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素质化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儿童都有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小学语文中游戏化教学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与措施,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语文素质化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素质化教学论文 篇1:

再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素质化教学

摘 要:新课改实施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入课堂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致力于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把字写好,把书读好,把习惯培养好。

关键词:语文课堂;素质;教学

要把语文课扎扎实实地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使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三个原则:

一、以“学”为主的原则

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学是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训练重点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按内容要求去探索知识的内涵。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改变以往重“教”轻“学”,教师包揽一切的弊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一切围绕老师转的依赖心理和懒惰思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为学生的“学”服务。

以“学”为主不是不教,对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教,对学生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探究解决,教要教在要点上,要有启发性,让学生学得有实效,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时,我抓住其中的过度节“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学生读了这一节,就能知道是承上启下的概括,就很容易掌握和了解承接上文恩格斯在生活上如何帮助马克思的内容和引启下文他们在共产主义事业上怎样亲密合作的内容了。又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抓住“劳苦”和“简朴”四个字,学生就能紧扣中心,找出课文中哪里是写周总理“劳苦”,哪里是写周总理“简朴”的真情事实。如果按照《参考书》或《课堂训练教案》上的面面俱到的程式化的教法和讲法,农村孩子就不能抓住关键和要点了,反而会浪费课堂时间和师生的精力,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我们要把“教”与“学”的关系以新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真正把学生始终置于主体地位。

二、以“读”为主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把读书、背诵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古人倡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学习语言就是要通过读书、背诵,不断地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更加规范,更加丰富。唯有通过读书,才能去感知语言,领悟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和会读,要读出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读出喜怒哀乐的感情,读出味道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默读、朗读、指读、齐读、细读、熟读、诵读、慢读、快读、轻声读、放声读、轮流读、交换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每课必读熟,使得读书训练真正为提升语文素质的重点训练。

三、以“练”为主的原则

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关键是“练”。语文课既要重视“读”,又要强调听、说、写。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过程“活动化”,而不是教师一人一讲到底,课堂枯燥无味。当然,教师在学生的课堂练习中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使得“练”有目的性,练得得法,练得有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做到“精讲勤练”“少讲多练”。可以“先讲后练”,也可以“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让学生从练中发现问题,从练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练出成绩,练出能力,努力克服教师满堂讲或学生满堂练的弊端。

综上所述,“学”是主体,“读”是重点,“练”是关键,只有把握好这三条原则,实实在在地让素质教育深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

?誗编辑 谢尾合

作者:岑继须

小学语文素质化教学论文 篇2:

关于小学语文的游戏化教学研究

摘 要:儿童都有爱玩的天性,通过游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小学语文中游戏化教学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与措施,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措施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要对象,而且是教学中的主体,只有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内在诉求并不适应。通过游戏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游戏化教学概述

游戏属于儿童的天性,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与各种游戏相互接触,通过游戏锻炼身体、学会规则、体验生活等。游戏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快乐,同时在快乐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本领。游戏化教学指的是将游戏与教学相互结合,在教学中实现游戏活动与精神的运用。游戏化教学与儿童的个性特征相互契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不仅包含游戏活动,而且包含游戏精神,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让儿童在游戏中能够释放天性。游戏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暂时脱离过于功利化的语文教学,充分体验到语文教学带来的乐趣。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游戏的教育功能,将游戏所具有的特性在教学中进行运用。

二、小学语文中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

1.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游戏化教学中强调尊重学生,依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能够活跃语文教学的课堂气氛,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2.是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措施

教育实际上就是教书育人。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与教学相关的游戏或者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游戏化教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与小学生个性特点相符合

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动的个性,对游戏有着非常大的兴趣与热情。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游戏化教学,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符合,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语文中游戏化教学开展的对策

1.实现传统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扮演者、主导者的角色。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采用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实现传统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认识到游戏化教学的作用与意义,实现课堂教学中游戏形式与游戏内容的创新,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现游戏教学方式的丰富与完善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小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学生数量多、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很难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个学生身上。很多教师为了能够节约时间,在游戏化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选择较为单一的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实现游戏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更多合作、探究的成分,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实现游戏形式的拓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3.实现教师游戏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情况对游戏化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较高,游戏化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高。通过相关的调查可知,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对游戏化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游戏教学的开展并不完善,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要定期参加科研、培训等活动,提高自身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科学性。

总之,游戏化教学的宗旨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游戏活动与游戏精神,让儿童能够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习与掌握知识。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认识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张青民.游戏化教学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5(36):168-170.

