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事哲学分析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当前士官任职培训研究中缺乏从知识论角度对相关课程及教学进行系统分析。针对士官任职培训中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问题,本文从知识论视角对士官任职培训课程知识结构展开理性分析,尝试寻找不同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规范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升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理性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心事哲学分析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事哲学分析研究论文 篇1:

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春贺词多模态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张德禄的“多模态分析综合框架”,分析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春贺词多模态特征。2018年新春贺词以事实说话,句子短小,朴实有力;擅长用典,富有哲理;语调平稳,语气亲切温和;语言、声音及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及手势互相配合,达到交际目的。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春贺词 多模态

1.引言

人类交际是由多种模态共同完成的,包括语言、图像、声音、颜色和音乐等,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进行交际的多元渠道和媒介,语言和其他符号资源在其中共同存在,一起建构意义[1,2,3,4]。“多模态话语”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由Kress & van Leeuwen[5]提出,研究使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元意义体现元素,关注非语言资源,话语研究更加充分和全面[6],突破以往研究仅限于语言这一单一类型的局面,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7]。本文依据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对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2018年新春贺词做多模态分析,分析其语言特征及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2.理论框架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式的基础[8],张德禄结合Lim[9]在研究图画与语言形成的多模态话语时提供的综合性多符号模式框架,提出了由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组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受意识形态的支配和体裁系统的制约,讲话者要根据具体的情景语境和交际目的选择所表达的意义,并以合适的模态及其体裁结构体现出来。所选择的意义可以由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体现。在系统选择中,关键因素是利用不同模态之间的关系,使不同的模态相互配合,从而构建动态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因为不同的模态体现的意义属于同一个交际事件,需要整合为一体才具有交际意义。模态之间的关系往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与交际事件进程密切相关的不同关系。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这种动态性的图文及话语与动画的关系。

3.研究方法

3.1语料

语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2018年的新春贺词。全文46句,1565个字,时长10分46秒。全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新年问候;第二部分,回顾2017年我国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第三部分,描绘未来宏伟蓝图和任务;第四部分,结语。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贺词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包括2017年在政治、经济、民生、科技、军事、外交及群众联系七个方面的成就,806个字,18句;第三部分包括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美好蓝图、改革开放、脱贫、大国外交、人民福祉五个方面,660个字,22句。语料的转写参照官方网站视频资料进行[10]。

3.2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定性分析为主,辅以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框架,从文化语境和交际目的、情景语境、多模态话语交际模式和多模态话语模态间的协同四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把整段录像进行切分。动态多模态语篇切分指标有三个[11]:语篇结构、经验意义和前景化。语篇方面,语篇的整体意义包含的阶段,每个阶段里包含的步骤或次级单位。经验意义是找出标志过程变化的转折点,标志着一个新过程的开始,涉及参与者和情景因素。语篇的显著特征是前景化的事物和特征。在图像语法中,图像成分的单位可以分为图像素、图式和图像。图像素是图式的组成成分,而不同的图式则组成体现一个事件的图像。在语篇层面,每个图像实现一个事件,一系列交际事件就形成一个情节,几个情节可以组成一个语篇[8]。根据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综合框架,这段录像的体裁结构包括4个阶段。每个阶段可分成若干个步骤,每个步骤是一个语篇结构单位,可分成若干个图像。每个图像标志着一个语篇单位、一个语法过程和一个信息单位。这样,第一部分有3个步骤,8件事情;第二部分等9个步骤,政治、经济、民生、科技、军事、外交及群众联系7个情节,分别含2、5、5、11、3、4、2个事件;第三部分有7步骤,含美好蓝图、改革开放、脱贫、大国外交、人民福祉5个情节,分别有4、3、4、5、4个事件。最后,致谢部分,一个步骤。

4.2018年新春贺词多模态分析

4.1文化層面

文化层面构成文化语境,涉及意识形态和题材,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包括由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生活习惯及一切社会潜规则所组成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具体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势;人们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采用的不同的交际阶段和步骤,即体裁,达到语篇的交际目的[8]。2018年新年前夕,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和互联网,发表一年一度的新年贺词。新年贺词是一份准备好的演讲稿,作为演讲题材,包括4个阶段:①开头,向观众致新春问候。②总结过去一年的辉煌成就,为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喝彩。③展望新一年的重点工作,惦念人民群众的福祉。④结尾,致谢。

