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编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思维技能、共情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本研究提出促进中小学编程教育改革的T3CE策略,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U-G-S-C协同发展模式,以期助力中小学编程教育的有序推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论文 篇1:

为教育技术服务的辉煌十五年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6年年会暨成立15周年庆祝大会于2006年11月26日在广州开幕。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协会15年来的工作和成果;表彰先进的地方协会、专业委员会和先进工作者;举办学术报告会进行交流研讨;召开新成立的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的首次会议。

会上,本刊记者访问了于云秀会长。于会长为我们讲述了协会15年来的蓬勃发展,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协会15年来发展的回顾

(一)组织机构不断壮大

199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备案,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中小学电化教育系统和高校电化教育系统的教育技术工作者成立了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2002年协会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和广大会员的意愿,正式更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协会刚成立时只有外语、体育2个专业委员会,目前已拥有外语、体育、工科、文理、中小学、金融、医学、中医、机械、职业教育、高校远程教育、中学远程教育、微格教学、期刊、师院、软件、机电、信息技术教育、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等19个专业委员会。每个专业委员会都有百所左右的0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或几百所中小学校作为集体会员参加。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部分国务院部委在内的80余个教育技术组织成为协会的团体会员。个人会员更多地来自基层市县一级的学校和教育技术专门机构。协会学术委员会在引领学术发展方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网站WWW.ETR.COM.CN 和会刊《现代教育技术》是及时沟通总会与各级会员组织间的桥梁。

(二)学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15年来协会定期交流本领域国际国内理论的重大发展,努力发挥引领学术发展的作用。1995年协会年会上开始的关于教育技术定义和领域范围的讨论,以及随后发表的专家文章、译著,结合对美国教育技术94定义的研究,深入分析我国本领域研究的现状,积极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方向。这次研讨活动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理论框架、工作方向的确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7年起,协会每年召开年会,特邀专家做学术报告,举办论坛讨论问题,与此同时也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协会每年还举办一些专项研讨活动,为专家、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2004年就召开了“全国信息化环境下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全国性大型学术研讨会四次。

协会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及教育部的课题研究。1997年协会完成教育部电教办下达的《普通高校电化教育面临问题与对策》的课题,研究成果为主管部门改革高校电教提供了决策依据。2000年协会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级重点课题《发展教育技术 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受到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专家鉴定组的充分肯定。2002年—2005年,协会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协会所属的众多组织、知名高校、中小学的专家、教师4000余人积极参加研究。正式发表论文1336篇,正式出版著作56部,完成教学资源类成果1205套,正式结题的子课题309个。《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视频素材库建设》、《教学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体系研究》《军事教育技术学科基本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等一批子课题在各自研究方向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2006年7月总课题顺利通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的结题评估,圆满完成科研任务。课题级别从司局级课题、到部级课题,到国家级课题,协会在十年时间里以认真严谨的态度,良好的学术水平,实现了课题级别的三级跨越。

各专业委员会、省级协会组织除参加协会的课题研究外,还独立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高校远程教育专业委员会配合“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开展研究,协助组织和实施了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工作,对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及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吉林高教学会电教专业委员会和机械电子工业电教学会按运行体制、学科体系、网络课程设计等不同研究方向组成15个子课题组,两个协会协同攻关,取得好的研究成果。陕西电大发挥协会作用,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完成了“西部边远地区农村远程开放教育模式”等有地区特色的研究成果。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央电教馆联合开展以中小学网络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研究活动,组织进行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成果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杂志上。

(三)培训与出版工作成果丰硕

协会工作重点之一是提高会员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此协会成立培训中心,邀请国内外专家讲学,编写讲义,出版书籍,翻译国外学科名著。据协会培训中心不完全统计,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培训研究人员、教师就达3500人次。正式出版书籍多种,其中《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教学技术—领域定义和范畴》(译著)、《美国国家学生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译著)、《教育技术—迈向21世纪教育的选择》、《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及设备实用手册》、《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等一批著作受到教师欢迎。

