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性质和根本旨趣是什么,它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需要我们认真回应的洞见,今天依然是有必要追问的问题。而对其基本结构和根本旨趣的细致分析和切题把握,使我们达致这样的结论:《逻辑哲学论》的性质和意义是伦理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逻辑哲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逻辑哲学分析论文 篇1:

一部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逻辑哲学著作

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出版了不少有关逻辑哲学的专著,但公开申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写成的逻辑哲学著作尚属罕见。我国当代著名逻辑学家马佩先生不久前主编的《逻辑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虽不能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编写逻辑哲学的开先河之作,但它却是公开申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编写逻辑哲学的首部著作。

初读本书,深感本书在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这一原则方面,确实作了可贵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一、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和阐明了逻辑哲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

逻辑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与逻辑有关的哲学问题为其主旨的。那么,哪一些问题够得上是这样的一类问题呢?最主要的自然首先是关于逻辑的范围与性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逻辑哲学》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思维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把思维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所说“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的阶段的思维称作“普通思维”(大体上也就是与理性思维相对待的智性思维、悟性思维);而把思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从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阶段,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说“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阶段的思维称为“辩证思维”(大体上也就是与智性思维相对待的理性思维)。按此,作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逻辑学自然也就相应地可区分为以普通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普通逻辑和以辩证思维为研究对象的辩证逻辑。因而这两种逻辑理所当然地都属于逻辑科学的范围,都是逻辑。由此,自然也就引申出了两种不同类型逻辑的不同研究对象和逻辑性质。这种立足于为人类思维发展史和人的个体发育史所反复证明了的思维发展两个阶段的分析而形成的大逻辑观,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作为逻辑科学对象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所必然得出的结论。

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只有既承认普通逻辑(主要指形式逻辑)又承认辩证逻辑的大逻辑观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而只承认形式逻辑(传统的与现代的)才是逻辑的小逻辑观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因为,对逻辑学确实存在狭义与广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因此,无论是持狭义或广义的理解都是成立的,这里并不存在谁是马克思主义的,谁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面所说只是说明,采取大逻辑观、承认辩证逻辑也是逻辑是有其理论的和人类思维实际的根据的。

《逻辑哲学》一书除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分析逻辑科学的对象范围及性质等问题外,还对逻辑哲学的另一些重要问题,如意义理论、逻辑真理、逻辑悖论以及逻辑中的本体论承诺、模态的形而上学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有说服力的分析,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见解。如在“悖论问题”一章中,本书通过对悖论的传统定义和公式以及对近代提出的几种著名的悖论及其消解方案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悖论本质、定义(包括对悖论提出的辩证逻辑的新定义)以及关于悖论的存在与消解问题的一系列新见解。这些新见解对时下国内外正在进行的有关悖论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思路,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考察了国内外关于逻辑哲学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在逻辑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西方一些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塔尔斯基、奎因、克里普克、斯特劳森等,都曾对此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何正确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去阐明和评价这些贡献,以更好地批判、继承和发展这些已经取得的成果,是本书作为一本新的逻辑哲学专著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方面,本书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

对那些在现代逻辑和逻辑哲学发展史上起过特殊重要作用的,成熟的逻辑哲学理论,如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的真理不可定义性定理和邱奇一图林的不可判定性定理等,本书侧重于在对其内容作出准确而通俗的阐明的基础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对这些定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作出哲学的诠释和说明;对那些在构成逻辑哲学重要内容的理论(如意义理论)中作出过积极贡献,但又存在某些片面性的观点,如意义理论中的指称理论、观念理论、意义行为理论,以及穆勒、弗雷格、罗素、克里普克等人的关于专名与摹状词理论,则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逐个进行有分析、有说服力的评介,既肯定了这些理论构成了在意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起的积极作用,又指出了它们存在的某些失误和不足之处;而对那些在以往逻辑哲学论著中较少提及,然而在本书作者看来又确系作为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逻辑哲学著作应予详细分析考察的某些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观点和理论,如波普尔关于假说的观点和理论,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分析和评述。而由于波普尔这方面的观点和理论,不仅是构成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的重要根基,也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归纳与归纳推理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说明观察和理论的关系以及观察、假说在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还涉及如何正确理解证实与证伪、如何确立正确的真理观等一系列与逻辑哲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为此,本书用了更多的篇幅予以详尽分析,这无疑是适当的、有深刻见地的。

