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中,教师实践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经验与未来计划,以至于把握现实行动。师范大学是教师职前学习成长的必要基地。探究中文高师生实践知识的生成,激发师范生的成就动机,进而促使其形成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应该成为师范大学努力的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探讨

摘要:智慧教学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方法的运用,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智慧教学,让语文课堂走向智慧,让教学智慧有效,教师要重视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内容的创新、方法的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就智慧教学的内涵和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实践价值进行解读,并提出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方法。

关键词:智慧教学;互联网;初中语文;教学优化

互联网+教育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一本书、一张桌子、一间教室”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通过智慧教学的落实,可以增强预习效果、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促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真正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就智慧教学的内涵和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实践价值进行了解读,并提出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方法。

一、智慧教学的内涵分析

1.定义解读

智慧教学是指借助互联网教学手段,在信息化技术准备、学习平台的运用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更精准、更高效。智慧教学其意义在于唤醒智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它以良好智慧学习环境的创设为辅助,以智慧学习为基石,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剂,促使初中语文教学走向智慧教育绿线,突出语文课本特点,完善语文课程标准,促使课堂教学时代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2.原则分析

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落实,要想实现智慧课堂的构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要遵从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要基于人本理念,遵从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在智慧教学过程中,在选择素材、制作课件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发展需求为前提,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利用资源帮助其实现文化积累,继承和发扬语文学科优势。

第二,要重视素养培养,结合课标要求。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结合音频和视频,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模式的优化,培养语言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审美能力。

二、智慧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实践价值

1.有利于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新課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在资源拓展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但是,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都是以教材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仅会降低学习兴趣,还不利于培养语文素养。而智慧教学是以互联网为辅助,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习资源,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对比分析、多文本鉴赏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2.有利于产生情感共鸣,提高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使其会做题会答题以外,还要提高对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智慧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为前提,设计真实情境,再现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还可以丰富思想情感,让语文教学活起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真正实现寓情于景。

3.有利于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每一步教学环节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初中语文智慧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制作微课,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解析课中难点、引领课后复习,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针对知识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在线教学引导,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对接,在精细化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促进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语文智慧教学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模式,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三、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

1.借助互联网,进入佳境,创优氛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还要丰富思想情感,提高理解能力。但在以往教学中,由于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导致学生对语文核心思想情感理解不准,很难把握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设计真实情境,在还原教材内容的同时,以看、听、说、演的过程中,创优教学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语文内容时,主要是通过民歌学习,认识木兰精神,认识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学习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制作微课课件,在课件中为学生播放木兰从军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对木兰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民歌和视频为辅助,在看、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通过交流沟通,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最后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小组借助互联网手段,选取自己喜欢的木兰从军片段,进行表演,在角色扮演、实际演绎的过程中,创优教学氛围,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源,将木兰的人物形象特点、木兰精神进行演绎,从而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运用互联网,上下对接,解析难点

受课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不足、接受能力差,在学习重难点的时候,很难掌握和消化,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时间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而互联网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对接,在教学引导中,解析难点,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语文内容时,借助这篇文章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在感悟母爱的基础上,引导其正确认识母爱。在学习时,为提高学生对母爱的认识,为让学生感受朱德笔下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除了课堂讲解以外,在课外,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在线教学引导,以钉钉、微信平台为辅助,在平台中,以“认识我的母亲”为主题开展难点解析交流会,让学生搜集有关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在对比现如今的真实样貌,在外貌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母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结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事实进行交流沟通,通过在线引导,提高对难点的理解。最后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母亲的印象认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对母亲的感情。在重视情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绪在情感的渲染中进入文本,认识人物性格特征。

3.利用互联网,引领预习,培养自主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但是,在以往教学中,受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学生不会预习,或者在预习的时候,学习目标不明确。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利用互联网,制作微课课件,引领预习,在明晰学习内容、认知重难点的同时,让学生会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语文内容时,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在预习的时候,为让学生认识作者愤懑的情怀,正确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思想,可以利用互联网手段,在微课课件中,为学生导入思维导图,在导图引导的过程中,引领预习,使其清楚文章的脉络结构,明确预习思路,提高理解能力,如:

(1)认识作者,感悟文人情怀

(2)探索背景,提升文章感悟

(3)深入文章脉络,体会文章立意

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按照作者、创作背景、文章脉络等形式,进行层层渗透。在微课引导中,促使其在预习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预习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互联网引导中,让学生以文章立意为主题,通过深入预习,绘制立意导图,提高预习学习效率。最后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将文章内容和立意进行导图设计,使得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围绕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在互联网引导下,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4.采用互联网,再现生活,丰富资源

在初中语文课标中,明确提到:要善于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在资源拓展的同时,开阔学习视野,让语文回归生活,落实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智慧教学的过程中,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可以采用互联网丰富学习资源,再现生活场景,在引用生活素材、探索生活的同时,促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有效应用。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语文内容时,文章从济南山、水等角度描写了济南的冬天,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在教学时,为促使学生学会寓情于景写作手法,可以借用互联网渠道,设计文章内容,将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美景再现,在场景模拟的同时,让学生说出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的样子?作者在描写济南冬天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欣赏美景阅读文章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散文文章特点,认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然后回归学生生活实际。此外,也可以“家乡”为主题,播放家乡美景,在观看的同时,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美景、美食,介绍家乡文化,在丰富思想情感,拓展资源的同时,让学生仿照文章的写作形式以“我的家乡、家乡四季之景、家乡情”等主题进行写作。通过互联网手段的有效利用,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让课堂教学更加有趣,让学习更加具有实效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智慧教学。

5.借用互联网,巩固复习,夯实基础

复习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收尾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夯实基础知识。因此,在智慧教学的时候,可以借用互联网手段,进行知识点总结,在学习平台发放复习单,让学生根据知识体系进行知识构建,制定复习计划。通过互联网教学引导,实现自主复习。例如,在复习《古代诗歌五首》语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制作微课复习课件,在课件中,按照层层递推的形式引导复习学习,如:

基础板块:

思维大爆发,文学常识巧相连

陈子昂   盛唐   《陈伯玉集》

杜甫    初唐   《王临川集》

王安石   北宋   《剑南诗集》

陆游    清代   《定庵文集》

龚自珍   南宋   《杜工部集》

提升板块:

字词巧解,真情赏一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指什么?

超越板块:

科学鉴赏,情意探索

1、请你談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地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你是怎样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通过微课课件的有效制作,在微课引领复习的过程中,夯实基础,让学生会复习,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从而改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智慧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要凸显语文学科特点,还要发挥智慧教学的优势,在智慧教学引导中,改善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通过教学环节的优化,促使教师利用互联网手段,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让教育智慧化,让学习智慧化。

[参考文献]

[1]马清清.“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智慧课堂构建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119-120.

[2]何晓铭.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2):35-36.

[3]杨瑰.“互联网+”时代初中语文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4):54-55.

[4]王可成,姚书丽.“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09-110.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塔县第四中学,甘肃 金塔 735300)

作者:葛建花

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篇2:

语文教师职前实践知识及其生成探究

摘 要:在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中,教师实践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经验与未来计划,以至于把握现实行动。师范大学是教师职前学习成长的必要基地。探究中文高师生实践知识的生成,激发师范生的成就动机,进而促使其形成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应该成为师范大学努力的方向。中文高师生的实践知识指其在知识学习领悟中形成的认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反思,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获得的信念和经验。在中文高师生的培养中,要以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知识的感悟习得、专业知识的训练应用、实习实训的体验反思,促进中文高师生对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的实践知识的生成,从而为其语文教师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语文教师 实践知识 中文高师生

作者简介:印文霞(196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学历,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路巍 (1982—),女,黑龙江宾县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师范大学的办学方向是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并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管理人才及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第二条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其中指出“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师范大学的特色是师范教育,即为教师职前提供学历教育,同时也应突出教师教育各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近年来,从理论研究到教学一线的实践都表明:在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中,教师实践知识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经验与未来计划,以至于把握现实行动。师范大学是教师职前学习成长的必要基地。作为师范大学学子的师范生,其实践知识是否形成,与教师实践知识的差别如何,应该是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急需研究的实际课题。探究师范生实践知识的生成,激发师范生的成就动机,进而促使其形成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应该成为师范大学努力的方向。以下将从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中文高师生的实践知识,中文高师生实践知识的生成三方面来论述。

一、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

(一)教师知识

对教师知识的认识国内外有多种看法,最通俗易懂的是教师知识两分法的观点,认为教师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界通用的观点。王跃红等曾采用两分法对教师知识进行了具体表述,他认为:教师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知识,包括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等,是经常停留在教师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另一类是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包括行业知识、情景知识、策略知识等。[1]

