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职称申报建议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经常关注教师的合理需求,促进教师把个人目标和学校的整体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评审职称申报建议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评审职称申报建议论文 篇1:

在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中推行“无纸化”的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纸化”办公已经受到较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作者提出了在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中推行高度信息化的“无纸化”工作模式的设想,并阐述了奖励工作“无纸化”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推行“无纸化”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建议,为目前采取相对传统方式开展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设奖单位引入信息化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成果;奖励;无纸化办公

0引言

科技成果奖励是中国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对激发科技人员创造热情、激励全社会科技创新、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目前科技成果奖励主要包括国家科技奖励、省部级科技奖励和社会力量奖励等3种类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3类奖励中,社会力量奖励数量最庞大,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4月,登记备案的社会力量奖励多达237项。

国内各科技成果奖励设奖单位对各自奖励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设奖单位奖励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较高,建立了科技成果申报、推荐、评审和奖励信息化系统,管理较为规范、高效。比如国内层次最高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该奖的申报、推荐、评审以及行业咨询等工作较大程度依托于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制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该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申报者、推荐者以及评审专家,同时也便于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对成果奖励工作进行日常管理。但像国家科技奖这样,建立了奖励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的科技奖励在国内并不多,主要以政府奖为主。绝大部分科技成果奖励,特别是社会力量奖,未建立评审系统,奖励工作信息化水平较低,奖励工作还是采取离线填写电子申报书,打印后直接将纸质申报书提交到设奖单位,再邀请专家对纸质申报书进行评审这一种相对传统的方式。信息化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纸化”办公已经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笔者探索在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全程推行“无纸化”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将信息技术引入科技成果奖励工作,为目前依然采取相对传统的方式开展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设奖单位引入信息化改革提供参考。

1传统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模式存在的弊端

中国的一些科技成果奖励,特别是社会力量奖,奖励工作还是以传统纸质文档为载体,这种科技成果奖励评审和管理工作模式存在诸多弊端。

(1)造成铺张浪费。传统的申报书以纸张为载体,一个成果的申报书往往有几十页甚至上百页,通常还需印制好几本,在对获奖成果进行奖励时,也需要印制大量纸质奖励证书,带来纸张的浪费,同时在申报材料寄送时,往往通过快递寄送,一些申报单位担心申报材料寄送丢失往往派员亲自将材料送至奖励办公室,造成大量差旅费、快递费等办公费用的浪费。

(2)工作效率低下。为给评审专家留下好印象,申报单位往往浪费大量的精力在申报书的外观设计与装订上,同时,申报材料从申报单位寄送到推荐单位,再从推荐单位寄送到奖励办公室,奖励办公室还需寄送给专家进行评审,整个过程下来,耗费较长时间,工作效率较为低下。

(3)审查工作量较大。按照奖励工作程序,一般需要由推荐单位和资格审查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资格审查,要反复翻阅各项成果的纸质申报书,工作量较大。

(4)不便对成果申报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及分析。对成果申报情况以及成果获奖情况有关信息进行统计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有助于奖励办公室合理地调整申报政策。当申报成果较多时,如没有引入信息化手段进行统计,采用人工方法统计信息将费时费力,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障。

2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无纸化”的设想

2.1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全程“无纸化”

“无纸化”在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涵盖从成果申报环节,到推荐环节,再到资格审查、网络评审、会议终审以及奖励各个环节的整个流程。不同科技成果申报推荐和评审流程有所区别,下面以笔者认为较为规范的“信息发布-申报-推荐——资格审查-初审-终审-产生获奖成果-奖励”工作模式为例,说明如何在成果奖励全程推行“无纸化”模式。

2.1.1信息发布工作“无纸化”奖励办公室以电子文档的形式通过科技成果奖励系统、有关网站、电子邮箱等途径公布申报通知、评审标准、有关要求等文件。申报通知等需要加盖设奖单位公章的文件,可以以扫描后的电子版本形式上传挂网。

