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管理论文

2022-04-23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管理论文 篇1:

环境设计教育回顾与展望

摘要:

通过回顾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指出环境设计是整体的人居环境艺术与设计,该专业的创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方面,环境设计正面临着环境艺术或环境设计的基本定位,以及专业整合与学科分化的抉择。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设计专业应该继续秉承整体的人居环境设计办学理念,依托“设计学”一级学科,以专业性教育为基本定位,设置合理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探索环境设计中的技术科学问题。

关键词:设计学;环境设计;专业性教育;跨学科

10052909(2014)05000104

环境设计(即“环境艺术设计”)在艺术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教育部2005年公布的数据,艺术设计已成为我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①,而环境设计又是艺术设计专业中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方向。在2011年“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后,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转机。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下设立“设计学”类,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分出环境设计专业。文章拟回顾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发展历史,探讨环境设计专业在当下高等教育中的定位。

一、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简史

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源于室内设计。1950年代末,在北京十大建筑的准备阶段,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1957年成立了室内装饰系,设立包括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两个专业。建系之后,以奚小彭先生(1924—1995)带领全系师生投入了北京十大建筑的室内设计和施工[1]。此后,该系先后更名为建筑装饰系、工业美术系、室内设计系。

1980年以来,受世界建筑学思潮和创作的影响,我国建筑和美术界专业人士形成对环境艺术的基本认识[2]。1981年第14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题为“建筑·人·环境”,与会者认识到了人、建筑和环境之间密切的相互关系,大会发布的《华沙宣言》提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3]。1982年,林樱设计的华盛顿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建成,是对传统纪念碑设计思想和手法的颠覆,也是建筑与环境极为协调的佳作。1985年

8月4日至31日,中国建筑学会邀请美籍华人建筑师林樱访问北京、西安。同年,中国建筑学会召开“中青年建筑师座谈会”,推动了我国建筑环境艺术的发展。1987年10月16日,当代建筑文化沙龙组织首次环境艺术专题讲座[4]。1987年,《中国美术报》专门召开了全国首届环境艺术讨论会,参加者有建筑师、规划师、雕塑家、画家、美术理论家、哲学家等,与会专家提出了筹建中国环境艺术学会。1992年6月30日,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登记,具备全国性社团法人资格。该协会设立了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1992年10月8日,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5]。2003 年9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正式在北京成立。其后,更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

这些事件和设计思想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诞生。1984年4月,原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设立室内设计专业,创办人是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调进的吴家骅先生。同年,该专业名称改为环境及室内设计专业[6] 在笔者2012年11月1日访谈中,吴家骅先生说,当时认为室内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把该专业向外拓展至“环境”。

。1985年起,该专业由3年制大专班变为4年制的本科班。另一方面,自1960年以来欧美各国逐漸将室内环境的设计扩大到室外及都市范围。1970年中期以来,日本参照欧美做法开始在大学中设立环境造型艺术专业(包括室内环境设计),以此改善都市生活环境的建设。1986年,张绮曼先生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她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

由于行业和教育界的统一认识,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87年12月21日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87]教高一字022号)中,新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此前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装饰、室内陈设、室内装饰等专业的统一名称 详见《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的附件一《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新旧名称对照表》。

。1988年,浙江美术学院“环境及室内设计”专业更名为“环境艺术”专业[6]《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实施办法要求,从1988年秋季起,普通高等学校的社会科学本科专业,必须按照本《目录》所列的名称招生。1987年秋季以前(含1987年秋季)入学的历届在校社会科学本科生的专业名称原则上也应改为《目录》中的相应名称,并在教学安排上作相应的调整。某些专业改变名称,如确有困难,可暂用原名称至现有学生毕业为止。

据笔者于2012年11月1日对吴家骅先生的访谈,获知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同意设立“环境设计”专业,但文化部认为只能叫“环境艺术”专业。因此,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名称反映两个部门意见的折中。。198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系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2]。1987年底,经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西安美术学院试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湖北美术学院筹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7]。至1994年4月,全国设置或于1993—1994年度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和同意备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达16所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 ,覆盖了全国八大美院中的7所。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被归并到艺术设计专业。前述从艺术设计专业中分出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质是恢复此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上,1990年11月28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共同批准,正式下达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文学门类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下新设立环境艺术二级学科。1997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再次修订时,环境艺术二级学科合并至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中。尽管国家目前还没有公布二级学科目录,但设计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环境设计二级学科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即“环境艺术”二级学科某种程度上被恢复,并更名为“环境设计”。

