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

2022-04-22

摘要:世界经济到了“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世界潮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并重点从优化和调整对外贸易中的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市场结构、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这一影响的对策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 篇1:

新经济环境下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的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金融危机后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阴影,维护其自身贸易利益,表面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利用自身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优势,以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商品检疫检验制度、环境标志制度等为主要内容对贸易伙伴实行技术性的非关税壁垒,从而达到保护自身国家贸易利益的目的。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各领域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和影响越来越明显。新经济环境下,我国许多传统优势产品,屡次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困扰导致出口损失巨大,并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健康发展收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从新时期新经济环境下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新特点入手,分析了我国出口遭遇技术性壁垒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如何突破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出口竞争力,提出建议的措施,希望可以提供给广大进出口企业进行参考。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出口贸易;竞争力

WTO协议的实施,促进和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随着关税保护作用的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超越传统非关税壁垒的以国际安全、人类生命健康、动植物健康或生态环境保护等缘由出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演变为目前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极难克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道德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新形式的贸易障碍。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无疑会加大我国出口难度,削弱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我国企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广泛扩散化发展趋势时对我国建立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反应机制的刺激,要求我国相关产业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应对能力的迫切。

一、新经济环境下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念与特点

1.新经济环境下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念

技术性贸易壁垒, 英文简称TBT,在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含义可以概括为: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或动植物健康安全、生态环境或者防止欺诈行为发生,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而采取得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措施,实际则是对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设立的贸易壁垒,最终达到限制进口贸易的目的。在目前新经济环境下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种类繁多,除了包括动植物等产品检验和检疫外,如包装、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社会壁垒、道德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2.新经济环境下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1)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

新经济环境下,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不仅包括原来的与资源环境、人类健康有关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还包括越来越多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制成品产品,并且很多产品从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全部生命周期内,都有可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产品的领域更是从最初的有形商品的商品贸易领域扩展到无形服务的劳动力雇佣和金融领域。

(2)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上合理,实施贸易限制更具隐蔽性

实际上,众所周知,很多国家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多是以保护国家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作为借口实现贸易保护的目的。但是新经济环境下,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表面上看都具备十足的合法性,通过签订多边环保协定、制定技术标准、法规,给予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应的法律上支持。并且新经济环境下,新技术贸易壁垒的保护性越来越隐蔽,很多的限制进口手段规避了WTO的非歧视性、公平贸易、透明度原则,把人们视线通过间接途径从贸易保护转移到人类、动植物健康和保护环境问题上,表面上,无可厚非,实则是一种贸易保护措施。

(3)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复杂、灵活并更多参杂了行政干预的手段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遭遇的新技术贸易壁垒大多是涉及技术法规标准和一些突然检查的指标标准,甚至有很多都涉及到了国内的政策法规和行政干预。设计产品标准广泛而且复杂得多,认定标准和评定程序繁杂不统一,手段灵活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有些发达国家甚至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的使用用途等方式达到限制相关产品进口的目的。

二、新经济环境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相对萧条的新经济环境,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利用复杂灵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产业实施保护,制约我国的对外出口,已经成为了我国出口贸易中面临的最大最难克服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

1.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市场的占有率,降低我国出口收入

就目前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而言,如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在对我国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过程中,由于他们几乎都是WTO成员与环境委员会成员,是绿色贸易保护壁垒使用最盛行的国家。因技术贸易壁垒实施的严格的技术标准严格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尤其在农产品贸易中,欧美等国家地区指定的农产品进口标准特别严格,甚至高出国际标准,由于我国以前长期相对忽视环保产业发展,目前很多产品的各种标准还没有与国际接轨,相对滞后,因此面对这些国家针对性强的严格繁琐的检验标准,我国产品根本无法达到要求,不断提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大减少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数量,严重影响我国出口贸易是市场的占有率,降低了我国的出口收入。

2.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后,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地位的迅速提升,许多发达国家地区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比如在商品检验和检测方面,由于我国的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有一定差距,再加上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有些国家不承认我国检测检验结果,要求由指定第三方机构的认证,较高认证费用的增加,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出口成本增加,出口竞争力降低。还有曾经出现过我国的出口粮食、蔬菜水果还有肉类产品,因为不满足发达国家的绿色条款,而导致退货、禁止入境,在国际上造成极其消极的影响。还有某些发达国家设立企业作为市场准入门槛,如果我国出口企业为了出口,就必须被迫增加投入,各种出口成本的提高,极大的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

