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理念管理论文

2022-04-19

【内容提要】就当今中国的对外传播而言,一些学者认为“内外有别”已经过时,因为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在传播内容方面已无内外差别。在实践中,“内外有别”也存在诸多理解误区。对外传播具有自身的规律,需要高度重视传播环境、语境、业态、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内外有别,不能套用或照搬内宣的指导理念、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频道理念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闻频道理念管理论文 篇1:

央视新闻频道改版新思路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新闻频道,央视还能否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完成国家电视台的任务?新闻是央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央视大品牌体系的发力原点。

随着央视新闻频道的晚间节目悄然“变脸”,央视新闻频道基本已完成大换血。这是一次“从头到脚”的改革,早间的《朝闻天下》、午间的《新闻30分》,再到晚间的《共同关注》和《东方时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版面编排形成了以24档整点新闻为龙头,以新闻的深度报道和新闻性专栏为重点,以每15分钟一次快速密集投放的《新闻快报》为特色的整体编排模式。一批新栏目相继涌现,《环球视线》、《24小时》、《新闻直播间》等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收视提升明显,观众数量持续增加。这一切变化都根源于2009年央视“新闻立台”理念的全新界定与实践。

新闻对央视的意义

新闻对央视意味着什么?不妨设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新闻频道,央视还能否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完成国家电视台的任务?新闻是央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央视大品牌体系的发力原点。以新闻立台,是职责所在、是受众所需、是品牌所系,更是竞争所迫。

一、新闻传播是央视的第一要义

尽管当代媒体肩负着多种功能,但监视环境永远都是大众传播的第一要义。而新闻传播是媒体介入社会生活、实现环境监视的基本途径。央视作为国家级电视台,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拥有特殊的新闻资源。因此,以新闻为主体,加强舆论引导是央视的首要职责。

二、新闻是央视最具竞争力的产品

央视的赢利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新闻和宣传工作基础上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长期以来保持着高收视率,拥有丰厚的广告收入就是最明显的例证。当今传媒市场信息过剩与短缺现象并存,商业媒体各类信息鱼龙混杂,新媒体渠道虽多但缺乏原创内容。广大受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更显突出,这决定了央视的新闻产品将更具有竞争力。

 三、新闻是提升央视公信力的首要途径

据调查,88.3%的受众在所有媒体中首选央视,83.8%的受众在同一事件出现不同声音的时候,更相信央视的说法。这得益于央视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长期积累的公信力。而公信力正是一家主流媒体能够长久生存、发展的命脉所在,需要通过加强新闻质量不断予以巩固和加强。

四、新闻是央视走向国际大台的重要手段

从国外知名电视台来看,BBC、CNN、NBC、PBS等都有代表各自风格的品牌新闻节目,有很高的知名度。NBC、BBC等大台,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往往占总播出时间的25%以上。这些知名电视台以新闻类节目为主打,辅之以精致、好看的节目来吸引观众,取得很高的收视率并换取高额的广告收入。

“中国媒体走向世界、挑战西方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最终不是靠娱乐、京剧、好莱坞大奖、NBA选秀,而是靠真正有影响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谈话节目”。①央视要走向国际大台,发挥国际影响力,必须做强新闻。

央视面临的挑战

新闻制作是一个国际大台能否提升品位、能否提升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关键。就在央视新闻覆盖面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开始向全球传播纵深发展之际,来自地方台、境外台、新媒体的各种冲击汹涌袭来,使央视在受众、资源、渠道等多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一、观众的新闻口味提高带来观众流失的风险

据央视资讯的调查,目前央视在国内电视领域的权威性、公信力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电视台。但在地区分布上,华南地区观众对央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真实度等方面的认同度大大低于全国。而上述地区观众的收入与受教育水平恰恰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某些高端观众对新闻的要求在变化、提高,而央视新闻节目没有及时满足这部分观众的需求。

二、地方台的本地化新闻在争夺有限的收视人群

在电视剧、娱乐选秀热闹过后,许多地方台把新闻立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东方卫视综合频道在2009年主打新闻牌,每天白天打造6个时段的整点新闻快报以及晨间、午间和晚间各档特色新闻节目。而地方台在贴近当地群众和日常生活方面比央视有先天优势,其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制作中也比央视擅长的时政新闻有更大自由度。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央视无形中面临部分观众被夺去的挑战。