(四)政策咨询与服务工作受到好评

1995年协会为教育部电教办公室起草《全国电化教育九五规划》;2000年受国家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起草《九五期间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综述》;2003年参与教育部师范司下达的研究任务,与有关单位共同研制《中国教师教育技术标准》;2004年承担教育部规划司“十一五”规划项目《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按照高教司工作步伐和领导意见召开“全国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改革研讨会”,承担中央电教馆“中国—加拿大远程教育合作项目”工作。15年来协会组织众多专家一直从事政策咨询,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研究工作,为政府做事,多次受到领导好评。

协会各组织为教育行政部门做事也十分积极。例如:2001年江苏省教育厅主持,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承办“江苏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会议”。这是一次重要的地方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前期调研报告、会议主要文件都是协会专家协助完成的,为省主管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以及 “十五”期间,在广东省高教厅领导下,广东高教学会电教专业委员会协助省高教电教中心,在广东省积极开展“教育技术151工程”,即建设100个专题学习网站、50个专业公用资源库、100项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课程改革实验,实现全省资源共享。委员会从研讨、论证、评审、培训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工程已经取得显著效果,受到省教育厅领导高度评价。

(五)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影响增大

为开阔协会会员视野想,了解其他国家、地区教育技术的发展,协会努力为会员提供出国或去港台地区学习、进修的各种机会。2000年以来,基本保证每年有一至二个教育技术学习考察团赴美国、欧洲、澳洲、日韩等地出访,出访总人数达200余人。协会还与美国、日本等国及港台地区的教育技术组织有不间断的学术交流。协会派出的专家多次在美、日、法等国宣读论文,介绍中国教育技术的成果,引起各国广泛关注。协会多次在国内接待外国友好团体访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已经成为在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性学术团体。

(六)为会员服务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协会存在的目的是为会员服务。除组织他们开展课题研究、承担国家项目外,还要关心会员利益,倾听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

在各地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协会连续10年每年都开展论文评比活动,仅2006年一年送审的稿件就达1700件。协会组织专家评审,为获奖者颁发奖状。这为会员评职称、评先进提供了证实水平的材料。协会还为一些正在评定职称的会员如实提供其在协会课题研究中的学术水平和贡献的证明。

协会为部分教师参加会议提供方便。协会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组内有不少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参加。考虑到他们经费紧张,协会选择培训的地点尽量靠近这些学校,还为部分教师减免培训费、教材费。协会出版的学术书籍很大一部分都是免费赠送。为鼓励高校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投身事业,坚定专业思想,协会所有学术活动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免费开放。

协会为教育技术企业服务。以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每两年进行一次的“全国教育技术设备十佳评选”活动为例,每次都有几十个企业获奖。

二、经验体会

(一)紧跟时代科技步伐,适应教育改革需求,围绕教育部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协会成立之初,恰逢信息技术应用突飞猛进,教育技术一些新的观点学说也被介绍到我国。在新的形势下,协会审时度势,利用各种会议和各种媒介手段,引导会员迅速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更新工具,在促使我国电教队伍跨上一个新台阶,走进一片新天地的转变中发挥了先导作用。进入21世纪,协会一直紧跟世界科技进步和本专业学术前进的步伐。实践证明,只有不固步自封,不断学习,接受新事务,才能持续发展。

协会工作必须适应教改的需求,必须紧密围绕教育部中心工作开展才会有生命力。多年来,协会工作计划的制定、科研课题的提出、培训内容的选定,都与教育部的当前工作紧紧相连。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司、高教司、规划司等司局以及中央电大、中央电教馆等单位联系密切,承担了他们交办的任务。

(二)注重学术研究,团结新老专家,办出一流水平

多年探索中,协会体会到抓学术研究的甜头。发现做课题除了可以使教师取得科研成果外,还带动了培训、出版、会议等各项工作,最终可以带动广大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于是协会就发动全国几千位老师、教育技术人员一起做课题研究。从结果看,成绩是相当不错的。科研已成为我会的龙头,把握科研的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协会把科研定位在“应用”层面,符合本会群众性的宗旨。其作用就是普及了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同时为广大教师打开了一道上进的大门,于是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学着做科研的积极性。这无疑对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极大的支持。以“应用”研究为主,并不妨碍开展纯理论的、基础性的研究。

