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2022-04-16

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篇1:

我国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评价研究现状

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评价研究是促进健康教育质量持续改进和项目实施效益提升的重要基础。

作者:袁华 李文涛 彭歆 张萍 安力彬

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篇2:

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现状检视

[摘要]文章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特色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4年有关高职教育评价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将研究样本划分为前示范时期、示范建设时期和后示范时期,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同时期学术论文的作者、来源、年代分布和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把握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的研究热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后示范时期 高职教育 教育评价 现代化 研究现状

[作者简介]王金岗(1967- ),男,天津人,天津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天津 3004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标准、实现路径和监测指标研究”(课题批准号:AJA160009,课题主持人:荣长海)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BJA130098,课题主持人:荣长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随着2011年3月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完毕,我国高职教育开始进入后示范时期。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已成为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从加强组织领导的视角来强化督导评估的顶层设计。在实践中,如何完善高职教育评价制度,科学制定高职教育评价标准,开展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评估,引领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将研究样本划分为前示范时期、示范建设时期和后示范时期,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同时期学术论文的作者、来源、年代分布和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把握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热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始终跟踪着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因此,本研究在广泛查阅高职教育评价相关著作的基础上,以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4年所收录的有关高职教育评价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研究样本。为全面了解高职教育评价的研究现状,在研究样本检索的过程中,考虑到一些学者通常将“高等职业教育”简写为“高职教育”,因此,第一,采用“题名=高等职业教育and题名=评价or题名=高职教育and题名=评价(精确匹配)”的检索条件,检索出所有有关高职教育评价的论文404篇。第二,在此基础上,对文章题目进行分析和归类,重点归纳出“教育评价”“教育质量评价”“社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四类直接与高职教育评价相关的文章。第三,以“篇名”为检索项,分别以上述四类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最后共检索到70篇有关高职教育评价的文章,并以此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按照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启动和验收完毕的时间节点,同时考虑到研究成果发表的滞后性,将研究样本划分为前示范期时期(1979~2006年)、示范建设时期(2007~2011年)和后示范时期(2012~2014年)三个时期。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主要从学术论文的数量、作者、来源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着手,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特点,从而检视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统计分析工具选用SPSS18.0和Microsoft Excel2003软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计量统计与分析

1.论文数量增长趋势与特征分析。通常可以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发表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分析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由图1可以看出,有关高职教育评价的论文最早出现在2004年。2003年以前,国内有关高职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真空状态。2004~2014年累计发表有关高职教育评价的论文70篇,平均每年6.4篇。其中,前示范时期平均每年5篇,示范建设时期平均每年5.4篇,后示范时期平均每年9.3篇。由此可见,三个时期的年均发文量呈稳步增长趋势,特别是后示范时期,发文量增长幅度较大。

2.载文期刊分布与论文质量分析。研究样本选取的论文来源于47种学术期刊,每种期刊平均载文量为1.49篇。这些学术期刊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为便于比较分析,笔者将载文期刊分为中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两个等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质量公认度高,因此,本研究把不同时期中文核心期刊载文数量与该时期发表有关高职教育评价文章总数之比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重要参照指标。63页图2为不同时期中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载文数量统计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前示范时期发表的15篇论文中,只有4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占26.70%,论文质量相对较差;示范建设时期发表的27篇论文中,有9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占33.30%,论文质量有所提高;后示范时期发表的28篇论文中,有13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占46.40%,可见,后示范时期論文质量有明显提高。

3.论文作者情况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某领域作者发表文章情况,通常可以反映研究者的成熟程度。由“洛特卡定律”关于成熟研究领域发表文章的相关约定可以得出:当某一研究领域发表一篇文章的作者人数约占该领域作者人数的60.00%,发表2~5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占该领域发表一篇文章作者人数的25.00%、11.11%、6.25%和4.00%时,说明该研究领域基本成熟。本研究选取的70篇论文由60位不同的第一作者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共同完成,作者发文量如表1所示。发表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人数为55人,占论文作者总人数的91.66%,大大超过“洛特卡定律”所对应的60.00%;发表2~5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人数各占发表一篇论文作者人数的5.45%、0、1.82%和1.82%,均低于“洛特卡定律”所对应的数据。可见,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作者群尚不成熟,还需要培育。