综上所述,我国环境设计发源于建筑学,现行业依然隶属于城市建设,但专业教育被归类到艺术学学科中。

二、迈向人居环境整体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

环境设计是整体的人居环境艺术与设计。这不但可以从上述环境艺术行业组织筹建过程中的多学科多专业人士的参与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宗旨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美学、造型艺术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人士携起手来,为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创造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保障人类健康永续发展而努力。详见:中国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的成立和发展[EB/OL].[2005-06-30]. http://www.cceaa.com/environment/news_display.aspx?id=340而反映,还可以从该专业开创之初的教育思想来佐证。吴家骅先生在1988年撰文指出,环境艺术是旨在以建筑空间为母体,不断向其“外延”和“内延”擴展其设计艺术领域的综合性艺术学科。他认为,外延是指那些与建筑外部空间密切相关的风景区建设、历史与文化名胜保护,都市设计,乡镇规划宏观环境的空间艺术领域以及大型艺术品的规划与设计研究领域。内延即那些与建筑内部空间密切相关的建筑物理、庭院美化、家具器皿设计与陈设以及架上艺术品的设计与陈设等综合性空间艺术研究领域[6] 在2012年11月1日笔者访谈中,吴家骅先生说当时的美术学院不具备办建筑学专业的条件,如建筑物理、建筑结构等,因此他是从培养全面的设计技能以及教育全面的人才的立场出发,创办环境艺术专业的,其内容甚至包括了日后发展出来的公共艺术。。另一方面,张绮曼先生于1987年撰文提到,由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了建筑外部空间、园林、室内装修、家具、照明、绿化、装饰织物和陈设艺术等系统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在环境艺术方面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整体设计思维能力[2]。

这种整体的环境观还见于吴良镛院士的《广义建筑学》。该书前言提到,人类的居住环境是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整体。从微观环境到宏观环境,即从个体建筑到建筑群,以至城镇、城镇群,从小庭园到大的风景区的规划设计,都属于广义环境设计的范畴[8]。但是,《广义建筑学》于1989年才正式出版。因此,上述吴家骅先生和张绮曼先生的教育探索还是非常先进的。

如今,相当多美术院系的环境设计专业都发展成为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和设计学学科群或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比如说,中国美术学院于1989年成立环境艺术系,2007年4月成立建筑艺术学院,下设建筑艺术系、城市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和景观设计系。又如,中央美术学院于1993年在壁画系设立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制5年),2002年设立建筑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2003年成立了建筑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三、环境艺术专业教育问题与讨论

(一)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内涵产生了新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环境艺术”和“环境设计”专业名称之争。前者可能是该专业源于“室内设计”,后者是该学科被设置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名称差异并不反映人们对“环境艺术”和“环境设计”的异同有了深入的认识。类似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更名为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也可能为了把“艺术委员会”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各专业委员会的统一名称。

但是,人们的确开始注意区别“环境艺术”还是“环境设计”的区别。郑曙旸先生认为,“环境艺术”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外,为人对美的精神需求所引导,而进行的艺术环境创造;“环境设计”是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以现代环境科学研究成果为指导,创造理想生存空间的工作过程,更重视人在时间状态下的行为环境的调节控制。因此,他认为,环境设计比环境艺术具有更为完整的意义,环境艺术应该是从属于环境设计的子系统[9]。另一方面,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把环境艺术细分为策划、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研究等环节,即环境艺术设计只是环境艺术部分工作领域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EB/OL].http://www.cceaa.com/environment/about.aspx。这两种认识的结果是相反的:郑曙旸先生所言的“艺术”是指艺术创造,与“设计”的创作相提并论;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的“艺术”是行业的统称,“设计”只是该行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这两种认识或多或少存在于各院校现行的环境设计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之中。如果按郑曙旸先生的认识,环境设计是专业性教育(profession),类似于当前的建筑学教育的基本定位。如果遵循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的宗旨,环境设计教育不能限于专业性教育,还应该设置环境艺术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课程。但是,就行业而言,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和风景园林鼎立的局面,除了城市雕塑之外,基本上不存在独立的环境艺术行业。

(二)专业整合与学科分化

环境设计专业的创办,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建筑学教育不重视室内设计和建筑外环境设计的问题。随着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该专业实质与“大建筑学”专业无异。因此,美术院系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出建筑学院,实属必然。

