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全防范的道路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村庄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文章以绿色安全理念为原则构建村庄的规划策略,探讨如何解决村庄面临的实际问题,助力村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安全防范的道路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安全防范的道路设计论文 篇1:

沃尔沃卡车的零事故愿景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车辆交通安全列为上升势头最快的人类健康威胁。“零事故愿景”激励着沃尔沃卡车为创造更安全的交通系统而努力。

每年全球约有 120 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且这一趋势尚在不断恶化。世界卫生组织 (WHO) 已将车辆交通安全列为上升势头最快的人类健康威胁。亚洲是受此影响最大的地区,近年来,这里的车辆数目呈急剧增长态势。

但是,世界各地的情况却不尽相同。在欧洲和北美,政府领导、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汽车制造商已联手改善了这一状况。社会各界对于增强道路、车辆和交通安全的强烈关注,确保了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的同时,能够减少严重事故的数量。从中汲取的宝贵经验如今必须在全球加以推行。

安全问题深深扎根于沃尔沃卡车。关注安全不仅是沃尔沃卡车的优良传统,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凭借在这一领域的丰富经验,沃尔沃卡车推出了多款有史以来安全性能高的卡车。这也让沃尔沃成为汽车行业的安全典范。但沃尔沃的壮志远不止于此。

安全目标的成功实现有赖于许多相互作用的因素。车辆的技术开发尽管十分重要,但只是其中一部分。在不断完善技术开发的同时,沃尔沃也一如既往地为提高道路安全而努力,并且尽力帮助道路使用者提高交通风险及防范意识。

为改善交通安全,沃尔沃卡车不仅在公共道路、试车道和研究实验室洒下辛勤汗水,也与各组织机构、媒体和政府部门展开积极合作。沃尔沃卡车还致力参与各种交通安全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这种做法,沃尔沃卡车在前进路上不断自我积累。

道路、车辆和人为因素

交通事故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因素造成的。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交通事故首先受道路设计和道路标准等因素影响,有十分之一的事故可归咎于车辆。但十之有九,人为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比起卡车等重型车辆在交通运输总量中所占比例,它们的事故率相对较低。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大多相当严重,而且受影响最严重的往往是其他道路使用者。

在改善交通安全方面领先一步的国家已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改善道路标准,尽管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与此同时,卡车和其他车辆的安全系数也进一步提高,尤其在于碰撞中保护驾驶员和乘客方面更是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汽车制造商也开始投入更多资源以预防其他道路使用者受到伤害。

高达三分之一的重大事故是由于驾驶员饮酒或服用药品后驾车引起的;大约20%的事故是由于疲劳驾驶引起的。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以及道路使用者安全意识的增强,犯错的后果会大大减轻,许多事故也能防患于未然。沃尔沃卡车与瑞典国会的立场一致,即没有理由让道路事故夺人性命或致人伤残,这就是“零事故愿景”(Vision Zero) 的初衷。正是这个雄心壮志激励着沃尔沃卡车为创造更安全的交通系统而努力。

卡车安全的措施

保持警惕、充分休息、集中注意力为驾驶员提供协助的系统。譬如,沃尔沃卡车测试一套系统,该系统可以持续记录驾驶员头部和眼睛的移动。如果驾驶员注意力下降,出现疲劳迹象,系统就会提醒驾驶员并建议其休息。如今的卡车可以使用的另一项解决方案是Lane Keeping Support(车道保持支持)系统。该系统能够记录路标、监控卡车的道路位置,并在车辆无意间偏向一侧时提醒驾驶员。

为使驾驶员能够全神贯注于卡车周围的交通状况,尽可能减少盲角和盲点也尤为重要。沃尔沃卡车正在研发多种解决方案,利用摄像机和后视镜来提供全方位视野。

先进的事故预防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驾驶员的不当行为。而位置正确的仪表、舒适的驾驶室环境、良好的视野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驾驶位置等卡车基本功能,对于预防事故也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最重要的也许是听从某些老生常谈,例如遵守工作时间条例、有规律地休息,并以放松的心情和充沛的精力迎接工作。

