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与科学精神

2022-09-06

第一篇:医学研究与科学精神

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现代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现代医学模式是一种以生物、心理、社会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新型医学模式。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的诊疗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它不但要考虑人自身的生理机制,而且还要考虑人自身所形成的内环境和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依赖的外在因素。这就增添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了现代医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摘要】现代医学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统一

医学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对病人的价值,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做到①尊重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思想。②尊重病人的人格。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医务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③尊重病人的医疗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医疗权利,医务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借口“推诿病人”,“见死不救”,剥夺病人的医疗权利。④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

1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也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髓,也是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希波克拉底誓言》提出的行医宗旨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历史表明,不同时期的医学都将“救死扶伤”、“仁爱救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检查、治疗、护理等临床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们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的同时,却淡化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 医学的科学精神是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的焦点是科学理性所揭示的客观规律。2在医学科学的视野中,人是客观存在的生物有机体,是一切机制都可以用科学的理性去加以剖析的。在探索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的工作中,医学工作者总是带着科学问题,不断地解决科学问题,并为人类健康创造新的知识与技术。医学工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拓展人类认识疾病的深度、广度和真度。它借助于实践的、实验的、逻辑的种种手段去证伪或证实医学知识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医学科学通过确凿事实得出正确的理论对一些错误、愚昧、落后的伪医学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医学科学精神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走出了蒙昧的状态,促使生物医学得以蓬勃发展现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医学科学精神是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得以确立并逐步深入人心的。医学的发展依赖于生物科学的成就,把人作为生物学的人去研究其健康与疾病问题,立足于生物科学基础之上,认为每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和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和理化的特定原因。人们一再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重要意义,从而启用了生物医学这个术语,这种研究医学的方法和形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获得巨大成功的医学模式,具有重大历史作用。生物医学模式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从事实出发来认识生命现象的真实原因,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疾病的研究比较深入,对生物和理化致病因素的探讨较为深刻。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采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抗菌药物三种方法,能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的伟大胜利。生物医学模式是医学的最基本模式,因为医学所面对的是具有生物特性的人,医学研究的是人体内一系列生物学变化的机理。自然界、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最终都要在生物特性这一内因上起作用,这是医学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说生物医学模式是未来医学模式的基础。在近代以医学科学精神为主导,生物医学模式统治医学的较长历史时期内,认为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有通过科学理性加以剖析,运用科学技术才能解决;只有依靠科学理性,解决科学问题,运用科学技术,人类才能达到战胜疾病的目的,以此为出发点在医学领域中形成了推崇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观念. 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不是一门单纯的自然科学“, 它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人学标记”。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和感情性,不象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涉及到的只是对象的事实。将涉及到自然、生物、社会、伦理的医学归结为单纯的技术,将复杂的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简单地归结为多个器官或系统的集合的还原论思维模式是不恰当的。正因为医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医学体系必然是多元化的,包括医学的目的、模式、手段均包含多重的价值趋向,有实证的、理性的,也有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1977 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指出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提出了“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对人群健康的综合性影响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人体,既有医治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又有致病、导病作用。人的心理活动会作用于身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对神经内分泌系统、遗传因素、免疫系统产生影响。社会因素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四大类社会因素最易影响人的健康而导致心身疾病: ①激烈竞争导致工作和学习上不适当的长期紧张;②人际关系不协调; ③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 ④环境因素。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与健康亦具有密切关系,如污染、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良性行为等均给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恩格尔教授指出,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他们的发展变化都受一定的背景和关系的影响,完全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的特点,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作用,它只注重人的生理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人的生理功能,忽视人的心理因素;注重生物理化的致病因素,忽视人的行为因素;只从局部的具体病史出发, 没能全面正确地解释复杂的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的本质,只注意人体的机械性,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复杂性.对医学科学精神的推崇,使医务人员关注更多的是运用技术进行的观察、判断和治疗,而缺乏理性、全面地辩证思维和综合思考,难以用现代医学模式的整体医学的观点对病人的心理、精神、行为方式等方面予以关注。因此,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虽然在理论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支持,但是在实践中的转化是困难的。

