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发展探讨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商业地产业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仍未真正滴摆脱“四低一易”的现状(资本构成低、服务社会水平低一级生产工业化程度低和市场准入门槛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地产企业尤其是私营商业地产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影响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私营经济发展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私营经济发展探讨论文 篇1:

印度曼·辛格政府坚持谨慎经济改革

【内容提要】 曼·辛格政府上台后,吸取瓦杰帕伊政府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倒台的教训,虽然没有停止经济改革步伐,但却注意谨慎行事,使印度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作者认为,由于曼·辛格政府的坚持,印度经济改革仍将继续下去,印度经济也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2003-2004年度,印度经济增长率达到8.5%的历史最好水平。执政的印度人民党瓦杰帕伊政府试图趁经济高速增长势头提前举行全国大选,但是在2004年全国大选中却意外落败。国大党组成的团结联盟获胜,曼·辛格出任政府总理。面对坚持经济改革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的失败,曼·辛格政府继续坚持经济改革。当然,曼·辛格政府吸取前政府在大选中失败的教训,在继续坚持经济改革的同时,也注意实行诸多缓解社会经济矛盾的政策措施,从而使其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人性化色彩和谨慎意味。

一、曼·辛格政府坚持经济改革

曼·辛格联合进步联盟政府组成后,于2004年5月27日发布《最低共同纲领》,规定六项执政原则:一是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强法制;二是在10年或更长时期内,保证国民生产总值在可持续基础上年增7-8%,扩大就业队伍,使每个家庭有稳定生活来源;三是提高农民、农工和工人福利;四是在政治、教育和经济等方面保证妇女权利;五是对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少数宗教教徒提供平等机会,特别是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六是发挥企业家、工商业者、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等社会生产力的创造性能量。此外,还对就业、基础设施、行政改革、公营部门、财政和外交等诸多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规定和承诺。三年来,曼·辛格政府按照《最低共同纲领》,继续坚持进行经济改革,鼓励公营企业合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加大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力度,鼓励印度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坚持进行财政税收及货币金融改革。

1、继续坚持对公营经济的改革。公营部门改革是印度经济改革的重点,也是经济改革的难点。曼·辛格政府对此采取的重要措施是,鼓励公营企业合并。财政部长表示,政府将鼓励公有银行的合并和认购;政府乐于看到由于银行合并会扩大规模从而增强与国际级银行的竞争能力,但政府也不强迫银行业合并。为便于此类并购,印度政府于2005年2月修订《所得税法》。根据现行《所得税法》72A节规定,允许两家银行之间的合并可以抵消利润,而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合并则不允许抵消利润。为此,曼·辛格政府完成了两家国有大公司巴拉特电信公司与马哈纳贾电话公司的合并工作。(注:印度《金融快报》,2004年10月27日。)曼·辛格政府还坚持从公营部门撤资。2006年初政府以平均每股678.24卢比的价格,出售其在马鲁特商业公司8%的股份,价值约156.76亿卢比。政府决定全部退出该商业公司,其在马鲁特汽车公司所剩10.28%的股份将在合适时间出售。(注:印度《金融快报》,2006年1月13日。)

2、继续放松对私营经济的限制。一是鼓励私营部门建立经济特区。商工部部长卡迈勒·纳特在政府决定公布关于经济特区立法时指出,新法案鼓励公私合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特区。新法案颁布后,政府将以公有、私有、合作经济或政府及其代理等形式,陆续建立经济特区。二是允许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曼·辛格政府允许私营部门对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到2012年印度政府计划投资约1.85万亿卢比建设公路,其中1.5万亿卢比欲通过私人筹资。(注:印度《金融快报》,2006年1月12日。)为适应集装箱运输快速发展,引进竞争机制,曼·辛格政府允许私人企业开办铁路集装箱运输业务,鼓励私人企业建集装箱站,开展门到门运输服务,为主要港口货物进出口服务。三是出台发展食品加工业新政策。印度是世界上牛奶产量最多的国家,蔬菜、水果、海产品产量也很大。蔬菜、水果、粮食、牛奶、海鲜等加工主要为私营部门经营,发展迅速。目前该行业已成为重点行业,除已有食品加工外,政府鼓励肉类及海鲜产品加工。

