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论文

2022-04-20

摘要:现阶段,我国已把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上升为基本战略,这其中,扩大居民消费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客观要求。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思路应当有所转变,应主要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居民消费需求。本文从供给角度出发,提出应通过推进消费体制改革、推动全面创新、重点抓住中等收入人群、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措施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论文 篇1:

消费主导的改革与中国前景

为什么要把消费主导作为大战略

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解决投资-消费关系的失衡。我国过渡性体制带来的结构性问题还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投资消费结构的失衡上。2001~2010年,投资率从36.5%持续提高到48.6%;而消费率则从61.4%持续下降到47.4%。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进一步恶化包括产业、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经济结构。

走向消费主导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转变投资出口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走向消费主导,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保持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我国的实践看,只有消费主导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有可能破题。

走向消费主导决定我国中长期的增长前景。未来10年,尽管国际市场有可能继续动荡与萎缩,我国自身并不缺乏新的增长点,经济仍将处于增长的上升通道。但关键在于有效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从短期看,投资是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但从中长期看,投资必须有效地转化为消费,才能形成真正的增长动力。如果消费潜力能够有效释放,最终使消费率达到60%以上,投资率回归到40%以下的正常水平,未来10~20年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

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实现消费公平。消费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所有的不公平,包括收入差距扩大等,综合地体现为消费的不公平,即一部分人没有能力享受发展成果。共同富裕,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缩小消费水平差距,实现消费公平。

如何判断走向消费主导的历史机遇

我国地理空间大,人口基数大,制度改进的空间大。任何一项结构性调整和增量式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都足以产生巨大的消费规模,为走向消费主导提供最为重要的历史机遇。

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是重要的消费载体。过去十多年,城市化在加快推进,从2001年的37.66%提高到2011年的51.37%,年均提高1.37个百分点。按这个趋势下去,城市化率在未来5~10年至少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空间。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明显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研究表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将提高0.2个百分点。根据中央部署,到2020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将明显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提高消费率。

社会消费正处于释放的历史拐点。过去几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十一五”年均增长18.1%,远高于“九五”的10.6%和“十五”的11.8%。从发展趋势看,未来5~10年社会消费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需求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如何确立走向消费主导的目标

从投资出口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与体制安排。这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从现实情况看,未来5~10年实现消费主导,可以分两步走:

2015年初步实现消费主导。未来5年,最终消费率从47.4%提高到55%以上;居民消费率从33.8%提高到45%以上,消费贡献率稳定在40%以上,消费初步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2020年基本实现消费主导。未来10年,最终消费率进一步提高到60%以上;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以上;消费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消费基本成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增长的内生动力。

未来5年最为关键,需要取得实质性突破。从现实情况看,“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消费主导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关键五年。需要尽快形成统一认识,在政策调整与体制创新上取得突破。只要在“十二五”期间有效地跃过消费主导的历史拐点,经济社会发展就将跨入一个新的平台。

消费主导对经济转型提出哪些现实需求

推进消费主导的城市化。重点是打破现行行政体制束缚和行政区划壁垒,摒除行政主导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化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形成新时期经济主导的城市化新格局。在具体发展路径上,走以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路子,并且充分发挥城市作为服务业载体的作用,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2011年,我国仍有2.5亿的农民工并未完全实现市民化,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二元化上。当前,全面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财政也有能力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关键在于下定决心,实现政策和体制的突破,尽快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以公益性为目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后,进入到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国有资本仍然主要配置在市场竞争领域,既对民营经济产生挤出效应,又加大了投资过热;更重要的是,很难体现出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不利于社会公平。在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迫切需要以提高公益性为目标重新调整国有资本配置结构。一是把一部分国有资本从经济领域退出,重新配置到社会领域,使民营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的收租分红比例,争取在未来5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使国有资本、尤其是资源性国有资本及其收益成为社会福利建设的重要支撑。

