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现代化研究论文

2022-04-17

【√】年轻的田宏杰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缜密的逻辑思维、好打抱不平的个性,她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天生应该去学法律她是首位连续被破格晋升的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专业最年轻的女性学科带头人,她还是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她就是田宏杰,一个将法律视如挚爱的天秤座女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刑法现代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刑法现代化研究论文 篇1:

“八项禁令”剑指隐性腐败

2007年的反腐败,战鼓雷动,金戈铁马,气势宏伟。

反腐“亮剑”,两前任高官以生命为腐败陪葬。前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在“平安到岸”两年后,仍难逃法网,因受贿和玩忽职守罪伏法,成为建国以来中央国家机关部级高官被执行死刑第一人;而天津市政协主席宋平顺的涉腐自杀,则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当前反腐败的高压态势。

在更广的层面,继3月18日中央政府挥刀指向“豪华衙门”之后,紧接着5月29日,中央纪委出台“八项禁令”,严惩隐性腐败。“30日大限”,令一些贪官胆颤心惊、坐卧不安;“八项禁令”精确瞄准的科学严谨,更为近年来所罕见。有媒体称,“一场全国范围的廉政风暴,正在拉开大幕”。

中央的反腐决心

中央纪委这次出台“八项禁令”,应当看作是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部署的清理纠正领导干部权钱交易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也是十七大召开前一次集中的反击新型腐败的大举动。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二字,表明了中央对反腐形势的清醒认识,也再次凸显中央反腐的坚定决心。

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大了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非凡成果。仅2006年,全国各级纪委就给予97260人党纪处分,占党员总数1.4‰。其中,有7名省(部)级干部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给予政纪处分37775人,其中开除公职4058人,追究刑事责任3236人。

但是,反腐倡廉任务仍然艰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极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违纪案件影响恶劣。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就说,“随着发展市场经济,腐败现象接连不断地发生,在一些部门和地方还比较严重,甚至涉及到许多高级领导人”。

今年年初,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提出,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严厉查办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案件。此次“八项禁令”的迅速出台,反腐举措更加细化,如电脑杀毒软件般不断升级,显然是将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的一个重要部署,是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反腐败的政治意志和政治承诺的现实表现。

人们的另一个关注点就是此次规定出台的时机。万众瞩目的十七大召开在即,在此前出台反腐“最后通牒”,是否还有深意?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官员和专家,虽然没有得到明确回答,但也有人认为,在今年这个大事喜事聚首之年,以这样一种自我清洁、自我更新的姿态迎接党的十七大,反映出执政党深刻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也是一种正视现实敢于担当的宏大气魄。同时,在十七大前夕出台“八项禁令”,有利于加大查办权钱交易案件的力度,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迎接十七大胜利召开。

“敢于面向全国发出最后通牒,没有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是不可想象的。”有媒体如此评论说。

直击腐败新动向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认为,“八项禁令”出台有着深刻的背景,是反腐败斗争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反腐败迫切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在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腐败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迅速减少,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在反腐败的强劲势头下,腐败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更趋隐蔽化、曲折化、狡诈化,“中国的腐败官员们已经能够娴熟地寻找到法律规定的模糊地带”,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教授说。

所谓“模糊地带”,便是由“公开”转为“私下”、由“直接”变为“间接”、由“现货”变为“期权”。经过这样的转换漂洗,将明目张胆的腐败黑色“漂”成掩人耳目的灰色,以逃避法纪的“电子眼”。这样的方式因而备受腐败分子青睐,甚至成为其首选。前不久中央纪委副书记刘锡荣说,“去年的贪污受贿等腐败案件中,70%的案件所涉及的贿赂是由官员家眷甚至情妇收受”。而收受干股、低买高卖、赌博行贿等方式,也在近年来查处的案例中屡屡出现。

