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革新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金融学的研究中,需要进行数据信息的精密性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主要就大数据思维的概况、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革新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金融革新研究论文 篇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金融革新的研究

【摘要】近年來,在乡村振兴战略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农业经营者对农村农业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就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革新的意义出发,探讨了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体系现状,进而分析了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革新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农业金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引言

国家领导人在做十九大报告时曾经提出振兴乡村发展的理念,且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了党员队伍应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认真对待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农业金融作为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产业效益上升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为了能够促进农村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对农村金融进行时代性的整改创新,进而实现振兴乡村的远大目标。

一、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革新的意义

一方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农村农业金融的创新发展能够为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融资服务,有效解决其农业运营的经济问题,帮助各个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创业阶段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购进设备以实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以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整体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下,我国农村农业金融的创新改革,使得农村经济体制更加现代化,资金流通更加频繁,金融需求更加旺盛,也使得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产出的稳定性。

二、乡村振兴下农业金融体系现状

由于各机关单位的重视,农村农业金融水平相较于以往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农业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首先,由于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农村农业金融的服务机制还不完整。很多农村地区农业金融机构管理者对农业金融发展态势认知不清晰,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领域在农业金融存在服务窗口短缺、服务内容贫乏等现象,导致农业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都较为低下,农村农业金融商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其次,很多农村地区农业金融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有关农业贷款的金融服务较为落后,贷款性金额政策更新不及时,导致农业金融贷款的服务与农业发展不适应,农业贷款额度不科学,服务体制灵活性低,无法,满足农村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需求,进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阻碍乡村振兴的脚步。

三、普惠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必要性分析

(一)“两权”抵押贷款实施难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为切实解决农村贷款问题积极推行“两权”抵押贷款。“两权”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虽然这项政策在试点地区的综合实验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可是,实际推行速度缓慢,过程困难重重。首先,资产难以变现。一旦借款人违约,银行即使接受这两样权利,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也难以处置,容易形成不良贷款。其次,我国土地是国有集体所有,相关单位难以出具土地流转的合同,存在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能力不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可抵押物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其动产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用具和牲畜;不动产主要是其农村的房屋和田亩。可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无论是其动产还是不动产,都不是有效的抵押物,都面临违约难以变现的难题。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农户的贷款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金额从一两万的小额贷款向几十上百万的大额贷款转变,贷款方式从小额信贷向大额抵押贷款转变。其贷款要求与抵押担保能力不匹配。

四、普惠金融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路径探讨

(一)优化“两权”流转服务,创新信贷抵押担保方式

推进农村“两权”的流转,建立有利于“两权”流转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宣传,引导更多投资者的目光向成本低廉的农村地区转移。二是尽快完善“两权”流转的合同体系,为“两权”流转开辟绿色通道,打破法律和制度障碍。针对新型经营主体中长期贷款,贷款金额较大,担保能力差等特点,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创新信贷抵押担保产品,提供特色化、多元化的信贷产品,盘活农村产权。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有能力的民间资本成立担保公司,降低担保费用。

(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构建现代乡村征信体系

面对传统金融在乡村金融服务上的缺陷和不足,应该借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的力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解决农村风险识别难和作业成本高的问题,创新风险评估方式和产品的服务标准,使乡村普惠金融向着便捷、精准和安全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农村地区设立更多的便民服务站和流动服务站,引导农户了解现代金融,加强乡村金融知识教育,让金融知识走进乡村,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金融下乡活动。在有效的金融知识普及的技术上,积极展开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评价工作,助力构建现代乡村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现代乡村金融生态环境。

结论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目前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引导推动,为此,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一是政府应该加大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信息共享和宣传推广方面给予普惠金融必要的支持保障。二是建立专门的组织领导体系,统一布局,为普惠金融发展出台阶段性的战略规划。三是借助当前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推动基层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变,推动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变。四是为普惠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支持普惠金融的基础上,保证政策的连贯性,精准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邢乐成,赵健.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普惠金融:概念梳理与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2019,(01).

[2]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1/15/content_10602.htm2015-12-31/2019-03-15.

