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良好开端并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则和设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论文 篇1:

浅析我国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缓慢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贸易规模的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迅速发展,2013年全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4.63万亿元,较2012年的2.94万亿元同比增长57%,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度飞速增长。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也在逐年扩大,然而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却相对缓慢,人民币结算量与贸易量严重失衡。因此,在今后同中亚国家经贸往来中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结算,这对加快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缓慢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与跨境贸易量失衡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间贸易增长迅速。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额为460亿美元,大约是建交之初的100倍;到2013年,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然而,巨大的贸易量并未带来巨额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人民币结算量与贸易量严重失衡的问题。以中国新疆为例,新疆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于2010年6月22日运行,2010年9月新疆又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准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省区,但新疆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比较缓慢。2012年新疆与中亚五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12.01%,而同为边境省区的云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为31.42%,远高于新疆地区。

(二)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主要为美元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发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情况调研报告》,中国与中亚地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近年来虽然有所增加,但比重较小,以2009年至2010年6月末人民币结算规模为例,从总量看,美元结算占比高达95.2%,而人民币结算占比不足0.01%,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贸易中,中亚国家以出口能源为主,美元外汇储备通常较多,在交易习惯上更偏向美元;二是边境贸易中,受旅购贸易和人民币结算监管的影响,主要采用美元现钞结算。

相对于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美元结算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美元结算会增加贸易方的兑换成本,贸易双方如果不用本币进行结算,进出口贸易则均需进行外汇兑换,从而增加额外的兑换成本;另一方面,美元结算会增加汇率波动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截至2013年美国已经实施四轮量化宽松政策,该政策的效果之一就是美元相对大部分国家货币走低,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显示,反映美元汇率综合变动的美元有效汇率指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的2008年末为101.02点,到2014年1月5日已经跌至80.88,下降了20多点,这对中国出口方极为不利,此外美元贬值还会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

二、 制约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因素

(一)现有贸易结构弱化了我方定价和选择结算货币的地位

从中国同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来看,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如机电和纺织产品等为主,进口则以国内短缺的资源型产品为主,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以2012年中哈贸易结构为例,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矿产品,出口额为115.7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0.2%;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进口额为30.7亿美元,占哈萨克斯坦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1%。而中国对中亚国家资源类产品正好具有刚性需求,因此交易话语权掌握在对方手中,中方通常被动接受对方习惯且外汇储备量较大的美元计价。

(二)美元现钞结汇量居高不下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在新疆乌鲁木齐二级口岸中常常可以看到中亚商人携带美元现钞购买中国货物的情形。一方面,许多中亚客商银行结算意识淡薄,并且为规避税费和高额汇费,倾向于现钞结算。以哈萨克斯坦为例,银行汇费高达5‰;另一方面,人民币现金结算受到监管,例如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第18号文件规定,出入境每人每次携带人民币不得超过20000元,因此中国新疆与中亚的边贸以美元现钞结算为主。大量的美元现钞结算不但影响银行对货币流量的监管,还直接限制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

(三)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且缺少回流渠道影响人民币结算功能

人民币未能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通过投资渠道的人民币跨境流通困难。中亚国家很多企业或个人持有人民币除了进口中国商品和服务,存放银行之外,并无其他合法运用的渠道,无法实现将持有的人民币流回中国境内进行保值增值的投资需求。此外,持有人民币很难像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那样在国际市场上找到丰富的投资避险工具,因而中亚贸易伙伴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不高。人民币回流渠道还不够完善,体现在中亚区域人民币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不能够自我循环和平衡运作。举例来说,中亚五国境外人民币往来账户数量较少,其中土库曼斯坦还没有设立相关账户,人民币结算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

(四)人民币兑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实现现汇挂牌交易一定程度上制约人民币结算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主要的贸易伙伴。2011年6月28日中国银行新疆分行正式推出人民币对坚戈直接汇率项下的坚戈现汇业务,标志着中哈贸易结算进入直接汇率的市场化阶段。中国银行新疆分行随后还推出坚戈国际结算、贸易融资、远期结售汇等产品。从贸易结算角度来看,坚戈现汇交易有利于促进中哈贸易便利化,但是从人民币结算以及人民币走向中亚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哈贸易进行坚戈结算会影响人民币结算规模以及哈萨克斯坦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直接制约了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