(三)充分发挥协会组织的骨干和专家的作用,是办好协会工作的保证

会员是协会生存的基础,也是存在的目的。这些年来协会做了许多努力去为大家服务。组织大家搞课题是服务,组织国外考察也是服务。协会始终坚持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这一宗旨,开辟更多的领域去为大家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教育技术工作者加入到协会的行列。

协会的各位理事、各位秘书长是协会的中坚。教育技术协会能成长到今天,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是他们做的,功不可没。协会1999年曾表彰了一次先进。今天又表彰了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就是鼓励大家多做奉献,希望大家多支持他们的工作。协会的专家群体起到了引领协会学术进步的作用。南国农、何克抗、李克东、祝智庭、李龙、谢百治等一大批知名专家为协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协会2007年工作的安排

2007年是国家“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的完成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满足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为目标,促进教育技术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和谐发展。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课题的开题和“十五”课题的应用转化工作

根据去年理事会的意见,从“十一五”期间开始,独立设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科研课题,按照协会实际情况提出课题指南,独立制定科研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这个意见已经在2006年开始实行。协会课题指南已经正式公布,100多所学校、机构首批参加,开局良好。协会自主开展科研课题的同时,还将积极参加国家、教育部的科研工作,争取承担国家课题。

全力做好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子课题成果的出版、发表、应用转化工作。对所有子课题完成的学术成果都认真对待,2007年要将以完成课题的成果推介工作作为大事来抓。要出成果文集,更要推进成果的普及应用,具有市场潜力的要组织开发。学校、研究会、专业委员会还要把推广协会的研究成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二)积极发展协会组织,加强对专业委员会的管理

“十五”期间,协会新成立了多个专业委员会,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目前协会的专业委员会分布在教育技术主要领域,但空白点还是很多的,有发展的空间,也有社会的需求。要鼓励专家按照专业特点和需求结社。今年协会又成立了“大中城市教育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这是在省会城市电教馆长联席会基础上建立的。现在还有专家在申请成立新的专业委员会,要抓紧论证工作。发展协会个人会员、企业会员的工作也要抓紧,要将具有一定水平的专家、高水平教师和知名企业团结在协会周围。

在发展组织的同时,要加强对各专业委员会的管理。协会明年将召开秘书长会议,邀请各专业委员会、各地方组织的负责人参加,全面汇报各组织开展的工作,研讨新形势下协会的发展和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问题,落实教育部、民政部有关意见,使协会更好地发展。

(三)要努力促进教育资源建设。协会要将“十五”课题中开发的课件、课程等有效资源,在征得作者同意的基础上全部放到网上,供会员免费共享。明年要求所有19个专业委员会的网站全部与中国教育技术网WWW.ETR.COM.CN连接互通。有条件的协会组织、单位在“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服务。要积极配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领域、高教领域有关资源建设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国家资源建设的招投标工作,优质课程的编写工作,促使资源工作有一个大的发展。

(四)要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以及亚洲国家教育技术组织的联系。继续组织教育技术考察团赴欧美访问,参加国际教育技术组织的学术活动,提高与国际教育技术学术组织的合作水平。

(五)要大力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全国上千万中小学校教师、教育管理干部、教育技术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课程整合的水平。

15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成绩已经定格在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协会等社会中间组织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协会将深入探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求,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为会员服务!

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论文 篇2:

中小学编程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选择

摘要:编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思维技能、共情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本研究提出促进中小学编程教育改革的T3CE策略,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U-G-S-C协同发展模式,以期助力中小学编程教育的有序推进。

关键词:编程教育;现实困境;T3CE策略;U-G-S-C模式

中小学编程教育从2013年的初露头角,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内部分地区已有一批教师和专业人员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了编程教学实践的探索。根据推动力量的不同,这些探索实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小学教师发展起来的内部探索,即借助STEAM或创客课程的整合,引入编程学习。另一类是由高校、社会企业等推动发展的实践。然而,中小学编程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小学编程教育改革的T3CE策略,并构建了“四位一体”的U-G-S-C协同发展模式。

