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2022-04-19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在国内外社会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领域与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热度十分高。人的心理开始发展的初期阶段就是幼儿阶段,并且这也是幼儿身心飞快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人形成初步性格与心理健康发展方向的一个关键时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心理健康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幼儿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篇1:

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视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趋势之下,本文将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心理健康 研究

根据现有数据来看,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能保证幼儿在后续成长过程中的行为素质,同时也能促进幼儿在心理健康上的发展。在实际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本文将首先对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第二部分内容中研究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及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

(一)关系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中,我们主要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与良好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从这一点来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心理发展都是学前教育阶段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针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而幼儿的心理状况也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在日常行为上的表现,这两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从多个方面来保证幼儿在心理健康上能够茁壮成长。

(二)现存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这一点来说,仍有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存在将孩子交托给教育机构或学校即可的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有的家长在孩子没有达到预期期望时就会采用批评甚至叫骂的方法来让孩子产生惧怕心理,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必然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幼儿园环境及教师教学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幼儿园的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这个时候,幼儿就很有可能产生焦躁、恐惧等心理,进而对幼儿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出现影响,同时,当幼儿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时,幼儿教师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也会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教师这一陌生的角色时,部分幼儿会出现抵触甚至逆反的情绪,拒绝与教师交流、不配合教师的工作。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及时的调整教学态度,一味的强迫孩子或置之不理都会对孩子后续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首先,教师应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来对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辅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饭时不剩饭剩菜、睡觉醒来后自觉的叠被子、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等都属于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当孩子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表现良好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红花等形式对孩子进行奖励,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这样的习惯。其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针对孩子在日常起居方面的习惯进行培养,辅助孩子养成不乱扔垃圾、不讲脏话等习惯。通过日常生活的不断渗透,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所带来的成就感自然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正面的影响。

(二)辅助幼儿学习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应从小进行培养,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辅助幼儿对这些品质进行学习。对于家长来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充当模范作用。以遵守交通法规这一品质为例,家长就可以为孩子做出遵守红绿灯指示通过马路的示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孩子自然会在不自觉间学习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幼儿园之中,教师可以针对孩子之间互帮互助的品质展开教育。举例来说,小组合作的形式就能很好的对幼儿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品质进行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辅助幼儿对这些品质进行学习和掌握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办法之一。

(三)与家长共同构建良好行为习惯学习环境

结合上文中的内容来看,只有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充分的联合起来共同构建起行为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达到学前教育开展的目标。针对这一点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首先,幼儿园可以定期的开展家长开放日,辅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教师也可以及时的与家长沟通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内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和心理状况,并与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案。其次,教师在与家长保持联系的同时还应注意幼儿行为教育中的双重性和稳定性,保证长期的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并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带来正面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与心理健康发展之间是互相作用的,本文主要从幼儿动手习惯的养成、对美好道德品质的学习、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动等三方面分析了如何通过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5).

[2]吴飞晓.培養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14).

[3]王银燕.浅谈幼儿园教师如何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J].文理导航(上旬),2016,(6).

作者:袁建红

幼儿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篇2: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在国内外社会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领域与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热度十分高。人的心理开始发展的初期阶段就是幼儿阶段,并且这也是幼儿身心飞快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人形成初步性格与心理健康发展方向的一个关键时期。家庭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一个社会群体,同时也是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影响因素。

一、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

1、父母持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不利,这一类型的父母过度迁就自己的孩子,为了引发孩子的喜爱与热情,每天都围绕在孩子的身边,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是孩子有做错的地方,父母也不会纠正,甚至是鼓励孩子的错误行为。这样家庭的孩子容易养成“小霸王”的性格,一旦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生气,并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他人身上。

2、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心理发展比较健康,这一类型的教养方式绝大多数会给予幼儿一个良性的引导,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所提出的意见大都比较尊重,比如幼儿说自己想学习什么本领,父母就会认真考虑孩子的要求,如果认为孩子的要求合理,父母就会同意孩子的要求。同时,他们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十分关注,会将幼儿当做是家庭中的一份子,让幼儿参与到家庭中一些大事的商讨中,在民主型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个性发展比较健全,心理发展也十分健康,有着较高的适应能力,在自信心、自尊感以及成就欲望方面也都十分强。

3、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会抑制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一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是典型的苛求态度,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总是过分苛求孩子,给孩子定很高的要求,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急切。幼儿们早早的被学习科目所束缚,他们中有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厌烦、抵触的情绪,但还是要被父母逼着上多个兴趣班。事实上,这都是攀比心理的驱使。他们把“早期教育”理解为“提前教育”,将知识强制性的灌输给孩子,忽略了孩子的自身意愿。