三、 构建中国与中亚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提升人民币区域影响力

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以来,政治经济关系有了快速发展。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国家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已有的合作,拓展新兴的合作领域,如教育、文化、科技、环保、农业、基础设施等。截至2013年,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已加入WTO,哈萨克斯坦也在入世谈判中,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体制共性增多,为未来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合作进展相比其它领域较少,一方面是由于中亚国家持有较为审慎的态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俄美等大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博弈。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中亚国家能源领域之外的合作,弱化中亚国家对“中国威胁论”的态度,深化人民币在中亚区域的影响力。毕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技术层面上问题不大,能够顺利实施,关键还取决于中亚各国领导人对中国以及人民币的态度。具体来说,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贷款形式加强资本项下输出,加强对中亚国家的援助和援建,尤其是农业和基础设施方面,提高人民币在中亚国家形象。

(二)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增强人民币结算话语权

目前,中国出口至中亚国家的产品很多是低附加值的产品,竞争力不强,随着中国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提升,很多轻工业产品在价格上已不具备竞争优势,很多中亚客商选择越南、土耳其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进行贸易。即便选择进口中国产品,也会极力压低价格,并对产品提出苛刻要求,例如出口哈萨克斯坦的鞋类产品,不得显示任何与中国有关的信息等。因此中国企业有必要针对中亚五国的市场需求改良自身产品,多出口附加值高的产品,以此拓展中亚的中高端市场。只有出口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才会增强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话语权,也才会有更多的中亚贸易伙伴愿意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同时出口企业人民币付汇也会随之增多,有利于逐步平衡进出口人民币结算差额。中国政府可以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中亚国家如果担心货币的清偿问题,可以由政府出面,对银行、出口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信用担保,对结算的差额以国际储备货币进行清偿,从而消除中亚国家银行、企业的顾虑,增强其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

(三)建立统一的跨境人民币清算网络体系

目前,中亚国家中资银行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需要。要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须要加快商业银行“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分布广泛、功能完备的结算网络,才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运营。具体来说,一方面可以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加快中资金融机构在中亚国家的布局,在中亚国家发达城市增设分支机构,并利用各商业银行已有的境外人民币支付清算网络,积极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直接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清算服务,为中亚国家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市场主体提供清算便利。另一方面可以在中亚国家扩大与境外参加行的代理清算网络。从某种程度上看,中资银行与境外参加行代理清算协议的数量和广泛程度会决定推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境外渠道的发达程度,所以中资银行有必要继续增加与境外参加行签署人民币清算协议形成覆盖重点区域的代理清算网络。此外,中国还应与中亚五国积极合作,搭建跨国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完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结算信息共享机制,从而促进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全面开展。

(四)完善人民币循环机制,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

目前,海外人民币资金还存在缺乏投资渠道的问题。虽然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将人民币投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人民币最终还会落到企业、个人和投资者的手上,因此,大量的人民币必须要有通畅的投资渠道,使持有者能够获得利润,人民币才会被其它国家认可和接受。可以通过适当放宽资本与金融账户管制,积极鼓励国内企业直接用人民币去中亚五国进行直接投资,创新人民币金融产品。具体来说,可以推进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建立覆盖贸易金融、零售业务、专业融资、资金清算、银行卡和网上银行等众多领域跨境人民币产品体系,为境外人民币的投资回流提供有效路径。通过金融创新,一方面,可以使人民币在中亚乃至海外沉淀下来,形成海外人民币市场;另一方面,人民币也能够以投资的方式回到中国市场,助力中国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顺畅的人民币资金流。

(五)尝试在霍尔果斯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随着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的快速增长及中国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会越来越国际化,向中亚区域流出的数量将越来越大,人民币离岸业务也将自然而然地产生。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具备相当规模和健全金融制度的离岸中心来实现离岸人民币的供给,以及完成离岸人民币的回流与监管。2011年12月2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区和哈方区成功实现对接封关运营,中哈两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战略定位正式确立。该中心是跨境经济贸易区和区域合作项目,也是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区域合作的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在霍尔果斯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从而进一步密切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衔接联系,密切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往来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J],财经科学,2011,(4).

[2]薛炜.中国(新疆)边境贸易发展与跨境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2,(2).

[3]张新存.对中哈两国贸易采用人民币结算的设想[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8).

[4]李石凯,杨公齐.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3).

[5]秦放鸣.中国与中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0.

[6]邢辉,裴忠良.从阿拉山口口岸跨境货币流通看本币结算的可行性[J],中国金融,2009(14).

[7]玉素甫·阿布来提.中国与中亚五国对外贸易中本币结算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08(3).