根据“普赖斯定律”中关于核心作者的界定方法,通过对样本数据的计算,确定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可以称为高职教育评价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并且该研究领域中50.00%以上的论文应由上述核心作者完成。由表1可以看出,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共计5人,总共发表15篇论文,占发文总数的21.43%,远远低于“普赖斯定律”中所规定的数据。总体来看,国内高职教育评价研究者较分散,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论文作者所属单位情况如表2所示。有27篇论文作者来自示范高职院校,占样本总数的38.50%;有21篇论文作者来自非示范高职院校,占样本总数的30.00%;有18篇论文作者来自本科院校,占样本总数的25.70%;有2篇论文作者来自成人高校,占样本总数的2.90%;还有2篇论文作者来自研究机构,占样本总数的2.90%。由表2还可以看出,不同时期论文作者单位的构成也有所不同。在前示范时期,论文作者主要来自非示范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其中非示范高职院校占73.30%;在示范建设时期,论文作者主要来自示范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非示范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其中示范高职院校占40.70%;在后示范时期,论文作者主要来自示范高职院校、本科院校、非示范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其中示范高职院校占57.10%。可见,在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研究已引起示范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关注。示范高职院校对该领域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果和示范引领作用;研究机构对该领域的关注进一步体现了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分析

合理的分类是对研究内容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选择合理适用、切实可行的分类方法尤为重要。针对有些文章标题模糊、内容涵盖多个方面、难以分类的问题,本研究运用“篇名+摘要+全文”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文章关注重点内容的分析,将研究样本的论文主题进行分类,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前示范时期,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是教育评价,占该时期论文总数的46.60%;其次是教育质量评价和社会评价,各占该时期论文总数的26.70%;还没有关于第三方评价方面的研究。关于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11篇论文,关注的主题集中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学者们重点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构建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所遵循的原则,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和评价主体构成等。关于社会评价研究的4篇论文,关注的主题集中在问题对策和评价作用。学者们主要对高职教育社会评价的内涵、特点、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开展高职教育社会评价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前示范时期正值高职规模扩张阶段,高职教育评价研究主题比较宽泛,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出台,示范校建设拉开帷幕,高职教育开始进入示范建设时期,同时也标志着高职内涵式发展阶段的到来。在示范建设时期,学者们仍然关注教育评价的研究,相关论文占该时期论文总数的51.90%;其次是教育质量评价,相关论文占该时期论文总数的29.60%,略高于前示范时期;再次是社会评价,相关论文占该时期论文总数的18.50%;也没有关于第三方评价方面的研究。虽然该时期学者们还是侧重教育评价、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但是研究主题增加了评价标准、评价机制、评价制度和评价观等,高职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精细化的趋势。

后示范时期也是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阶段。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的颁布,从不同视角探讨教育质量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文章集中涌现,研究主题主要涉及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在教育质量评价方面,有学者针对现行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在定位、职责、功能划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应遵循定性与定量、分类与定向、硬性与软性相结合的原则,将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划分为办学资格评价、专业质量评价和质量保障三个子系统。也有学者提出工学结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学生为主、能力本位和全面性原则,把构建工学结合支撑体系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校内各级监管部门及教学实施者一同纳入评价对象中。还有学者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的核心任务,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构建一个开放性、多元性和立体化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上述研究更加注重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工学结合、服务需求和就业导向等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体现了评价方式的社会性和开放化,体现了评价主体、客体与方法的多元化。在第三方评价方面,主要是关于第三方评价内涵、意义、必要性、问题与对策的分析。有学者认为,推进第三方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评价目标模糊、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缺失、评价过程简单等问题,可通过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快评价制度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注重评价过程管理和构建评价预警机制等措施来解决。对于第三方评价必要性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減轻负担说”“评价作用说”和“科学公正说”。

