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2024-04-16

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共8篇)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行:

今天,让我邀请您一同走进妙趣横生的初中历史课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姗姗,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我将从理念、教材教法、学情、流程和反思五个方面为您展示这一课。

一、转变理念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

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

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

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

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

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

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

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主动学习,还将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当了一回小老师,学习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识自然得以增强;讲述过程中,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发言使用电子白板的绘画功能标明要点,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均得到了综合训练;讲述完毕,我给予学生即时的、热情的赞扬,激励大家更积极地投入后面的活动。

【学生活动2:】

认识“瓦子”——回归课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认识“瓦子”、理解“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特性又是一个难点,教材上精炼、明确的表达为学生学好这一环节提供了支持。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阅读与分析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4.宋代的“住”与“行”

住房的变迁,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两宋物质文明的进步,

【学生活动:】

图说“住”与“行”——学生使用白板的绘图功能将两宋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上标出,并使用截图的功能将之分类排列。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很多,《清明上河图》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风俗画卷,我设计的图说“住”与“行”活动,把课堂教学这个舞台再度还给学生,让他们再度体会到积极参与教学的乐趣与成就感。此外,我还使用聚光灯和放大镜功能根据学生的自由发言,协助台上学生辨别和寻找,真正做到师生共同探究,并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评价大家的学习成果。

【学生使用白板】

填写板书——学生依据自己的发现与归纳将“住”与“行”的主要内容填写完整。

第五步:温故知新

1.温故

【教师使用白板目录】

——使用白板目录回顾本课所学

传统教学中对全课的回顾多为教师讲述,在这课中,我借助白板自动生成的页面,把学习活动成果——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板书一幕幕呈现,此举令学生很是兴奋,在此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进而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培养兴趣。

【学生活动:】

大家来找茬——运用所学知识共同完成为短文改错的任务

改错是近年来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新题型,我设计了为某位同学的短文改错的活动,仍然由学生操作白板的绘图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尝试运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学生活动:】

趣味探究——问题1:探讨为什么缠足陋习被人们摒弃而传统节日风俗却流传至今?问题2:动画片中麦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开超市都失败了,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使本课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预备了两个课后探究问题让学生选择探讨,意在引导学生感悟出人类进步过程中历史背景对社会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至此,课堂教学活动全部结束。

五、反思教学

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后,我对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从教学设计的实施看:我预设的各版块活动多次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配合和电子白板手写文字、彩色绘图、资源图库、白板目录、放大镜及截图、遮屏、聚光灯等各种功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投入教学活动,引导他们步步构建知识,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实现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对于教学中的游戏、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此外,他们对使用白板组织教学倍感新鲜与兴奋,并乐于尝试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尤其在本课回顾的过程中,白板生成的目录成为让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学资源,令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倍增。

从设备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认为只要以把握教学新理念为前提,经过潜心研究和精心设计,应该可以使电子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库可以成为教材的有力补充,生成性资源可以长久保留以记录学生的学习历程,从而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依据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力争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彻底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2: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香山中学 邓雅丽

我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进行说课。

1、说教材

2、说课标

3、说课(对第一课《鸦片战争》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编写特点

趣味性、生动性;启发性、探究性;科学性、思想性; 适应性、时代性。

2、编排体系

“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体系的是: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教材体例分为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文结构。

⑴教材结构为说明、目录、主题课文、主题活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部分)附录、后记构成。

⑵单元结构为单元主题页、主题课文、主题活动。

⑶课文结构为导入框、正文宋体、小字楷体、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

3、初中历史课程横向上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

4、以八年级历史上册为例进行同类知识的简要纵向整合:

中国近代史三条主线: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其中1课----5课,14课---16课为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其余的课为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5、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谈几点教学建议: 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②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③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⑤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⑥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根据教材内容谈如何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拓展资源和课外资源:

①首先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历史教科书,它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还可以利用通俗的历史读物、历史小说等。