作者:韩东 王述芬

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论文 篇2: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挑战与展望

【摘 要】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中的作用进一步得到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良好开端并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则和设想。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跨境使用 资本项目可兑换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挑战和质疑,国际社会(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要求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倡导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始启动和加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幣跨境贸易结算,扩大人民币在结算货币领域的份额,从而推进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广泛使用;二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包括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启动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RQDII)和外商直接投资(RQFII)有关人民币结算等,将跨境人民币业务从经常项目扩展至部分资本项目。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成果,但与其具有结算、投资交易以及储备功能的国际货币的目标还相距甚远。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在这些挑战和约束条件下,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

人民币国际化是市场内在需求发展的结果,具有高度的经济合理性。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尤其是欧债危机的蔓延、美元信用评级的下调,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契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可通过人民币在全球官方储备、国际银行业负债、国际债券市场和主要外汇市场交易量中的占比情况来观察。

1.人民币在外汇市场的交易量

目前,中国外汇市场日均交易量为1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外汇总交易量的0.2%,低于SDR篮子货币的水平,也低于土耳其里拉、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等新兴市场货币,交易产品也仅有即期、远期、掉期、“外币对”等有限种类,交易场所限于上海外汇交易中心集中交易。

2.人民币在国际银行业负债币种的比重

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从2009年底到2012年3月增长了10倍,金额从约600亿元扩大到6600亿元。除香港外,使用人民币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目前已达102个,其中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的金融机构已开始吸收人民币存款。但必须指出,目前国际银行业的人民币负债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占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的国际银行业负债总规模的比重仅为0.19%,不到日元的1/20。

3.人民币在国际债务证券计价货币的比重

近年来香港人民币债务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2月底,香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815.1亿元,债券的发行量增长近3倍,发行主体从最初单一的中资金融机构扩展到外资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境外企业和中国政府等各种类型主体。但相比SDR篮子货币,人民币计价的国家债券比重仍然较低,BIS统计的人民币国际债券规模占全球国际债券总规模的比重约为0.06%,不到日元的1/40,也低于瑞士法郎、澳元、加元等其他货币。

4.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被其他国家持有的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准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两种方式扩大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规模。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等三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香港金管局已获准进入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马来西亚央行、奥地利央行和新加坡金管局也正式提出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储备投资的申请。法国、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菲律宾、泰国、智利央行也表达了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的兴趣。

中国通过与多国中央银行建立货币互换机制,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签署了20多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达1.65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当前全球的人民币官方储备规模不超过20亿美元,与全球超过9万亿美元的总官方储备规模相比仍然非常小。

5.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规模

自2009年7月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境外人民币存量迅速增加。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已扩大到930亿美元。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结算金额比上年增长3.1倍,人民币计价的货物贸易金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6.6%,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跨境人民币收付平衡状况显著改善,业务品种稳步增加。

二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尽管人民币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比较,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进而成为储备货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规模较大的经济总量、低通货膨胀、汇率稳定、资本市场有效、政治稳定,以及地缘政治实力等。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着金融市场和宏观环境两个层面的挑战。

1.人民币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第一,银行业的结构失衡不利于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使用。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主导型的,银行体制不够灵活,公司信贷占信贷总额的份额达80%左右。银行信贷是由银行体系内的大量存款支撑,银行存款余额占GDP比重超过150%,这一比例远高于除英国外的主要储备货币国及其他主要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产品单一,缺乏面向中小企业和家庭的金融产品,流动性债务市场尚未建立。

第二,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2005年以来,股票市值和周转量增长了6倍,交易量增长了10倍。2010年中国股票市值和周转量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任何单一经济体。但必须看到,虽然股票市场为国外投资者提供了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工具(包括QFII等),但是外国投资者投资这些市场仍然有很大的障碍,这些障碍不仅来自于准入环节,更深层次的是国内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公司治理不够完善、债券产品过于单一等。这些体制性原因阻碍了国外投资者参与人民币计价的证券产品交易。

第三,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不够发达。国际储备货币需要一个发达的离岸金融市场,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目前仍不够发达。香港市场上现有的人民币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人民币ETF、人民币衍生品有待创新,可供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投资增值的选择仍然有限。香港人民币市场参与者数量较少、结构较为单一,市场流动性不足,真正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离岸市场交易的程度仍较低。