对可改善交通安全的新系统进行评估是沃尔沃研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解决方案中,沃尔沃目前致力于测试一种可降低因疲劳驾驶引发事故的风险的方案。摄像机会不断记录驾驶员头部和眼睛的活动。如果驾驶员注意力下降,出现疲劳迹象,系统会提醒驾驶员并建议其休息。

2005年,沃尔沃卡车成为首家为卡车配备原厂酒精锁的汽车制造商。此后,驾驶员和运输公司对酒精锁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有几家客户现在已将酒精锁视为高品质的控制工具。

通过实地测试,即使是少量饮酒,也会影响驾驶员的判断力和驾驶能力。沃尔沃对卡车驾驶员的测试证实了这一点。让经验丰富的驾驶员饮酒后在封闭的测试跑道上进行实地驾驶,通过研究,可以科学地判定,酒精极大地削弱了驾驶员的协调性、反应速度、视力和注意力。

基于上述事实,沃尔沃卡车与 ETSC(欧洲交通安全委员会)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安全与清醒”(Safe & Sober) 的宣传活动,其内容是关于酒精与卡车驾驶的。该活动面向全欧洲的驾驶员、运输公司、公共管理部门和相关利益组织,目的是改变人们对酒后驾驶的纵容态度,并提高人们对酒精锁的关注程度。

自2006年以来,沃尔沃卡车一直为往来于瑞典的渡轮上的运输卡车免费安装车载酒精测试装置。做一个简单的酒精测试,驾驶员就可以在驾车之前自觉检查自己是否符合瑞典严格的酒精规定。

恪守限速规定。自动保持适当距离。为卡车配备限速器和巡航控制系统,驾驶员就能更容易地保持适当车速。沃尔沃卡车最新一代的巡航控制系统 — 自适应巡航控制,能够持续监控与前方车辆的距离。如果间距太小,卡车会自动刹车。该系统集成了辅助制动器和车轮制动器,以提供更高的制动力和顺畅的减速控制。

卡车制动系统的设计基础是将强大的辅助制动器和电子控制盘式制动器搭配。如果紧急情况无法避免,其他辅助系统就会启动。沃尔沃电子稳定程序 (ESP) 将监控卡车是否将要打滑或者在转弯时有翻车的风险。ESP 将分别对每个车轮进行制动以稳定整个车辆。不过,卡车安全系数高绝不是超速的借口,ESP可以用来增加安全性,但最好是您永远也不需要使用这一程序。

使用安全带。所有沃尔沃卡车一直都将三点式安全带作为标准配置。还可以订购醒目的红色安全带,以便其他人都可以清楚看到。沃尔沃卡车还推出了标准安全带提示灯,它会发出报警信号提醒驾驶员佩戴安全带。

沃尔沃卡车的极高安全性来源于大量工程方案,从高强度驾驶室框架到吸能式内饰材料,它们之间的默契配合为驾驶员提供了最佳的全面保护。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所有型号的沃尔沃卡车都经过了世界上最严格的碰撞测试。多年来,沃尔沃卡车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将卡车避免伤害的安全性能推向极致,时至今日,现代化的沃尔沃卡车已成为卡车驾乘人员的安全首选。

其他道路使用者面临的风险更大。在卡车事故中受伤的人中,一半以上是其他轿车的驾驶员或乘客。为减轻卡车与轿车正面碰撞的后果,沃尔沃于1996年推出了前部防钻入保护系统(FUPS)。七年后,该系统成为所有欧盟国家的法定要求。沃尔沃目前正进一步开发 FUPS,以期为更高速度的碰撞提供更有效防护。

沃尔沃卡车与交通安全发展历程

1959年 沃尔沃开发出三点式安全带。

1960年 开始进行卡车驾驶室安全测试。

1969年 沃尔沃卡车事故研究小组成立。

1977年 沃尔沃安全驾驶室问世,通过瑞典驾驶室强度测试和沃尔沃独有的障碍测试。

1979年 两项世界首创: 能量吸收方向盘和带电子锁的三点惯性卷筒式安全带。

1985年 配有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新一代制动系统问世。

1987年 沃尔沃交通安全计划在巴西启动,旨在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1993年 新一代安全驾驶室问世,带有高强度钢制成的框架和预防伤害的内饰材料。

