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医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藏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伦理道德精髓,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篇1:

依法治国背景下医药类院校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的融合与思考

摘 要:2018年8月24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全面依法治国又有新的重大部署。[1]法治教育逐渐成为各类高校推广普及的教育,对于医药类院校尤为重要。在当前医药类院校以医药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价值引领下,应多渠道、全方位、多元化推动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相融合。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教育;药德教育;融合

1 高校法治教育对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政策导向。医药职业道德简称“药德”,是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应遵循的核心价值观,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必须具备“医者药者仁心”,更要增强该专业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法治教育和药德教育不仅在调节方式上具有互补相适应性,而且在干预目的上具有事前防范与事后补救的同一性。

高校法学教育为“法治中国”培育法治文化氛围。法学是最古老的学问之一,但它不仅是知识,也是一门艺术,所以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学是神人之事,公正非公正之艺术”。不同于文史哲追寻真善美,法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它讲的是治国安邦之道,定分之争之术。[2]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法学都是所有专业知识里的普适知识。

2 当前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结合的现状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全校学生传递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明确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与义务。

2.1 法治教育尚未获取重视

由于大部分医药类院校没有法学专业,现实教学过程中法治教育缺乏独立的地位,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所获取的法律基础知识非常有限,并且具有形式化的趋势,法治教育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2.2 法治相关课程内容薄弱

在医药类院校较多涉及法律基础知识的课程以“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这一门必修课程为主,部分专业开设“药事法规”等课程,并辅之以选修课程。就课程设置的内容来说,相对单一枯燥,教材的内容里以抽象的基本原理为主,并且仅仅占据了一个学期,缺乏延展性与相关性,法治教育往往与药德教育教学中有割裂情况,即讲完“德”,再教授“法”,大学生往往刚刚接触法治相关知识,课程就已经结束。

2.3 法学专业力量相对欠缺

就师资力量而言,与其他专业相比,医药类院校中法学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往往是其他专业教师在教授法学知识,教师队伍自身也较缺乏专业的法治素养,在授课中会倾向性地削弱法律知识的渗透。高校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模式,更趋向于仅仅传播生活法律常识,而忽视了加强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树立高校学生的法治精神,这些都应该由法学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性与专业性传输。

3 医药类院校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融合的路径

3.1 科学定位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的关系

法治教育就像语言、风俗一样,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识,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与道德教育有许多紧密的联系。因为法律事务关乎人的身家性命、财产安全、社稷天下,兼济国民大众,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學子,更应学习渗透法治教育。药德教育,是医药类院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价值需求,提高医药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医药学生法治思维,是促进医药类院校依托行业办学、融入产业发展的行业需要,是凝练医药类院校校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果的文化需要。[3]

人类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在法治、知识和科研中心中促成的,作为培养专业素质人才的高校越渐成为这样的中心。[4]医药类院校应尽可能培养具备各方面素养的专业人才,应打破传统学科与学科之间单一的界限,实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教育,促进药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

3.2 创新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医药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效果,应先从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入手,引进相关法学背景和法学专业高层次人才,提升医药类院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基于当前部分典型医药类高校初步探索出了加强药德教育的新途径,将药德教育融入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应有方向性目的性加入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在第一课堂层面,鼓励教师将“药德.法治”价值内涵融入课堂教学中。在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从2018版教材与2015版教材对比中,已经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相关内容,目的是与时俱进,让高校学生全方位理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可以有方向性地把这些基本法律知识融入廉政教育课、药德教育课、党课、形势政策课堂中。药德与法治共同属于上层建筑,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畴。

其次是第二课堂层面,可以针对性的开设“药德大讲堂”、“药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药德主题辩论赛”、“药德知识竞赛”、“药师文化节”、“药学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药德教育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性的推动“拓展药德教育,助力药法同行”等融合药德与法治知识的相关实践活动,诸如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不仅可以向居民普及用药安全,还可以宣传法律法规,以此类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与专业理论课程相辅相成,逐渐形成法治教学的渗透性与多元化。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第三课堂,利用多样化传播渠道,创新型运用新兴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推广法治知识的普及,进一步拓宽法治教育渠道,更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增强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3.3 构建德法教育相融合的长效机制