四、研究结论与思考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对后示范时期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成果增多,政策引领作用显著。通过对论文数量变化、载文期刊分布与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发现,虽然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呈现论文数量稳步增长、研究成果逐渐增强的趋势。示范建设时期论文数量增长平稳;后示范时期论文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并且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与深度有所加强。不同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明显变化与国家有关政策文件的颁布关系紧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对高职教育评价研究产生了显著影响。

2.研究热点突出,研究趋势较为明显。从论文关注重点内容看,不同时期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主题和热点有所不同。(1)前示范时期,关注的主题比较宽泛。(2)示范建设时期,关注的主题开始趋向精细化。(3)后示范时期,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教育质量评价、第三方评价是高职教育评价研究的核心。特别是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现代化评价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等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趋势。

3.研究力量较弱,缺少代表性研究者。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的“普赖斯定律”和“洛特卡定律”,对高职教育评价研究核心作者群和发文量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国内高职教育评价研究人员较分散,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缺少代表性的研究者,核心作者群尚不成熟。

4.理论研究薄弱,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从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来看,高职教育评价研究机构和团队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纵观已有研究,多为对职业教育评价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大多数只关注应然状态,从浅层次尝试着研究,缺乏理论深度以及整体性和现代化的思考,忽视实然状态,导致理论研究薄弱、实证研究较少、前瞻性和系统性不强。

(二)几点思考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后示范时期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展望未来国内高职教育评价研究趋势,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优化研究范式,加强高职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开展一项研究的重要基础,并对整体研究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我国高职教育评价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紧紧围绕当前高职教育评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优化研究范式,加强高职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第一,努力探索适合现代职业教育评价的研究范式,为高职教育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指导、评价模式与方法的借鉴以及评价技术的支持。第二,通过相关政策引领、基金项目支持等方式,鼓励开展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在理性借鉴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评价理论框架。第三,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统一,着力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深度,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评价理论体系,为完善高职教育评价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2.创新研究方法,加强高职教育评价实证研究。如前所述,实证研究在高职教育评价研究中运用较少,绝大多数研究采用了思辨式的定性研究方法。然而,随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战略的贯彻落实,高职教育评价面临的新问题越来越复杂,比如如何完善高职教育评价制度体系、如何开展高职教育现代化监测与评价、如何推动高职教育“管办评分离”等,仅仅依靠傳统的经验判断和纯粹思辨已经难以科学、客观地揭示和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研究方法。为此,要聚焦此类问题,综合运用个案研究法、量化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案例剖析、定量分析和实地调查,得到第一手真实数据和发现客观事实,然后基于对这些数据和事实的分析论证,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从而为高职教育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有益指导,提高高职教育评价的现代性和科学性。

3.转换研究视角,加强高职教育现代化评价等热点问题研究。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引领下,教育现代化评价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的热点,而职业教育现代化评价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要转换研究视角,加强职业教育现代化评价等热点问题的研究。立足我国国情,剖析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监测指标,探索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还要加强第三方评价研究,营造良好的高职教育评价市场秩序。培育第三方评价机构,探索评价结果利用以及专业人员培养的方法,提高评价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完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真正实现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动态监控,从而提高高职教育评价的信息化水平。

4.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国际研究与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评价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要解决我国高职教育评价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需拓展国际视野,扩大与国外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研究机构以及国际评估组织的交流合作,注重国际化职业教育科研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国际研究,及时掌握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研究的最新动态,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评价的目标与任务,确立现代高职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

[参考文献]

[1]吴一鸣,孙晓雷.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现状与改进[J].职教论坛,2015(1).

[2]王永林.我国高职教育评估研究进展及内容的定量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2).

[3]肖飞.旅游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4]韩继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多元社会评价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5]吴亚萍,任爱珍.基于学生、学校发展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观[J].教育与职业,2009(2).

[6]周建松.构建开放、多元、立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7]刘向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创新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24).

