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行政审判业务问题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环资审判培训工作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还处在整体性培训工作的边缘地带。培训理论供给不足、体系化建设欠缺是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解析行政审判业务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析行政审判业务问题论文 篇1:

公证前置有助于防范不动产登记风险

摘 要: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房地产交易形式呈现多样,作为不动产登记部门,在登记过程中,发现有些申请登记的当事人诚信状况堪忧,欺诈、侵权现象较为严重,坑蒙拐骗等情况较为突出,受害人蒙受经济损失的例子数见不鲜,这在我国目前的不动产登记制度和赔偿制度来说,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局面是较为困难的。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即将出台的《不动产登记法》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增加法定公证的事项。让公证机构先行把关,有助于防范不动产登记风险,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公证前置可以保障登记的准确性

在不动产登记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十个方面:1、当事人采用不正当手段出具虚假证明将别人的不动产登记在自己的名下;2、擅自处分未成年人财产;3、伪造委托书或超出委托权限办理登记;4、未经共有人书面同意私自处分共有财产;5、隐瞒事实,获得遗嘱或赠与,将非法所得合法化;6、出借人趁人之危发放高利贷,带给社会不安宁因素;7、为逃避债务,编造虚假用途将自有财产变相抵押;8、掩盖企业兼并、合并、破产真实情况,将不符合抵押的财产抵押;9、当事人恶意串通,签订虚假合同,骗得登记;10、采用假人假证到登记部门提出申请,然后加害与登记部门,达到非法获得国家赔偿的目的。所有这些,作为登记部门,真是防不胜防。

要做到对当事人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正确把握,使每项登记都不出差错,这对登记部门的审查要求就相当高,从《物权法》的规定看,不动产物权登记审查的性质基本上属于实质审查。然而,在当前登记部门的管理体制和人员配备的情况下,如果将实质审查的责任交由非专业性的登记部门,公众难免对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产生质疑。因为目前的登记机关还没有真正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登记部门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因此,在胜任专业审查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登记错误。另一方面,如果登记部门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都要逐一調查无误,既不能提高登记效率,也缺乏法律依据,如果让行政机关就民事交易的效力作出判定,无疑是行使了司法权。

经过多年的实践,公证机构对不动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运用已比较熟知,在承担不动产实质审查任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果在不动产登记中,让经司法考试合格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承担不动产登记中的实质审查,公证员为确保证明文件的合法有效,会对当事人的公证事项履行认真必要的审查,与此同时,在公证过程中,公证员还会帮助当事人完善合同,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条款不予公证。因此,经公证后的文书,登记部门只做形式审查,也可保障登记的准确性。

二、公证前置有助于防范登记风险

在我国,登记部门主要属于行政机关,对其造成的损害,适用于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物权法》中的第二十一条以及《房屋登记办法》中的第九十二条与上述赔偿法有着类似的规定。在登记实践中,大多数登记错误是当事人自己弄虚作假造成的,只有在登记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规定而造成直接损失时才可以提起国家赔偿,而且当事人只能在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均无法获得赔偿时方可提起。对此,许多专家、学者甚至司法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种补救非常有限,并建议当事人的实际损失应当得到完全的民事赔偿,这些看法和建议极大地增加了登记部门的审查压力。那么,究竟登记部门审查到何等程度才算尽到了职责,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登记审查标准,即使工作人员没有故意也不是重大过失,只是小小疏忽,就有可能出现登记错误,引发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经济损失,这在目前登记部门还没有设立赔偿基金的情况下,要进行完全的民事赔偿是惊心动魄的,我国不少城市的登记部门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

缺少了选择性的公证作为物权登记的前置,许多实例要有政府的登记部门审查,从而要求登记机关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审查水平,这种审查有时会超出我们的审查能力,甚至超出审查的权限。例如我们在审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不动产交易、抵押业务时,涉及到国家的许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当事人签订的形式多样的合同是否合法、是否有效,登记工作人员不能鉴别,也无权鉴别,从而加大了登记机关的责任和风险,导致诉讼几率的增加。

司法部与建设部曾于1991年联合下发《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要求对遗嘱、赠与等事项进行公证,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实上,目前的公证业务几乎涵盖了不动产登记中需要审查的所有业务:如证明合同、委托、遗嘱;证明收养关系、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身份、家庭财产约定、婚姻状况;证明文件上的签名、印鉴属实;对于追偿债款、物品的文书,还可以在该文书上证明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开展这些业务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或避免登记部门的审查责任,有助于防范登记风险。

三、公证文书可以作为登记的证明依据

《公证法》第二条:“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该法第三十六条:“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定证明机构,其证明效力与其他证明相比是最高的,其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在当事人提供公证书的时候,实质性审查已由公证处先行进行,登记机构只需要核实公证书是否系公证机构所出,登记部门对登记事项的法律原因和法律关系是否真实不负法律责任,登记部门无必要也无义务再对公证书上认定的事实再行审查。例如,丈夫用夫妻共有的房屋抵押时,按《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以共有的房地产抵押的,抵押人应当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书面同意”,如果公证机构已经出具了其妻子同意抵押的公证文书,则登记部门就可以依据该公证文书当作其妻同意抵押的书面证明,就不再需要其妻子到场证实。

最高院行政审判厅王达博士在《房屋所有权、抵押权登记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一书中,针对公证前置审查的作用时指出:“由于在公证的过程中,公证人为确定证明文件的真实、合法、有效,已经对相关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法律行为的合法性等进行了认真的实质性审查,所以登记机关纵使只做形式审查,也可保障登记的准确性。而对申请人与相对人的关于实体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不必再进行实质审查。不动产转让、抵押的有关文件经公证后,公证机构自然要对其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承担责任,在引入公证机制的情况下,登记部门只须进行形式审查便可予以登记,既可提高登记的准确率,又可提高登记的效率”。

四、公证过错由公证机构承担责任

《公证法》第四十三条:“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由公证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证员追偿”。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公证过错应当承担的责任。

公证机构的公证人员不仅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可以有效防止公证错误,而且公证机构依照规定建立了责任赔偿金,公证部门的收费大大高于登记部门,同时,公证行业实行过错赔偿制度,其赔偿责任适用于民事赔偿。此外,我国的公证行业早就在全行业建立了强制性统一责任保险,实行强制性全行业统一投保,保险责任几乎涵盖了公证责任的全部内容,这充分考虑到了公证赔偿的特点和要求,保障了公证行业有足够的赔偿能力。因此,公证机构完全可以担当登记前置的审查赔偿责任。如果有公证机构承担实质审查工作,就可以避免登记机关在进行实质审查出现错误而导致的国家赔偿,从而使登记机关从无限的法律责任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公证错误,由公证机关承担赔偿责任,登记机关无责任可言,因而登记机关也不用担心承担了登记事务会导致的赔偿责任。

