见领袖”的人,他们比普通人接触媒体更频繁,更留意媒体的各类信息,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在网民中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有时还能左右舆论场。12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和全社会的深刻反思。

在2016年大选之后,美国新闻界从新闻理念角度对“后真相”现象作了反思,他们除了看到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外,更认为自身对现象负有责任,是新闻媒体由于受傳统新闻理念束缚未能给受众带来足够的真相,从而失去了受众的信任。13在大量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后真相时代,辨别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责任落到了普通受众身上,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同时要求传者增强自律意识。

按照沃尔特·李普曼的观点,媒介向受众提供的是拟态环境,人们接收的信息都是间接的,是媒介对客观事物的符号化再现,是建构性现实。虽然新闻传播的最后环节是怎样表达,但如果没有前期的深入采访和调查,没有现场仔细的观察和体验,传者在后期再是妙笔生花,这样的新闻产品一定是脱离现实的,是值得受众怀疑的。因为传者再强的笔力,也必须建立在脚力、眼力和脑力的基础之上。要是让情感叙述和合理想象取代客观采访,将非虚构写作当成新闻写作的主要手段,那么失实报道就会更加泛滥。

三、从智能生产到算法推荐,如何处理被动的刻意迎合与主动的理性引导

人们在打开各种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技术网页和APP接受信息时,便将包含着信息的行为提供给了各类传播主体,供其通过数据算法进行分析,发送反馈。14在人们扫二维码的过程中,对方数据库就能及时掌握扫码者的手机号码,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手机号码为基础,获得扫码者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从而利用算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这个人的相关信息和实时社交情况。人们在刷屏的同时,自己也被对方刷了,因为你在阅读信息后,会留下自己的“足迹”。传者可以通过算法归纳梳理出你平时喜欢关注什么样的信息,从而实行精准推送你所希望了解的信息。这在分众化和精准化传播方面实际效果是很明显的。

新闻产品的智能生产和算法推荐,是为了迎合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关注,但受众因受情感的影响经常会对某种信息产生一种认知偏见。这时候,如果媒体只注重刻意迎合而不讲究理性引导,那负面效应是非常大的。如何处理好新闻内容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新闻产品在受众中的到达率,既是增强受众本位意识的主要路径,也是媒体在如何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时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网络社交媒体时代,“后真相”大行其道,发布者为了迎合受众而忽视客观事实,抓住受众的情绪与心理,不断强化某种判断或观点,为了吸引关注,不惜使用猜测、极端话语、网络暴力等手段来煽动受众情绪。15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报道只是第二性的。新闻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结果等诸要素之中,如果用模糊化的主观性词汇来表述,那么报道就会事实少观点多。2019年6月14日,网上有篇题为《伊朗打响第一枪!大批C802导弹呼啸而出,多艘中东油轮腾起火球》的报道,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是预测、臆想,其中的新闻要素就是两艘油轮被不明身份者袭击,其中一艘属于日本船只。但文稿中用了不少诸如“分析”“认为”“很可能”“如果是”“应该是”“据知情人士透露”等主观性很强的词汇。此类报道,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

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把关是事先把关,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把关是事后把关。传统媒体在生产新闻产品时有非常严密的流程,对虚假的信息、错误的观点,一般不会让其进入传播环节。对各类复杂的信息,把关者会经过综合考量,对这个信息传播出去后会产生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社会效果进行预测。在内容层面上,新闻涉及信息,传播者为分析新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将构成关系或媒介层面上的元信息。信息超载滋生了具有组织、分析和综合之功能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但信息控制能有效影响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是内容层面上的信息,控制则是媒介层面上的信息。16网络媒体出于点击率和流量的考虑,通常会片面迎合网民,过度追求新闻信息的新鲜性、猎奇性和刺激性,而对于信源的可信度与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往往会忽视掉,许多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会依靠网络强大的传播力,通过裂变式传播迅速传遍世界。现在,众多网站都在根据网民的喜好,通过智能生产和算法推荐传播信息,由机器对新闻产品进行分发,让计算机程序来为传播内容把关。算法时代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更加复杂,主流媒体不能将把关人的角色让位于机器,而是要让新闻生产场域中的“他治性”转变成为“自治性”。

新闻报道离不开对事实的感性判断,但更需要理性思考。根据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纲德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介能够通过对信息和议题的安排来左右受众对某些事实和意见的关注程度。在后真相时代,受众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关注,媒体也可以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传播。主流媒体选择何种题材、取舍哪些内容、突出什么重点、确定怎样角度,都是事关理性引导的大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传播活动,主流媒体要通过选择真实的事实性信息和正确的意见性信息来抵制虚假和错误的信息,让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对社会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效果。