1995年 搭配安全带的安全气囊是防止交通事故中人员伤亡的绝佳工具。该气囊于1995年作为选购件推出。

1996年 推出 FUPS(前部防钻入保护系统)。前部防钻入保护梁可以降低其他道路使用者受伤的风险1998年 推出电子控制盘式制动器(EBS)。EBS 的推出使卡车和拖车的制动系统之间配合更加默契。

2001年 推出电子稳定程序 (ESP),减少了翻车和打滑的风险。新的集成式前部防钻入保护系统问世。

2002年 酒精锁作为选购件推出。

2003年 推出自适应巡航控制 (ACC)。巡航控制确保卡车与前方车辆保持安全间距。推出Hill Start Aid(坡地起步辅助)功能,在坡上起动时能防止卡车向后溜车。

2004年 推出红色安全带作为选购件。沃尔沃安全卡车问世,这款概念车配有一系列事故预防解决方案。

2005年 沃尔沃卡车公司成为第一家提供原厂酒精锁作为选购件的汽车制造商。

2006年 推出安全带提示灯,可以发出清晰的声音信号。推出VEST(沃尔沃增强稳定性技术)作为沃尔沃 VN 牵引车配置的标准。

2007年 介绍 LKS(车道保持支持)系统,可以在车辆无意间偏离车道时提醒驾驶员。

提高安全意识的小窍门

驾车前保证自己精力充沛。良好的睡眠是安全驾驶的首要条件。研究人员建议每天至少要睡六小时。如果感觉自己疲惫不堪,就停下来休息一下。闭目养神15分钟就可以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了。

驾驶的当天和前一天不能饮酒。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削弱判断力和注意力,而且作用持续时间比您想像的要长。因此驾车前一天也千万不要饮酒。

遵守限速,准时到达。车开得再快,节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另一方面,车开得越快,却会让自己越危险。要准时到达目的地,遵守法定时速并保持稳定的速度才是上上之策。

使用安全带,它可以救您的性命。不使用安全带可以有许许多多的理由。但没有一个理由对您有任何好处。系上安全带非常简单,且能救命。驾驶自己的汽车时您可能会使用安全带,那么工作时驾驶卡车也应如此。

清淡饮食,保持警惕。饮食习惯对安全也有影响。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减少困倦感,提高驾驶安全性。

不断更新知识。即使经验丰富、技术高超的驾驶员也会有进步空间,也能进一步提高驾驶安全性。沃尔沃高级培训课程涵盖安全、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选择为自己“充电”的驾驶员,取得的进步大多比预想中要大。

作者:张 蕊

基于安全防范的道路设计论文 篇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村庄绿色安全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村庄发展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文章以绿色安全理念为原则构建村庄的规划策略,探讨如何解决村庄面临的实际问题,助力村庄发展。任何村庄的发展都要建立在安全的村庄环境之上,灾害的发生将使村庄蒙受严重的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制定村庄的发展策略一定要充分考虑安全防灾原则,将绿色安全的理念贯穿到村庄的发展建设当中,在此基础上解决村庄人口不断外流,产业发展缓慢,村庄发展动力不足,村庄生态环境保持不佳等造成的村庄衰败问题,逐步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快速城镇化;绿色安全理念;防灾

2000 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 363 万个,到了 2010 年,仅仅过去十年,总数锐减为 271 万个。十年内减少 90 万个自然村,对于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可是个“惊天”数字,它显示村落消亡之势的迅猛和不可阻挡[1]。2013年以来,我国城市化率突破50%,标志我国城市居民首次超过农村居民进入城市时代,也意味着我国业已踏上了快速城镇化的道路。在城市规划理论中,30%~70%这一阶段的城市化速率最高,与快速城镇化的特征相吻合,根据历史经验,在这一阶段将会有大量人口涌入不同規模的城市,城市化速率将会达到高峰。而涌入城市的人口由哪里来?主体当然是来自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村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人口的流失,在农村生活的人数减少,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人口降低,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活模式和习惯,农村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村庄,正是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传统村庄。传统村庄里进行的是规模化程度不高,技术上沿袭千年的农耕业,住的是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区域特征明显的传统村宅,吃的是最反映风土民情的本地特产,社交上仍旧是周边亲戚、朋友为主的亲缘关系。传统文化蕴藏在村民的吃住行等日常生活当中,他们的生活被破坏了,村庄数量慢慢减少,而扎根于农村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存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将随着农村地区没落而面临衰败局面。

