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属性资源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广泛实施,加速了许多具有服务属性的运行功能从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中的分离,同时以运行功能为对象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又要求这些分离出来的运行功能以独立企业的形式与实施虚拟化经营的企业进行功能互补,从而加速和扩大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属性资源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属性资源管理论文 篇1:

虚拟经营对生产性服务业统计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虚拟经营是以企业运行功能为分工与合作对象的经营模式,虚拟经营的广泛实施,加速了许多具有服务属性的运行功能从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中分离出来,同时以运行功能为对象的社会分工与合作也要求这些分离出来的运行功能以独立企业的形式与实施虚拟化经营的企业进行功能互补,如以虚拟企业联盟体的形式运作,进而促进和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企业虚拟化经营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及统计方法都产生了诸多影响。

关键词:虚拟经营;生产性服务业;统计与影响

Of the Impact of Virtual Operation on Producer Service Statistics

WANG Xin-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100192,China)

Key words:virtual operation; producer services; statistics; influence

(注:收稿日期:2008-02-29

作者简介:王信东(1955-),男,河北保定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组织、企业虚拟化经营。

基金项目:国家统计局研究项目《基于虚拟经营现代服务业统计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6B20;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部分研究成果。)

一、虚拟经营加快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虚拟化经营正是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成因。营通过对企业运行功能的社会分工与合作,企业虚拟化经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使企业资源的配置从实物资源的整合转向运行功能的整合;同时促进了企业间产业链条不断细化,具有相同运行功能的价值链实现重新组合;一方面实现了企业运行功能的专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为企业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新模式,综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原来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满足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运行功能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带有服务业属性的企业(行业),便会逐渐从其他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成为生产性服务业。

(一)企业运行功能的产业属性

企业的运行功能是指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维持自身正常经营运行的过程中,必须拥有的相应组织和各种资源所具备的,能够发挥有利的作用或效能,即组织和资源的使用价值。实体企业自身具备完成其运行过程所需要的全部运行功能(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及销售服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实体企业不仅拥有这些运行功能的使用权,而且拥有这些运行功能的所有权。虚拟企业在整个业务活动的运行过程中,经营业务自身所需要的这些运行功能也必须发挥作用,但很多功能作用的发挥是借助于其他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运行功能)而产生的,企业本身仅在自身最特长的功能上投入相应资源,从而形成自己所专长的功能。这个专长功能一方面是企业在社会(市场)上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这个功能又可以被用作成为其他企业其功能的组成部分,成为不同企业之间功能协作的承载体。因此实施虚拟经营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其运行功能进行分工与合作,实现了与其他企业共享所拥有运行功能的使用权。

企业的运行功能按照其效能或使用价值的产业属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制造

业属性的运行功能,如加工制造功能,这些功能具有改变产品的物理性质、化学属性、几何形状、零部件的结构整合等效能(能力),这些功能最终形成产品的物质(有形的)载体,构成产品的“硬件”;另一类是具有服务业属性的运行功能,如产品研发设计、创意、品牌培育、管理、培训等效能,这些效能或使用价值具有无形产品(即服务产品)的性质,这些功能最终形成产品的品质内涵(无形的)载体,构成产品的“软件”,形成产品的市场价值。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向社会提供完整的产品(指产品不仅具有形成其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还有体现其市场价值的“软件要素”,如品牌、营销能力、售后服务等),在典型的实体企业经营运行模式下,应该完全具备这两种运行功能。否则企业或者不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或者只能生产半成品。