四、结语

后真相时代特殊传播语境的形成,使新闻真实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此,既需要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执着,也离不开大量自媒体人及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提升和传播伦理意识的增强。当前,虽然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与信息接收的主渠道,加上新闻真实性也是一个老话题,但在全新的传播环境中,这个老话题还需要继续进行反复强调。新闻传播活动在维护社会秩序、建构和谐社会、确保社会稳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加快媒介融合步伐的当下,主流媒体要大胆利用新技术、建立新平台、开辟新渠道、运用新手段,时刻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同时根据媒介生态的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杜绝后真相時代新闻传播活动中事实真相缺乏的反常现象。

注释:

①孟育耀.“后真相”时代民间网络话语的传播转向与意义建构[J].传媒,2019(2)上.

②饶翔.计文君《化城喻》:“后真相时代”的虚与实[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325/c404030-30993423.html.

③胡晓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知[J].青年记者,2016(11)上.

④杨保军.“共”时代的开创——试论新闻传播主体“三元”类型结构形成的新闻学意义[J].新闻记者,2013(12).

⑤申金霞.公民新闻的三种类型及其政治意义[J].当代传播,2013(1).

⑥薛可、孟筱筱等.差异与互补:官方与民间社交媒体的新闻生产对比研究[J].新闻记者,2019(5).

⑦【加】马尔科·阿德里亚著.刘宝译.理解社交媒介:马歇尔会如何说?[A].李西建、金惠敏.美学麦克卢汉:媒介研究新维度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94.

⑧陈昌凤、师文.智能化新闻核查技术:算法、逻辑与局限[J].新闻大学,2018(6).

⑨周小雯.“后真相”与专业媒体“四力”的提升[J].新闻战线,2019(5)上.

⑩刘蒙之.非虚构写作不是什么[EB/OL].东北作家网,http://www.xdbzjw.com/index.php?act=newsdetail&id=29152#

11【英】尼克·斯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69.

12张迈曾.传播学引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47.

13王建峰.“后真相”语境下对客观性新闻理念的反思[J].青年记者,2019(3)下.

14江作苏、刘志宇.从“单向度”到“被算计”的人——“算法”在传播场域中的伦理冲击[J].中国出版,2019(2).

15康智、王晓琳.情绪主导与传播:新闻后真相再思考[J].青年记者,2019(1)中.

16【美】兰斯·斯特拉特著.胡菊兰译.麦克卢汉与媒体生态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164.

作者简介:钱毅君,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编辑;孙愈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洪越

作者:钱毅君 孙愈中

新闻传播作用下和谐社会论文 篇3:

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类智能终端的推广普及,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样式不断涌现,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新时期下,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形成了冲击。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当下新闻发展的新形式、新需求,新闻传播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文章首先分析了新时期新闻传播的特点,并指出了新闻传播的转型面对的挑战,最后就新时期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问题作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新闻传播;转型;价值取向

1 新时期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在当下的新闻传播领域,人们习惯于把报纸、广播、电视等称为传统媒体,其实这种“新”“旧”的划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不断变换的,今天的新媒体,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旧媒体。而就目前来说,“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的,以数字设备为终端,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讯网络进行传播的新兴媒体形态”,如网站、QQ、微博、微信、App等。新时期下,新闻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 传播门槛:人人皆是传播主体

区别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入门门槛较低,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接入网络,便可在微信、微博、QQ上发布信息、阐述观点,再通过朋友圈、粉丝群、QQ群的层层转发、点赞便可以传播出去,形成舆论场。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身份界限在随时变化,1分钟前还是接受者,1分钟后极有可能变为传播者,将刚接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受众”。也正是在这种细胞分裂式的传播中,实现了人人皆是传播者的角色扮演,并或明或暗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1.2 传播效率:实现动态实时传播

传统媒体往往受限于出版周期、播出时间等周期性、频率性因素,导致受众始终处于被动等待和接受的“灌输”境地。新媒体则不同,不仅传播效率大为改观,而且实现了动态实时传播。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打开手机,连上Wi-Fi,传播者便可随时发布消息,甚至进行现场直播,受众也可实时接收信息,并参与其中,进行评论、互动和转发。

1.3 传播形式:更具个性化的表达

传统媒体在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和传播方面皆有其要遵循的规律和约定俗成的制度,如标题的拟定、导语的创作、版式的设计、主持人的话语等。而新媒体则没有此类约束,因其传播主体是社会大众,在排版设计、形式风格上便随意得多,且颇具个性化表达,千人千面。语言风格上也无须考虑书面语和口语哪个更好,内容上有时可能仅有几句话,有时也可能只有一两张图片或几个表情符号,但依然会引来无数人的关注和评论。