五、自愿公证与法定公证

公证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自愿公证与法定公证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利明在建设部关于物权法的讲座中指出:“在我国,既没有公证机关前置的实质审查,又要让登记机关进行形式审查,不能很好的防止登记错误。在物权法讨论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人主张如果登记机关进行形式审查的话,应当增加一个前置程序,但是大多数人不同意,因为会增加老百姓的登记成本。现在有些地方如上海将公证作为登记的一个前置程序,但大多数地方并未如此,是否公证由当事人自己选择”。由此可见,物权法没有明确公证前置的理由是不想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但无论从登记部门,还是从当事人利益出发,为很好的防止登记错误,当事人自愿选择公证,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自愿公证的作用和效力与法定公证没有任何區别。近年来,笔者发现当事人选择自愿公证的事项日趋增多,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当事人自愿选择公证,表面上费时费钱,实际上反而减少了许多因合同不合法而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认为,从总体意义上讲,还是得大于失。

有选择地先行公证,在我国许多省、市的地方法规和规章中都有明确规定,《上海市房地产抵押办法》规定:“公民之间、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公民之间的抵押合同,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据了解,许多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时,不仅要对借款人的收入状况、贷款用途等作深入细致的了解,同时还要对所签订的抵押合同进行公证,以确保所贷款项的安全可靠。由于民间借贷,抵押当事人对合同的合法有效性缺乏专业知识,我市参照外地经验,对民间借贷需要办理抵押登记的,提倡和鼓励当事人先行公证,从而减少了这方面的行政诉讼。

登记前进行公证也符合国际惯例,《意大利民法典》规定:如果未按照判决、公证书或有签字认证或司法认证的私文书进行登记,则登记不得进行。法国也有相应的规定:经过公证的不动产契约即为相应不动产权利的凭证,登记部门只接受经过公证的契约。由此可见,公证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司法制度,在西方国家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也就是说,许多国家只认公证文书。总之,无论是从国外的历史经验和通行的做法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现阶段,对不动产的登记特别是对不动产的处分登记,充分发挥公证机构在不动产登记前的实质审查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登记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无时无刻地影响着登记行为,当事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欺诈、恶意交易等违法行为必然会严重阻碍登记制度,因此,笔者认为,为了防止恶意登记及当事人恶意违法,在登记前首先由公证机关进行实质性审查,在目前登记部门还没有建立赔偿基金的情况下更为重要。然而,作为国家法律也不能硬性扩大法定公证的范围,例如对处置不动产时,是否对每一事项都必须公证,笔者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样会使交易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交易的健康发展。因此,国家在以后制定《不动产登记法》时,应当根据具体事项,有选择性地在不动产登记中推行法定公证,这样不仅将登记审查纳入了法律规范的范畴,同时也实现了责任和风险的转移。

参考文献:

1.王达《房屋所有权,抵押权登记行政诉讼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2.金绍达《房地产权属管理疑难问题解析》方志出版社2005年

作者:祁继承

解析行政审判业务问题论文 篇2:

面向环资审判的培训体系与培训能力建设

摘 要:当前,环资审判培训工作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还处在整体性培训工作的边缘地带。培训理论供给不足、体系化建设欠缺是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在环资审判能力建设需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未来应当加强面向环资审判的培训体系与培训能力现代化建设,以系统化思维和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培训工作发展,构建环资审判培训的理论体系、机构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体系,加强培训资源调动、培训课题提炼、优质培训课程遴选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同时进一步释放培训机构作为法院智库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培训能力;环资审判;智库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4.020

Key words:adult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trial; think tank
一、問题的提出:环资审判培训的面向与建设

从学科体系角度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以下简称环境资源法)作为核心部门法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①,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环境资源法有关问题的针对研究、制度设计和执行落实也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但是,现实地看,环境资源法相较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传统部门法而言仍显弱势,这一点在司法审判活动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直至今日,环资审判工作在不少法院还是依附于民事审判庭等业务庭室具体开展,从事环资审判工作的人员因案件数量和考核指标等原因,还会大量办理其他领域的案件,环资审判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环境资源类案件数量少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但对环资审判本身的重视程度弱、相关审判制度机制建设不完善、人员力量配备不足等与此局面的产生也有直接关系。。与这种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资审判工作面临的工作任务和社会期待却是空前的,对审判队伍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已凸显出来。在我国,对法官素质能力提升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 从立法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26-28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法官培训进行了专门规定。从机构建设看,国家层面有专司法官培训的国家法官学院,地方层面大多也建立了相应的省级法官培训学院或者有关培训中心。从培训运作看,法官培训是成规模和体系的培训,个别地区培训量还较大。据笔者了解,某培训学院一年的培训量达到了近10万人次。的机制当属法官培训,如何利用好这一机制,挖掘法官培训对环资审判工作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关于环资审判培训工作,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应首先明确:

第一,关于环资审判培训在法官培训中的地位作用。首先,环境资源法是一门新兴、交叉、前沿的学科,学习掌握该部门法需要具备民法、刑法等传统法的基础,同时对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也要有基本的把握。通过环境资源法的学习能够在对比分析和深入探索中加深对其他部门法的理解和整体审判能力的提升,对环资审判工作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早在上个世纪,在美国的法官培训中就有环境法的课程研习班和培训班,对环境法的培训虽然占据的比例不高,但却是定期化、常态化的[1];其次,环资审判人员的能力有待提升。以2014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环资审判庭的正式成立为起点,各地法院环资审判专门机构的建立迎来了集中密集的发展阶段。为配合专门机构建设的需要,原来从事传统民事、刑事、行政工作的人员被抽调到新的机构中。从实践情况看,目前专门审判机构的法官也多是以这种形式参与到环资审判工作中的,他们大多未经过系统的环境法律训练[2],较为普遍地存在边学习边提高的状况。通过法官培训的形式强化对环境资源法的学习和审判能力的提升,是较为紧迫的;再次,相较于传统部门法,环境资源法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较短,环境资源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总体上还略显粗疏,从事环资审判工作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进行“积极探索”和某些制度规定之外的“必要应对”。面对这样的现实,通过法官培训深化对环境资源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整体性理解,加强对环境资源法基本理论和裁判思路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环境资源裁判的统一性,十分迫切。