(二)与企业运行功能相对应的企业类型

在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模式下,根据企业运行功能类型,可以将企业按其所拥有运行功能的产业属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仅拥有制造业属性运行功能的企业,称为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这种企业的产出物只是仅具有产品使用价值的、有空间形状的“物质躯壳”,并不具备完整产品所需具备的其他的“软件要素”,因此其产品只是“半成品”,属于“制造型功能产品”。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只有在与其他企业的功能合作,其产品才能真正体现其市场价值,如现在大量存在的只给其他企业提供代加工业务的“加工厂”。制造型运行功能的企业在市场上出售这种“物质躯壳”产品,是将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同时出售的。第二种是仅拥有服务业属性运行功能的企业,称为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这种企业只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性的(产品),或者为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所生产的“物质躯壳”填装“软件要素”。服务型功能产品不仅产品的物质形态是无形的,而且企业仅能出售产品的使用权,并不能出售产品的所有权。如品牌价值的培育、财务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等。生产服务型功能产品的企业便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型功能产品既可以单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最终产品,又可以成为服务型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功能合作时所需要的“中间产品”。第三种是同时拥有制造业运行功能和服务业属性运行功能的企业,称为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即功能全能型的实体企业)。企业在生产有形产品“物质躯壳”的同时,还能够为“物质躯壳”填装“软件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产品最终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在虚拟经营情况下,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也能够向社会提供“制造型功能产品”或者“服务型功能产品”,目前这类企业被认为是属于制造业属性的企业。

(三)虚拟经营促进纯服务型运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分离

企业通过虚拟化经营,对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的运行功能必然形成分工与组合态势,其结果便会促进这类企业中的制造型运行功能和服务型功能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聚合,再通过企业间虚拟经营的合作,当其他条件成熟时,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便会向两个方向演化:当企业的制造型运行功能越来越多,企业基本上是依托制造型运行功能开展经营业务,其产品主要是“制造型功能产品”时,企业就演变成独立的制造型企业;当企业的服务型运行功能越来越多,企业基本上是依托服务型运行功能开展经营业务,其产品主要是“服务型功能产品”时,服务型运行动能所体现的现代服务业便会从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演变成独立的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即生产性服务业。毫无疑问,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实施,不仅使制造业企业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其发展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而且促进了纯服务型运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加快了生产性服务的发展进程。

(四)企业虚拟化经营加速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向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和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的分化,提高有些企业服务型运行功能的比重

如果说纯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和纯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是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发展的两种极端状况,在工业经济时代实体企业的经营模式下,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但企业所拥有的运行功能的产业属性成分(即偏重于服务业产业性质还是偏重于制造业产业性质)是有所不同的。企业虚拟化经营会促进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向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和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的分化,分化的结果除了使有些企业或者成为纯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或者成为纯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外,还有很多企业虽然仍然是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但经过企业虚拟化经营对运行功能的分工组合,出现运行功能向两种产业属性集中的倾向,或者提高了企业制造业属性的比重,或者提高了企业服务业属性的比重。前者使原本属于制造业的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制造业的特征更加突出和更鲜明;后者使原本属于制造业的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有了更突出、更鲜明的服务业特征。

二、虚拟企业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统计的影响

(一)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盟主企业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统计的影响

企业实施虚拟化经营,为了完成一个业务项目,通过合作关系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的合作网络性组织,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可以有条件地进入或退出,这样既可以达到优化资源整合配置的目的,又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这些虚拟企业组成的松散型的、临时性的联盟组织便为虚拟企业联盟体。虚拟企业联盟体有盟主企业和盟员企业之分,盟主企业是联盟体的发起者,处于主导地位,盟主企业的业务方向便是联盟体的业务方向,盟主企业向社会提供最终产品。盟员企业是参与者,可以有条件地进出联盟体。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盟主企业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也会产生影响:

当盟主企业是服务型产业属性时(该产业属性既是盟主企业在注册成立时被相关部门所认定的产业属性,又是该企业从事经营业务的产业属性),所从事的经营业务可能会包括制造业的产出物(通常是外包制造加工业务,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便是盟员企业),这类盟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价值的增值部分,基本上都属于服务型运行功能的产出物,这类企业按照现行的统计渠道,应该按照服务业数据上报,这种情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类虚拟企业联盟体盟主企业的产业属性。如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北京某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为其他企业提供研发产品的同时,该企业将部分研发产品的价值链条延伸到制造环节,通过制造加工外包向社会提供最终的制造业产品,但该企业是按照服务业进行相关数据上报的。