腐败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中央对腐败的认识和制度化治理也在加强。2006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会上专门指出,近年来反腐败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违法违纪者权钱交易手法不断翻新,因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司法解释,部分受贿案件得不到有效处理。他指示有关部门对这些新的作案方式及权钱交易等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今年初,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明确部署,要坚决清理纠正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牟利的几类行为,“八项禁令”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法规依据和制度规范。1月26日,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在主持召开查办案件工作协调会时明确要求,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纪委共同研究起草相关规范性文件,重点解决当前反腐败中紧迫而又突出的法律政策界限问题。

5月29日,中央纪委出台“八项禁令”。“与传统受贿形式中的直接收受财物相比较,这些行为貌似不违法,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复杂性,但实质上没有区别,性质上都是受贿!”何勇明确指出。而关于其中的“30日大限”,最高人民法院人士表示,这实际上是给腐败官员设置了一个自首情节。

“30日大限”到期后,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收受干股”、“特定关系人挂名领薪”、“期权寻租”等10种新型受贿方式,正式纳入法律的惩治范围。

党纪与国法迅速成功对接,体现我们党依法反腐、依法治腐的一贯思路。任建明指出,两个“重磅级”反腐败文件创建了纪律和法律之间紧密衔接、快速过渡的新模式。他表示,一旦这种协作新模式成为一个基本经验,就意味着打击腐败的力度和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宽严相济治病救人

6月13日,就“八项禁令”出台的背景、意义、政策界限等问题,中央纪委副书记夏赞忠接受了央视《焦点访谈》的专访。他称,该规定是中央纪委经过认真深入调查研究,本着立足实际、急用为先、依纪依法、坚决稳妥、成熟一个规范一个的原则制定的。

“八项禁令”中所禁止的行为,虽然在1997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和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中已有类似禁止性规定,但由于当时相关条款还比较原则,存在查处案件中取证难、定性难、处理难的问题。在具体办案实践中,由于在定性量纪方面存在疑义、容易产生分歧,一些腐败分子因此逃脱惩处,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人的侥幸心理,成为前腐后继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项禁令”对相关腐败形式的细化程度远超以往,被外界称为对腐败的一次“精确打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刑法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田宏杰就认为,“八项禁令”严密了法网,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不给心存侥幸者打擦边球的机会。行为人对照“八项禁令”,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明确的预测,可以有效地打消侥幸心理,遏制腐败行为。

“八项禁令”的另一亮点,就是明确了从规定发布之日起30日“大限”,“本规定发布后30日内主动说清问题的可考虑从宽处理;对拒不纠正或者本规定发布后违反本规定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限期交代”这种形式,可追溯到1989年“两高”发布的《关于贪污、受贿、投机倒把等犯罪分子必须在期限内自首坦白的通告》,近年来在实际中也经常采用。前年整治“官煤勾结”,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入股煤矿官员“限期一个月撤资”;去年治理商业贿赂时,有关部门也给出了“主动说清商业贿赂问题”的限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求“限期交代”的问题,往往都是牵涉面大、情况严重,但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又相对滞后的问题。之所以给出一个缓冲期限,一是对官员的思想正本清源,明确法纪界限,避免不教而诛;二是遵循我们党对待犯错误党员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政策,给存在违纪问题的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夏赞忠认为,这样一个宽严相济的政策,既是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更体现了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对广大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同时也是对存在有这些违纪行为的同志的一种教育、帮助和挽救。

有人有这样的疑虑,会不会出现老实人吃亏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疑虑,夏赞忠回答,在政策许可的范围里,只要是主动交代的,而且是主动纠正的,那就比我们原来的所规定的那些政策里还要更宽大一些,以达到教育绝大多数的目的;对那些不主动交代,甚至还顶风违纪,那就要严肃查处。

之前的6月8日,何勇在贯彻实施“八项禁令”的会议上严正指出,要让存在问题的党员清楚,这是党组织给予的一次机会,要珍惜和把握,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拒不纠正的,将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作者:水 风

刑法现代化研究论文 篇2:

田宏杰:天生就该学法律

【√】年轻的田宏杰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缜密的逻辑思维、好打抱不平的个性,她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天生应该去学法律

她是首位连续被破格晋升的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是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专业最年轻的女性学科带头人,她还是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她就是田宏杰,一个将法律视如挚爱的天秤座女人。

“天秤座的人生来就带有一种使命感,他们心里有一杆在不停地衡量着各种事物的秤,只要遇到不公就会想要去改变。”田宏杰说,法律公平与正义的价值观与她的天秤性格不谋而合,转学法律满足了她所有的追求和理想,也让她的生命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迄今为止,田宏杰已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6部,主编、参与撰写学术著作近60部,12项科研成果14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2002年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田宏杰是一位颇具法学天赋的学者,但获得菲尔兹奖才是她最初的梦想。

兴趣悄然而至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我们那个年代高考的主‘旋律’,除了那些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的同学,只有少数理科不太行的同学才会去选择读文科。”田宏杰是典型的好学生,从小到大,她的各门功课都是年级第一、第二,于她而言,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不过就是课程表上的一个个待学的科目,她不讨厌任何一门功课,但她从来没有真正去考虑过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数学是母亲帮她选择的专业,姐姐读的是化学专业,母亲希望她们姐妹能在理工科领域有所建树,成为学术界的“大小威廉姆斯”。

然而,尽管是母命,但田宏杰的心里却没有滋生出任何叛逆的情绪。“我喜欢寻求挑战,喜欢那种经过几个小时演算后终于找到答案时的兴奋,学数学恰好可以带给我这种刺激感。”就这样,田宏杰开启了自己的大学旅程,过上了天天与数字、符号、草稿纸打交道的生活。

她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会像大学系主任新生致辞中所说的那样,终生与数字相伴,未曾想大四的换寝经历却为她人生的一次重要转型埋下伏笔。

“女生在理工科里一直都是稀有动物,当时川大数学系的97名学生中只有7名是女生,而每个寝室的容量是6人,这就意味着有一个女生会被分去与其他专业的同学混住。女孩子的依赖感都很强,分到其他寝室就像是被孤立了一样,所以大家都不愿意成为‘第7人’。我们就搞了个‘轮换制’,每个学期换一个人‘被孤立’。” 作为7个人里的小妹妹,田宏杰成为最后一个被交流的对象,而她搬去的恰恰是法学院的寝室。

“学法律的女孩子跟学数学的女孩子相比要活泼很多,几个女孩子整天唧唧喳喳的很是欢乐。”田宏杰告诉《方圆》记者,搬到法学院的寝室后,摆龙门阵(重庆方言,聊天的意思)代替了厚厚的演算纸,成为每晚的必备活动。

“晚上卧谈的时候,她们几个就会拿一些稀奇古怪的案例出来讨论,有时还争论得不可开交。”这是田宏杰与法律的初次邂逅,这些案例中有人情冷暖,有世态炎凉,她第一次发现法律竟是如此的强大,可以定纷止争,可以惩恶扬善。

“也许是天秤座的本性使然,我看不惯一切不公,而法律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去改变这一切。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难题,紧张而又刺激。”于是,田宏杰开始留意起这个叫法律的东西。

除了爱抱不平的个性,法律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深深吸引了田宏杰。“那时我还是个门外汉,对法律一窍不通,但我发现她们争论的双方常常是在相同的前提之下得出迥然相异的结论,而且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就笑言,如果换我来学法律,我肯定年年都拿一等奖学金。”年轻的田宏杰颇有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缜密的逻辑思维、好打抱不平的个性,她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天生应该去学法律。

打心底里热爱的事

尽管如此,本科毕业之后田宏杰却没有立刻投入法律的怀抱,而是选择了一份与数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我那时像学数学专业的人一样报考了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但统招研究生的指标只有两个,而我是第三名,正好这时又有工作的机会,所以就放弃了定向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去工作了。虽然自己对法律比较感兴趣,但始终没有把它放到议事日程之上。”