2.人民币结算结构不平衡

第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进出口比例的不平衡。2011年前三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收付比分别为1:5、1:2.9和1:1.7,进口结算支出远大于出口结算收入,进口结算的人民币金额在平均意义上占到80%以上,人民币净流出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这种单边流动的格局不利于人民币扩大结算货币覆盖面。

第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结算比例不平衡。2011年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结算共计1108.7亿元,与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金额的大致比例为1:19。资本项目开放程度不足的直接表现,是境内的人民币无法通过资本项目大规模流出到境外市场,而且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境内市场的渠道也受到限制。这导致人民币无法通过投融资交易进行顺畅的跨境流动,因而影响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被接受的程度,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3.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较大

第一,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不可持续。有机构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很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赶上并超过美国,但同时也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经济高速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的黄金时期即将过去。事实上,中国政府在2012年年初也调低了经济增长率,同时强调控制通货膨胀率的目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今后经济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增长的十字路口,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

第二,汇率稳定的不确定性。200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的汇率体制改革,人民币兑美元和名义有效汇率实现双升值,这在中国汇率改革中从未有过,表现出中国政府改变汇率低估,使其趋向均衡水平的决心。然而汇率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资本项目开放、银行体系的金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控制等问题,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改革目标中,汇率稳定的不确定性增加。

三 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

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经济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的客观选择,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需要脚踏实地地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在当前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应由市场驱动,扩大人民币在贸易与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的使用,而不应过多强调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因为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程度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相关,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短期难以改变。

1.人民币国际化的原则

第一,对私人和公共对外债务进行宏观审慎管理,防止出现严重的货币错配。以外币计价的两种债务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往往会遭受评级下调,导致资金链断裂,从而出现偿付困难。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这两种债务危机的危害尽显无疑。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等国家私人企业过度举借外债且币种错配,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原因。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希腊、爱尔兰等国家的外债比例过高,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欧洲目前仍陷于债务泥潭之中。

第二,对金融跨境交易进行必要的监管。一国货币实现了可自由兑换是否可以放手不管?国际经验表明,即使在货币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也要通过账户管理实现对跨境资金交易的监控。目前国际上形成共识的监控有三个方面:反洗钱、反恐融资和防范避税天堂导致的逃税。在这些领域,中国的国际合作依然处于起步状态,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第三,对短期投机性跨境资本流动进行必要的监管。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短期资本流动规模过大不利于一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IMF在2010年提出,各国为维护金融稳定,对资本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是必要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够成熟,尤其应当重视这个领域的监管,把管理范围放宽些,留足政策空间。

2.人民币国际化的设想

第一,逐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在跨境贸易中充当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和关键。从使用区域看,人民币的边贸结算最初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行为,要逐步推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结算份额,扩大人民币在地缘区域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中的使用,乃至被接纳成为外汇储备货币,最终逐步成为特定区域内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从使用主体看,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使用主体是中资企业,要推动外资企业参与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扩大交易主体范围。

第二,推进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建立人民币双向跨境流动渠道。要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计价货币,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市场作为载体,不仅境内的人民币市场要较为成熟和开放,而且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要有充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境内外市场之间要有通畅的人民币双向流通渠道,使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持有者能够自由进行人民币的跨境兑换和投资交易。

首先,要推进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不断完善和开放境内金融市场。发达的境内金融市场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基础。一方面,要求境内金融市场层次体系较为健全,有丰富的人民币产品种类、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和稳定安全的运行机制,需要推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要求境内市场是充分开放的,能够与境外人民币市场进行双向流动,并能充分吸纳境外人民币资金流动的冲击,需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开放改革。

其次,要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培育。进一步加强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境外人民币投资保值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离岸人民币交易,逐步在香港形成境外人民币交易流通的离岸金融中心。同时,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推进上海发展离岸市场,与香港离岸市场实现协同发展。

最后,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当境外市场上的人民币存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投资回流境内市场的需求,因而要建立顺畅的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渠道。

第三,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目前中国已经逐步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资和回流的渠道,如允许境外三类机构采用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在香港试点RQFII投资境内债券和股票市场,以及进行外商直接投资试点等,此外,还要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跨境业务相结合,实现两者协同发展。如允许境外企业在国内股票市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鼓励中国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允许更多的境外人民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或RQFII的方式,投资境内的实体经济或证券市场等等。

