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法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有利于简化小企业会计的核算工作。同时,充分考虑了税务部门会计信息使用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会计核算与税务的协调,逐步简化小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但是,由于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的差异,会对会计核算与税务产生不利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所得税法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所得税法研究论文 篇1:

基于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税收筹划研究

摘 要:文章在分析我国新企业所得税变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新企业所得税的内容,从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税率、税基三个方面探讨税收筹划,在阐述税收筹划点的同时,通过案例进行剖析,为企业财务人员开展税收筹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企业所税法 税收筹划 税率 税基

一、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变化概述

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借鉴了国际经验,对原有的企业所得税进行了重大调整。新企业所得税实行法人所得税,降低名义税率、将新的税率确定为25%,规范扣除办法和标准,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导向,进行特别纳税调整,规范税收征管制度,建立了统一使用的、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各类企业创造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1.确立以法人为主体的纳税主体制度,引入居民和非居民的概念。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组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企业所得税法》第2条将企业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不再区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而采用“登记注册地标注”和“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

2.实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率制度。《企业所得税法》第4条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所得,适用税率为20%。”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调整为25%,比原来的法定税率降低8个百分点,这是我国降低企业所得税负担的重要体现,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与个人所得税率的平均数基本持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税收的公平性。

3.统一税前扣除标准,确立了科学规范的征税客体制度。《企业所得税法》第5条明确规定了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即企业每一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实施条例》第9条提出企业应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本条例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计算应税所得额采用权责发生制,这在中国税法中是第一次明确提出。

4.建立以产业为导向的税收优惠制度。新企业所得税法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效率、严征管”的基本原则,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企业所得税以区域优惠为主的格局,转变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同时兼顾社会进步的税收优惠格局,明确规定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与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从4个方面对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完善。

5.建立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反避税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运用各种避税手段规避所得额的现象日益严重。为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实现税收公平,我国在反避税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为了更好地防范各种避税行为,改变反避税规则立法层次较低、约束力不强的情况,新企业所得税法借鉴国际惯例,专门在第八章“特别纳税调整”,对各种反避税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特定纳税事项所作的调整,包括对纳税人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及其它所进行的税务调整。

6.统一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征管制度。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首先明确规定了居民企业的所得税缴纳地点为企业登记注册地,如登记注册地在境外的,则以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为纳税地点。原内资税法以“独立核算”为标准确定纳税人,原外资税法规定外资企业实行总机构或符合条件的营业机构汇总缴纳,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原内资税法规定的以“独立核算”确定纳税人的标准,实行法人税制的政策导向,明确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税收筹划

我国目前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在法律上,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属于自然人企业,出资人需要承担无限责任;公司企业属于法人企业,出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在其内部,公司企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总分公司和母子公司。总分公司表明的是总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所属关系,总公司与分公司是同一法人主体;母子公司则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是不同的法人主体。

为增强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协调,避免重复征税,新《企业所得税法》第1条明确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作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只缴纳个人所得税;而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缴纳完企业所得税后,股东还得再缴纳个人所得税。鉴于后两者在责任承担上要大于前两者,因此,企业在权衡自身发展前景、规模预测、市场风险等因素后,可合理选择企业的组织形式,以期缴纳相对较少的税款。

例1:某人预设立一家食品加工单位,年应税所得额为500000元,该单位如按个人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可征个人所得税,依据现行税制税收负担实际为:

500000×35%-6750=168250(元)

假设该单位为公司制企业,其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企业实现的企业所得税税后利润全部作为股利分配给投资者,则该公司依据现行税制的税收负担实际为:

500000×25%+500000×(1-25%)×20%=200000(元)

可见投资于公司制企业比投资于非公司制企业多负担的所得税为 31750元(200000-168250)。仅从所得税的角度来考虑,应设立非公司制企业,以减少税收负担。而事实上,公司制企业在某些行业或地区会享有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所不能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税收筹划操作时,必须加以考虑,然后再从总额上考查实际税负的大小。

三、基于税率的筹划

原所得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特区、高新技术为15%;全年应纳税所得额3万元-10万元的,为27%;3万元以下的,为18%。),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外加3%的地方所得税率。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所得税税率统一规定为25%,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5%,小型微利企业为20%,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属地方分享的所得税部分,可由地方给予减免优惠,非居民企业(境外机构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但有应税所得)为20%。对于新旧税率的变化,企业应设法创造条件,设立具备享受低于25%税率条件的企业,如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到民族自治地方设立企业,将大企业分设为小型微利企业,这样就能用好用活政策,达到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企业要降低税收负担,应合法减少利润,力争把利润递延到后期。具体措施有:推迟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进度、加速固定资产折旧、争取适用较低的税率等,通过上述安排,把利润递延到以后年度,从而获得更大的税后收益。