3.加剧了我国和贸易伙伴国家地区间的贸易摩擦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新经济环境下,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导致的国际贸易争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摩擦频频发生的主要缘由。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强大势头,在全球经济发展引发“中国制造威胁论”蔓延,所以有些国家、地区将自己国家的失业率上升和贸易逆差加大的发生缘由都归罪于我国的出口,隐蔽性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就自然而然的成为那些国家认为可以解决逆差问题和转移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由此引发我国贸易摩擦更是频频发生,严重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稳定和谐发展。

4.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

虽然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但是同时因为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也对我国提高国内产品检测技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也要求我国出口企业转变出口理念,从追求产品数量增加转变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质量标准提高。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为我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降低资源消耗、建立出口商品的品牌意识,改变出口产品的层次和结构。在此过程中,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会被带动提高,而且在商品生产使用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人类、动植物的健康与安全保护问题,对国际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经济环境下我国出口贸易对于技术贸易壁垒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我国反技术贸易壁垒体系,积极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

在加强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政策、法规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的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与反应机制。通过相关部门充分收集和整理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信息,逐步完善我国反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数据库系统,达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时为出口企业提供相关信息的目的。同时,我国还要完善我国自身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改变目前的被动地位,通过主动制定一系列的我国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进口商品实施有效地保护措施,根据经济政治形势需要有效实施报复,促进协助曾经实施的不合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撤消,实现对我国本土产品市场的保护,为抵制歧视性标准提供法律依据,形成我国应对国外的歧视性技术贸易壁垒相抗衡的机制,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增强我国抵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降到最低。

2.从政府方面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如果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我国经贸发展中,是我们不可避免遭遇的问题,那么我国政府应当大力推行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标准化发展战略。我们一定要积极参与各种产品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力所能及的提高我国自身产品标准的同时,熟悉了解最新的国际标准实施规则,改变原有的被动状态。根据标准积极改善自身产品。同时,政府应当积极协助出口企业,尽力将最新的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时有效的传递给出口企业,也可以通过财政资助、出口免税等政策来扶持鼓励出口企业发展。完善政府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咨询服务,在我国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继续完善补充,实现营造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的合法合理的公平法律环境。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出口企业中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出口产品的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在全球都呼吁低碳经济的今天,我们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有特色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标准,真正实行污染排放的惩罚机制,通过立法手段实施来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国际接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

3.从企业自身方面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国出口企业自身,提高对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防范警惕性同时,一定要尽快通过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加强自主技术创新、针对国际贸易的技术标准,消除国家间产品的技术差异,对于自身企业产品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不给他国对我国产品实施技术型贸易壁垒的机会。而且要研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品,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知名度,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在强调低碳经济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注意将发展环保经济、节能经济作为产品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避免发达国家因此对我国产品有针对性提出的技术型贸易壁垒。加大企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主要包括企业技术研发人才、技术创新人才、熟悉世贸组织原则应用的人才,同时,企业还要尽快根据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及经营理念适应科技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出口企业内部实施国际标准化生产战略,推广国际认证,使国内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尽快实现百分百对接,使我国的出口商品能够适应满足国际标准的要求,减少或者避免陷入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陷阱。

4.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协助企业抵御技术性贸易壁垒

健全完善已经设立的行业协会组织,目前我国行业协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而且缺乏产业代表性、力量薄弱。但是,我们可以从单个产业开始逐步完善行业协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等信息的统计和汇总,为国内本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以行业协会指定技术标准为主导积极引导企业逐步向国际通用标准靠近,对于因为技术型贸易壁垒引发的莫阿姨争端和摩擦,行业协会应当组织团队的力量积极应对,在行业内统一行动,联合突破抵御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和出口企业都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尤其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经济环境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际贸易局势发展趋势短期内尚不能确定,防止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的消极影响,对我国经贸的稳定发展更加重要。因此,我们要以保护国家外贸安全为大局,从企业产品出口安全角度出发,提高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确认识,通过企业提高技术水准、产品质量和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学习国外标准认证尽快实现国际接轨等措施,积极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健康的发展,保障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陶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商贸,2011(32).

[2]韩薇薇.我国食品安全国际贸易壁垒的原因透析及对策[J].经济导刊,2011(12).

[3]刘超.贸易壁垒倒逼机制下我国贸易结构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研究, 2012(08).

[4]古进.浅论技术性贸易壁垒[J].法制与社会,2011(08).

[5]刘易.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与对策探究[J].现代商业,2012(11).

[6]林泽.欧盟技术贸易壁垒现状及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J].中国商贸,2012(12).