4、放任型教养方式会使幼儿养成自由散漫的心理特点,这一类型的教养方式与溺爱型教养方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長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即使发现自己的行为有不当之处,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随意散漫的心理特点

5、冷淡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幼儿缺乏安全感,这一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因为工作较忙或者想减轻教育幼儿的负担,便将幼儿留给幼儿祖父母照看,幼儿与父母的接触和交流时间较少,逐渐就疏远父母。这种教养方式不仅是对别人的敷衍,也是对自己的欺骗,同时也是对孩子教育的不负责行为。长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不仅会变得脾气古怪,无理,甚至是在幼儿园中也会表现出自私、蛮横的性格。

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幼儿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们的职责,同时也是幼儿父母们的责任,要秉持科学的教养方式来对幼儿实施教育,要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一)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慎重选择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首先,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他们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进行教养方式与行为的调整,避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其次,父母们也要加强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以身作则,为幼儿的成长树立起榜样。因此,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之前也要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行提升,要表现出勇敢、遇事冷静、沉着的一面,这样孩子也能受到父母的积极影响,变得勇敢、积极、自信。

(二)家长应与幼儿教师进行有效的融合

幼儿一天中接触时间最多的角色是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是最多的。因此,幼儿园的教师能够比较全面的分析幼儿的性格特点与心理健康的不足等。家长应该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自己孩子在成长、发展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发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改变教养方式,找到适合自己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教养方式与方式。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在发现幼儿情况的第一时间与幼儿的父母进行沟通。作为幼儿父母,在了解到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时,不要一味想着去指责和批评孩子,而是要找到解决的对策,引导孩子走出错误的思维,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1、建立与幼儿园的沟通渠道

幼儿父母们应该与幼儿园自己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情况,及时对自己的教养方式与行为做出调整,当然也包括与幼儿教师的教养方式与理念的交流与探讨。促进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提升,不仅可以给幼儿一个合理的早期教育氛围,同时也能使家园合作教育的进展能够更加的顺利。

2、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幼儿园也应该及时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对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方式做出正确的指导。因为有的幼儿父母,他们虽然很希望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却不懂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与方式才正确、科学。因此,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场地,有义务也有责任向广大幼儿家长们传递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与教养方式,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幼儿父母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

3、教师正确引导家长运用幼儿心理学调整教育方式

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父母对幼儿心理学进行充分了解之后,父母们就会理解,这一时期幼儿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父母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引导即可。比如:三岁到四岁之间的幼儿,他们刚进入到幼儿园中,他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一些改变,这时幼儿们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抵触,父母应该采取一些方法,来缓解并逐步消除幼儿的这种抵触情绪。

(三)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家庭环境

家长在幼儿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多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自己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情况,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打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为了防止“过度教育”的情况出现,家长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不要过度的干预。要为孩子留出独立、自主的空间。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主动承担起他应该担任的“角色”。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也必要去束缚孩子的意愿,这对幼儿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历史发展到当前时代,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还是关注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教育方式应用的好坏与否,同时也决定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否能够健康。因此家长们一定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调整好自己的教养方式,为幼儿的将来打好基础。

在幼儿阶段,大多数父母们都只关注幼儿智力、健康方面的发展,对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并没有过多的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作为日常耳濡目染的父母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深入的探析其中产生的作用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有了极为重要意义。总而言之,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应该加强对幼儿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作者:王莲 周珩

幼儿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篇3:

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 要】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幼儿首先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应当了解全面,不仅要了解生理方面,也应当深入幼儿内心,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家庭与幼儿园极为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虽然在物质方面能够竭尽全力的满足幼儿的需求,希望能给幼儿最好的照顾,是幼儿享受到丰富的生活条件,使幼儿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例如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幼儿的物质生活,却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真正身心健康的幼儿不仅指没有身体上的疾病或缺陷,也应当具有完整的心理状态以及健康的适应能力。但是当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问题因素众多,并且各因素之间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导致幼儿形成了心理问题。

【关键词】绘画分析;幼儿心理健康;身心发展

引言

幼儿阶段是幼儿身心成长以及各类情感形成的重点时期,所以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幼儿的情感因素,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来进一步探究幼儿的身心变化情况,才能够提供有效的引导与帮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如何分析绘画作品,对幼儿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并提出应当与家庭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够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一、分析绘画作品,提供及时心理辅导