当盟主企业是制造型产业属性时,所从事的经营业务应该是制造业的产出,但在虚拟经营的情况下,当盟主企业将制造型运行功能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制造型企业承担时,这类盟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价值的增值部分,基本上也都属于服务型运行功能的产出物,这类企业按照现行的统计渠道,应该按照制造业的相关数据上报。这种情况虽然也反映了这类虚拟企业联盟体盟主企业被相关部门所认定的产业属性,但出现了与其所从事经营业务的产业属性的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实际上两种类型的盟主企业所真正经营的业务其产业属性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两类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价值的增值部分,都属于服务型运行功能的产出物,但其上报的统计数据却不一样,导致服务业数据的少报,同时也是制造业数据的多报,降低了相关数据的可比性。如在调查中了解到北京另外一家保健品制造商,该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品牌建设,产品的销售,产品的制造加工环节同样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做,但该企业是按照制造业进行数据上报的。

(二)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盟员企业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统计的影响

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的盟员企业,由于盟员企业不向社会提供最终产品,仅向盟主企业提供其运行功能的产出物,这些产出物在虚拟企业联盟体中作为盟主企业采购的中间产品,不论这些中间产品是属于制造业产品,还是属于服务业产品,都不会影响盟主企业最终产品的产业属性,所以盟员企业(作为一个独立企业而言,而不是另外一个虚拟企业联盟体)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也没有影响。

三、基于虚拟经营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围的调整

企业虚拟化经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正是由于企业实施了虚拟化经营,才使生产性服务业从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不断的发展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发展企业虚拟化经营,大大提高以企业运行功能为分工及合作对象的社会分工协作水平,是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途径。这样在企业虚拟化经营得到普遍运用的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必然会出现有别于以实体企业经营模式为主的情况下的发展模式和表现形态,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也应随着企业虚拟化经营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产出物真正的产业属性,得到真实的统计数据,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真实发展水平,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依据,更好地促进企业虚拟化经营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将服务型运行功能为主的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

从我国目前统计实践的情况看,对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的产品自然是按照制造业或第二产业来统计,对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的产品自然是按照服务业或第三产业来统计,但对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按照制造业或第二产业进行统计的。在虚拟化经营不普及的情况下,这样的统计大致符合实际情况。随着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深入发展,许多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其服务型运行功能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以生产“服务型功能产品”为主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尚未从原来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服务业企业,这些具有服务业属性的功能所提供的产出品(产品)便隐含在制造业当中,目前我国服务业统计并没有将其作为服务业来统计,必然形成我国制造业数据偏大,服务业数据偏小的状况。上海浦东新区和闸北区统计局在进行经济数据普查时,对制造业中服务型运行功能比重较大的企业,如企业“服务型功能产品”增加值超过60%,便将该企业和其产出物列入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对调整现代服务业的统计范围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可以将这种做法向全国推行。

(二)将制造型盟主企业的产出物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

在虚拟企业联盟体的经营中,当盟主企业是制造型产业属性时(可能该企业在实体企业经营模式下属于制造业,也可能是在相关部门注册为制造业),若盟主企业将制造型运行功能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制造型企业承担时,这类盟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价值的增值部分,基本上也都属于服务型运行功能的产出物,即服务型运行功能产品,因此需将制造型盟主企业的产出物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范围。

参考文献:

[1] 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秀玲、王信东. 论企业虚拟化经营与现代服务业发展[J].商业时代,2006 (11);31-34.

[5] 王信东,周秀玲.论虚拟经营中“企业运行功能”的服务产品属性[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 (2);57-60.

