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论文

2022-04-15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说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说课论文 篇1:

关于好的历史说课的思考

摘 要: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授课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好的历史说课要有统摄教学内容的好主题,要有先进的理论支撑,要能凸显个性与创新。

关键词:说课;主题;理论支撑;个性;创新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行为,国外鲜有类似的介绍或相近的做法。它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授课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1]。它能集中而简明地反映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与教学风格,能较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智慧,架通了备课与上课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教师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性层面,有利于解决教学与研究、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矛盾,因而受到教师与教育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笔者曾多次担任各种层面的历史说课活动的评委,在活动中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说课时,尽管都能遵循说课的基本流程,即说教学目标、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手段、说教学程序等,但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混淆说课与讲课的区别。没有真正理解说课的真谛,将“说课”变成“讲课”,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与讲解,既缺少“说”的味道,也与说课的要求不符。二是说课内容笼统、空泛。如在说学情时,没有对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前认知状态、学习心理特点和价值倾向等进行分析,而是笼统说本班学生对历史学科很感兴趣,但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还有待提高。这样空泛的表述套用在其他历史说课课题上也几乎适用,针对性不强。三是缺乏创意。如照搬照抄网上现成的说课稿,没能呈现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和创见。那么,怎样的历史说课才是好的说课呢?下面笔者结合有关案例谈谈对这方面的思考。

一、要有统摄教学内容的好主题

主题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体现。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强调好的教学要有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好主题,同样,作为“课前预演”的历史说课,要想出彩,关键要有统摄教学内容的好主题。历史说课好的主题应摄精统要,凝练深刻,不仅能统摄本课,将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且能超越本课,贯通历史发展的前后阶段。说课者抓住了这样的主题,整个教学设计才能有好的“切入点”。历史说课主题的确立,有赖于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深入分析。如果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能吃透,说课就失去了方向与依据,看似头头是道,实则盲目、随意。基于课标分析教材,教师方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整个高中历史学习阶段所处的位置,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教学价值,相对容易地确立说课主题。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历史3》(必修)中《毛泽东思想》一课,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大致过程以及结论性评价。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课标中“概述”“认识”的目标指向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毛泽东思想。由此,教师应结合课标与教材,确立“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为本课的说课主题。围绕该主题,教師可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复兴与毛泽东思想”“近现代中国与毛泽东思想”等角度进行说课设计[2],从而揭示教学主旨,达成课标要求。

又如,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民版”)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军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一课,教材内容大体包括“法国大革命的波涛、法国宝剑、雾月政变、法兰西人的皇帝、远征俄国、兵败滑铁卢、流放孤岛”等,如依照教材的叙事逻辑说课,显然缺乏“意境”与“神韵”。有一位教师则基于课标要求,另辟蹊径,整合拿破仑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确立了“一代雄狮拿破仑”的说课主题,以“军校学习时期的雄狮—军事战场上的雄狮—政治舞台上的雄狮—巅峰时期的雄狮—流亡时期的雄狮”为主线说课。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晰,别具一格,充分展现了说课者对教学内容的提炼能力与教材处理能力。

二、要有先进的理论支撑

说理是说课的灵魂。要想说好历史课,说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需要相关的理念、理论做指导。要把说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这就需要说课者认真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课程理论,了解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以便从中获得各种最新的教育信息,通过学习,形成知识积淀。只有这样,教师在说课时才能从实践的源头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3],从而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例如,在我校“青蓝工程”的一次说课比赛中,有一位青年教师说了人教版《历史2》(必修)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对于课堂导入设计,他这样诠释:“在本课开头,我通过PPT呈现‘无锡梅园、江南大学、无锡中国工业博物馆、荣氏故里’一系列印记着荣氏家族发展历程的图片,创设了‘在无锡寻访荣氏家族的印记’的历史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导入设计是基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的教育理念,考虑到我校学生已有的无锡乡土史知识,通过引入‘荣氏家族印记’这一课程资源,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教学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在教学伊始也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到本课学习中来,为下一步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该教师接下来这样展示他的教学程序设计:“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我计划按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不同时期,将民族资本家荣氏兄弟的艰难创业之路暨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之梦以四个片段展示出来,小中见大,由此透视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同时,在每个片段我将设计合作探究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探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同时期曲折发展的原因。我这样做主要是基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主建构起对历史的认识,这对学生的表述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应该说,这样的说课避免了为说教理而说教理的“贴标签”以及教理与教例相脱节的“两张皮”现象[4],教理与教例有机地融为一体,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三、要能凸显个性与创新