消费主导对社会转型提出哪些现实需求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十一五”以来,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但福利水平仍然较低,“低福利”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十二五”如果能够在惠及13亿人的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居民消费率有望提高10~1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

以民富优先为目标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成为走向消费主导的关键所在,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破题共同富裕,都要求尽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这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收入分配改革一直没有突破。当前已经到了下决心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时候。建议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作为“十二五”改革的重点,年内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

加快消费型社会的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重点。与生产型社会的社会管理不同,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要适应需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把反映各方需求、协调重大利益关系作为重大任务。在此基础上,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方法,为走向消费型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走向消费主导的关键是不是政府转型

走向消费主导关键是政府发展理念要从经济总量导向向国民收入导向转变,加快由增长主义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以绕开“增长主义陷阱”。

实现增长方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当前关键是要防止在市场危机时期采取政府干预政策常态化,甚至把政府主导固化为“中国模式”;需要着力强化政府的中长期经济战略职能、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监管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由管短期向管中长期、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管审批向管监管的转变,从制度上保障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中央地方关系从经济总量导向转向公共服务导向。总量导向的中央地方关系在做大经济总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上引导了地方政府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经济增长上,不仅容易引发投资膨胀,而且很难适应新阶段发展型社会需求的变化趋势。走向消费主导,重要的是从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需求出发,尽快以公共服务为导向规范中央地方关系。

强化政府公共利益代表角色,从增长主义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当前,政府自身利益的形成具有普遍化、加大化的趋势。走向消费主导,对强化政府的公共利益代表角色提出新的要求。突出地表现在尽快扭转政府不同程度的自身利益倾向,强化其公共利益代表角色,保障经济性、社会性和制度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作者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编/杜凤娇肖楠美编/石玉

作者:迟福林

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论文 篇2:

新常态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现阶段,我国已把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上升为基本战略,这其中,扩大居民消费又是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客观要求。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思路应当有所转变,应主要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居民消费需求。本文从供给角度出发,提出应通过推进消费体制改革、推动全面创新、重点抓住中等收入人群、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措施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关键词:新常态;居民消费需求;供给

一、扩大居民消费成经济转型的重点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法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强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确立了“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以及“投资大国”的地位,但与这些显赫地位不相称的是我国还不是消费大国。过去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主要靠出口带动和投资驱动。但我们清楚地知道,由于不重视消费而投资和出口过旺导致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破坏等负面效应早就显露出来。种种迹象表明长期坚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在我国持续推行,必须走扩大内需之路。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消费市场之大无与伦比。1978年我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2.1%,2013年则下降到49.8%。相比发展中国家消费率平均为62%,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就国家而言,消费可以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1978年我国政府消费占GDP比重为13.3%,2000年为15.9%,2010年为13.3%,2013年为13.6%。从数据中可以观察到,30多年来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基本持平,就比例而言,当前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基本上也是合适的。这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消费率的下降主要是指居民消费比重的下降。

现实中,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一直低迷,总消费占GDP之比从2000年的62%持续下降到2012年的35%,十二年间下降了27个百分点,虽然近两年下降之势得到了遏制,2013年回升到36.2%,但目前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与GDP之比)不仅低于印度、巴西等中等收入国家,而且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半,近十多年来,居民消费率在世界各经济体排名中一直靠后,这与我国世界经济大国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在新的发展台阶上,扩大居民消费是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巨大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一直低迷,真的是因为消费需求不够吗?中国人真的消费不起吗?