(责任编辑:石树文)

作者:王信东

企业属性资源管理论文 篇2:

论虚拟经营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建设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广泛实施,加速了许多具有服务属性的运行功能从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中的分离,同时以运行功能为对象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又要求这些分离出来的运行功能以独立企业的形式与实施虚拟化经营的企业进行功能互补,从而加速和扩大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企业虚拟化经营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也产生了诸多影响。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虚拟化经营;发展;统计

※国家统计局研究项目《基于虚拟经营现代服务业统计研究》(2006B20)部分研究成果。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现代服务业的定义

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和对服务业的分类中,并没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具体分类条目。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起点比较低,底子比较薄,不得不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重点发展的战略,因此我国的经济呈现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当落后的或传统的产业还处于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却出现并发展了,为了以示区别,相应就有了“现代服务业”的提法。对“现代服务业”提出明确概念的文献也不多,多数提法都是依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所描述的“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而提出的类似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房地产、电信、物流等。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就目前我国服务业生产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对滞后的状况而言,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实质上代表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考和新认识[1]。现代服务业具体是指“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和高新技术对产业的渗透和运用而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2]

2.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传统服务业经过新信息技术、新经营方式等升级成“现代”的行业。具体有现代金融业、现代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和客运业、现代商业和住宿业以及现代社会服务业等五个行业。

第二类是新兴或新崛起的行业[3]。具体有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研发设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四个行业。

第三类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具备“现代”特征的服务性行业。社会迅速发展,很多企业的运营形态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已出现转为服务业为主体的企业,具体有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中电力、燃气、水的供应业(不包括生产)以及建筑装饰业。

第四类是由于企业实施虚拟化经营,从工业中分离出来的服务业[4]。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工业(主要是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这些产业主要有单一或主体是从事研发设计和销售及技术服务、注册会计行业、企业培训、产品制造外包的工业企业等。

3.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1)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的主体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和投资的重点,而且将成为各国经济的主体。

(2)现代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日趋紧密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其他产业,尤其是依托工业迅速发展的。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他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很多典型的制造业领域的业务转换成为服务领域的业务。

(3)现代服务业朝虚拟化、网络化、外包化的方向发展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工业化所提供的社会资源存量使现代服务业正朝虚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服务方式也日益凸显其优越性。通过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极大地提高企业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网络化又能使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具灵活性,有良好的组织运行效率。社会化分工协作又要求现代服务业以外包的形式生产和提供服务。企业要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把自己所不擅长的那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从而更加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相关的专业外包公司也能提供更加专业、优良的服务,降低企业的成本,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4)生产性服务业正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工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中,在整个产业链中上下游各种服务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服务提供与客户消费密不可分,这条产业链能够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立项到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的全方位支持,而且这条链还在日益丰富着自身的内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又使得敏捷制造、零库存、虚拟企业成为可能。

二、虚拟化经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属于新兴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虚拟化经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企业虚拟化经营通过对企业运行功能的社会分工与合作,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式,使企业资源的配置从实物资源的整合转向运行功能的整合,同时促进了企业间产业链条不断细化,具有相同运行功能的价值链实现重新组合,一方面实现了企业运行功能的专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为企业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新模式,综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原来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满足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运行功能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带有服务业属性的企业(行业),便会逐渐从其他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成为现代服务业。

1.企业虚拟化经营促进纯服务型运行功能的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分离

(1)企业运行功能的产业属性

企业的运行功能是指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维持自身正常经营运行的过程中,必须拥有的相应组织和各种资源所具备的,能够发挥有利的作用或效能,即组织和资源的使用价值。实体企业自身具备完成其运行过程所需要的全部运行功能(如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及销售服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实体企业不仅拥有这些运行功能的使用权,而且拥有这些运行功能的所有权;而虚拟企业在整个业务活动的运行过程中,经营业务自身所需要的这些运行功能也必须发挥作用,但很多功能作用的发挥是借助于其他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运行功能)而产生的,企业本身仅在自身最特长的功能上投入相应资源,从而形成自己所专长的功能,这个专长功能一方面是企业在社会(市场)上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这个功能又可以被用作成为其他企业其功能的组成部分,成为不同企业之间功能协作的承载体。因此实施虚拟经营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其运行功能进行分工与合作,实现了与其他企业共享所拥有运行功能的使用权。