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书写逻辑哲学的新篇章

从前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作为一位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逻辑学家,马佩在这部有可能被他视为压卷工作的《逻辑哲学》一书中,是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统摄全书,写出一部突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的著作来。我以为他的这个目标和心愿在本书中是得到实现了。我想,这一点当是每一位已经阅读和正在(或将要)阅读本书的读者,都一定能从这部书的框架体系中,以及那一系列新的结论和见解中深切感受到的。就全书的框架体系而言,马佩遵从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一贯看法,他自然也就要把逻辑哲学的重点论述内容放在那些同思维形式——逻辑形式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上,这就构成了本书三分之二以上章节(从第四章到第十一章)乃是围绕与各种思维形式相关的哲学而展开的一个独特的框架体系。而就本书提出的那些新的结论和见解而言,除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外,再如:关于非形式逻辑是对传统逻辑的否定之否定,即在更高基础上的复归的新论点,关于集合概念是所反映的分子均属集合体一类概念的新提法,关于蕴涵理论的发展是逻辑理论逐次向思维实际逼近的辩证过程的新的见解,以及在对可能世界理论的评述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等等。一本书能够提出这么多新义迭出的观点和见解应当说是很不容易的了。所以能如此,这显然是同本书的作者能始终贯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指导的原则,因而能对所论及的问题进行认真而具体的辩证分析分不开的。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要力求运用马

克思主义哲学去指导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这样的研究和写作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意味着别的人不这么做,其研究和写作就一定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为,就某一特定研究领域而言,真理只有一个,但通向真理的道路却远非一条,同样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去分析研究同一对象,也可能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不同和侧重点有异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和看法。因此,当着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和写作时,既不能唯我独尊,更不能盛气凌人,似乎只有自己讲的才是对的,别人讲的都是不对的。可喜的是,本书的作者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努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但毫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自居,摆出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而是始终坚守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普通探索者的初衷和学界同仁进行平等的探索和讨论;他们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免不了要对某些不同的意见、观点进行质疑或批评,但这种质疑或批评不是强加于人的和简单化的,而是有根有据的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摆事实讲道理的。他们做到了坚守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而不虚张声势,敢于批评而不武断专横,寓真知于具体分析之中,彰观点于论说答辩之间。这些都说明,《逻辑哲学》无愧于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有价值的逻辑哲学专著。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逻辑哲学》就是无瑕疵的,这不仅是因为要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对逻辑哲学的探索和研究,首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有深入而正确的理解,而且也还需要对所论及的逻辑哲学问题本身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而这都是不容易的。因此,在分析和论述过程中出现某些疏漏和不足之处也是难免的。比如,本书中对悖论所提出的新定义、尤其是辩证逻辑意义上的新定义以及以此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悖论的消解方案是否就能得到学界的认可而无可置疑呢?本书对提出意义理论的各家观点的评判,对波普尔假说观的评析以及对模态逻辑的本体论承诺的评价是否都是准确的、恰如其分的呢?似乎都还可以进一步推敲和研究。

但不管如何,《逻辑哲学》一书总是为我们在这个领域中的百家争鸣提供了有独立见解的一家之说,亦即提供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的对立面,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贡献,仅此就是值得称道的。

作者:彭漪涟

逻辑哲学分析论文 篇2: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到底说什么

摘 要: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性质和根本旨趣是什么,它到底提出了什么样的需要我们认真回应的洞见,今天依然是有必要追问的问题。而对其基本结构和根本旨趣的细致分析和切题把握,使我们达致这样的结论:《逻辑哲学论》的性质和意义是伦理的。该书所说的神秘的东西及其体验的内在意蕴乃是道德的超验维度,而他关于以其沉思为事情和主旨的道德形而上学终结论,所呈现和表达的正是道德的超验维度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科学的时代的基本处境。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道德的超验维度;神秘体验

收稿日期:2003—07—01

作者简介:宋宽锋(1967—),男,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作者:宋宽锋

逻辑哲学分析论文 篇3:

浅谈《逻辑哲学论》思想兼论维特根斯坦伦理学思想

【摘 要】维特根斯坦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其早期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一书中,可以说,维特根斯坦是通过《逻辑哲学论》走入哲学舞台的,因此要了解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离不开其著作《逻辑哲学论》。《逻辑哲学论》的写作方式不同于其他著作,也正如书名所展示的,行文采用的是类似于逻辑推理的结构,仅从表面上看,《逻辑哲学论》给人的印象仿佛只在谈论逻辑问题,但维特根斯坦的意欲远不仅限于此。