在幼儿园中随处可以见到幼儿的绘画作品,各类绘画作品不只代表着幼儿的兴趣,也会蕴藏着幼儿的身心情感。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幼儿的成长变化情况。例如中班男孩小明画的一幅作品,小明平时活泼好动,经常有攻击性行为,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教师的命令出现违抗或者是不服从现象,根据其他教师的反馈总结:小明这个孩子不听大人说话整天捣乱。一看到小明我就头疼,动手打其他同学还要自己先告状,说别人打他简直坏透了。但是实际情况可能确实有所不同,虽然孩子是无意捣乱,但是也可能会有内情,教师可以邀请小明画一幅作品,与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的话做小明会很快抽出色彩笔迅速的绘画起来,十分专注,认真涂色,例如在图云落时我们会感受到小明的动作,十分用力,云彩画得十分浓重,并且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仔细来看云彩中间绘画力度过大,将纸戳破了一个洞,小明委屈的说:“其他小朋友打我,我哭了”绘画作品中的几名小朋友,挥舞着双手,握着拳头站立的姿势好像是要开战,其中一个小朋友的拳头挥舞到蓝色的小人身上,蓝色小人哭泣不止,挥舞的双脚与双臂出现尖尖的笔锋。根据心理学角度我们能够看出,这一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小明愤怒,委屈的情绪,浓重的色彩以及过细的线条,可能是抵触的表现,一幅美术作品胜过了小明心中的千言万语,从绘画心理学角度,我们能够看出小明的内心十分委屈。根据幼儿的绘画作品,我们能够看出幼儿的涂鸦画笔大小以及用笔轻重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传递着幼儿的信息,对于小明这一情况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引导,教师切记要保持稳定的情绪,能够以自身的积极情绪影响并感染小明,是幼儿在教师的影响下能够即管理自己。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使小明能够调整人际关系,有助于小明能够多元化发展,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够认真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及时有效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提供引导和帮助,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工作有效进行,能够使幼儿身心快樂的成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呵护。

二、结合绘画内容,加强家园合作力度

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够了解到幼儿的身心变化情况。幼儿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绘画作品,能够根据幼儿的思想认知以及情感因素,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有一名六岁女孩画了一幅家庭动力图,图画中有桌子,床,窗户灯和挂架,画面中的爸爸正在发脾气,要打妈妈,爸爸的头顶上有火在冒儿,妈妈全身发抖正在往门外跑,而爸爸在追逐话中是女孩和她的玩具娃娃,也有一个有翅膀的小人。询问孩子能够得知小仙女拿着新京报爸爸打妈妈时我很害怕,所以便请来了小仙女,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了,所以我们一家人又开心的在一起了。看到这里笔者认为父母千万不要将焦虑转移给孩子,由于孩子在小时候十分重视父母的情绪,对于父母的心理变化情况也极为敏感,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唠叨或者是谩骂,大人之间的压力与矛盾,也会无形之间夹给孩子,也会控制孩子的情感与情绪,孩子的言行举止也会有胆小畏缩的倾向。也有一幅作品名字是“别吵了”,画面中爸爸妈妈正在吵架,关着房门孩子在外面,但是孩子仍然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愤怒,图画中爸爸妈妈两人线条很多,嘴张得很大,在不停的朝孩子,双手捂住耳朵,在绘画时孩子在说吵死了,很烦。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内心压抑着狂风暴雨,不知采用何种方式去倾向去表达情绪,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很痛恨,但是却无力改变。在如此的环境下生活与成长,幼儿难免会产生暴躁与敏感的情绪,甚至有的幼儿会产生攻击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父母的言谈举止中,会潜移默化的教育幼儿,例如有的父母在言谈举止中会不经意的斥责,会使幼儿也产生挑剔与指责别人的习惯。所以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延展,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当充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幼儿身心快乐的成长。例如部分家长并未掌握教育技巧,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分析绘画作品,与家长及时取得沟通和联系,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到当前幼儿的身心变化情况,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教育和弥补措施,切实为幼儿带来了快乐轻松的幼儿教育,并不是枯燥乏味的事则或者是打架。家长也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幼儿着想,有助于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正确认识到幼儿身体发展以及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有效挖掘绘画作品,来进一步分析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帮助,切实提高幼儿的思维认知水平,也能够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有助于提高家校的合作力量。

参考文献

[1]费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关术教育[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7.05(15):75-84.

[2]柳红波.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关术教育[J]设计艺术,2016.08(25):125-136.

作者简介:李海燕(1978.06-),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心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利用绘画分析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JCJYC18161366)。

作者:李海燕

上一篇:广电网络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弱电系统管理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