当前医药类院校药德教育正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不断加深推进,诸如在必修课、专业课程中加入药德教育相关内容,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在“药德大讲堂”授课,通过第二课堂为学生建立德育体系,辅助各类技能竞赛、校园文化活动灌输“药德”知识,不仅让医药专业学生明白敬畏生命、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良心制药的医药道德,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重要的是让医药专业的学生理解药德知识与法治知识的结合,可以使药德的内在作用更好的与法律的外在作用融合渗透,从而推动社会前进与发展,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之于医药专业学生要实现三大目标:形成医药专业基本理论体系;训练运用基本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方式。[5]显然,单一的专业知识传输只能完成第一个任务。医药类学校各门课程应分成不同教学形式来实施,主要是讲授课、案例分析课、实验操作课和互动讨论课,形成组织形式多样、教学互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格局,以便学生能尽快构建起知识理论体系。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融合也是辅助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学生人格培养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力量。

4 结语

医药类高校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在于其背负培养我国医药行业人才的重任,此类院校更应秉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立足于促进医药产业前进、保障用药安全、主张良心制药的高度,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办学理念,凝聚合力的价值导向及引领作用,搭建合适现当代大学生易接受、想关注、喜理解的法治教育与药德教育相融合的学习平台。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8年课题“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高校法治教育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DS201810)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04).

[2] 郑永流.共渡法学之彼岸.[J].法制资讯,2010(11).

[3] 王华锋,王玖姣.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38-40.

[4] 周鲁卫.大学宪章,凝固的教育理念.[J].复旦教育论坛,2005(01).

[5] 姜裕富,李剑秋.论法律职业化教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

作者:周梓萱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篇2: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  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医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藏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伦理道德精髓,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文章在分析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提升思政课教师中医药传统文化素养、丰富理论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及建设“中医药+思政”教学资源库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中醫药文化;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的讲话)。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和灵魂,为中华民族繁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中医药再一次为世人所认知,中医药文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得到极大彰显。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医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高尚医德和良好人文素养这一重要使命,理应结合医护院校办学特色与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将其巧妙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探索形成富有医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一、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医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自信不仅包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自信,还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典型代表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肯定。目前中医思维弱化、中医评价西化、中医学术异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其根源就在于缺乏中医药文化自信。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着培育全面发展、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医护人才的重要职责,而且还肩负着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使命。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神内核与价值理念,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二)医学类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指出,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同样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因此,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医护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更强的独立性、多变性、活跃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给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医学教育和学生自身特点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富有医学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因此,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其相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新时代医护类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培育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优秀医护人才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治愈机体疾病,同时也注重看病就医过程中的体验感与舒适度。社会对医护人员职业素养、服务态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化和情感的服务。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承担着对医护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对医护生进行医德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而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培育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行性

国家层面坚实的政策支持、中医药文化与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性为二者有机融合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一)国家层面坚实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相关文件。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文件强调要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研究设计适宜的中医药文化教学内容……提升青少年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这一文件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指明方向。2020年4月和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两份文件相继出台,文件均强调,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教育、共识医者仁心。国家层面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为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医药文化与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1. 中医药文化是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文化既是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指出:“大学阶段,应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既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医护类高职院校独特的专业属性,理应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彰显医护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2. 中医药文化与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与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诉求是相吻合的。2009年,中医药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通知(国中医药发〔2009〕23号)明确提出:“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具体阐述就是医心仁、医道和、医术精、医德诚。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崇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想,秉承“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信念,倡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守护“医以济世,术贵乎精”的精神,恪守“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准则。而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承担着对医护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对医护生进行医德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其目标是要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医护人才。中医药文化与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价值取向与道德诉求上的一致性为二者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

3. 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治疗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借鉴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神农尝百草”至今,中医药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理念,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理论等,这些治疗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借鉴。如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2]。在中医药文化中,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人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启示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联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发挥育人合力。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辨证施教”,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治未病”是指“在疾病还未发生的时候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疾病,已经出现疾病时对疾病进行干预以防止疾病的演变,疾病痊愈后要防止复发”[3]。这一治疗理念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预见性,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及时预见或发现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或问题。对于已经发现的矛盾和问题,迅速分析病因,查找根源,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早、做前,及时化解矛盾与问题。

4. 中医药文化中“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对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的启示

中医虽历经数千年的迁衍流变,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徒弟跟随师父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掌握诊疗技术、积累实践经验,并在耳濡目染中传承师父的高尚医德和为人之道。这一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取决于思政课教师所讲理论、道德观念的正确性,还取决于思政课教师自身言行举止的示范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嘱托,其中,“人格要正”即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重视发挥自身的道德力量,注重言传身教、示范引导,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感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医护人才。