三、境外台大举进入抢占新闻资源

目前,境外电视新闻正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CNN、BBC、彭博资讯等31家境外电视频道已经在中国三星以上涉外宾馆落地,凤凰卫视更凭华语传播和特色新闻节目获得了大量中国观众。当前我国对外交往增多,国际新闻日益增加,但一些交往对象国往往认为境外台较央视更加中立,因此将国际事件的报道资源更多赋予它们。这使央视在国际报道中缺少国内报道所具备的独家资源优势,也对央视的国际新闻事业提出了较大考验。

四、新媒体崛起“稀释”央视的渠道权威性

当前国内外新媒体飞速发展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互联网、车载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为受众提供了多个可供选择的接收新闻的渠道。受众选择余地的增加意味着央视原有的国家电视台的渠道权威性遭到了“稀释”。

强化新闻立台——央视新闻改革的大方向

面对诸多挑战,这次改版,央视明确提出,必须继续强化新闻立台理念,围绕新闻立台,坚守新闻定位,创新报道手法,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以新闻制胜。

一、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

新闻立台,不仅要提高相关频道的新闻播出时间比例,更要把新闻事业同央视的国家电视台地位与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放到走向国际大台战略步骤之中予以考量,持续坚守与深化新闻立台的理念。

为此,央视这次改版中,进一步树立新闻意识、平民意识、深度报道意识,改进报道手法和方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主旨,创新典型宣传、成就宣传和主题宣传等。在舆论监督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逐步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增强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保持权威和理性的新闻定位

此次改版,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是中央电视台强化的重点。在面对地方台、境外台、新媒体日益迅猛的新闻冲击时,央视尤其要保持这种新闻定位,以“非对称作战”赢得主动。即,在新闻竞争中用央视所长比拼对方所短:要发挥相对于境外电视台的本土优势、相对于地方台的时政新闻优势、相对于新媒体的资源与内容优势。而这三种优势的交汇点就是提升央视新闻的权威性、理性与深度。在许多新闻事件面前,央视也许没有新媒体那样迅捷,没有境外台那样大的回旋余地,但央视新闻节目完全可以从权威发布、深度评论、理性解读等角度向纵深挖掘。所谓“不要第一时间,而要第一落点”,以权威、理性的新闻定位在竞争中保持不败。

三、继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方式

这次改版,央视突出强化新闻立台,全面统筹新闻节目,淡化栏目,强化大时段新闻,理顺新闻节目的时间链、形态链、内容链和产业链。加强资源整合,在技术上推动层级制、垂直化的新闻制作体制向网络状的扁平化体制转变;在节目生产方面,探索建立统筹采制所有新闻的新机制,提高新闻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新闻采制成本。

1.新闻频道改版的编排原则

(1)新闻频道除《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联播》及重播、《东方时空》、《晚间新闻》、《午夜新闻》外,全天各整点新闻均统一命名为《正点播报》,每逢整点固定播出,实现新闻频道整点有新闻的承诺。

(2)每小时内的第15分钟、第30分钟、第45分钟各播出一次《新闻快报》。专题节目以《新闻快报》为间隔分段落播出。

(3)突发事件和最新消息随时插播。

2.新闻频道编排模式

(1)白天编排模式(1小时编排)

时事新闻+深度报道+分类新闻(每15分安排一次《新闻快报》)

“时事新闻”段是主新闻板块。其中的“新闻头条”是此时此刻最受关注的新闻的充分报道,加上国内、国际时事新闻构成一个板块。

“深度报道”板块,安排调查报道、组合报道,或安排播出以12分钟为一个基本单元的专题节目,像《新闻调查》这样的长专题,可拆成三段播出。新闻中的调查报道、组合报道实行分时段将一个主题递进安排的方式。

“分类新闻”板块以文化、体育、财经、科技等分类新闻为主要特点。

(2)晚间编排模式(1小时编排)