第二,关于加强面向环资审判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建设。首先,相较于学历教育、传统成人教育,法官培训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它内在的要求面向审判实践,为审判实践服务。在法官培训中,应“强化法官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把生动的审判实践转化为教学课堂,做到培训目标指向司法能力、培训内容偏重司法能力、培训方式着眼司法能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对于环资审判领域的法官培训而言,更是如此。环资审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环资审判法官面临的新问题,环资审判与环境资源法发展完善所产生的“源头活水”,都是环资审判培训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其次,应准确定位法官培训在整个司法体系之中的地位。“法官培训是整个司法体系完善与构建的一部分”[4],对环资审判培训工作而言,就是要将其纳入环资司法体系之中进行研究和推进。在环资审判专业机构建设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环资司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资审判培训工作也要积极跟进,增强与环资审判工作的衔接性和协同性,努力发展成为与环资审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体系性力量 法官培训与审判工作应当放在一体化的视角下,唯有如此才能找准法官培训的定位,提升培训的效能,顺利实现培训职能作用的发挥。而现实中,这一点显然做得不够。。再次,从全国法官培训开展情况分析,传统审判培训已经较为成熟,也有较为固定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但环资审判培训还存在欠缺,还处于临时性、零散式的培训状态,培训的体系还远未建立起来,培训能力建设也任重道远。在环境资源法治研究和审判实践勃兴发展的今天,以体系化的思维谋划培训工作,搭建环资审判培训的科学框架,有利于实现培训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二、适例分析:东部某省环资审判培训模式与做法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我国环资审判培训工作开展情况,选取了我国东部某省法官培训学院开展环资审判培训工作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点分析现行环资审判培训的模式与方法,找准改革完善的思路和方向。

(一)培训的模式与做法

本部分主要选取了几个关键层面上的问题,以总体反映环资审判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

1.培训类别

一般每年下半年都会制定一个来年的培训计划,以总体框定一年的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在培训计划中,培训类别是首要的划分标准,决定着以何种班次来承担目标指向的培训任务。对环资审判培训而言,目前主要的培训类别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针对每年的常规班次,即新进司法辅助人员培训班,该培训班次现在的情况是每年举办4期,每期人数在80人左右,时间为2个月,共划分为8个教学周。环资审判培训一般会安排1周左右的时间,有时也存在1周的时间内与其他培训内容相互合并的情况;二是环资审判专题培训班。该类培训班主要面向的是从事环资审判工作的人员,有些是以学院为主体组织,有些则是以省级法院环资审判庭為主体组织。培训时间一般为1周左右,每年举行的次数较少,一般为1至2期,每期人数100人左右。除此之外,还会举办以学术论坛为特点的研讨类培训班次,该类培训班次属于特殊的培训形式,对于拓展现有培训方式和方法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2.培训内容

环资审判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对环资审判实务中的问题进行解析。对该学院2016—2018年的培训课表分析发现,环资审判培训的重点内容有:环境侵权案件举证、审理规则,环境司法专门化和诉讼类型化,环境公益诉讼案例解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问题等。除此之外,还间或有对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环境法前沿问题等方面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以培训形式指导地区法院工作、交流办案经验也是一种特色。比如在该学院《关于举办2018年度全省法院环资审判专题培训班的通知》的“培训内容”部分说明,培训期间会进行全省环境资源典型案例的推荐与评鉴,由各中院庭长对本辖区2017年裁判生效的环境资源典型案例进行交流介绍;又如省法院环资审判庭的庭长、副庭长会以专题培训的形式介绍分析全省环资审判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3.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方法一直是法官教育培训工作中关注度很高的议题,各地法官学院也在不断探索培训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因环资审判培训开展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的程度,该领域的培训方式相对单一,还没有真正体现出、完全利用好法官培训所特有的培训方式优势。目前,环资审判培训方式主要是专题授课,还存在少量的案例分析授课。相比而言,传统民事、刑事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则丰富得多,也有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比如分组式的案例教学、模拟庭审指导、庭审观摩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法官培训工作中,根据受训对象特点和需求,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培训方式也应运而生,比如科技法庭授课 作为样本的法官学院已经实现了与全省三级法院科技法庭的实时联通,教师可选择需要的庭审现场,进行全方位、深入细致地分析,学员可以更加直观地剖析庭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好的处理方式,该种培训方式对学员的吸引力是比较强的,真正实现将鲜活的审判实践搬到法官培训的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教学的目标。,还有富有创新性的多层次引导式案例教学[5]。实际上,就笔者对该种教学方式的了解,对于环资审判中面临的复杂利益冲突和各类新问题,更有适用的空间和优势。

4.培训依托

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应的载体和依托。对法官培训而言,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较为特殊,培训依托手段还不成体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碎片化”现象。对于环资审判培训而言,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从目前培训情况看,还缺乏环资审判培训的专门教材,教学内容的体系化构建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与此同时,作为培训重要依托的师资选聘机制还不太固定,真正专业的审判人才作为师资还不多,理论界合适的师资选聘还存在一定困难。

5.有无特殊安排

鉴于环资审判本身的特点以及在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体系中的地位,环资审判培训工作应当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制度安排。从现行培训工作看,环资审判培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特殊性,培训的体系化建设和法官能力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以培训内容的选择为例,根据笔者的理解,由于环资审判起步晚以及审判人员能力参差不齐的原因,环资案例积累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应当加强对环资经典案例的深度分析,进行相对开放式的教学,激发参训学员的兴趣,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二)体系化完善的限制条件

环资审判培训工作正处于初创时期,体系化完善是培训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提升培训工作水平的关键。从这个角度分析,当前环资审判培训工作还面临一些现实的难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培训需求没有完全释放。除环资审判专题培训班外,其他培训班次中的学员对环资审判培训的需求还不高,部分学员还存在“功利化培训”的思维,意图通过培训解决自己遇到的具体问题,对自己从事审判领域之外的培训内容并不太感兴趣。对于专门从事环资审判工作的学员而言,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具体领域的审判实践问题,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环境法理论、环境科学等的必要知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环资审判培训需求的有效释放,对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二是培训资源分配受限。因培训经费、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基于培训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要求,在目前的培训工作中,占比最大的还是传统的民事、刑事、行政三大审判方面的培训内容,留给环资审判培训的资源相对较少,甚至还有被挤压的情况;三是培训能力有所欠缺。从目前培训机构建制情况看,虽有部分培训机构已经建立了环境资源法教研中心之类的培训部门,但这些部门中的专业人员力量还存在明显不足,专业化程度还不高,还没有形成与传统民事、刑事、行政培训专业部门相并列的力量存在,要求其以更加宏观、系统的思维统筹安排、规划和执行培训难度较大。
三、问题剖析:形式表现与内在原因