作者:王金岗

教育评价研究论文 篇3:

继续教育评价研究

摘要:继续教育需要先进的教育评价。本文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继续教育评价的动态研究,缕析继续教育评价的阶段过程,构建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并针对目前继续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案。

关键词:继续教育评价;评价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发展趋势

一、继续教育评价的概念

我国学者将教育评价定义为: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并做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自我完善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综合对教育评价基本结构的了解,我们对教育评价可以简而言之地描述为:教育评价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依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一定的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行为和过程。

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使继续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继续教育评价在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继续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应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继续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评判的活动。从本质上讲,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继续教育评价的基本要素与一般的教育评价大致无异,但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所以继续教育评价在具体操作上也带有了自己的特色。

二、继续教育评价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确定继续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对象,即解决为什么要进行评价及评价什么的问题。只有目的和对象确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进行下一步工作。第二项工作就是科学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这主要是解决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以及持什么样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对象,精心设计评价内容,并将内容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

(二)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是科学收集教育评价的信息资料的阶段。信息资料包括由实验、测定而得到的量化资料及由观察、记录而得到的非量化资料。既可以是评价主体通过观察、测定等方式亲手形成的资料,也可以是被评者提供的直接性资料,还可以是第三者提供的间接性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如面谈法、察看分析法、观察记录法、测定法、调查法等。科学地收集教育评价的信息资料,除正确地选择收集方法外,还必须改善间接评价,加强直接评价,减少评价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层次和距离,以降低教育评价的失真度。

(三)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是继续教育评价管理的中心环节。其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包括对资料进行整理,给各项指标加权,选择具体评价方法,建立模型进行运算,并得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结果。教育评价不能满足于得出综合性的结论,还必须就评价对象的成败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为评价对象改进工作、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服务。

(四)反馈阶段

进行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决策反馈。反馈有两个作用:一是促进评价对象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利于其更好地发展;二是检验教育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的程度。反馈的方法有三:第一,向领导部门反馈,为决策提供依据;第二,在一定范围内公布评价的结论,以便同行相互借鉴;第三,向评价对象反馈,使其认清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

三、继续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继续教育评价指标

继续教育评价指标是指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对象分解出来的具体评价内容。继续教育评价指标一般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即效能指标子系统、职责行为指标子系统、素质指标子系统。

效能指标子系统包括效果指标和效益指标两部分。效果指标是指从工作效果的角度确定的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它是根据预期的目的,考察工作成果,而不考虑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效益指标是指从产出与投入的比例来衡量工作成果的指标,它把人力、物力、时间的投入和成果联系在一起来考察。继续教育的效能指标子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可至进行细分,如根据继续教育对劳动者的效能,可建立职工人才密度指标、人才当量数指标、高学历人才密度指标、高职人才密度指标、人才经济系数指标、人才科技系数指标等。根据继续教育对劳动对象的效能,可建立新产品开发率指标、人均技改数指标等。从继续教育对劳动手段的效能,可建立设备完好率指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指标等。

职责行为指标子系统是指对完成职责的外在行为进行评价的指标序列。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职责,它们完成职责的外在行为就不同,因此它们的职责行为指标也就不同。如对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进行职责行为评价,那么其指标子系统就应该由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办学指标构成。

素质指标子系统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条件的角度所提出的指标序列。素质是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条件,不同的评价对象,应设计不同的指标。仍以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作为评价对象,其素质指标子系统就应该由校舍建设、教学设备、教学队伍、后勤保障等指标来构成。

在进行继续教育评价指标设计时,要注意处理好指标的全面性与重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可测性与概括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使设计出的继续评价指标具有先进性、整合一致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二)继续教育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继续教育评价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不一样的,而反映该指标的价值及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力的标准就是其权重。我们通常把根据各级、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程度,给有关指标分派代表其地位和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数值的过程称之为加权。

加权的不同对继续教育评价结果影响非常大,而且加权也是对评价结果量化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手段对评价指标进行加权。我们通常选用特尔斐法和矩阵对偶法来加权。

