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群体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为此环境监测监控管理部门,以社会化理念为基础,开展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研究,为我国环境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之我见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我国广大农村作为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构建起适应新时代特点的环境监测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环境管理,赢得防污治污攻坚战的胜利,让美丽乡村照亮美丽中国。本文从立法、标准、科技创新等多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 体系建设 农村

1 构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1 农村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污染呈加剧趋势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农村环境的优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农业乃至全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而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呈加剧趋势,我国农村生态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工业企业的大量迁入,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对农村的水源、土壤和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业生产中化学品的超量使用,规模养殖中禽畜粪便的排放,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改变;农民消费性生活垃圾的增加,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负荷。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分析影响环境的不利因素,为有效治理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2 农村环境预警与评估,是环境保护的前提

环境监测是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进行计划、采样、测定、反馈的环境信息处理过程,它能够从点到面的对区域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做出客观反映,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撑。构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能够使政府和环境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應对措施,控制污染源,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首先,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评定依据,对影响环境的各项因素和具体数据具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掌握农村环境的客观现状;其次,在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后,环保部门能够及时查找污染源,并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治理;同时,环境监测也能为农村环境保护的整体规划和策略实施,提供指导和参照,促进农村环保事业的有序开展。

2 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2.1 政府财政负担重,市场化运作不充分

环境监测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多年来,都是在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主导下,由国家提供财政经费,实施环境监督和管理的具体行为。但基于此构建的环境监测体系,在经费来源和公正性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首先,受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限制,尤其是广大县域农村,资金的匮乏,导致环境监测从人员、设备到技术等诸多层面,都难以满足农村环境监测的现实需要。同时,各级监测点、监测站都隶属于上级环境主管部门,其监测结果很容易受政府行为左右,出现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让位,其监测的公正性存在不确定因素。而众多拥有强大技术和资金实力的科研单位和环保企业,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难以参与其中,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2.2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虽然我国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框架构建、指标的调整、方法的完善,以及初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全面的环境监测方法指标体系,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但环保形势的复杂多变,使得这一体系从数量、内容到技术环节都相对滞后与环境监测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表现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无法满足农村环境的多样性,在废气、土壤、固体废物等监测指标设置较少,不能客观反映环境污染状况;监测方法与标准不统一,与现行环境质量标准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监测数据的合法性容易受到质疑;方法标准过多借鉴国外体系,很多内容背离我国具体国情,适用性存在问题。

2.3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监测在制度层面上,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环境监测呈现出城市强、农村弱,中央强、地方弱的特点,农村环境监测仍主要服务于环境管理,没有真正向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农村环境状况时,从监测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环境监测网络布局、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在战略层面上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和布局,无法满足农村环境监测的客观需要和环境监测的具体状况,这些都造成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从人员、装备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问题重重,体系建设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尚无法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序进行。

3 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 环境监测的立法保障与标准统一

立法保障是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构建的基石,通过法律在制度层面,能够对环境监测的职责权利、地位作用、资金保障、标准方法等方面加以清晰界定,使环境监测的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虽然近些年陆续出台了《全国环境监测条例》“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法律法规和方法标准,同时针对农村环保体制机制的建立,制定和实施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但在法律体系的全面性、经费的来源与保障、市场化运作等方面仍然不够具体和明确,同时在环境监测方法和标准体系的构建上,无论从内容、数量、适用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亟待补充与完善。因此我国应当积极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村环境监测成功经验,加强环境监测的立法环节,为农村环境监测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障。

3.2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相互协同

我国环境监测主要是政府行为,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环境监测工作无法高效开展。因此应当适当引入市场化机制,让社会力量积极其中,承担更多的日常监测任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环境多样,尤其是基层环保力量很难独立完成复杂和专业的监测任务,而具备环境监测能力的企业和组织,给它们提供了一定的利润空间,通过严格的认证和审批程序,保证其监测数据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同时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以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的形式,履行自身的监测职责,能够极大地化解政府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压力。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公众参与环保的热情不断提升,因此环境监测也应提高民众参与度,及时将环保监测报告和数据公布于众,在全社会的监督中不断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

3.3 以科技创新引领监测水平的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提高农村环境监测能力的关键途径。在我国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必须要加大技术研发和新技术应用的力度,以科技创新驱动监测水平的提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中,用高科技搭建网络监测平台。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技术与设备,补齐我国在土壤、大气、水源、辐射监测等农村环境监测中的短板;另一方面,加大在农村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投入,政府设置专门的农村环境科研监测机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环保企业,进行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并逐步与它们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不断促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向群,田娟,彭晓云,等.农村环境管理与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学研究,2013,34(3):93-96.