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工作后的田宏杰非常清闲,每天工作之余的“任务”就是跟同事们在办公室里比赛打俄罗斯方块,一“打”就是一年。

“后来有一天,一个同学跟我打电话聊天,她向我抱怨每天加班的辛苦,但我却羡慕不已,她每天都可以做很多事情去充实自己的生活。而我,工作量非常小,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方块、比得分、编写游戏程序,循环往复。”田宏杰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的了无生机,虽然工作待遇优厚,但她不想再继续这样的生活。

一番思量之后,她决定转学法律。

“真正接触法律之后我才发现,法律的内涵很丰富,它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还凝聚了公平、人性以及做人的智慧等等。而这一切,正是我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东西。”田宏杰告诉《方圆》记者,她很感恩,因为她在有生之年找到了自己最喜爱的东西,而这份爱可以让她义无反顾地将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

“许多人穷尽一生心血,有可能都无法找到自己所热衷的事业,而我不仅找到了,而且还能有机会去从事,我很幸运。因为大学毕业后的那段工作经历,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而要重新扬帆起航,我只能是拼尽全力。”于是田宏杰开始“偷”时间,其他人的一天是24个小时,但她的一天却是26甚至是28个小时。

“从1994年到2003年,我只看过一场电影,平均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他的时间都是在教室、图书馆以及电脑桌前度过,写论文写得特别畅快时,几天几夜都不会合眼。”为了不耽误一分一秒,田宏杰会在冰箱里备上几十包泡面、几十袋榨菜、几十根火腿肠。饿了,就烧一壶开水,泡一碗面,蹲到垃圾桶旁去吃,然后一股脑地扔到垃圾桶里,再继续回到电脑桌前工作。

“这样可以省去收拾碗筷的时间。”田宏杰不好意思地笑了。因为经常以泡面为食,田宏杰的脸上长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痘痘。感觉到发痒,她就用手直接去挠,破皮流血了,她就随手找张纸巾擦一下,接着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对一个人来讲,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正是对法律的这份热爱让她十数年如一日,始终与电脑为友,与法律文献为伴。

于是,在正式与法律接触的第7个年头,即博士毕业后一年,她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第9个年头,破格晋升为教授;第10个年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田宏杰用10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法律人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路。

“我喜欢这里,但却不得不走”

2004年,田宏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这个让她终生留恋的学校。“我喜欢法大的老师,喜欢法大的每一个学生,直到现在我依旧很怀念那段时光。”她用怀念来形容,是因为早在2006年3月她就已经离开法大,选择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当时人民大学刑法学专业急缺刑法学老师,王利明老师希望能挑选一批有激情、有实力的青年教师,为刑法学专业注入源头活水。”人民大学是田宏杰的母校,母校当时的困境让她很是牵挂。一番抉择后,她决定离开法大。

然而,虽然田宏杰只在法大待了三年,但她却与法大的学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为了挽留田宏杰,法大的学生们发起了签名挽留活动,看着那一条条、一封封表达同学们心愿的短信、电子邮件,田宏杰不禁泪流满面。

徐显明校长的亲自挽留、高浣月副校长和曲新久老师的真诚交谈,同样令田宏杰感动不已,终生怀想。“多么好的学生,多么好的领导,多么好的学校!我真是割舍不了。但是,我的母校需要我回去,而没有母校的培养,就不会有我的法律人生。人,不能忘记养育之恩。”

法律人最重要的是担当

决定做好了,但那些曾与田宏杰朝夕相处过的学生却令田宏杰难以割舍,她决定兼顾法大与人大两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义务将其在法大的剩余课时讲完。

那时的中国政法大学本科部在昌平校区,那段时间,田宏杰每周有3天要往返于海淀和昌平两地,“包油”也“包人”。

“政法大学当年的刑法课程设置与其他学校不同,课时要比其他学校少一学期。作为法学主干课程,在规定的课时内很难把内容讲透彻,我就在周末给学生加课,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一个班,十二点半到下午五点一个班,晚上六点到十点一个班,后半学期几乎周周如此。” 田宏杰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一个学生的眼神里有求知的渴望,她就会讲下去,即使自己早已疲惫不堪。“法律人最重要的是担当,是社会责任,教书育人就是我的社会责任。”