在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人口快速向城镇转移,村庄的人口必然会下降,这对于村庄发展来讲既是发展的新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人口的减少,一方面降低了村庄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村庄的人口密度。乡村是比城市更贴近自然的居民点,本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田园风光,但由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造成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没能跟上全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人口众多,担子过重造成村庄不堪重负,发展迟缓。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人口转移到了城市,加之机器化大生产的实行,非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地区可减缓耕作压力,减少污染环境的农药化肥的使用,恢复生态、绿色的耕作方式,也有余力发展副业,改善生活。

一、传统村庄发展瓶颈分析

村庄整体上发展乏力和风貌不佳、人口流失的表象,综合来看由以下两点原因造成:首先是村庄防灾减灾能力弱,一旦发生灾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且恢复过程缓慢,使村民无法“安居”。其次是产业发展乏力,村民收入过低,村民为了高收入而离开村庄,最后导致村庄传统文化的流失,降低了村庄的吸引力,村民无法“乐业”。

(一)村庄防灾能力堪忧

1.安全隐患大,防灾、市政设施缺乏

在现有的村庄建设和规划中,长期严重缺乏防灾意识,受到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村庄缺乏系统性的防灾减灾建设。首先,村庄内的防灾避灾空间建设不到位,有很多村庄没有专门设置避灾场地,公用的防灾场地标注也并不清晰。村庄在建设的过程中,最为看重的是经济成本,往往忽略了对灾害的防范,有的村庄为了更靠近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建筑与周边建筑间隔太小,预留空间不够,发生灾害时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增大受灾面积。村庄的道路系统往往不完善,大部分村庄的道路是自然生成的,没有经过规划,尤其在村庄内部常常出现断头路、死胡同等现象,而且路面铺装也不规范,石路、土路、柏油路混杂,平时尚能基本满足村民正常的出行需要,可一旦遭受突发性灾害就不能满足作为逃生和疏散通道的使用要求。村庄中常见的垃圾乱堆、污水乱排现象,严重影响着村庄的整体形象,也污染了环境,随意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和土壤产生污染,随处堆放的垃圾既破坏了环境也是火灾隐患。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不足,排水设施的不齐全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

诸如建筑、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市政方面的不足,从防灾角度来看都是不利因素,不能起到有效保护村民、减少受灾情况的作用,同时其对村庄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村庄整体环境恶化,同样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

2.建筑密度大、质量差

村庄的建设用地往往比较集中,围绕着公共服务中心呈点状发展,或者沿道路、河流呈带状发展。这种集中发展的模式导致村庄建设的高建筑密度,建筑间隔较小,预留空间不大,村庄内的小路在建筑夹缝中曲折蜿蜒,形成了传统村落的格局。一方面这种格局区别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和笔直马路,体现村庄崇尚自然、因地制宜的建筑文化观,可另一方面这种布局模式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隐患。这种空间发展模式虽然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却不利于灾时的疏散和救援,一旦发生火灾,极易殃及周边住宅,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也不利于人员的疏散,高建筑密度的布局变相增大了受灾面积。

同时,村庄建设的年代不同,存在着一批老旧建筑。受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老旧建筑的改造难度很大,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随时有破损、倒塌的可能性,威胁着使用者的安全。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地震、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二)产业发展薄弱,收入水平低

从事农业生产或以畜牧养殖为主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点,农村与城市相比,区位、资源、人力各方面均不占优势,发展制造业、重工业等工业企业几乎不可能。目前的农业生产,受到农业技术、劳动力水平、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相比要低很多,产出的农产品数量少,农业生产成本高。在农产品的销售上,由于粮食收购价格不高,其他农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太大,无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单纯依靠传统的第一产业并不能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虽然国家一再减少农民的负担,提高政策扶持的力度,但农民收入提高的幅度却并不高,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在农村务农的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在城市打工的收入水平,自然就造成了“空心村”的局面,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更高的收入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外地打工,降低了农村发展的动力。