[2] 栗卫清,刘芳,何忠伟.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监测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17(7):18-23.

[3] 张铁亮,刘凤枝,李玉浸,等.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6):1-4.

作者:王云峰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论文 篇2:

社会化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群体关心的重要社会问题。为此环境监测监控管理部门,以社会化理念为基础,开展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研究,为我国环境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持。

关键词:社会化;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基础生产建设与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群体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重要标准。为此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者,在环保工作中重视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技术研究,以促进环保监测监控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这一技术研究中,技术人员提出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将社会化环保理念引入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中,为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

1 社会化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简述

社会化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理念的核心包括了社会认同、社会参与与监测监控信息透明化三个主要内容。环境监测体系的社会认同,主要指监测监控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获得绝大部分社会群体的认同。如在监控工作中对于社会群体造成的不便,社会群体出于认同感进行谅解,就是环保监测监控社会认同的主要表现。而监控的社会参与则是指将社会群体纳入整体监控体系中,为环境监测监控提供社会化网络支持。如建立环境污染问题热线,使社会群体将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时报告环境监测监控部门,可以很好的提高环境应急监控质量。最后的监测监控信息透明化,主要指环保部门将监测监控工作获取的信息,及时向社会群体公布,使社会群体可以有效的获得需要的环境监测监控数据信息。特别是对于社会群体最为重视的空气、水源等环境监测信息中,透明化监测监控信息公开体系的建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有助于环保部门社会权威性的提升。其主要监控体系如图所示:

图一:当前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构成图

2 当前环境监测监控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环保工作中,虽然环境监测监控重要性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其实工作中依然遇到了以下问题。首先是监测监控技术有待提高。环境问题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与发展的。所以新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是环保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依然存在滞后性,难以对新型环境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监测监控。其次监测技术队伍实践能力弱。作为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监测技术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这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教育较为重视理论化内容,队伍环境监测实践工作能力并不突出,影响了监测体系的整体运行。最后是监控体系缺乏制度制约。在环境监控体系运行中,各项管理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管理过程中,监测体系内由于制度管理意识,造成了监测体系中制度内容存在漏洞、制度执行不严、制度监督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监测体系的建立。

3 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主要内容

为了更好的发挥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作用,以社会化理念提高监测体系建设质量,环境监测管理者根据监测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导,做好监测技术研究

随着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监测监控工作中的网络信息化技术水平正在不断地提升中。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包括了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监测技术发展。环境监测监控工作自身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建设有效监控体系的重要技术研究内容。特别是针对新型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监控技术研究,实现高效高质监测工作的完成,是当前社会群体对于监测体系建设提出的主要要求。如针对空气污染进行前瞻性监测监控,进而提出空气污染问题预警,就是当前环境监测监控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是体系建设配套技术研究。除了监测监控技术研究外,监测体系的辅助信息化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体系联络网络技术、自动信息监控报警技术以及数据记录与分析技术等技术研究,都对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发挥着重要的辅助技术作用。

(二)建立实践性工作教育机制,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在监测体系建设中,监测技术队伍建设与实践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为此,环境监测体系管理者应以实践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做好以下职业教育工作。首先做好职业岗前教育工作。对于高度职业院校毕业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监测实践经验的监测技术人员,管理者应以实践工作能力提高为目标,以环境监测工作内容与经验为内容,做好岗前教育工作。其次做好在职人员在培训教育工作。对于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在职监测技术人员,管理者应根据监测技术发展以及实际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为内容,做好在职培训教育,提高自制技术人员的监测技术水平与能力。最后是培养监测志愿者队伍。在社会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理念下,社会志愿者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提升。为此管理者应做好环境监测监控志愿者队伍的培养工作,发挥出志愿者在监测体系中的作用。

