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中国共产党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宏现调控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要途径,是应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和范式主张挑战的客观要求,是防范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和全球贸易摩擦的理性选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论文 篇1: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

摘 要: 班级建设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建设项目,就是指师生共同创建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环境建设。在班级的管理中引入了我国的经济方针: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通过小岗位的设置,让每一个学生各司其职,在一个共同的管理准则下生活、学习;通过小岗位的设置,逐步增设“班币”、“班级银行”和定期的班级市场,让学生在流动的市场经济下加强自我管理,以促进班级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 班级小岗位 班级银行 班级市场 激励评价

班级建设就是指师生共同创建好的学习环境,包括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环境建设。那么怎样才能拿捏班级管理中的“宽”与“松”的尺度呢?于是,就联想到了我国的经济形势“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岂不可以用于班级管理?

一、班级建设中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概念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指由学生来自主管理班级事务,即通过“班币”、“班级银行”和班级市场对班级中学生的各种行为进行协调和约束,使全体学生在班集体中和谐共生。

加强班主任和班级制度的宏观调控,是促进班级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班级建设中的加强“宏观调控”、提高“市场经济”的有效性

(一)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班级和谐发展。

1.宏观调控的首要原则就是制定相应的班级公约和准则,以及班币制度的流通。这些是无形的力量在约束着学生,比起条条框框的班规来说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小学学生喜欢新鲜、新奇的事物,班币背后的班级公约自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只是班级管理背后的一双手,渐渐“退居”班级管理的二线,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处于无形的调控中,使班级朝着既定的班级准则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促进“市场经济”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

1.有助于培养理财能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丰厚的经济条件下生活,可以说是衣食无忧,对于金钱毫无概念。但是通过班币的引入,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理财能力,知道如何配置每一笔钱的流通。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样的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想要获得更多的收益和财富,那么必须有付出。这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求知的积极性。

3.树立环保意识。每周五教室都会开放班级市场,将孩子们带来的小东西、零卖拍卖或者是采购。这样的开放市场让学生的班币得以所用,并且教室里没人要的铅笔有了新的家。

三、班级建设中的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的策略

(一)初探:班级小岗位,人人参与。

刚进一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还保留着许多幼儿园时留下的习惯,没有纪律和自主管理意识。这时就想到:为什么不专注孩子们的天性该放手让他们学着自己管理自己呢?

从班级事务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了班级小管家:晨间小百灵5名,负责一周的早读;白猫卫士4名,负责每天中午和课间教室的卫生和桌椅情况;小书虫管理员2名,负责整理书包柜;课间小巡警3名,其中2人负责课间10分钟教室的纪律和秩序,1人负责走廊上的秩序;勤劳蜜蜂岗2人,专门负责教室的点灯及投影的使用和开关。另外,根据就餐和值日的需要,安排了6名餐桌管理员和7名值日太阳花,这样班级的一半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小岗位。

一开始,小管家的聘用由班主任选择自律能力较强的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孩子。当孩子们彼此渐渐熟悉起来,就开始采用民主的方式推选。孩子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方式,觉得很新鲜同样也很郑重地对待每一次的聘用和表决权。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间接地让孩子们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摸索:引入班币,完善评价机制。

在了解了雷夫先生大胆在课堂上引入经济课程后,学经济的我也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把小管家的工作及平时孩子们的表现与“班币”挂钩呢?我开始在班级的岗位建设中引入班币制度。

常规方面:课间被课间小巡警表扬,能够文明活动的可以得到1元奖励;因为大声喧哗或者追逐被批评的则要扣除1元,午间的活动也是一样。出操被表扬的都可以得到1元。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班级里孩子们的课间和出操效率和秩序大大提高,不需要再有老师大声提醒甚至是一遍遍地反复操练。

小管家每月可以领取20元工作,被大家一直认可的优秀小管家还可以得到5元的奖金。小管家们的工作更是热火朝天。

(三)创新:班级银行,助力班级建设。

这个班级的孩子已经进入三年级,对于一二年级时实行的小岗位制度和班币流通已经运转得非常顺手了。三年级的学生开始慢慢进入自我审视和“叛逆初期”,他们更喜欢接受新鲜、刺激的事物,对于老套的东西开始产生排斥的情绪,在班级制度建设上,又开创了“班级银行”,退出了班级开放市场。

1.流动市场促进经济竞争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班级市场,只有货币进行流通,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为了促进市场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班级开放市场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每学期举办两次“拍卖会”,拍卖会不仅可以拍卖商品,更可以与学习相关联。例如,订购或者拍卖复习资料,让学生明白在无形的市场竞争中融入了学习的竞争。