正点播报+专栏节目+新闻快报+专栏节目

(3)夜间节目和《朝闻天下》仍沿用现有编排

3.创办《新闻快报》:集萃重要新闻,及时动态更新

(1)《新闻快报》的选取标准

《新闻快报》选取的是新闻频道此时此刻正在关注的国内外重要新闻,内容涵盖时事政治、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军事、社会民生、文化、体育及灾难、灾害等突发事件。

《新闻快报》不选取一般性会议新闻和软性新闻。

各节《新闻快报》随新闻事件的发展演变及时动态更新。

(2)《新闻快报》时长及播出原则

《新闻快报》设两分钟版和1分钟版。播出原则:《正点播报》和半点的《新闻快报》由新闻主播播报,时长为2分钟。第15分钟和45分钟的《新闻快报》时长为1分钟。白天时段由新闻主播播报,晚间时段不出新闻主播,由新闻系统送录像带交专栏系统播出。

(3)《新闻快报》播出总量:全天共增设45档(见左下表)

4.强化“24小时发稿”理念,确保最新消息随时播发

本次改版力求统合全台新闻采集力量,建立新闻信息的实时监看网络,24小时不间断同步监看录制国际重要新闻频道及全国各省市台的重点新闻栏目的节目,确保重要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同步播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7月27日至8月11日,《朝闻天下》共播出新闻2135条,每天平均134条,其中首播率约60%,国际新闻90%以上为最新消息;新版《新闻30分》7月31日至8月11日播出新闻430条,每天平均36条,较常态增加近3成,其中首播率超过60%;新版《共同关注》8月3日至11日播出新闻430条,每天平均48条,其中首播率超过50%。

5.打造名主播、名评论员团队

在评论员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已建立10人左右的专职评论员队伍以及包括各领域领军人物、权威专家在内的60余人的特约评论员队伍。节目调整后,“新闻+背景+评论”已成为新闻频道全天节目的常规样态。如,调整后的《朝闻天下》第一周内共连线评论员19次,平均每天2.7次。通过及时的新闻评论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另外,从台内其他频道调入胡蝶、欧阳夏丹、柴璐等主持人,争取打造成新闻频道新的名牌新闻主播。

6.推出全新的频道包装

目前央视新闻频道多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节目包装人员,新闻与专题及频道包装片的整体风格不尽统一,有时显得五花八门。借本次改版,希望整合频道包装资源,推出全新的频道包装,在色彩、音乐、频道标识、字幕、演播室设计、主持人形象包装、频道宣传片等方面力求形成清新、庄重、国际化的包装风格。

7.新闻频道改版需要的支撑体系

(1)改革现有管理体制,激发人员活力

央视为改革电视新闻而曾采用的运作体制——“制片人制”、“主持人制”、“第二用工制度”和灵活的财务制度等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已经回到了改革前的老路上,并且严重影响了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如何让央视的节目再次焕发活力?如何让心怀新闻理想的年轻人把央视当成“新闻界的延安”而心向往之?突破现有的人财物等管理体制,已经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为拓宽稿源,台内各频道节目资源应实时共享

目前新闻频道各档节目均已实时进入索贝新闻共享系统,新闻中心的所有节目资源也已向全台公开,但台内其他频道节目资源没有真正共享。为拓宽新闻频道稿源,台内还应该协调各相关部门所有节目播出后均实时进入共享系统,免去编辑长途转录的传统低效劳动。

(3)面向社会和全台聘用优秀新闻主播和新闻编辑

目前,新闻中心存在编采播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以及人员短缺的问题。亟需面向全社会聘用优秀新闻主播、主持人和专业的新闻编辑,需要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并实行灵活的用人政策,建立从业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让优秀的人才能够进得来、用得好、流得动。

(4)建立高端、权威、稳定的评论员队伍,培育央视“名嘴”

新闻频道建立一支高端、权威、稳定的评论员队伍已经势在必行。央视将在党政机关、其他权威媒体、科研院所和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中间,选择一批政治和业务过硬的高端人士,从全台新闻编辑记者中间选择资深和优秀人才,担任新闻频道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生等方面的评论员,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热点新闻追踪报道中采取视频连线、现场采访、演播室对话等方式做各种类型的评论。