然而,美术院校发展建筑院系或专业群之后,又产生了新问题。本来,环境设计专业是整合传统专业教育中的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专业的断裂,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当前,很多美术院校独立设置建筑学专业之后,环境设计专业缩小为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和景观设计方向。所谓的室内设计又称内部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所谓的景观设计又称外部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9]。如此的专业方向设置,远离了上文所言的环境设计专业诞生之初的思想与意义。此外,美术院校在建筑技术科学方面也存在先天性的不足。

另一方面,有一些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拓展之后,依然延续着原初的价值观。比如说,中国美术学院原环境艺术系的本科专业教学定位为: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外两个界面衍生,拓展为风景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三条专业方向的办学思路,以审美价值取向与生态价值取向相结合,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模糊整合,培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10]。该定位延续了上文已提到的吴家骅先生对环境艺术的学科属性的基本认识。该校于2007年4月成立建筑艺术学院后,向城市拓展,形成了建筑艺术、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4个专业方向,代表了当今环境设计的基本范畴。但是,环境艺术方向也基本等同于室内设计专业方向。如何整合各专业,培养整体的人居环境设计价值观和基本技能,也成为了新的挑战。

当前,“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演变为《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所设置的“设计学”一级学科。与人居环境学科群(即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相比,设计学仅涉及设计领域,不包括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学之景观规划等规划领域。应该看到,环境设计在拓展与分离的现状下,如果能重新整合在“设计学”下,延续该专业创办之初的基本思想和方向,

就可以理解为王澍所言之“营造”[11]。因此,如何基于当前设计学的学科框架,开展环境设计专业和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探索环境设计中的技术科学问题,是环境设计教育界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简言之,环境设计专业代表着整体设计思想,具有跨学科意义。环境设计专业应该保持优良的传统,适应学科调整和整合,作为“设计学”一级学科,重新整合既有的教育资源,形成具有竞争性的专业教育,为人类聚居环境的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王澍先生希望,未来的建筑学将以新的方式重新使城市、建筑、自然和诗歌、绘画形成一种不可分隔、难以分类并密集混合的综合状态[12]。笔者认为,这同样应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和学科致力的发展目标。参考文献:

[1]张绮曼.室内设计专业设立的回顾[J].建筑学报,1987(6):22-26.

[2]顾孟潮.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理论研究30年——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来访者问[J].中国园林,2013(2):54-56.

[3]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届世界会议:建筑师华沙宣言[J].世界建筑,1981(5):42-43.

[4]首次環境艺术专题讲座在京举行[J].建筑学报,1987(11):32.

[5]顾孟潮.中国当代环境艺术——环境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环境化[C]// 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为中国而设计 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吴家骅.环境艺术[J].新美术,1988(1):42-43.

[7]刘凤泰,张鸿岳.文科教育改革调查研究[G]//《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88.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7-140.

[8]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郑曙旸.环境艺术设计辩义[J].雕塑,1997(3):23-25.

[10]邵健.环境艺术的通境之路——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访谈录[J].世界建筑导报,2006(12):6-10.

[11]王澍.“营造”而不“建筑”[J].住宅产业,2012(3):39-41.

[12]王澍,陆文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J].时代建筑,2012(2):66-69.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Guangzhou Municipal Key Labora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Through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environmental design is the art and design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is a milestone in design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discipline now encounters some puzzled problems, such as the role of art or design, and integration or differentiation of its sub disciplin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design should continue to uphold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an overall living environment designed, rely on the first level discipline of design, with the professionally oriented education set a reasonable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courses, and explore the technical scientific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编辑 周 沫)

作者:林广思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管理论文 篇2:

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           要]  模块化实践教学是当前诸多高校探索实践的教学改革途径,景德镇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立足就业人才需求特点,结合实践实训经验,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要求,全面更新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就业市场、学生、学校间寻得共同利益点,让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突出特色环境设计技能特征,实现适岗就业。

[关    键   词]  环境设计专业;就业创业模块;实践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主要是学校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市场人才所需。怎样把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机遇,让环境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实现顺利就业。高校如何形成与社会所需相符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是目前环境设计教育领域尽快解决的难题。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衔接,创新创业模块化实践教学是解决环境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可行途徑。本文通过构建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一方面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理论进行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每个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实现顺利就业。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时代使命及培养目标