【关键词】《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伦理学

一、《逻辑哲学论》可说的内容

在《逻辑哲学论》的自序中,维特根斯坦开宗明义地说: “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 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 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因此,本书的目的是为思想划定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界限: 因为要能为思想划 定界限 , 我们就要能想到界限的两边。(这样,我们就要想那不能想的东西) 因此,这种界限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限那一边, 就纯属无意义之列。”简言之,《逻辑哲学论》谈论的主要内容是世界、思想、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划清 “可说的” 和 “不可说的”、“有意义的” 和 “无意义的” 之间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在第一个命题中提出了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本体论思想,世界是一切发生的事情(1*)以及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1.1)。在这里,维特根斯坦将事实与事物作了区分,事实是由事物构成的一个结构,事实由其结构的简单与复杂进而区分出简单事实与复杂事实,其中簡单事实也被称作基本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发生的事情,即事实,是诸事态的存在(2*)事态是对象的结合(2.01),对象的配置构成基本事实,进一步地,维特根斯坦对对象进行了分析。对象构成了世界中的一切东西,对象是简单的、永恒的、必然的、既有独立性又像链条一样相互勾连,由对象构成的基本事实彼此之间相互独立,没有逻辑结构上也没有因果关系上的关联,而因果关系上的独立对维特根斯坦来说更加重要,如若不然,那么由一个对象构成的事态是否有意义就依赖于由另一个对象构成的事态的意义。这一后果便是意义的无限循环,没有一个最终确定的意义。对象的永恒性、必然性说明所有的对象是一起存在的,且必然彼此勾连,并配置形成基本事实,对象不能独立于事实结构之外而且,每个对象与它和其他对象构成的结构有一种本质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对象的本质中包含与其他对象的这种结构关系,因此才得出从一个对象的存在就可以得知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对象的存在就意味着整个世界乃至逻辑空间的存在这一结论。

紧接着在命题三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事实的逻辑图像是思想,这是思想与事实同构的逻辑图像论。主体作为理性存在物能对世界中的事实进行直观,能对世界中的事实进行描画、反映与思考,形成内在的思想,用思想的内在结构表现世界的结构,而思想之所以能够表现世界中的事实在于思想与世界中的事实具有同构关系。思想中的成分与世界中的成分数目一样、配置方式一样,思想的成分与事实的成分之间有一种表示关系,按照世界中的对象的配置关系来把思想中与这种对象有这样的表示关系的思想成分按照同样的关系配置起来,形成一个思想结构,这样思想就能表现世界中的事实,即依据事实的成分和思想的成分之间的同位关系来建立一种思想和事实之间的描画关系。

谈罢思想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维特根斯坦继续对语言进行论述。命题的总体即是语言,语言首先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思想是一种内在的关于事实的图像,语言之所以能表达思想也正在于语言与思想二者具有逻辑同构性。语言的成分与思想的成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表示关系,在表示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描画关系。语言的最终成分叫做名称,名称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象是一种符号,绝对简单的名称配置起来形成语言的事实,也就是命题。语言的成分,名称,表示思想的成分,思想的成分表示世界的成分,语言中的成分以同思想的成分的配置方式配置在一起,形成命题表达思想。因为思想是表达事实、刻画事实的,所以语言实际上刻画的是事实,语言中的命题是事实的逻辑图像,而世界是事实的总和,所以语言表述世界。

二、《逻辑哲学论》不可说的内容

维特根斯坦在给罗素的信中表明,这部书的目的是要区分可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和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他认为这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在给他的另一个朋友的信中,维特根斯坦告诉他的朋友,这本书的观点是一种伦理学的观点,《逻辑哲学论》这一著作由两部分组成,书中所写的加上书中没有写的,而正是第二部分是重要的部分,他认为把握这一观点是了解这本著作的钥匙。