4.2语境层面

文化语境由情景语境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三个变量表现[12]。贺词的话语范围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祝福:总结过去一年我国方方面面所取的成就,描绘2018年我们国家要实现的宏伟蓝图。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海内外华人及朋友等观众的关系奠定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向海内外观众转播主席的新春贺词。以主席办公室为背景,演讲人和观众之间的交际呈现单向性,演讲人亲切、庄重,选择标准、流畅的普通话口语作为听觉模态传播贺词的声音意义;选择身体媒体(表情、视线、头部动作、上肢动作、身体动作等)和非身体媒体(背景图)的持续不断的变化所形成的动态画面作为视觉模态传播贺词的图像意义。

4.3内容层面

4.3.1意义层面

意义潜势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三大元功能组成,分别与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相关联。话语范围影响语言系统中及物性为主要体现的概念功能,话语方式影响以主位结构为代表的语篇功能,而话语基调则影响以语气系统为核心的人际功能[13]。

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通过“及物性”和“语态”体现。贺词113个小句中,物质过程57个,50.4%,心理过程13个,11.5%,关系过程30个,26.5%,言语过程5个,4.4%,存在过程8个,7.1%,没有行为过程。物质过程最多,反映我们在过去一年或将来一年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其次关系过程,或是属性,或是身份的确认,是主席对成就或行为的评价,或对国内外环境的判断;再次是心理过程,是主席的愿望或新年的祝福;第四是存在过程,是主席分析存在的问题或现状;最后是言语过程,是主席对成就的肯定或引经据典。全文都采用主动语态,没有被动语态,符合演讲体的特征。从概念功能看,整个语篇具有贺词的鲜明特征,反映了现实世界,表达了各种经历。

人際功能是讲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通过人际功能,讲话者参与情境语境中,表达自己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态度与判断,并影响别人的态度与行为。人际功能由语气、情态和意态及语调来实现。作为国家主席,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向海内外观众的贺词,全篇感叹句三句,祈使句一句,其他的全是陈述句;七个小句表达了情态和意态。三句感叹句中,两句是表达新年问候与祝愿,一句是表达民生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祈使句是号召“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情态和意态的小句是表达新年决心与愿望:如“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等等。所以,语调上都是降调,配以重音,字字珠玑,落地有声。

语篇功能是语篇内部组织的功能,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体现的。贺词中三次出现“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不仅反映了演讲词的特征,而且反映了贺词的篇章结构:新年问候,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主位结构多采取共主位,各个述位并列形式,或是简单的主位/述位并列构成以长句。信息结构是由旧信息到新信息,由已知到未知向前发展。衔接方面最能体现汉语最典型的特征:意合,省略连接词;小句与小句之间多是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阐明取得成就的原因,或是将来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或目的。

贺词善于用典概括。以“天道酬勤,日新月异”开始,概括下面两句中我国在2017年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成就;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概括下面小句中我国在民生方面的成果;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概括下面“改革开放”、“一诺千金”和“天下一家”的层意:新年新任务。

4.3.2各模态形式及关系

意义需要模态的形式和它们之间关系来表达,意义形式包括语言、图觉、声觉、触觉;模态之间的关系是互补或非互补。新年贺词是通过电视、广播及网络传播的,虽是面对面的交际,但演讲者和听众或观众之间的互动难以实现,无触觉模态。所以,贺词主要通过讲话者的语言、声音来传达信息,图觉处于次要地位,但与语言、声音配合,形成互补作用,加强了信息的传达。

4.4表达层

模态的形式和关系由媒体体现,有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之分。语言包括伴语言和纯语言;非语言的由身体或非身体的活动实现。

贺词46句话,1565个字,平均每句4个标点,每个小句平均7个字,平均每分钟145个字,可以看出贺词句子短小。引用古典诗词5处,四字词53个,使得贺词节奏强、有力。也有寻常百姓的口头语“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从修辞上看,有比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等;有排比“……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10余处;有双关“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也有话要说”。总之,语言平实、生动、形象、活泼,富于哲理,富于感召力。

