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调控宏观经济论文

2022-04-17

美元贬值对中国的负面影响由于美国大量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美元在过去六年里一直走低。去年夏季以来,更由于美国的次级房贷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的恐慌以及观察家们对美国经济预测的调低,美元下跌的速度更是加快。从2001年到现在的近六年间,美元对欧元、加拿大元、澳元等货币的贬值幅度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汇率调控宏观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汇率调控宏观经济论文 篇1:

论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摘要: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扩大导致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因此也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科学的分析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要原则出发,论述了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详细的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宏观经济;影响;政策

汇率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政策,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需要利用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来有效的进行干预与引导,以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有效的监管与调控也可以实现劳动就业、抑制通货膨胀、拉动内需、稳定人民币价值、维护国际间的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的稳定与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人民币汇率在外汇市场的波动会抑制宏观经济的良性化发展,因此我们要对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要原则出发,论述了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详细的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对策。

一、人民币汇率调整的主要原则

(一)主动性

人民币汇率关系到我国的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宏观经济发展,因此在人民币汇率调整过程中,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经济环境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要把握汇率调整的方式、内容、周期,同时汇率调整也要积极主动,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各周期都要主动采取调控措施,以减少宏观经济的波动。

(二)可控性

人民币汇率调整会引发宏观经济指数的各项变化,在宏观经济管理上要对人民币汇率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改革,同时对人民币汇率加强控制避免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

(三)渐进性

人民币汇率调整是一项周期性的工作,在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调整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宏观经济的长远发展。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回归市场的基本需求,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加强浮动汇率的阶段性管理,逐步的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

二、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宏观经济的有利影响

1. 人民币汇率有利于降低成本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原材料的购买量和消耗量巨大,而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能够极大的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同时也能够减少进口环节的支付费用。我国进口行业主要包括:天然气、造纸业、化工业、钢铁、航空、电子设备等,在人民币升值时购买这些材料会大大的减少成本支出,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国国内的天然气用量越来越多,我国政府和我国石油企业开始向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2017年土库曼对我国天然气日出口量增加了1/3左右,2017年12月27日对我国的输气量达1亿立方米,比前一时期增加了约3000万立方米。

2. 人民币汇率上升有利于技术引进

发达国家掌握着较为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污水处理技术、节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医学技术等,这些技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助推作用,我国要通过技术引进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先进技术,这也能够帮助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结构升级,因此需要提升人民币的汇率,通过汇率的调整来提升我国货币的价值,以此来收购国外附加值高的企业和引进高新技术。

3. 人民币汇率有助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的制造业和轻工业已被世界所认同,同时我国出口的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集中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由于成本支出少、技术含量低、人工成本便宜,在走向国际市场时主要以价格为优势取胜,但这种经济模式只是暂时的,虽然通过竞争的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利润,但资源的过渡消耗、人工成本的增长、产品更新周期限制、技术创新的迟缓等因素也给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通过人民币升值来促进产业升级,只有产业升级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为我国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二)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1. 出口压力增大

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消费、出口,在这三个主要力量中出口的力量占经济增长指数的大部分,并且出口行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中东欧铁路的通车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出口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使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上涨,这会制约我国的出口量,同时也会使出口低价格产品的企业倒闭,因此人民币汇率的上涨会给我国出口行业带来压力。

2. 影响外商投资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并且投资环境良好,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相对便宜,因此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投资,并且这个系数还在不断的增长,如果人民币汇率提升,会造成外商在华建厂、设备购置、人工劳动成本、税收成本、运输成本等费用的增加,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提高失业率。

三、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对策

(一)减少误区

人民币汇率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但调整人民币汇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要减少人民币汇率调整的误区,不能把人民币汇率与国家形象、金融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相提并论,不能一味要求人民币升值,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调整,确保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的增强,过分强调人民币汇率对经济发展无益。

(二)强化意愿结汇制

我国要强化企业的意愿结汇制,主要是通过国家允许来出售收入的出口外汇,出口企业在经营中除了专项外汇可保留外,其他外汇主要出售给国家指定的外汇银行,这种模式下会造成市场汇率的扭曲,因此企业出口意愿结汇是人民币汇率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应改革汇制。同时,意愿结汇也有极大的好处,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意愿结汇有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出口企业可通过保留外汇来降低汇率的风险;其次,意愿结汇可以促进中央银行的货币独立性,传统情况下汇率会产生波动,这时中央银行对汇率市场进行干预与引导,这会使中央银行对汇率的控制較为被动,强化意愿结汇有助于提高中央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外汇市场的扩张

