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7

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的内心十分脆弱,缺少坚毅性,一旦出现心理损伤,很可能是一辈子不能抹去的阴影。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恐惧、担忧和威胁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态和性格会变化,更严重的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出现一些因为自身教育原因造成的幼儿心理损伤。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基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

【摘要】环境创建属于当前幼儿园工作重点,幼儿园环境建设能够有效影响幼儿身心发育,但是,在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仍存在影响幼儿身心发育的问题,对幼儿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创设过程中,应当格外注重环境创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对幼儿产生更大伤害。本文介绍幼儿环境创设问题,并提出基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环境创设;策略

引言:幼儿园环境创设属于繁琐工作。想要创建优秀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应当全面知晓幼儿自身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幼儿园环境因素对幼儿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使用科学手段引导幼儿与幼儿园环境产生联系上。幼儿园环境创设之初应当按照科学理念建设,使用部分材料改变幼儿园已有环境,放置玩具供幼儿玩耍,在幼儿与周围环境产生交互的情况时,应当处于教师制定的规则或者引导下,方能提升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的频率,促进幼儿心理向健康方向前进。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

(一)活动空间小

活动空间较小会制约幼儿与环境之间产生交流。幼儿自身活动空间较小,整体活动范围例如:幼儿游戏室、走廊、外部草地,基本上没有多余的空间,幼儿缺少自主活动空间,但是在有限的活动空间内幼儿与环境无法形成高效交流。多数材料、玩具无法与幼儿产生实际交流,造成幼儿无法展现与周围环境交互兴趣[1]。

(二)缺少引导幼儿与环境产生交流

教师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幼儿真正需求以及自身兴趣爱好重视,耗费巨大精力创设幼儿成长环境无法真正展现具有价值,拥有较为浓厚的形式主义。例如:少数幼儿园拥有针线剪刀等,供幼儿参考。因为幼儿自身心智尚未发展成熟,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容易模仿大人模样进行穿针引线,但教师为幼儿生命安全着想禁止幼儿触碰上述物体,禁止虽然保证幼儿生命安全不受影响,但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有关这方面知识,造成幼儿自身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发展。

(三)忽视幼儿心理健康

现今,我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有以下几点:第一,幼儿自身症状。包括儿童多动症,容易发脾气,打架。第二,幼儿自身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第三,拥有不良习惯,例如:吸吮手指,咬指甲。第四,学习问题,例如:注意力无法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件事情上,思考迟缓等。我国基本上没有幼儿园创设心理治疗部门。心理问题发现以及治疗过程基本在幼儿心理出现后才进行。

二、基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一)创建满足心理发育环境

幼儿在于自身相契合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自身长处以及学习兴趣,幼儿身体发育以及心理健康才能朝正常方向发展。但是,现今国内多数教师在环境创设上属于自顾自模式。教师耗费大量时间把活动空间建设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将自身意愿与幼儿精神相融合。然而,对幼儿而言,大人的世界观念与自己世界观念格格不入,无法对幼儿身心发展形成一定帮助,并且还会对幼儿心理产生影响,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与幼儿心理需求相对接。例如:幼儿的年龄影响下使幼儿对整个世界仍属于好奇阶段,经常需要依靠外在事物展现自身内在想法。所以,物质环境属于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媒介。应当根据每个幼儿自身不同性格特点制定幼儿园环境创建,满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需[2]。

(二)重视幼儿与环境产生交流

第一,教师要创设能够促使幼儿主动敞开内心世界的环境条件。减少幼儿因出现错误而在内心深处所展现的恐惧心理,鼓励幼儿,在减少影响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寻找合适的方法。例如,幼儿找寻声音起源过程中打破玻璃杯,教师应当及时将碎玻璃打扫干净,抚摸幼儿脑袋说:“动作轻一点,奥秘蹦出来。”幼儿会在教师的鼓励中逐渐放松心情,沉迷在探索过程。寻找幼儿出现错误真正原因,了解是整体问题,还是个体原因。当出现错误时,不应及时批评,而是寻找出现错误真正原因,选择适当的方式改变错误[3]。