[3]星焱.普惠金融:一个基本理论框架[J].国际金融研究,2018,(09).

作者:陈明凛

金融革新研究论文 篇2:

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金融学的研究中,需要进行数据信息的精密性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主要就大数据思维的概况、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两个方面内容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 金融学研究 概况与应用

一、引言

大数据思维方式在应用中可以对一些数学思维优势和特点进行良好展现。而金融学和数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金融学的研究中,专业化的人员通过对大数据思维方式的合理化应用,可以积极进行金融学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探索,提升研究的能力和效率,使得金融学的研究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更好的为指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服务。

二、大数据思维的概况

人们通常将大数据看成是一种数据类型。大数据具有信息数据处理速度快、数据信息容量大的特点,通过对信息数据的良好收集、对数据信息的分析、管理,实现了大数据良好的应用效益和价值。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可以进行数据信息的有效性获得,为其今后的数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大数据思维方式作为现代企业、事业单位、机关部门在大数据环境下形成的智慧形态,以尊重事实为基础,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挖掘,以专业、科学、客观的态度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分析工作,有利于结合数据信息的特点,发挥出数据信息的优势,提升分析结果的真实性。

在金融学中,对大数据思维方式进行合理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具体来讲,第一,在金融学中,本身就包含了大量数据信息资料。尤其是现代化的商业竞争中,各种信息数据具有数据容量大、数据信息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为了全面性提高数据信息处理的质量和水平,需要有关方面的人员加强对大数据思维方式应用的能力,将数据信息进行精准的计算、分析、研究。第二,大数据思维方式自身具有众多方面的优点,可以通过在金融学中的合理化应用,突破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的种种问题、弊端,进行研究思路的革新、研究方法的创新,可以更好拓展金融学研究的范围,与其它方面的学科进行更多交流、互动,提升研究的水平。

第三,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对于众多的金融企业来讲,通过对大数据思维合理化、有效性的应用,有利于发挥出大数据思维在信息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生存、发展的能力,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与活动范围。比如:在证券、股票交易中,通过对大数據思维的应用,进行其中海量数据信息分析,预测未来走向,为投资提供重要参考。在银行中,通过对大数据思维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对贷款企业运营状态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降低银行信贷的风险,提升资本运行质量和效率。

三、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

1.应用现状。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进行了应用,也发挥出了自身的价值。但是,一些状况的出现导致了其应用存在众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专业化人才的严重缺乏,管理技术存在落后的问题,没有有效的进行思维模式转化,严重的影响到 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应用的质量和水平。

1.1数据量大。在大数据的时代中,海量的数据信息使得信息提取工作存在一定困难。比如:人们无法在有效时间中进行数据信息的分析、将有价值的信息数据进行提取,在金融学中进行合理化应用。因此,需要有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发挥出自身能力,充分的对网络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进行有效应用,非常熟练的对数据信息进行提取、综合分析、整理等工作。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发挥出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分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提升金融学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在现实的应用中,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等过多的强调了对大数据思维方式的运用,并且产生出严重的依赖感,放弃了对人自身能力的探求,不利于金融学的长远进步。

1.2无法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进行应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数据信息的问题,是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的基础。但是,数据信息只能有效性的说明其中一些问题,无法反映出整个金融学研究、发展的全部。其中,一些金融学研究人员,过多的强调对数据信息表层结论的研究,而忽视其自身结构内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有效性、深入性的研究和分析数据信息背后的隐藏信息,非常容易造成企业、事业单位在决策中的失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改进举措。

2.1以人为本合理化应用。大数据需要借助高精尖数据分析工具来进行运用。而金融学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方式、人为操作来进行研究水平。因此,金融学研究人员需要发挥出自身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大数据思维方式进行合理化应用,坚持循序渐进、构建起合理化的金融数据平台。比如:金融学研究人员需要有关的教学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中,对大数据工具进行有效性应用,同时发挥出人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加强对金融学相关概念、理论的精心研究工作,而不是将所有的研究希望寄托在大数据平台中。如:需要发挥出研究人员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化分析,对大数据思维和工具加强运用水平。案例分析教学和实践化的运用有利于启发学生、同行业中研究者对大数据思维和工具作用的认知水平。比如:以金融行业为例子进行说明。在传统的环境中,银行是运用数据信息的主要场所。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多种数据信息金融平台的出现,比如:网站金融平台、手机中的网络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强有关方面对众多大数据平台信息资源整合,可以获得更多的数据信息,进行众多数据信息资源的优化,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大量实践化的素材。