(5)加大应急报道点队伍建设,向驻点记者本土化方向发展

央视应急报道机制建立后,各驻点记者在最近的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大缩小了新闻频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反应半径,应急报道机制也因此应大力推进。接下来,央视还将采取积极措施迅速扩大驻点记者的队伍,借鉴国内外各大媒体建立记者站的经验,除首席记者从本部派出外,考虑驻点记者向本土化方向发展,出台相应灵活的政策,允许各报道点在当地招聘记者。由于当地招聘的记者熟悉各方面情况,这将有利于各报道点迅速进入状态开展工作。

作者:姜 末

新闻频道理念管理论文 篇2:

对外传播工作切忌内宣化

【内容提要】就当今中国的对外传播而言,一些学者认为“内外有别”已经过时,因为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在传播内容方面已无内外差别。在实践中,“内外有别”也存在诸多理解误区。对外传播具有自身的规律,需要高度重视传播环境、语境、业态、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内外有别,不能套用或照搬内宣的指导理念、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

【关键词】对外传播 内外有别 内外一体 专业性

中国的对外传播原来习惯上被称为“外宣”,起步于国内传播或“内宣”,原本内外一体。为了提高对外传播或外宣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内外有别”被确认为一个基本理论和指导原则。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内外有别”存在诸多理解方面的误区,其中较为普遍的是以偏概全,将“内外有别”局限于内容环节,仅关注内容选题和表达语态等方面的問题,对于传播环境、传播渠道、受众服务等未予考虑。基于此,一些学者认为“内外有别”已经过时,因为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在传播内容方面已无内外差别。正是为了厘清这些误解,本文剖析了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内外有别”的概念内涵,并从传播环境、传播内涵和传播规范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本文认为,对外传播具有自身的规律,需要高度重视传播环境、语境、业态、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内外有别,不能套用或照搬内宣的指导理念、管理模式和操作方式。

一、“内外有别”是对外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指导原则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长期坚持的一个基本理论和指导原则。1968年3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援外飞机上喷刷毛主席语录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不要那样做,做了效果不好。国家不同,做法也不能一样。”1977年8月3日,邓小平同志针对英国朋友费里克斯?格林的相关建议批示:“我认为格林的意见都重要,无论宣传或文风等等方面,都值得注意。”格林主要对当时对外传播工作方式提出改正意见,不能忽视“外国人不是中国人”的区别,不能照搬国内“咄咄逼人的八股调”。在1977年的批示中,邓小平同志肯定了对外宣传要有别于内宣,不能照搬内宣的一套做法。1990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的通知》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等方面与我国不同,因此不能把对内宣传的一套内容和方法照搬到对外宣传中。”2004年4月8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对外宣传要“内外有别,注重实效”。①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对外传播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要尊重传播规律,在体系建设上做到内外有别,并对话语体系建设、表达方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内外有别”常被解读为或局限于内容层面,仅在选择对内和对外传播选题及相关传播内容时要有所区别、各有侧重。目前,国内大多数关于“内外有别”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多是从新闻等节目内容层面入手,分析如何应该针对受众的差异来改进内容供给侧及相关节目理念,从国内外传播环境、传播内涵、运行体系等角度入手,分析对外传播在理念、运行、渠道等方面如何做到“内外有别”,以适应当地监管体系、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特点等。而且,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内外有别”的理念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因为对内的内容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传出边境,成为对外的内容。因此,有研究认为,当代对外传播的特点之一是: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的界限趋于模糊。②另一方面,“内外有别”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偏差,继续沿用国内传播的思维、理念和模式来操作对外传播,例如部分媒体依然热衷于报道我国发展的成就,回避一些敏感问题,更有甚者对发生的事实予以否认。一些媒体把内外有别理解为对媒体报道权利和传播范围进行管控限制。③其实,“内外有别”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据境外的传播环境、受众习惯、渠道特点、技术条件、监管政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传播理念、运行方式、操作模式上提高针对性、实效性。