企业的运行功能按照其效能或使用价值的产业属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制造业属性的运行功能,如加工制造功能,这些功能具有改变产品的物理性质、化学属性、几何形状、零部件的结构整合等效能(能力),这些功能最终形成产品的物质载体(有形的),构成产品的“硬件”;另一类是具有服务业属性的运行功能,如产品研发设计、创意、品牌培育、管理、培训等效能,这些效能或使用价值具有无形产品(即服务产品)的性质,这些功能最终形成产品的品质内涵载体(无形的),构成产品的“软件”。

(2)与企业运行功能产业属性相对应的企业类型

在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模式下,根据企业运行功能的两种类型,可以将企业按其所拥有运行功能的产业属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仅拥有制造业属性运行功能的企业,称为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这种企业的产出物只是仅具有产品使用价值的、有空间形状的“物质躯壳”,并不具备完整产品所需具备的其他的“软件要素”,因此其产品只是“半成品”,属于“制造型功能产品”。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只有在与其他企业的功能合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其市场价值,如现在大量存在的只给其他企业提供代加工业务的“加工厂”。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在市场上出售这种“物质躯壳”产品,是将产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同时出售的。另一种是仅拥有服务业属性运行功能的企业,称为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这种企业只直接或间接为其他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性的无形(产品),或者为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所生产的“物质躯壳”填装“软件要素”,属于“服务型功能产品”。服务型功能产品不仅产品的物质形态是无形的,而且企业仅能出售产品的使用权,并不能出售产品的所有权。如品牌价值的培育、财务会计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等。生产服务型功能产品的企业便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功能产品既可以单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最终产品,又可以成为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与其他企业进行功能合作时所需要的“中间产品”。第三种是同时拥有制造业属性运行功能和服务业属性运行功能的企业,称为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即功能全能型的实体企业)。企业在生产有形产品“物质躯壳”的同时,还能够为“物质躯壳”填装“软件要素”,在企业内形成产品最终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为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在虚拟经营情况下,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也能够向社会提供“制造型功能产品”或者“服务型功能产品”,但目前这类企业被认为是属于制造业属性的企业。

(3)虚拟经营促进纯服务型运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分离

企业通过虚拟化经营,对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的运行功能必然形成分工与组合,其结果便会加速这类企业中的服务型功能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聚合,当其他条件成熟时,服务型运行功能所体现的现代服务业便会从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企业,这便是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当那些服务型运行功能所体现的现代服务业尚未从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时,这些具有服务业属性的功能所提供的产出品(产品)便隐含在制造业当中。毫无疑问,企业虚拟化经营的实施,促进了纯服务型运行功能的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加快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的发展进程。

2.企业虚拟化经营加速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向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和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的分化,提高有些企业服务型运行功能的比重

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如仅从事产品研发的科技企业)和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如仅给其他企业提供产品代加工的制造企业)是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的两种极端状况,在工业经济时代实体企业的经营模式下,绝大多数企业都属于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但企业所拥有的运行功能的产业属性成分(即偏重于服务业产业性质还是偏重于制造业产业性质)是有所不同。企业虚拟化经营会加速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向制造型运行功能企业和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的分化,分化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企业变成了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从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二是有些企业虽然没有转变成服务型运行功能企业,但经过企业虚拟化经营对运行功能的分工组合,出现运行功能向两种产业属性集中的倾向,提高了企业或者制造业属性的比重,或者服务业属性的比重。后一种情况的出现,使原本属于制造业的混合型运行功能企业,有了更突出、更鲜明的服务业特征。随着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深入发展,这部分具有现代服务业属性的制造业企业会越来越多,但目前我国服务业统计并没有将其作为服务业来统计。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局对制造业中服务型运行功能比重较大的企业,对其产出做了划入现代服务业统计的尝试,但方法和指标体系还不

成熟,尚不具备在我国普遍应用的条件。

三、我国服务业统计现状分析

1.服务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统计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业,忽视了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界定上的不同。过去把除了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产业都归于第三产业,在实践中显得模糊,第三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内涵在不断变化,而且难以明确表述的产业门类。所以对于第三产业所涵盖的主要产业门类,一直在变化或增加。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产业分类》(GB/T4754—2002)的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把农、林、牧、渔服务业明确列入第一产业。从而服务业与第三产业在这两个方面出现了差别,但两者在基本范围方面是一致的,同时,由于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的规模不大,两者间在数量上的差别也不明显。