2.网络市场加速经济增长

随着网络在学生身边的普及和学生年龄的不断增大,对网络先进技术的掌握,结合市场经济的运作,开发了股票运作机制。学生手中所持股票与学校对班级的评比,如“最美班级”、“文明班级”等方面挂钩,一旦班级获得荣誉,那么学生手中的股票就会如牛市一样利润飞涨。但是一旦被通报批评了,那么学生手中所持的股票就会下跌。在班级市场中,注入了新鲜元素,致使学生体验市场经济的波动和体会市场经济下的“博弈论”。

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班级制度和队伍的建设中,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及一定的规章制度、公约的约束和指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措施调动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追求的积极性。通过“宏观调控”的双手,有效促进班级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付勋华.巧用“班币”管理班级[J].有效德育,2015-7.

[3]廖东华.成长银行给力班级管理[J].育人艺术,2011-10A.

作者:徐娜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论文 篇2:

论宏观调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共产党要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宏现调控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要途径,是应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和范式主张挑战的客观要求,是防范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和全球贸易摩擦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执政能力

[作者简介]吴怀友,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博士;曹休宁,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湘潭411201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中国及其执政党提出的崭新时代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和根本要求。充分认识宏观调控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是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宏观调控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它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在交换中竭力维护和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又内生一套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它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使用或利用效率,而且成为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原生动力。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市场对金钱的贪欲,造成了人对物的崇拜,出现了人和劳动本质的“异化”现象。“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力量表现为它在消灭民族的狭隘性、促进入的普遍流动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同时,又使人成为市场体系的附属物,市场价值决定着人的知识、尊严、良心的价值,交往、文化的世界化反而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贸易和交换的自由反而剥夺了人格自由。“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唯一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个人的利益,特别是发财的渴望。”不论是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还是后来的垄断市场经济,每过一段时期就会发生一场程度不等的规模型经济危机,而每次经济危机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为代价的。市场本身不仅不能解决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而且往往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市场经济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痼疾,这是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生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固然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要素在部门间、地区间的流动来调节和平抑收人水平,但市场机制在本质上并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效率主要是市场的任务,公平主要是政府的任务。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时期,市场经济是最具效率、最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没有市场万万不能”;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的本性是趋利的,它可能把人们内心深处最自私、最卑鄙、最龌龊、最残忍的感情呼唤出来,使社会充斥着“潘多拉行为”:贪得无厌、尔虞我诈、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等。因此,中国共产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首要的是必须具备有效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能力。这就要求中国执政党在高度重视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的同时,必须加强政府治理和宏观调控,有效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创建一种能够避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

二、加强宏观调控是应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和范式主张挑战的客观要求

由于历史的巧合,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与西方世界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复兴在时间上大体一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美国的里根上台执政为开端,在西方社会掀起了一场以新自由主义理念为主导的,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市场化、消除通货膨胀和私有化的经济改革运动。在整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喧嚣于欧洲和拉美,90年代伊始的“华盛顿共识”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系统形成,新自由主义一时间成为全球化的同义语。世人被告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历史的“终极状态”,是凯恩斯主义别无选择的“替代物”。罗伯特·迈克切斯尼认为,“在我看来,全球化这一概念通常被用来描述某种无情的自然力量,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所以是一个易使人误解的概念。现在一个更好的术语是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声称最不受管制的资本主义体系即自由市场经济不仅体现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想,而且能够在效率、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分配的公正等方面使经济绩效达到最优化,在一个公平的、自由竞争的世界秩序里,任何政府干预、介人经济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他们提出“市场决定论”和“全球化决定论”,并把二者等同起来,创造出全球化不可避免,全球化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好事,全球化将在经济各个领域均衡发展并创造出“平等的活动平台”等一系列“神话”。表面上看新自由主义是为全人类谋利益,实质上是试图在变化了的世界形势面前,为维护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扩张的利益和需要而将其披上“全球化”的外衣。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凡是实施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几乎都发生了经济萧条,甚至严重的经济衰退”。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新自由主义理论和范式主张在全球泛滥所造成的危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纷纷反思和谴责新自由主义在指导拉美国家改革和俄罗斯转型的过程中给这些国家们带来的灾乱。如美国学者理查德·布隆克在《质疑自由市场经济》一书中指出:“人的理性可以创造新的活动和解决显露出来的问题,却不能预测和避免由于人们对自然界复杂系统的破坏而造成的危险和威胁。如果我们继续破坏社会合作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之间的必要平衡,世界将难以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将完全沦人市场的掌握之中,成为其奴隶,而非主人。”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也有力地揭示了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反对市场经济,反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实质;揭示了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将国家与垄断企业一体化,成为一种压迫多数人、剥夺多数人利益的暴力机构的实质。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苏振兴指出,新自由主义对拉美