现代医学不断的向微观渗透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诊疗仪器和诊疗手段日新月异,医学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也有了大幅提高,可是,疾病并没有被消除,人的健康水平也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改观。目前,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病因谱、健康谱的改变,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势在必行。现代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肯定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

的意义。“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和人的价值

3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医学从来都不是与社会、文化无关的纯自然科学,它的

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是对人的关怀,我国历代医家也都奉行“医乃仁术”的思想。 “医乃仁术”更是“人学”,就医学科学而言,从根本上来说,医学科学精神应从属于医学人文精神,二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科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实现对人的关怀,而医学和医疗技术作为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更应该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无论是心理、精神、行为习惯还是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单纯的科技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必不可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二者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 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临床实践证明,在医疗活动中,如果只重视医学的科学精神,忽略医学的人文本质特点,只注重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忽略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感受,其结果要么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甚或加重病情,加速死亡,要么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记住古希腊圣贤的一句格言:“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

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医疗科学技术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心身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关怀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和社会调适;医学技术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关怀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 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中交织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维度,医学科学中蕴涵着医学人文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

4融”。医学工作者在追寻医学真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其当中去。牢牢把握医学的“人文”属性的医学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只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医学科学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 1

2廖继尧.大力弘扬医学科学精神[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 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张艳萍,张宗明

3郭永松. 医学模式转变的人道主义价值[J ] . 医学与社会,1999 ,12 (6) :11.

4肖峰. 论科学与人文的当代融通[M]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92

第二篇:俄罗斯科学中心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

科技力量

俄罗斯科学中心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共有40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46名科学博士,192名科学副博士。

研究所包括17个科学研究部,总设计师室,辅助服务部,

以研究所专家所完成的科研为基础,并在其对医学保障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成功地实现了在“礼炮”和“和平”号轨道航天器中的长期实验(—年以上),以及有外国宇航员参加的国际实验。

研究所拥有自己的试验台架基地,其中包括一些独特的设备,如:

——用于模拟和研究生理和生物失重效应,以及其它航天飞行因素的专门试验台;

——专门用于研究人处于长期封闭和人造饮食环境下的地面试验设施;

——具有65立方米容积密封舱的地面实验设施,用于进行人在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试验;

——力臂半径为9米的离心机;

——可供6名乘员在250米深度进行长期负重实验的高压潜水设施(DWF—250)。

现在俄罗斯科学中心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参加的一些主要国内和国际科研计划和项目有:

——俄罗斯联邦航天计划;

——解决重大医学生物问题的科技计划;

——“俄罗斯居民健康”联邦科技计划;

——“俄罗斯生态安全”联邦科技计划;

——国际“BION”项目;

——俄美1994—1997年项目:“MIR—SHUTTLE”、“MIR—NASA”、“ALPHA’;

——俄法“Kassiope”项目。

研究院与俄罗斯及保加利亚、匈牙利、德国、印度、中国、古巴、波兰、斯洛伐克、捷克、日本等国的著名科研机构有着合作关系。现在开展着有美国、法国、奥地利、荷兰及欧洲航天局其它国家专家参加的国际航天科技合作项, 通讯地址 SRC-IBMP 76-A,Khoroshevskoye Shosse,123007,Moscow,Russia Tel:7-095-1952363,1951500,1956335 Fax:7-095-1952253

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免疫学研究所

所长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通信院士 医学科学博士

勒.姆.哈伊托夫教授

为了加强国家在普通和应用的免疫学和过敏性学领域的研究,1979年成立了免疫学研究所。彼得罗夫院士是研究所的发起人,并在1988年前担任所长。1994年6月,免疫学研究所被授予俄联邦国家科学中心的法律地位。 主要工作领域

——分子遗传和细胞免疫理论;

——分子和细胞过敏机理,临床过敏学;