②第二是利用物件,如图表、多媒体等,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倾听历史的声音,身临其境,体验历史。

③第三充分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发挥教师潜力,放飞学生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④ 第四利用网络资源。从中获取大量历史信息,增长学生的见识,增长眼界。

二、说课标

1、初中历史课程总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八年级历史上册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和外国列强入侵造成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知道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三、说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鸦片战争的过程;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危害;鸦片战争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3、重点难点:

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教法和学法: 教法:

①启 发 式提问法:通过设置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引 导 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③多 媒 体辅助法:增加课堂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学法:

①讨 论 法:通过师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

②比 较 法: 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③模拟历史场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

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5、本课教学的设计理念:

从教学实践中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收获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现在的结论,而在于使学生思考了多少有收获的问题。在《鸦片战争》,学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主体,依托教材的两大板块内容,通过感受和体验历史,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总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因此,我采用以教师引导、促进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授本课。

中国近代史,是侵略与反抗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不断探索的历史。教学中既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又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精神。

篇3: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关键词:初中生物,说课稿,课堂交流,有效性

新课程倡导“交往———互助、沟通———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现以冀教版八年级生物学 (上册) 《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课教学设计为例, 说明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做法。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从接受知识的途径看, 初中学生更喜欢自主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但单纯通过探究学生得到知识的系统性较差, 对教材内容理解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仍需教师帮助突破重点和难点。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具体、直观、形象、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的, 本课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观察到真实、可信的实验现象,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植物根细胞吸收水分的原理, 实现认识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二章《根的吸收作用与水肥管理》的第二节, 阐明了根对水分的吸收, 符合课程标准的第四个主题中的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属于理解层次。“根对水分的吸收”是根的主要功能之一, 与本章第一节、第三节的内容联系紧密,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 也是后续学习理解吸收作用与蒸腾作用的关系及高中阶段学习水分代谢与渗透作用的基础。

2.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是在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基础上, 理解根吸水的原理和过程, 并能合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问题。

3.对教材顺序的调整:把观察根的结构放到后面是基于知识整体性的考虑, 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的认知规律, 使本节课结构更加紧凑, 重点更加突出。

4.对实验的改动:由单一实验变为课前探究实验, 增强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扩大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实验用品全部来源于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性目标:

1.说出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和吸水的部位。

2.得出细胞吸水、失水的原因, 说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3.了解烧苗的原因。

技能性目标:

1.尝试探究根是吸水的主要器官。

2.运用简单的材料和用具, 分析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情感性目标:

1.形成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合作意识。

3.培养节水意识。

重点与难点:

只有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才能解释根吸水的道理和过程。因此重点是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和原理, 以及根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

针对水分的吸收过程是抽象的生理过程, 而且它需要“溶液”、“浓度”等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 还需要思维推理、分析、判断等支持。所以,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四、教法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设计实验并完成探究活动,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他们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 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使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直观的展现,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根吸水的动态过程也使用多媒体课件做形象的展示。

五、学法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分为5个环节。其中 (二) 、 (三) 、 (四) 是知识主线。

六、教学过程分析

创造性思维基于实验, 始于问题, 提出问题和强烈的好奇心是思维活动良好的开端。因此,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 创设情境:

(一) 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魔术。”一上课便采用魔术的方式故作神秘地在萝卜片上撒上一些粉末, 演示萝卜失水现象, 使本来很普通的实验增加了一种神秘感,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 又为后面分析细胞失水、吸水巧妙地做了铺垫。

(二) 引导学生完成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的探究活动

“同学们上课的状态就应该是现在这样!可不能像它!”展示一棵发蔫的幼苗, 并提问“怎么让它也振作起来呢?”学生应该会做出“洒水”、“喷水”、“让它吸水”这样的答案。就势引出探究问题:“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探究。