三、中医药文化融入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中医药传统文化素养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但如何将中医药文化精髓巧妙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的思政课教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因此,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关注、学习、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掌握中医药经典、名人典故、中医药科普知识、中医药政策法规等,不断提升自身中医药文化素养。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加强与中医药专业教师合作教研,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挖掘教学素材。从学校层面讲,医护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邀请中医药名师开设专题讲座,组织思政课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等。同时,按照学校思政教育发展所需,积极引进复合型思政教师人才。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可聘请行业先进模范、名家大师和专业课骨干讲授思政课。通过上述举措,增强思政课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结合的能力,为更好地将中医药文化精髓融入思政课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

医护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健康守护人——合格医护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切实担负起这一使命,须结合医护专业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医德教育、人文教育等德育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中,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时,可请同学们谈谈选择医护院校和所学专业的初衷,邀请名医校友进课堂作经验分享,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认知和专业自信。在讲授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可例举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等相关事迹,讲述“神农疗疾尝百草”“董奉杏林传佳话”“葛洪倡导廉便药”等医德典故,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患共情能力。在讲授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时,可通过解读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剖析医疗纠纷案例等,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同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和有选择性地融入中医药文化,如在讲授第十章第三节“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内容时,可例举中医药在医学史上的卓越成就,特别是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突出贡献,从而帮助学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在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时,可结合中医药界最新政策、热点话题、热点事例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拓展视野。

(三)将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国家近些年出台的思政工作相关文件如《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等均要求高校思政课须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两方面,课堂实践是借助于课堂时间来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如主题演讲、辩论赛、角色扮演等;社会实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如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医护类高职院校应发挥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将中医药文化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如在课堂实践中,可开展中医经典诵读、中药方歌比赛,组织以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家事迹为主题的演讲、角色扮演活动,围绕医术与医德何为重、先收钱还是先救人等问题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医德修养和中医药文化自信。在社会实践中,既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中医药国情调研,也可组织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和生产基地,还可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和农村,开展中医药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如进行中医药健康咨询服务、中医药知识宣传,实施中医推拿、中医针灸等医疗服务。通过开展此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前景和行业发展,增强职业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建设“中医药+思政”教学资源库

成立一个由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思政课教师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协作组,开展集体备课与合作教研,共同挖掘中医药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德育资源,建设“中医药+思政”教学资源库,为思政课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资源库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类别:文字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视频类、软件链接类等。文字文本类包括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中医药古今名著电子版、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电子教案与教学课件、习题库、试题试卷库等;图形图像类包括中医相关人物图片、中医药器具图片、中医药治疗图片等;音频视频类包括与中医药相关的视频讲座、文献纪录片、电视连续剧、电影等;软件链接类包括中医药相关软件与网站,如中医智库APP、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中国中医药网等。建设“中医药+思政”教学资源库,在满足了课堂教学、教师备课、学生自学等教学需求的同时,实现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74.

[2]刘应科,孙光荣.中医临证的四大核心理念之整体观[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5):1-5.

[3]林合华.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系列论述与其传统文化观的关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99-103.

[4]颜培正,孟宁宁,刘长玥,等.中医药思想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2):169-172.

作者:赵静

医药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国外药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 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药类高校在传授学生现代药学理论、制药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药学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美、德两国的药学院校在入学方式、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考核等方面均融合了职业道德培养要素,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其经验,我国药学院校药德教育的开展也应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入手,多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建立符合药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 药学;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美国;德国

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简介:于美亚(1979- ),女,浙江绍兴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宁波市2014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医药类大学生药德教育探索》(编号:YGH119),负责人:于美亚。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特殊行业。医药类大学生是未来医药行业的生力军,毕业后将服务于医药行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药学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医药行业今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纵观当前我国医药类高校药德教育,普遍存在着药德教育内容空泛、与现实需求脱节、药德教育方法单一、药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一、相关概念

(一)职业道德

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我国学者从社会本位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人们在职业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1]。它强调的是职业道德的不可违背性,以及对人的规定性。而西方学者从个人本位出发,注重个人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他们倾向于把职业道德看作是个人的一套处事原则,是一种价值观和遇到困难时能正确应对的一种能力。职业道德只是给人提供了一些基本规范和准则,然而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它需要人灵活的运用,是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密不可分。因此,西方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注重与实践的结合。综合中西方学者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职业道德是人在基于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待自己职业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处事能力。