(三)传统乡村文化吸引力降低

乡村衰退的原因之一是传统文化的没落,当今城市文化是主流,人群自然被吸引到城市中去。世界闻名的规划大师芒福德经典理论中谈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个理念同样可以延展到乡村中来,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文化始终是人类聚居点的发展源泉和动力,而城市和乡村都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反过来城市和乡村这种不同的聚居模式也影响其不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城市中,现代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于是我们看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乡村中,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出现了小桥流水、炊烟袅袅。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在新时期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但始终不能脱离其生长的土壤,应扎根在乡村。

二、村庄绿色安全发展理念解析

绿色安全的理念是指在特定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中,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的原则,并从人性化的角度,建构安全、舒适和高效的综合防灾理念[2]。村庄的绿色安全理念,首先强调的还是安全,安全是村庄的保障,是村庄发展和村民生存的根本,村庄没有安全的环境一切皆无从谈起,而灾害的发生对村庄的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灾害的爆发、应对灾害不力等情况对乡村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其次,村庄发展绿色理念要着眼于节约、生态的原则,村庄不比城市,拥有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等资源,村庄防灾和各项建设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构建村庄绿色设计和安全设计。村庄的绿色安全发展理念遵循一种生态化、集约化、高效化的发展原则,倡导更贴近自然,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手段,最终推动村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村庄绿色安全发展策略实现路径

保障村庄安全是第一要务。根据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经验,受灾最严重的往往是欠发达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即使遭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因为有灾前的防灾设施准备、灾中的应急处理,以及灾后迅速救援等抗灾手段,能够快速应对灾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防止发生次生灾害。而农村地区则不同,由于灾前准备不足,受灾后救援不到位,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受灾情况明显比城市地区严重。乡村地区的防灾能力提升迫在眉睫,积极开展村庄的防灾和减灾工作就成了村庄安全最有力的支撑,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灾规划是防灾工作的基础,是保证村庄安全的关键。

经济是硬实力,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村庄产业发展乏力,村民收入上不去,村民为了更高的收入不断地进入城市务工,人口外流使村庄人口数量慢慢萎缩,甚至形成了空心村。只有村庄的硬实力提高了,村民收入提高了,乡村发展的颓势才能止住,才能留住村民。文化是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扎根在乡村,但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文化兴起并变成主流,传统乡村文化逐渐没落,传统文化是乡村的魂,是多年乡村文明的积淀,在21世纪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应该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乡村软、硬实力的提升毋庸置疑是传统乡村复兴的主要动力,但村庄安全建设却是一切发展和建设的基点。灾害对于缺乏防灾规划和建设的村庄来说,会造成致命的打击,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在村庄良性发展的基础上,要把村庄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制定并落实防灾规划,将防灾的思想渗透到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中。

四、绿色安全理念下的村庄

規划策略

(一)产业提升与文化挖掘

村庄的产业发展要兼顾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不能忽视村庄的安全问题,在防灾思维框架下考虑村庄发展问题。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著特征就是自然环境明显优于城市,但普通农业在耕种过程中农药化肥的大量应用,严重污染了乡村的土壤、水系,为了开垦新农田侵占生态绿地,这些做法都破坏了乡村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甚至产生了环境灾害。一直以来,村庄产业的发展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且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始终不高,农民收入较低。但从文化保护角度上来讲,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没有了农业,农村也就失去了“乡味”。但普通农业很难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也无法为农民带来实惠,因此,要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技和手段,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销路,实现产业升级,同时,还要发掘传统农业的文化内涵,保留有意义的文化遗产,提升产业文化价值。

传统乡村的农业发展可选择“电商+绿色农业”的运行模式。

电商打开了农产品销路,各种电商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农产品面向市场的窗口,再加上如今国内的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农产品可很快销售到城市。绿色农业是农产品品质的保障,普通农业生产为了追求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既污染了环境,又没能提高总体收入,而绿色农业要求使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农业作业,有限制地使用化肥农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产绿色食品[3]。虽然由于限制使用化肥和农药产量有所下降,但绿色食品受到的化学污染较少,在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单价更高。随着绿色食品在电商平台的推广,销路逐渐打开,长远来看,农民的收入是提高的。此外,实施绿色农业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效果明显,乡村的水体、土壤等环境将随着化肥农药等化工制品的减少而逐渐改善,恢复生态功能,这对维护整个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就近取水、饮水的村民来说,更是提高了其用水安全性,减少了环境污染灾害发生的几率。