目前的环资审判培训距离体系化的专业培训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环资审判专业化培训的理念方面

环资审判的独立地位已经彰显,但相应的培训工作在专业化的跟进上还不够及时到位,背后的原因首先就在于环资审判专业化培训理念的缺失上。实践中,环资审判培训多依附于传统民商事或者行政审判培训,培训工作的独立性不够,缺少必要的生长发展空间,培训思路的拓展和业务深化受到了很大限制。培训工作带有对审判实践被动应对的弊端,“点状式”培训虽突出了审判实践的重点,但无法适应环资审判培训的体系化完善与培训知识系统传授的需求,培训的临时性、随机性痕迹明显,培训工作“碎片化”问题突出,缺乏对环资审判的研究性培训和前瞻性引导,环资审判培训的专业化理念还未形成。

(二)环资审判培训的内容体系方面

现行环资审判培训的内容零散不成体系,这固然与培训资源、时间的投入有一定关系,但与对环资审判规律把握不足、内容挖掘不深也有很大的关联。培训内容体系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环境资源法有关内容的培训还不全面,特别是缺乏对环境侵权等作用机理、法理解析、法律规定等内容的全面系统培训,导致培训内容覆盖范围有限,指导审判的职能作用限缩 以不同环境侵权的司法判定为例,实践中部分法官对不同环境侵权的判定构成要件和标准往往是单纯依据法律和司法解释的面上规定进行理解和执行,但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规定以及针对特殊情况如何处理还缺乏理论和实践自觉。比如环境噪声污染侵权与水污染侵权的判定标准就存在不同,噪声污染侵权一般而言要达到行政法等规定的噪声排放标准,而水污染侵权的判定则一般不需要超过行政法上的排放标准,这样规定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两类侵权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同时,因环资审判人员理论积淀和专业能力的限制,加强对法律和司法解释全面系统的掌握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实践中这类培训班次在环资审判培训中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对环资审判培训案例的挖掘不够,特别是缺乏对典型案例的挖掘和全方位解读,缺乏与此相关的精品课程的打造。从审判实践看,近年来关于环资审判的案例已经有一定积累,但对于这些案例的提炼运用还存在明显欠缺,特别是缺少法理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深度解析,搬到培训课堂上的较少;三是对环资审判培训内容的设计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培训的视野和思维还不够开阔。从传统法的角度理解环境问题的应对,综合运用各部门法对环境问题的规定进行司法应对,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日本,“将环境法作为学习民法和行政法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来对待,植入环境法思维的种子,这也是环境法课的重要任务”[6]。这也是有效激发培训需求,增强培训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三)环资审判培训的方法体系方面

环资审判培训在方式方法上探索还不够,还未形成差异化和具有辨识度的专业培训方式方法。环资审判培训方式方法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符合环资审判培训需求的模块化轮训还未开展,培训的全面性、系统性、覆盖率还难以得到保证,培训“碎片化”导致服务环资审判实践作用大打折扣;二是运用大数据梳理、挖掘环资审判案例资源,借助科技法庭等培训手段开展研讨式培训还不够,培训的层次性、多样化还未得到应有体现,难以有效回应环资审判专业化的现实要求;三是研讨式的培训方法还未得到应有重视,特别是依托法官学院内部力量提炼影响审判活动开展的重点研讨问题,以此作为一段时间内的研讨主题,由学院教师牵头带领学员开展专门性研讨培训还没有有效开展。

(四)环资审判培训的依托体系方面

环资审判培训依托体系主要包括专业的师资、适合的教材、丰富的案例、精品的课程资源等。从全国范围看,法官培训的依托体系正在建立完善,而环资审判培训依托体系建设属于其中的薄弱环节,需要重点补齐:一是專业师资库建设有待加强。现有师资主要集中在部分高校的学者方面,业务庭的师资主要是负责工作部署安排的庭长、副庭长,对长期处于环资审判一线,特别是对曾经做出影响力裁判的法官选聘力度还不够,对兼具环境法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学者挖掘还不够,师资的数量和专业领域分布不均衡;二是教材体系还未完善。据笔者了解,传统民事、刑事、行政审判都有或正式或临时编辑的培训教材,但环资审判领域还未有专门的培训教材。作为培训教材类的的案例汇编等培训资料,也多是简单的案例汇总和简单分析,参考价值不大,启发性不强,难以承担起培训内容依托的重要任务;三是环资审判培训内容设计和培训手段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培训内容覆盖面窄,重点内容简单重复、拓展不足,面对不同的培训班次和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的层次性、区别性不明显,以培训内容定培训时间、培训师资等的导向没有完全形成,消解了培训内容作为培训核心依托的地位。培训手段未被提高到重要依托的位置,特别是对环资审判培训当前亟需的精品课程打造还存在较大的欠缺,从精品课程遴选(重点内容)、环资全员轮训(培训开展)、案件庭审观摩(培训板块)、多学科交叉培训(培训方向)等环节全方位整合构筑培训手段依托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四、完善路径:环资审判培训体系与培训能力现代化建设

环资审判培训的终极目标是提高环资法官司法裁判能力,提升司法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效能。完善环资审判培训工作,应当坚持培训问题导向,有效对接环资审判实践,树立体系化思维,加强面向环资审判工作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培训体系与培训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加强面向环资审判工作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建设,首要的是明确培训体系与培训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对该内涵的理解,应当投放到整个司法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去考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重申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7]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涉及的领域也很广。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工作责无旁贷应当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予以落实、细化和推进。在司法工作领域,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符合我国经济基础和司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期待的战略目标[8]。