第二,合理规划相关活动规则。活动规则属于创设环境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保证幼儿与环境产生交流并提升幼儿学习兴趣。所以应当有以下方面:第一,把材料选择以及创设环境工作充当幼儿学习过程。例如:在与幼儿商谈后确定教室以及活动区域边边角角应当使用何种材料后,教师应当与幼儿一同准备材料并开展相关建设。第二,应当给予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利,并将材料如何使用聆听幼儿意见。幼儿使用针等危险品时,教师应当提前对幼儿开展安全教育,明确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事项,并在幼儿使用过程中予以相关提示。不应产生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幼儿使用针等物品。

(三)治疗幼儿心理问题

伴随社会不断发展,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无形中使幼儿产生各种各样问题,造成幼儿心理问题呈现增长状态,例如:儿童自闭症、言语表达出现障碍等。我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创设干预和治疗心理问题的环境的目的是要对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影响,把心理问题化解在萌芽时期。幼儿园要对幼儿的发展负责,要本着心理问题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不要等到在幼儿心理问题暴露出来再进行干预和治疗[4]。

结论: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开展环境创设过程中,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幼儿应当格外注意,要及时将他们内心问题解决。同时,创设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相融合环境,使心理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开展专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教师应当定期参加培训活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发现幼儿心理问题时,及时将问题解决,避免影响幼儿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琴艳.益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新智慧,2020(20):95-96.

[2]戴妮.益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幼儿园环境创设[J].家长,2019(20):180-181.

[3]王亚.优化幼儿园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新课程(综合版),2018(11):223.

[4]叶萍.论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響[J].读写算,2018(17):36.

作者:刘敏霞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2: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成年人,他们的内心十分脆弱,缺少坚毅性,一旦出现心理损伤,很可能是一辈子不能抹去的阴影。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满恐惧、担忧和威胁的环境中,幼儿的心态和性格会变化,更严重的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出现一些因为自身教育原因造成的幼儿心理损伤。本文对造成幼儿师源性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幼儿师源性心理伤害的认识。

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避免幼儿心理傷害

(一)心理伤害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心理伤害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影响重大,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幼儿行动的指南。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关键的启蒙教育者。不仅如此,在幼儿的心中,教师是自己的偶像,幼儿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会争相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品质与职业素养,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对幼儿心理

造成伤害的原因

(一)教育观念与专业素养存在不足

有些幼儿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看孩子”,认为学前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听话”。那么有人会问“听谁的话呢”,当然是教育者的。所以,当有的幼儿出现“不听话”的行为时,教师会用自己的方法让他“听话”。这些方法中大多是错误的言行,比如讽刺、挖苦、殴打幼儿;有的教师还会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比如剥夺幼儿吃饭睡觉的权利、过度体罚等,导致幼儿的身心受到伤害。因此,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偏差是造成幼儿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本原因。

(二)职业倦怠使得师生关系存在问题

幼儿情绪性强,对教师的关注极为敏感。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可以让幼儿一整天兴奋不已;反之,教师的一声呵斥可能会让幼儿变得胆怯、畏缩。幼儿喜欢的是有爱心、态度和善的教师。但是,由于职业倦怠,个别幼儿教师把工作中的压力转移到幼儿身上,面对幼儿时态度生硬、不耐烦,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伤害。

避免对幼儿造成

心理伤害的措施

(一)合理安排教学,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在安排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具体情况,在传授给幼儿常识性知识的同时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很可能会受幼儿行为方式的影响,从而形成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幼儿教师需要学会驾驭自身情绪,不能将情绪带到教学工作中,学会自我调节和疏导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不仅是教师自身修养的体现,同时也是当代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加强师德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以师德为先,用心育人。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学校中担当起“家长”的角色。幼儿在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时,会对身边的一切事物产生陌生感和好奇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不安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生活中提升自身素质,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慢慢适应幼儿园生活,减少负面情绪,让幼儿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保证身心健康。

(三)坚持因材施教

教师追求的是实现每个幼儿个人的、自由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不可一刀切。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品质;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会使幼儿情绪低落,形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因此,创造良好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保证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晨阳幼儿园)