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对不同档次的税率进行了整合,但仍然保留了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较低的税率,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对自身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的预测情况进行权衡,将有限的盈利水平控制在限额以下,以期适用较低的税率。对于小型微利企业应注意把握新企业所得税实施细则对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条件,掌握企业所得税率临界点的应用。

例2:假设某一服装企业预计2008年12月31日计算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50元。则若该企业不进行纳税筹划,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额=300050×25%=75012.5元。若该企业进行了纳税筹划,于12月31日购进一些办公用品支出了100元,则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300050-100=299950元,应纳税额=299950×20%=59990元。经比较我们发现,通过纳税筹划支付费用成本仅为100元,却获得节税收益15022.05元(75012.5-59990)。由此可知,对企业所得税税率进行纳税筹划的空间是相当大的。

四、针对税基的税收筹划

税基是决定纳税人税负高低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各税对税基的规定存在很大的差异,对税基的筹划可以实现税后利益的最大化。对税基进行筹划,既可以实现税基的最小化,也可以通过对税基的时间安排,即在递延纳税、适用税率、减免税等方面获取税收利益。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应纳税所得额,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第5条规定,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准予扣除项目-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所取得的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所得,应当就其来源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1.基本收入的筹划。基本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税基总量不变,税基合法递延实现。在一般情况下,递延纳税等于取得资金的时间价值,取得了无息贷款,节约了融资成本;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税基递延等于降低了实际应纳税额;在适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有时可以防止税率的爬升。因此,对于以上收入要尽可能地推迟其收入实现时间,尤其是在年终,这样可以获取延期纳税的好处,从而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

2.利用分期确认收入筹划。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以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而在经济实践中,分期收款销售一般按照每期收款金额确认收入的实现。对于跨年度收入的确认,一般针对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企业受托加工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以及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提供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应当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实现。第二,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不能合理判断的情况的,企业所得税分月或分季预缴,由税务机关具体核定。

3.利用不征税收入筹划。不征税收入是指从性质上和根源上不属于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负有纳税义务并不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组成部分的收入。新企业所得税法第7条规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

其一,财政拨款,是指各级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其二,行政事业性收费,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有关规定,根据国务院程序批准,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费用。

其三,政府性基金,是指企业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代政府收取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其四,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门用途的财政性资金。根据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原理,不具备可税性的所得不征税,所以,企业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等支持,从而减少税收支出。

4.利用免税收入筹划。新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明确规定,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为免税收入。当企业有暂时闲置资产而进行对外投资时,可考虑选择国债或符合条件的股票、债券直接投资,因为不管是哪种投资方式,其收益与风险都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越大,在综合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下,由于上述项目的投资可以免所得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实际投资收益,相对于其他投资方式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投资选择。按以前的规定,如果被投资方适用的税率低于投资方,则投资方分回的利息、红利需要补税,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根据此项规定,居民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转让定价来转移利润。如母公司将利润转移到享受低税率优惠的子公司,以减轻企业集团的税负。

五、小结

税收筹划可分为基于实体法的税收筹划、基于程序法的税收筹划,本文围绕新企业所得税法探讨税收筹划,属于实体法的税收筹划范畴。税收筹划是一项政策、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何从程序法的角度研究税收的筹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昌.新企业所得税法解读与运用技巧—策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刘剑文.新企业所得税法十八讲[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盖地,付建设,苏喜兰.税务筹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武汉市徐东支行 湖北武汉 430077)

(责编:纪毅)

作者:左 涛

企业所得税法研究论文 篇2: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具体类别差异研究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有利于简化小企业会计的核算工作。同时,充分考虑了税务部门会计信息使用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会计核算与税务的协调,逐步简化小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但是,由于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的差异,会对会计核算与税务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基于《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及其与税收实务差异的背景,深刻列举并分析了两者在资产、收入、费用等具体类别规定的差异,以期对会计核算与税务差异的协调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税会差异 企业所得税 小准则