作者简介:杨佳琦(1992- ),女,河北武邑人,渤海大学经法学院经济学专业

作者:杨佳琦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 篇2:

低碳经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摘 要:世界经济到了“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世界潮流。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入手,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并重点从优化和调整对外贸易中的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市场结构、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等几个方面提出针对这一影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经济规则

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到了“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所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就是如何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上来看,实体经济的调整方向已经不再限于纸上谈兵,最可能的是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向,向有别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转型即发展低碳经济和与之对应的低碳金融。甚至有专家称,“后危机时代”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就是低碳经济。本文就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作一个大概阐述,并分析低碳经济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同时提出针对这一影响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2003年,来自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发表,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理论界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从这一界定上可以看出,其实质是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对以往发展观念的改变。特别是2008年末国际金融海啸发生后,一些国家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相继采取“绿色新政”措施。由此,发展低碳经济这场被誉为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等各个方面的全球性革命拉开了序幕。甚至有专家拿它同以往的人类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提并论,评论它是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并担任了成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的重任。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低碳经济一旦成为世界潮流模式,将对中国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它首先会增加中国高碳行业产品出口的成本和国际市场价格,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进而,会逐渐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最终会恶化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环境。

(一)增加中国高碳企业产品出口的成本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目前,欧美各发达国家“碳关税”正处于策划或制定阶段,如美国拟于2020 年开始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而法国也宣布从2010年初开始对环保立法不及欧盟严格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虽然目前各发达国家还没有正式实施这一税收措施,但其一系列的前期工作足以证明“碳关税”的征收已经是箭在弦上。中国很多专家从贸易保护这一角度来分析,其实质就是一种新型的而且影响较大的贸易壁垒。如果这一关税一旦开征,中国高碳企业产品,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四大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成本必然上升。在价格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中国出口企业将无利可图。

(二)改变中国对外贸易的出口结构

中国传统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以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这种出口导向型结构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很大。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一旦将征收碳关税合法化之后,将严重中国的出口结构。首当其冲的就是将引起高耗能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加工贸易类等出口比重的下降,继而会对中国整个出口贸易结构和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如美国“碳关税”政策真正实行,必将引起欧盟成员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效仿。那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碳关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实施,这将对中国这样一个出口贸易占GDP 很大比重的国家而言,其影响不言而喻。

三、低碳经济下中国对外贸易应该采取的对策分析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危机余波未退、经济增长乏力,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未来的世界贸易发展也必然要呈现出低碳化特征。所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也必须要及时调整,力争能够在适应世界贸易低碳化过程中打破发达国家以“碳关税”为由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根据这一要求,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优化和调整对外贸易中的产业结构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正在逐步变暖,这一现状导致了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取代了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想跟得上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必须调整中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以碳关税为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发展服务贸易,对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进行强力抑制,同时,实施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和限制发展的高碳产业的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从而占领节能市场制高点。未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依托于中国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而这一点则有待于建设中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体系。总之,采取这些最根本的措施去应对发达国家即将实施碳关税政策,从而优化和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业结构。

(二)优化能源市场结构

中国拥有着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能源结构——“富煤、少气、缺油”,而这样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能源结构,即在低碳能源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以煤炭为主,“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尽管中国新能源技术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也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由于对煤炭资源的倚重趋势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所以在优化能源市场结构时要两手抓,既要照顾本国特性发展适用于煤炭资源的低碳技术,又要着眼全球开拓新能源市场。低碳能源技术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也是低碳经济实施的保证。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开发低碳产品。继续加强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同时应该大力开发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政府也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帮助其迅速产业化。争取在这些领域中取得全球领导地位,如此才能掌控未来新能源的国际话语权,突破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技术的垄断,最终实现中国能源市场结构的优化。

(三)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

当前在贸易新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虽然比中国先行一步,但是也并未走得太远。因此,我们应该从现在起步,从理念、制度、法律等各个方面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上低碳经济规则的制定以及新技术的研发,以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在这些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也不会等的太久。同时,应重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特征,与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参与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争取主动权,坚持《京都议定书》和WTO基本原则,维护自身利益,对待碳关税,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对,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最终确立对中国有利的、同时又是对中国外贸出口影响最小的碳排放额度、减排额度、碳排放交易规则和将来的碳关税征收标准。

(四)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政府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低碳经济建设不能仅靠道德力量或者企业自觉行为来推动,更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很多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成效,就是因为采取了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例如,目前挪威、瑞典、荷兰、丹麦、德国和英国等欧盟国家在已经开征碳税的同时对整个税收结构也进行了调整,而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不仅可以推动能效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而且还对本国对外贸易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实施了这么多年,但还是没有能够抑制住整体环境恶化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体制化的保障。所以,如果制度没有保障,那么先进的理念便无立锥之地。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所以我们呼吁国家通过立法和颁布对行业、部门的最低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国国际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困难与障碍是层出不穷的,碳关税可能是一道预设的天堑,要想消除碳关税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其策略只能是密切关注世界的潮流,以前瞻性的视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那些不可或缺的传统产业结构,从而不断增强中国外贸产业的水平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霍亮.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界,2010,(5):2-3.