我国应加强对外汇市场的扩张,并且要提高外汇市场的容量,这有助于我国国有银行机构的进场交易,同时能够使市场的参与主体增多,范围逐步扩大,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另外,市场机制是汇率定价的主导,我国应减少中央银行核定外汇的结算余额,帮助外汇市场进行扩张以提高汇率的市场化管理。

(四)改进汇率

汇率的改进主要是指浮动汇率,因浮动汇率是以市场供需关系为导向,形成过程也是复杂多变的,包括:经营主体对外汇的供求关系和银行交易价格的市场化,如果市场汇率偏离了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中央银行对汇率的预期值,这时中央银行会进行有效的干预。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会成为市场价格的决定者和主导者,而经济价格主体则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这类方式和做法不利于经济市场的良性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莫瑞斯·奥伯斯特弗尔德,肯尼斯·若戈夫.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冯涛,张蕾.宏观经济波动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06).

(作者单位:鞍钢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住房资金管理部)

作者:王连凤

汇率调控宏观经济论文 篇2:

金融看点 美元贬值对中国的负面影响等

美元贬值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由于美国大量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美元在过去六年里一直走低。去年夏季以来,更由于美国的次级房贷所引发的金融市场的恐慌以及观察家们对美国经济预测的调低,美元下跌的速度更是加快。

从2001年到现在的近六年间,美元对欧元、加拿大元、澳元等货币的贬值幅度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与英镑的汇率也贬值近百分之三十五。由于日本元和港元的汇率基本上是随着美元而起伏,所以美元对他们的汇率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

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贬值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累积幅度已经达到百分之十点六。但是,由于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又主要是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相对于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而言,人民币则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

两年多来,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分别贬值了百分之八点二和五点一。这对于中国和其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状况不仅仅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也非常不利于中国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由外销转向内需。

美元的贬值还使得国际市场上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上涨。一方面,因为这些商品主要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他们的价格上涨是对当前美元贬值的一个理所当然的反应。但是由于市场对美元继续走软的强烈预期,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比美元的贬值幅度要大。这对中国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仍然处于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国际市场的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进口的依存度非常高。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在推动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方面正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国为了进口与过去同等数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现在需要出口更多的商品。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对外贸易的福利正在受到侵蚀。

美元贬值还对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努力带来了新的困难。美元贬值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世界上的许多投机资本加速向中国流动。除非中国政府采取更加自由的汇率政策,允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升值,否则,中国政府便需要不断地投放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以缓接市场的压力。而不断增加人民币的投放,则意味着中国政府失去了通过紧缩银根来冷却过热的国民经济的政策选择。这一点正是多年来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元贬值对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也造成了直接的损失。由于美元是当今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许多国家都持有美元资产。美元贬值相当于美国将其巨额的外债与债权国进行分摊。截至去年底,在美国政府的近九万亿美元的债务中,有近四万亿美元的债务由外国政府和公民持有。假若美元贬值百分之二十,其所欠境外投资者的债务就将蒸发掉八千亿美元。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至少有八千亿以上是美元资产。因此美元贬值给中国带来的损失绝对不是个一个小数目。

正名为宏观调控

为了改善宏观调控,有必要澄清三个基本的概念,(1)什么是宏观调控,(2)如何进行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与改革及民生的关系。目前在媒体上、政策部门甚至学界中,“宏观调控”的含义被随意延伸,概念的混乱几乎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顾名思义,宏观调控指的是运用宏观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宏观政策”和“总需求”。宏观政策有两类,并且只有两类,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政府控制货币供应总量、税收与财政开支,调节以国内消费与投资为主的社会总需求。宏观调控从来不以供给为目标,从来不以产业结构为目标。

宏观经济和宏观调控始终是关于总量的,“过热”意味着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局部过热”的说法将总量偷换为具体行业、具体市场甚至具体产品的暂时供需失衡,是为计划体制下行政管理的卷土重来做舆论的铺垫。同样,通货膨胀意味着价格总体水平的上升,将通胀解释为个别产品价格的上涨,除了文过饰非,就是为具体产品价格的行政管理发放通行证。

宏观政策的目标是总量——社会需求总量,手段也是总量——货币供应总量和财政预算总额。各部委颁布的产业政策、房地产政策等因此都不属于宏观调控的范畴,而是行政管理或管制具体行业的供给。如此界定宏观调控,看似过于拘泥词义,未免狭窄与刻板,实际上却有着坚实的法理和经济学理论依据,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不管供给,因为关于产品、产量、销售、价格的决策都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只要符合法律,政府不能以任何名义进行干预。同理,投资和融资也是重要的企业经营自主权,完全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政府只能通过利率和税收等间接的手段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从法理上讲,控制牛肉面和商品房的价格是剥夺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而审批项目或责令项目下马则侵犯了企业的投资自主权。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既不可以也不应该管理供给,因为政府不可能比价格机制更有效地衔接供给与需求。凡供不应求,价格必然上涨,抢先增加产出者可从高价获得超额利润,厂商的趋利导致供给缺口缩小,价格回落,无需政府干预,市场自动实现新的均衡。