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中,培训工作的现代化是其应有之义,加快培训体系与培训能力建设能够最大化地实现与审判工作的同频共步,推进培训工作对审判工作的理论供给、智力供给和人才供给。这是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现代化的第一层内涵,即培训体系和培训能力现代化是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其支撑体系就是“三个”供给。其中,理论供给侧重于对法院工作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比如为环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机制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案。这一点是为传统法官培训所忽视的。智力供给侧重于从审判专业角度提供支持,为环资疑难复杂案件审理、审判专项课题攻关等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思路和意见。在法院工作专业化不断被强化的今天,培训工作的专业性及其与审判工作的融合性也就更加凸显出来。人才供给侧重于从法院队伍建设的维度,将培训工作作为提升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机制对待,是实现培训工作与审判工作融合、实现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培训体系与培训能力现代化的第二层内涵是,要以系统化思维和协同创新模式推进培训工作跨越式发展。系统化思维就是要摒弃培训“点状式”“应景式”发展方式,以系统的环境资源法理论和环资审判培训理论为指导,以健全的环资审判培训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为骨干,以精品培训课程打造和重点审判项目研修为特色的完整培训体系建设。协同创新模式就是要加强与审判部门的常态互动,从人员互派、议题共商、素材共享、培训共促等方面提升培训服务审判和审判推动培训的良性发展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工作应当紧紧依托审判工作,最大化借助审判工作的创新潜力,通过有效链接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果、攻关司法改革议题等形式,实现“割裂状态”下单纯培训工作或者单纯审判工作难以突破或者创新的课题。

(二)构建环资审判培训的“五个体系”

构建环资审判培训的“五个体系”就是构建环资审判培训的理论体系、机构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人才体系。构建理论体系是加强对环资审判有关理论的研究,加大对适合环资审判的培训理论提炼,形成适合环资审判培训的理论内涵和理论指引,包括但不限于环境资源法的基础理论,如预防性原则、风险防范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外部性理论、修复性原则等;环资审判培训理论,如交叉学科培养、案例聚焦分析等。构建机构体系是建设与专业化审判机构配套衔接的专业化培训组织和团队。组织侧重于专业化的机构设置,比如环境资源培训中心或者教研中心;团队侧重于专门研究性人员组成的备课、科研小组。构建课程体系要科学规划环资审判的培训课程,制定整体性的培养计划和阶段性目标,重点是根据培训班次和对象的情况,划分具体课程模块,在扩大内容覆盖面的基础上增强培训课程的针对性。构建教材体系重点是实现教材编写、运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将环资审判培训作为单项列入法官培训整体性教材体系之中,可编写系列成体系的教材。比如综合理论类、审判实务类、案例汇编类等。构建人才体系是重视对环资审判培训人才的培养和激励,一方面要着力建设一支培训机构自己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在环境资源法统领下民、刑、行以及经济、社会法的综合性人才团队;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支有理论、懂实践、善教学的兼职师资队伍,对兼职师资队伍应当摒弃传统的“重纳入轻使用”“重形式轻约束”等做法,实现兼职队伍的专业化和管理使用的规范化。

(三)加强环资审判培训“三种能力”建设

体系、制度、机制均是从静态意义上而言的,要使这些要素有效运转并发挥预期作用,离不开培训能力建设这个关键。加强培训能力建设,首先是资源调动能力。与普通教学活动不同的是,法官培训工作应当避免单打独斗,注重与审判实践结合,与学界沟通,吸收各方所长为己所用,集中体现在师资的调动,对案例等资源的整合,对培养计划与特定培训班次的衔接等方面。其次是挖掘提炼能力。法官培訓应当面向审判实践,但又不能简单重复审判实践。培训存在的特殊性和意义就在于其较为专业的实践素材挖掘和提炼能力。重点是对环资审判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予以学理化提炼,对环资审判实践的“创造性做法”予以分析和论证,总结推广适于指导环资审判实践的一般经验和审理思路。同时,善于对一般性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得出更加精细化的结论,展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流程,为忙于日常事务的法官提供裁判思路启发和问题解决方案。再次是加大优质培训课程的遴选。以优质培训课程的遴选和打造作为提升法官培训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对于省级层面的法官培训机构而言,可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阶段性的环资审判培训内容要点,提炼有待开展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面向法官学院和全省法院法官以及其他兼职师资库教师发布通知,建立同一课程的竞争授课机制,以遴选出最佳师资和最优课程。对于优质课程可以与信息化对接,实现培训的全覆盖,放大培训的效果。此外,作为支撑培训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培训效果的评价和督促机制应当全面建立。为保证机制良性运转,建议在传统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增加随机访谈、教师互评、专家听授评价等方式,建立相对独立的机构负责对评价材料的整理、输出和使用。


五、培训的延展:作为审判智库的培训工作

在新时代培训功能拓展和机构优化整合的背景下,法官培训工作被赋予了更多任务和期待,也应当发挥与其独特地位相符合的职能作用。除了常规培训工作之外,培训机构的智库作用也应当充分体现出来,甚至还应当作为独特优势突显出来。比如在美国,社会对培训机构的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非常重视,研究部门十分强大,几乎占据了学院机构的半壁江山[4]115。对于我国环资审判培训而言,应当发挥服务环资审判实践、助力环资审判重大问题解决、提升环资审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一)培训智库的面向

“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設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对于环资审判培训智库作用发挥而言,应当瞄准该领域的“大事件”“大问题”,在中央顶层设计和总体要求下,开展前瞻性的研究,着眼于研究的实效,实现政策的制度化、机制化。立足环资审判工作,可以就环境资源案件跨区域审判机制、环资审判专门化程序、环资审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等议题开展研究,以更好地对接环资审判改革要求。作为人民法院的专业培训机构,法官培训部门还应当强化专业化智库职能作用发挥,对环资审判实践中的裁判专业性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研判,重点是通过对环资审判案件的大数据分析和个案剖析,找到案件审理的一般性规律和审理思路,输出裁判模板和适用要点。比如针对司法实践中广泛影响环资审判法官办案的证据问题,可以在总结类型化案件证据种类、证据样态、证据链、证据动态判定等基础上,形成环资审判类案证据规则与指引等研究成果,以指导一定范围内的类案裁判。

(二)培训智库作用机制

重点是建立促进培训智库作用发挥的常态化机制。一是加强联合攻关。在法院内设机构整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可以考虑将法官培训机构与研究室等综合业务部门资源进行整合,对法院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重点项目进行联合攻关,方式可以是将法官学院的人员与法院研究室人员进行互派锻炼,强化培训工作的潜力挖掘,加快培训对审判的理论和智力供给增长;