[2] 郑春芳,陈仙丽.“碳关税”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四大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1,(1):30-32.

[3] 张昕宇.“碳关税”的性质界定研究[J].求索,2010,(9):28-30.

[4] 梁咏.WTO框架下碳关税可能引致的贸易争端与解决[J].法学,2010,(7):76-84.

[5] 黄河,赵仁康.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J].外交评论,2010,(5):123-133.

[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刘院丽

新经济对贸易壁垒影响论文 篇3:

我国FDI地区间溢出效应与渠道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本文采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方法,利用1998年~201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及其相应渠道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FDI不仅对投资所在地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地区间经济溢出,并且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远大于对本地经济的影响。这说明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是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对地区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在FDI地区间溢出渠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地区间贸易对我国FDI的地区间溢出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地区间劳动流动和地区间技术扩散对此影响较小。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区保护主义的削弱,地区间贸易日益扩大,由此促进了FDI的地区间溢出,但是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导致这两个因素对FDI的地区间溢出贡献不大。所以在地区间贸易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基础上,要加大其他要素的流动程度,通过FDI溢出效应来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FDI;区际贸易;区际劳动力流动;空间杜宾模型

0  引言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是投资国将资本用于东道国的生产和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是现代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自1992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吸收FDI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FDI接收国,仅次于美国。相对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资本匮乏,FDI的流入可以有效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且FDI的流入还伴随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传入。考虑到FDI给地区发展带来的多种可观收益,许多地区将吸引FDI作为发展日程的重点内容。政府希望FDI能够带来技术、管理经验、出口市场准入,同时外来企业的进入将会加剧本地区企业的竞争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很多经济文献都在关注FDI的经济影响,大多数研究均表明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odriguez-Clare[1]、Markusen等[2]认为,FDI通过联系效应可以促进本地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就FDI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而言,Barrio 等认为,FDI既可以通过竞争效应阻碍东道国企业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市场外部性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3]。杜江从数量上分析FDI对中国消费、资本形成、进出口以及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FDI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4]。罗雨泽利用1979年~2004年中国统计数据对我国FDI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国内投资、汇率、进出口额等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FDI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出口以及拉动国内投资的结论[5]。

  但上述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往往忽视了区域之间的互动效应,即地区间溢出效应。Haskel指出,FDI溢出沿行业路径也按地区路径发生。某一地区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会影响本地区的生产率, 也可能会影响周边以至地理距离更远的其它地区的生产率[6]。国内一些研究也发现,FDI不仅会对投资吸收地带来直接的经济影响,还会对投资地的周边地区带来间接经济影响,即FDI投资所在地的经济增长会通过地区间的人员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流及其他途径对其他地区尤其是周边地区产生影响,这种间接影响被称为是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例如,罗雨泽等研究了FDI外溢效应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对我国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现FDI对内资企业存在外溢的比邻效应,FDI的进入拉大了我国不同区域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差距[7]。符淼的研究表明FDI在中国的技术溢出存在空间相关性,但该项研究没有分析和区分FDI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溢出效应[8]。钟昌标更进一步地利用中国各省区1986年~2008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动态计量模型来分析跨国公司投资的地区影响效果。结果发现FDI不仅产生地区内溢出,也产生显著的地区间溢出,表明FDI在某一地区的投资不仅刺激和提升了本地区生产率绩效,同时也间接带动了其它地区生产率的改进[9]。

 但上述这些文献仅仅集中研究FDI是否产生了地区间溢出效应以及这种溢出效应是否显著,很少涉及到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是通过哪些渠道产生的,这些渠道因素对地区间溢出效应的贡献如何?对此类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也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因此,本文将FDI地区间溢出的主要渠道因素放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我国FDI地区间溢出主要渠道因素的影响,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借鉴,协调区域发展并进一步吸引FDI。