2.1.2申报工作“无纸化”由奖励办公室分配申报单位登陆奖励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申报人凭用户名和密码通过互联网进入科技成果奖励系统后,即可在系统中填写申报书。申报书由主件和附件2个部分组成,主件可直接在系统中进行填写,附件主要是成果相关获奖证书、鉴定意见、验收报告、查新报告、论文专著等证明材料,证明材料可以扫描原件后上传电子版本。所有申报信息填写完毕后,申报人点击提交,系统自动将申报书提交到推荐单位。

2.1.3推荐工作“无纸化”申报材料提交到推荐单位后,推荐单位凭奖励办公室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科技成果奖励系统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把关,对于材料提供齐全,资格审查合格的材料,方可予以推荐,并在系统中填写推荐意见,上传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扫描件。对于不合格的材料,推荐单位可直接在系统中将材料退回到申报单位,并要求申报单位进行修改。

2.1.4评审工作“无纸化”推荐意见、推荐函、申报材料由推荐单位推荐提交到奖励办公室后,奖励工作进入评审工作阶段。评审工作主要分为资格审查、网络初评和终审答辩等3个阶段。奖励办公室首先将所有的申报成果在系统中按照学科属性进行分类,再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在系统中对申报材料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合格的项目,方可进入网络初评阶段,出现资格审查问题的成果可酌情直接淘汰或返回修改。进入网络初评阶段后,邀请网评专家在系统中对成果进行在线网络评审,对申报成果进行量化打分。奖励办公室按一定的比例选取网评得分高的成果进入终审答辩评审。在终审答辩阶段,无需将专家集中到一处,申报人需通过申报系统中的视频答辩功能进行在线视频答辩,专家可在线对答辩情况进行讨论,随后利用系统中的投票功能对成果进行投票,投票系统可自动统计得票数,并根据得票数按比例自动产生拟授奖的成果。在评审的各个阶段,评审系统均能够根据成果属性等要素随机在专家库中挑选专家。专家对成果进行评审时,只能查看与成果有关的技术资料,有关申报人和申报单位的信息均被屏蔽,最大程度做到对成果进行盲评,保证评审的公平性。

2.1.5奖励工作“无纸化”通过评审产生拟授奖的成果后,设奖单位不再发放纸质的奖励证书,由电子文档的形式代替纸质获奖证书。获奖单位和获奖者可直接在系统中下载带有防伪标识的电子获奖证书。

2.1.6公示的“无纸化”在申报单位将材料提交到推荐单位之前、推荐单位将材料提交到奖励办公室之前、奖励办公室接收到所有申报材料之后以及经过评审产生了拟授奖的成果等几个时间节点,均需对申报材料进行公示,公示工作同样可以实现“无纸化”,可直接将申报材料的主要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单位的有关网站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2.2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申报、推荐、评审和奖励系统

在“无纸化”成果奖励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技术层面的工作无疑是建立一个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农业科技成果申报、推荐、评审和奖励系统。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奖励是一项由申报单位、推荐单位、评审专家和奖励办公室4方参与的工作,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应该包含申报单位用户、推荐单位用户、评审专家用户、奖励办公室用户等4类用户角色(图1)。

奖励办公室用户的功能相对全面,侧重于对整个奖励工作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其主要权限和功能应该包括发布科技成果奖励申报信息、设置奖励申报起止日期、添加修改删除推荐单位、分配推荐单位推荐指标、查重功能(将申报成果与曾经获奖成果数据进行比对,查看是否有重复报奖的情况)、成果在线分组、随机挑选评审专家、批量生成申报单位、推荐单位、专家等用户的账号密码、评审过程监控与管理、自动生成电子获奖证书、评审结果和有关数据导出等功能。申报单位用户具有的主要权限包括在线填写申报书、上传电子附件、预览申报书、提交申报书、在线进行终审答辩等。推荐单位用户具有的主要权限是在线审核申报材料、将成果申报书提交推荐到奖励办公室或退回申报单位对申报书进行修改。评审专家用户具有的主要权限是在线审核申报材料、提交评审结果,包括资格审查是否合格、网评时对成果打分并提交文字意见等。在终审答辩环节时,系统应该具备能够将申报者的演示文稿(PPT)、实时的答辩视频音频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专家一方,专家可以通过网络看到答辩图像、听到答辩声音,同时也可以向答辩者进行提问等功能。