这样密集的安排让田宏杰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去吃饭,法大的学生们就悄悄地买了营养快线、核桃露等放到讲桌上,让田宏杰在喝水的同时补充些能量。

法大实行选课制,田宏杰的敬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选她课的学生,但教室的容量有限,不断有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问她,“老师您可不可以再扩容啊?您知道吗,每次有您课的时候,我们不到早晨6点就在教学楼外排队,楼门一开,五分钟之内座位就会被占满,我们都非常想听您讲课。”

这个学生的话让田宏杰很感动,“其实,上大课很累,即使有话筒,也得经常扯着嗓子大声喊,否则,最后几排学生还是听不清。但教书育人是老师最大的担当,学生的肯定是我最大的荣幸。既然学生们有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就应该尽我所能去满足他们。”

一直到现在,只要法大同学们邀请作讲座,田宏杰都会尽量争取到场。“法大本科部地处昌平,学生会的各种论坛、讲座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非常不容易,而举办水准都很高。能给学生们一定支持,在我非常快乐,更何况,在法大工作的几年,是我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时光。”

田宏杰的“法大情结”并非仅仅缘于此,她始终认为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没有任何门第之分,只要学生渴求获取知识,她就不会拒绝。

“我们这个社会不乏有才华的人,但越来越缺少有责任、有担当的人,而这一点对法律人来讲更为重要。”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现代化研究所所长,现在的田宏杰不仅要做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还要致力于政法栋梁的培育和法治队伍的建设。自己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不难,难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社会担当。

什么是该做的事

采访中,“法律人最重要的是担当”常常挂在田宏杰的嘴边,她曾经以为实务界理论水平不高,现实中又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无法真正做到有所担当,所以博士毕业后她便义无反顾地做了大学老师,以为这样才能独善其身。然而,在东城区检察院的挂职经历却改变了她,也将她的“担当理论”丰富升华。

“我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地认识到法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法律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法律人精研法理,而且需要法律人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不仅要求法律人准确适用法律,而且要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统一。”田宏杰告诉记者,三年多检察系统的学者挂职经历,让她对司法实务和中国法治建构的实践有了深刻的切身感受。

从理论派到实践派,田宏杰彻底消除了自己作为学界中人可能因雾里看花而对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产生的误读。“一个优秀的法律人往往需要一定的实践历练方能铸就,法学家首先应当是优秀的法律家,法学教育研究只有源于实践,才能真正高于实践。”

检学共建让田宏杰受益良多,在实现研究领域突破的同时,她的研究成果与教育培训的质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与提高。田宏杰不仅培养打造了一支法经济学博士生科研团队,她提出的“前提法定性、刑事法定量”犯罪认定机制、“行政优先为原则、刑事先理为例外”的行刑衔接机制等研究成果以及信息治理理论,在丰富和超越传统理论的同时,也为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受到学术界和实务部门的关注与好评。

“新时期的中国法学只有坚持终极现实关怀,深深扎根于社会实践,研究中国社会、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真’问题,法学研究成果才能谓之科学,法学专家的建言献策才能真正指导实践。唯有如此,培养出来的法学学生才能成为具有科学问题意识和突出创新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简单重复前人的法律工匠;法学前沿的开拓,才能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法治发展方向的指引,而不是对国外法学前沿的急于追赶乃至于盲目追随。这是我们中国法学学者必须负起的社会担当。”

作者:邬佩怡

刑法现代化研究论文 篇3: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9卷总目次

总234-239期,2021年1-6期;括号内(期数·起始页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伟大革命”论…王先俊,等  (2,33)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与运用…杨德山    (4,9)

中国共产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段 妍  (4,16)