1  地区间溢出渠道因素的概念与内涵

1.1 地区间溢出的机理

 本地经济的增长受本地区自身经济因素和周边其他地区的影响。地区间溢出效应的传导是复杂的,溢出的传导渠道也有多种情况。首先地区间溢出效应是地区间空间经济交互作用的结果,如地区间贸易、劳动力流动、资本转移和技术扩散所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孙兆刚认为溢出的路径存在三种:一是经由机器设备、投资办厂等特定载体获取溢出效应的传导路径;二是经由商品贸易以不特定载体获取溢出效应的对流路径,三是不需要载体,经由研发以及干中学的方式获取溢出效应的辐射路径[10];其次,地区间溢出效应包含地区间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的影响,由于地区间往往形成专业化分工,因此不同地区之间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并且发达地区的技术也会通过这种产业关联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力流动而逐渐向其他地区扩散,由此产生地区间经济溢出效应。李静娴等认为本地区的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产业关联、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扩散三种渠道对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11];最后,地区间溢出效应包括地区经济的地理外部性。滕丽认为一个地区和周围地区即使没有任何经济联系,经济的溢出也会产生[12],例如去上海旅游,也有很大的可能去苏州、无锡等地旅游,这种地理邻近的外部性也同样会带来一定的溢出效应。对于FDI来说,投资所在地的周边地区必然率先对外资企业进行模仿,外资企业对周边地区的企业产生示范效应,也产生竞争压力,这些模仿效应、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均受地理邻近外部性的影响。

1.2 地区间溢出的渠道因素

  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溢出效应在地区间传导的三种主要方式进行分析,分别是地区间贸易、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扩散,以对三种渠道因素的溢出效应进行理论性解释。

  地区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其反映了各地区经济产业关联及市场依赖,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技术以及人文等的相互交流,同时为相互学习和模仿创造了条件,从而产生溢出效应。具体来说,从需求方面看,周边地区对本地区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本地经济发展又会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反映了地区间的相互需求会产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这种相互需求会对各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地区间的贸易也会促进地区间的相互学习及模仿,进而推动技术进步,分享溢出效应。从供给方面看,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地区间贸易会提高地区间的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不同地区的专业化分工,造成本地区对其他地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也形成了不同产业在地区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不同产业的区际关系将不同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区际分工与贸易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市场规模扩大,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同种企业的地理集中,实现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区际分工与贸易使得区域间相互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区域间相互依存日益深化。通过区际贸易,发达地区会引发一系列波及效应,对其他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周边欠发达地区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从而带来区域的外部性影响。此外,相对于区际要素流动来说,区际商品贸易流动性更强,相应的壁垒更低,往往地区之间的壁垒首先是通过商品贸易而打破的,因此一般来说,区际商品贸易对地区间的经济溢出影响较大。

 劳动力流动同样会带来地区间的溢出效应。区际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市场的调整机制,也是劳动力资源的空间再配置过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区际相互作用模式。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区际劳动力流动会平衡地区间的要素收入,并促进各地区的需求结构升级,从而带来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均衡发展。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过于完美,在劳动力流动异质性和集聚效应存在的情况下,向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反而会使得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根据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入会产生本地市场效应,促进当地市场规模的扩大、产品种类增多、要素的不断流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形成集聚效应,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加速[13]。但这种集聚效应对其他地区并非没有机会,随着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不断加强,拥挤效应将会显现,一些要素价格的不断提高将会导致部分产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而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即便在劳动力流动异质性和集聚效应存在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也会引发地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技术知识的传播。但是劳动力在地区间并非自由流动,而是受到诸多限制,因此劳动力流动对地区间溢出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制约。

 技术扩散是指本地区的先进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通过交易、合作等方式被其他地区使用、吸收、学习复制,乃至改进的过程。理论上讲技术扩散是地区溢出效应三个传导方式中最直接和有效的一个,因为不管是通过地区间的技术交流和学术研讨,还是相互之间的研发合作等,一旦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一个地区传导到另一个地区,会更容易被吸收消化,从而促进本地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即完成了溢出效应的传导。瑞典的著名学者Hagerstrand曾从空间角度,探究了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其认为创新一般具备改善生产率、节约成本的优势,这无疑会使创新地区与周围地区之间产生空间上的“位势差”[14]。位势差会引发一种平衡力的产生去平衡这种差距,从而促进创新活动向周围扩展,溢出效应在地区间传导。但是技术扩散在地区间传播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技术扩散对地区间溢出的影响同样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以上仅从理论上分析三种渠道因素对地区间溢出的影响,虽然认为三种因素对地区间溢出都会有积极影响,但各国国情不一样,对地区间要素流动的限制也不相同,因此三种因素对我国FDI的地区间溢出究竟产生何种影响,具体还要看实证分析的结果。