二、传播环境存在差异,对外传播的思维理念不能内宣化

对外传播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商业化市场化,需要用商业思维来开展业务,并且具备非常专业的资本运作、法务、市场运营等方面的技能。纵观美国的对外传播,政治目标完全被隐藏在了商业化市场化目标之下。美国舆论引导力和价值观传播正是充分利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媒市场规则,大量输出新闻、影视、娱乐等产品。欧洲视听观察室(EAO)2019年对欧洲61个主要网络视频网站的分析结果显示,一部欧洲影视剧通过付费网络电视业务平均在3.3个国家播出,而一部美国影视剧的播出国家数量则为5.8个。④美国媒体机构在全球重要地区和国家都大量收购或投资当地的媒体播出机构、运营机构或影视制作机构,抢占了市场、搭建了渠道,进而通过商业化模式销售内容产品,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长治久安、一举多得。

中国对外传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开始在思维理念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当时,宋庆龄指导创办的对外刊物《中国建设》被一些人批评太过西化、缺少政治意味,建议新成立的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对其加强“政治领导”。宋庆龄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行之有效的传播模式。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中国建设》始终坚持民间视角并在西方国家受到欢迎,甚至打入了美国市场,在纽约的书店报摊上亦能买到。⑤对外传播的语境必须要匹配相应的传播思维理念,才能起作用、有效果。法国学者贝尔纳·瓦耶纳在《新闻的社会职能》一文中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成了当代人最广阔、最优越的娱乐市场,成了每日以神话般的场面使人们忘却日常烦恼的最有效的手段。即便在新闻领域,他认为娱乐消遣和新闻报道、观点表达一同构成新闻的三大内容及社会职能,娱乐消遣包括娱乐性的游戏、模仿积极的东西、排遣消极的东西和散心解闷,通过感情来触发感动。⑥这种观点或许完全与中国的体制机制背道而驰,但在对外传播实际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英国广播公司前任总裁托尼·霍尔(Tony Hall)2019年在年度报告中表示,英国广播公司的使命是提升全球“民主”、传播英国的声音、价值观和影响。但看英国广播公司的对外传播思维理念和实际操作方式,则完全没有任何政治痕迹,完全采用符合对外传播环境的市场化商业化模式,甚至新闻频道和产品都是在赚钱中实现话语权的。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和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 Negri)在《帝国》(Empire)一书中写道:“传播是资本主义产品的一种形式,其中资本已经成功地让全球的社会都臣服于它,并且扼杀其他的可能性。”⑦因此,对外传播的思维理念一定要避免“内宣化”,要根据对外传播的实际环境和现实语境来设计、谋划和开展传播业务。

三、传播内涵存在差异,对外传播的管理运行不能内宣化

对外传播拥有三个重要概念内涵:政治内涵、文化内涵和市场内涵,分别对应着国际话语权、文化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概念或目标诉求。政治内涵的核心要义和目标诉求就是要提升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建立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话语地位,并为中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氛围;文化内涵的核心要义和目标诉求就是要提升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促进文化认知,并强化价值观认同;市场内涵的核心要义和目标诉求就是要提升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力,通过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内容产品的输出能力和我国媒体产能的国际转化能力。

长期以来,对外传播主要被赋予政治内涵,核心目标是提升国际话语权,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在管理运行中具有很强的“内宣化”色彩,对于市场内涵的关注不足、举措不多。管理运行的核心实际上是体制机制。在对外传播工作中,内宣化的体制机制对对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会产生某种束缚和抑制。正如学者彭伟步所言:“在这种体制的束缚下,国内传媒的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面向海外传播得不到迅速发展,能力得不到增强,面向海外传播的媒介报道信息严重失衡,公信力下降,结果传播效果不佳。”⑧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对外传播的关键是要充分重视市场内涵,优化运行管理,避免陷入自娱自乐的境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外传播实际上是全球化时代传媒内容产品和服务跨国流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在运行管理上要避免内宣化,减少行政化色彩,强化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色彩。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外传播的运行管理如果能有效平衡政治内涵、文化内涵和市场内涵,会大大强化对外传播整体实力,同时倒逼内宣工作的改进、完善和优化,强化传媒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生存的国家环境。⑨中国的对外传播如果要在国际上产生持久的竞争力、影响力,就需要做大做强国内传媒产业,按照国际传媒市场特点全面提升外向型的内容生产能力、渠道建设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受众服务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

四、传播规范存在差异,对外传播的实施操作不能内宣化

对外传播有其特定的作业规范,在内容创意、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分发等方面都要符合相应的实施操作要求。其中,内容创意和制作需要遵循相应的表达逻辑和话语体系要求,渠道建设和内容分发业务要遵守相应的监管、技术和商务规范。