2.2大数据和金融环境有效结合。金融学的研究工作需要在良好环境下进行。在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银行保险的众多活动、企业的融资活动、个人的投资理财,都需要利用高质量的大数据思维来进行指导,提升这些金融活动、行为的能力。因此,对于金融学的研究者来讲,需要将具有代表性的大数据思维技术模式在课堂中、在学术的交流会议中进行应用、讨论工作,更好的帮助学生、金融学的研究者树立起大数据思维模式,并且将金融学的特点和大数据思维充分结合。比如:对于学生来讲,在教师的有效性指导下,可以通过对金融大数据平台的关注,更好的进行金融学知识学习,对于新时代中的金融变革充分关注,为今后的学习、发展,金融学的研究提供支持。

2.3增加大数据思维和工具的合理化应用。大数据的思维应用,需要与金融学研究特点,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配合。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技术的升级,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培养众多的大数据应用管理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金融平台,展示出自身的能力,依据实际情况的特点,增强大数据思维应用的实际能力。比如: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讲,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拓展自身的思路,在大数据平台中,进行金融学、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效性穿插,在金融学有关知识、理论的研究中,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发挥出自身的开拓精神,对大数据思维和有关工具进行合理化应用,提升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运用效率。

四、结语

大数据思维具有众多方面的优势,金融学教师或者研究者对于其进行有效应用,可以在金融环境变化的环境中,实现对金融数据信息的有效性提取、归纳、总结、分析和研究能力,更好的实现 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庆丰,郭春松,陈诣之. 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J]. 经济学动态,2015,03:104-114.

[2]王燕. 试论金融学研究中大数据思维的运用[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2:82-83.

[3]刘念,刘一沙. 浅谈大数据思维在金融学研究中的运用策略[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0:295+297.

作者简介:章晓渝(1997.10—)女。籍贯:浙江省绍兴人。学历:本科。目前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作者:章晓渝

金融革新研究论文 篇3:

创新与监管:国内金融科技研究述评

摘要:2017年以来,国内金融科技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创新路径、风险特征、监管理念和监管科技等方面。金融科技创新是微观层面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变革,既可能是全新的金融产品,也可能是对传统业务的优化。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效率和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的业务模式,进而影响了金融的風险特征;金融风险产生、传播和暴露方式的变化,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重塑了金融监管的理念;监管科技的出现则为监管理念的落实提供了工具。

关键词:金融科技;金融创新;风险监管;区块链;智能金融

近年来,科技企业持续发力,金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科技行业蓬勃发展。金融科技行业的突飞猛进,伴随着行业风险的集聚。2017年以来,ICO代币滥发、“现金贷”违约增多等行业风险集中引爆,金融科技监管需求愈发迫切。金融科技领域的创新与监管遂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根据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的检索结果,仅2017年,以“金融科技”为主题的文章共有726篇。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2017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目前对于金融科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路径、风险特征、监管理念和监管科技等方面。

一、金融科技的创新路径

金融科技创新是微观层面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变革,既可能是全新的金融产品,也可能是对传统业务的优化。在金融产品革新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备受关注;在对传统业务的优化上,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竞争与合作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金融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提高了金融业务智能化水平,增进了行业效益。“科技将优化产品性能,提升产品价值,并以更为智能的手段淬炼传统金融的所有环节,带来金融‘成本推动’和‘效率拉上’。”[1]金融智能化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务业务门槛,优化金融服务业务流程,拓展业务边界实现长尾收益[1-2]。