说课贵在创新。创新是说课发展不可枯竭的力量源泉。教师要说好历史课,还要有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意识,要心中时时有“新”意,要善于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说课的语言、方法、结构、设计上力求新颖、独特[5],除了共性要素的呈现,更应凸显与众不同的个性,否则大家千人一面,千人一说,索然无味。在说课研究中,要养成探索思维的态势和创新的精神境界,要积极反思,注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提高,并消化吸收历史新课程研究成果,化为己有,从而创新自己的说课风格。

例如,在2015年“纪念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周年”的一次市级说课活动中,有一位骨干教师在说人教版《历史3》(必修)中《新文化运动 》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导入:“检视历史的年轮,总有那么一些年份会呈现出特别的轨迹,在历史的横断面上,1915年无疑就是这样一圈蕴含特殊信息的年轮。1915年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巴拿马运河开通,当然这不是中国人所关注的重点。1915年的中国,是中华民国四年,这一年,袁世凯不顾一切,准备登基大典;这一年,日本人居心叵测地拿出了‘二十一条’强迫袁世凯签订;还是这一年,36岁本命年的安徽怀宁青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自新文化运动兴起,受到的批评与攻击就一直未曾间断。在有些人看来,新文化运动打乱了中国文化的进程,将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带向歧途。这样的看法有没有道理?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入历史现场,还原真实的新文化运动。”这一段导入将新文化运动兴起蕴含的“特殊信息”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审读,渗透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而从中国文化的“大历史” 视角对新文化运动的回溯与质疑,则显得意蕴悠长。如此“史味”浓郁的导入设计,可谓不落俗套,极富个性。

又如,人教版《历史1》(必修)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课是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最后一课,教材内容涉及法、德两国走上代议制之路的曲折历程。很多教师在设计本课结尾部分的说课时,往往止步于德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缺少在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引领。有一位历史教师则精心设计了这一环节,用如下结语结束说课:“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多党制、议会制、内阁制、总统制……这一连串创新深深地印迹在宪政的天空,令人敬仰与沉思!它们或许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但绝不会如彗星划过夜空,飘逝无痕。文明不会断续,历史没有终结。我们坚信:在传统与变革间,人类的宪政之路终将越走越宽!”寥寥数语,却精彩深刻,它启迪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要有世界意识与国际视野,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要依据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客观地评判历史。这样的言说还能引起听者的共鸣与思索,增强说课现场的感染力,创意之新颖,足可称道。

总之,说好历史课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历史教师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总结说课的规律和技巧,经过刻苦锤炼,说课方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

[2]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J].历史教学问题,2012(3):120.

[3]方贤忠.如何说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

[4]朱煜.从教学竞赛看说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0):15.

[5]赵国忠.说课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08.

作者:刘波

历史说课论文 篇2:

浅谈历史说课的几点技巧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重要手段。怎么样才能说好一堂课呢?2012年10月我有幸参加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的全国历史优质课竞赛,获得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在参赛过程中欣赏了全国各地的高手们同台竞技,聆听了评委们画龙点睛的评价,收获颇多,在这里择其精要介绍给大家,以飨读者。

第一、一堂说课的优劣首先取决于授课老师所占的理论高度

一堂好的课必然是吸收了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我们在实践中却很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光有实践没有理论,谓之曰"蛮干的教书匠";另一种是摆出了理论,但是理论并不能指引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甚至跟这堂课完全没有关系。这次参赛的老师们都是来自各省的高手,但是既然是竞赛就要分出优劣,每一位听课者心中都有一杆秤。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首先看授课老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高度来解读这个课的。这里所说的理论高度是一个老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把握,也是对新课改理念渗透的程度。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拿现在比较流行的建构主义来说,它主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许多老师都在说课设计中提出了这一理论,但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却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又如很多老师强调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但自己在教学中是否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是否考虑学情?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为学生所需要的?这又是另一回事。在评判一堂说课的优劣时,这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第二、教学设计中有一两个新颖的亮点是评判一堂课的主要依据

全国历史专委会理事长李伟科先生指出:在这种优质课竞赛中,必然是老课创新,新课攻坚。即要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创新性。在考虑教学设计时,不必面面俱到,求大求全,否则会首尾不能兼顾。川大附中的周光岑等老师提出:"一节课中,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以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活动,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独立地或合作地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而产生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使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都获得更高的达成度。"因此,教学设计中可以围绕本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进行大胆创新的设计。

第三、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是新课改背景下说课的关键

王迎凯老师提出,科学教材资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载体,但在实施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使教学与资源更好的结合,使得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揣摩教材编写人员意图上,本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创新教材资源,创设灵动的课堂,让教材资源最优化,让课堂最优化,从而达到和谐统一。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高中历史教学资源呈现出"一纲多本"的局面,因此常常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资源,将教材作为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思维的一种手段。同时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但材料不宜多,如过多反而会导致无法落到实处。

新课改越来越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但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从知识中自然生成,知识与情感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中受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适当的情境,寓情于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