在对外传播的各个环节和业务中,内容建设尤为关键和重要,不能套用国内节目的逻辑、话语和表达,而需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码本”来进行内容的“编码”。中国对外传播现在高度重视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实际上,话语体系建设就是用目标受众的话语逻辑对其进行传播。以日本为例,日本一直努力研究和运用西方话语逻辑。为了淡化其侵略者形象,日本借鉴欧洲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叙事逻辑来构建原子弹受害者形象。目前,欧美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使用最多的二战照片,一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图片,另外就是日本广岛核爆炸的图片。⑩反观当下对外传播内容的操作方式,仍存在大量有违对外传播规律的地方,这些问题甚至在“文革”期间被毛泽东同志批判过。达雅·屠苏认为,中国媒体在叙事方面一直采用正面新闻(positive journalism)和建设性新闻(constructive journalism)的策略,这是与批判新闻“坏消息就是好新闻”(bad story is good news)有所不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只有正面报道,可能会被当成另一种偏见,从而影响中国媒体的公信力。11对外传播在内容方面的操作规范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提高专业化水平。此处的内容不限于新闻内容,还有纪录片、电视剧、电影、动画片等,对外传播的内容创意和制作都需要充分尊重相应的规范和规律。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7ZDA285)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博士、主任编辑

「注释」

①翟树耀:《内外有别——对外宣传报道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载于刘洪潮主编:《怎样做对外宣传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②唐润华等:《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37~39页。

③朱鸿军、蒲晓:《新中国成立70年对外传播媒介与传播观念之变迁回顾》,《对外传播》2019年第6期。

④www.rapidtvnews.com/2019070956618/european-tv-content-providers-facestiff-challenge-in-vod-arena.

⑤姚遙:《新中国对外宣传史:构建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8页。

⑥转引自胡钰编著:《新闻理论经典著作选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179页。

⑦转引自:约翰·D·H·唐宁:《帝国、战争与反战媒体》,载于[美]迈赫迪·萨马迪:《国际传播理论前沿》,吴飞、黄超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32页。

⑧彭伟步:《海外华文传媒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6页。

⑨[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1、66、115页。

⑩孟钟捷:《“战争的历史”还是“历史的战争”——谈当代社会的二战记忆》,载于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编:《生命的宽度:节目创新与人文思考》,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7年版,第93、94页。

11钟新、崔灿:《中国媒体全球化的正当性与竞争力——对话国际传播知名学者达雅·屠苏》,载于《对外传播》2019年第6期。

责编:谭震

作者:李宇

新闻频道理念管理论文 篇3:

CNN发展历程及全媒体转型

上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了两个至今仍为人瞩目的观点:“媒介即人的延伸”和“地球村”。那时是被视为新媒体的电视风生水起的年代,麦克卢汉热情地谱写对电视的礼赞。他认为电视不仅能够扩张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使人重新恢复感觉平衡状态,①还能够产生“内爆”使国界消失,抹平差异,将整个地球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球村”。②不知是受这一观点启发还是历史制造的又一次巧合,上世纪80年代后接连出现的多家电视新闻频道,通过24小时不间断地播报世界各个角落的重要资讯,打破了长久以来相互区隔的时空关系,营造了在互联网兴盛之前的“地球村”雏形。

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频道、半岛电视台③、凤凰卫视资讯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BBC World、NHK(日本放送协会)、法国24小时电视台等堪称当今赫赫有名的电视新闻频道。其中,CNN因首创了24小时播报新闻这一方式占据了媒体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地位。在CNN创造的辉煌和荣耀为后来者津津乐道和纷纷效仿之际,它也迎来了全媒体时代的新挑战。CNN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其应对全媒体挑战的宝贵财富。