一、引言

新颁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小准则),在资产、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相关规定与处理上,实现了与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的高度协调,逐步减少税会差异与纳税调整量,从而进一步简化了小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工作。但是,由于两者的颁布实施的主体、适用范围与目标等存在差异,决定了两者不可能实现完全同一,在资产、收入、费用等方面,表现出了显著差异。

二、税会在资产方面的差异研究

总体而言,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之间,针对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短期投资不采用金融资产等方面实现了趋同,但是,两者还存在显著的税会差异:

(一)固定资产方面的差异

在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成本计量和后续折旧等方面,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比较统一,小准则遵循税法的基本要求。但是,针对小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这一会计事项,则存在较为明显的税会差异。

基于小准则的要求,小企业通过自行建造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其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构成。但是,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则规定,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支出为计税基础。同时,小准则规定:针对小企业在建工程而言,如果在固定资产试运转过程中,形成了相关的产成品、副产品收入,或者在试运行过程中取得额外收入,则可以该收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后的净额入账。而税法规定,企业在建工程发生的试运行收入,应并入总收入予以征税,而不能直接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不会调低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

由此可见,税务为了防范企业偷逃税款,税法规定的计税收入总额,要比会计规定的收入总额更加严谨,在确认资产的时间点上,税法比会计要求也更加精确,从而产生了暂时性的税会差异。

(二)存货方面的差异

小准则和税法在存货处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存货的取得上,小企业准则规定:企业对于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评估价值确定。而税法则规定,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存货,以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由于税法和会计所用的核算方法不同,产生了以上差异,这些差异不是由于税法的强制规定而形成的。所以,可以参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处理,以此减少税会差异。

(三)短期投资方面的差异

短期投资的税会差异主要表现在:小准则规定,小企业进行短期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包含已宣告但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会计上应该单独确认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而税法则规定,现金股利和债券利息应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由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对于债券利息、现金股利计量要求的差异,不仅会导致短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不同,也会导致后续处置时的税会差异。但是,由于小准则在所得税费用的核算上,采用的是应付税款法,所以,企业不必考虑因税会差异造成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直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当期的应纳税额即可。

综上所述,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在关于资产的界定方面基本实现一致。但是,两者在核算成本和方法上,还存在一些显著差异,从而制约了会计核算与税务的效率。企业所得税法对小企业相关资产确认与计量、资产成本的核算等方面,要更加严格、规范。所以,小企业须按照税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会计核算工作,实现小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以便减少纳税申报时税会差异的纳税调整量。

三、税会在收入方面的差异研究

小准则和税法在收入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确认方面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收入,比小准则中规定的收入的内容更加广泛,既包括了会计核算上的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投资收益,还包括了会计核算上未做收入处理的视同销售收入。小准则规定:小企业如果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在采用成本模式核算时,换出的资产并不视同销售,即不确认损益,而是直接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并且以此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基础;而税法则要求,视同销售计算转让所得。

同时,在税收实务中,税法明确规范并列举了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等内容,而小准则中则没有相关的规范,所以,产生了会计核算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销售折扣、折让和退回业务方面的差异

针对销售折扣、折让和退回等特殊销售业务的处理,小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税法对于收入的抵减更为谨慎。如涉及商业折扣时,小准则的规定基于实质性原则,以抵减折扣额后的净额确认收入;税法则更为强调折扣额的实现形式与受益主体,把销售额与折扣额是否在同一发票上,作为销售收入确认的关键要件。

(三)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商品销售收入方面的差异

对于特殊的需要安装和检验的商品,小准则规定收入实现的确认,往往是在购买方接受交货并安装检验完毕之后,这体现了会计收入确认的谨慎性,除非安装程序较为简便,或检验是为确定最终合同或协议价格。而税法对于此项规定,在时间点上并没有过于强调此原则。

综上所述,在收入确认、计量等方面,小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出现较多的纳税调整。小准则对于收入的规范,更多地基于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考虑小企业财务与盈利能力的可靠性、稳健性与可持续性,而企业所得税法则更多地居于小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并通过法定优惠的形式,参与小企业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四、税会在费用及其扣除方面的差异研究

由于政策导向和执行目标存在实质性差异,针对费用确认及其扣除核算的规定,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存在显著差异。税法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特定费用,不允许税前全部或部分扣除,由此又产生了新的税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资薪金支出方面的差异