2.我国服务业统计范围的演变历程

(1)初步划分和统计服务业阶段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基本上属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的MPS核算体系。该体系只包括对物质产品生产的核算,而不包括对非物质产品生产的核算。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国专业统计制度方法的设计也是重生产统计,轻服务统计;重数量统计,轻价值统计。表现为反映物质生产领域的统计制度健全,指标设置详细,调查渠道畅通;反映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统计制度不全,仅有对个别行业(如商业和餐饮业)或某一方面(如职工人数、劳动报酬)进行全面统计,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如服务业统计基本上是空白的。

从1985年我国按照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开始进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服务业生产核算从此拉开帷幕。

1984年,我国颁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 4754-84),对三次产业作了如下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在这个分类中,对第三产业采取的是排除法,即排除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后剩下的产业全部归入第三产业,此时各种类型服务业都划入了第三产业,所以,从 1985年起, 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第三产业一直是服务业的同义语。国家统计局以我国于1984年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 4754-84)为基础,在对服务业进行生产核算时,基本分类如下:① 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②运输邮电通讯业;③金融保险业;④房地产业;⑤公用事业;⑥科教文卫体育福利事业;⑦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⑧其他行业。

(2)第二次划分服务业阶段

1994年又根据需要和发展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新的修订。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具体又划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等。

1994年前后服务业生产核算一级分类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1994年后的行业分类单列了农林牧渔服务业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994年前的行业分类没有单列这两个行业,它们包括在“服务业”中。②1994年后的行业分类把仓储业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放在一起,1994年前的行业分类则把仓储业与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放在一起。但是,这种区别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区别,在实际核算中,受资料来源的限制,同交通运输业有关的仓储业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放在一起了,同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有关的仓储业与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放在一起了。③1994年后的行业分类设立了社会服务业,它包括1994年前的行业分类中的公用事业以及“服务业”中的居民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④1994年后的行业分类单独设立了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994年前的行业分类把前两个行业和第三个行业中的科学研究合并为一个行业,即科教文卫体育福利事业,把第三个行业中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并入了“服务业”。⑤1994年前后的行业分类在名称上有所不同,如1994年后的行业分类中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在旧行业分类中称为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此外,1994年后的行业分类中的某些行业增加了新兴活动,这些新兴活动在1994年前的行业分类中没有反映,例如,1994年后的行业分类在房地产业中增加了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业,在社会服务业中增加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市场管理服务业等等。[5]

(3)第三次划分服务业阶段

2003年,国家统计局根据2002年新颁布的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对三次产业进行了重新规定。新规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在这次产业划分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作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核算的次级分类,和农林牧渔业一起进行核算,不再体现在生产核算的一级分类中。其实,这部分产业应该划入到服务业中,由此可见,服务业产业被人为降低了。在西方很多国家,它们都是列在服务业中进行核算,这也是造成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

四、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整

1.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盟主企业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统计的影响

企业实施虚拟化经营,为了完成一个业务项目,通过合作关系形成一个虚拟企业的合作网络性组织,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可以有条件地进入或退出,这样既可以达到优化资源整合配置的目的、又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这些虚拟企业组成的松散型的、临时性的联盟组织便为虚拟企业联盟体。虚拟企业联盟体有盟主企业和盟员企业之分,盟主企业是联盟体的发起者,处于主导地位,盟主企业的业务方向便是联盟体的业务方向,盟主企业向社会提供最终产品。盟员企业是参与者,可以有条件地进出联盟体。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盟主企业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也会产生影响:

当盟主企业是服务型产业属性时(该产业属性既是盟主企业在注册成立时被相关部门所认定的产业属性,又是该企业从事经营业务的产业属性),所从事的经营业务可能会包括制造业的产出物(通常是外包制造加工业务,承接外包业务的企业便是盟员企业),这类盟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价值的增值部分,基本上都属于服务型运行功能的产出物,这类企业按照现行的统计渠道,应该按照服务业数据上报,这种情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类虚拟企业联盟体盟主企业的产业属性。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北京某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在为其他企业提供研发产品的同时,该企业将部分研发产品的价值链条延伸到制造环节,通过制造加工外包向社会提供最终的制造业产品,但该企业是按照服务业进行相关数据上报的。