2.3建立奖励工作信息交流系统

在农业科技成果申报、推荐、评审和奖励期间,参与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各方时常需要进行信息沟通和传递,如奖励办公室向推荐单位、申报单位、评审专家下发通知,申报单位、推荐单位和评审专家向奖励办公室进行业务咨询,终审答辩期间专家之间对答辩情况进行讨论等。基于此需求,还需要设计基于计算机和手机客户端的交流系统,如将短信群发系统、邮件群发系统与评审奖励系统进行连接,通过此信息交流系统,科技成果奖励参与各方可实现信息的便捷、高效传送。

3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无纸化”的重要意义

与传统以纸张为载体的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模式相比,高度信息化的“无纸化”农业科技成果奖励评审工作模式优势明显,推行“无纸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提升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效率

从申报环节到推荐环节,再到评审环节,申报材料均在网络系统上提交,无需装订提交纸质材料,推荐单位能在系统中直观对申报材料进行操作,专家进行资格审查和网络评审时,也只需在网上查看,无需大量翻阅纸质评审材料。同时,不用将评审专家集中在一起,减少专家舟车劳顿。

3.2增强奖励工作公平性、公开性

由于不再把专家集中到同一地点,而是随机邀请更多的专家在不同地点进行独立评价,防止了互相商量、通气,或者个别专家误导、暗示而造成的人为干扰和误差。同时,不会出现申报者违规到专家集中地游说评委、询问评审信息等干扰评审的活动。申报材料也能够方便、及时地在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

3.3提升评审工作的准确性

专家在线进行评审时候,能够方便调取被评审资料,所有材料能直观地“晒”在评审专家的眼皮底下,各项成果申报书中有关技术材料和数据能直观进行对比,便于专家进行纵向比较,判断成果优劣。

3.4便于奖励办公室对成果进行管理

申报系统能够帮助奖励办公室快速、准确地统计和分析申报人专业情况、年龄情况、职称情况、区域分布以及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申报推荐成功率等信息,有助于及时、合理地调整申报政策、总结奖励工作等。

3.5顺应建立节能环保型社会的号召

全程“无纸化”操作能够极大节省纸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4推行“无纸化”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无纸化”是一项改革,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任何改革都是一把双刃剑,推行农业成果奖励工作“无纸化”探索同样如此,在带来高效、便捷的同时,同样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

4.1可能存在的系统技术与数据安全性的问题

奖励工作“无纸化”是信息技术与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结合,如果信息技术不能够支撑评审奖励工作,推行“无纸化”也会面临较大的难题。如科技成果奖励评审系统与计算机浏览器兼容性不够,很多低版本浏览器不能使用系统,必须使用指定的浏览器才行;系统稳定性得不到保障,进而在评审期间出现系统崩溃的现象。同时,在评审过程中,信息保密与网络安全息息相关,系统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出现泄密等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奖励办公室和技术支持单位在设定奖励流程、设计奖励系统之前要充分考虑和论证。设计系统时,要加强技术研究,根据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对保密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设计出更加适合申报单位、推荐单位、评审专家和奖励办公室工作人员操作的系统。技术支持单位在科技成果奖励评审全程中予以技术保障,随时根据出现的问题和奖励办公室的要求改进和完善系统。