——免疫生物技术:新一代疫苗,医用免疫调节剂和诊断剂; ——居民免疫状况监测和临床免疫学; ——开发诊断、治疗和预防艾滋病的制剂; ——人和牲畜的免疫遗传学; ——免疫生态学和免疫毒理学; ——免疫药理学和免疫复原学; ——免疫学研究的标准和计量。 主要研究成果

开发和临床推广免疫和过敏状况统一评价系统。在研究所科学方法和组织规程指导下建立了实验室和地区临床免疫网络,制定了对居民进行免疫和过敏监测的计划,绘制了第一张全国居民免疫状况图,建立了全俄儿童先天免疫缺乏状况登记表。

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完全安全的独—无二的艾滋病诊断系统。弄清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遗传标记(自体免疫的病理、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骨胶原病等)。对危险性很高的职业病标示物进行了寻探。

制定出具有高效免疫性能的人工疫苗的免疫遗传方法。开发获得了人工聚合体微量流感疫苗、布鲁氏杆菌的人工疫苗。得到许多其它合成疫苗的样品。

建立了HIA抗原单形遗传素、主要的人淋巴球亚群体抗原和一系列传染、不传染特性抗原,其中包括流感病毒抗原HIV-1,HIV-

2、鼠疫微生物、霍乱毒素、乙型肝炎病毒、胰腺乙种抗原。在单克隆抗体库基础上开发出定向免疫调节剂——免疫毒素、免疫调节剂等。

研究出用过敏原、过敏疫苗接种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新的方法。

开发和推广了—系列医用和应用制剂。

从1992开始,研究所负责协调俄罗斯30多个有关调节机体免疫微过程药物开发科研单位的研究工作。

免疫学研究所国家科学中的机构

所领导班子、学术委员会、博士和副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 免疫学和过敏学教研室、 “免疫学”杂志编辑部、服务部门。 科学部分和实验室包括:免疫生物工程部、免疫遗传部、细胞免疫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部、免疫诊断和免疫校正部。 科技潜力

研究所有免疫和过敏学方面著名的科学家,其中有4名院士、3名通信院士、27名博士、85名副博士。9人为外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所有一流的实验、诊断和治疗的设备,有进行临床前和临床实验的制取半工业化批量制剂的中试装置。

俄罗斯计量、标准和质量监督委员会指定研究所为药物和诊断方法实验中心。

研究所积极培训科研和应用单位的专家,包括培训医学院的大学生,以及培训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教学工作在现场进行——研究所所属的医院和科研处室。自建所以来已有187人读完研究生,65人拿到主治医师的职务,2995人在工作岗位上受到培训。

研究所有专门的博士和副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

在研究所有“免疫学跨部门委员会”,其任务是协调在俄罗斯进行的免疫和过敏的研究工作。

研究所有“免疫学”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研究所的医院面向患有各种过敏性病的人服务(早期,中期和免疫缺乏症,包括爱滋病),年平均门诊治疗病人13000名,住院病人2000名。 国际合作

研究所有广泛的国际联系,是世界卫生组织基础和应用免疫学的合作中心,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的科学中心,以及著名的医药公司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根据合同在研究所的医院进行了许多最新的免疫调节和抗过敏制剂的鉴定工作。

ADDRESS:

Institute of Immunology,24-2Kashirskoye Shosse, Moscow,115478,Russia CONTACTT ELEPHONES (095)116-49-25,117-15-11,117-78-26,117-8l-19 FAX (095)117-10—27

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

所长

伊里厅·列奥尼德·安德烈耶维奇

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46年,当时仅是一个实验室, 1948年为苏联医学科学院的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所的历任所长有:格·姆·弗兰克院士、阿·弗·列别金斯基院士和普·德·格里宗托夫院士。从1968年起,中心一直由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列宁和国家奖金获得者列奥尼德·安德烈耶维奇·伊里奇领导。

国内许多大科学家都曾或正在生物物理所工作。其中有57位获得过列宁和国家奖金、 14位是科学院院士。

1974—1992年间,在生物物理所分支机构基础上构建了五个科学研究所和中心。 组织机构和科技实力概述

生物物理所下设两个分所:一个是在车里亚宾斯克市—65基础上组建的第一个分所,另一个是在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市—30的第五分所。