第四,加强同欧盟的货币合作,构建多级化国际货币体系。自欧元诞生至今,欧元已经快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重要的国际性货币。根据BIS统计,目前,欧元在主要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占比超过20%,在国际银行负债币种的份额接近30%,在官方储备中占比接近30%,因此,稳定的欧元体系对于国际货币体系至关重要。2011年,中国与欧盟正式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标志着中欧经贸关系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中欧的经济金融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要推动欧元与人民币在各个领域的货币合作,构建多级化国际货币体系。继续推动中欧跨境贸易繁荣,鼓励欧洲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在国际贸易领域开展货币合作;要继续推动中欧直接投资双向流动,开展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RQDII)和外商直接投资(RQFII)的有关人民币结算,在国际投资领域开展货币合作。同时也要探索在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等领域的货币合作。

参考文献

[1]宗良、李建軍.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与路线图[J].中国金融,2012(13)

[2]徐建国.币值稳定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金融,2012(4)

[3]赵克志.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J].中国金融,2010(8)

[4]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

作者:李文

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论文 篇3: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标志着人民币结算由此前仅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不仅顺应了市场的需求,而且扩大了人民币的周边及区域影响力,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但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或困难,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必须采取相应对策,以不断拓展我国贸易发展的新局面。

一、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现实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结算货币——美元和欧元汇率都经历了剧烈波动,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放缓对贸易融资产生了较大冲击。在美元和欧元汇率剧烈波动中,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从而规避使用美元和欧元结算的汇率风险。因此,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快了我国逐步走向金融强国的步伐。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何时见底尚未明朗。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较为有限,但对实体经济的间接影响却不容小视。美元汇率的波动、欧元的贬值等因素已经明显地影响我国企业的出口,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在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偏高的状况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必然受到较大的冲击。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实施,有利于贸易便利化,消除了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和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衍生交易费用,从而有利于稳定贸易需求,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其次,此次金融危机不但充分暴露了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严重问题,而且美国经济的深度衰退也使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持续下降,美元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相反,中国经济在危机中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人民币维持基本稳定,因而人民币的国家信用正在逐步加强,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首先取决于国际交易者对该国货币的信心与需求。此次试点对象包括东盟国家、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俄罗斯,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在不断扩大,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因此,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不仅顺应了市场的需求,而且扩大了人民币的周边及区域影响力,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再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不仅有助于加快人民币支付清算体系建设,使上海有望成为人民币的国际清算中心,而且还有利于推动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交易和定价中心,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将会极大地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功能发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而能更好地支持我国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

第四,扩大边境贸易进一步增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互助关系,为边境的长期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随着试点结算决定的发布,各金融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与保障,加快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进度。比如,农行新疆兵团分行抓住有利时机,提出了设立人民币边贸结算账户的申请,得到了当地人民银行、外管局及中巴两国客商的广泛认同。该账户的成功设立,使中巴贸易中采取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成为了现实,人民币跨境结算既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结算渠道,又为该行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国家、银行、企业、个人互助双赢,为边境的长期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从国家发展战略上讲,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还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从而有助于尽快改变目前我国的“贸易大国”与“金融小国”的失衡格局,为我国迈向“金融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央行、香港金管局、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结算也为互换协议搭建了一个做通贸易的平台,促进货币互换做实。机遇来临我们要牢牢抓住,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二、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面临的问题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机遇中却孕育着诸多的挑战与风险。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是一项金融创新业务,而且在目前人民币资本项下尚未实施自由兑换的条件下,面临着许多制度上和技术上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在货币政策方面。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会形成境外人民币债权。当这种债权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由于我国人民币被海外持有,在获得铸币收益的同时,如何科学地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需要考虑。因为这部分资金将更多地随着境内外、本外币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变化而流动。

第二是在人民币境外债权债务方面。本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结果就是形成了本币的境外债权债务。如我国企业进口外国货物并以人民币结算,其结果是我国企业需向外支付人民币,该笔人民币会通过银行代理行之间的清算划转到该笔进口交易的外国对手方即出口商的账户中,由此形成了该外国企业持有人民币的现象。该笔人民币将被作为对我国的债权存在,对我国来说则是一笔境外的人民币负债。由此而引申出来的问题是:这部分因跨境贸易结算而产生的人民币为经常项目交易所得,按我国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原则是可以兑换成自由外汇的,但如果当时不兑换则会成为境外人民币存款,其性质就会转变成资本及金融账户的交易。此时就会出现能否继续享受可随时兑换成自由外汇的便利还是必须纳入资本项目兑换管理?若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用于直接投资时能否享受外商投资一样的优惠政策?直接投资后所得人民币可否兑换成自由外汇汇出?