3、继续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一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快外商投资申请审批速度。凡投资电力、电信、道路、机场、石油、采矿等基础设施的外商直接投资申请,保证7天内审批完毕。二是提高外资所占比例。政府希望将银行、保险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由26%提高到49%,并将电信业的比例由49%提高到74%;在“自动路线”下外资在绝大多数允许部门的比重升至100%。(注:印度《孟买经济时报》,2005年6月2日。)三是扩大外国投资领域。向外资开放零售商业,允许外商以合资形式投资零售业,使印度零售业发展成国际一流水平;原则同意向外资开放房地产市场,包括外资控股100%的独资项目;允许外资参与城镇和住房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放宽外资对国内航空投资的政策,对电信业外资政策、保险法案等也进行修改。(注:印度《金融快报》,2004年10月11日。)四是设立自由贸易仓储区。各地货物运进此仓储区一律免征销售税、货物入市税以及集市税等,并享受经济特区待遇。(注:印度《贸易标准报》,2005年6月9日)五是建立新出口加工区。泰米尔纳杜邦政府与农业加工食品出口开发部门在库达罗尔地区投资238万美元建立腰果出口加工区。六是建立经济特区。通过经济特区新法案,对开发商和区内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包括其在经营前5年免征所得税,随后5年免征50%,再随后5年50%出口利润可用于再投资。(注:印度《经济时报》,2005年5月11日。)政府鼓励海外印度人回国投资。政府与包括花旗集团副董事长、百事公司总裁、美印基金会副会长等侨居美国的印度大亨商谈过在印投资事宜。曼·辛格总理访美时会见了他们并鼓励他们到印度投资。

4、鼓励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一是政府放松对外汇的管制,满足海外商业经营活动所需外汇。二是印度公司加强海外收购。印度公司海外收购数从2003年305项增加到2004年316项,收购金额翻一番多,达93亿美元。(注:印度《商业标准》,2005年5月20日。)三是增加海外投资。如印度开发非洲农业项目,以增加就业机会。继90年代中期在布基纳法索和2001年在塞内加尔农业项目成功后,安得拉邦及邻邦500名印度农民将前往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创办农场。将农业诀窍、技术、设备带往那里,以长期租赁土地、雇用当地农民的方式进行农业种植、加工和销售,并可为印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出口,也可使这些非洲国家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土地收益,减少农业进口,增加税收。

5、继续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除建立经济特区外,曼·辛格政府采取了许多促进出口的政策。一是积极开展经济外交。印度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开展良好经济外交。政府建立高级贸易经济关系委员会,直接由总理领导,成员包括关键经济管理部门部长,负责协调对外经济贸易联系。近年来,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领导人相继访印;印度与泰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与智利签署优惠贸易协定,与新加坡、欧盟等签署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印孟缅斯泰自由贸易协定框架在积极进展中。(注: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5月12日。)二是继续执行贸易自由化政策。除继续降低关税外,印度按照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从2005年4月1日起对信息技术协议中217项IT产品进口免征关税。(注:印度《贸易标准报》,2005年4月1日。)三是充分利用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大好时机,取消纺织品配额,特别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为印度纺织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印度出台鼓励黄麻生产和出口新政策,成立全国黄麻委员会,对黄麻产业技术改造给予25%的补贴。其目标是全球市场份额占8-10%,成为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印度纺织业已做好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准备。(注: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5月16日。)四是加速制造业发展,促进制造品出口。通过鼓励私营经济发展和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制造业,要使印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6、加速进行财政税收改革。一是调整财政投资方向。财政部部长表示:“国大党将会重视到有相当一部分印度人民没有从经济改革进程中获益,在提供高质量初等教育、清洁饮用水、基础医疗保障及乡村公路建设上,我们做得并不好。我们亟待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引入增值税。自2005年4月1日起印度引入增值税,这是印度十年来最重要一次税制改革,将对印度经济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印度各邦都组建相应管理机构,其中11个邦还向中央提交议案。引入增值税后,过去征收的中央销售税和附加货物税将逐渐取消。(注:印度《金融快报》,2004年12月31日)三是降低产品消费税。2004年7月新政府决定取消电子硬件产品8%的消费税,目的是促进电子硬件产品的消费与生产,但计算机外围设备的消费税维持8-16%的水平不变。同时,政府决定降低轿车等耐用产品的消费税,以促进其生产和销售。四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新政府降低石油、钢材、粮食等的进口关税。