二是注重课题带动。重点强化以法官培训部门为主的课题生成机制建设,加强以课题研讨为特色的培训智库载体升级,加大环境资源类课题的比重,特别是重视运用法官学院理论与实践交叉优势,增强学院对法院工作的理论提炼和理论概括,建立完善以学院为主要阵地的法院课题生成、研究和成果孵化、推广最终到制度改革、完善的制度机制。通过课题研讨平台,吸纳全省法院资源优势力量,增强研究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设立环资审判实践基地。设立环资审判实践基地,推进该领域实践的制度性、规范性、持续性,搭建理论界与实务界交流的优质平台,提升环境法理论对实践的反哺。可以考虑设立环境资源法的研修基地,对于省级法官培训学院而言,可以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结合,设立博士或者博士后实践基地,利用司法实证研究的优势放大环资审判工作研究的成果;

四是深化工作机制融合。法官培训机构应当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承担起部分审判专业化的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遵循当前司法改革的基本导向,可以在法官培训机构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资深法官对环资审判工作的研讨平台和机制,重点是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可以考虑每期发布专业要点和共识。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上,可以大胆尝试将法官会议与法官培训机构结合,突出法官会议的专业性、独立性等定位,强化法官会议的专业性研究职能,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培训的智库作用,丰富培训服务审判的机制内涵。

参考文献:

[1] 童之伟.“法官职业与法官培训”国际研讨会发言摘要[J].法商研究,2000 (1):122.

[2] 张宝.环境规制的法律构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54.

[3] 黄文俊.深入学习周强院长在秋季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教育培训工作实现新跨越[N].人民法院报,2018-09-10.

[4] 关毅.美国的司法培训及对其司法发展战略的影响[J].法律适用,2012 (2):111.

[5] 吕曰东.多层次引导式案例教学——基于法官培训的一种教学方式[J].山东审判,2015 (2):94-96.

[6] 礒野弥生.日本环境法教育的现状与课题[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6):82.

[7] 罗文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7-05-12.

[8] 周强.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 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J].法律适用,2016 (7):2.

(责任编辑:赵广示)

作者:余晓龙

解析行政审判业务问题论文 篇3:

狠抓队伍建设促进公正审判

编者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法是公平、公正、正义的化身。如果法院不能公平公正地审理判决各类案件,法律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办案纪律、提高办案水平、促进公正审判的经验和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不懈地把加强法院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效促进了地区两级法院各项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被评为“自治区集中清理执行积案先进集体”、沙雅县人民法院被评为自治区“十佳优秀人民法院”、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政治培训中心副主任崔莲英被最高法院评为“教育培训先进个人”、立案庭庭长谭永强被自治区高级法院评为“全区优秀法官”、阿克苏市法院人民陪审员艾合买提江·吾斯曼被评为自治区“优秀陪审员”、库车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马江霞被评为自治区“杰出法官”、买热彦木被评为全疆两名之一的优秀人民陪审员;阿瓦提县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吐鲁洪·台外库力被评为自治区“调解能手”……

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张治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的责任,法官和司法干警是执行审判功能的载体,法院队伍素质高低,直接奖系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因此,阿克苏地区两级法院始终下大力气狠抓队伍建设,力求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法官队伍,为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抓政治素质确保办案方向

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就不会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司法理念,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司法职业道德。

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始终把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首位,在全体干警中大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和教育干警牢固树立“立党为公,司法为民”的思想,反对特权思想和霸道作风,不断增强法官的纪律意识和依法办案的观念,使广大法官切实担当起法院公正司法的重任。

该院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条主线,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在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干警开展“学习贯彻党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并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大讨论、优秀法官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对法院干警进行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活动中,该院为深化学习教育效果,针对法院队伍的思想状况和执法办案中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采取领导干部给干警上辅导课、撰写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强化学习效果。

为强化广大干警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抗变能力,该地区两级法院结合各自单位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工作部署,坚持把党风廉政教育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相结合,坚持把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把正面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采取上反腐倡廉形势教育课、看警示电教片、廉政知识测试、制作黑板报、开讨论会、写心得等形式营造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氛围,教育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抵御社会不当风气影响和侵蚀的能力。

抓业务素质提高办案水平

法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司法的公正性和诉讼效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审判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作为基层法院,阿克苏地区两级法院也存在着人才短缺,法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为提高干警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该院十分重视干部的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与新疆大学联合举办法学专业本科班、与北京大学举办网络远程教育法学本科学历班、与法官学院举办专项培训班等办法,阿克苏地区两极法院法官队伍的文化、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业务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具有法律大专学历的106人,占到法官总数的32.61%,具有法律本科以上学历的法官214人,占到法官总数的65.4%。

阿克苏地区中院成立了法官培训中心,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并配合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国家法官学院举办培训44期,培训业务骨干227名。此外,该地区两级法院还分批次选送干警赴上海等地进行业务培训、学习考察,并邀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讲师团到法院培训授课。随着业务培训工作的开展,该地区两级法院通过司法考试人数逐年增加,审判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驾驭庭审、适用法律、诉讼调解和文书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为了不断强化法院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干警的办案水平,规范司法行为,该院积极开展集中学习和干警自学的方式,对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最新司法解释进行学习,并针对刑事审判工作、民商事审判工作、行政审判工作、国家赔偿案件、化执行正作等审判执行工作中的新问题和难点,以庭审观摩、文书评比、普法等为载体,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法官驾驭庭审能力和裁判公信力。此外,2006年,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案件审理类别,细化了各庭责任,明确了分管领导、庭长、审判长个层次的权利、责任,在民庭实行了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疑难、爱情案件;对案件定性有重大分歧的案件;对法律适用拿不准的案件及新类型案件,提交审判长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一方面克服了审判业务知识相对单一,业务职能范围有限的问题,一方面活跃了业务学习之风,提高了整体业务素质,做到法学理论与审判实践的结合。

抓制度保障强化办案纪律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抓好法院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阿克苏地区中院相继制定帮完善了一系列规范干警行为的内部规章制度,出台《法院责任目标管理办法》、《案件质量监督评查实施办法》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把刑、民、行政、执行、减刑假释案件全部纳入了平时的管理评查范围,进一步完善了审判质量和效率管理机制。成立督察组对纪律作风进行巡查,建立庭审评查机制,加强对法官审判活动的纪律作风监督。建立纪律作风考评机制,加强日常纪律作风监督,成立督察组对纪律作风进行巡查,对纪律作风情况进行考评。建立庭审评查机制,加强对法官审判活动的纪律作风监督。成立案件庭审活动评查监督小组,在审判业务庭建立庭