(三)完善监测体系制度内容,实现有效责任管理

监控体系制度建设的开展,对于体系监控质量与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监测体系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以以下制度建设为核心,开展制度建设工作。一是体系责任制度。环境监测是一项重视责任落实的监测监控工作。为此,监测管理责任制度建设就成为了体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工作执行制度。在监测体系建设中,各项制度的执行是保证体系正常运行以及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基础。为此管理者应建立有效的工作执行制度(如岗位制度、考勤制度、巡查制度等),保证监测体系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4 结束语

在环境建设管理工作中,监测监控体系的建立占据着重要位置。正因如此,监测管理者以社会化管理理念为核心,以监测体系技术发展、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三项工作为重点,开展了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工作,为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化研究支持。

参考文献:

[1]于飞芹;凌云;钱岑.南通市某化工园区环境监测监控预警体系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5(05)

[2]阮贞江.泉州湾污染物海陆一体化监测与监控体系建设研究[J].海峡科学.2014(07)

作者:胡一周 陈婷 张婕 胡俊

环境监测体系建设论文 篇3: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摘要:整体看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等。基于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国家出台有关政策以及政府采取保护措施脚步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有效对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是成正比的,经济的高速发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张,排放的污水、气体不断增加,这也就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大气变暖、水体污染严重等。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人们逐渐意识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前提追求经济的最大化,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本文就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对我国如何改善生态环境提出意见。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大气污染严重

PM2.5作为雾霾天气和现今空气污染的直接凶手,因其粒径小,可以很容易的附着在一些细菌病毒和有毒的化学物质上,通过人们的日常呼吸进入人体呼吸道及肺部,从而引发疾病。这也使广大市民和政府更加认识到了雾霾的严重性及其危害。而这种雾霾天气就是我国大气污染的最主要表现。

(二)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主要的表现就是雾霾天气。每年的秋冬季都会出现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科学家也对雾霾中的物质进行了研究,发现PM2.5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分,由于PM2.5直径小,它会夹杂在空气中的灰尘或者细菌病毒上面,人们呼吸时很容易把这种物质吸入到肺里面,从而引发疾病。肺部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高度重视。

(二)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人口众多,用水量也较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厂的面积不断扩张,用水量也不断上涨,排水量也不短上涨,这就形成了土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的现状。

(四)水资源短缺矛盾

据统计,我国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可达110个。更为严重的是,城市缺乏水资源的趋势在逐年的上涨。

根据我国发展和生态现状来看,河流断流现象更加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并且,相关部门检测到能够供给人使用的地下水越来越少。这种种现象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矛盾。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人口的不断增长

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对于各种资源的使用率情况都比较高。比如,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石油、煤炭等,这些都是通过地下开采而来,这就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会用煤炭来取暖,这直接给大气造成了污染;近年来,国家开放了二胎政策,人口数量也会增加,这也间接的增加了各种资源的使用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种种资源的使用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甚至超过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二)传统的经济模式

传统的经济模式是牺牲生态环境来达到经济效益高的目的。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以能源产业结构为主的。通过不断对煤炭、石油等过度开采以及使用,导致能源垃圾的排放量大,生态环境不能够及时恢复,使生态自愈功能下降。

(三)公民的生态观念

公民的生态观念影响生态环境。比如,一些厂子为了谋取利益,他们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只是一味的往河流中排放污水或者排放有毒气体,常年累月,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果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比较强烈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所以,公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强与否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与坏。

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建议

1.重视环境保护,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首先,人人都要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白拥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对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其次,国家要平衡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比重,要明确不能够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只有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足够强烈,就能够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来保护生態环境。

2.完善环保立法,创新环境保护体制

我国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环保立法,创新保护环境的体制。为了完善这一体制,国家要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立法的合理性以及生态环境立法的现实可操纵性方面考虑,确保让人民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让他们知道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立法的合理性。生态环境立法必须依赖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要确保在改善生态环境中能够顺利开展。

3.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环保意识

有关部门要定期开展生态法制宣传活动,提高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生态法治宣传活动,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为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有关部门还要派出专门的人员去监督生态法制宣传活动,看看他们宣传的力度是否到位,如果不到位,要及时督促。

总之,如果单方面发展经济或者保护生态环境,都不可能达到双赢。只有让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同进步,才能够构建出绿色和谐的社会,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晋,盛敏敏.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低碳世界,2017(20):6-7.

[2].我国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J].地质装备,2015,16(05):5.

作者:向倩

上一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论文下一篇:我国民办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