7、继续坚持金融制度改革。一是提高外汇存款利率。从2005年4月开始印度银行相继提高外汇存款利率。印度工商联合会银行将美元储蓄账户利率由2.79%提高到3.40%,巴罗达银行将1年期存款利率由4%提高到4.40%,2-3年存款利率由4.40%提高到4.80%。(注: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4月3日。)二是运用金融措施控制通货膨胀。储备银行采取一系列金融措施如回收资金、流动性资金调整等来抑制通货膨胀。(注:印度《金融快报》,2004年9月13日。)三是保持外汇市场稳定。印度外汇市场整体秩序良好。2004年3月底至10月21日,卢比对美元汇率下跌5.2%。同期,对欧元汇率下跌7.9%,对英镑汇率下跌4.3%,对日元汇率下跌1.9%。四是使卢比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随着外汇储备增加,银行金融改革深化,新政府适时允许卢比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从而向卢比自由化迈出了重要一步。2006年3月印度储备银行成立资本账户兑换研究委员会,提出了推动卢比全面浮动的建议报告。(注:印度《商业标准报》,2006年7月29日。)

二、曼·辛格政府经济改革谨慎

为克服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新政府对经济改革还是采取比较谨慎的做法。

1、稳步进行公营经济的改革。辛格政府在坚持公营经济改革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支持公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为增加纺织品出口,政府拟对经营较好的国有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对亏损企业采取与私有企业合资的方式恢复生产经营活力。印度共有119家亏损国有纺织企业,22家经营情况较好,决定进行技术改造,31家拟与私有企业合资,66家经营差的企业关闭。(注:印度《孟买经济时报》,2005年6月17日。)其次,重工业和国营企业部要求政府继续给予国营企业在投标中享受10%的价格优惠政策。根据该政策规定,在项目投标中,即使国营企业出价偏高,但只要不高于私营企业出价的10%,仍然可以中标。(注:印度《经济时报》,2005年7月1日。)再次,放慢从公营企业中撤资的步伐。瓦杰帕伊政府曾经通过减少政府在公营企业中持股的方法,大量从公营企业中撤走资金。此举受到左翼政党的猛烈批判,认为政府贱卖公共资产。为此,曼·辛格政府注意放慢了从公营企业中撤资的步伐。

2、稳步开展对外贸易改革。首先,加强反倾销工作。在对外开放市场后,为了不使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影响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印度加强反倾销工作,成为世界上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切实保护印度工业,缓和由于与一些亚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引起的关税征收不平衡的矛盾,印度财政部考虑在基础关税降低5%、最高基础关税降至10%的基础上,对进口产品加收4%的反倾销税。(注:印度《孟买经济时报》,2006年2月17日。)其次,有选择地与外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印度商工部表示,印度不会与中国和海湾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倾向于同欧盟、韩国、日本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认为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又是贸易竞争对手,中国商品价格优势不利于印度商品出口,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会危及印度农业和制造业;认为与海湾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会对印度石油化工业产生消极影响。(注:印度《经济时报》,2006年7月23日。)再次,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印度在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中提出将852种产品列入排除产品名单,而东盟要求印度将排除产品数量削减至60种,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印度不愿对东盟国家开放其棕榈油、胡椒粉、茶、咖啡等农产品市场,迫使东盟决定停止与印度进行自贸谈判。印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中,也是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不愿更多开放市场。

3、逐渐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在放松对外国投资限制同时,曼·辛格政府坚持逐渐扩大对外资开放领域,逐渐提高外资所占比例的原则。印度现行法律禁止外国航空公司持有印度地方航空公司股份。计划委员会将允许外国航空公司投资印航,并与美国和英国达成航班无限制对飞协议,取消航班飞行次数和飞行城市限制,对印度国有及私有航空公司航班飞行没有限制;飞往英国其他城市的航班无次数限制,允许印度私有航空公司航班飞英国。(注:印度《贸易标准报》,2005年4月14日。)2004年底曼·辛格政府出台允许外资在私有银行拥有74%股份的政策,包括允许外资优先进入基础设施、保险、金融等领域。曼·辛格政府还分阶段对广播业进行私有化。过去只允许外国机构投资私有调频广播公司,并不能超过20%;第二阶段允许外商直接投资私有调频广播业。政府取消本国公民向外国投资者转让除金融业股票和债券外的股票和可以自由兑换债券限制;政府计划允许外国钢铁和水泥公司直接投资开采生产用煤,其所持股份可达74%,电力公司外商直接投资开采煤可持有100%的股份等。该计划已获煤炭部和执政党联盟中的左派同意,待内阁同意后即可实施。(注:印度《贸易标准报》,2005年4月14日。)