乡村文化蕴藏在当地的生活当中,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乡村文化同样可以创造经济价值,乡村体验旅游就是最佳的实现方式。通过对当地民居的改造,形成特色的民宿供游客食宿,规划设计特色集市供旅客和村民进行交易活动,设计特色农事活动体验场所供游客游玩等。这些方式将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使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亦能感受传统文化。同时旅游产业又不会造成额外环境负担,产生的污染几乎可忽略不计,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对保护环境,降低环境灾害发生几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利于防灾避灾的建设用地

在建设用地的选择上,从建设的经济性角度考虑,应保持村庄所处区域的山水格局,随坡就势,不单纯依靠工程防灾措施改造自然,创造相对“安全”的人居环境,而是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条件进行建设[4],避免环境的潜在威胁。在充分调研当地易发生灾害基础上,应尽量避开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并做适当的隔离,从源头上降低灾害发生的几率并减少灾害的消极影响。从防地震灾害的角度来看,应尽量选择地质结构稳定的地段作为村庄的发展用地,避免地震发生时由于地质结构不稳等问题产生

其他次生灾害。从防洪灾的角度上来看,村庄建设用地应选择高地、台地,避开洪水泛滥区。然后要综合考虑坡度、坡向、高程及生态敏感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尽量选择工程适宜性较高的区域用于村庄建设,减少村庄建设成本。

从村庄文化保持角度上来看,村庄的肌理也是村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村庄多年文化积累在物质空间上的直观体现,是村庄建设和“生长”的痕迹。从村庄传统文化保护和延续角度考虑,在建设用地的选择上不能破坏原有村庄尺度和格局,在村庄发展方向上延续原有的肌理,把村庄的现状和建设用地的发展当作一个整体,要始终坚持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使村庄的发展和建设遵循当地的文脉。

(三)物质环境整治与改良

环境是村庄赖以生存的基础,可大致分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类。人工环境包括建筑、道路、广场三个层面。建筑是村民居住的场所,个别还兼有民宿功能,安全性是第一位的,要从建筑结构、材料、空间优化组合等方面充分提高建筑质量以保证村民和旅客的居住安全。对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要增强改造力度,从防灾角度来说,一旦发生灾害,这些建筑的受灾程度最大,造成损失的几率最高,是改造的重点。与此同时,这些老旧建筑又是当地文化的传承载体,体现当地一段时间内的文化内容,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特殊的建筑符号,尽量不破坏危旧建筑的原有风貌,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环境改造。

村庄道路的规划设计首先要疏通承担村庄主要交通职能的道路和与对外交通相连的关键道路,一旦发生灾害,此类道路是紧急疏散和抢险救援的生命通道。村庄的生活性道路设计上应注重满足日常生活需要,避免外部交通对村庄内部造成干擾。有条件的村庄应根据服务半径和可达性条件设计紧急避难场所供村民使用。村民活动广场、学校操场等场地可兼做避灾场地,同时应清晰明确地布置足够指示标志引导村民顺利到达。道路、街巷、公共活动空间,这些空间是村庄的防灾强化重点,也是村庄的重要文化展示空间,反映着村民的日常生活。在设计上,建筑符号和材料的运用要与当地的文化氛围相融合,既能反映当地文化特色,又能体现时代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助推旅游业的发展。

村庄自然环境的改善既需要从村庄市政设施建设抓起,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净化功能。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转运应按照规范要求布置,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源头,打造洁净的村庄环境。建立沼气池等清洁能源供村民使用,减少煤炭、秸秆等燃烧物产生的空气污染。

五、结语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进程,村庄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绿色安全理念的指引下,村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顺。当然,笔者仅从规划策略方面提出了基于绿色安全理念的村庄发展思路,真正解决村庄空心化,发展乏力等方面的问题,还应从政策法规、建设管理及村民组织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传统村落,2013,218(1):7-12.

[2]曾坚,曹笛. 基于绿色安全理念的高铁客站疏散设计策略研究[J]. 南方建筑,2010(5):28-31.