政府不管供给,自然也就排除了所有以“优化结构”为名的调控措施。实践中,计划体制的失败早已为“优化”的努力做了结论。从理论上讲,优化的前提是最优结构的存在,并且政府对这个最优结构的把握比市场更为深刻和更为全面。然而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政府根本就不具备这样的信息能力。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企业,产品以千万计,而消费者有13亿,纵有三头六臂,政府也无法获得关于生产与消费的足够与详细的信息。没有充分信息,怎么可能认识“最优结构”?又怎么可能合理安排社会经济活动?正因为意识到政府的局限性,我们于30年前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改革,将资源的配置从政府手中转移到市场上来。

宏观政策不以供给结构为目标,这并不意味着它对结构没有影响。以利率政策为例,若运用得当,可实现比行政性产业政策效果更好的结构调整。当利率上升时,资金成本增加,企业会重新算账,取消预期投资收益低于资金成本的项目,将资金转入投资净收益仍然大于零的领域。这样的调整是基于效率的,由市场择优汰劣,而不像产业政策那样按行业“一刀切”。因是自愿调整,既不存在“下有对策”的困扰,也没有主观判断所引起的社会公正性问题。

根据宏观政策和预期市场环境的变化,微观单位做出投资的调整,由此而形成的产业结构就是最优的,因为它最有效地衔接了社会供给和需求。换言之,“最优产

业结构”是市场自发活动的结果,是在无数市场参与者的趋利活动中形成的,它不可能被任何个体(包括政府)所事先预知,当然也就不可能作为政策的目标。

公司债是2008年一大看点

目前我国直接融资结构严重失衡,直接融资本来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股票,另一条腿是债券。但现在股票市场市值已经超过32万亿元了,而公司债券市场还只是个零头。

从国际市场来看,通常债券市场规模远大于股票市场,而我国目前债券市场规模太小。直接融资比例很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如果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不能充分发展,证券市场将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在我国公司债发展步伐太慢、门槛太高、审批制度不明确。公司债发行说是先从上市公司开始,但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却发不了公司债。——上市公司既然能够发行股票,而且能够从银行贷款,就应该可以发行公司债。因为发行公司债由公司自己承担风险,而债券风险比股票低很多。

因此要简化公司债审批手续,降低发行门槛。公司债发行应该比股票发行门槛更低、通道更宽,而不是相反。由于不能发行公司债,目前公司对银行贷款基本是短贷长用。如对于大量1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在到一年期后公司会还旧借新。如此短期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会增加金融风险。而公司债可以发行3年或5年期不等,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就比较长期化,不用到一年期后赶紧筹措资金还贷,然后再借新资金。这样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因为不用频繁地借与还,而且发债成本低于银行贷款利率。这还有助于金融脱媒,使银行不再过度依赖传统的存贷业务,而去发展新的中间业务。目前沪深两市近1600家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未被允许发行公司债。如果允许的话,相信大量上市公司会普遍选择发行公司债。

2008年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重点是大力发展公司债,这将是今年资本市场的最大看点。还应该看到,发展公司债有助于回收市场上的过多流动性。由于公司债的利息显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它对普通投资者跑赢CPI,增加稳定的财产性收入,也都有积极意义。

基金制造了中国的股价泡沫

现在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我国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具体原因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这样的上涨是否正常(会不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破裂)?

笔者认为,导致股市价格上涨的最直接原因是基金规模的超常规增长。有关统计显示,今年4月以来,仅仅6个月的时间里,国内基金业的成长迈过了3个台阶,基金资产规模从突破1万亿元,到超过2万亿元直至10月底的3万多亿元。我国基金业资产规模从0到1万亿元的跨越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而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只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可见,2007年基金业的发展是超常规的。

基金资产的快速膨胀的直接结果是蓝筹股的股价飙升。研究和分析基金的行为,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必须要说明。到目前为止,股票型基金持有股票的市值占总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60%,所有股票型基金的合约都有此项约定。这是由于基金业的发展恰逢我国股票市场走熊,因此,发展基金业的初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托市,希望基金在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买股票,这是熊市背景下的潜规则。在此规则之下,当基金份额急剧增加时,基金经理必须将新增的资金购买大盘蓝筹股,因为这些大盘股的流动性较好。因此,在2007年第二、三季度,当基金份额迅速增加时,蓝筹股价格也迅速飙升,形成了蓝筹股泡沫。于是我国股市诞生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万科)、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和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是基金制造了中国的股价泡沫。