中國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百年历程及基本经验…姚宏志  (4,23)

师大学人

潜心温李四十载 热爱唐诗一世情——刘学锴先生学术专访录…刘学锴,等    (5,1)

李商隐《哭刘蕡》“湓浦书来”补笺…刘学锴  (5,13)

中国诗学研究

陆机拟古诗论…刘运好,等    (1,1)

诗国第一情歌的审美之旅——《关雎》三千年接受史的文化启示…陈文忠    (2,1)

妙画活水 尽水之变——论辛弃疾写水词…陶文鹏  (2,19)

论方回诗论中的“晚唐诗”…查洪德,等  (2,25)

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论 …赵小琪,等  (5,16)

晚明王彦泓女性佛教生活诗略论…李小荣,等  (5,26)

“王右丞体”的诗学内涵与佛学渊源…张 勇  (5,34)

经济史苑

明弘治时期的藩王赏赐与国家财政…赵中男  (2,92)

清末民初地方金融机构转型中的多方博弈——以官银号改制省银行为例…熊昌锟(2,100)

消除文化霸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上海美英电影公司的监管与清理…宋佩玉,等(2,108)

顺治丈量与万历清丈比较研究——以休宁二十七都五图鱼鳞册为例…栾成显    (3,1)

晚清徽商的资本积累:兆成号盘单中的“堆金”与“财神堂”考释…孙 丽,等  (3,10)

论明代江南家具的延长型消费…刘森林  (4,30)

太平天国时期徽州的捐输运作与战局演变…舒满君  (4,41)

政权更迭背景下的选择性惩治——民国时期倪嗣冲逆产案之考察…郭从杰  (4,52)

政治学研究

国家认同的生成考察:政治仪式的观念再生产视域…曾 楠  (1,33)

意识形态权力意义的解释学分析及其批判…蔡正丽  (1,40)

从石家庄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后民主政治制度的范例及其趋于成型…张志永  (1,46)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治理…周仁标  (1,56)

共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现实必要与逻辑必然…张新平,等  (2,41)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环境正义”批判及其中国意义…王云霞  (2,49)

中国政治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的反应…孙宏云    (6,1)

文化研究

道、人、象:天人合一视阈下中国古代传播观念…杨柏岭  (1,11)

一月万川:塔铭文本的多样性…冯国栋  (1,25)

《唐刺史考全编》析疑补正…尚永亮  (2,22)

《吕氏春秋》中的酒文化与酒符号…王启才  (2,32)

论孝定李太后崇佛与晚明佛教复兴——以福建宁德支提寺为例的考察…何孝荣  (2,40)

战时中国的屈原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高 强,等  (2,50)

1949—1966年香港话剧创作研究…胡文谦,等  (5,44)

从“索隐”到“开宗”:胡适早期的《红楼梦》阅读及范式意义…温庆新  (5,53)

民国时期民族研究学科的发展、路径与趋向…段金生  (6,15)

史学研究

道教与隋末唐初的政治…周 奇  (5,61)

明代福建地区的科举竞争与地域专经…丁修真  (5,69)

一战期间围绕北京政府对德宣战条件的外交交涉…侯中军  (6,49)

美国太平洋“岛链”战略的构建及其当代影响…尹蒙蒙  (6,63)

哲学研究

论哲学的开端:黑格尔的漫游奇境之冒险…Klaus Vieweg,等  (2,55)

自然美的转向:从“祛魅”到“复魅”——以大自然文学创作为例…张 娴  (2,61)

何种自由之道——霍耐特承认理论的伦理诊疗析论…李 丽  (3,59)

北宋五子意论之体用二重性…张锦枝  (3,66)

法学研究

论远程医疗的侵权责任承担…熊静文  (1,87)

股东出资期限利益之否定——以权利外观理论为基础…董惠江,等  (1,97)

“四荒地”土地经营权流转规则的法教义学分析…吴昭军(2,135)

司法逻辑的刑法文本观…刘 远(3,103)