4、注意实施对外国投资的管理。曼·辛格政府在放松对外国投资领域、所占比例等限制的同时,还注意保持对其监督与管理。在允许外国机构投资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同时,又规定外商投资科技期刊出版业需要得到印度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批准,证券投资科技期刊出版业需获得印度储备银行批准。(注:印度《孟买经济时报》,2005年6月2日。)在允许外资进入印度房地产开发市场的同时,规定外资进入须具备诸多条件:每个公共设施开发项目占地大于10公顷,房屋建筑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外资独资开发项目投资额不低于1000万美元,合资开发项目投资额不低于500万美元;投资必须自项目批准之日起6个月内注入;注入项目投资三年内不得撤出;未完成开发的土地不得出让。在允许外资进入零售业的同时,提出印度零售业引进外资将采用本国特有模式,不会学沃尔玛或泰斯科模式。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名牌产品零售店问题,但为保证众多零售商的利益,要求现有合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在与印其他新合作伙伴建立类似合资企业前,必须提交原合作伙伴出具的无异议证明书。允许外商直接投资报纸和电视新闻频道,但所持股份不得超过26%,且不允许外国机构投资;外资对专业技术刊物投资不超过74%,对有线网络投资不超过49%。(注: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2月16日。)关于经济特区,工商部长纳特承诺,在经济特区内,政府不允许违背劳工法的行为发生,这种立法旨在保护和加强国内外投资。同时,当经济特区征地损害农民利益时,政府坚决予以制止。

5、坚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坚持经济改革、放松对外国投资限制的同时,新政府坚持打击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一是加强土地管理。修订《房地产管理法》,包括各邦对《印花税法》、《租赁管理法》、《城市土地管理法》等10部相关法律的修订。二是严厉打击证券投机行为。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对导致2004年5月17日股市暴跌负有责任的瑞士银行亚洲证券进行处罚,一年内禁止其分公司和代理在印度证券市场上从事离岸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并要求其按照该委员会对外国机构投资者的规定进行治理。瑞士银行当日卖总价值约为18.8亿卢比股票,获利5.937亿卢比。(注: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5月18日。)三是禁止外国公民购买不动产。1999年外汇管理法规定,外国人不能购买印度不动产,只能租赁住房,且租赁期限不超过5年。果阿邦将不动产卖给外国公民后,印度储备银行警告有关部门禁止将不动产卖给外国公民,并重申外国公民不能购买印度的不动产。(注:印度《金融快报》,2004年7月21日.)四是规定安全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能否获准的重要条件。政府将安全评审列入批准外商直接投资的条件,在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中加注“政府可以安全原因撤消此证”字样,国内项目招标企业今后在标书中要加注印度政府有权以安全原因进行干预或不授标予某外资企业的相关条款。(注:印度《经济时报》,2006年7月29日。)对与外国直接投资有关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局建议,如有适当证据证明外国公司对当地公司的收购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政府将进行调查或阻止其收购;印度应设立类似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机构。(注:印度《经济时报》,2006年7月14日。)要求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只有事先征得外交部同意后,才能邀请外国政府或非政府团组访印,包括来印参加交易会、展览会,或受邀出访;还要求政府各部门对外国使团联系的任何事情都须向外交部报告。(注:印度《经济时报》,2006年7月17日。)

6、坚定支持工农业生产。2004年选举可被看作印度必须在将来改革中平衡穷人和农村选民需求的警钟。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印度依然坚持保护农业政策。世界贸易组织希望就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关键问题达成谈判框架,并敦促各成员国尽快就一揽子谈判模式达成共识。印度认为,尽管印方也希望加快谈判进展,但不会草率同意一切,因为在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等问题上的协议对于印度农业和工业影响长远,因而做出决定都要谨慎并经过深思熟虑 。(注: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5月3日。)同时,政府还通过立法等手段,加速工农业发展。食品加工部部长萨海指出,为改变印度目前食品立法混乱的状况,食品加工部将向内阁提交统一的《食品法》草案;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食品加工部拟投资10亿卢比建设至少十个大型食品加工园。食品加工部与印度计划委员会密切协调,共同探讨将这些食品加工园纳入农业经济区的可行性。(注:印度《金融时报》,2005年5月18日。)新政府还提高14种秋季粮油作物保护价格,其中每公担稻谷、玉米、大豆等粮食产品保护价提高10卢比。新政府还对小茶农生产1公斤茶叶给予2卢比价格补贴,将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获得议会批准。自团结进步联盟上台以来,印度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制定3年内达到农信贷翻番的目标。财政部长宣布一揽子扶持农业的政策,包括当年度实现对农信贷增加30%。(注:印度《金融快报》,2004年9月9日。)继总理许诺免除阿姆拉瓦提等6个地区农民贷款利息并保证追加贷款数额之后,印度储备银行通知各银行免除2006年7月1日到期的3-5年期农民贷款利息,以帮助农民卸掉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注:印度《金融快报》,2006年7月18日。)商工部表示,印度农业改革需要10-15年,主要涉及到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好开放市场准备等方面。为保证本国粮食和人民生活的安全,只有发达国家取消农业补贴或农产品出口补贴后,印度才能考虑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印度开放农业还需要15年时间。 (注:印度《经济时报》,2004年10月31日。)