社会的建设、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人才的支持,院校作为培训人才的载体,必然承担起为社会输出所需人才的重任,环境设计专业因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而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成为热门学科,学校也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面对部分教师能力低、毕业生无法实现顺利就业、学校硬件设备老化与不完善、教育方法不科学、学生素质偏低等问题,很多高校开始施行“主动出击、引外联内”的方案,将线上线下商业模式引入教学中。线下建设方面:在不同区域建设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支持;线上建设方面:不断与企业进行合作,和企业之间形成就业网络体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专长等进行就业匹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的针对性,形成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设计学科体系,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走出校园后在更短的时间里符合岗位要求。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环境设计人才,需要学校在学科建设、教学工作、教学思想等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教育体系的革新。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网络已经渗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作用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对教育领域而言,也应该进行教育模式的调整和完善。信息技术与环境设计专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我国高等院校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进行环境设计学科教育体系的重塑,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且专业性更强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的全方位资源建设保障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方向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要求,全面更新升级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在每门专业课中大幅度增加外出考察实践及校内外实训实践课程。校内开设除传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外,还邀请其他高校及企业人员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及校外企业实践培训。景德镇学院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其中校内硬件方面,建立环境设计专业模型3D打印实训室、专业图纸、广告输出工作室、全套欧洲进口木工及装饰材料加工实训室等,并进行全操作流程培训,确保人人会操作,人人出作品;学校新增“创新创业学院”这个教学单位,学生通过个人申请,学校在创新创业大楼安排办公及实践场所,鼓励大学生进行个人创业,同时通过个人创业带动其他同学就业及社会实践;新校区建设、搬迁完成,学校教学大楼内部按照班级,由流动教室升级为固定教室,全面升级电脑、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学习场所;校外平台方面加强校企合作,与景德镇市轻舟设计事务所、深圳盛堂设计公司等众多一线设计企业建立人才互换培养、实训基地,突破传统单纯校内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环境设计专业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活动

(一)开始:基础实践教学活动

在基础实践阶段,主要是进行环境设计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环境设计技能,在基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模块学习做好准备。基础实践教学具体被细分成基础课程实验、造型写生实践与校外参观见习三个环节。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实验部分包括设计色彩、设计素描、建筑识图与制图等专业素养课程以及CAD、3DMAX、PS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基础实训是以景观设计为主线,培养学生素描、色彩运用、规范设计、计算机绘图能力等职业素质,通过专业基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必要的专业技能,夯实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坚实基础。造型写生阶段,主要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在该阶段还会进行绘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一般以短期集训的方式进行。现实中部分学生只会画素描与色彩静物,不擅长画建筑风景。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绘画建筑风景能力。对这一现状,景德镇学院的做法是,进行时间为两周的造型写生培训,该培训在学生大一下学期展开。学校在培训之前会到实地考察,并且和写生基地签订长期合同,为每一届大一学生的写生提供稳定的基地。学生出发之前,带队教师需要制定学生写生计划,计划中要确定写生的时间、地点、花费,并且确定紧急预案,将安全条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谨记于心,按照教师的指导行动。造型写生阶段,教师不仅注重提升学生的建筑与风景绘画能力,还需要进行专业素质拓展训练。校外参观见习有两个环节,即建筑艺术采风参观实习、室内参观实习。其中建筑艺术采风参观学习在大二阶段进行,这一活动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建筑空间、结构、材料、装饰等基本知识;室内参观见习在大三阶段进行,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经典室内设计空间,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延续: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在专业实践阶段,学生在经过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后,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专业实践是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活动,专业实践阶段是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让学生进行科研,提升学生科研水平的阶段。专业实践中有基础核心课程实验、专业设计课程实验、项目实践。在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阶段是最关键的部分。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有室内设计与施工技术、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技术、模型制作技术、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等,划分为专业单开实践课和专业拓展实践课,该项实践课主要在大学二年级进行;专业设计课程实验模块面向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核心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室内设计、建筑外观、居住空间等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项目实践环节,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项目实践,内容为室内设计、施工、项目管理等,学生在学校中,按照教师的指导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实践,完成实践任务。