演讲使用言语的同时,伴有副语言。全文46句,重读105个词或词组,如列举过去成就时,重读数字、典型特征和程度副词等。除此之外,在使用副语言的同时,伴以身体动作。主席端庄地坐在办公桌前,双手五指交叉平放在桌上,激动兴奋之处,拇指可以向外摊开扬起8余次,特别是讲述过去一年成就或展望未来表达目标时。如,讲到“2017年,我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句话时,“新”字重读,同时右拇指扬起;在讲述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时,重读“必将”一词,同时拇指摊开。新年祝福、列举成就的时候,有微笑的动作;表达赞同的时候有点头的动作。由于交际媒体的限制,这些身体、头部、面部及手头动作虽然不多,但可以看出主席对观众由衷的新年祝福,对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对过去和未来的任务予以肯定、明确。

5.结语

2018年新春贺词以事实说话,话语朴实有力,富于感召力,留下不少“习式金句”,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铿锵有力。主席最牵挂的是人民群众,惦念的是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把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社会关切的领域一一点出来,坦陈民生工作还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向各级干部发出了进一步改善民生的行动号令。

贺词善用典。“天道酬勤”、“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落脚在一个“干”字上,催人奋进。无论是个人的小目标,还是国家的大蓝图,都是如此。

贺词语调平稳,温和,平易近人,温暖人心。语言、声音及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模态互相配合,构成贺词的画面,很好地达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1):27-28.

[2]冯德正、亓玉杰.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分析模式[J].现代外语,2014(5):589-592.

[3]Feng, D., Wignell, P.. Intertextual voices and engagement in TV advertisements[J]. Visual Communication, 2011(4):569-572.

[4]Feng, D., O’Halloran, K. L.. Representing emotive meaning in visual images: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2(44):2071-2079.

[5]張德禄.多模态论辩修辞框架探索[J].当代修辞学,2017(1):4.

[6]Feng, D., O’Halloran, K. L..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Metaphor: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J]. 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013(2):327.

[7]Feng, D., Qi, Y.. Emotion Prosody and Viewer Engagement in Film Narrative: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J]. Narrative Inquiry, 2014(2):356-357.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9]Lim, F. V.. Developing an integrative multi-semiotic model[A]. In K. L. O.’ Halloran (e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s[C]. London: Continuum, 2004:220-246.

[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31/c_ 1122192418.htm.

[11]张德禄.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及语篇和语法[R].国际语篇分析研讨会暨第12届语篇分析研讨会宣读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10.

[12]Halliday, M. & Ruqaiya, H.. Cohesion in English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3]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作者:何旭良

心事哲学分析研究论文 篇2:

基于知识论视角的士官任职培训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当前士官任职培训研究中缺乏从知识论角度对相关课程及教学进行系统分析。针对士官任职培训中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问题,本文从知识论视角对士官任职培训课程知识结构展开理性分析,尝试寻找不同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规范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升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理性借鉴。

关键词: 士官任职培训 知识论 课程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

分析士官任职培训教育现状,既有成绩又有问题。邢振红在2012年出版的专著《士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当前士官人才培养中存在“教育内容笼统,缺乏层次性”及“教育方法手段落后,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本文尝试从知识论视角对相关课程知识及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意在规范教学过程,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理性借鉴。

一、从知识论视角分析课程知识结构

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学问,把知识的本质、内涵、形成条件、分类、结构形式及教育方式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虽然目前学界对知识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但教学中从知识论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客观、理性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知识含义很广泛,内容丰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性成果的集合,一般包括日常知识、生产性知识、科学知识、意义知识、信仰及意识形态知识等。本文按照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相关课程知识划分为三种,即学科性知识、常识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种划分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又根据知识用途考虑将其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学科性知识

学科性知识是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指通过实践的事实积累,加以理论上的提炼和总结,获得对关注对象的认识,以概念、定义、命题、推理形式组织起来的科学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著作等知识形式。这类知识形式往往体现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功能、结构、要素及相互联系的方式等的认识,基本上会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为稳定的结构。

(二)常识性知识

日常生活类知识被归纳为常识性知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经常接触的、经常使用的事物的直观认识与理解的总称,可以理解为学科性知识的前身。常识性知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客观存在,它的内容是分散的,缺乏严谨系统的逻辑,被不断使用或口口相传,并不一定具有正式的、规范的文字表达形式。

(三)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关于生活实践中具体事物运作过程、运作方法的知识,如机器操作、工程施工、人员管理、装备维护、事故处理、活动组织等。这些知识往往具有语言表达直接、知识内容清晰、具体步骤明确、操作要求具体的特点。知识内容的结构往往以操作过程或者使用功能为逻辑穿插组织。