目前在金融智能化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是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改变了传统投资顾问行业业务模式,对现行监管框架下以信义义务为核心的投资顾问监管模式提出了极大挑战。首先,智能投顾业务中利益冲突更为复杂。利益冲突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智能投顾与负责保管资产、执行交易指令的经纪——交易商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二,智能投顾公司与负责设计、开发、管理算法的第三方科技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第三,智能投顾公司进行自我交易过程中的利益冲突[3]。其次,智能投顾算法黑箱性特点带来了机会分配操纵的可能。“管理的资产与收取的管理费用成正比,为了吸引投资者将更多的钱放进智能投顾账户,我们有理由怀疑平台会将盈利能力更好的投资组合介绍给账户余额更多的用户,以便给人造成一种账户余额越多收益率越高的错觉,由此吸引相对更多的投资额。”口最后,用户信息安全的脆弱性。智能投顾搜集和利用了海量用户信息。智能投顾机构的工作人员泄漏用户信息的可能性和危害都大大提高。此外,智能投顾业务特定也对现行证券法规则提出了新的挑战。智能投顾机构控制的账户组是否可能被认定为一致行动人[3]?智能投顾算法监管缺陷是否会造成操纵市场等证券违法行为[4]?

(二)区块链与安全金融

区块链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泛,是目前最被看好的金融科技底层技术。IMF认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将资产与负债所有者的所有交易记录进行安全稳固的更新与维护,可以依据参与者需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准入或禁入模式。准入式分布式账本技术允许任何人读取、交易和参与验证,这些开放式的计划如果成功实施,可能会极具破坏性。”[5]

关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许多研究者指出,区块链技术将在支付领域扮演关键角色,特别是在跨境支付中。“传统跨境结算中需要经过多个中间程序,导致跨国交易速度慢、效率低,支付宝等网络支付也存在中心化结构问题,区块链技术可通过简化流程高效完成支付过程,利用区块链技术可构建支付体系底层协议。”[6]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体系可能全面颠覆现有支付系统。“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数字货币比当前的结算体系更加安全。通过促进小额支付,还可以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效率。”[5]互联网金融领域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交易中的信任机制问题,并便利实时监管。“区块链去中心化、信息安全可靠、信任共识的特点,在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的信任获取、系统安全性、创新监管模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7]

此外,个别研究者也提出区块链技术存在的问题,监管者在支持技术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相关问题保持注意。“此外,分布式网络仍然不能进行交互式操作。同时,包括隐私保护、运营成本,运行的速度和透明度仍有待提高。”叫旦是这些问题尚未引起学界普遍关注。

(三)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的竞争和合作

金融科技企业在一些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构成竞争关系,但是双方在诸多领域也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从竞争的角度看,“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从银行业务、银行信用职能、金融消费者和金融竞争格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8]在银行业务上,金融科技如火如茶的发展,造成商业银行存款规模下降,贷款业务受挫,中介业务遭受挤压。在银行信用职能上,金融科技企业在资金供需双方间建立直接联系,并为双方.提供基于自身大数据的信用体系,促使金融脱媒化发展。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被削弱。在金融消费者上,金融科技企业改变了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预期,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对商业银行构成极大的挑战。在竞争格局上,金融科技企业的加人,改变了商业银行间互相竞争的格局,使金融服务提供者间的竞争格局进一步复杂化[8]。此外,金融科技也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产生显著影响。“Fintech的发展初期,通过蚕食商业银行利润、加剧价格竞争、改善技术水平、减少中间费用来增加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随着商业银行自身的调整以及监管的规范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得到有效抑制。Fintech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风险行为影响具有异质性:相对于系统性重要银行而言,非系统性重要银行风险承担能力较为出色。”[9]