申继亮等在《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一文中针对师范教育的特点,从功能出发对教师知识作了精细的划分,认为教师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如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具体地说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知识。[2]由此看来教师知识不是简单的一两项内容的叠加,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所以陈振华用两分法、三个维度进行概括,他认为教师知识包括: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或命题知识与程序性知识。[3]这样的划分在学术界来说是比较科学的。

以上的三种观点我们可以看作是两分法、四分法、三维分法,都是从构成方面对教师知识的阐述,这些研究丰富了教师知识的整体性。综上得知,教师知识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人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特有的知识。

(二)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

教师实践知识是基于教师知识的一个分类,它与理论相对应,与应用过程相吻合,与情境经验相辅相成。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这正是教师特有的,区别于其他职业技能的认识经验。教师实践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和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六个方面。[4]

与教师实践知识相同,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也是动态的,是逐渐积累而成的,是发展变化的。姜美玲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一书中研究我国教师实践知识,认为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5] (P.114)由此可知,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动态发展的,其内涵是丰富的。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包含语文学科内容知识、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师自我知识五个层面。

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来源于教师职前和职业生涯,是其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实施和积累的经验,主导着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语文教师重构过去经验与未来计划,以至于把握现实行动。

二、中文高师生的实践知识

根据教师实践知识的动态性,我们得知:中文高师生正在学习并积累教师实践知识,这种实践知识正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它将对中文高师生当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实践知识是教师关于课堂情境和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是建立在前一时期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智慧的知识。由此我们认为:中文高师生的实践知识指其在知识学习领悟中形成的认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形成的反思,在教育见习、实习中获得的信念和经验。

今天的中文高师生即是明天的语文教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和准教师是相近的,只是在向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其实践知识显示的内涵与准教师相比有所不同。如他们已经具有学科内容知识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知识,欠缺的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和反思。这需要师范大学强化实践教学,积极关注师范生对于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的实践知识的生成,培养其实践智慧,完善其内在的知识结构体系,使其真正理解教师实践知识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尽快形成语文教师实践知识。

三、中文高师生实践知识的生成

(一)理论知识的习得

中文高师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理论知识,是本科期间学习内容的重要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受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制约的。为了考试去学习,强迫自己去学习,死记硬背去学习都是只“习”而未“得”,这种心理学上所说的“短期记忆”是不可取的。这里强调的“习得”是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是学习之后所得的经验成就。

(二)专业知识的应用

师范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方面都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运用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中文高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智慧。

陶行知的知行合一理论是对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极好阐述:“在学与做当中,知识与行为之间是统一的。知识是概念和行为的指导,因此行为是知识的人格化。脱离行为的知识是空泛的知识,没有知识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这两者是一体的,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离开其他而单独获得。”[6] (P.22 )中文高师生在大学期间的行动就是边学习、边应用。在学习生活中,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得以应用,这是中文高师生学习的动力。应用能检验师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运用的联系,应用中的巧妙设计、创新思维或对错误的反思、改正,都使学生有了新收获,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这样的经验、这样的教训都是促进中文高师生成长的动力,这些都是来自于专业知识应用中的实践知识。

(三)实习实训的反思

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要通过实践课程与教学来获取。师范大学在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中更应突出师范的特点,以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为重点。笔者所在院校的做法是:校内以教育实训为主,采取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项目团队等多种形式,使学习模仿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实训中可以进行中小学实际教学观摩,也可播放录像课进行听课、评课训练,同时广泛开展角色扮演、模拟试教活动。这种具体情境中的实践训练是积累语文教师实践知识的最佳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直观而真实的语文学科课程进行教学技能的学习研究,如观摩课,师范生可以直接感受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主动把其中有效的方式方法运用于语文教学实训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

教育实习是师范大学实践课程实施的具体环节,也是师范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最好形式。学生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零距离接触教育实际。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亲力亲为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都会使中文高师生形成一种具体的责任感。语文实习教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不再有学生般的犹豫等待,而是运用自己(或集体)的智慧去解决,这样敢于担当的思想、积极面对的行为,催生它们的教育信念,生成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

教育实习是生成教师实践知识的有效途径。当中文高师生在实习中练就了掌控教育教学的能力并获得成就感时,其教育信念才得以巩固深化,而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才能逐渐积累形成。教育实习让中文高师生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并取得语文教育教学的不同成绩,这些收获将坚定他们做语文教师的信念,并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