(二)药学职业道德

药学职业道德简称药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药实践领域中的特殊表现。药德最基本的原则是:保证药品质量,增进药品疗效,实行社会主义的医药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2]。它是药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调整医药人员与患者、与服务对象、与社会之间关系及医药人员同仁之间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以及药学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基于这些规范、原则而形成的一整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处事态度。

(三)药学职业道德教育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培养药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它应贯穿于药学生学习期间的各个阶段,包括入学、专业知识学习、实习实践、毕业离校前等阶段,是职业道德教育在“药学”上的具体化,是通过对药学生药学伦理知识的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熏陶等,结合学生自身的潜在性和发展性特点,发挥其主体性,使其集“仁心”与“仁术”于一身,成为既具有扎实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药德素养的药学工作者的教育。对于药学生的药德教育要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

二、美国药学院校药德教育情况

在美国,药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职业资格考试进行的。通过数十年的争论,1997年6月14日美国药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PE)通过决定,将临床药学博士(Pharm.D)作为美国临床药学唯一的职业准入学位。截至2012年8月,全美129所ACPE认证的药学院校大部分已经集中在药学博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上,而单纯以本科为目标的专业教育在2005年已消失。临床药学博士教育成为美国药学教育的主体[3]。

(一)入学申请

在美国,药学专业录取要求高、难度大,竞争激烈。它首先需要应届高中毕业生向各药学院提出申请。而应届高中毕业生一般也只能先申请药学预科,2年后在完成规定的课程并达到相应的要求后才可申请攻读Pharm.D。申请者需要提交本科段成绩;部分特定学科如有机化学、生命科学等考试成绩;两封推荐信作为学生的品格保证,还有个人陈述,说明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等。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申请药学专业一般都有面试环节,学校需要对每位申请者进行一一评估,确定他们是否适合从事药学职业[4]。

(二)实践教学

美国Pharm.D学制为2年药学预科和4年药学博士教育。预科期间主要学习数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医药伦理学、人文科学等基础课程,经药学院准入考试后才可进入4年药学博士教育阶段。因此它的教学内容重点集中在后4年Pharmacy Year(PY1-PY4)。美国药学教育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实践教育。在第一到第三学年的博士学习阶段,学生每年都要参加药学实践入门训练课程(IPPE),该课程主要是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每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共4个学分。通过实践使药学生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增加了直接面对患者的机会,增强服务患者的技巧。第四学年(PY4)的主要课程是高级药学实践训练课程(APPE),主要在医院、门诊或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每周课时在40小时左右。这个实践训练课程必须要在药师指导下进行,在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的宗旨下,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药学技能。此外,美国药学院还开设了专业实践拓展训练课程(PPD),该课程有20个学分,主要由教师先模拟、创设某个场景,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如何做、为什么这么做,最终到达使学生明白要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的目的[5]。

三、德国药学院校药德教育情况

德国的大学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原则上通过高中毕业考试者均可申请到大学,但是部分专业有名额限制,申请者必须要有较好的成绩才能进入,而药学专业就属名额限制专业。

(一)课程体系

德国药学院的药学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年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化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伦理学以及药物分析等基础课程。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必须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才能开始第二阶段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包括药物化学、药学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药学等课程。2年专业知识学习结束,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后,开始第三阶段为期1年的实习。

(二)实践教学

德国药学教育中实践教学占相当大的比例,从实验安排看,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3∶7。而且在2年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学生要参加为期8周的实习。在8周实习时间里,药学生至少4周必须在社会药房,其余4周可以在医院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或相应的药学科研机构等。2年专业知识学习结束后,学生还要参加为期1年的实习。在1年的实习时间里,药学生至少6个月在社会药房,其他6个月可以在其他药学机构。通过这两次的实习,不仅使药学生对药学日常工作有所了解,而且在与服务对象的直接接触过程中,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也有了更直观的认知,有利于增强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6]。

(三)考核方式

德国药学教育的考核方式是参加国家考试,完成整个药学教育必须通过3次国家考试。国家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针对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学生物学基础、人体生物学基础、物理学基础、物理化学基础、药品形态学基础以及药物分析基础等课程。而面试考核的主要是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内容主要是药学实践及有关药剂师的法律规章制度等。只有通过3次国家考试,药学生方可申请药剂师开业允许证[7]。