● 中小学编程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1.教育观念错位:重视编程技能提升,忽视思维素养培育

现行的编程教育拘泥于编程知识、技巧的简单传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必要的语句和指令,能够模仿地完成作品即可[1],此外,大多數的测验也主要评估知识记忆的多少,而不是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尽管我国已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编程教育的开展,倡导编程思维的培育,但由于人们对编程学习的误解,再加上应试教育和社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编程逐渐沦为了升学加分的工具以及学业选拔的手段。显然,这种基于“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偏离了编程教育的真正内涵——训练思维方式,聚焦思维素养[2],造成当前的编程教学实践仍停留“学编程”阶段,很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发展。

2.课堂教学脱节:违背以生为本理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当前,编程课堂教学未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编程教学强调学习的结果和教学的目的,无论是项目式教学,还是模块式教学都仍以“教”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合作交流的途径、探究问题的机会等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3.师资力量缺乏:教师能力水平不高,师资培训亟待完善

中小学编程教育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就是优质师资供给严重不足,其原因一方面是具有编程知识的专业人才更倾向从事报酬丰厚的计算机相关行业,不愿意从事教育事业,另一发面是大多数编程教师是从计算机科学领域“借来”的,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的教育培训,教师信心不足,教学知识欠缺,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此外,编程教师还承担教学、行政等业务,倘若教师认为课程建设、教材研发、教学培训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那么他们在思想上就很难提高对编程教育的重视,也会影响教学的积极性,致使编程教育浮于表面。[3]

4.课程建设滞后:课程标准尚未成熟,内容体系缺乏统一

目前,国内尚且缺乏一套完整的适用于全国的课程标准体系,而且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课程建设还处于研发阶段。因此,如何制订符合当前编程教育发展现状的课标,如何编制高质量的内容,是编程教育的重要课题。

5.评价机制固化:编程评价重知轻能,评价模式趋向单一

在考试依旧是当前主流评价机制的背景下,编程教育依然将知识、技能的获得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并以传统的成绩排名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技能发展。此外,评价模式呈现单一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依然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材料仍然以纸笔测试为主,评价效果缺乏说服力等。

● 中小学编程教育实施策略的选择

笔者基于中小学编程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促进编程教育改革的五个策略——观念策略(Theory)、教学策略(Teaching)、教师策略(Teacher)、课程策略(Course)、评价策略(Evaluation),以下简称“T3CE”策略(如图1)。

1.观念策略:创新教育理念,加大编程思维的培育力度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诉求,以及中小学生思维素养发展层次低的现状,编程教育必须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将计算思维、问题解决、抽象建模等能力的培育作为编程教学实践的重中之重。因此,政策编制要以思维素养培育作为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倡导,以纲要的形式明确编程素养培育的标准与要求,并以实际行动来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学校作为编程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帮助教师以更加开阔的视角、长远的眼界来看待编程教育。

2.教学策略:优化编程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度

为达到优化编程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学模式要从“灌输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编程学习注重学生的新旧知识、概念与自身经验的联系,将知识归纳到已有的概念系统中,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进行反思,进而培养元认知能力。此外,编程课堂教学还要将“学与教”的关系从“权威与控制”转为“平等与融洽”,即教学中确立师生关系,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相信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建立真诚的倾听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经验的重构,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为抓手来提升编程学习效果。

3.教师策略: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拓展教师能力厚度

编程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为了改变优秀师资匮乏的现状,编程教师需要重塑角色,追求深度学习。教师要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突破以“教”为中心的弊端。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模仿、研究,帮助教师获得“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教”与“研”的有机结合,帮助教师拥有新的洞察与理解力,进而在教学中设计并实施有助于学生思维培养的活动,促进编程实践的真实开展。[4]

另外,教师需要从“教学孤独者”走向“教学合作者”,在小组交流中实现教学的再创造、再探讨、再构建。例如,在小组交流合作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程序设计的专业知识;通过教学案例的分享,提升学生编程学习和学科教学融合的意识;还可以通过教学经验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的方法等。