2  渠道因素对我国FDI地区间溢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形式与数据说明

 要进一步了解溢出效应的传导机理,首先要计算出FDI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并且需要得到FDI地区间溢出效应的具体数据。根据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依据空间计量方法,取自然对数后,可建立如下模型:

lnYit=?琢+?籽WlnYit+b1lnKit+b2lnLit+b3lnFDIit-1     (1)

+b4WlnKit+b5WlnLit+b6WlnFDIit-1+uit+?着it

  式中Yit、Kit、Lit分别表示第t年的i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资本总量和地区劳动力总量,为了尽可能消除内生性问题的影响,FDI采用滞后一期的i地区FDI投资额;W为空间权重矩阵;WYit为因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籽为空间自回归系数,反映因变量空间交互效应对因变量的影响强度;而W与解释变量相乘,代表空间滞后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uit为代表个体异质性的截距项;?着是误差项。

 本文数据来自1999年~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地区资本存量参考了张军等的做法,采取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15]。地区劳动力总量采用年末全社会就业人员指标。对于地区生产总值、资本存量、FDI这几个涉及到价格变化的变量,均通过价格指数进行调整,消除了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在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中,由于假设各单元是独立的,因此回归系数理解为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偏导。然而在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中,参数估计中还包含邻居的变量信息,这使得对估计参数的解释变得复杂[16]。对于包含了空间滞后因变量(WY)的空间计量模型来说,既存在直接效应,也存在着间接效应。

 在空间计量模型中,某一解释变量Xr(如式(1)中的FDI)对因变量Y的影响可以通过矩阵来表示Sr(W),如下所示:

                  ■=Sr(W)ij=(In-?籽W)-1(Inb3+Wb6)       (2)

 某一解释变量Xr的变化对所有地区单元的影响可以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地区间溢出效应)。Sr(W)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代表直接效应,即本地区解释变量对本地区因变量的影响,将其加总并除以地区数量可得平均直接效应;而Sr(W)矩阵的非对角线元素代表间接效应,即其他地区解释变量对本地区因变量的影响,将其加总并除以地区数量可得平均间接效应。将Sr(W)矩阵的对角线元素剔除后,每一行和代表其他地区对本地区因变量的总影响,而每一列和代表本地区对其他地区的总影响。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加总,可以得到总效应。

2.2 模型选择

本文根据邻接标准和距离标准建立了两种空间权重矩阵,邻接标准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如下:如i省和j省相邻,权重为1,否则为0,并进行了行标准化。距离标准空间权重矩阵的定义如下:i省和j省直接的权重为省会距离平方的倒数,也进行了行标准化。如邻接标准建立的空间权重矩阵回归的对数似然值最大,则说明我国省份之间的经济影响主要限于相邻省份之间。反之,则说明我国各省份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影响,相互影响范围较大。

 在模型估计之前,本文需要先进行数据平稳性检验,因为当截面单位数(N)大于时期数(T)时,数据的平稳性可能成为问题[17]。如果数据不平稳,则估计结果会有偏差。所以首先需要对各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的单位根检验使用ADF test,检验结果(表1)表明,有的各变量具有单位根,数据不平稳,但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均具有平稳性,所以不必进行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直接使用各变量的一阶差分进行回归分析。另外,适用一阶差分进行估计可以有效地消除水平变量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问题[18]。

首先进行式(1)的OLS估计,对OLS的残差进行Moran’I指数检验,发现其残差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表2),因此需要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根据Elhorst关于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标准[19],首先,使用邻接标准和距离标准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代入空间滞后模型(SLM),发现距离标准的权重矩阵的SLM模型对数似然值更大,说明我国各省份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经济影响,应使用距离标准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分析。其次,对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拉格朗日乘子(LM)检验,发现两者均通过检验(表2)。最后,将SDM与SLM和SEM进行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两个零假设均被拒绝,因此SDM模型优于SLM和SEM模型,最终本文选择SDM模型。

 为了克服样本不足的问题, 本文采用了面板数据(Panel Data)的分析方法, 并运用Hausman 检验来判定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谁更有效,并采用了稳健标准误差,以使得模型的回归结果更为稳健。针对这几种模型形式,根据前述检验结果(表2),由于OLS模型残差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应首先排除OLS模型,选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其次,空间计量模型分为多种类型,上文已经进行了几种空间模型的比较检验,因此选择SDM模型。再次,本文计算了SDM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本文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因随机效应模型的决定系数(R2)和对数似然值均大于前者,说明后者的拟合效果更好。最后,由于SDM随机效应1中的△WlnKt和△WlnLt两变量的系数不显著,并且,在SDM随机效应2中将两者去除。去除两变量之后,与SDM随机效应1相比,决定系数(R2)和对数似然值仅略微下降,并没有影响模型的拟合程度,因此本文选择SDM随机效应2作为最终的回归方程。