结合课本中的提示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改进和完善, 掌握设计实验的三原则。对有创意的设计给予肯定。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学习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通过小组共同探究, 掌握设计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三) 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如何引导学生归纳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关键。我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失水是源自于液泡的细胞液, 并且要理解“溶液”、“浓度”等概念。我是这样处理的:

我在此时揭晓魔术现象:萝卜上面出现好多水!“水是从哪变出来的?”通过视频观看显微镜下细胞失水、吸水的现象, 借助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显微镜下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和现象, 尤其要观察到液泡大小、颜色的变化。最后概括出:水来自液泡;吸水时液泡大, 颜色浅, 浓度小;失水时液泡小, 颜色深, 浓度大。

然后, 启发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做定性分析。

新课标提出,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 要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 我对教材中的实验做了调整:除教材上的实验外, 每组同学都要“寻找生活中植物吸水、失水的现象, 想办法带到课堂上来!”要求学生展示并清晰的描述, 增进交流, 共享成果。这必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扩大活动空间, 也让实验更加贴近生活。最后引导学生从众多的现象中找到植物吸水、失水的规律:周围溶液浓度小, 植物吸水;周围溶液浓度大, 植物失水。此时反馈小魔术, 并让学生揭示魔术的本质。

整个过程要充分给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 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 最终得出细胞吸水的原理。

(四) 引导学生归纳根吸水的原理

理解了细胞吸水原理, 根吸水的道理就会迎刃而解。学生能轻松的解决本环节的三个知识点。

1.引导学生完成观察活动———植物的幼根

针对第一个问题, 采用回顾第一条知识主线得出的结论,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呢?带领学生去思考。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知识, 借助三个问题:1成熟区形成根毛有什么作用?2根毛细胞的结构特点是什么?3导管的作用?学生自学, 最后总结出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让学生领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之所以把观察根的结构放到后面是基于知识整体性的考虑, 使本节课结构比较紧凑, 重点比较突出。

2.引导学生归纳根毛细胞吸收水分的条件。

3.引导学生了解根吸收水分的过程。

在理解细胞吸水原理的基础上, 根毛细胞吸水原理和根吸水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较容易理解。因此, 我采用学生自己归纳和多媒体flash动画展示, 并让学生进行根各层细胞的角色扮演, 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印象。

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表达能力。

(五)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掌握基础知识后重要的是引领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 同时了解什么是烧苗和合理灌溉的意义,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和节水意识。

最后借助板书让学生谈收获:

第二节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

清水吸水

浓盐水失水

二、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

根毛细胞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

在教学中, 我深深的感到:教学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

交流像一条根, 汲取生活的营养,

交流像一段茎, 连接师生的合作,

交流像一朵花, 绽放课堂的魅力,

篇4: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篇5:八年级上册《老王》说课稿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板书辅助法、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学生充分预习:

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很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⑴ 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⑵ 熟读课文。

⑶ 对课文质疑。

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记出来,以便课堂交流。做好了这些预习,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篇6: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学习者分析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核心在于学习者主动将新的信息和经验与其原有的知识基础相融合的过程,因此网络教学正是适应了建构主义理论的需要。网络教学模式有两种形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教学模式。我这节课采用的是网络教学模式中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课间和预备铃时间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听歌后的感受。老师随即深情地告诉学生:在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也有一位“妈妈”,有妈妈的地方就有烛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一片温暖的烛光里。由此引出课题《蜡烛》。这是老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并为下面课文的意境营造氛围。

之后是提出任务:登陆局域网,利用网络搜索《蜡烛》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西蒙洛夫的简介。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这与前面老师创设的烛火的温馨情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了解作者也能为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打下基础。要求在3到5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在老师的课件上浏览相关资料,老师要及时监控这个过程,对学生的认知起一个保障作用。

第二环节是:自主阅读,交流体验。

(1)引导学生听读课文配乐朗诵,这是老师利用网络为学习提供的学习资源,要求积累生字词,快速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听完之后口述故事梗概。