经济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限制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自主性”,二是“在改革与发展关系上的误导”,三是“在国家与市场关系上的误导”。中国外交部拉美司参赞蔡维泉认为,“说白了”,新自由主义理论的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垄断霸权、国际垄断企业和国际金融寡头的利益,而让其他弱国和发展中国家任凭‘美国的手’去安排和支配全人类的资源”。新自由主义在俄罗斯推行的结果则是经济社会的全面“休克”。

由此可见,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发达国家假全球化之势与自由市场之名运用自身优势去畅通无阻地剥削发展中国家、努力维护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理论工具”‘“,因而是对客观全球化的利用、篡改、歪曲和误导,是客观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异化和变种。这就要求中国执政党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理论和范式保持清醒的认识,深入揭露和批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实质,充分重视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宏观调控,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把自由、效率、竞争与有序、公正、平等真正统一起来。

三、加强宏观调控是预防世界经济危机冲击和全球贸易摩擦的理性选择

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全球市场化或市场全球化。而市场经济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就深刻揭示了的。只要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周期性波动,就可能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生理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把市场经济产生的波动尽可能控制在可承受的幅度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预防或消除经济危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之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还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区域性、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威胁,随时都有被卷入全球性经济危机旋涡的可能。

近年来,全球新兴市场国家频频发生经济危机,如1994年墨西哥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俄罗斯危机,1999年巴西危机、土耳其危机,2001年阿根廷危机、土耳其危机等,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恶劣影响。全球化时代,经济危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危机往往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快速扩散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对与其经贸联系密切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短期内,对主要危机国·的经济构成毁灭性打击。如,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以惊人的速度扩展到邻近国家,引发了亚洲金融风暴;阿根廷金融危机迅速诱发了拉美经济危机,等。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在社会化的市场经济中,计划手段优在宏观层次,对调控社会经济资源有长处;市场手段优在微观层次,对微观资源配置有积极作用。“由于市场活动主体的信息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使市场主体具有盲目性,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难免会导致整体供需的周期性失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加以规范和引导,必将会导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个时候,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也就得以显现。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其经济开始广泛地、深度地融人到全球经济当中。对外经济贸易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交往,就有摩擦。经济学界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已经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根据人世的承诺,中国面临人世15年内“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允许成员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特殊保障措施。人世后,世贸组织成员国纷纷加强了对中国特别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的立法工作,针对中国的特殊保障条款相继出台。2003年起中国同欧盟、美国纺织品贸易战愈演愈烈。中国正在取代原来的日美、美欧贸易摩擦的中心地位,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新的中心。

日趋严重的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发展势必产生和正在产生严重影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调查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要有效预防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妥善解决国际贸易摩擦,离开了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单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显然是行不通的。

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是在高度集权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执政的政党,具有政企不分、党和政府全面插手经济、国家经营企业的历史和传统,使经济活动缺乏效益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执政党着力推行权力下放、政企分开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事实上出现了对经济活动既有权力集中迟迟难以改变的惯性力量,又有把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推向市场、撒手不管的各种倾向。因此,新时期加强宏观调控既不能回复到过去的做法,又不能使市场经济放任自流。所以,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加强宏观调控根本的是要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的职能,以防止走向两个极端,真正把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吴怀友 曹休宁

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论文 篇3:

论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 要:由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极为复杂,要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问题,须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有准确的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也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只有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才能健康发展。审计监督既是宏观调控体制的重要环节,更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审计监督。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审计监督;环保审计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