众多周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一直在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收入增长势头一直良好。从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2年的24565元,2013年又增长到26955元,名义增长率为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2012年的7917元,2013年又增长到8896元,名义增长率为12.4%。同时,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3年的3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3年的37.7%。

这充分说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显著提高,已经摆脱了原来以吃、喝、穿这种生存意义的消费结构,正在进入以住和行消费为引导的消费升级的新的阶段。这也间接说明,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不是真的消费不起,而是消费结构在发生很大转变。

从现象来看,无论是被李克强总理点赞的“双十一”消费时点,还是刚刚结束的“双十二”抢购潮,都显示出中國居民消费能力的强大。即便有人认为这些是电商共同缔造的网络营销神话,但一次次刷新的全球最大单日交易额,足以说明国人的消费潜力。所以,目前来说,采取措施激发、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是关键。换言之,与其追问为什么不消费,不如研究消费者需要什么。

在结束基本生活品的蜂拥追逐式消费后,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更个性化的消费方式和更好的消费品质。不单纯追求消费增长的速度,而是提升消费增长的质量,这也正是经济“新常态”下应有的消费含义。由此可以看出,靠大规模的财政补贴拉动传统消费品放量的做法将不复存在。在消费增速放缓的前提下,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拉动居民消费意愿应主要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

三、通过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在“旧常态”下,关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学者们大致归纳为消费观念滞后、收入分配不合理、消费环境差以及供给结构不合理等,实践中也采取过一些想对应措施,但并没有达到期待中的效果。因为这些研究大多只〖JP3〗关注我国居民为什么不消费,却忽视了居民需要的消费到底是什么。所以,在“新常态”下,与其说如何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不如说是怎么样最大化地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应更注重〖JP〗提高有效供给以及创新供给。

第一,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消费体制改革,为市场创新供给提供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趋势,把走向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上升为基本战略。其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种消费关系,改进消费权力在不同层次的配置,建立健全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组织,充分发挥市场〖JP3〗机制、财政机制、法律机制在生活消费中的调控作用。最后,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使政府权力得到有效的约束,同时,给予企业更多自由,调动他们的〖JP〗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性。

第二,推动全面创新,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存在严重的产品开发与创新步伐不快、服务产品稀缺等问题。产品创新成为我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消费方式的创新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消费者现在追求的更多的是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例如,在现有的创新方式中,网上营销、针对中秋月饼市场推出个性化的定制月饼等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所以,创新供给要求企业全面考察消费者的需求,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

第三,重点抓住中等收入人群,为其提供有效供给。中等收入人群是我国主要的消费大军,充分释放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潜力,对于我国转向消费型经济至关主要。在我国严厉反腐的现阶段,高档消费品的销售额大幅下降,其中不少企业竞相启动转型,例如高端白酒、高端餐饮等,他们在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以适应大众消费的需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所以,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来提供相应规格的产品与服务,提升市场供给的有效性。

第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充分挖掘农村消费市场。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大于城镇居民,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也较城镇地区大,但由于农村地区受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消费率并没有显著上升,所以,农村地区存在着很大的消费潜力。要想充分释放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首要的就得改善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例如,可以适当选择在镇中心村建立一些大型超市,来集聚周围村民的消费力。

第五,制定和执行有关消费方面的法规,为消费者放心消费提供心理保障。现在关于消费方面的法规,都是隐含在工商管理、药品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内。没有专门针对消费的法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比如物业和业主打架,比如存车的问题,比如住的楼房上层漏水的问题。这方面问题的解决,还是要进行法治管理,要建立法治国家。(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丁丽琼.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性障碍及改革的路径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4(5):150-152.

[2]付小为.理解新常态下的新消费[N].长江日报.2014.12(5).

[3]张庆霖.消费主导应成为稳增长基本战略[N].南方日报.2014.6(5).

[4]中央经济会议报告[C].2014.12.

作者:严莲

消费主导型经济结构论文 篇3:

基于消费主导探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自主协调发展驱动力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进入了新的常态形势,这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下的稳定模式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而我国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主要途径就是通过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本文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的发展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的独有的二元结构经济制度适合哪种主导模式进行选择。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自主协调;驱动力;消费主导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如何加快经济的发展脚步和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人们一直研究的对象。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供给和需求平衡时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当需求不足时政府则要进行宏观调控,采取措施刺激需求,从而带动供给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随着我国经济模式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新常态”也将上升到经济战略高度。