第三是在外汇管理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是以外汇的跨境收支为条件来设计的,许多监管工作是基于企业收支外汇并发生结售汇来开展的,如进出口核销制度是以企业出口贸易必须收到外汇、进口贸易必须支付外汇而设计的。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将会出现出口收汇收到的是人民币、进口付汇支付的也是人民币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操作性困难。因为,这里可能会存在人民币来源上的混淆,特别是出现多次转汇后支付渠道与国内支付渠道混淆时,如何界定资金是否来自境外的问题。与进

出口核销相关的还有出口退税的依据和凭证问题以及国际收支统计申报问题。

第四是在国内外清算渠道方面。当人民币与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一样,通过国际结算的主渠道(信用证、托收和汇款方式)进行结算时,对于银行的国际结算以及国内清算渠道都会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结算流程的考察,发现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会涉及到:(1)网络问题,即涉及国际结算网络与国内清算网络。国内清算网络对于人民币的清算是不存在问题的,但会出现一个国内清算渠道承接人民币国际清算的业务量问题,如目前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元清算体系中,超过90%的清算量为美元的国际清算。(2)代理行账户问题。当参与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的银行主体范围扩大后,即会出现代理账户问题。这是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将关系到人民币国际结算能否按照监管当局的制度设计意愿开展的问题,也将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安排和风险控制等问题。

此外,实施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还面临着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控制好金融风险的问题。

三、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基本对策

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又要积极研究对策,认真应对挑战,加强风险管理。现阶段,可以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构建有效的海外人民币债权运作渠道。海外人民币债权运作渠道的安排关系到能否有效管理境外人民币市场及交易的问题,我国政府要在制度安排和监管设计上对此有充分的考虑。笔者建议在人民币走向区域化货币初期,应该适当抑制海外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以便为我国央行逐步熟练地掌控海外人民币市场和交易赢得时间。在起始阶段应当规定,对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形成的海外人民币债权债务的处理上遵循以下原则:海外人民币资金可以按照规定的渠道使用和投资国内市场,可用于向中国进口的支付、对中国境内直接投资、就地兑换成其他货币以及委托存款银行开展代客理财业务投资中国境内金融资本市场。在初期可以通过以下安排来达到这一目的:(1)对于因国际结算而产生的人民币海外债权,我国必须承诺可以随时自由兑换。(2)在企业主体层面上,允许海外人民币债权可以通过以下渠道进入我国:一是用于向我国进口的支付;二是委托该存款账户行开展人民币委托理财业务,投资国内的人民币资产或金融市场;三是可以向我国直接投资并享受外资投资同等待遇。(3)在银行主体层面上,允许银行以吸收的海外人民币存款办理当地企业与我国之间的贸易信贷融资业务即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业务;允许该行通过上存总行的方式投资境内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

二要调整跨境资金监管方式。将长期以来以外汇和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转变为以跨境资金流动为监管内容的管理框架,从制度安排及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以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在银行监管层面上,应强化对法人的一体化管理,包括对中资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经营状况的管理和强化合并报表后的综合风险管理。从对人民币跨境流动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管理角度来看,要求央行密切关注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情况,加强与相关国家央行的配合和联系。与此同时,要研究如何与此相适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资本市场,加强对进入国内市场的各类主体的监管,而非当前单纯地对外汇资金的监管。

三要增强央行对本外币市场监管力度。应根据海外人民币的规模情况分析研究调控的渠道和效率,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一方面,应根据市场需要扩大人民币的境外贷款规模,或扩大与外国央行互换货币的规模,以增加人民币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缩短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通常可能存在的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对市场动态做出快速的反应。

四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清算渠道和统计监测体系。香港地区开放银行人民币存兑汇业务后,市场人民币兑换活动十分活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要求,这部分资金规模应该进入我国的《国际投资头寸表》中。同样,人民币在香港、东盟十国和韩国等用于跨境贸易结算后形成的海外债权也应及时地通过适当方式反映出来,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清算渠道是非常重要的。从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整个流程来看,没有货币兑换环节的国际结算业务更趋简单,但同币种结算中很容易混淆一些统计要素(目前许多统计要素是基于货币类别来设计的),尤其是当资金通过几道转汇环节以后。因此在试点阶段,有必要通过规定银行的清算渠道和特别的会计处理来辅助完成这些统计监测要求。

作者:刘书兰

上一篇:移动通信新旧模式对比分析论文下一篇:最新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