虽然商业银行正面临金融科技企业的激烈竞争,但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商业银行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可通过吸收金融科技积极因素,优化自身业务模式及流程,能够在未来金融行业中保持重要地位。“未来银行必须向金融科技和互联网巨头的核心竞争力发起挑战,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提供便捷、贴心的客户体验,同时通过数字化改造逐步将自身转型成为行动敏捷的低成本竞争者,从根本上赢回客户。”[10]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与金融科技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一方面,借鉴金融科技企业的互联网思维,改进传统业务流程,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从而拓宽获客渠道,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另一方面,利用金融科技企业的成熟技术,构建新型业务模式。“商业银行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融合金融服务、消费等功能的全能APP,构建金融生态。”在合作方式上,有研究者指出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参与金融科技企业。“对于具有颠覆性的新兴技术或金融科技公司,银行可通过投资、并购或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获取科技创新……对于需要集中突破某特定产品、服务或者特定功能,银行可通过合作或合资共享金融科技成果……通过设立子公司作为孵化器,培养独立金融科技研发云和应用能力。”[11]

二、金融科技改变金融风险的特征

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机构效率和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金融机构业务模式,进而影响了金融风险的产生、传播和暴露。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外溢性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存在显著差别。

第一,金融科技风险更加具有隐蔽性和传染性。金融科技的发展促使金融机构更广泛地开展混业经营,金融科技创新产品交易结构愈加复杂,层层嵌套、基础资产难以穿透。产品和业务模式的风险隐藏在复杂的交易结构之下难以被发现、确认和评估,也就更加难以被有效的监管。金融科技快速便捷地串联起全世界众多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产品销售、风险控制和风险处置等金融服务全环节。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也跨越地理、时空限制,在不同金融领域,不同金融服务环节快速传播。因此,金融科技时代下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比传统模式更强[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流通将更加顺畅,金融风险的扩散与蔓延也会更加迅速,资本运作方式的复杂链条将影响全世界范围内相关的金融机构。”[13]“Fintech所依托技术的开放性、扩散性和隐蔽性放大了金融外部传染性风险,增加了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使得传统的金融风险更为隐蔽,而黑客攻击、操作失误等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会更加迅速地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14]对于监管者而言,金融科技带来的新挑战是,如何准确认定一项金融产品或业务背后多个合作主体者的法律责任和风险责任,并使责任主体能够受到相应的监管约束,从而使其自始至终对自身行为承担足够的责任。”[5]

第二,金融安全问题更加突出。金融科技紧紧依托互联网技术,搜集和利用海量数据,这对数据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科技依赖于数据,而且金融科技巨头产生和积累了巨量数据,形成了数据垄断,这样会导致数据资源滥用,例如窃取、篡改、非法贩卖等。另外,一旦数据中混杂了虚假的信息,可能导致错误的风控措施、决策判断,进而引发金融市场风险。”[12]互联网是金融科技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数据和信息的传递需要依赖互联网。而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创新都不属于金融基础设施,自身风险防控和网络安全建设等级不高。金融科技领域网络安全问题愈发严峻。金融科技在运作的过程中,需要搜集和利用用户大量个人信息,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加突出。如何在兼顾安全和效益的基础上,妥善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12]。

第三,金融科技的结构性风险。由于诸多原因,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难以有效满足全部需求。在普惠金融视角下,金融科技企业借助新兴科技向长尾人群精确供给金融服务。但是因为目标人群自身风险较高,金融科技行业风险也显著高于传统金融机构。同时,由于监管滞后,许多不具备资质的企业一拥而上,导致行业泥沙俱下。“Fintech在降低门槛、放大金融市场功能的同时,容易引起‘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使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降低,从而放大金融的顺周期性。”[14]此外,金融科技创新高度依赖技术。而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可能尚需时日,过度依赖技术创新可能加剧行业潜在风险。

三、金融科技带来的监管理念转变

金融风险产生、传播和暴露方式的转变,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金融监管模式的革新,首先需要重塑监管理念。“金融监管将迈向新的发展范式。金融科技监管应从‘命令——控制型监管’转向‘调适性监管”要注重规则监管与原则监管的相机适用,同时需要加强包容性监管和监管国际协调的力度。”[15]传统“命令一刊空制型监管”模式,以具体规则为基础,为金融机构的行为划定了边界。与民法“法无禁止则自由”的理念有所差异,金融机构仅可在法律划定的范围内行为。监管机构通过预先划定边界,设立标准行为框架,并不断发布命令界定行为是否越界的方式进行监管。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对传统金融模式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然而,金融科技领域的业务模式尚不确定,且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此外,金融科技创新也需要监管者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监管模式必须转变成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相协调的“調适性监管”模式。“监管思维须从‘命令——控制型监管’转向‘调适性监管”应将监管的重点置于调适性监管,同时,应根据企业的风险水平实施多方法、分层式监管……监管对象应遵守的监管义务并非一成不变,需依据其规模大小、从事业务种类的不同而变化。”[15]

