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论文

2022-04-25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为了发挥“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整理,将思政案例与课程章节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课程思政如盐化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浑然天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论文 篇1:

高校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

摘 要:水产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文结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色与需求,对高校水产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初步改革探索,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 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

水產微生物学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疾病及水产品关系的科学,是微生物学理论与水产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水产微生物学内容覆盖面大,知识点多,与众多学科交叉,是未来进行科研、生产实践等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探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等)和人工调控方法,以挖掘、改善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改造和消灭有害微生物,从而为水产(淡水、海水)养殖、水族科学服务。学习这门课程对鱼病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营养与饲料、水产品加工学等专业课程极有帮助,同时对学生了解生产、开展实验室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1-3]。该课程的很多理论和技术可直接用于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动物产量和质量,加快水产业发展。笔者针对高校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探讨“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改革,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教学内容的优化

该校水产养殖本科专业目前采用的是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水产微生物学》,教材的编写距离现今已有12年。对于一门生命科学而言,12年的发展是非常巨大的,有很多前沿性的内容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及时的更新、补充。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与当前的微生物学研究发展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掌握,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课程内容较多、学时设置少的矛盾,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存在交叉学科内容,应该避开重复,同时也要突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作出以下的调整:(1)在第一堂课绪论的讲解中,除了讲述微生物及分类地位、主要特性、作用等,还着重讲解微生物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经典的实验设计、划时代的人物,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敌、友关系),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有利、有害方面),我们能在这个领域做些什么,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水产微生物学的兴趣。(2)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作为重点讲解内容,系统地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人工培养及致病性,随后,把水产动物中的病原微生物章节提到这里讲解,主要讲在水产中的已经发现的细菌、真菌、病毒案例,归纳有益、有害菌群,如何加以利用、控制等,做到不仅仅空泛地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讲述中,通过水产业中的模式细菌为例进行讲解,如链球菌,以危害鱼的海豚链球菌为例,在培养基上的形状、染色后的形状加以讲解,强化记忆;在细菌结构方面的讲解中,突出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之间的结构区别(例如细胞膜LPS,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知识点比较多、内容比较琐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生产例证、知识点的比较串成葡萄串的形式进行讲解,容易被同学接受,强化记忆。(3)微生物的分类是这个学科的一个基础知识点,这是学生接触生产、科研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所以在讲解中除了教授书本上内容外,也要结合现在技术发展,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实际操作,增加实战经验。(4)交叉学科重叠内容相对简化讲解:如“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与“动物遗传学、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相关内容重叠,“免疫学基础”也会与鱼类免疫学有内容重叠,因而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因而可以相对简化讲解,但是要通过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让学生感觉不到重复,又能了解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整了相关的学习内容[4]。(5)而对于其他类型的微生物进行讲解时可压缩内容。要紧扣水产微生物学的范畴,着重讲述特殊的水产微生物种类及水产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为水产养殖业服务的现状与实例。(6)水产品与微生物相关的内容讲解中要配上实际生产中的案例、病害图片,并且在讲解细菌、真菌、病毒几个章节中要介绍,这样会加深记忆,同时也可以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水产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肉眼很难看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易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及影像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5]。(1)借助显微镜下的实际图片、模式图讲解,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如在讲解细菌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等,借助显微镜下染色照片以及模式图讲解,将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简洁,同学容易掌握、记忆。(2)借助音像资料讲解一些难懂的过程及生理状态: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先用音像制品给同学介绍,同学有了宏观的概念,在讲解及实验操作中,就会简单明了;在讲解真菌的营养菌丝与气生菌丝的形态及功能时,也借助音像制品,学生的理解就会从抽象转为具体,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容易记牢。(3)借助实际生产案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水产病原微生物时,可以展示在水产养殖中真实发生的病鱼图片、解剖图片,让同学有个直观的了解,加深记忆;继而讲解微生物与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关系等,理论联系实际生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在生产中的技术运用。