四、启示

综上所述,美、德等西方国家在对药学生进行药德教育过程中都较少地涉及到直接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教学,普遍采取的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使学生形成自己一整套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体系,培养学生在处理道德两难问题时的道德判断能力,突出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挥。

(一)从源头保证药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美、德两国建立在2年基础教育前提下的药学生招生录取制度,一方面使药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已具有宽泛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知识,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经过2年的药学预科学习使药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药学思想,了解药学作为一门具有宽广性与复杂性的自然科学类学科知识,意味着学习的过程必然是辛苦和枯燥的。只有让药学生真正理解了药学,才能使他们自觉树立起对药学职业的责任感,才会心甘情愿地献身于药学事业。

美国通过面试决定是否同意学生就读药学专业,而德国通过面试决定药学生是否能够正常毕业,他们的做法都体现出药学职业的特殊性:药学生既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通过面试中的提问,这些问题大多是日常药学工作中会碰到的实际问题,药学院可以面对面的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具备的道德素质、对药学职业的理解、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推荐信一般要由与申请人熟悉,并具有一定权威和知名度的人来撰写。通过提交推荐信环节,学校就可以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进一步判断该学生的性格、品质是否适合药学这个职业,从而从源头上保证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而我国的药学生录取依据主要是高考分数。很多学生在进入药学院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一无所知,有些甚至是无奈的选择。在这样的前提下,很难使学生对将来所从事的药学职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注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叉融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美国道德教育心理学家柯尔柏格(L.Kohlberg)认为“隐性课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显性课程来得更为有力”[8]。因为隐性课程以一种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影响学生心智,有效地避免了学生逆反心理,真正起到了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非常持久,影响深远。美、德等国家药学院校都非常重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叉融合,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药学职业价值、伦理道德等的培养,让专业课学习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还是药德品质培养和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真实案例,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来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把教育的主题、目标与学生的切身体验结合起来,使药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以更直观的方式感知世界、领悟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药德教育“知行合一”。另外,教师在教学中通常采取围绕药学领域中近期发生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进行集体讨论、书面分析等。通过这些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树立药学职业道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得到发展。而我国目前的药德教育,仍然是以道德规范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药学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甚微。

(三)重视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并将实践贯穿始终

药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使受教育者熟记那些道德规范和准则,更要使受教育者集“仁心”与“仁术”于一身,能将这些药学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灵活运用于实践,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因此药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药德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要懂得结合医药实践的改革及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教育引导,既从实践中获得教育的新内容,又具有针对性。另一层含义是指药德教育的形式要与实践相结合。在药德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实习等方式加强与社会、与患者、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以更直观的方法培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情感。

(四)建立符合药学生认知特点的职业道德课程体系

药学生药学职业道德素养绝不是单靠一门课或是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需要形成体系,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授以不同的内容。欧美国家药学院校在不同的年级普遍开设“了解患者”,“药事伦理学”、“商业的法律与伦理环境”等交叉课程。学校设置的这些职业伦理课程看似孤立存在,内容各不相同,实则是针对不同年级,有侧重点地体现着药学院融汇“知识性”和“人性”的教学要求,形成了符合药学生认知特点规律的职业道德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重实践,教学生如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加强沟通交流;在方法上突出“多样化”,以当前药学领域中的道德问题为焦点,综合运用讨论、调研等方法,使药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深刻体会作为患者的心情,从内心理解、同情患者,从而自觉地提高药学职业道德修养。

参与文献:

[1]钱先军.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

[2]程卯生,赵迎欢.医药伦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3]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Pharmacy Education. Accreditatio- n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ogramin Pharmacy Leading to the Doctor of Phar- macyDegree[M].Chicago:Illinois,2011:25-28.

[4]谢晓慧,史录文,陈欣.美国药学博士培养标准和指南及其启示[J].中国药事,2007(2):134.

[5]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Pharmacy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Statistics[EB/OL].[2012-01-01].https://www.acpe-accredit.org/.

[6]王建美,向敏.西方发达国家药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药学教育,2009(5):13.

[7]杨丽英.德国医院药房[J].中国执业药师,2005(3):49.

[8][美]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柯森,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Revelations of Pharmacy Ethics Education of Pharmacy Colleges abroad for China

YU Mei-ya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NinBo Zhejiang 315100,china)

Key words pharmac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USA; Germany

作者:于美亚

上一篇:学籍管理下成人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教学个性化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