另外一些研究者指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监管更侧重于财务指标的监管,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要更加重视其科技属性。首先,要充分关注企业信息系统的科学性、安全性,明确信息科技系统建设的披露标准,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做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监测。其次,要充分关注科技投人对于经营行为的影响,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明确的审慎经营行为标准,提出具体的审慎经营行为要求。此外,还要充分关注互联网金融企业从业人员的金融专业化水平[16]。

从全球金融科技的监管现状看,目前在国家层面,各国监管措施各异,缺乏统一标准和框架;在国际层面,国际组织已着手调研,并推出了初步的评估框架。金融科技跨境产业趋势已经显现,但监管合作应对不足[17]。但是,金融科技是否已发展到足以动摇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程度?部分研究者持保留意见。IMF课题组认为,“截至目前,金融科技给予各方的观察周期还比较短,全球监管者还在谨慎观察和跟踪了解金融科技的发展进程和趋势。这其中是否会真正产生颠覆式的商业模式和对金融业务本质风险的彻底改变,仍有待观察。在形成有意义的判断之前,大部分国家的监管者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的监管状态,不轻易改变自身的监管规则和监管方式,以免对现有正常的金融秩序产生不必要的政策扰动。”[5]

四、监管科技引领金融监管革新

监管科技是金融科技创新扩散到金融监管领域的产物。如前所述,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模式的颠覆是全面性的、根本性的。仅变革监管理念和监管框架,如果没有适当的监管工具,则金融科技监管目标亦无法全面落实。监管科技的出现与运用为科学监管金融科技创造了必要条件。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对监管科技的定义尚未取得共识。一般认为,监管科技是有助于高效达成监管、合规要求的一类技术应用。监管科技可以从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监管机构应用新技术为金融创新行为制定监管标准,规避监管套利,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二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技术提升自身风险管理和合规经营能力,进而满足监管和业务发展要求。”至于监管科技的价值,有研究者认为,金融科技是一种“破坏性创新”,相应的要求监管者必须善于识别金融科技创造的新产品或价值的“改变”,敏锐捕捉具有高度指示效应的“替代性潜力”,预见替代性变化的“结构性冲击”,监管科技成为了最佳选择[18]。

在监管科技对金融监管的作用上,大部分研究者较为乐观,认为监管科技将重塑金融监管体系,因此应当紧紧依托监管科技革新金融监管体系。“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建立起金融合规、场景依托和技术驱动三位一体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突出监管科技在金融监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金融监管进行重构。”[13]但是,一部分研究者对此持谨慎态度,认为监管科技还有主要诸多难题需要破解。“总体来说,当前RegTech发展瓶颈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有关信息技术的新监管规定加大机构合规难度;二是数据定义差异给数据整合带来困难;三是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对接工作效率不高;四是金融市场违规监察的协调机制不畅通。”[19]

与监管科技紧密相关的是监管沙箱。监管沙箱是一种创新型监管模式,融合了原则监管和规则监管相协调的包容性监管理念,并力图实现鼓励创新、保护金融消费者和维护金融稳定的监管目标。监管沙箱最早由英国监管机构提出,并付诸实施。目前已在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得到推广。“监管沙箱提供一个不受当下金融监管体制监管的‘安全港’,在这个微型的真实市场内,准入的公司可在其中對自身的金融创新产品、服务和模式等进行试验,及时发现该金融创新的缺陷与风险,继而寻求解决方案。同时,监管者也可通过此测试展开风险评估,决定是否允许该金融创新正式进入市场推广,是否需要调整甚至改变金融监管规则。”[20]