作者:姚美洁

幼儿心理健康论文 篇3: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家园共育;社会性发展

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这让孩子们成为家长的掌中宝,捧在手中怕坏了,含在口中怕化了。把孩子当宝贝一样的珍藏着,为孩子包办着一切,孩子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们什么,而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就是不要生病、要听话。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丧失了心理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机会,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独立个性,缺乏和同伴和成人交往的机会,社会性发展不健全或严重缺失。在步入社会后,这种问题得到了放大,幼儿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社会交往问题引发了一些极端案例,在一些案件的背后我们往往发现,成年后产生的问题在幼儿期都能找到答案。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努力下促进幼儿心理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为幼儿社会性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联合国于1959年颁布了“儿童基本权益宣言”,主要倡导满足儿童在生活、营养和受教育方面的需要。在幼兒园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你真棒”,“老师相信你能行”、“别害怕,你一定会成功”等话语句句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唤起他们的活泼、开朗和自信。在一个班级中,往往会有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综合性幼儿”,也有在某一方面有独特专长的“特长幼儿”,还有各方面能力较弱需要培养的“终点关注”幼儿。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采用提升的办法,引导幼儿做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或游戏,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关注,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让幼儿能够在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上参与,真正融入到班级生活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对于有特长的幼儿在发挥他们特长的同时,引导幼儿能够在其他方面稳步提升,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从教育入手,从幼儿发展入手,关注幼儿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心理上的需求,给幼儿一个温馨、安静、和谐的心理和教育环境。

(二)充分发挥环境教育,把社会教育与环境教育有机整合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这其中,班级环境的创设和教师的管理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幼儿能够参与到班级环境的创设和布置中,引导幼儿形成主人翁的意识,形成安全感和自豪感。结合主题活动和节日活动创设环境,幼儿参与性非常高。比如:在每年的元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同商量元旦节目,设计、布置班级环境,进行元旦节目的彩排,邀请家长来参加演出等一系列互动,在节日气氛的渲染下,幼儿更能获得幸福感。再比如,在大班幼儿开展的“大手拉小手”、“我做大哥哥大姐姐”等活动中,幼儿在照顾弟弟妹妹,与弟弟妹妹一同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回忆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还在帮助小班弟弟妹妹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班级日常常规环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幼儿提供了稳定的心理环境。如:饮水记录墙饰、天气预报墙饰、选择活动区墙饰、选择值日生墙饰等等,幼儿在与墙饰互动的过程中是自由自主的。例如:萱萱选择区域活动时,很想和自己的好朋友美美进入到美工区游戏,但美美还没有来,于是她就在选区墙旁一直犹豫不决,直到美美出现,她俩一商量,高兴的选择了美工区进行游戏,俩人在游戏的过程中互相给对方画自画像,高兴极了。

(三)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拓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进家长教育方式,促进家长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放在家长工作的首位。如:定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每月出好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利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流等途径加以宣传,许多家庭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自己小家庭中的物质、心理方面的准备,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走向社会,争取社区的支持也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幼儿在活动中接触社会,如,和社区共同合作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与幼儿走进社区,向人们宣传,分小组介绍保护环境的好方法等等。树立助人为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幼儿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与同伴合作、与家长交流、与社会交往,使幼儿能合作、乐群、创新,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育游戏、民间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以游戏的开展使幼儿获得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二)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可采用唱歌、绘画、舞蹈、故事、儿歌等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能根据课题内容、阶段目标有目的地选择课程内容,创立了园本课程,其中可包括一些大型活动和节日课程。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利用幼儿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种花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四)体育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一)开展个别辅导

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组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

(二)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

在幼儿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心理矫治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在同一时空,每一个幼儿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如每个幼儿都会生病一样。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儿童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偏异行为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并不是只有發展性和预防性的心理卫生工作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对这部分幼儿的异常心理,不给予关注和帮助,忽视了整体中的部分,实际上就是没有面向全体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矫治服务,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和幼儿心理卫生工作的水平。对胆怯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行为塑造法,取得良好效果,对孤独型、被动倾向型的儿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暗示法等。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期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共同的任务,共同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王敏

上一篇:肾病检验研究论文下一篇:煤矿铁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