三、印度经济改革的前景

国大党曼·辛格政府在选举获胜后不久就指出,新政府将致力于增加外国投资并继续推进改革。2005年2月10日,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指出,为实现拉动印度的经济发展的目标,一是继续实施自1991年开始的经济改革,保持对外开放;二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灌溉等关键领域的投资;三是不断提高印度产品的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四是保持审慎的财政政策;五是国内各方摒弃无谓的政治争吵,集中精力于经济改革。(注:印度《金融快报》,2005年2月11日。)可见,曼·辛格政府还是把坚持经济改革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曼·辛格政府坚持进行经济改革,是印度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政府执政的客观要求。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独立后50多年的艰苦努力,印度虽然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但依然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印度人口众多,长期以来,庞大的劳动力失业队伍和严重的人民生活贫困问题,一直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加速经济发展。而要加速经济发展,关键是必须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这就要求进行经济改革。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改革实践表明,正是市场化经济改革加速了印度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3.5%;90年代达到6%,近年来更超过8%。

2、联合政府执政的需要。曼·辛格政府上台后,国大党重新成为执政党。作为执政党,尽管面对着来自国际国内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许多家庭的生活贫困问题等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生活的基本问题。同时,作为执政党,也必须在执政期内尽快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扩大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提高印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只有把这些问题妥善解决了,执政党的地位才能得到巩固。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加速经济发展。而加速经济发展,首先要坚持经济改革。

3、各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推动。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进行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的成效并不大,但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与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80年代初期,印度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甚至还要略高于中国,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政策调整和改革的巨大成功,印度经济改革比中国整整滞后10年,中国经济规模大大超过印度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功,给印度社会各界以强烈震动,印度社会中“向中国学习”,加速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坚持经济改革,印度向中国学习,加速经济特区建设。

4、曼·辛格是经济改革设计师。当国大党在2004年大选中获胜的消息公布后,印度国内和国际社会曾一度认为,新政府可能背离经济改革轨道,使印度股票市场出现剧烈动荡。但是当国大党为主的团结联盟推出曼·辛格作为联合政府总理人选后,印度国内和国际社会对新政府的看法发生变化,印度证券市场也逐渐稳定下来,因为曼·辛格本来就是印度90年代初期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尽管当时他只是拉奥政府财政部长。现在作为政府总理,人们对他寄予无限希望。为不辜负人们的厚望,曼·辛格政府必须坚持经济改革理念,继续坚持经济改革。

5、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鼓舞。近年来,印度经济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年增长率大体保持在8%以上。2003-2004年度印度经济增长8.5%,2004-2005年度增长8.2%,2005-2006年度增长9.0%,2006-2007年度更增长9.2%。近年来,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多,从2004-2005年度的56.52亿美元增加到2005-2006年度的72.1亿美元,2006-2007年度进一步增加到110亿美元。印度出口年增长率超过20%,经济特区出口年增长率更是超过30%。过去三年里,印度手包、鞋类、化妆品等非服装类商品销售势头良好,增长率为25-30%,服装类商品增长率约12%。(注:印度《商业标准报》,2006年6月23日。)印度外汇储备充足,接近1800亿美元,足以应付不动产领域的不确定性、国际油价的波动以及财政领域的高额公共债务等情况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

受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鼓舞,印度社会上下精神振奋,对加速经济增长信心十足。WTO六国集团谈判失败后,印度重申其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承诺,同时表示在WTO达成下一轮贸易自由化协议前将会倚重双边贸易协定以确保其经济增长不受影响。印度同欧盟、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正在探讨签署双边贸易协定(FTA)的可行性;警告美国将会面临更多贸易救济措施,特别是享受出口补贴农产品如玉米、小麦、大豆、糖类和棉花。(注: 印度《经济时报》,2006年7月26日。)印度“十一五”计划草案GDP增长率目标为8.5%,其中“十一五”最后一年即2011-2012年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定为9.5%。(注:印度《商业标准报》,2006年6月15日。)为此,曼·辛格政府必须审慎地坚持经济改革,以保证印度经济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仍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作者:文富德

私营经济发展探讨论文 篇2:

影响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商业地产业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仍未真正滴摆脱“四低一易”的现状(资本构成低、服务社会水平低一级生产工业化程度低和市场准入门槛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地产企业尤其是私营商业地产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影响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制约因素;分析;研究