研究者对监管沙箱的运作机制和制度价值投入了极大关注,梳理了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监管沙箱的运作模式以及实施效果[14-20-21-22-23]。大多数研究者呼吁我国借鉴监管沙盒制度,并应用于监管我国监管金融科技创新。“将金融科技创新纳入监管沙盒内进行监管是解决我国金融科技,包括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技术途径。”[21]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引入监管沙箱应该慎重,必须做好“本土化”,使其融人我国的监管体系。“在是否建立“中国版”监管沙箱的问题上,我们当然不能简单地持‘别人有,我们也必须有’的心态,过去因盲目地照抄照搬引致的教训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并不少见……以监管沙箱引入为契机,将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构地位和权力予以‘实化’,由其负责监管沙箱的具体实施,此举亦可为金融监管机构的下一步改革投石问路……在具体的专业制度架构设计上,监管层可据自身的监管经验和专业知识,对域外经验加以吸纳,并结合国情使其本土化。”[20]

结语

如果把2013年看作互联网金融的元年,2017年看做金融科技勃兴的起点,从互联网金融走向金融科技,也只走过了短短的5年时间。但期间所掀起的金融变革巨浪却让所有人都不容忽视。当普通人安然享受移动支付的便捷和在互联网货币基金中接受理财启蒙,又惊骇于、租宝”的血本无归和隐私泄露的隐忧时,研究者则需要以更超然、更客观、更前瞻的姿态来看待一切。对金融科技的理沦研究,特别是其中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要努力做到与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步。唯有如此,才能让工具饭依于某种向善的价值。从近两年对于金融科技的研究成果看,创新路径研究更注重对金融科技的事实描述,风险特征研究则致力于揭示金融科技的本质属性,监管理念研究是推动金融科技走向规范的探索,监管科技研究则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善治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杨彦宁.金融科技驱动下的金融智能化发展研究[J].求索,2017(9):53-59.

[2]裘映.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广阔蓝海.现代商业[J].2017(13):110-111.

[3]李文莉,杨玥捷.智能投顾的法律风险及监管建议[J].法学,2017(8):15-26.

[4]李苗苗,王亮.智能投顾:优势、障碍与破解对策[J].南方金融,2017(12):76-81.

[5]IMF课题组,李丽丽I译].金融科技、监管框架与金融服务业的变革[J].新金融,2017(10):8-14.

[6]孙国茂.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金融领域应用研究[J].理论学刊,2017(2):58-67.

[7]赵增奎.以区块链技术推动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7(11):112-117.

[8]王娜,王在全.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7):24-26.

[9]汪可,吴青,李计.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7(6):100-104.

[10]麦肯锡咨询公司.为争夺客户而战:传统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J].新金融,2017(1):37-44.

[11]程华,蔡昌达.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策略[J].银行,2017(9):132-133.

[12]蔚赵春,徐剑刚.监管科技RegTech的理论框架及发展应对[J].上海金融,2017(10):63-69.

[13]杨东.防范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风险[J].红旗文稿,2017(16)23-25.

[14]李仁真,申晨.Fintech监管的制度创新与改革[J].湖北社会科学,2017(6):156-163.

[15]杨松,张永亮.金融科技监管的路径转换与中国选择[J].法学,2017(5):3-8.

[16]娄飞鹏.互联网金融监管更应关注其科技属性[J].清华金融评论,2016(5):93-96.

[17]廖岷.全球金融科技监管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新金融,2016(10):12-16.

[18]许多奇.金融科技的“破坏性创新”本质与监管科技新思路[J].东方法学,2018(2):4-13.

[19]曹硕.RegTech:金融科技服务合规监管的新趋势[J].證券市场导报,2017(6):1.

[20]柴瑞娟.管沙箱的域外经验及其启示[J].法学,2017(8):27-40.

[21]尹海员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沙盒”模式探析与启示[J].兰州学刊,2017(9):167-175.

[22]毕夫.全球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的新革命[J].对外经贸实务,2017(9):92-95.

[23]吴凌翔.金融监管沙箱试验及其法律规制国际比较与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7(10):44-51.

作者:杨文尧天 何海锋

上一篇:毕业致谢辞论文下一篇:小微工业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