首先,针对工资薪金的概念存在税会差异。小准则中的薪金工资,主要是与接受职工劳务相关的各种相关支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等,并不强调工资支付的对象与时间点。而税法针对工资薪金的规定,强调会计年度内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的劳务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年终加薪、加班补贴等多种内容,更为关注工资支付的对象与时间点。

其次,工资薪金支出的对象和范围存在税会差异。由于小准则并不强调支付的对象及其性质,故工资的核算范围较广,包括支付给基本职工、兼职人员、临时职工、尚未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管理层等报酬。而税法更强调支付对象的性质,与劳动合同或类似协议为标准,划分了工资性质的支付和非工资性质的支付,对兼职人员、临时职工的支付,并不是工资的组成内容。除此之外,在职工薪酬的项目与扣除标准上,税法的规范也更为严格,不同于小准则中费用扣除的“一刀切”,由此产生了较多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广告宣传费和业务招待费的滥用扣除,往往容易成为企业舞弊的重要手段,因此,费用扣除税会差异的明晰,对于税务检查,防范小企业偷逃税款,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所得税法中,严格规定了上述费用的扣除限额,打破了小准则规定中可以据实扣除的监管弊端。具体而言,小准则对于上述费用的扣除,遵循实质性发生原则,实际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上述费用,可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在所得税核算前全额扣除。而税法不仅考虑了费用的实质性发生,还考虑了该费用对于企业经营收入的作用,规定业务招待费可扣除发生额的60%,但是最高不得高于本年度销售收入的0.5%,广告宣传费则不得高于本年度销售收入15%,超过部分留抵以后年度扣除。同时,以上差异必须在年度汇算清缴时调整,以此保持税会的一致性。

(三)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方面的差异

针对职工福利的核算,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扣除标准,也存在显著差异,即会计核算时全额扣除,税法则按比例扣除。具体而言,小企业会计根据受益对象,将上述三费计入相关的成本或费用,在计算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而税法则根据上述三费的性质、功能,分别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4%、2.5%和2%给予扣除,并根据职工教育经费的特殊性,设定超过部分留抵以后年度扣除的准定。

(四)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的差异

根据实质性发生原则,企业在做会计核算时,对于发生的相关捐赠支出,统分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按规定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则税法在处理捐赠时,既考虑了捐赠的性质,又考虑了捐赠的可持续性及其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故设定了公益性捐赠和12%的标准,公益性捐赠不得超过本年度利润总额的12%,超过部分不允许在本年度扣除,非公益性捐赠则不在可扣除之列。

(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差异

对于企业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相关费用,会计核算遵循实际发生原则,据实扣除相关研发费用或确认入账价值,不存在加计扣除的会计处理。而税法则为了响应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鼓励,规定了50%扣除和150%摊销的标准,即未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实际发生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实际发生成本的150%在以后存续期间摊销。

由此可见,针对费用的扣除规定,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存在异同。但是,为了规范小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小企业偷逃税款以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税法对于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更为严格一些。放眼来看,这类税会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必须要进行相关的纳税调整才能实现税会的协调统一。

五、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小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对于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具有不可或缺的职能,但由于两者存在的差异,造成了会计核算与税收缴纳的差异,这些差异具有永久性的、也有暂时性的,特别是暂时性的差异,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进行纳税调整的主要原因,从资产、收入、费用等方面系统梳理小企业税会差异,对于进一步完善小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实务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小准则[M].上海:立信出版社,2012.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陈柯任.小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J].财会月刊,2012(31).

[4]余颖.关于会计收入确认与税法处理的差异分析[J].会计师,2015(5).

作者简介:尹晓林(1988-),云南保山人,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务会计与税收筹划。

作者:尹晓林

企业所得税法研究论文 篇3:

新旧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 本文在分析新旧企业所得税法六大主要差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企业所得税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新企业所得税;差异;影响

一、前言

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改革了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统一税率,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国税制改革同世界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新旧企业所得税法差异分析

(一)纳税人差异

以前的内资企业所得税规定以经济核算的企业或组织为纳税人,即对实行独立核算的总分公司要分别纳税,而不能汇总纳税;外资企业所得税规定以构成法人的企业为纳税人,即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公司由总公司统一汇总缴纳。

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内资税法中有关以“独立经济核算”为标准确定纳税人的规定,将纳税人范围确定为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企业设立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盈亏互抵后在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地汇总缴纳,更好地体现了按净所得征税的原则,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