集体经济组织享有集体财产所有权的谬误与补正…张先贵(3,112)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实践的成就、不足及对策…刘明明(3,119)

1964—2014:美国烟草管制斗争的半个世纪…熊樟林  (4,62)

论桑德尔对罗尔斯契约论的三点误读…高景柱  (4,76)

重大突发事件处置中法治政府建设论纲…王春业  (5,80)

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的界定…周海源  (5,92)

网络宣扬恐怖主义犯罪的司法认定…冀 莹(5,100)

论颠覆性程序辩护…徐 昕  (6,98)

涉疫刑事司法政策的理性审视与优化进路…陈 伟,等(6,108)

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的深层困境…徐步华(6,121)

经济学研究

纵向财政失衡、政府创新偏好与区域创新…于井远,等(1,107)

上市公司债务违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张庆君,等(1,117)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有限监管——基于中外农村金融发展史的视角…龚 关(1,127)

农地转用领域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制度逻辑…李 蕊(2,117)

农村耕地分布不均等性的变化:1988—2013…罗楚亮,等(2,123)

地缘风险、政策不确定性与RCEP贸易合作…李 丹,等(3,125)

中美利差渠道下美国利率调整对中国对外贸易和GDP的时变影响研究…徐 灿(3,136)

公允价值分层披露、内部控制与价值相关性…吕 易(3,1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顾海良,等  (4,18)

放松卖空管制、分析师评级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机构持股与溢价并购的机制检验…徐 飞(4,106)

证券违规处罚与投资者过度反应…刘陆宇,等(4,122)

家庭收入期望差距与风险金融市场参与行为——来自CHFS的微观证据…王 垒,等(4,137)

马克思技术创新思想体系研究…朱立冬,等(5,130)

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田 泽,等(5,137)

创新扩散视域下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扩散诱因、路径和机制研究…吴光芸,等(5,148)

近代中国经济学构建中的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信瑶瑶,等  (6,24)

治理现代化研究

中国家庭老年照料的功能变迁与价值转向…戴卫东  (1,64)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缘起、运行、调整与改革…刘 涛  (1,74)

德法合治: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反思与重塑…彭凤莲,等  (2,66)

大数据治理改革的制度逻辑:基于“项目—技术”互动的视角…张 翔  (2,76)

压力逆传导与权责匹配的基层治理创新——以深圳市G区“吹哨报到”为例…郑崇明,等  (2,85)

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日本的探索与启示…张继元  (3,74)

公共数据开放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权利配置…余筱兰  (3,83)

从祛群体化到内卷化:分散后靠水库移民贫困的社会逻辑…罗永仕  (3,94)

智能制造、劳动替代与无集体挤出——“机器换人”对工人就业影响的社会学研究…汪 华,等  (4,85)

新医改中的政策工具组合结构:阶段性评估与发展前瞻…熊 燁,等  (4,95)

数据的权力:应用与规制…陈 鹏(5,111)

网络泛道德主义之审视:症候、根源与治理…张 忠(5,120)

已婚未育青年的生育动机三维结构…邢朝国  (6,76)

日本公共养老金财政精算制度的演进与经验借鉴…孙立娟,等  (6,86)

教育研究

非权力性资源配置与乡村学校发展困境:一种理论解释…周兴国,等(1,136)

学位条例修改引入学术规范的法理依据与制度构造…余 俊,等(1,147)

从“活动参与”到“能力分享”——论社会参与能力培养的思维转向…辛治洋,等(2,144)

幼儿园制度化生活的必要性及其限度…陈 莉(2,152)

民国时期乡村小学校与私塾的博弈(1912—1937)——以安徽为中心的考察…柳丽娜(4,150)

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李成晴(6,132)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美国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研究…王学坤,等(6,143)

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研究的样式、问题和趋向…金林南  (6,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面相描画与取向审思…王习胜,等  (6,41)

上一篇:物联网无线通信论文下一篇:农作物农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