生物物理所是国内最大的科研机构,该所在世界水平上解决着放射医学、卫生、生态、电离和非电离辐射防护、保证特殊技术中放射和化学安全等领域内的紧迫问题。

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决定了现代化的研究水平。研究所共有1539人,其中:科研人员630名,包括5名院士, 44名博士和160名副博士。有一个研究生班和一个博士生预备班,三个专业化的学术委员会。 基本研究领域

——进行放射医学、人体放射生物学和放射防护生态卫生基础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研制防止人们受到电离和非电离(电磁、声、激光)辐射的方法和手段;

——正常工作条件下和事故状态下核工业和核动力企业员工以及上述企业辐射区内居民个人放射安全的科学保障;

——核动力和军工企业大规模“军转民”和导弹类核武器销毁过程中放射安全的科学保障;

——导弹燃料组分工作的科学跟踪(毒理学、卫生学、职业病理学);

——研制受放射源影响的人员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工具;建立计算机数据库和诊治决策支持系统;

——提供专门医疗服务;

——研究新型药物和放射病药剂的制取工艺及其临床前和临床试验;

——对标准技术文件草案以及对口的现行工业部门中工业设施的建立和改造方案进行鉴定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医学评估;

——培养医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化学及其交叉学科的高素质科研人材。

目前,生物物理所正参加实施切尔诺贝利总局、原子能部、国防部、俄罗斯国防工业委员会、俄联邦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部的国家级科研计划。 主要研究成果

生物物理所首次制定了国内放射卫生和医学、电离辐射剂量测定和放射安全的基本法则。实际的科研成果应用形式有:国家标准、卫生常规、卫生标准(MPL,MPC,MPD等)、建议书、新型抗辐射药剂,急、慢性放射病的治疗方法、从机体内排除放射性物质的药物手段等。

临床卫生研究方向是:开发在核工业、导弹技术和其他领域内应用的外部环境物理化学为主因的大批量个人防护手段。试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是:详细地研究了人的急性放射病的发病机理和不同表现形式、制定了治疗方案、研制和推广上述病理的高效防治手段。这一领域内取得成果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并在治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患者的过程中有卓佳表现。创建了国内唯一的急性放射病计算机数据库。生物物理所研制开发了观代临床实践中使用的各种放射病防治药剂,制取和生产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科学研究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活性制剂,完成销毁短程和中程导弹的生态卫生跟踪以及毒理学、卫生学、发病机理、示踪、消除毒气问题和开发进行导弹燃料组分操作时个人安全防护手段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心的科学家共发表独创性文章四千余篇、专著100多部。

生物物理所的科研人员共取得两项发明。250多个现行的发明保护文件和工业样品构成了中心的工业产权。研究人员中有许多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辐射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工作的专家以及Int.J.Rad.Biol和Health Physics等国际性刊物编委会成员。俄罗斯医学科学院院士伊里奇本人就是国际辐射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委员会成员。 参与国际合作和关于工作发展与进一步合作的建议

生物物理所参与从事人类健康问题研究的权威性国际委员会的工作,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核放射学术委员会、国际放射保护委员会、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国际放射保护协会、欧洲放射安全协会、联合国环境保护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宇航协会;生物物理所还是俄一美政府间协定项目的参加者,同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履行供货合同并调试其研制的技术,并是俄联邦工商会的现职成员。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按照合同在奥地利、澳大利亚、利比亚等国进行研究工作。

生物物理所的工作人员愿研究进一步合作的建议并在所列的任何科研和应用领域内寻求同其他科学中心进行国际合作的相互可以接受的形式。 生物物理所的试验基地

生物物理所的试验基地包括:两台直线电子加速器,动物辐照仪,人体内科综合辐照仪,进行高活性放射同位素作业的“热”部件和“热”工作室,包括专用动物饲养房、专用排水网和专用通风设施在内的评价放射性同位素对动物的生物作用的实验室用成套设备,日、德、英、美等国生产的光谱测量仪和荧光光度测定仪,研究非电离(包括激光)辐射的生物医学效应的专用成套实验设备,合成生物活性聚合物的试验生产成套设备,以及用现代血液设备等装备的为治疗人体急性放射病的独一无二的专用医院。