4.2可能存在的伪造电子申报材料的问题

推行“无纸化”后,在申报环节,申报人无需再附上申报书附件证明材料的纸质原件,只需在系统中上传相关证明材料如获奖证书、鉴定意见、验收报告、查新报告、论文专著等原件的扫描件即可,可能会存在部分申报者心存侥幸、伪造电子版申报材料的情况。同时,在奖励环节,对获奖人员和单位,不再发放纸质的奖励证书,而是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的奖励证书,也可能出现伪造电子获奖证书的情况。对此,一是要强化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的责任意识,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在提交材料前必须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并在申报书中明确注明已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了核实,愿意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申报单位和推荐单位在登录网络申报系统后,必须首先签署遵守科技成果奖励纪律、保证材料真实性的承诺书后,方可对申报材料进行申报和推荐。二是建立严格的公示制度,在申报单位将材料提交到推荐单位之前、推荐单位将材料提交到奖励办公室之前、奖励办公室接收到申报材料之后以及经过评审产生了拟授奖的成果后这4个时间点,分别由申报单位、推荐单位和奖励办公室将有关信息面向社会广泛公示,除涉密内容外,申报材料的主要内容均需进行公示,广泛接收社会监督。三是强化技术措施,如在电子获奖证书上,可以加入用于验真的防伪二维码,用相关软件“扫一扫”功能即可判定获奖证书真伪。四是建立诚信惩罚制度,出现伪造申报书、伪造电子获奖证书等情况,科技成果奖励设奖单位应向社会公布,取消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对于把关不严的推荐单位,减少推荐单位推荐名额,情节严重的取消推荐资格。

4.3可能存在的工作人员不熟悉网络系统的问题

推行“无纸化”后,奖励工作较大程度地依赖网络系统,可能会出现部分申报单位、推荐单位负责同志或者评审专家,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存在计算机操作有困难的情况。对此,在推行“无纸化”工作前,应该对有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设立系统技术支持热线电话,随时解答有关问题。

4.4可能存在的奖励材料归档难的问题

申报过程实现“无纸化”后,有关材料的归档无法以传统的纸质卷宗进行保存,可以以光盘等电子载体对奖励材料进行保存。

4.5可能存在的对奖励工作“无纸化”误解的问题

推进“无纸化”后,可能会有同志认为“无纸化”只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噱头。在现实中,他们因为对繁琐的传统奖励工作模式轻车熟路,所以对作为新鲜事物的“无纸化”充满不信任感。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普及力度,努力从思想源头上改变对“无纸化”的偏见。

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全程“无纸化”在流程和技术层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需要指出的是,“无纸化”并非是在农业科技奖励全程中完全不需要纸张,需以纸张为载体又没有较好替代方法的环节,该保留的也需保留。另外,要推行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无纸化”,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进行完善,现行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中不合理的制度设计也要进行调整,才能真正全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奖励“无纸化”工作。推进“无纸化”是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的一次改革,这在一定程度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但改革就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面对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浪潮,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模式自身改革的内在需求,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奖励工作全程“无纸化”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作者:杨韵龙 周宪龙 夏旭

评审职称申报建议论文 篇2:

浅谈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学校应该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经常关注教师的合理需求,促进教师把个人目标和学校的整体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有两个层面,分别是学校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文章主要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的角度思考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二级学院;师资管理;问题;建议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行政秘书承担二级学院师资管理的工作任务,主要内容有:负责本学院教职工的考勤工作;外出培训、企业实践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新教师岗前培训、帮带、聘用、评定材料收集工作;职称申报及岗位聘任等汇总、初审工作;协助做好教学质量考核、年度考核、各类评优、二级督导、绩效考核工作量的统计与核算工作等。本文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工作人员的角度指出师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结构方面

目前的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多,高职称高层次人才少,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少,内功较浅,师资结构存在问题。近年来,由于二级学院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对师资需求明显增加,若想在短时间内招聘到实践经验丰富且符合招聘要求的教师或引进高层次人才(正高、教授)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新引进的教师中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实践经验。

新教师的引进解决了师资缺口问题,但是二级学院培养年轻新教师的压力较大。

(二)培训方面

年轻教师由于教学工作任务重,难以抽出时间外出参加培训;中年教师由于要照顾孩子,辅导孩子的学习,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年龄大的教师冲劲不足,外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