宏观经济调控的实施手段则主要是经济手段,因此具有非强制性。宏观经济调控是通过政府参与市场(充当“运动员”的角色),通过对市场的调节,改变市场信号,从而使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使经济总量发生变化,来矫正宏观经济失衡,维持宏观经济平衡的。经济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这些政策的运用,会对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继而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从而使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其调整其行为,最终重新恢复市场平衡。在市场经济中,除非是在战争时期,政府是没有理由普遍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因为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从根本上是与市场机制相排斥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从而也就必然导致市场优长的丧失,造成社会福利的根本性下降。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撇开特殊的战争背景,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有的时候也是可以采取行政和司法手段的,例如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条件下,政府可以采取直接控制收入增长的收入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但这类政策的采用除非迫不得已,应该禁止政府使用,并且政府要使用这类手段,也必须获得政府立法机构的授权。中国经济不管是在全球范围还是从自身发展进程角度,其长期发展潜力和前景确实值得我们充满信心。从全球范围来说,中国经济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潜力较大,工业化、城市化扩展空间也很大。同时,中国经济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体制条件,具备实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从自身发展进程来说,中国经济尚处于起飞阶段,进一步发展空间巨大,而且中国经济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市场规模,这样的市场规模将为中国技术持续创新与发展提供基石和可能,以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前现代社会,市场规模作为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使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虽然在工业革命之后,数学模型以及可控试验等科学技术的出现使规模在技术进步中的优势消失;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与技术的应用必须以需求为支撑,随着技术应用中累计规模效应逐步被即时规模效应所取代,市场规模的大小正成为新技术需求大小的关键因素,市场规模又将成为未来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不管是外部环境比较还是自身条件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要想将潜在的优势和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与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条件下,阻碍因素也非常多。

二、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宏观调控,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特别是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健全,财经法规不完备,人们对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不仅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时利用“有形的手”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供求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两大部分:调节和监督。执行调节职能的主要是计划、金融、税务和财政。他们通过国家计划、信贷、货币投放、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进行调节,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上述部门在调节的同时,还通过其业务履行监督的职能。目前,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工商、财税、物价、统计以及各专业管理部门,以上多数是属于专业性监督。通过各自的专业对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依法进行监督,所监督的仅限于分管的专业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审计进行再监督。审计在监督范围和关系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是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监督。审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不但同其他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一样负有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经济再监督,并为宏观调控提供审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供宏观决策参考。因此,审计监督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改制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应对国企改制过程进行全程审计监督,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保证改制的顺利进行。构建审计防护网,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在改制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外部审计组织应共同检查与改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离这些规定的行为。这就要求内审机构通过审计监督,重点关注国企改制中的资产评估、处置环节,查处人为低估国有资产、隐匿、转移或非法处置国有资产及随意核销资产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促进国企改制健康运行。对发现的问题应予以揭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向企业管理层提出意见和建议,防范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加强沟通,完善方案,保证改制进程。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及成本效益性,根据调查信息形成的改制方案不可能是最佳方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与实际经济活动不尽相同的情况,同时也会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企业及时掌握情况,完善改制方案,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应利用接触对象层次多、范围广的优势,发挥承上启下的信息传递者作用,把企业部门和职工的问题与意见客观、及时地反馈给企业改制小组,同时将有关的政策法规及改制意图、程序、方法下传给职工。发挥内部审计为改制工作充实信息、完善工作思路、争取职工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确保改制工作顺利进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是法制经济,绝不是完全自由经济,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需要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首先是立法,制定或修订适合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这些法律制度。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法规制度的贯彻,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不可能得到切实贯彻的,法律也成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对执行好的予以肯定,对执行不好或违反的予以处罚和纠正,保证法规制度的正确贯彻。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审计又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对保证法规的贯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可以检查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法规的落实;可以把贯彻的情况和问题反馈给立法机关和管理部门,以改进立法工作和改善宏观调控。审计是综合性经济监督,与其他专业监督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宽;二是层次高;三是内容实。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需加强政府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应实行“绿色”审计。绿色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确保绿色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它是对如实披露其资源、环境情况以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用以证实其真实性、合法性。目前,中国政府审计的管理体制是,省以下审计机关受本级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业务上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如何在这种松散型的体制下,调动地方审计机关和环境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实行绿色审计制度。国家根据各省、市、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将草原、林地、绿化、江河污染等内容作为评价指标,审计地方领导所出台的经济决策和所谓“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树立绿色GDP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发展资源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审计界积极推行绿色审计监督,加强绿色生态资源监管。环境审计工作要依法审计,就要有审计依据。如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备、不配套,则审计监督难以实现。近三十年来,中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缺乏具体规范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目前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中,都没有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使环境审计的实施缺少法律依据。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审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环境审计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审计标准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政府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政府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制定出环境审计准则和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办法,为开展环境审计提供切实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韩晓昕,张姗,姜玲珠.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审计市场改进实现的对策[J].现代商业,2009,(15).

[2] 隋玉明.试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党政一把手离任审计[J].中国农业会计,2012,(2).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孙红岩

上一篇:企业财务预警研究论文下一篇:民营企业市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