中国股市需要“斧头”

在美国华尔街,如果分析师在某一个行业内排名第一,那么其将被称为“斧头”。华尔街的“斧头”们因为掌握着话语权,往往能对所在行业上市公司的分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上世纪末,正是那些大牌分析师“吹”起了纳斯达克市场的网络股泡沫,并进而波及到国内股市,华尔街“斧头”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国内证券市场由于诞生的时间相对较晚,加之分析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还没有产生类似华尔街“斧头”级的大师。

因为拥有了诸多大牌的“斧头”,一些境外大投行不仅实力超群,而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其评级报告甚至能够导致个股股价的涨跌。其实,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猎取利益,常常成为境外大投行的拿手好戏。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几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在汇金公司没有注资以及未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前,诸如“资不抵债”、“不具备投资价值”等含有“歧视性”的词语纷纷出现在某些大投行的评级报告中,及至战略投资者成功配售股份之后,其立即“空翻多”,“变脸”的速度亦堪称一绝,似乎国有银行一夜之间就从“黑乌鸦”变成了“金凤凰”。

此轮牛市中,QFII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后,成功地抄了A股市场的历史大底。然而,今年上半年QFII在一片泡沫声中的减持,并没有阻止牛市行情的脚步。相反,大牛市仍然如火如荼,股指的新高不断,也使QFII处于踏空的尴尬境地。此时,境外大投行罕见地一起集体唱空,并且建议监管部门动用行政资源打压股市,其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在股指攀上6000点的高峰后,市场出现调整本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境外投行又一次玩起了集体唱空的把戏。其间,某境外大投行发表报告认为,A股不单呈现全球股市中最大的估值泡沫,且为最大的盈利泡沫。另一国际大投行则发表报告预计,中国A股市场2008年的回报率为负11.3%……不一而足。面对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达成QFII额度由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的共识,以及机构建仓的需要,境外投行唱空A股助跌A股的意图不言而喻。

问题是,既然境外投行大肆唱空A股,为何还要求增加QFII的投资额度?既然A股市场存在泡沫且估值已高,为何QFII还要急于进入?笔者以为,无非都是“利益”两字在作怪。

境外大投行影响如此巨大,说到底还是国内市场的“软实力”不如人家。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大牌“斧头”。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境外大投行的“影子”。

在基金制造股价泡沫的过程中,有两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一是老百姓对基金的信任(更准确地说是迷信),二是监管者对基金投机行为的默许或纵容。

老百姓对基金的迷信源于对基金市场风险的不理解。大多数人认为基金收益高而没有风险的,有不少人以为,投资股票风险太大,投资基金没有什么风险,很多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基金是通过买卖股票来赚钱的,当基金在股价上涨过程中不断赚钱时,更强化了投资者对基金赚钱深化的迷信。在此过程中,基金营销人员及媒体舆论的刻意的误导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多数投资者是抱着发财的梦想来投资的,他们不知道基金市场的风险,也没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这可能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

可见,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者的无风险意识。他们可以因为预期高收益而疯狂购买基金,也可能因为害怕投资损失而疯狂赎回基金,如果出现大规模赎回现象,投资基金将面临极大的流动性风险的考验,股价泡沫将破裂,这将给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如果说上一轮熊市导致了很多证券公司出现经营危机的话,那么这轮股市下跌可能会导致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出现经营危机。作为政府可能将面临一系列金融风险和政治风险。

汇率调控宏观经济论文 篇3:

论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结构优化疏雨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担任着调控宏观经济,维持中国金融稳定运行的重要职责,对中央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正确分析是影响经济金融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中央银行资产配置情况,以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对央行的资产结构方面做简要的分析,并从调整外汇储备规模与结构配置不合理的角度对资产结构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央银行 资产结构 外汇储备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主要由国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和其他资产六个大的项目组成。资产结构则是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的资金在各种不同的金融资产中的配置,反映了中央银行为了贯彻落实货币政策,调控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货币数量,利用货币资金收购资产或放贷的方式来行使债权。因此,分析中央银行的资产结构能够把中央银行的风险降低,促进央行发挥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和安全,有利于探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动机、举措和发展方向。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规模与结构变化

2004—2013年这十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规模从78655.33亿元增长到317278.6亿元,增长率高达303.37%。以下从各资产项目入手,考察其规模和结构变化(见表1)。