一、投资主导还是消费主导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面临严峻的局面,一方面在融资环境紧缩的情况下,我国的投资效益逐渐降低,边际收益也是不断减少,而且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另一方面,我国的消费率如何变化尚且不能得出结论,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内需消费低迷不前,所以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面临很大的挑战。

当然也许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投资或者消费上,可能在于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在事实上,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对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所在。

二、新常态下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所谓“新常态”就是和以往的经济发展形态不相同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费主导下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从旧的发展模式向新模式的重要转变方式,也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核心因素。

(一)政策基础

我国自从1996年“九五”计划提出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以来,我国为了实现向消费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的转变,提出了一系列的内需扩展政策,积极推进经济建立自主协调能力。不断的加快向消费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政策表明消费主导是经济稳定发展、平衡增长的驱动力,也是我国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的主要方式。

(二)现实基础

我国经济发展自开始向新常态转变以来,从2004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最高经济增长速度在2007年达到了14.16%,之后从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经济增长结构正逐步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建立消费主导的自主协调发展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2]。

影响我国消费拉动经济的原因

(三)消费能力低下

消费能力意味着经济的发展没有被人们得到使用,这样对于经济的发展的意义失去了实际价值。我国消费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以下三面:

1、居民总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较低。根据相关方面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劳动者报仇和美国劳动者报酬分别是:55.3%和57.1%。报酬基本一致,但是我国的财产性收入只有2.4%,而美国的则达到了24%,远远高于我国的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我国储蓄率较高。储蓄率的高回报是我国居民可支配的收入之一,我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消费理念、政策指导以及我国社会体系不完善等造成的。

2、贫富差距较大。我国低收入家庭几乎无力消费,而高收入家庭消费能力又比较边际化,中产收入家庭的数量有限,所以我国的消费能力对拉动经济增长有很大的障碍。另外,我国消费能力大量流向国外,因为国内消费环境的缺陷和不足,导致我国的大量的消费能力从国内转向国外。

3、制度的刚性限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转型工作不太理想,经济结构的调整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地步。主要是因为我国刚性制度的约束下,从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只有打破这种刚性约束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转变。

三、促进我国消费增长的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提升消费能力

推动金融市场改革。我国的改革已经发生转变,市场化从商品转为了要素,但是我国的金融领域改革较为落后。金融大多是政府进行主要干预,我国需要在金融体制和机构方面深化改革,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创新,完善机制,合理引导金融市场走向,确保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的和谐性。

扩大社会的保障方面,不断建立更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首先城镇职工的保障工作不断扩大,城镇的各个行业的职工都要受到国家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应该不断完善,和个人医疗相结合。其次推动农村社会保障,扩大保障覆盖面。不断推广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村的教育水平等。

深化税制改革。不断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我国现有税制体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了,在税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在服务和商品的征收税比重比较高,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比重较低,导致我国居民消费过程中的税务负担较大,不利于扩大消费和调节分配。但是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不完善,导致税收分配的不完善,二次分配职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二)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能力

壮大中产群体规模,是提高我国消费能力稳定的主要推动力。是保证我国消费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该保持中产群体为主,高低收入群体为最小的结构,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消费状况的稳定成熟发展。

鼓励升级商业模式,不断开发新的消费方式。近几年,我国的电子商务飞速的发展,互联网的各种销售方式也层出不穷。有效的带动了人们消费的积极性,扩大了企业的销售渠道,也引起了各个商家的不良竞争,不利于我国消费也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国家的正确监管和引导才能走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新常态”是全球化下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在朝着“新常态”的阶段迈进,推动消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新时期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要提前做好向“新常态”时期的过渡准备,合理推动消费能力的提升,扩大内需,才是新时期下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方正,王健.转型期我国经济增长主导方式的探讨——基于消费和投资的视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05):1-6.

[2]张慧芳,朱雅玲.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的驱动力模型——基于消费主导视域[J]. 现代经济探讨,2015,02:5-9.

(魏颖:南阳理工学院。)

作者:魏颖

上一篇:非营利医院财务战略论文下一篇:3G时代的移动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