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FDI和WFDI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本地FDI和周边地区的FDI均带动本地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籽为0.593,且高度显著,这说明地区之间的相互经济影响程度很高,溢出效应非常明显。同时,本文也计算了SDM模型的平均直接效应、平均间接效应和平均总效应,见表4。

2.3 结果分析

  根据表4的计算结果,发现FDI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这说明本地FDI的增长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比本地区还要大。如何解释FDI的间接效应大于直接效应?首先,FDI在某地投资将会与其他地区产生产业关联,这种上下游产业链在地理范围内的扩张,导致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其次,从外资企业流出员工在地区间的流动产生的地区间外溢效应。再次,外部竞争的加入将会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竞争带动了周边地区企业的积极性和效率的提高,竞争也产生了地区间的外溢效应。

 本文还需要对影响溢出的渠道因素进行分析,考虑到溢出主要受到区际贸易、区际劳动力流动和区际技术扩散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Spillit=?茁0+?茁1Rrait+?茁2Labit+?茁3Techit+?着       (3)

  式中各变量的定义为:Spill表示地区间溢出效应,将FDI和WFDI与去除了对角线元素的Sr(W)矩阵相乘,计算每一行的行和就可以得到各地区产出受其他地区FDI的影响,即各地区FDI的受溢效应(间接效应);Tra表示地区间的贸易程度,因为较难得到地区间的贸易数据,但正如国际贸易当中的引力模型一样,地区间贸易量与各地区的GDP正相关,而与各地区间距离的平方负相关,即市场潜能指标,用该指标代替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总体贸易程度,即Trai=■■(j≠i),该指标也代表了某地区经济腹地的发展水平;Lab表示地区流动人口数据,该数据同样很难获取,因此流动人口采取估计值,计算公式为:Labit=Popit-Popit-1*(1+git),其中,Popit为i地区当年常住人口,Popit-1为i地区上一年度常住人口,g为i地区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用此指标粗略代表地区流入人口,如果该指标为正值代表人口净流入,负值则代表人口净流出,但不管流入还是流出,正值越大或负值越大,代表本地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越频繁,因此本文对该指标取绝对值,将负值变为正值;Tech表示地区间技术扩散,一般情况下,R&D经费支出越高,科技发展水平就越发达,如果一个地区的周边地区R&D经费支出水平较高,则该地区周边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就越高,该地区相应受到的技术扩散影响就越大,因此采取类似市场潜能的做法来定义Tech=■■(j≠i),其中RD代表地区研发经费支出。此外,由于Spill的计算结果是依据差分模型计算得到,因此(3)式的三个解释变量也取自然对数然后差分。

首先,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Tra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 表明它对FDI的地区间溢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省份之间的贸易自由度大大提高,地区之间的贸易依存度较高,从而使得地区间贸易对FDI的地区间溢出产生一定的正向作用。这也说明,在三种溢出渠道因素中,商品的流动是相对最容易而且也是最易降低限制的因素,这在世界范围内均是如此。

 其次,lab的回归系数较小,但为正,且达到1%的显著性水平,同样表明它是影响FDI的地区间溢出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这并没有反映出劳动力流动对FDI地区间溢出的真实影响,这是因为在所有的可流动生产要素中,最难流动且受到限制最大的就是劳动力流动,因此劳动力流动很容易受到经济环境、区域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例如,在本文的流动人口估计值中,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各年份的流动人口差异很大,在经济形势较好且劳动力流动限制宽松的年份,这些城市的流入人口比较多,而在其他年份则较少。这说明劳动力流动受到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因此其对FDI地区间溢出的影响受到限制,导致系数较小,但系数的符号为正,说明总体上劳动力流动对FDI的地区间溢出还是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再次,Tech的回归系数较小,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这说明它也是影响FDI地区间溢出的重要因素。其回归系数的大小介于Tra和lab之间,这也验证了技术扩散的流动性低于地区间贸易,但大于劳动力流动,因此它对FDI地区间溢出的影响介于两者之间。这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的认知水平和科技水平有差距,对技术的吸收能力较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扩散作用的发挥。另外,Tech的符号为负,说明它与FDI的地区间溢出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理论上的预测不同。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研发投入的技术扩散既存在外溢效应,同样也存在着竞争效应,即在有些情况下,周边地区的科技发展伴随着科技知识的外溢,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是外溢效应。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周边地区的科技水平提高使得周边地区拿走了一些本属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机会,削弱了本地的发展机遇,从而产生了周边地区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的技术扩散将发挥中部地区的劳动力优势,使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从而使得沿海地区这方面的优势下降。这最终说明,虽然理论上技术扩散对地区间溢出起到正向作用,但各国的情况不同,其结果应有所差异。我国技术扩散对FDI的地区间溢出影响为负,说明我国各地区研发投入所带来技术扩散的竞争效应大于外溢效应。