内庭审巡视制度,强化法官的程序意识。建立督察机制,加强对法官业外活动的监督,及时掌握干警动态。对督察中发现的一般问题,采取当场纠正、限期改正、定期通报等方法处理,杜绝法官接受吃请、工作时间饮酒、酒后驾车和警车乱停乱放等影响法院形象的行为。建立岗位监督机制,加强对审判权和执行权的监督。建立案件质量评查和差错责任追究机制,加强法官办案质量的监督,加大案件质量评查力度,对业务庭已结案件一月一评查一通报。建立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法官全方位的监督,接受党委领导和人大、政协、检察机关及社会监督。主动、及时向党委、人大汇报重大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重大案件的审理,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与检察机关的沟通与协调。通过聘请廉政监督员、定期召开廉政监督员会议,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等多种渠道,了解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从中发现违法违纪线索,加大查处力度。

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该院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干警的勤政廉政意识、执法为民意识、履行职责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公正审判,为阿克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开通司法救助“绿色通道”

本刊讯记者石小安今年以来,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坚持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开通“绿色通道”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

据了解,为减少当事人的诉累,该院对采取司法救助措施的案件优先受理、优先采取保全措施、优先实施救助、优先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诉累。为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该院从立案、审理、执行三个环节人手,在立案大厅设立了电子大屏,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规定凡属于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只要符合减、免、缓交诉讼费条件的,一律依法予以批准,切实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及时实现其诉讼权利。

据悉,今年该院共为下岗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众及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刑事被告人提供司法援助66人次,减、免、缓交诉讼费用40余万元,受到各族群众的广泛好评。

上海法官讲师团赴阿克苏地区法院培训授课

本刊讯记者石小安8月31日至9月3日,阿克苏地区法院对口支援单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专门派出法官讲师团赴阿克苏地区法院培训授课,该地区两级法院共有219人参加了培训。

培训中,上海市高级法院法官讲师团从司法裁判理念与方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常见案件的审理实务、以及执行中变更、追加财产查控和处分、和解实务等方面进行了有重点的讲授和解析。学员们结合自身的审判工作实际与讲师团的法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据了解,通过培训学习借鉴上海法院系统先进的审判经验、司法理念,有救地提高了该地区法院广大法官的整体素质和司法水平,并解决了当前审判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使该院能够更好地服务阿克苏地区经济建设大局。

阿克苏市人民法院建立案件差错责任追究机制

本刊讯记者唐硕为有效杜绝滋生腐败和滥用权力,今年以来,阿克苏市法院建立案件质量评查霸差错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对法官办案质是的监督,对31名法官、书记员给予了经济处罚,对69件发回改判案件进行了复查。对21名案件承办人及相关责任人扣罚了办案津贴。

为了加大案件质量评查力度,阿克苏市法院对业务庭已结案件—月—评查—通报。同时对领导机关转办交办的案件、当事人反映强烈的案件、被上级法院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的案件以及可能存在执法不公、执法不廉的案件进行重点评查,充分发挥再审监督职能。今年共评查1175件已结案件,共审理再审案件19件。

此外,阿克苏市法院以“权、钱案”为重点,从关键环节和部位人手,以加强对审判权、执行权的运行监督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审判权和执行权的正确行使。

据了解,该院还建立和完善了外部监督制约、纪律作风考评、岗位监督等机制,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约束,加强对法官全方位的监督。通过聘请濂政监督员、定期召开廉政监督员会议,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等多种渠道,了解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意见,从中发现违法违纪线索,加大查处力度,使群众投诉举报法官违纪违法数量大幅度下降,案件质量比去年同期有所提高。

阿瓦提县人民法院健全六项制度强化涉法信访稳控机制

本刊讯记者唐硕阿瓦提县人民法院从健全六项制度着手,努力强化涉法信访稳控机制。

集中排查制度。每月组织一次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排查工作,特别是注重“两会”期间、重要节日、敏感时期的集中排查工作。对于排查出的信访案件,迅速收集材料,建立合帐,实行“一案一档”。

分段负责制度。审判或执行阶段引起的涉法信访,审判或执行该案件的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案件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院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立案庭庭长和分管立案庭的院领导为稳控工作牵头人。按照“属案管理,分段负责,谁承办,谁负责”原则,一级抓一级,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听证对话制度。对重大、疑难、典型、影响较大的信访案件,定期组织一次院领导与当事人听证对话活动,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场解决,小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劝解工作。

联动联调制度。要求庭室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社区的联系,互通信访信息,联合各方力量做好工作。

定期回访制度。对已经办结的信访案件,采取适当方式回访当事人,了解处理后情况,听取当事人对调处结果的意见和建议,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给予人文关怀。回访中如发现调处工作有失误的或矛盾有重新激化可能的,迅速采取措施予以妥善处置。

责任追究制度。对涉法信访稳控工作不重视,工作不力,造成矛盾激化和社会影响的相关责任人员,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程序,视其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责令作出检查、通报批评、诫勉和党纪政纪处分。

拜城县人民法院通过“两对照”达到“两提高”

本刊讯记者北方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拜城县人民法院通过学习提高,再学习再提高以及边学习边剖析,边学习边整改的方法,在活动中通过“两对照”,达剑“两提高”。

与思想对照,提高干警的政治素质。在活动中,该院结合干警实际,破除五种错误论调,树立五种观念,强化五种意识,即破除按传统办事的“因循守旧论”。树立开拓创新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破除居功自傲的“功德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强化

“进取”意识;破除遇事讲条件、讲待遇的“条件待遇论”,树立“责任”观念,强化“主动”意识;破除怕担风险的“畏缩求全论”,树立大胆探索,爱岗敬业观念,强化“创业”意识。

与工作对照,提高干警的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和当前工作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以工作实绩来检验活动成效,真正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该项活动的实际效果。

柯坪县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成效显著

本刊讯记者唐硕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柯坪法院强化“公正与效率”意识,依法严厉打击盗窃、伤害等多发刑事犯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审判执行工作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1至9月该院共审查、受理各案案件227件。其中刑事案件立案22件。民事、经济案件立案124件。行政案件立案2件。执行案件立案114件。总标的183万元。审请再审案件立案6件。接待信访案件1件。

该院共接收立案庭转交刑事案件22件37人。收案结案率为90.9%,目前为止没有一起案件被上级法院发回或改判,准确率为100%。审限内审结率为100%。高于刑事案件审限内审结率不低于95%,准确率95%的工作目标。