(三)提升: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综合实践阶段,具体包含专业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三个模块。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在学校中建立实训基地,邀请企业中有经验的人员负责学生实训,为学生实训提供专业指导。实训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训为环境设计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包括三大专题综合设计实训:专题设计1是建筑空间艺术研究实习;专题设计2是照明、材料与空间设计结合的多种可能性研究实践;专题设计3是当代艺术介入空间设计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学生到相关对口单位实习,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真实融入环境设计工作过程,结合工作实际业务锻炼学生的环境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学生主要对四年的学习和实践进行总结,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检验,具体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大三下学期学校会将可供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论文题目,教师也要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然后明确学生的指导教师;大四上学期学生要完成选题申报书、开题报告书、毕业设计任务书、文献综述等的撰写,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大四下学期学生到设计单位实习,并且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点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性实习,通过贴近实际工作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对人才的就业要求,将所学专业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进入社会、实现就业之前的最后一次能力和知识的检验与完善过程,该项实践活动在学生大四下学期阶段进行,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化而言意义深远。

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当下高等院校所关注的重点工作,也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是提升学生社会创新能力、赋予学生社会创新意识的明智之举。另外,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还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在一起,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为经济建设、社会繁荣做出贡献。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升级实践教学体系,彻底革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每个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实现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陳薇薇.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150-151.

[2]严明喜.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6):81-83.

[3]陈强,王欣.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85-186.

编辑 赵瑞峰

作者:王怀忠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管理论文 篇3:

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研究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2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决议实施:“建设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引下,京津冀地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景观行业迫切需求大量实践型人才。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背景下,景观设计专业人员无论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缺口和提升空间,这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的良好的机遇和坚实的基础。

一、就业新挑战与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的短板

(一)景观行业就业新挑战

据2014年底国内权威设计网站统计数据:全球知名的50家景观设计公司(事务所)已有36家以子公司或合作经营的形式进驻国内,未来的景观设计类毕业生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甚至是市场的整体结构性调整。这必然会对各高校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挑战。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探索出一套清晰有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并能与未来景观设计师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选择就业反向不明确,应对市场竞争能力较差等问题日趋严重。

(二)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的短板

长期以来,国内景观设计教学过分注重教师在课程教学阶段的主体地位,各类设计课基本都采用教师讲授、随堂辅导等比较机械的知识灌输方式控制教学过程,其后果是学生学习毫无目的性、针对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求职就业的现实需求关系不够紧密,最终设计成果仅仅是“纸上谈兵”[1]。

2015年9月19日结束的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明确指出:“优质就业的基础是培养方式的变革,培养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无论哪个专业方向,施工技术、工艺方面的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纵观大部分开设景观设计专业高校的培养方案,专门开设景观技术规范、施工工艺方面课程的学校相对较少,造成了学生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缺少“技术观念”,因此,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的首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构建“全面设计观”。

二、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一)研究目标

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以土地的实际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现实中的自然条件,投资方现实使用需求和历史、社会问题,通过“真题真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设计之初融入“技术观”,通过设计过程的逐步深入,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全面的设计观”,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动手实践、不断创新,变学习中的“客体”为“主体”[2],真正增强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探索一套以培养实践型、创新型景观工程设计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为应对今后优质就业和行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成玉宁教授指出:“任何景观课程设计内容都是实际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长久以来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重“想法”、轻“可行”,重“理念”、轻“技术”的现状只能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存在。实践型景

观设计教学方法以宏观的眼光将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视为实际景观工程设计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实际景观设计项目过程和传统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解析,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通过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得出结论并按结论制作设计成果。

(三)教学方法实施过程解析

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将学生在校阶段的课程设计视为实际景观工程设计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课程之初首先在学生头脑中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逐步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思维“催化剂”作用,要生动地“传递问题”,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结论”[3]。因此,以下就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节点进行解析。

1.“全面设计观”解析、思辨与传递。“全面设计观”是

针对以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方案的“概念性”和“形式感”提出的。其强调的是:针对新就业形势,景观设计中的“理念观”“艺术观”和“技术观”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关系是“全面设计观”传递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就明确以往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技术”因素也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案不断深化过程中应注重设计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研究,明确工艺、技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决定“理念”和“形式”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中学生对于基本技术问题不明确(如城市广场残疾人无障碍坡道最小坡度,或小型车垂直停车的标准停车位尺寸)的现状,已经引起各高校教师的思考:教学内容是否能在关注设计方案的“概念”“想法”“艺术性”的同时,强调“技术”的地位与作用。一个景观设计作品从无到有,“理念”“艺术性”是前提,“技术”是条件、是保障。缺乏“理念观”和“艺术观”无法实现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缺乏“技术观”无法实现设计作品的使用价值,甚至无法使作品从设计图纸变为现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传递完整的“景观工程项目设计过程”,并应结合具体案例详细说明“技术”要素是如何渗透于整体设计每个阶段,起到哪些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的设计观”。