[3]靳明. 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4]谷云黎. 传统建筑与城镇的“适灾”理念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3.

(编辑 周 沫)

作者:池腾龙 曾坚

基于安全防范的道路设计论文 篇3:

交通事故的普通干线公路安全评价应用研究

摘要:通过对干线公路所发生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行驶条件的限制是导致驾驶员出事故的重要因素。根据统计资料发现,70%的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是不良的道路条件。文章通过分析交通事故分布规律及特性,提出将安全性评价技术应用于道路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三个阶段来提高公路自身的安全性,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关键词:交通事故;安全性评价;普通干线公路;行驶条件;道路设计;道路施工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普通干线公路迅速发展,以其顺畅的线形、较快的车速、通行能力大等优点,为车辆提供了良好的行车条件,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状况,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日益增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机动车驾驶员的失误是引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通过对干线公路所发生交通事故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不良的行驶条件是导致驾驶员出事故的重要原因。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70%的交通事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是不良的道路条件。研究公路安全评价方法,从道路的设计、施工和运营这三个方面来全面提高道路自身的安全性,防患于未然,以期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在公路安全评价方面,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理、事故预测模型、速度预测模型、安全评价的标准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并用于公路设计安全评价领域。但是目前我国公路安全评价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交通安全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改善等方面迫切需要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本文基于事故发生的特性,以公路使用者行车安全的角度为中心,对公路设施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对现有公路路况中影响行车安全的潜在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提出对应的安全措施,以达到“人-车-路-环境”安全的目的。

1 干线公路事故的特性及分布规律

研究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所发生交通事故的分布规律,通过所反映出的统计规律,找出影响交通安全的共性因素,挖掘出事故背后的致因,寻找出有效的安全改善对策,从而提高安全水平。

1.1 时间分布

主要发生于下午到上半夜这段时间,受天气影响,8月、11月和12月发生的事故最多。

1.2 形态分布

最常见的事故形态是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同向刮擦和尾随碰撞。

1.3 不同道路条件下的分布

混合式道路横断面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最大,占公路事故总数的58%。

1.4 按道路线形分布

坡道上驾驶员容易对速度产生错觉,往往因制动不足而引发交通事故。

2 公路安全评估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想要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状况,进行公路安全评估是关键的一步,认清道路的安全水平,明确需要改善的对象,从而制定有效的安全改善措施。安全技术评估作为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最能够体现以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道路通行安全所起的保障作用日益突显,成为消除交通隐患、防范事故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目前已经开展公路安全评价的国家中,评价的阶段大部分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及运营五个阶段。但由于我国对道路安全性技术评价的研究处于刚起步阶段,所以本次课题研究的“公路安全技术评估”理念,以公路使用者行车安全的角度为中心,对公路设施的施工图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现有公路路况影响行车安全的潜在因素进行系统评价,并提出对应的安全处置措施,从而实现“人-车-路-环境”安全的目的。其中设计阶段的评价工作应该在项目正式批复前完成;施工阶段应该在交工验收前完成;运营阶段评价工作宜在竣工验收前完成。

3 公路安全评价在干线公路中的应用

基于事故发生的特性,以公路使用者行车安全为中心,通过对事故多发点段进行安全性技术评价,从道路设计、施工和运营角度来考虑,全面提高公路的安全性,进一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3.1 设计阶段

对新建改建的国省干线安保设施施工图设计环节,结合运营期其他国省干线安保设计中的多种问题,通过全面、深入、细致、准确的公路安全技术评估的方式,结合分析“人、车、路、环境、管理”间的组合矛盾,完善国省干线建设过程中的安保设施设计缺陷。

根据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的要求,本次仅对施工图设计阶段重点评估。在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设计的深度不同分别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考虑。具体内容如下:

3.1.1 路线评价内容。(1)平面及超高、视距等;(2)纵断面、爬坡车道,紧急避险车道、横断面、平纵面线形组合。

3.1.2 路基路面评价内容。(1)路侧安全净空区按照运行速度及平面线形标准计算;(2)路面评价抗滑能力与运行速度的适应性;(3)排水设施包括交通特点与路侧边沟型式的关系、路缘石(可越式、半可越式和栏式)形式等。