3 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必须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我们可通过:(1)讨论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操作中设置几个与水产微生物相关的主题,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进行文献查阅、讨论,完成PPT制作,然后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等手段,深化学生对这些科学问题的理解;在课堂上,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环节,都允许学生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展开激烈的讨论。(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重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电子课件、网络视频等进行教学,运用网络技术等与学生随时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充分利用国外书籍、网站图片和视频等制作了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建设了微生物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利用大量图、表、视频将繁杂的内容条理化、简明化、形象化、网络化,并使用类比、举例等方法,达到化繁为简和化难为易的目的。(3)利用E-mail、QQ、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学习群,为学生提供空间随时分享学生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一方面可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6-7]。

4 结语

微生物學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 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来讲述微观发生的事件,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曹海鹏,何珊,吕利群.我国水产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48-11349,11351.

[2] 孙际佳,杨慧荣,刘丽.水产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9.

[3] 郑兰兰,刘变枝,高春生.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2014(192):224.

[4] 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 安晓萍,齐景伟.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30-31.

[6] 许丹,吕利群,杨金龙.水产养殖专业微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9149-9150.

[7] 谭凤霞.水产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8):9965-9966.

作者:孙红岩 但学明 刘丽 秦启伟

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论文 篇2: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为了发挥“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整理,将思政案例与课程章节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让课程思政如盐化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品德教育、人格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浑然天成。通过这种尝试,让学生具备创新的内在动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探究科学真谛,具有家国情怀,热爱“三农”,实现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思政案例

[基金项目] 2019年度上海海洋大学教改项目“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本研一体化教学团队”(A1-2005-20-300317);2017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A1-0201-00-1203);2020年度上海海洋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微生物学”(A1-3310-19-000813);2020年度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水产养殖”(A1-3201-20-100301);2020年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A1-3319-20-0008)

[作者简介] 张庆华(1972—),女,河北沧州人,医学博士,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生动物医学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于2013年率先在全国设立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1]。该专业是水产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的第四个二级学科。该专业的设立适应了近年来我国水产学的快速发展对水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已经在大连海洋大学、集美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陆续设立。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及重点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近几年陆续编写了10多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收到明显的课堂效果。通过不断挖掘课程本身的资源,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素养的培育,助力构建我校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1]。按照2020年9月26日新成立的“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的宗旨,推进水产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改革,实现协同育人目标。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作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的領航学院,愿为水产和海洋院校的“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上海海洋大学“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简介

上海海洋大学于2013年设立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起,就开设“水生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经过2年教学计划的试运行,2014年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改为现在的名称“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在授课内容上更加明确、具体,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作为一所地方性“一流学科”高校,以及首个设立水生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一贯重视“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教学,一直把本课程作为学生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目前,我校正处于“从海洋走向世界,从海洋走向未来”的转型发展、格局创新的关键时期,围绕学校“服务于中国及世界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发展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推进我校的“双一流”专业内涵建设。本课程在普通“微生物学”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和创新,涵盖了“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绪论、总论和各论三大模块,包含微生物学及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类群(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及亚病毒)、营养及培养基、生长及控制、遗传变异、生态、分类和鉴定、水生动物的感染性疾病病原(细菌性病原、病毒性病原和真菌性病原、其他病原)及人鱼共患性疾病的病原等14个教学知识单元;其中,总论部分的内容包含我校普通“微生物学”的大部分内容。目前选用沈萍、陈向东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微生物学》(第8版),辅以邓子新、陈峰主编的《微生物学》,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兽医微生物学》(第5版),以及肖克宇主编的《水产微生物学》(第2版),反映了现代微生物学及水生动物病原学的核心内容。根据2018版新的教学大纲,共48学时,3学分。