领军人物的创新理念与追随团队的敬业精神

创办一个24小时只播报新闻的电视频道,在上世纪80年代被视为大胆的甚至是愚蠢的。然而,电视新闻的这块处女地在CNN的领军人物眼中却是潜力巨大、商机无限的。CNN的最早合办者之一里斯·舍恩菲尔德说过:“创立CNN是为了提供信息和对时间的理解,把它们置于历史的情境当中,用吸引人的图像去表现、去诠释;为了让观众能把自己的观点反馈到正在收看的电视节目中;为了实时提供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而这是别人在此之前没有做到的;为了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一直持续不断地播送新闻,夜里也不间断;为了建立尽可能大的观众群体,这样就能卖广告赚钱。”④

CNN的诞生是拜性格怪诞的媒体天才泰德·特纳(Ted Turner)所赐。特纳想进军24小时报道新闻这一领域的想法,最初遭到了公司上下大多数员工的反对。他们觉得那时的电视新闻行业只能赔钱,收视率低,制作费用又很高,当时美国三大电视网经营时数有限的新闻节目,一年还亏损1.5亿美元,市场调查结果也显示当时的人们对24小时电视新闻节目并不感兴趣。但此时特纳果断地表现出他作为CNN领军人物的创新理念:“飞机没制造出来之前,你去调查一下,看看有多少人愿意坐飞机!”⑤

特纳对CNN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扶上马”——开创前所未有的电视新闻频道,更表现在“送多程”——CNN发展的诸多关键节点上都有特纳创新理念和人格魅力的助力。在CNN最艰难的时候,特纳用手枪顶着自己的头四处筹款以维持电视台的正常运转;⑥在争取白宫记者团的席位时,面对三大电视网的种种阻挠,特纳采取强硬对策,以“违背新闻自由”和“妨碍有线新闻网公平交易权”为由向法院起诉,并最终胜诉,获得了与三大电视网平起平坐的权利;在CNN创办之初,特纳就要求它具备全球化视野。为此,特纳规定节目中不准使用“外国”一词,即使在伊拉克等战争中,也不可以使用诸如“敌人”或“敌方”的概念。

像特纳这样的领军人物在CNN早期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CNN推至电视新闻“龙头老大”位置的还有整个追随团队,他们的敬业精神铸就了CNN的品牌。CNN创立之初就特别重视人才的集纳和培养。作为创办者之一的熊费德,在接到特纳告知即将创办24小时有线新闻台的电话后,就决定加入并为CNN的创办做了巨大贡献。后来,拉·肖尔和卡瓦纳也入伙,一个主管编辑,一个主管制片,为CNN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努力。此外,CNN还拥有像拉里·金(Larry King)、皮尔斯·摩根(Piers Morgan)这样优秀的主持人。CNN大多数的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只有不到5年的工作经验,但具备极高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特纳的“经济舱原则”的管理方式下,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位,每半年一个周期,轮换编辑部的大部分岗位。CNN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他们则回报CNN精彩的新闻报道。

树立国际视野与抓住有利“战机”

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以播报新闻为生的电视频道如果只将活动范围局限于某一国境或地区无疑是短视的。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和新闻信息本身的流动性都要求电视新闻频道树立国际视野。这一点是多家成功的电视新闻频道的共同特征。凤凰卫视位于弹丸之地的香港,但致力于打造“全球华语频道”;半岛电视台自开办之日就没把自己视为卡塔尔专属的电视台,它先是以整个阿拉伯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舞台和进入西方媒体世界的跳板,然后开办英语频道进军美国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电视新闻频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形势下,日本的NHK也果断于1998年和2009年相继开播面向海外日本侨胞和国际受众的电视节目。

树立国际视野与抓住有利“战机”是相辅相成的。这里所说的“战机”首先是指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战事和冲突,其次指媒体竞争的关键机遇——战事是电视新闻频道的必争之地,不仅能提升媒体机构的知名度,更能奠定其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地位。凤凰卫视的成名仰仗于它在华语新闻界中首先并全面地报道了9·11事件,半岛电视台的威名则与“沙漠之狐”、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地区冲突密不可分。对于CNN而言,它报道了许多重要新闻,但海湾战争给了它一个完胜的舞台。