通讯地址:俄罗斯,123182,莫斯科,日沃皮斯纳亚街46号 电传:Moscow,D—182,SamShit 电话:(095)190—54—97 传真:(095)190—35—90

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

“韦克托尔”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科学生产联合体

总经理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生物学博士

勒·斯·萨恩达赫切耶夫教授

根据俄罗斯联邦1994年3月29日政府令“韦克托尔”科研生产联合体被授予“韦克托尔”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今天,中心作为一个庞大的科研生产综合体,包括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生物活性物质科研与设计技术研究所、科学中试生产基地、试生产农业企业、“韦克托尔—法尔木”生产销售公司等。

中心的创建历史要追述到1974年, 当时根据政府关于发展分子生物和遗传工程技术的决定组建了分子生物学科学研究所,为以后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心的所有机构均紧靠西伯利亚的大城市新西伯利亚,拥有20多万平方米的生产用地。

中心内工作有2500名高素质专家,包括180名科学博士和副博士:生物学家、医学家、 化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其中有16位纽约科学院院士,一些俄罗斯科学院、医学科学院、自然科学院院士,以及2位获得Szorosz基金会奖金的教授。 主要科研方向

——研究病毒分子进化和病毒与人体和动物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研究改造病毒遗传物质的遗传工程方法,获取生物活性物质激活体,其中包括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研究免疫预防、诊断和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

——研究用化学合成法获取肽制剂药用型的生产新工艺;

——研究从植物和动物体、酶素、生化试剂、培养基、血清等天然原料中生产药品的新工艺;

——工业生产医用和兽医用治疗、诊断和预防制剂,以及各种用于研究和使用目的的生物化学、免疫化学试剂、培养基、血清等。

中心进行下列病毒感染病原体的研究:东方及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壁虱脑炎病毒, 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Marburg HIV-1,HIV-2,牛痘,天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红疹,细胞肥大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等病毒。

主要科研成果

——为分子结构上弄清病毒毒性和病原性、病毒演变的分子基体,对天花、Marbueg、Ebola,东方马脑脊髓炎、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壁虱脑炎、A型流感(数个品系)、甲型肝炎(数个品系)、口蹄疫(数个品系)、HIV—2(数种分离菌)等病毒进行了完整的排序和结构机能分析。 在“人之基因”联邦计划框架下对人的第三染色体650多个无性繁殖系进行了排序,组合了35万对基数。率先提出并用试验证实了可利用线状噬菌体外壳的基本蛋白来显示噬菌体。指出,在HIVpl7蛋白表位上层显露出的噬菌体,在动物免疫时保证了体内表位的高遗传免疫性。

——完成了VEE病毒染色体组完整复制品的绘制。传染病毒可从此复制品中获得。组成了可生产抗乙肝病毒、壁虱脑炎和VEE病毒免疫疫苗的复合疫苗系。完成了在志愿人员身上进行的乙肝复合活疫苗(RevaxB)的临床实验,并从俄罗斯专门委员会取得了此药品进行全国试验的许可。

——建立了对哺乳动物、昆虫、植物细胞的标本库。现在标本库已计有144个细胞系及其无性繁殖系,被广泛地利用在病毒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建立EEE,VEE,TBE,HIV—1,HIV—2,骨髓灰质炎,甲肝和乙肝病毒等抗原的分泌单克隆抗体杂种库。编制了包括113种杂种资料的目录。