二、“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整体设计思路与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将“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知识要点和育人要素有机融合,依照微生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结合的原则和在水产动物健康方面的具体应用,按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思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主动将蕴含在各知识点中的丰富思政元素发掘、整理和运用,重点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辩证思维、诺奖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三农”情怀等融入知识点内容和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科学精神等多方面有机融入。这些理念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反复出现,更加强化了思政效果。力求让学生具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眼光;了解医学人文、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责任,以及情系“三农”、聚焦水产的专业素养。

三、“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新农科”教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应对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做出的理性选择[2]。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重要精神,中国新农科水产联盟倡议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汇集智慧,改造提升现有水产学专业,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水产专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产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改革,为渔业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根据这一宗旨,本课程主动把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及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渔民)的新时代水产科技创新和实践者,并逐渐养成自觉进行环境保护以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

四、“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与对应知识点设计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对应三大模块14个教学知识单元,并落实到对应的知识点的教学上(表1)。在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三农”情怀和环境保护的理念,通过思政知识点的融入式教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专业课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将知识点与思政案例完美结合,让课程思政溶盐于汤,起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图片、讨论、作业等。根据实际课程思政案例的需要选用传统讲授、对分课堂、辩论研讨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结合网络课程(泛雅平台)、专题研讨、微信推文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外科学家的智慧和魅力,既具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道路自信。通过熟悉的老师的故事,学生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引领,增强其职业责任感。

在考核环节,对教学案例中体现的知识内容设计了判断题(1分/题,共20分)、选择题(1分/题,共20分)、简答题(5分/题,共100分)三种题型,在平时的作业及讨论中予以部分体现(占比10%),平时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50%。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更加注重过程学习,而不是只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相较于之前的授课班级,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

六、课程思政案例的实施效果及反思

在课程思政案例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再也不用老师维持课堂纪律,同学们的眼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对一个个精彩故事,课后还积极讨论,写下感想体会,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想被点燃后的激情或对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冷静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展望。一些学生还能对老师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議,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因此能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这些思政案例明显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教”的效果[3]。

七、结语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是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课程的育人资源非常丰富,对专业人才培养、渔业生产和公众生活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4]。今后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改革,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一流”新农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庆华,杨先乐,宋增福,谭洪新,吕利群.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建设构想[J].中国水产,2017(5):29-33.

[2]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30-37.

[3]姚叶,黄俊伟.过去大学的师生关系与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0(2):65-69.

[4]陈向东.开放式教育潮流下的我国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3):471-472.

作者:张庆华 宋增福 陈立婧

水产微生物学本科教学论文 篇3: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

摘要:为了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水产类高校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及人文素养,设计了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部分中“汤飞凡和沙眼衣原体”的思政案例,让学生充分认识我国邮票上唯一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该案例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思政案例;汤飞凡;沙眼衣原体

一、引言

“水生动物医学”是我国在上海海洋大学设立的首个水生动物疾病防控领域的本科专业[1]。《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是针对“水生动物医学”新专业开设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之一,2017年入选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以及水产与生命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室课程建设名单。通过不断挖掘课程本身的资源,实现教学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启迪,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我们针对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内容,精心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思政案例“汤飞凡和沙眼衣原体”,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案例设计的理念

《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作为水产与生命學院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地位尤其突出和重要。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水产高校学生医学背景知识及人文素养较为薄弱的环节,在课程的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有关汤飞凡和发现“红眼病”的病原为沙眼衣原体的故事义设计如下思政案例。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三、案例的目的和意义

在《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有关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以往重点讲解巴斯德和科赫分别作为微生物学和细菌学的奠基人,而忽视了中国在这一漫长的过程所做出的诸多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功绩,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充分挖掘了我国学者对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在弘扬科学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本案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沙眼衣原体病原的发现过程,引出汤飞凡学以致用,勇于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福人类的历史功绩,从而说明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卓越发现对世界人民的贡献之大,无形当中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案例内容和实施