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说的部分是重要的,不可说的部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形而上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了批评,“关于哲学问题所写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因此我们根本不可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的无意义性。哲学家们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因而用不着奇怪,一些最深刻的问题实际上却根本不是问题。”(4.003)在这里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和命题没有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维特根斯坦经常地与逻辑实证主义相提并论,不过,在维特根斯坦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并不是最终目的。维特根斯坦的真正意图是要维护形而上学,他之所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只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不恰当地采用了科学的表达方式——命题,由于这一表达方式和形而上学的本性有所背离 , 从而到最后传统形而上学陷入无意义的境地。在他看来 , 真正的形而上学是非命题式的 ,沉默才是形而上学的唯一合法的存在形式。

逻辑形式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也是不可说的内容中另一重要的部分,逻辑形式不可说但是能够显现自己。“命题能够表述全部实在,但是不能表述它们为了能够表述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即逻辑形式。为了能够表述逻辑形式,我们必须能够和命题一起置身于逻辑之外,也就是说置身于世界之外(4.12)在《逻辑哲学论》中, 逻辑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地位, “逻辑不是一种学说 , 而是世界的一种映像” (6.13):它是世界的 脚手架 , 充满世界, 也是 “清晰有节 ” 的命题的真实构造;它是划界者, 也是界限本身。然而, 逻辑是先验的 ,对世界无所言说 , 因为它本身就是事实和命题获得可能的形式构造,逻辑不依赖于任何东西, 因此必须 “关照自己 ”, 但逻辑又不可能脱离世界和语言 , 因为它只是纯粹的形式 , 需要在事实和命题当中显示出来 ,命题显示实在的逻辑形式,命题展示出这种逻辑形式(4.121)。逻辑不可说 , 因为任何关于逻辑的正确言 说都运用了逻辑 , “语言中表达了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能用语言表达” (4.121)。因此, 就逻辑不是事实或事实的图像而言, 逻辑是无意义的或缺乏意义的, 但逻辑不是 “胡说” ——逻辑命题表现世界的构架 (6.124)。就逻辑形式的重要性而言,我们也可以明白维特根斯坦在自序中所言,他没有说出的部分才是真正重要的。

关于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他这本书的观点是伦理学的观点,当作何理解?

三、维特根斯坦的伦理思想

维特根斯坦的伦理学不是常識意义所理解的研究、讨论人的行为规范的理论,讨论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关于生命的意义问题。在其伦理学演讲中有一段文字:“伦理学是探讨什么是有价值的,或者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或者我们可以说,伦理学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探讨什么使生命值得活下去,或者探讨生活的正确方式。”

对维特根斯坦,此前我一直持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作为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应该是逻辑理论,语言分析之类,最初接触《逻辑哲学论》时,看到文章的内容,我依然坚定自己对维特根斯坦的刻板印象,并对此敬而远之。阅读其《逻辑哲学论》的自序后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好奇之心,首先是好奇他为什么会对伦理学抱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接着便是疑惑为什么需要用这样一种逻辑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表达伦理思想。

斯宾格勒有言:每一种思想都存在于它得以产生的历史世界之中。对生活的的悲观情绪是他青年性格的特征,而当时战争的残酷更使得他感受到对命运不可支配的畏惧。冯赖特也指出维特根斯坦的人生观,是典型的忧郁的人生观,对他来说当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他的人类无能为力的观念近似于某种宿命论的学说。维特根斯坦自己也说“作为经验的个人,我们不能避开现世的苦难,我们对世界上的事情完全无能为力,它们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们可能在一小时之后死去,或者在两小时之后,或者一两年之后死去。对此我无从知晓,我既不能加速我的死亡也不能阻止我的死亡:这就是我的人生。那么我必须怎样才能时时生活在幸福美好之中,直至我的生命自行终止呢?”作为经验的个体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作为形而上学的主体就不同了,他能超越善恶成为与世界同一的东西。他告诉我们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在世界之外的东西是不能说的,生命的意义不是理论而是实践行动。

《逻辑哲学论》 所代表的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或康德哲学一样, 本质上是伦理学。而伦理问题的消解, 必须要在我们看清楚 “世界 ” (和语言)的 “逻辑 ” 构造之后才可能。无论在世界和语言的逻辑构造上 , 还是在伦理领域中, 我们都碰到了不可说者,而恰恰是不可说的部分更重要,这提醒我们,思想往往并不是明确地罗列在清单上,而是需要对表象进行挖掘,而这正是哲学的任务:哲学不仅是概念的清道夫, 也是思想的立法者。

作者:姜梦琪

上一篇:税收筹划税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统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