1.4 传播成效:具有不可预见性

正是因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具有前述的3种特征,也导致了其在传播成效上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见性,甚至经常出现“事与愿违”或“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尴尬情况。例如:某高校从正面引导教育的角度出发,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了开展“光盘行动”,反对铺张浪费的倡议,在评论区竟然收到了多条学生的批评、抱怨,以及嘲讽的留言,甚至由此延伸到批评学校的饭菜质量差、价格高、服务态度差等,而这些都是传播者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结果,在后期的传播中也是很难掌控的。

除上述特点以外,新媒体还具有人人皆可交流对话的交互性特点,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传播立场主观性强等特点。

2 新时期新闻传播转型面对的挑战

长期以来,新闻宣传工作主要依托于广播、报纸、电视台,进入21世纪,陆续涌现了较多的新闻网站。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传播平台层出不穷的时代浪潮下,“四位一体”的新闻宣传格局已经不足以承担起传播大众文化、引领主流舆论的重任,其面临的挑战已经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舆论管控能力逐渐弱化

当今新媒体之风日盛的社会,人人手里皆有手机,微信、微博每天刷个不停,或许一场学术会议刚刚开始,朋友圈就有了现场图片;娱乐圈一些信息尚未公开,QQ群里已经有了小道消息;上级要求传达学习的文件精神尚未落实,大家已经知晓了其中的主旨要义。在此基础上,传统媒体再进行宣传报道,就如同嚼蜡一样索然无味,观众的兴趣点和关注度必然不高。当然,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对信息真伪的过滤性不强、辨识度不高,以致谣言、小道消息满天飞,这说明传统媒体对新闻舆论的管控能力逐渐弱化。

2.2 媒体的公信力日趋减弱

长期以来,传统的新闻媒体如报纸、广播等是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加之其特有的官方背景,大家对其权威性深信不疑,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亦深入人心。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的日趋兴盛,人们发现报纸、广播、电视,乃至新闻网络不再是仅有的信息获取通道,各部门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微信、QQ等也是可以信赖的信息源窗口。加之,新媒体具有及时迅速、互动性强、阅读方便、形式多样等特点,天长日久,原本依赖传统媒体的受众纷纷投向了新媒体的怀抱,成为校园里个别“网络大V”和“意见领袖”的忠实粉丝,传统校园媒体的公信力式微。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重塑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新旧媒体的边界被打破,媒介生态环境的多元化、开放化成为传统媒体的必经之路。

3 新时期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

3.1 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念,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这与新闻传播中的“以民为本”的价值观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生问题已经是引导社会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解決民生问题,是影响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在现实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看病问题等都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通过新闻报道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推动这些解决方法的实施,这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3.2 积极引导舆论

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平民式的报道方式,更加能够吸引民众的喜爱,因此,这种表达方式,也愈加广范的被应用到各类媒介当中。但是,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媒体定位不断地发生变化,传统新闻媒体如何有效地应对社会转型,如何在“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报道价值,这开始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从媒体视角来看,新时期新闻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弘扬社会主流文化。

3.3 反映民意舆情

新时期新闻传播的受众和报道对象是一致的,都是普通大众,大众新闻比较容易吸引到受众的关注。同时,在受众视野下的新闻,其价值取向主要是报道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新鲜事,在如实报道的基础上,反映民意舆情,做广大群众和政府之間的联络官,将人民群众生活当中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信息,及时地传达给相关机构。

当下,能够积极反映民意舆情的就是民生新闻。这种新闻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的民生新闻进行报道,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社会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因此,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一个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平台。人民群众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映自身的问题,表达自身的看法,同时,通过这个平台,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在新时期下,尽管新闻传播的形式再怎么变化,都要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新闻传播作为一种沟通媒介,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发声。如果新闻传播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将会涌现出大量新鲜的素材,这样不仅减少了新闻工作者的压力,还使得许多“热点”“焦点”一一被暴露出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时期下新闻传播发展的潜力巨大,传统媒体之前经历过一段没落时期,但是现在经过一系列革新与改造,仍旧在信息传达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所要努力的就是不断增强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性,增强新闻的互动性、透明度、连贯性与时效性,同时提高新闻的存量资源。

参考文献

[1]徐志勤.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民生新闻报道[J].新闻窗,2015(4):90-91.

[2]付瑞霞.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观构建策略[J].新闻战线,2016(14):8-9.

[3]金成柱.多维视野下民生新闻价值取向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28.

[4]江文灏.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工作的转型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6(8):115,125.

[5]韩冰.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发展困境及出路分析[J].新闻传播,2014(16).

作者简介:田东梅,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作者:田东梅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验式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人抵抗权与行政法治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