针对水产高校学生医学背景知识及人文素养较为薄弱环节,在课程的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内容,有关“三菌三体”中的“三体”之一“衣原体”环节,根据我国邮票上唯一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发现“红眼病”的病原为沙眼衣原体的故事,设计如下思政案例,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起来,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1.汤飞凡的伟大功绩。沙眼作为一个古老的世界性难题迄今已经流行了3000—4000年,有资料统计发现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全球约有17%的人患该病,尤其在我国北方偏远的农村地区,卫生状况堪忧,导致该病的发病率达80%—90%,因此,民间素有“十人九沙”之说,是致盲的主要原因。汤飞凡(1897.7.23—1958.9.30),湖南醴陵人,又名瑞昭。他少年时期便勤奋读书,立志学医,1955年,他首次利用鸡胚分离出沙眼衣原体,时称“汤氏病毒”,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在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中国人,因此,被称为“衣原体之父”。他将沙眼发病率从将近95%降至不到10%,使沙眼这种流行了很多年、危害很大的常见病得以有效控制,是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可以想象,当时宣布发现沙眼病原体是轰动世界的大事。国际上最权威的一本微生物学教科书,由美国学者Alfred S.Evans和Philip S.Brachman编著的“人类细菌感染:流行和控制(Bacterial infections of humans:epidemiology and control),以及病理学教科书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Professional Edition,8th edition(Kumar等编著)中,对于衣原体的介绍中都提到了汤飞凡博士(Dr.Tang),成为世界医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中国人。

2.沙眼病原发现的曲折过程。沙眼,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播很广的眼科疾病。自微生物学发轫之始,沙眼流行已受到重视。虽然沙眼在现在已不算“重症”,但在20世纪初期,却是世界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主要原因是没有成功分离出相应的病原。1887年,“细菌学的奠基人”——德国科学家科赫最早提出了沙眼的“细菌病原说”,但很快被否定了。之后,在1907年,捷克的两位科学家Halberstaedter和V.Prowacek在沙眼病灶中发现包涵体,认为可能是病毒,但未有定论。1925年前后,法国科学家Nicolle发现过滤掉细菌的沙眼材料仍有感染性,于是率先提出沙眼的“病毒病原说”,但也没能得到证实。1928年,日本细菌学家野口英世(Noguchi Hideyo)分离出一种“颗粒杆菌”,又重新提出了“细菌病原说”,在当时曾引起广泛关注和影响。1930—1933年,汤飞凡为了证明这一学说的正确与否,他用美国保存的野口英世的“颗粒杆菌”接种到自己以及其他12名志愿者的眼睛里,证明该病原无致病性,遂推翻了“细菌病原说”。至此以后,从1944—1955年的十多年间,多个科学家,如Macchiavello(1944)、Poleff(1949)、Stewart Badir(1950)、Arakawa(1951)、Kogan A Byezgouz(1955)等都报道过分离出沙眼病原体,但都未被证实[3]。

3.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的思维方法。从1907年以来的几十年内,世界上许多科学家在沙眼病原研究方面虽有进展,但仍然没有确认真正的“元凶”。汤飞凡在上世纪30年代,在对于病毒特性及包涵体研究时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已知的病毒和细菌之间应该存在着“过渡的微生物”类型,如牛胸膜肺炎支原体以及立克次体等。他认为,既然前面全世界的众多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都没有找到沙眼的确切病原,那就应该另辟蹊径。于是,他推测该病原可能是比牛痘病毒更大、接近立克次体的一种“大病毒”。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他同步进行了沙眼包涵体研究、猴体感染试验和病毒分离试验。从1954年6月至1955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内,他邀请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专家张晓楼收集典型病例,利用可靠的试验材料,经过多次失败和尝试,分析了影响病毒分离的各种因素后,不断排除错误和总结经验。终于在采用了研究立克次体常用的卵黄囊接种技术后,利用青霉素和链霉素2种抗生素来抑制杂菌的生长,比较顺利地在第8次试验中分离出了一株“病毒”,汤飞凡命名为“TE8”,T代表沙眼,E代表鸡卵,8是第8次试验,被许多国家的实验室称为“汤氏病毒”。作风一贯严谨的汤飞凡没有急于发表该学术论文,他遵照“科赫法则”,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试验后,采用分级滤膜证明TE8的“滤过性”,并测出该病毒大小在120—200nm之间。直至1956年10月,才正式发表了論文。更加令人钦佩的是他在1957年除夕将“TE8病毒”接种到自己的一只眼睛中,造成了典型的沙眼症状。为了观察沙眼的全部病程,他居然不听劝说,强忍着病痛坚持工作,40多天后才接受治疗,无可置疑地证明了“TE8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4]。