3  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政策目标之一是通过吸引FDI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但受到交通和基础设施、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吸引的FDI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FDI极大地促进了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对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发现,FDI对周边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比对本地区的影响更大,因此需要加强FDI的经济溢出效应,从而对周边地区乃至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加强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就有必要了解其传导机理。本文从地区间贸易、劳动力流动以及技术扩散三个方面,对FDI地区间溢出效应的传导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理论上,三种因素对地区间溢出都会有正向的积极影响,但通过对我国FDI地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地区间贸易是本地区溢出效应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作用的主要传导方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产业关联越强,贸易越频繁,溢出效应的作用就会越大,地区间贸易促进溢出效应在地区间传导,从而使地区间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劳动力流动与FDI的地区间溢出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流动促进了FDI的地区间溢出,但目前作用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容易受到政策、经济周期的影响,从而使得劳动力流动对地区间溢出的真正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技术扩散与FDI的地区间溢出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我国技术扩散的地区间竞争效应大于外溢效应。此外,技术扩散对FDI的地区间溢出影响也较小,这是由于各地区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不一,对技术的吸收能力较小,使得技术扩散的作用受到限制。实证结果说明,地区间贸易是FDI地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传导方式,劳动力流动和技术扩散也是它的传导方式,但目前其发挥受到限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以上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区保护主义的削弱,地区间贸易日益扩大,由此促进了FDI的地区间溢出效应,但是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由此这两个因素对FDI的地区间溢出贡献不大。因此,我国要真正发挥FDI地区间溢出的作用,即通过FDI吸收地产生强烈的溢出效应来带动周边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地区间贸易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加大要素的流动程度,通过溢出效应来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应极大地加强各地方的政策协调,进一步消除各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例如降低地区间贸易壁垒,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减少劳动力流动限制,创建技术交流平台促进技术扩散,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落后地区的吸收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 Andres Rodriguez-Clare. Multinationals, linkag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4):852-873.

[2] James R Markusen, Anthony J Venables. Foreign direct i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335-356.

[3] Salvador Barrios, Holger Gorg, Eric Strob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host countr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7):1761-1784.

[4] 杜江. 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2002(8):27-30.

[5] 罗雨泽. 我国FDI、经济增长与国内投资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方法(1979~2004)[J]. 当代财经,2006(3):97-103.

[6] Haskel, Jonathan E., Sonia C,et.al. Does in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oost the productivity of domestic firm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7,89(3):482-496.

[7] 罗雨泽,等. 直接投资的空间外溢效应:对中国区域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J]. 经济学(季刊),2008,7(2):587-620.

[8] 符淼. 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9,25(4):65-70.

[9] 钟昌标.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间溢出效应研究[J]. 经济研究,2010(1):80-89.

[10] 孙兆刚. 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11] 李静娴,陈安平. 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及其传输渠道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0,(2):138-142.

[12] 滕丽. GIS环境下的区域溢出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 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 Hagerstrand T. Innovation as A Spatial Process[M]. Chicago:University of Press,1967:89-93.

[15]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 经济研究,2004,(10):38-39.

[16] Anselin L, Le Gallo J. Interpolation of air quality measures in hedonic house price models: spatial aspects[J].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06,(1):31-52.

[17] Holtz-Eakin,D.,W.Newey, S.Rosen. Estim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 with panel data[J]. Econometrica,1988,56(6):1371-1395.

[18] 格林. 计量经济分析(第六版)[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

[19] Elhorst, J. Applied spatial econometrics: raising the bar[J].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0,5(1):9-28.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regional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in China

YU L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Key words: FDI; inter-regional trade; labor migration; technology diffusion; spatial Durbin model

作者:俞路

上一篇:银行信贷资金入市分析论文下一篇:心理学语言学转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