当盟主企业是制造型产业属性时,所从事的经营业务应该是制造业的产出,但在虚拟经营的情况下,当盟主企业将制造型运行功能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制造型企业承担时,这类盟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价值的增值部分,基本上也都属于服务型运行功能的产出物,这类企业按照现行的统计渠道,应该按照制造业的相关数据上报。这种情况虽然也反映了这类虚拟企业联盟体盟主企业被相关部门所认定的产业属性,但出现了与其所从事经营业务的产业属性的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实际上两种类型的盟主企业所真正经营的业务其产业属性的本质是一样的,即两类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价值的增值部分,都属于服务型运行功能的产出物,但其上报的统计数据却不一样,导致服务业数据的少报,同时也是制造业数据的多报,降低了相关数据的可比性。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另外一家保健品制造商,该企业主要从事产品的品牌建设,产品的销售,产品的制造加工环节同样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做,但该企业是按照制造业进行数据上报的。

2.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盟员企业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统计的影响

虚拟企业联盟体中的盟员企业,由于盟员企业不向社会提供最终产品,仅向盟主企业提供其运行功能的产出物,这些产出物在虚拟企业联盟体中作为盟主企业采购的中间产品,不论这些中间产品是属于制造业产品,还是属于服务业产品,都不会影响盟主企业最终产品的产业属性,所以盟员企业(作为一个独立企业而言,而不是另外一个虚拟企业联盟体)的产业属性对现代服务业的统计也没有影响。

[参考文献]

[1]徐国祥,常 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2]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13.

[3]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7-28.

[4]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64-265.

[5]许宪春.中国服务业核算及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4,(3):3-14.

Influences of Virtual Operation on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Adjustment on the Statistics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Model of Virtual Operation

Wang Xindong,Li Guangfe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Key word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virtual operation; development; statistics

(责任编辑:张改兰)

作者:王信东 李光峰

企业属性资源管理论文 篇3:

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重新认识

摘要:人才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们对企业人才资源管理长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文章试从资产的属性重新认识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企业人才资源的流失其本质上就是资产的流失,其表现在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成果上的危害性更大、更隐蔽,由此,笔者提出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中应建立四个机制防范企业人才资源流失。

关键词:人才资源;活化资产;流失;重新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的观念已无处不在,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竞争更是不胜枚举,但是归根结底,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

毋庸置疑,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研发能力的加强、市场营销的开拓以及规范有序的管理、稳定可靠的质量等都离不开人才。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人才,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储备与开发管理,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当前有不少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才资源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一些企业把人才流失仅简单地归结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员流动,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只有从人才资源归属于资产的范畴考虑,承认人才资源是企业经济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才能看到企业人才资源的流失其本质上就是资产的流失,其表现在企业经营状况与经营成果上的危害性更大、更隐蔽。因此,企业应该对人才资源管理进行重新认识的观点。

一、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的属性

很多人认为所谓人才资源就是为企业工作的员工,这种观点只是认识到了“人”的存在,而非对“人才资源”的正确界定。应该从企业资产的范畴来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的属性。

国际上对企业资产普遍界定为“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从定义中可以得出企业资产具有三点内涵: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带来预期经济效益、属于经济资源。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具备这三点,就可以界定为企业资产,其中,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即成本方可取得。

企业人力资源符合企业资产的三个属性:企业在取得这些资源时(或将来)需要付出成本;拥有这些人力资源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也为企业所拥有。因此,从人力资源的属性看应属于企业资产范畴,为活化的资产(其他资产主要为物化资产)。

人才资源属于人力资源范畴,它是指通过一定的培养、学习拥有较多的知识储备,获得较高技能,在实践中发挥其他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的人力资源。人才资源在人力资源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举足轻重,人才资源不仅是企业资产,而且是企业的优质的活化资产。