所谓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即由自然人投资或者由自然人控股,通过雇佣劳动力来实现商业地产施工建设和生产的盈利性组织,与普通的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基本相同。基于此,私营商业地产经济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商业地产产品生产、再生产活动。如果将改革开放到现在的国内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进行分段,则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快速进步,下图为私营商业地产经济与国有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2020年至2050年,国内社会综合国力明显有所增强,而且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将作为商业地产市场主力军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整体上来看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必然会超过国有商业地产经济发展水平,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

一、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商业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虽然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速度非常的快速,但依然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和影响因素,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制约因素

第一,思想观念层面的偏见。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人看不到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前景,将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作为“异己”,对于进行思想上的排斥,甚至担心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国有经济的地位产生影响。目前来看,国内很多人都将私营商业地产经济视为异类,难以找到私营商业地产行业发展之路。在部分人看来,很多也比较担心国有商业地产企业的主体地位会因为私营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被撼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商业地产经济效益的实现。

第二,缺乏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虽然国内先后经过3次修改宪法,其中赋予了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合法地位,但是国有商业地产经济与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在市场准入方面仍存在政策差异。市场准入、招投标以及资质审批标等方面,私营商业地产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对于招投标而言,存在公、开招标、协商以及邀请招标等多种方式,但部分人员片面地认为,公开招标是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如果进行议标,则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虽然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实现公开、公正和公平,但其周期相对较长,而且成本也相对较高。实践中若不分项目性质、大小,均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会明显增大无谓费用开支,造成浪费。

第三,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中的融资环境不理想。对于多数私营商业地产企业而言,基本上都存在着融资难问题。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在获得银行商业贷款、公司股票上市以及发行债券筹款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平等待遇,较之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而言,依然处于劣势地位。在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中小型商业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较之于国有商业地产经济而言,其融资机会非常的少,而且还表现出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期限短、可选金融产品少以及成本高和担保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内部制约因素

第一,传统的家庭式模式、独裁决策方式依然非常普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当前国内商业地产企业发展非常的迅速,但对于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而言,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模式依然盛行,很难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在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内容,任人唯亲的用人机制,使得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很难培植新主体,更倾向于选择家庭成员作为人力资源,牺牲了企业或者公司的整体利益。同时,还存在着个人专断现象,因经营者知识储备、信息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演着制约了私营商业地产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第二,缺乏诚信及责任感,影响了私营商业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家为了追逐利益,演着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很多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大都表现为心胸狭窄、或者妄自尊大等现象,不争正确对待批评和挫折,出尔反尔、阿谀奉承的现象非常的普遍,而且言行不一,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普遍缺乏双赢合作思想和态度,必然会影响私营商业地产企业的形象和发展。

第三,功利主义现象非常严重,限制了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对于很多私营商业地产企业而言,业主方面存在着功利主义现象,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短期行为非常的严重,重人才应用轻视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很多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并没有依靠科学管理方法、增加科技投入,全面提高商业地产工程质量,从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经济利益,甚至有些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偷工减料、或者偷税漏税,不仅影响了商业地产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而且还影响了私营商业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快速发展的有些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私营商业地产企业、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进行金融支持

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均在进行业务调整,私营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也有了很大的调整,对私营经济承担一定的融资义务,这给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国内私营商业地产经济服务因商业银行改制、业务调整而受到限制;因部分地区受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严重,以致于对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存在歧视,所以影响了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影响因素。比如,鼓励金融创新和改革, 让国内金融行业为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提高银行对私营商业地产企业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体系,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商业地产企业及早上市。

2.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

对于从事商业地产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的企业而言,均应当依法取得等级资格证书,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相应的活动。同时,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其他部门对商业地产工程项目建设领域的所有企业资质、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对无资质、资质不全或有瑕疵的商业地产企业,应当禁止其进入商业地产市场,加大资质申报审查力度,对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根据建设部对监理企业上报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数据现实,对于监理企业而言,全国甲、乙、丙级监理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人数不达标着超过5000家,分别占其同资质级别企业总数的14.5%,这反映出当前的商业地产企业资质许可后条件不达标现象非常严重。基于此,建议相关部门对存在资质申报问题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和企业,应当依法进行严厉处理,比如在一年时间内伙子更长时间内,不受理资质申请,并将其记入不良信用档案之中,通过网络、电视以及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形式,对其进行曝光,加大不诚实企业违规成本,坚决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3.基于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

私营商业地产企业是现代私营商业地产市场中的主体, 关系着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针对当前国内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各种问题与不足(比如经营策略不明、管理水平低等), 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大力配合、相互协作,私营商业地产企业应当自身的角度出发,正确审视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私营商业地产企业生产经营者,应当认识到当前国内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历史机遇, 更新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优惠政策不断创新和变革。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同时也是当前国内商业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基础保障。但目前国内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桎梏,因此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莉.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1(06).