(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复习并运用记叙要素这一知识点。

(3)自由精读,品味细节。组织学生大声诵读出令自己感动的文段,并将自己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评论的方式发表。并与同学交流。在自由精读细读品味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的是传统教学形式与网络相结合,可以口头发表,也可以发挥网络的交互作用,在网络上进行评论,写下自己的真切而深刻的感悟。

(4)通览全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用利用网络来帮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小环节里,我设计是小组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每个小组同学的搭配是自由搭配,因为在网络教室了是不受空间限制的。先学习课文动作心理活动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结合平时实际观察写一个片段,在小组内先交流,并把同学认为不错的片段提交的公共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学习。对写得好的同学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对其他同学也提供了一个现场学习的机会。

我设计这一环节大致用时25分钟,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验文章深厚的感情,并交流相互的体验,相信学生会体验到炮火的疯狂,战争的残酷,体验到老妇人对红军情同母子的爱与尊敬,感受到生命的美和爱的力量,从而树立和平的信念。并利用网络突破这节课的难点,学会用动作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环节,质疑创新,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同样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同学有比较简单的问题,小组内先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上来,大组讨论解决。老师也可以参加进同学的讨论中并及时地进行指点。老师预设的疑问,看学生有没有提出,没有提出的话,老师也可以将问题提交,让大家来讨论。我预设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炮火、蜡烛、围巾?

2、文末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在深入讨论了这两个问题,再探究文章主旨升华感情就水到渠成了。

在网络环境下的交流,有学生个别对个别的交流,有学生对老师的个别交流,还有公共平台上的共同交流。最后老师对整个过程要有个点评,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对全班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谈论,问题回答是否正确;有多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问题回答不很恰当,学生是否最终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里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探究创新的精神。

这一环节里,我给学生准备的创新作业是:如果那位年轻的军人的亲生母亲后来读到了这篇通讯,她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以她的口吻给玛丽育乞西写一封信。相信同学对这个作业会比较感兴趣的,也能让学生思维更加开阔,并且学习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当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上网查找本课相关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最后老师总结本课,并在《祈祷》的歌声中祝福世界和平发展结束本课。这个设计我觉得和开课时的歌声呼应,并且是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使整节课余韵悠悠。

总之,我这节课是充分尊重了网络作为工具,网络作为资源,网络作为环境的三大特点来设计的。

篇7:八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早上好:

首先借此机会感谢新集中学给我们团队提供这样一个优美环境来活动,扬帆远航从新中开始,辉煌前程在这里铸就!我觉得大门前这个标语很有喻意,也让人感动!感谢领航团队给我这次上课、学习的机会,我也是第一次来到这美丽的新集中学,这也是我的第一次出来上课,有很多事情还值得记忆的(以后的博文还会详细写方面的事情),今天我的课上得不成功,还有许多地方很不成熟,期待下次还能有机会上一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相信在领航团队的带领下,我会成长的更快!

以下是我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英语八年级下,江苏译林出版社P106至107 unit 8 welcome to the unit.

﹝教材分析﹞: 学生在本学期已学习了A good read、Good manners等单元,这些单元都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化修养,而这一单元则是以环境保护为话题(A green world),要求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事例及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准确运用有关如何保护环境的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就环保的话题展开一些简单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护环境从我们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与难点﹞:1能准确运用有关如何保护环境的英语表达。

2.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目前环境恶化的一些典型实例、图片,用数据表明我们的地球已陷入危险境地了。

2、学生准备:从日常生活中找了找出保护环境的一些做法,如,那些是不文明的做法,如何低碳生活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特色:

抓住Hobby与 Eddie卡通人物的对话这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参与这个对话,从面引出How to protect Environment.

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是迁移、点拨、反馈等多各种指导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如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情趣 二、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三、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四、说板书设

它是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勾勒出一张图表,体现了美观、实用。也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内容。

五、说预期效果

篇8: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上一篇:银行财务主任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关于错过的初三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