1991年1月16日,海湾战争在中东打响。战争爆发之前,萨达姆就将所有媒体驱逐出境。CNN未雨绸缪,以每周1.5万美元的高价租用了伊拉克的军事设备进行战争报道,又以3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6台卫星电话,获得了卫星专线电话的独家使用权。海湾战争的主体部分一共打了1个月零12天。其间,连带每分钟8美元的卫星电话通话费在内,CNN的总开销高达2500万美元,但换来收视率空前高涨。CNN的记者用夸张、幽默的语言向人们描绘当时的场面,进行了长达17个小时的战争报道。战争的第一天,仅在美国地区就有超过6100万家庭、约1.5亿观众收看了布什总统的谈话,这是美国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单一新闻。⑦美国总统布什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都在各自的住处将电视机调到了CNN频道,随时了解战况。CNN报道的重要性在战争中充分体现出来,它是交战国之间做出军事与外交决策的必要渠道。当时有评论称:“海湾战争有三个参战者——布什、萨达姆和CNN。”

报道海湾战争的成功激活了CNN进军国际市场的抱负,它租用了10颗通信卫星组成了更加庞大的全球电视传播网,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有10亿观众观看CNN每天播出的24小时电视新闻节目。《华尔街日报》曾报道说,由于CNN报道海湾战况既迅速又充分,它的收视率激增,在欧洲的收视率从战前的15%飙升至85%。⑧

全媒体时代的自觉转型

电视新闻频道在全媒体时代已经成为典型的传统媒体,当下急需思考的是如何借助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巩固自身在媒体竞争中的有利地位。CNN选择的是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自觉转型。

自上世纪90年代,CNN就开始推出新媒体计划。CNN.com成了美国第一个电视新闻与网络结合的新兴媒体。在这以后,CNN又相继推出了网络电视、移动媒体、手机电视等更多、更尖端的新媒体技术。CNN不惜花费重金提高频道的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不断引领着世界先进技术的潮流。

CNN.com成立于1995年8月30日,一周七天全天24小时报道新闻,内容无所不包。它依托于互联网传送信息,全球网民都可以进行查阅与浏览。CNN网站发展到今天,在各重大国际事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美国电视媒体网站中成绩显著。仅2008年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当天,CNN网站的独立访问用户数就达到了2700万人,创下了历史纪录。在2011年日本地震和海啸的报道中,还轻松战胜了MSNBC和福克斯新闻网等强劲对手。

CNN移动新媒体最初的产品服务是CNN Mobile,它于1992年2月创立,专门通过移动设备向全世界提供新闻和信息,也是第一个基于无线应用协议(WAP)的世界范围增值业务。除了新闻业务之外,增值业务还包括天气预报、股票市值、电子邮件、班机时间表和银行业务等。它会把CNN.com的内容一键转发到用户的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的浏览器上,用户只需下载免费的CNN应用程序就能不受地域限制随时浏览信息。这为CNN新闻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生财之道。截至2002年,CNN Mobile的客户数量就超过了9000万人。⑨

CNN不断为移动设备研制新的应用软件,目前已经为它的无线设备开发了一系列产品。2010年7月,CNN在iPhone上推出了国际版新闻,12月又推出了iPad版本。iPad版CNN支持分享和评论,可以将新闻通过Facebook、Twitter和E-mail进行分享,并且支持离线浏览模式。⑩

此外,CNN还重视与新兴媒体机构的合作。2007年7月,CNN与视频网站YouTube联手对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辩论实况进行全球直播。这次联手首次将提问权全部交给选民,是一种在政界选举中全新的直播方式。根据尼尔森媒体机构的调查结果,由于YouTube的参与,这次直播成了2007年度拥有最高成年观众收视率的总统大选辩论。两年后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CNN又与社交网站Facebook一起推出奥巴马就职网页报道。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②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5页

③半岛电视台的新闻台分阿语新闻频道和英语新闻频道

④⑥【美】里斯·舍恩菲尔德:《铸造CNN》[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第10页

⑤⑦⑧Tony Tang:《全球最大的新闻频道CNN》[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第21页、第23页、第24页

⑨杜海清:《新闻巨擘CNN的市场制胜术》,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08-7-2/122488.html,2008年7月2日

⑩刘笑盈 张聪:《CNN的新媒体战略》[J],《电视研究》,2011年第8期

(范松楠: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薄璐:北京市昌平区新闻中心记者)

作者:范松楠 薄璐

上一篇:企业研发支出研究论文下一篇:商业银行延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