该院收到立案庭转交案件112件,现已审结108件。民商事案件审结率96.4%,准确率98%,调解率39.2%,依法公开开庭率达100%。在审判活动中法官充分尊重当事人自愿原则。依法对民商事案件进行调解,定纷止争,案件调解率达41.5%。

此外,该院1至9月新收执行案件114件,旧存7件,总标的183万元,执结103件,执结标的102.6万元。执结率为85.1%,准确率为100%。达到了执行案件结案不低于85%,准确率并不低于95%的工作目标。

库车县人民法院庭前调解显成效

本刊讯记者唐硕2007年1-9月,库车县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民事案件1388件,结案1196件,结案率为86%;其中调解结案的530件中庭前调解结案了271件,调解案件数占全院调解案件的51.13%。

2007年初,库车县人民法院为进一班深化民商事审判工作改革,规范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促使当事人息讼止争,大胆尝试审判方式改革、强化调解功能,合理配置审判资源,设置调解室,启动庭前调解程序,实行调审分离,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院将调解程序前置,由二名调解经验丰富、调解率较高的审判人员组成两个调解室,严格遵循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对大部分民事案件进行庭前调解,对于当事人不愿调解或经调解达不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在一周内进行排期转入裁判程序,进行开庭审理。

该院采用调审分离的审判方式,一方面,调解法官摆脱了裁判案件的压力,有充足的时间和耐心专事调解,使一部分案件未经审判便调解结案,大大缩短了办案周期,提高了诉讼效率,也缓解了裁判法官的裁判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对调解限定周期,避免了久调不决、影响案件审限情况的发生,裁判法官也从繁琐的调解工作中解脱,对于调解无效的案件,及时裁判。

据了解,该院加强法院调解效果的新方法,有效提高了审判、调解人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沙雅法院诉讼调解把握四个关系

本刊讯记者石小安为进一步完善规范民事诉讼调解工作,沙雅法院要求办案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好四个关系,进一步发挥民事诉讼调解在化解矛盾、解决纷争、维护社会稳定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法官作为中立的裁判者在诉讼调解中,在积极寻求方法,引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由消极被动地位向积极主动地位转变的同时,法官小能强迫当事人调解,要坚决贯彻合法、自愿的原则,尊重当事人的诉权,对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不能硬行调解,更不能久调不决,影响民事案件的审判效率。

第二,在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应兼顾执行工作,调执并重,以调解促执行,以执行促调解,达到既能缓解执行难,也能促进调解工作的良好效果。

第三,该院要求办案人员在注重裁判的法律效果的同时,更加注重调解的社会效果。在法官的主持下的调解,必须由当事人自愿决定是否同意调解,是否同意调解结果,这有利于彻底化解当事人的纷争,做到“官了民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第四,对经过调解双方能达成协议的案件,即使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可以进行判决的,也应力求调解结案,对其必需的调解时间是诉讼过程之所需,不能视为延误审判。

温宿县人民法院创新立案窗口服务

本刊讯记者石小安为在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上有所创新,提高结案率,温宿县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窗口服务模式,设置咨询、信访、立案、收费、送达、诉前保全等“一站式”服务窗口。

今年以来,温宿县人民法院始终以“让人民满意”为服务主题,以全力维护司法公正为出发点,首先从抓立案庭前服务质量人手,公开向社会发出“窗口”服务承诺,同时将《人民法院仪表形象、执法形象、服务形象规范性标准》、《公开审判流程、诉讼费收费标准》、《公开办案纪律》等十几项服务标准装框上墙,还专门设置了信访接待室及咨询专线,公布了监督电话,从而使法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的诉讼。

该院还完善信访工作,建立“有信必复、有访必接、有查必果”的良性循环工作机制,推出《信访首问责任制》,要求当天值班的信访接待人员对群众来访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一般性来访、法律咨询或立案咨询,被群众咨询的第一位法院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应为来访者具体解答各种咨询;对不属于法院职责的有关咨询,也主动告知来访者到何部门办理。另外,首问责任人还把接待、咨询、解答等有关情况及时在登记薄上记录,以备查询。

据了解,该院推行的这种新的立案“窗口”服务模式后,结案率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也从中受益,许多案件的调解的方式结察,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那些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打不是官司的问题。

乌什县人民法院实施司法为民新举措

本刊讯记者北方近年来,乌什县法院在亲民、便民、利民诉讼上狠下功夫,采取了一系列司法为民的新举措。

为方便群众诉讼,接受监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该院实行了院领导信访接待日和法官首问制。设立了信访接待室、立案室、咨询引导台、便民写字台、文明服务窗口等,实行审判公开制和向社会公开承诺制,在立案大厅公布了《审判流程管理制度》、《执法监督台》、《当事人须知》、《民事诉讼风险提示书》、《向社会公开承诺书》等办案内容。

为方便群众诉讼,该院采取了巡回法庭的方式,定期不定期深入交通不方便的农牧区开庭审理案件,既加大了法制宣传力度,又解决了农牧民群众法律需求的问题。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采取了“送法下乡、送法进学校、送法进社区”等形式。深入开展普法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该院充分行使好宪法和法律赋予法制宣传教育的职能,加大对社会关注、人民关心的典型案件的庭审、宣判、执行全过程的宣教力度。

新和县人民法院启动司法为民阳光工程

本刊讯记者北方近期,新和县人民法院为进一步加大司法为民工作力度,正式启动司法为民“阳光工程”。

据了解,司法为民“阳光工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立案阳光”,即由专人负责案件收立工作,印发《举证须知》、《申请执行须知》等诉前提示发给当事人,指导群众正确行使权利,将预收诉讼费的减缓免措施落到实处,对符合条件的,及时予以办理,使经济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其次是“执行阳光”,即加强对执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组织疑难案例研讨,开展集中执行活动,对阻力大、困难多、难啃的“硬案”、“骨头案”进行集中攻破;穷尽执行措施才对案件予以中止、终结和发放债权凭证,并由审判委员会进行裁决,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是“信访阳光”,即设立信访接待室,专人负责落实信访中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声,案案有落实;落实“院长接待日”,每周一院长公开接访,能到场解决的立即办理予以解决,对不能现场办理的,定期给予答复。对反映属实的问题严格追究责任。

据了解,自启动司法为民“阳光工程”以来,该院落实便民诉讼,减缓免诉讼费近5万元,有效破解执行难问题,保护了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作者:北 方 尧 莉

上一篇:禅宗文化图形标志设计论文下一篇: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