4.课程策略:加快课程标准制订,把握编程内容的深度

编程教育的课程建设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支持,它是编程素养教育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是编程教学实践开展的重要规范。课标内容的制订要体现编程教育的基础性、层次性、连贯性,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的内容;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因地制宜,凸显地方和学校的特点,并尝试学科融合,增强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内容的编制方法上,要基于“用编程学”理念,帮助学生在理解编程基本概念的同时,训练思维方式,提高理论水平,促使思维培养有效落实。

5.评价策略:完善编程教育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的效度

编程学习效果的准确评价要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突出学习导向性,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编程能力与思维素养发展过程,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进而促使学生对程序设计过程所遇到的困难,能积极地反思和判断。同时,还要从单向性评价转向多向性评价,即引入家长、同伴及自身等多元评价主体,突破教师单一主体评价的弊端。另外,评价材料上也要遵循多元化原则,除纸笔材料测试外,也可以将编程作品、学习任务单、合作学习效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材料有机结合,发挥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作用,最终为学生的编程学习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意见。

● “T3CE”策略的落地

为了更好地推进“T3CE”策略的落地,笔者构建了由“高校(U)—政府部门(G)—地方中小学(S)—社会企业(C)”形成的“四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以下简称“U-G-S-C”模式(如图2),力图将“单一合作”转变为以“共享、共育、共创、共赢”为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5]

G、U、S、C四者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部门作为编程教育发展的引领者,除了通过教育政策制定、科研项目合作、专业经费资助,为高校、中小学、社会企业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外,还要引导各子系统在资源建设上形成相互共享的关系,为编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化、制度化提供政策保障。

(2)高等院校作为编程教育发展的推动者,一方面利用专业优势为编程教育活动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要为编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培训指导;另一方面,与中小学、社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实现共育,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3)地方中小学作为编程教育发展的实施者,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实现教育研究的共创,即除了提供教育实践基地,还要借助高校丰富的资源开设多样化课程,促进编程教育推广,同时借助和社会企业的经验交流,创新教学模式,编写优质内容,为高质量的编程活动开展奠定基础。[6]

(4)社会企业作为编程教育的促进者,一方面借助成熟的技术开发资源增强案例库的建设,另一方面借助企业的品牌效应与各级系统合作,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在吸引优质人才的同时,推广编程教育实践,用合作共赢创造良性循环,为编程教育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总而言之,让学生学习编程,不只是学习编程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学习编程思维,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但是,如何改革中小学编程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智能时代的适应者,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黎琬琳.基于可视化编程的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2]孙立会.聚焦思维素养的儿童编程教育:概念、理路与目标[J].中国电化教育,2019(07):22-30.

[3]孙立会,刘思远,李曼曼.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儿童编程教育行动路径——基于日本“儿童编程教育发展必要条件”调查报告[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8):114-120+128.

[4]钟启泉.從“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N].中国教师报,2019-07-10(005).

[5]杨刚,孙芙蓉,郑信军.危机与突围:“师范气质”引领下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路径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10):109-114+128.

[6]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03):8-13+20.

作者简介:徐佳艳,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张银荣,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杨刚,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2044281);浙江省2020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20R434047);温州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3162019049)。

作者:徐佳艳 张银荣 杨刚

中小学电化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学校体育危机与契机的管窥——从媒介变迁视域

摘 要 媒介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变迁势必会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正处于印刷媒介时代向电子媒介时代过渡的转型期,一方面建立于印刷媒介文化下的学校体育在竭力维护它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它又受到在电子媒介环境下长大的新一代学生的强烈冲击与质疑,这造成我国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困境与危机。我们应该变危机为契机,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行改造,重新定位体育教师的角色,拓展学校体育教育的新功能,为电子媒介时代的全面到来做好准备。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媒介变迁 转型期 电子媒介 印刷媒介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在当前进行的这场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内容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并未获得成功,《新课标》在各级学校的推进过程中陷入了困境。著名学者卢元镇教授认为,造成当前这种尴尬局面的根源就在于不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盲从地跟着口号走,盲目扩大应用范围,并将其戏称为“一实验就成功,一推广便失败”。“必须为当前这场仓促启动的、以《新课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寻求理论立足点,否则这场改革仍然难逃‘名存实亡’的厄运[1]。”