[2]倪富强,季百祥,吴斯军.探讨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前景[J].经济视野,2013(13).

[3]韩光辉,浅谈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商业,2013(21).

[4]王丹东.浅析私营商业地产经济的发展[J].经济视野,2013(07).

[5]王红兵.浅谈我国私营商业地产经济发展的必然性[J].河南建材,2011(03).

作者:鲍泰先

私营经济发展探讨论文 篇3:

京津冀私营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对京津冀三地私营经济的基本情况、产业分布、行业分布等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京津冀私营经济的共同特征和差别;并分析了京津冀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发展京津冀私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 私营经济 发展比较

京津冀三个地区是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主体。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在产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私营经济不但是各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私营经济也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三地的私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来分析在京津冀区域内私营经济的发展情况。

1.京津冀私营经济基本情况

近几年,京津冀三地私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据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北京市的私营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10.28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26.04万户,年均增长20.4%。天津市的私营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3.40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7.73万户,年均增长17.8%。河北省私营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8.91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12.68万户,年均增长7.3%。

在从业人员方面,北京市的私营企业雇工人数从2000年的8.02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230.66万人,年均增长95.8%。天津市的私营企业雇工人数从2000年的30.12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69.68万人,年均增长18.3%。河北省私营企业雇工人数由2000年的178.41万人增长到2005年的204.86萬人,年均增长2.8%。

在企业注册资本金方面,北京市的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从2000年的1036.27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238.54亿元,年均增长25.6%。天津市的私营企注册资本金从2000年的329.6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560.40亿元,年均增长36.5%。河北省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由2000年的391.5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441.61亿元,年均增长29.8%。

在京津冀三个地区中,北京私营企业的数量遥遥领先。北京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的地区,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处于和河北相同的水平。与北京、河北相比,天津在私营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见表1)。

2.京津冀私营经济发展现状比较

2.1 京津冀私营经济产业分布比较

从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北京市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超过22万户,占到私营企业总户数的88.01%。从事第二产业的私营企业超过3万户,占11.48%。从事第一产业的私营企业有1396户,占0.51%。

2005年,天津市私营经济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户数的比重是0.49:19.01:80.50。天津私营经济第一、二、三产业的资金分布为1.05:31.22:67.73。

依据河北的统计资料 ,2005年从事第一产业的私营企业466户,占总数的0.26%;从事第二产业的51339户,占29.11%;从事第三产业的124579户,占70.6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私营经济的产业结构与天津、河北相接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都超过80%;京津冀三个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私营企业所占比例都很低。见表2。

2.2 京津冀私营经济行业分布比较

在工业领域,京津冀三地私营经济有这几个特点:第一,传统产业如服装、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等行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仍然比较大;第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在北京、天津发展较好,河北发展较弱;第三,京津冀三地,工业领域的产业相似程度比较高。

在第三产业,北京私营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传统产业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现代服务业如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比较好,正在成为支柱产业;天津由于地理原因,交通运输仓储发展比较好,现代服务业有一定发展;河北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所占比重仍比较大,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科学技术等行业有一定发展,但占三产比重仍比较低。见表3。

综合来看:在第三产业,京津冀三地私营经济有这几个特点:第一,北京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好,已经成为北京私营经济的主体,天津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发展比较快,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阶段,河北私营经济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京津冀三地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发展最大差别,在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上,北京较高,天津次之,河北稍差;第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京津冀三地私营经济在第三产业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京津冀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

3.1 北京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

北京在经济发展方面,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资源优势:第一,北京科技资源丰富。北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科技人才荟萃,具有科技和智力优势;第二,北京具有比较好的资金优势。全国性的各银行总部绝大多数都设在北京市,国外有在华业务的银行在京都设有办事处,国外和国内业务开展广泛,资金充裕;第三,北京在市场方面也有比较大的优势。北京市是一个15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消费规模较大,消费水平、档次较高,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

从产业发展方面来看:北京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在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处于领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多数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北京的优势产业。

3.2 天津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

天津在经济发展方面,占据了天然港口这个资源优势:它有着北方最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天津海岸带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黄金海岸”,联系东北、西北、华东的咽喉要道及枢纽,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产业发展方面,天津既有雄厚的海洋化工、石油化工、港口海运、机械加工、电力、化学纤维等工业基础。并有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疑是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心。