二、重新认识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的危害性

人才资源属于资产范畴,但并不等同于其他物化资产,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活化资产数量并不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因而这些资产通常被企业忽视。企业在管理这些活化资产时,更多的是侧重从人事管理的角度,管理其日常进出、在岗使用环节,而忽视从资产的角度管理人才资源,企业的资产增减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而人才资源的活化资产增减却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无论人才资源归属国有企业与否,企业拥有人才使用权,其减少,表现为人才资源的流失,即企业活化资产的减少,亦即企业资产的流失。企业财务报表仅反映物化资产数量,企业物化资产减少在财务报表中可以反映出补偿价值,可活化资产的流失,企业财务报表忽略这部分资产数量的减少,反映不出对企业没有任何补偿价值,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人才资源的流失其危害性更隐蔽。另一方面,活化资产的运行使用产生费用,在企业财务报表中不仅反映人才资源运行费用数量,同時反映人才资源在使用中发生的费用情况,包括人员使用费用、培养费用等。其他物化资产在使用中则很少发生费用。

从以上两点分析来看,人才资源的流失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流失。这种资产的流失的危害性比其他资产的流失的危害性更大:一是价值的显性流失,随着人才资源流失的同时,其作为活化资产运行使用所产生的费用已不能带来任何价值,企业成本加大;二是价值的无限流失,其他资产表现为个体的形式时其资产在创造新价值同时资产本身价值在降低,最终可能消失,而人才资源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资产本身价值在不断升值,从理论上说,这种升值的空间无限巨大;三是附加价值的隐性流失,在人才资源流失的同时,其附加在人才资源上的企业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技术、客户等无形资产同时随之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原企业的竞争力,还增加了原企业的竞争压力。

三、重新认识人才资源的管理

传统的人才资源管理属于人事管理范畴,只要求符合日常人事管理即可。但人才资源不仅属于人事管理范畴,同时还属于资产管理范畴,这就要求企业对其进行管理时既要符合日常人事管理要求,还要符合资产管理要求。基于此,对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意见:

(一)建立重视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

企业需要克服家长制企业用人机制下的“任人唯亲”思想,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中要有人才发展的战略思维,制定企业人才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并严格执行,真正做到从领导重视到制度重视的转变,让制度成为重视人才的保障,为人才的发展留出广阔空间。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

企业需要有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企业在对人才评价时要从德、能、廉、勤方面综合考虑,注重人才在企业发挥的实质作用,不能仅仅从人才给企业带来多少利益角度评价人才,企业可以按照人才贡献大小区分待遇的多少,给予贡献大的人才较好待遇,体现“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同时也要考虑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大小可能是由于岗位的不同引起的,给予人才的待遇既要体现效率,也要兼顾公平。所以,企业在制定人才评价、分配机制时应“兼顾公平”。分配原则中“效率优先”原则的本质就是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同时也体现“公平”原则,合理的分配机制就是选择合理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企业应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计算单位工资标准,计时工资标准在实践运用中更多体现平均主义色彩,计件工资标准则更多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企业可以选择制定符合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一般企业针对不同岗位的人才可以选择的单位工资计算标准模式有:部分计时工资部分计件工资、全部计时工资、全部计件工资。

(三)建立领导关怀机制

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怀有朋友情结,关怀人才,包容个性化人才,宽容人才的个性缺陷,兼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人才,避免个性化领导用个性化思维压制这些人才的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中,从人才资源的资产属性重新认识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流失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更大、更隐蔽的危害性。因此,企业在对人才资源日常管理中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重视人才长效机制、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与分配机制、领导关怀机制,留住人才,为企业所用,尽可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

参考文献:

1、张金麟.对企业雇员流失的重新认识[J].经济问题探索,2001(11).

2、赵旻.试论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3、王丽洁.当前国有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河南科技,2007(1).

(作者单位:张玉胜,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静,铜陵市中小企业服务局)

作者:张玉胜 丁 静

上一篇:卫生防疫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胎儿畸形泌尿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