(二)税率差异

前税法虽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都是33% ,但由于减免税优惠和税前列支标准不同,造成实际税负轻重差别很大,企业之间税负不平。据测算,当前内资企业实际税率为25%左右,外资企业实际税率为15%左右,内外资企业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差距较大。

新企业所得税法税率统一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和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0%。另外还设了两档优惠税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工资税前扣除差异

前内资企业所得税实行计税工资制度或实行“工效挂钩”工资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外资企业所得税实行据实扣除制度。现行税法对内资企业支付的工资超过计税工资部分一方面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在依法代扣职工的个人所得税时,还要按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计征个人所得税,对这种重复征税我国以前的税法没有明确的税收抵免规定,显然有失公平。

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按企业和单位实际发放的工资据实扣除。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符合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利润征税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竞争力。

(四)捐赠税前扣除差异

前内资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符合条件的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有部分全额扣除的特殊规定),外资企业则可全额扣除。

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即将内资企业捐赠扣除比例从现行的3%提高到12%,并且计算基数由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改为年度利润,外资企业从没有比例限制改为实行12%的扣除政策。

(五)税收优惠

原企业所得税法税收优惠侧重地区优惠,进一步拉大了地区发展差距,产业优惠导向不足,加剧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失衡。

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比如,新税法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优惠税率,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扩大了对创业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及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节水节能、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优惠;保留了对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保留了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同时取消了内外资企业研发费用比上年增长10%才能加计抵扣的限制条件等等。

(六)特别纳税调整

新税法针对通过关联方企业转移利润等问题新设了防范转让定价、防范资本弱化、防范避税地避税、核定程序和对补征税款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等条款,有利于防范和制止避税行为。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对内资企业,在加大输血功能的同时又强化了造血功能

新税法实行以后,对内资企业来讲有两大利好:一是强化输血功能,即降低税负,让利于企业,增加企业积累和发展后劲。新税法法定名义税率由原来的33%下降到25%,降低8个百分点,同时取消对内资企业实行的计税工资制度,并将内资企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由3%提高到12%,对符合产业政策发展重点条件的内资企业还可以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所以,对绝大多数内资企业来说,其实际税负都将有较大程度下降;二是强化造血功能,即调动国内企业开展公平竞争的积极性。过去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不过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条件不平等,特别是在税收政策上内资企业所得税要比外资企业高出10个以上百分点,容易挫伤内资企业的积极性。现在两税合一,公平竞争,将会进一步调动内资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内资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外资企业,促使外资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新税法施行以后,从表面看外资企业的税率是提高了一些,但幅度不大,可以承受。目前对大多数外资企业来讲,最看重的不是税率升降几个百分点,而是企业发展环境的改善和市场发展空间。在这方面,近几年来已有很大改善,所以提高几个百分点的税率不会影响外资的吸引力和办好企业的积极性。相反,优惠税率的取消会使他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变压力为动力,激励他们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内资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公平竞争,有利于打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经济环境,以便更好地吸引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有利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调节的重点着眼于规模扩大和数量的增长,是符合当时情况的。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这方面的作用基本上得到了发挥,特别是吸引外资和加快外资企业发展方面,税收优惠重点支持的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和西部大开发等,大大加快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说它已经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的发展目标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轨变型,由过去的重视规模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协调和谐发展。税收政策作为调节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调控器,其功能也应根据形势的变化相应调整,即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和谐发展型转变。从新税法的主要内容看正好适应了这一调整重点的转变,比如,新税法中关于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综合利用资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等实施优惠,这些规定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特点。所以新税法的实施,必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治理环境、产业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重大产业政策的落实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有利于与新会计准则协调配套,同步实施,相辅相成

税法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实施所得税法需要与会计准则知识相辅相成,而实施会计准则又离不开新税法的政策指导,二者之间互相沟通,相辅相成。原税法产生于10多年前,而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实施,二者之间间隔较长,有许多不相配、界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利润表债务法等相关内容都是新会计准则首次提出并实施的,这就要求新税法与其配套并规范一致,从而实现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新税法是当前新形势下按照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经反复调查研究,又经过相关部门多次协商制定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税收工作实际情况。实施后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将带来新的可喜的变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Z].2007-03-16.

[2] 企业会计准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2月.

[3]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财务与会计,2006年第5期.

[4]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2月.

作者:姜卫东

上一篇:手术病人心理护理论文下一篇:养殖环境控制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