编辑 王团兰

作者:蔡玲

小学语文素质化教学论文 篇3: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研究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借助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对品德行为、方式产生切实的感受,从而塑造其品格的教学方式。如果使用得当,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需要我们把握好实际教学中“生活化”模式的优势与缺点,找到有效措施,以真正实现其效用,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 生活化教学 优缺点“生活化教学”是新一轮课改后被广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积极的应用与尝试,而这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品德是孕育于社会生活当中的,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道德、行为准则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品德教育,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进而塑造、锻炼自身的品格。本文拟就品德与社会课堂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实现真正“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优势

所谓“生活化”教学,应该理解为是“课堂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其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课堂上用模拟的生活情景来促进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学习内容的生活化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形,从而加深理解,并从中得到启迪;二是师生交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严肃、刻板,而是生活化的,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状态,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堂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

1.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是复杂而多元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多加入生活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相似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深入理解相应的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和影响等,便于学生将学习中的知识点在生活中体系化,让学生借助于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促进自身品行、见识和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塑造个性和人格。

2.教学氛围的活泼化。品德与社会教给学生的是相对严肃的人格、道德问题,如果单纯地“说理”,或者让教师进行“传授”,难免显得教条、刻板,而生活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师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在这种交流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从而加以引导,而且这种引导是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也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困境

1.教师教学观念更新速度慢。尽管“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已经慢慢深入教学的各个方面,但仍有一些品德与社会的教师的观念跟不上,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将“生活化”切实地贯彻下来,将生活化仅仅当成理论教学的辅助,没能开发出生活化教学的乐趣,充分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细心地发现种种生活现象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联系,挖掘可用于教学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与学习内容融会在一起。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生活化教学资料的收集趋于表面化,缺乏对资料的归类、整理,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表面的生活化,援引的生活情景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对于生活现象中的各种行为、心理没有深入挖掘,比如,模拟采访活动时,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表演是不是像一个记者,表演精彩不精彩,而不是关注学生表演时行为、动作、表情的细节,以及从中展现出的行为准则、态度心理等,这些与品德养成和人格塑造相关的内容,导致生活化教学只是形式的实现。

三、改善“生活化教学”现状的措施

1.深入理解教学理念,实现课堂的真正“生活化”。“生活化教学”的真正实现,有赖于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摸索和贯彻,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本学科的特点,深入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自身要有责任心和义务感,一方面,增加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认真反思课堂生活化教学应该怎样从宏观上设计和把握,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对采集到的可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恰如其分地结合教学内容援引,打造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钻研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并加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让课堂真正融合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真实的生活,并通过自觉的实践、体验,得出感悟,锻炼综合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让学生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从而在生活中能够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真正关心、关注他们。

2.把握细节,实现教学与生活化

的紧密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只不过需要教师抓住生活中真正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从细节上把握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让生活化情境的呈现,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具体来说,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切入点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注意生活现象的德育内涵,生活化教学,毫无疑问的,是要在课堂上呈现更趋于现实生活的现象、情境,但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呈现的应该是富于德育内涵的,不能只是为了呈现而呈现,这样是无法达到“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结合的。二是德育内容才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后都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呈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但实际上生活场景只是生活表象,如果教师只是把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停留在表演、展示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总结,是无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的,因为在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挖掘表象下面深层的德育教育内容才是应该教学重点。比如,对于“什么是文明购物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小情景剧,扮演“顾客”“营业员”“商场经理”等角色,通过表演体会购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情况、可能的纠纷,以及遇到这些问题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正确处理,应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但是,在这样的生活情境的体验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指导学生“表演”,还应该让“观众”表达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通过对具体细节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人和事,遇事该怎样选择理性的方式处理,如何在购物时做一名真正的懂得维护自己权益而又保持文明的顾客,等等。这些场景蕴含的内在的道德因素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和体验时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而只有这样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进行道德内省,从而提升自身的为人品格和修养。

總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仅是一门德育课程,也是一门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有较好的效果。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让“生活化教学”充分发挥作用,密切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从而塑造品格,增强能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许静.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J].东西南北,2017,(4).

[2]金剑飞.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4).

作者:孔令美

上一篇: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论文下一篇: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