(三)科研、职称申报方面

部分教师科研能力薄弱,钻研精神不够,做课题的积极性不高,各类大赛获奖情况少,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一般,高级职称申报困难。

二、提高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层面

1.明确二级学院师资管理思路,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必须堅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将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结合,将教师的个性发展与专业特色发展结合,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二级学院的发展规划结合,将和谐的工作氛围营造与二级学院的文化建设结合,努力让全体教师拥有轻松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同时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精神引领和专业引导;努力让全体教师在学校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全心全意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努力。此外,二级学院还需想方设法地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多种渠道招聘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明确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努力方向,提升服务满意度

(1)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工作人员若想要做好师资管理工作,不仅要具备服务意识,而且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学校的各类文件精神、要求。应该熟悉的文件有《教职工考勤管理规定》《新教师入职培养管理暂行办法》《教师赴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双师”教师认定暂行办法》《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选聘管理暂行办法》《教师专业技术条件》《实验技术人员资格条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教育管理研究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人事代理人员招聘考核试行办法》《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等。另外,工作人员要通过刻苦钻研各类文件精神、管理方法来提高师资管理能力,熟练地解答教师提出的各类问题,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困惑或办理一些事务;同时要高效地完成各项师资材料的初审工作,从而提高服务的满意度。

(2)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学会制作在线表格、问卷星等,同时为学校的OA流程优化提出一些合理建议。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师资管理更加规范,而且可以使教师更加便捷地进行各类申报;同时也便于教师随时随地查看信息,便于学校管理层掌握实时数据,及时发现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明方向。

(3)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非常清楚本学院的师资情况,如各专业的师生比、教师的基础信息(学历、学位、职称、入职年月,是否为“双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已参加培训情况等),以此来快速判断哪些培训哪些教师须参加、哪些认定哪些教师须申报。由于有些教师教学任务繁忙,院内通知可能未及时查看,二级学院师资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提醒其报名和申报,并汇总、收集初审材料。除此之外,还应该进行过程管理,提醒相关教师什么时间点必须完成什么任务。

(二)高职院校学校师资管理层面

1.优化学校人事管理OA流程

(1)目前考勤系统中的外出、出差、请假流程若只需部门领导审批会流转至二级学院考勤员处备案,但是需校领导审批的考勤流程不会流转至二级学院考勤员处备案,这就导致考勤员不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本学院教师的出勤情况,不便于其协助领导或其他教师安排或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建议高职院校优化考勤流程,所有考勤流程都流转至二级学院考勤员处备案。

(2)建议增加培训、挂职锻炼、传帮带、“双师型”教师认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骨干教师申报等OA流程,要求各类支撑材料扫描后上传至系统中。流程流转既提高了领导、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便于资料的存储及查找。寒暑假时,由于很多教师回老家(外地 ),通过流程进行培训申报,既省时又省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若需纸质存档或提交纸质稿,则可待流程流转结束后打印相关表格。

2.优化学校招聘要求、拓宽招聘渠道

近年来,新进教师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他们虽然有硕士学历学位、科研成果,且笔试、专业技能测试、试讲、面试成绩都相当优秀,但是缺乏教学经验、实践经验。院校应该争取从企事业单位或其他高校引进符合招聘要求的行业一线专家(“知识+技能”型人才)或高层次人才(正高、教授),加快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完善学校培训制度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会不断加快,终身学习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应该覆盖全体教职工,为每一类人员的成长提供培训保障。其中,也应重视师资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师资管理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了解各类文件的精神与要求;同时让其加强与兄弟院校或校内同岗位人员的交流,相互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新管理理念。把职称与教师的收入待遇直接挂钩,所有教职工就会很重视职称申报工作。而行政秘书则要承担职称申报的初审工作任务,这就要求行政秘书具备专业的初审能力,非常清楚地了解职称申报的各项要求,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引导教师完善职称申报材料。由此可见,职称申报初审工作应列为二级学院行政秘书的重点培训内容之一。