3.3 河北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

河北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这几个资源优势:首先作为京、津发展的广阔“腹地”,是京、津资源的供给者,是其发展的依托,同时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等领域与京、津密不可分。其次,河北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工工资与土地成本等优势。

在产业发展方面,河北在种植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钢铁、冶金等重化工业及配套加工,在纺织业、印刷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具有比较强的优势。

4. 从比较角度看促进北京私营经济的发展的措施

4.1 优化区域经济环境,为京津冀私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长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等方面已经见到一些成效;而京津冀地区,也才具有区域经济合作的理念,还没有看到太多具体成效。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龙头,应当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统筹区域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方面,在统筹区域其次是统筹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与生产力布局,充分发挥北京在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技术服务、教育文化产业,天津在加工制造业,河北在原料工业、重化工业、农业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区域内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合理的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只有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才可以为京津冀三地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4.2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善京津冀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在工业产值中,京津冀三地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分别是54.2%、55.8%和47.2%。在工业企业数量中,北京“国企”的数量比重为33.9%,天津的数量比为30.4%,河北的数量比重为21.4%。可以看出,在京津冀三地工业中,北京国有经济占有最高的比重,天津次之,河北国有经济比重最低。

由于国有企业受到了较多的行政干预,难以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社会生产中各类资金、物流、商流等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流动,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所以,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改善京津冀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4.3 私营经济的壮大是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要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京津冀地区私营经济发展还比较不足。在生产专业化分工日趋细致化的今天,一个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地区私营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國内外资金的集聚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地区发达的私营经济所形成的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有资料表明,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和将近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以比其他地区低30%的成本采购到。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私营经济发展滞后,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专业化水平不高。此外,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中私营企业的集聚、规模、产业链条的形成与扩展,人才、资金、物资及技术等经济要素的联系与流动上均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所以,要使得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必须重视区域内私营经济的发展问题。

4.4 发挥和利用好私营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资源,做大做强私营经济

北京在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技术服务、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要发展北京的私营经济,应当充分利用好优势自然资源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资源。到目前为止,北京私营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较好外,在教育文化产业、第三产业里面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北京私营经济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天津具有机械加工、电力、化学纤维等工业基础,并有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更应当利用私营经济在发展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和潜力,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开阔思路,拓宽领域,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此外,天津国有经济的比重比较高,要进一步鼓励私营、个体等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煤炭、环境卫生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其中的自然垄断业务,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等方式进入;对其他业务,非公有资本可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

河北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与土地成本低等优势。河北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在纺织业、印刷业、纺织服装、家具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具有比较强的优势。由于河北地域广阔,所以,在传统产业发展方面,更应当注重专业村、专业乡为特点的特色产业发展,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建设辛集皮革、清河羊绒、国安药材、沙河玻璃、乐亭高效农业等类似的特色产业集群。这样河北私营企业不但具有好的发展基地、平台,也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产生行业龙头企业,推进河北私营经济发展走上新高度。

4.5积极鼓励私营企业提高对京津冀区域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跨地区的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京津冀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的实施,区域交通体系的改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运行成本的降低,这将有利于区域内的企业整合区域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当然,企业也需要采用现代的经营管理模式,才能够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获得收益。

在第二产业,私营企业可以进行区域内的分工,选择“总部和产业基地”分离的运行模式,也可以选择区域内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经营”模式。北京的私营企业,可以利用北京信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利用河北在纺织、服装加工、家具制造、印刷等行业在生产规模、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跨地区合作、联合。在高科技行业,可以利用区域内河北天津在工资、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把生产基地放在河北天津,利用北京科技资源、市场资源方面的优势,把研发、核心制造、营销等关键环节,以及企业的总部设立在北京的运行模式。

在第三产业的传统服务业,私营企业可以在批发零售业,建立“联合经营”的模式,在进货渠道上,扩大商品的多样化,并降低采购成本的方式;在住宿餐饮业,采用跨地区联合模式,做到客源共享,通过扩大市场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外,大中型商业企业,应当积极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开拓市场。总的来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正在发展壮大阶段的京津冀私营经济,机遇大于挑战。相信在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连锁经营的法人企业的数量会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从事信息计算机服务、商务服务等北京私营企业成长较快的、行业效益较好的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好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市场一体化、要素流通成本降低的机会,利用好北京的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拓区域市场,做大做强。□

作者:姚腾霄

上一篇:工商选题原则毕业论文下一篇: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