4.汤飞凡发现沙眼衣原体的分离方法在世界上广为应用,同时促进了治疗的迅速发展。沙眼衣原体的分离成功将长期处于低潮的沙眼研究一下子推上了高潮,这一关键性突破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57年至1958年,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科利尔,在得到TE8和TE5后首先证实了汤飞凡的工作,他又用这一分离方法在西非的冈比亚分离出沙眼病原。随即在美国、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国家与地区的很多医学科学家也相继分离出沙眼病原。至此,汤飞凡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被评为当年世界医学的“十大事件”之一。1958年,琼斯等人在美国一个患性传播疾病的妇女子宫颈中也分离出沙眼病毒,至此,解决了非常棘手的性病病原问题,使开放的发达国家中因性病而受困扰的很多人受益。后来,对于该病原体系统、深入地研究发现沙眼和鹦鹉热及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同属于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微生物。这些重大发现,丰富了微生物学的分类内容,并增加了衣原体目,“沙眼病毒”正式改名为“沙眼衣原体”。在弄清了真正的病原及其培养方法后,经过一系列试验,证明许多简单可行的方法,如干燥、日晒、热水烫以及许多常用的消毒药等都能有效地杀灭“沙眼衣原体”,同时还筛选出许多特效药。因此,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沙眼的治疗和预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彻底终结了这一世界难题。

5.汤飞凡将永远被铭记。在2016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我国科学界回顾了汤飞凡的伟大功绩,认为他是曾经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英年早逝,令人遗憾。但是,历史没有忘记汤飞凡,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国际医学界也没有忘记他。1980年6月26日,国际沙眼防治组织主席通知中国眼科学会,授予汤飞凡沙眼金质奖章。世界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权威专家李约瑟爵士在汤飞凡去世后给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致信中说道:“回顾能结识你们国家的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公仆,感到荣幸。”他盛赞汤飞凡是19世纪英国谚语里的“人类的朋友”,是“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一位顽强的战士”。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向他颁发了沙眼奖状和奖金。1982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了纪念中国现代科学家,1992年11月20日,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邮票第三组,其中汤飞凡是邮票上唯一的微生物学家。

6.启迪和思考。汤飞凡严谨的治学态度,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学以致用,报效祖国的热情,值得广大青年学子铭记于心。他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诞生前,在极端困难的岁月和条件下,创建了我国的生物制品事业,为我国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抗生素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东方的巴斯德”,真正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梦想”。

五、总结和提高

通过该思政案例的引导,既给水产背景的学生传递了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又将汤飞凡在医学领域的建树和巨大贡献传递给学生,使专业课有效“嫁接”思政教育,令专业课程发挥了强大的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形成了协同效应[5],明显提高了课程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希望今后在思政案例设计方面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华,杨先乐,宋增福,谭洪新,吕利群.论水生动物医学专业的建设构想[J].中国水产,2017,(5):29-33.

[2]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16-18.

[3]傅杰青.分离沙眼衣原体的机遇与成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2):55-61,80.

[4]金秀英.沙眼衣原体研究历程及进展[J].眼科,2006,15(3):145-150.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作者:张庆华 宋增福 张旭杰 姜有声 郭婧

上一篇:HBase互联网电视论文下一篇:民航机场节能环保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