2.“真题真做”——选题与调研的原则。实践型景观设计课程选题中,基地选址的真实性是“真题真做”的基础[4],“真题”的基地选址具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生态结构、高程变化及气候水文等条件,是可以调研、勘测以及具有参与性的真实空间。“真做”是在尊重基地现状的原则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和文字调研(即查阅文献、调查访谈、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梳理基地及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条件,发现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寻找设计的切入点,形成设计定位。“真题真做”的目的是基于真实的基地和设计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其创作欲望,引导其主动思考,使设计过程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5]。

3.草图与模型(草模)交互与反馈的教学方法解析。草图是表达设计方案最快捷的媒介,通常按设计深度不同分为一稿草图、二稿草图和上板草图;模型(在方案设计初期阶段与“草图”相对应也称“草模”)是表达设计方案最直观的媒介。模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对设计结果的再现,很少参与方案形成和深化的过程,而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则提倡绘制草图与制作草模相互对照、互为补充的推敲方案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模型(草模)具有“反馈”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推敲、验证方案设计的技术可行性,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教师探讨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和“工艺”因素,达到进一步夯实“技术观”和“全面设计观”的目的。通过“边设计”(即绘制草图)、“边实施”(即制作模型或草模)的交互反馈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定位”的解析。(1)设计定位的唯一性。

“设计定位(也称设计主题)”是整个设计的灵魂,是设计实施后呈现的整体效果,是各种设计条件服务的核心,是由设计主体(即学生)分析、梳理、整合设计客体(即真题)的现存优势和问题等诸多因素后,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切入点”。一个方案有且只有一个设计定位,这是设计的“唯一性”决定的。(2)设计定位的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设计主体对同一设计客体关注角度的差别,就决定了会产生不同的“切入点”,这是由方案设计过程中设计主体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会选择不同设计方向)决定的。不同的“切入点”决定了同一设计客体会产生多个解决方案,但并不是每个解决方案都真正适合解决设计客体的主要矛盾,并能在设计深化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设计过程中会产生“设计定位”调整的情况,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提出兼具有个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5.校外导师参与设计(阶段性)图纸讲评的解析。(1)实现图纸评审主体多元化。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力求培养面向市场、面向优质就业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校外导师的介入能够使学生了解设计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实际景观项目与景观设计课程对设计关注点的差异[6]。因此,在设计图纸(含阶段性草图)讲评阶段聘请景观设计项目管理与审批单位负责人(如规划、园林、城建等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设计单位的总工程师、景观项目投资人(如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负责人)作为校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设计图纸的评审,以市场化,职业化视角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讲评,并与学生互动问答,改变以往单一由专业教师作为学生设计成果评审人的情况。(2)校外导师参与图纸评审的优势。校外导师更加关注设计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法规、规范,更加注重设计是否能够顺利通过项目审批,更加重视项目建设投资额度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成本等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在校阶段很难接触到的知识。校外导师的参与,既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景观设计行业,为今后选择就业方向奠定基础,又可以促进校内校外资源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四)教学方法实施过程注意事项

在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中,现场调研除了将基地的客观情况以图示和数据的形式如实地反映在图面上以外,更要培养学生现场设计的能力,这是在校学生和职业设计师能力差异的关键。此外,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处于主动思考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聆听的地位,在知识传递层面力求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设计草图(模型)推敲和深入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住”,关键是要在打开思路的同时适时提出与设计可行性相关的经济和技术条件[6],才能真正做到与实际景观设计项目接轨。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对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现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型景观设计教学方法在承认教学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挥个性,着重引导和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探索将原有的教学客体——学生变为教学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的引导性教学方法;并通过引入真实的景观设计题目和校外导师参与设计图纸评审,使学生设计成果的评审主体呈多元化特征[7],以便其能够多角度地思考、审视设计成果,不断拓展知识结构,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最终实现优质就业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居荣,鞠勇,唐小波.毕业设计环节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5(2):255-256.

[2]丁金华,吴芸.工科院校景观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体与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5):90-93.

[3]李文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3):114-115.

[4]郑先友,王璞.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136.

[5]胡迅,须秋洁.针织服装设计与绘画作品中线的运用研究[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9(4):16.

[6]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俞孔坚,李迪化.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卢春艳】

作者:张鑫 黄晓光 何赢

上一篇:高校商法课程特点分析论文下一篇:社会主义法律服务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