二、以课程知识结构分析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从知识论角度来看,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进行解读和传递。常见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对于士官任职培训教学来说,教员与其耗尽心力凭空开发更具有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三种知识类型可以直观对应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学科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

学科性知识是士官任职培训课程教学的基础,涉及课程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功能、结构、要素及相互联系内容。这类知识一般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识记”,采用理论讲授方法完成,需要教员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功底和理论解读能力,能够通过系统、清晰的课堂理论讲授,为士官学员构建基本课程知识基础。如《军管》(士官)课程教学中,军队基层管理的概念、特点,管理法规,管理原理,管理原则及要求等内容都属于学科性知识的范畴,应通过理论讲授完成。

(二)常识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

常识性知识是士官任职培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既然学科性知识是研究者将自己对事物观察分析研究的结果通过各种学术成果高度提炼、概括的结果,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就意味着它们和士官学员的生活实践及理解能力之间具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教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解读,分解、重构学科性知识,将其还原为能够被学员理解接受的经验、体会,即常识性知识。这段过程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知识心理化过程,就是把知识转化为符合学员心理发展的可理解、可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三)实践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

实践性知识从知识论角度来说是知识的起点,是士官任职培训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因为它的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指向培训对象的岗位任职能力。随着士官任职培训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发展,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以致用”日渐成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实践性知识教学自然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其中,操作类实践性知识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教员可以带领士官学员进行实物操作完成教学过程;而运作类实践性知识则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只有在一定情境中由士官学员自己完成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知识才能被感知,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体现。这类知识一般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必须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及后续考核。

士官职业培训对课程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员在教学中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课程知识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根据不同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理性取舍,进而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克服主观倾向,提高教学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真正实现“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季萍.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88.

[2]邢振红.士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12:86-87.

[3]陈理宣.论知识的结构形式选择与知识的教育形式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47-51.

[4]赵艳红.课程知识的概念性理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97-100.

[5]杜中一.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J].高教高职研究,2010,5:231-232.

[6]姚继琴.教师实践知识的内涵与构建[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98-101.

[7]王媛.教师应该教什么知识从知识论和哲学中取法[J].心事,2014,6:54.

作者:翟海燕

心事哲学分析研究论文 篇3:

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在其代表作《呼啸山庄》中,用看似粗犷豪放实则细腻柔软的笔触为读者呈现出一首暴风骤雨般疯狂复仇题材的爱情悲歌。众多评论者从阅读者感受出发,通过阅读过程中读者所产生的心灵体验来解析作品创作主体的创作源泉。本文则围绕现实生活、作品、创作主体三者关系来剖析创作主体自身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看似荒诞的这部作品在反映现实生活与反映创作主体方面体现出的现实性性征。进而发现,此部作品中无处不体现出创作者与作品的交融,梦幻性与现实性的交织。

关键词:《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作者 作品 现实 梦幻

一 《呼啸山庄》与艾米莉·勃朗特

1847年发表的《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姊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主人老恩萧收养后,夺取了老恩萧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老恩萧死后,希斯克利夫受尽亨德雷的嫉妒、排斥和侮辱,但凯瑟琳却与他亲密无间。但是长大后的凯瑟琳却因受到世俗影响抛弃了深爱着她的希斯克利夫,刺激之下的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致富返乡后对包括凯瑟琳在内的山庄成员开始了疯狂的报复。最终复仇得逞了,但希斯克利夫却没有获得应有的精神满足,反而陷入痛苦深渊无法自拔,直至最终抑郁而殇。作品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梦幻气氛。

《呼啸山庄》出版不久评论界和读者即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85)写道:“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呼啸山庄》使我想起伟大的绘画中的一幅。”

探究创造者主体与作品的关系理所当然地成为传记式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他们自然得出结论,能够如此贴切、逼真地描写出如此情感强烈、震撼心灵作品的女作家必然阅尽人生风景,阅历极其丰富,否则这样内容饱满充实、人物情感纷繁纠葛的作品如何能诞生呢?然而,创作者的传记却并没有为传记式文学评论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艾米莉·勃朗特在其短短的三十年人生中始终没有离开过她生长其间的荒原,她本人也没有恋爱经历,而且她性沉默寡言、自闭孤傲,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那么难道真像某些评论所言,《呼啸山庄》只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吗?