面对学校体育教育陷入的困境,许多专家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现行体育教育思想和理论的落后。所以,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将国外新的体育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国内,如结构主义教学法、创造性体育课程论、快乐体育学说、终身体育理论等,这些理论虽然在课程改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未能从根本上动摇现行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2]。显然,要摆脱当前学校体育的困境,仅单纯地从教学内容或方法手段上入手,已不能达到目的,必须破除学科理论束缚,从更广泛的视角对现行学校体育的指导理论进行全面思考和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与社会适应性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一、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在学校体育工作目标与思路摇摆不定几十年后,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主线的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具体表现为:曾经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已经变得不再受欢迎,体育教师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并非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而是对体育课产生了抗拒甚至厌恶心理。

“我国学校体育所遵循的教育和教学理论,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脱离凯洛夫教育学说和凯里舍夫体育教育理论的框架。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来标准化的教育要求,其特征是突出体育教育的知识传授性质,强调课堂、教材和教师的中心地位[4]。”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仿照前苏联学校体育模式建立起来的相关课程及制度已经表现出了它的不适应性。首先,教材体系与内容脱离社会实际。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体育本身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项目内容、运动方式、参与目标等。但是,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相对变化不大,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体育课内容却大同小异,传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传授依然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后发现,课堂上教的用不上,需要的又学不到。其次,教学形式与过程呆板枯燥,缺乏交流与互动。现行的体育教学重点是对运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对教学程序和环节的衔接控制较为严谨和规范,强调学生的服从与接受,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绪状态;教学模式呆板,几乎每节课的流程都是五步曲:集合慢跑——徒手操——体育游戏——基本教学——放松下课,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另外,学校体育的教、学双方都对体育课缺乏兴趣,工作效率低下,效能未有效发挥。从近几次全国性的体质调查情况看,我国青少年体质在多项指标上呈下降趋势,这与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是相符的。所以,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与理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为学校体育另寻出路。

二、媒介变迁与学校教育改革

由于受到教育学学科定位以及传统媒介观的影响,在教育学的范畴内,我们关于媒介的探讨常常是从工具论出发,仅仅限定在教育技术、电化教育、课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方面,研究的重点也基本是放在如何利用新的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上,而关于媒介与学校自身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容易被忽略。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来看,我们主要经历了拼音文字、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三大形式。

在拼音文字时代,口语是知识和信息储存与传递的主要媒介,那时学校的教学方法是以背诵、辩论和演讲为主要方式的,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融会贯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记忆力和口才是优秀学生所要具备的重要素质。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部分学者将自己授课的手稿交给需求者复印和誊写,但由于成本比较高,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那时“课本”的流传范围并不广泛。直到公元11世纪中叶,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技术趋于成熟。15世纪中叶德国古登堡活字印刷机的出现使印刷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才真正使得书籍在西方世界逐渐开始推广普及,从而迈入了印刷媒介时代。媒介变迁的结果导致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研读书籍和阐释经典开始取代口头辩论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出现就不会有口语文化向印刷文化的过渡,就不会有人类知识的迅速增长,就没有现代社会的形成,当然也就不会有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存在。所以,现代学校的制度与理念是以印刷媒介为环境基础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的又一次变迁必然引起学校教学方式的再次转变。而电子媒介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绝不仅仅在于它比印刷媒介更快速地传递、储存信息或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很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学校的定义和运行方式。

如果说几百年来以机器印刷技术为支撑的印刷文化是现代社会的典型表征,那么,近几十年来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电子文化的出现,就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已经来临。今天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学生都是在电子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自小就受到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信息的包围,他们掌握的知识更多的来自于课堂之外,而且知识信息的更新更加迅速,这一点在大学阶段更加明显。我们抱着旧的印刷媒介时代的教育理念去教育身处电子媒介时代的学生,就如同在先进的3D影院播放着无声黑白电影,怎么可能吸引观众!又怎么可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拒!