(2)拓展培训方式,重视培训成果的应用。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重,而外出培训、赴企业挂职锻炼会使院校原本不足的师资显得更紧张,从而使新教师的工作压力更大。拓展培训内容,积极探索灵活自主的培训方式,如線上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网络课程、寒暑假培训等,有利于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此外,考虑到年轻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联系少,院校校企合作办公室或二级学院领导应该积极与行业内的一级企业或深度校企合作单位洽谈,为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提供组织与保障。教师通过赴企业挂职锻炼能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实践教学能力,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院校培训制度时还应该重视培训考核,这既有利于引导教师重视培训过程,也有利于引导教师将培训成果应用到教学、科研中,从而真正达到参加培训的目的。

4.完善学校职称评审体系

职称评审核定岗位指标有限,教师竞争压力大,这就要求院校必须完善职称评审体系。职称评审体系主要由评审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审程序、评审监督等环节构成,每一环节都应邀请评审专家、教师代表研讨论证,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此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职称评审不应过分注重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而忽视教学质量和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5.完善学校绩效考核制度

院校应该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座谈会或采用问卷星的形式深入了解全体教师对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兄弟院校师资管理专家或教职工代表分析、研讨论证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收入、职称、福利等挂钩,并为全体教师详细解读院校绩效考核制度,促使全体教师对照标准开展工作;同时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进行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指导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肖敏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视角下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62-65.

[2]孙彬彬.浅析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效力提升[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90-93.

作者:王瑜洲

评审职称申报建议论文 篇3:

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申报评审现状分析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4年8月印发通知(豫人社职称〔2014〕11号),发布了《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作为全省申报评审中小学职称的纲领性文件,《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首次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也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并制定了正高级教师的水平评价标准,对申报教师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对申报人员的能力、经历和工作业绩提出详细要求。2018年8月,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又出台了《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豫人社办〔2018〕95号)。

《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水平评价标准》2014年出台后,接下来的两年并没有组织开展正高级教师的申报评审工作。直到2016年,这项工作才正式开始进行,当年有71人通过评审,成为河南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随后,2017年有60人通过评审,2018年有86人通过评审,2019年有101人通过评审,2020年有119人通过评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437人通过评审成为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综合5年来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申报评审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申报指标多,申报人员少

与中小学一级教师和中小学高级教师申报人员多、申报指标严重不足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指标远远多于申报人数。如2018年教育部批准我省正高级教师指标261个,在此基础上上浮20%差额推荐符合条件的教师,也就是说申报指标是313个,但当年申报的只有126人,通过86人,通过率68.3%。2019年,我省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指标是353人,但申报的只有145人,通过101人,通过率69.7%。2020年,我省正高级教师的申报指标是383人,但申报的只有178人,通过119人,通过率66.9%。

造成申报人员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的业绩条件要求较高,绝大部分申报教师不具备标准所要求的业绩条件。虽然2018年对这个标准进行修订时降低了部分要求,但对于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来说仍然过高。比如评价标准要求申报教师要取得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而省级优质课每年至多举行一次,全省能够获得一等奖的名额很少,各地能够获得一等奖的教师更少。再比如,要求申报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则2篇少则1篇。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数量有限,面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更少,教师的论文很难达到在这类期刊发表的水平,面向个别学科的核心期刊本身就少,所以也限制了绝大部分教师的申报。还比如标准要求申报教师主持并完成省级教科研课题1项,并获省一等奖。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与的课题主要由省基础教研室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立项审批,各地课题数量非常有限,各地申报课题的名额很少,基层教师很少有机会主持省级课题研究。

申报人员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正高级教师的评价标准出台晚,很多基层教师对标准并不了解。已经取得副高级职称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大多没有再准备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业绩条件,而这些条件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创造的。