1、国外资产的规模与结构变化

国外资产规模由2004年的46960.1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72233.5亿元,增长率高达479.71%,高于货币当前资产的总体规模扩张。外汇的规模大幅增长,高于国外资产的增速,其在总资产的占有比重也逐年稳步上升,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最主要的资产配置。货币黄金的规模一直以来保持在337.24亿元,直至2009年才得以突破,规模几乎翻番,达到了669.84亿元。其他国外资产的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在IMF的特别提款权)。

2、对政府债权的规模与结构变化

对政府债权的规模本来具有相对平稳的态势,直到2007年其规模陡然增加至少16317.71亿元,主要是由于财政部在2007年发行了1.15万亿的特别国债。而自2007年之后这个项目的规模和占有比重就呈现出了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

3、其他资产的规模与结构变化

其他资产是指央行负债表中未做分类的资产项目,主要反映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货币资产的数额,其规模虽然不断上升,但其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直接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数量进行调控,逐步转变为依靠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来间接调控资金数量。

三、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汇储备规模加速扩张影响货币政策自主性并加大国内通胀压力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扩张,货币政策的自主性由于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而大受影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其投放货币的根本渠道应该是通过再贷款,但由于中央银行面临着需要对冲的压力,于是采取了投放基础货币的政策,过多的基础货币则导致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2、外汇储备过大的资产结构减弱了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

近年来外汇资产的节节攀升,使得外汇资产成了规模最大,占比最高的央行资产,直接导致了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调控能力减弱,加之,外汇央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资产增长的被动性,这一切均对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提出了严重挑战。

3、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

我国金融市场的子市场种类基本齐全,包括黄金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等,但市场结构是失衡的。不仅表现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失衡,而且表现为资本市场内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内部的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失衡,最后将导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失衡。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缺乏层次性,各子市场配合不协调,市场效率低下,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金融配置效率低。

四、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优化的建议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结构最大的不合理之处就是国外资产尤其是外汇储备的规模过大,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不容忽视。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化中国人民银行资产结构,就必须对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和结构加以调整。

1、增加战略物资储备

综合我国现在进口形势来看,我国进口的大多是原油、煤炭等生产原料,今后我国应该进一步增加原油、煤炭等战略物资的储备,这也是利国利民关系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民生根本。其次就是要增加黄金储备规模,提高其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黄金储备是国际间进行清算和支付的重要手段,增加黄金储备以便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用来清偿债务,稳定币值和汇率。

2、适度控制或收缩外汇规模,提高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源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和金融改革安排,而非作为反危机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这正说明人民银行早已将资产负债表管理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内容。深入研究分析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规模扩张的深层次原因,适度控制或有序收缩资产负债规模,为货币政策操作预留足够的空间,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不仅可以省去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手续费,而且也能够减少铸币税,使得外汇占款减少。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后我国依旧是贸易顺差,但是在结算的过程中则是收取人民币,央行进行对冲的措施就不再是增发央行票据。同时,我国的商品出口到国外,国外商品利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回到国内,用来购买本国的商品,人民币的流通次数增加了但发行量却没有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压力。

4、建立和完善资产结构管理体系

首先是建立资产的市场风险计量系统。要对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必须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目前,国际银行通常使用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包括:风险价值(VAR),对交易账户表内头寸采用VAR分析方法进行市场风险计量;利率缺口(外汇敞口)分析法,采取利率缺口分析法计量利率(汇率)变动对银行资产账户当期收益的影响;久期分析法,采取久期分析法在整个资产业务表及表外衍生工具范围内全面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等。其次,逐步推进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它可以提供一套完整的分产品、分客户、分部门的绩效报告,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同时内部转移价格包含了市场风险成本,可以为分支行对外报价提供重要参考。此外,银行还可以先选择一些不同层面,利用系统提供的报告进行考核和激励。

五、结语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部门,其资产负债表既是中央银行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结果,也是中央银行进一步研究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在正常的金融环境下,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往往平稳增长,变化不大。但在经融危机中,以短期利率调节为主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基本失效。所以,积极主动地管理资产负债表在抵御危机冲击、提振市场信心、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与结构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 宋根苗: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浅析[J].金融会计,2011(2).

[3] 李杨:中国外汇储备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

[4] 郭树华、袁天昂、郑建团: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优化配置研究[J].时代金融,2011(26).

[5] 王晓钧:后危机时代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 武霞、罗嘉熙:我国外汇储备激增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刘琪

上一篇:民事执行和解法律论文下一篇:我国发展绿色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