三、媒介变迁过渡期下的学校体育境况

从历史上看,媒介的变迁并不是一帆风顺、自然过渡的,都会遇到激烈的争论与抗拒。口语时代被以古登堡活字印刷机的出现为标志的印刷媒介逐渐替代的时候,当时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将是所知文明的终点。”由于电子媒介破坏来原有的印刷媒介所建立的时空建构基础,所以这次的媒介变迁将会是一个漫长而且痛苦的过程。可以确定的是,不管这个过渡的过程有多么漫长和艰苦,它都已经开始进行,历史的车轮必然向前。也正是这种媒介变迁的激烈震荡造成了当代学校教育思想的困惑与危机,也造成了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思想的动荡与混乱。

具体来讲,我们目前的学校体育面临的境况是:一方面印刷文化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电子媒介所代表的新文化已经兵临城下;一方面我们现行的学校体育制度与体育教学模式还是老样子,另一方面电子媒介带来的新体育文化已经占据校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见多识广”的新一代学生面前已经逐渐丧失吸引力和权威性。以印刷媒介为基础建立的当代学校在不自觉中成为了这两种媒介文化转型和顺利过渡的阻碍。由于深受印刷媒介和印刷文化的影响,即使面对电子媒介文化的巨大冲击,学校体育深陷困境,危机重重的情况下,学校体育工作的决策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仍然觉得,自己的首要工作目标就是维护现存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与理念。形势所迫下仓促推行的一些“改革”也不过是头痛医头、隔靴搔痒,而对于出现的问题则把责任一概推给一线体育教师或上课学生。殊不知,在大方向错误的情况下,跑得越快只会离目标越远。

四、电子媒介时代学校体育的危机与契机

在拼音文字时代,萌芽状态的学校体育主要是以射箭、骑马、武术技击等生存技能的传授为主要内容,教学方式多采取“言传身授,个别指导”,这时候的教育被放在了“父亲”的角色,他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为“师父-徒弟”。在印刷媒介时代,学校是培养“书生”的专门机构,讲究知识的学科化、专业化,这时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但体育教育所具有的身体教育特点与印刷媒介时代的“书本化”特征并不相符,所以,印刷媒介时代的体育课一直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位置。即使我们不顾学科自身特性地对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改造,努力想融入这一媒介环境的主流,但可惜始终难以取得如语文、数学、地理等学科的同样地位。由于印刷媒介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等性”,教育者被放在了“管理者”的角色,他与被教育者之间为上下级关系即“教官-学生”。在电子媒介时代,随着“信息不对等性”的消逝,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面对学生时已经失去了天然的信息优势。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人性的内在需求,交往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但在电子媒介时代,这种需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了,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认识和联系大量的同伴,但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更多只是一种电子信息符号,一台冰冷的机器,很难与对方进行深度交往和思想交流。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却越来越少了;联系越来越方便了,见面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了。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下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了解与信任。同时,在电子媒介的冲击下,家庭的结构与家庭教育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即使是在同一个屋檐下,一家人的交流频率也大大降低了,电话、电视、电脑将一家人拆成几个独立封闭的空间。以前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聊天交流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家庭教育环境严重缺失。

五、结语

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电子媒介是当前学校教育的时代遭遇,由媒介变迁所带来的学校种种危机是不可回避的。那么,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部分,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呢?笔者认为,对于在印刷媒介时代下学校教育中“非主流”的体育教育来说,这场媒介变迁带来了危机,更带来了学校体育教育大发展的契机。只要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把握电子媒介时代特点,改革思路,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自身优势,体育教育在未来电子媒介时代的新型学校中必将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集成与研究前沿[J].体育学刊.2005(1):4-7.

[2][4] 谭华.学校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0(6):26-28.

[3] 张建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危机和出路[J].体育与科学.2002(4):67-68.

[5] 王丹.媒介变迁与大学学科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4):15-17.

作者:尹明坤

上一篇:农业农耕考古技术分析论文下一篇:安全防范计算机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