二、各地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数量差别大,地域分布不平衡

在全省各地通过评审的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中,郑州最多,达83人,占19.0%;省直单位达45人,占10.3%;然后是信阳35人、洛阳31人、濮阳27人;评审通过较少的鹤壁、漯河、平顶山和济源,分别是8人、8人、7人、6人;其他几个省辖市分别是,南阳25人、开封24人、许昌24人、商丘21人、新乡21人、驻马店20人、安阳18人、周口13人、焦作11人、三门峡10人。

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省会郑州优势明显,郑州市和省直中小学(幼儿园)及二级机构的正高级教师总数达128人,占全省通过评审总数的近30%,排名前三的郑州(含省直)、信阳、洛阳,正高级教师总数占比达到44.4%;而剩下的15个省辖市(含济源)加起来占比仅为55.6%。这说明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各地师资水平的差异明显。当然,排在后几名的如平顶山、济源,大多是因为人口数量较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总量也相对较少,因此正高级教师少。但也有个别省辖市人口占全省前几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总量很大,但申报和通过评审的正高级教师却很少,值得当地教育部门深思。

还值得一提的是,信阳市和濮阳市在正高级教师的申报评审中表现亮眼。信阳市人口在全省占第7位,但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数量却占到全省第2名,仅次于省会郑州。濮阳市的人口只有300多万人,在全省占到第13位,但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数量却占到全省第4名。这两个市中小学(幼儿园)的数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数量与很多省辖市都无法相比,但通过评审的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在数量上优势明显,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三、不同学段和学科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分布不均

在取得正高级职称的341个中小学教师中,中学(含初中、高中、职高或职专)为274人,小学为67人,中学正高级教师通过评审的数量明显高于小学。这主要是由于在原来的职称评审政策下,中学副高级教师的数量远远高于小学,所以在申报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上也呈现出中学多于小学的特点。但可以预见的是,小学数量多,新的职称政策提高了小学教师申报副高级职称的比例,随后几年申报正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人数会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正高级职称各个专业中,通过最多的学科是教育管理,这个专业有108人通过评审,占通过总人数的24.7%。这符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的中小学校长(园长)申报比例不超过25%的规定,同时说明河南省中小学校长(园长)的总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是比较高的,教育管理队伍集中了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人才。

其他通过评审的329个正高级教师分布在另外20个学科。通过最多的是中学语文,有77名教师通过,远远高于第二位的中学数学的37名教师。在通过评审的小学教师中,语文学科也优势明显。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评审34人,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评审的只有13人,其他通过人数较多的学科为物理、政治、化学,通过人数分别为25人、24人、23人。英语学科通过的只有19人,且全部为中学英语教师,生物、地理、幼儿教育通过人数分别为13人、12人、10人,其他如历史、思想品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通过人数都为个位数。

四、建议

从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职称的评审情况看,5年时间共有437人通过评审,每年平均不到100人,与同样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卫生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相比,全省每年通过的主任医师(正高级)远远高于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比如2020年,当年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通过119人,是开始评审5年以来通过人数最多的一年;而当年全省主任医师(正高级)通过的人数为1434人。况且,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庞大,非卫生系列参评人员可比,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评审的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我建议:

1.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正高级职称的申报比例,特别是降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难度,调动全省中小学教师从教的积极性,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2.调整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的评价标准,降低过高的业绩要求。鉴于每年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正高级教师评审时申报人数远远低于国家核定指标数的实际,应该重新制订或适度降低原有的评价标准,让更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有资格正常申报正高级职称;

3.调整对优质课的等级和论文发表期刊的要求,评审时更注重中小学(幼兒园)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实绩,让更多的教师可以通过努力达到正高级教师的标准和要求;

4.加大对基层一线教师的倾斜力度,对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制订符合实际的评价标准,引导他们成为扎根一线的教育家型教师;

5.建立正高级教师评审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动态机制、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真正起到引领教育方向、促进教师成长、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作者:孙群杰

上一篇:中考英语写作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小城市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