一批批师范大学的学子步入基础教育一线后已成长为优秀教师,他们对师范大学的期许是:职前——在提供学历教育的同时注重师范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更多地联系教学实际为未来的教师增能。[7]我们由此越发感到,激发师范生的成就动机,进而促使其形成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应该成为师范大学努力的方向。因此,在语文教师职前培养中,要以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知识的感悟习得、专业知识的训练应用、实习实训的体验反思,促进中文高师生对具有情境性和动态性的实践知识的生成,从而为其教师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跃红,王工一.教师实践性知识辨析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6,(4).

[2]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3]陈振华.把握公共教育知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3,(8).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5]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7]周正.优秀教师群体特征与发展机制探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11,(5).

(编辑:成向阳)

作者:印文霞 路巍

语文感悟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小学语文五层阅读教学模式实验探究

摘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认真、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总结归纳阅读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的五个阶段。理好学生认知理解的环节,组织好学生探究评价的过程,重视引导学生个性感悟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五层;模式;研究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能否拥有最准确、最直接、最完整的信息,从而为他的分析、判断并做出正确决策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说,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应该坚决承担起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责任。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更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阵地,认真、巧妙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提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为己任。

阅读行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相反的,一个人的阅读行为应该是系统的、整体的,是应该从阅讀起始到结束的各个阶段都进行有针对性处理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阅读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归纳了阅读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的五个阶段,并由此而提出了小学语文“认知-理解-探究-评价-创造”的五层阅读模式的构想,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 处理好学生认知理解的环节

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时候,我们有不少的小学语文老师喜欢从指导学生进行“初读感知”入手,通过这个环节来组织引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本的大体意思。这是一个常规的做法。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组织教学过程。紧接下来,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喜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由此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这两个环节的安排是非常科学合理的,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泛读环节的整体感知而顺利进入精读环节的理解感悟。这两个环节处理得好的话,我们就可以说课堂阅读教学的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而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语文教师在这两个环节的衔接方面处理得不够好,导致学生在进阶阅读方面遇到障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初读感知”,我们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弄懂课文的大体意思是不难的。但是在“精读感悟”环节,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没能从引导学生注重关键语句的理解分析入手的话,那么学生往往就不能发现课文的微妙所在,从而对课文的理解出现不必要的偏差。比如说文中对小男孩的刻画,如果我们没有把故事的过程与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不同时段小男孩的表现,我们就很容易得出小男孩是一个傻瓜的结论。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由“初读感知”深入到“精读感悟”环节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分析的要点。这样的话,学生才能够沿着正确的阅读方向取得成效。

二、 组织好学生探究评价的过程

对于以往的传统阅读课堂来说,如果我们较好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了“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那么我们往往就说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了。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仅仅这样做还是很不够的。这是因为,完成了“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只不过是完成了共性的阅读理解任务,对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还根本没有涉及。所以说,在今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还要提倡“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这两个环节教学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环节。也正是因为如此,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探究评价是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还是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在完成了“初读感知”和“精读感悟”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之后,就以为完成了教学目标,就此“鸣金收兵”的话,那么我们充其量不过是完成了共性的阅读理解教学,对于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还未涉及,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所以说,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还是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把学生的阅读理解成果仅仅局限于文意把握、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个人阅读理解的角度进行交流汇总,让他们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得到展示,得到印证,进而得到矫正和深化。比如说我们往往注重从小英雄的角度去歌颂他,反过来贬低德军军官,认为他是一个愚蠢透顶的人。而事实上,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去说一说他们的个性化理解,你就会发现很多令人惊喜的东西。

三、 重视引导学生个性感悟创造

哲学家米尔如是说:“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正因为创造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基础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完成。那么,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更好地进行学生创造力的训练培养呢?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源于他思维的能力。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则是由他的思维方式、方法等决定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感悟的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注意从中发现学生创造火花,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合理地创造。承接前文关于德国军官的话题,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没能引导学生关注这个陪衬性角色,那么是学生就没办法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当然也就无法谈得上思维的创造了。

参考文献:

[1]赵景瑞.优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透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2009.

[2]黄晓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文教资料,2017.

[3]潘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

作者简介:

王艺精,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山城中心小学。

作者:王艺精

上一篇: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论文下一篇:股票市场均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