——编制了具有代表性的病毒系和形成病毒各种组合的分离菌标本库,以及大规模工业微生物系标本库,

——研制说明人类防护体系的集成系统,包括数学模型和数据库;建立带有其结构功能机理及活性信息的蛋白和缩胺酸数据库。研制病毒家族初级结构的专门数据库并进行其分类。

——研制各种医学制剂的获取技术,如细胞分裂素(肿瘤坏死因素),合成阿尔发—2人体抗胰蛋白酶,普罗菲因(通过加工从B.subtilis中得到的纤维素积成protosubtilin的水解蛋白酶获取,用于治疗各种病原坏死的药物制品),波里立博纳特(从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酵母中得到的天然刺激素),立多斯金(在双螺旋RNA酵母基础上的干涉素诱导物)。

——研制了获取抗甲肝疫苗(钝化的)和抗麻疹疫苗(活性的衰减了毒力的)小批生产工艺。

——研制和生产诊断HIV—l和HIV—2,甲、乙、丙、丁肝炎病毒,壁虱性脑炎病毒及许多其它感染的化验系统。

——生产用于实验室研究的生物化学试剂,用于培养细胞和病毒的培养基和血清(60多种),各种药物原料的制品等。研制用传统化学方法获取各种治疗用药(如:desmopressin, motamin,somatostain,carcinyl,oxytocin等)的缩胺酸。

——现在中心研制和生产300多种人工合成和生物技术制品,从用于生物活性肽和色谱分析的原始载体到确定妊娠和各种人体寄生虫病的化验系统。 国际合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计划,中心的研究人员与莫斯科病毒制剂研究所和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研究与预防中心的同行们—起,在近年内成功地进行了天花病毒染色体组的研究。1994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orthopox病毒感染专门委员会宣布中心作为天花病毒DNA无性繁殖断片的国际收藏部。

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基研究所—起进行了人体基因研究。

在航空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心与美国西西纳提和德克萨斯大学和许多法国、挪威、德国的企业建立了直接联系。有30多位中心人员工作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科研机构里。 通讯地址

633159Koitsovo,Novosibirsk region,Russia Tel:383-2-640140,328942 Fax:383-2-328831 E-mail:vector@vector.nsk.su

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

国家工业微生物遗传和育种科学研究所

所长

俄罗斯科学院通信院士 弗·格·杰巴博夫教授

1968年,在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辐射生物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国立工业微生物遗传和育种科学研究所微生物遗传育种所。

当前微生物遗传育种所是世界上从事工业微生物 (氨基酸,微生素,饲料蛋白,复合蛋白激活体)遗传和基因工程基础理论的骨干单位之—。

微生物遗传育种所开发新的生物技术可以得到免疫生长调制剂和生长素,微抗体和免疫毒素,氨基酸,酶,微生素,核苷,生物植保方法,抗生素和其它农业,医学,兽医,药理, 犯罪侦察学,化工、食品、轻工,生态必需生物活性化合物。

微生物遗传育种所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相结合,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微生物当代分子遗传学成就的基础上开展开发工作。

微生物遗传育种所的科研人员同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的科学家开展共同研究,并同日本英国、瑞典、中国(天津氨基酸公司)等有关单位签订了许可证协议。 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开发肠细菌,杆菌,假单胞菌,甲基营养细菌和酵母,红杆菌、放线菌及菌体的遗传理论;

——研究肠杆菌、良母菌、甲基营养菌和酵母、放射菌以及它们的噬菌体的基因和操纵子的构造;

——一系列化合物生物合成调节机理的研究;

——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放线菌、酵母寄生原载体的研究: ——研究识别抗原的遗传和分子生物机理的研究;

——利用免疫学、蛋白化学、蛋白工程、位点定向诱变发生方法研究各种蛋白质; ——制备了人工的白血球、成纤维细胞和农业动物的干扰素的微生物激活体高活性复合系,激活体系α2—生产“Realdiron)”药的人干扰素;

——开发了人工的造血系统的免疫调节的复合激活体系; ——开发了白血球素内抑制基因的混种激活体原族;

——开发用于人的干扰素、中间白血球素和胰岛素的免疫酶的诊断液; ——开发鉴定个性和确定糖尿病胰岛素遗传素质的方法;