然而,通过深刻阅读作品,解读作者看似单纯的生活经历并与其文学作品相观照,并不难还原出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升华了的自我,包括作者内心压抑的自我,痛苦的自我挣扎,对爱情、生活乃至生命的无奈叹息,压抑、隐秘的火山般对生活和情感的澎湃激情。可以说,通过深刻解读《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和它的创作者主体——作者本人的传记,我们进一步验证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句宣言的正确性,作家的“自我”,即思想感情无疑在她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呈现出它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即使是从作者在作品中看似刻意实际是自然而然营造出的恐怖神秘氛围,我们也不难倾听出来自作者心底的呼喊,那是她将黑暗生活在其心中投下的巨大心理阴影的自然流露成功诉诸笔端而已。可以说,《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极其鲜明地体现出作者与作品的交融,现实与梦幻的交织。无论是读者还是文学评论家,都不能完全割裂作品和创作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否则,其评论必然导致对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现实性的否定。

二 《呼啸山庄》中作者与作品的交融

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主体和他所创造的创作客体——作品必然都是一种相融的关系,必然是现实生活为作家感受、体验、理解、发现提供了创作源泉。创作者的情感和想象两种心理因素必然贯穿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呼啸山庄》虽然看似荒诞,实际上还是“文如其人”的,即它必然体现了创作者的心理感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艾米莉·勃朗特正是借助《呼啸山庄》这部作品,抒发了作者本人心中不吐不快的压抑、愤懑、忧郁、犹疑、恐惧和坟墓般的孤独与忧伤。

通过深入探讨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心态和情绪,分析研究创作主体的主观内在因素在作品形成过程中的规律和作用应该成为文学评论者的评论主体。作品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结合在一起,即成为了作者。可以说,作者本人实际是男女两个主人公的精神合体。

小说中,希斯克利夫的弃儿身份使他自卑、抗争却无奈。他的疯狂报复揭示出他阴暗的心理、扭曲的人性,最终放弃对凯瑟琳子女的报复又暴露了他天性善良的一面,以及对纯真爱情的忠贞不渝。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希斯克利夫应该得到读者的仇恨,因为疯狂的报复充分显示出他人性中那充满仇恨和敌意的魔鬼野兽的一面。但是当读者站在人物心理分析角度去设身处地进行思考时,又似乎可以一定程度地理解男主人公的心理偏执和人格扭曲之原因,至少可以探究出他行为背后的潜在思想根源:是残酷现实将仇恨的种子埋在了他的心灵深处。虽然读者无法想象希斯克利夫的怪异行为与现实之中的作者本人与任何相似之处,但通过解读有关艾米莉·勃朗特的相关传记,我们也并不难看出作者的影子在男主人公身上的投射。艾米莉独立、刚毅、内向却充满热情,颇有男儿气概,酷爱生长其间的荒原,虽喜欢与大自然为友,却同时关心社会变化。其作品中所描写的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也反映出作者自身强烈的阶级意识,如果抛开对希斯克利夫的道德谴责,那么他身上强烈的热情,鲜明的爱憎,以及对统治阶级强烈的反抗精神,难道不是时时刻刻印证着作者其人与男主人公千丝万缕的联系吗?希斯克利夫的最终抑郁而终,是不是也反映出作者在自身生活受困,关爱缺失下环境下寻找心理平衡的一种徒劳努力呢?故事以希斯克利夫的自杀而告终,作者也在生命绚烂的精彩中戛然而止。作家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都在作品中塑造的主人公身上得到最大体现。

凯瑟琳是读者的同情指向,却同时怒其不争。凯瑟琳天性单纯善良却因为自身的虚荣背叛了自己的内心和纯洁的爱情。凯瑟琳本身是个矛盾体,既憧憬纯真爱情,又无形中受到世俗意识形态的影响,华丽的美服即动摇了她的精神坚守,爱情的选择标准开始向现实社会妥协,最终选择了为主流文化所接受的、世俗眼中门当户对的文静青年埃德加而抛弃了出身卑微、没有社会地位的希斯克利夫。可以说凯瑟琳即是作者本人的自画像。作者自身也是一个矛盾体,她命运多舛,却才华横溢;生于小镇却志存高远,渴望爱情却无缘遭遇。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造就了心灵的落差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深埋心底的痛苦。在作者孤独的人生中,陪伴她的唯有无处诉说的满腹心事,她唯有通过做梦来缓解压抑的痛苦,作品就是她梦中的镇痛剂。无数个漫漫黑夜,无人可知作者的千古愁绪,心灵受囚,肉体受囚,徒劳地挣脱枷锁来争取心灵飞跃却徒劳无获。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升天前只能以美妙的梦境来温暖自己,作者也不过是借助女主人公轰轰烈烈的爱情来自我安慰罢了。火柴燃尽,小女孩人生梦断。凯瑟琳死了,作者也在完成这部作品后几个月就走到了人生终点。