第四、授课教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由于知识水平、性格特征的不同,每位教师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说课的过程中应扬长避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如有的老师亲和力强,可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师生的互动交流解决问题;有的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强,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上占据优势。我的特点是理性有余、亲和力不足,因此我在《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着力于理性分析。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呢?新课改教学中最忌灌输结论,本课内容大多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记住已知的结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思辨精神和创新精神,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利影响。我在整体思路中尊重学生一般思维习惯,采用质疑--了解--理解--见解--释疑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同时对教学中学生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助和师生互助解决。

总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只有运用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才能不断推进历史课堂教学向高效化、优质化发展。

作者:明安田

历史说课论文 篇3: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说课活动”评价标准探讨

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内容、教法运用、目标确认以及学情的把握等基本内容。而对说课者进行量化或质性评价则是说课评价,是为了服务更高质量的教学。

历史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就说课来讲,其内容也就变了,包括教学设计、目标策略都要随之变化。最重要的是理念必须转变,变“重教”为“重学”。因此,说课活动评价标准也要从内容、方法、上跟着改变。以往中学历史说课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重“说”本身,而忽视对说课进行客观而有效的评价,新课标出台后,这些问题更加凸显。虽然是新课改,但说课的基本模式不会改变,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程序的基本内容依然存在。下面,文章从新课改的视角,结合“英国的制度创新”来探讨中学历史说课活动评价标准问题。

一、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说课者必须领会“三维目标”的内涵,并把“三维目标”贯穿于整个说课过程。因此,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贯彻是评价说课者说课活动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英国的制度创新这一课内容标准也明确了本课学生必须掌握《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以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作用。说课时必须阐明课程标准内容。

二、说课内容在专题或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分析是否合理

说课时,说课者应阐明说课内容所处专题或者教材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说知识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有尺度地把握知识的深度和难度。英国的制度创新这一课内容结构上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产生和基本内容,二是内阁制度的来源和作用。另外,中学历史说课要做到重点与难点分明,过程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评价说课时,不仅要判断说课者是否清晰地阐明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还要注重课程设计,包括重难点的引入,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内容以及责任你内阁制的含义和作用,包括议会的內容是本课重点。难点在于事件背后因果关系复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历史理解和思维能力。所以明确课题重难点,并合理有效地突破是评价说课又一关键标准。

三、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分析

内容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的形成,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从知识与能力讲,一场革命最基本的要素包括背景、标志事件、过程,结果和意义。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从苏格兰人民起义、克伦威尔上台到“光荣革命”,最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内阁制形成,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建立。过程与方法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和《大宪章》的内容。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国王权力的变化,以及“君主立宪制”涵义。通过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变化,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代议制的涵义,即人权对抗神权、王权的一次伟大胜利,从而提高到情感态度层面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是否围绕具体教学目标、学情

具体教学目标下,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很重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学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与思维能力。本课可以采用设问法展开课堂讨论,完成教学目标。总之,教学手段效果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能事半功倍,这也是评价标准内容之一。

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和年龄特征,以及该方法利于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延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另外,教师的讲演和表达能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都关系到教学活动成功与否。

五、教学程序的解说

导入时,播放奥巴马竞选演讲片段,自然引申到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而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在英国最先产生和发展的。这样设计,是将社会时政热点与所学内容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

展开时,1.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播放现代英国议会开幕式录像。让同学们仔细地阅读“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字段,提出问题:(1)《大宪章》是什么矛盾的产物?主要内容是什么?(2)十七世纪初,议会与王权的矛盾有了什么新变化?导致了什么事件?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通过屏幕打出英国议会下院开会时的照片。(2)通过屏幕显示:2003年8月21日,布莱尔(内阁)政府为获得对伊动武的议会授权,故意夸大伊拉克生化武器的杀伤力,骗取议会通过出兵伊拉克。后来议会质询首相布莱尔,为何就认定伊拉克构成迫切威胁。要求学生回答这一段文字说明了内阁和议会的什么关系?并继续提问:内阁与国王的关系如何?3.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回答问题:代议制民主制度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如何?

最后,综合探究:十八世纪中国的民主政治与同一时期的英国有什么不同?要求每4人一组进行讨论,在各组讨论出结果后,在班上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后老师总结。

在整个评价说课活动中,既要考虑到量化的评估,也要有质性的评价,只有将量化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结果才更加真实可靠,使整个教学质量上到一个更高平台,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展现评价标准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姚锦祥.历史学科“说课”活动的三个环节[J].历史教学,2009(19).

[2]郑辉.高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重构[J].福建教育,2010(9).

(作者简介:黎万明(1987-),男,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作者:黎万明

上一篇:酯化医药学论文下一篇:保险理赔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