3.1.3 桥梁工程评价内容。(1)特大桥、大桥桥头引线;(2)桥梁断面;(3)防撞护栏,对桥梁防撞护栏的形式、高度、强度等进行综合比较;(4)桥面排水。

3.1.4 路线交叉评价内容。(1)平面交叉,包括平面交叉位置、间距、交叉角度、形式、速度协调性评价,匝道出入口、交通岛和其他交通管理措施;(2)立体交叉,包括立交位置、间距、形式、速度协调性、匝道与匝道出入口及视距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规定。

3.1.5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评价内容。(1)标志:分规范性(设置位置与路侧净空区的关系、标志基础和立柱对行车的危害性影响、标志尺寸及字高与运行速度的协调性、标线及视线诱导设施检查)和功能性(控制性目的、关键性节点、远端信息连贯性);(2)标线:分规范性(标线类型、尺寸等)和功能性(交叉口标线渠化、搭接道口标线、桥梁段标线等);(3)护栏:分规范性(路侧护栏和中分带护栏等)和功能性(高路段、临水段、机非隔离路段等)。

3.1.6 其他安全设施。

3.2 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管理规程需做好施工阶段交通组织方案评估和施工阶段交通安全设施产品的质量检查。

施工阶段管理规程评价主要针对施工期间涉及影响交通安全的问题及施工中业主关心的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关键性产品性能参数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3.2.1 施工交通组织及作业区的管理。施工阶段的交通组织应综合分析作业路段周边路网与交通状况,涉及邻市、邻省的交通影响。

施工作业区管理需按照《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JH30-2004)和《江苏省施工路段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评估施工现场交通组织方案,规范设置施工路段标志和防护设施。对需要中断交通或分流的国省道改造路段,评估的交通分流方案并组织实施,主要评估内容如下:(1)施工路段交通控制、防护和环保符合相关规范要求,满足施工作业和交通安全要求,主要考虑作业区布设、防护设施和机械材料;(2)交通分流公告、预告、指路标志设置,位置准确,视认清晰,路段连续,主要包括标志设置和标志维护;(3)开放交通路段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达到完好、安全、畅通,主要考虑施工路段、公路工程分流路段和涉路工程施工路段功能恢复情况。

3.2.2 公路交通工程关键性产品性能。针对评估路段国省干线公路中的重要安全设施产品性能,在施工过程中,需依据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相关规定要求,提出重要安全设施产品性能参数要求,如交通标志反光膜的逆反射系数、波形梁护栏的防腐性能等,从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角度出发,指导施工过程中对安全设施产品的质量控制,并对拟检测的工具及方式进行规定。

3.3 运营阶段

3.3.1 公路安保工程技术符合性评价需对已完成建设的国省干线公路。在运营一段时间后,竣工验收前,对运营一段时间的国省干线上设置的安全设施实施效果及其他安全设施设置情况以及对于路线、路基路面、桥梁等主体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又无法改建的路段,从公路安全性评估角度出发,提出评估在国省干线公路在竣工前进行公路安全性评估:依据设计成果文件,在国省干线公路运营期间,在竣工验收前,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技术符合性检查研究从项目概况、问题路段判别、问题路段分析(针对事故路段)及问题路段处治等方面出发,提出竣工验收前的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效果评估要点。

3.3.2 路域环境的管理效果评价需考虑到国省干线公路在竣工前,建设方重点工作在公路设施建设的基础,对公路路域环境的管理重视度不够,提出在国省干线公路在竣工前对路域环境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结合公路路域环境现状情况,对公路路面、用地、建筑控制区、集镇路段、非交通标志等进行评估。

4 结语

本文从公路管理者的角度,提出基于事故数据,从道路设计、施工和运营期三个阶段分别对普通干线公路进行安全性评价。全面的安全性评价有利于提升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中安保工程建设质量;完善国省干线建设过程中的安保工程设计缺陷;降低竣工验收后国省干线公路交通隐患。

参考文献

[1] 裴玉龙,王炜.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及预防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 郑安文.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严峻形势的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交通管理,2002,15(3).

(责任编辑:小 燕)

作者:王宁 吴剑平 嵇业超 杨骏 任俊伟 朱辉

上一篇:儿科低年资护士经验技巧论文下一篇:体育营销与企业品牌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