《呼啸山庄》这部作品看似在描写某种沉重的生活现象,实质却在揭示严肃的生命主题。纵观整个作品的氛围,即使当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死亡的时候,读者也可以时刻感受到死亡阴影在其中的投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超越自身生命的热爱、希斯克利夫对飘荡在呼啸山庄的凯瑟琳灵魂的刻骨企盼和呼唤都会唤起读者心灵深处对生命最沉重的共鸣。他哭着呼唤凯瑟琳的灵魂:“凯茜(即凯瑟琳),来吧!啊,来呀,再来一次!啊,我心中最亲爱的!凯茜,最后一次!”可窗外毫无声息,一阵冷风吹灭了蜡烛。

在作者自身的生活中,死亡的阴影也是时刻缠绕着作者,在作品出版前已经有几个兄弟姐妹相继去世,没有真正亲历过亲人的死亡,尤其是有违自然规律的英年早逝是无法体会到死亡的真实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家庭曾不断得到死亡的光顾:母亲在她九岁时即去世,后来又先后遭遇两个姊妹和一个兄弟的夭折。可以想象,这对于成长中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心灵冲击是多么巨大。她曾在少女时期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无人过问,也无人流泪哀悼;自从我生下来,从未引起过一线忧虑,一个快乐的微笑。”

作者悲剧的人生经历为悲剧的作品提供了养料,辅之以作者天才的文学素养,成就了《呼啸山庄》这部伟大的作品。

三 《呼啸山庄》中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呼啸山庄》这部作品在梦幻氛围的营造上无疑是成功的,也同时成为该部作品的灵魂。氛围在《辞海》中被解释为“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表现读者的主观体验,文学创作即是在作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虚拟想象和艺术变形创造艺术经验的过程。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呼啸山庄》实为作者为观众奉献的一幕梦幻与现实交织的舞台剧。尼采的生命哲学说: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好这幕悲剧,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呼啸山庄》全文在神秘恐怖气氛的营造上可谓登峰造极。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呼啸山庄》实际上是在梦幻的山庄中梦幻与现实的呼啸。作者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营造出海市蜃楼般的梦幻异常,美妙异常的亦真亦幻的舞台效果。首先,它的梦幻性在于两点:第一,作者并无生活经历却写出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实为好文天助,神来之笔。难怪它出版后也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第二,在氛围的营造上,小说中充满对于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描写:寂寞的沼泽,苍凉的山顶,寒冷的空气,坚硬的土地,无不形象地传达出悲怆苍凉中所特有的惊心动魄的狂野。

但是,作者制造出的梦幻生活并没有完全与现实脱轨。毕竟只有日有所思才能夜有所梦,可以说,如果说作者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梦,也是符合逻辑的梦。《呼啸山庄》的现实性在于:作品反映的社会现状和人物塑造都与现实紧密关联。第一,作品充分反映了作者所处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矛盾暴露的社会背景。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间(1818-1848)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劳资矛盾尖锐;失业工人增加;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缺陷充分暴露。作品中的人物自身都充满着矛盾色彩,不能说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也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第二,从人类心理分析角度来看,现实打压下理想受挫时必然会表现出扭曲的报复心理,所以作品中看似虚构的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是真实可信的。有人认为创作者自身的焦虑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作家通过把自身的焦虑投影到作品人物中,渗透在作品氛围里。作者不幸的童年成长经历必然反映在其作品之中。如果童年经历中长期充满暗无天日的深渊黑洞感,其成人后的人生也往往是备受心灵困扰的人生。因此,在末日来临的恐惧中成长起来的艾米莉?勃朗特能够利用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撰写出如此神秘恐怖风格的作品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无论从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作者本人的成长背景来看,纵观艾米莉·勃朗特的短暂人生经历,她能够创作出《呼啸山庄》这样梦幻现实完美交织的无可复制的伟大作品,实在是她无可复制的人生阅历使然。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勃朗特,钟双德译:《呼啸山庄》,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2]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3] 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小说》,《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1期。

作者:马丽娣

上一篇:企业成本控制试析论文下一篇: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