1 特尔斐法

特尔斐法就是专家排序法,即一个使专家集体在各个成员互不见面的情况下对某一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看法的方法。其步骤是

(1)设计权重值分配意见征询表。一般形式如上表: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表中的“很重要”、“重要”等分级必须详细说明,说明其在何种情况下是很重要或是不重要。并要对这些重要性等级赋值。

(2)选择专家并请他们按规范填写意见征询表。

(3)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收回表格后,组织人员整理专家意见,求出每项指标的权重值平均数,同时求出每一专家给出的权重值与平均数的偏差,并将结果反馈给专家,开始第二轮意见征询,以便确定专家们对这个权重值平均数同意和不同意的程度。

(4)不断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再一次将权重值平均数反馈给各位专家并给出某些专家不同意之理由,让众专家再一次做出反应。重复进行步骤,直至再重复下去观点集中程度或认识统一程度

不能增加多少时为止。并将最后的结果确定为指标的权重值。

2 矩阵对偶法

矩阵对偶法是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在一系列可供比较的指标中,找出各项指标的优先顺序,从而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值的方法。其做法是对同一评价目标中的各指标逐一做两两比较,按重要性程度记分。两指标比较总分为4,若A比B略重要,则A记3,B记1;若A比B重要得多,则A记4,B记0;若两者同样重要,则各记2。然后将各指标得分求和,再作归一处理,所得数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例如上表。

若由两位以上的专家来确定权重,则将各专家对各指标的权重值分别求和,再取其平均值即是。

四、继续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与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评价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比较薄弱,导致对某些对象的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较差,而且体系过于庞杂,影响了教育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从事继续教育评价的具有足够专业水准的人员还比较少等等。

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继续教育评价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发展:

(一)在评价的思想体系上,要强调价值研究的基础性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首先要确定它的目标,价值观不同,教育目标就不同,所以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目标体系构建,是评价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在继续教育评价的思想体系构建过程中,多角度的价值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评价的思想体系建立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的基础上。转变旧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将是继续教育评价发展的一大趋势。

(二)在评价的目标体系上,要突出发展的动态性

目标是根据某种需要规定的行为目的,它是人们争取达到的某种预想结果的规格状态。目标体系是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我国的继续教育虽然有一个一致的总目标,但其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和目标体系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在继续教育评价中,要对评价对象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就必须在构建评价目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其发展的动态性,做到与时俱进。

(三)在评价的对象范围上,要体现超越单因性的整体性

继续教育所涉及的社会层面非常广泛,所以继续教育评价对象的范围也是空前的广泛。政府、企事业单位、办学实体、教师、学员及其有关继续教育活动都是继续教育评价的对象。因此,继续教育评价的对象要由单元性、因素性向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方向转化,以保证继续教育的整体优化和全面发展。

(四)在评价的方法体系上,要强调模式选择对条件的依存

教育评价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法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越性,也都有其局限性,每一种模式都有其适应的范围。在继续教育评价中,要根据评价活动进行的具体条件如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的不同来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评价模式。

(五)在评价功能的拓展上,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性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评价是一种选拔手段,强调其分等功能。而继续教育评价应大力发展其改进功能。继续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和根本要义,既不在于鉴别和选择,也不在于对学员进行警戒,而在于检查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取得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育过程,及时针对缺陷和问题进行补救和矫正。

(六)在评价的主体构成上,要主张广泛的参与性

在继续教育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构成应该具有广泛的参一与性,政府、教育部门、办学实体、教师、学生都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值得一提的是,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把他们当成评价的主体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七)在评价结果的呈示上,要突破封闭走向开放

继续教育教育评价发挥作用的方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能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信息,如果评价结果不向被评价者开放,评价就不能对被评价者起调节、导向和激励作用。有的评价结果也要向上级组织开放,为上级组织发挥调控、监督职能和改进工作提供信息资源。有的评价结果还应向社会开放,使之成为引导社会投资、消费的重要信息。

责任编辑:王红军

作者:吕世民

上一篇:财务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会计诚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