——开发了苏氨酸、氨基酸和高丝氨基酸激活体,以及赖氨酸、谷氨酰酸、谷氨酸、丝氨酸、缬氨耽,白氨酰、苯氨基丙酸、色氨酸的高活性激活体在世界上首次利用Bacillus subtilis原理开发出维生素 B2复合激活体;

——获得了嘌呤和嘧啶衍生物激活体。在次黄嘌呤核苷的基础上生产“Reboxin”药剂;——开发了抗生激活体——杆菌肽、氯四环素、灰霉胺;

——获得了酶生物激活体α—淀粉、金属朊霉、β—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淀粉、胸腺核苷磷酸化酶、二氧嘧啶核苷磷酸化酶、硝基水化酶;

——制成了含杀虫剂毒素作用的广谱和定向谱的昆虫蛋白激活体; ——获得淀粉分解的酵母系基准激活体: ——开发出了制取生物制剂的方法——以共生微生物作物为基材的制剂;

——开发用酶和细菌有机合成和化工有毒废料生物降解的方法,在工业生产中推广了把丙烯腈转化为丙烯酰胺的工艺等;

——开发出利用微生物蛋白酶的合成肽的反应方法,其中包括使用天冬氨酸酶;

微生物遗传育种所拥有两座实验大楼,—座行政大楼和一座工程大楼,总面积14000平方米。

生物遗传育种所有600多人,其中为520名科研人员,其中25名博士,176名副博士。

微生物遗传育种所微中成立了工业微生物收藏中心,除工业微生物外还收集了遗传工程所必需的遗传标记菌种、质体、噬菌体。

微生物遗传育种所在萨拉托夫成立了分所,主要任务是建立针对环境造成污染物的焚化(生物)系,开发处理工业污水和转化有机合成产品的微生物方法。

在俄联邦科学部的监督下与美国的Millipore公司成立了膜工艺中心。

Address:113545 Moscow,Russia,1 Dorozhny.,1 GNIIGENETIKA Tel:(095)315-37-47 Fax:(095)315-05-01

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应用微生物科学中心

中心主任: 医学博士,教授 尼·尼·乌兰科夫

1994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政府1994年6月5日第648号令,成立了国家应用微生物科学中心。

中心位于距莫斯科南100公里的奥勃连斯克镇。

在20年研究所的工作中,建成了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最新成果,解决微生物生物工程(医学和农业)领域中各类问题的独一无二的科研试验生产联合体。中心现有的实验基地可进行包括鼠疫、西伯利亚瘟疫、鼻疽和类鼻疽病的活化剂在内的任何高危生物材料进行符合国际流行病预防要求的科学研究工作。

今天,生物工程已成为一个新的应用科学分支,它与解决人类的食品、能源、生态、 医疗等基本问题息息相关。

奥勃连斯克科学中心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潜在能力,并拥有条件良好的试验基地和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其中包括微生物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1 0位博士和150多位副博士。

在国内外期刊和文献上共发表文章8000余篇;200个专项研究成果中有65项已应用于生产领域。中心有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实践经验。有大量产品、试样参加国际和行业展览会,其中有许多获得了奖牌和证书。

在我们中心我们将找到用现代化的方法解决您的问题。 主要研究领域

1、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法和基础研究成果,研制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新一代药物和预防制剂。

2、研制和完善疫苗、亲生物基、血清、诊断液和其他防治制剂的实验室制备和工业试验工艺。

3、研制用于环境设施生物清洁的和防止工程系统生物破坏的生态制剂的生产新工艺和使用手段。

4、研制微生物植物保护剂及其生产工艺和使用方法。

5、研制新一代生物制剂临床前研究构想和方法。

6、研制用于卫生、农业和工业生物工程的微生物培养基。

7、研制生物工程生产过程中科研和检验用仪器和设备。 研究和开发

独一无二的技术、现代化的设备和科研人员较高的素质促进了在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工程和仪器制造等领域的科研成果的开发。

在我们科学中心:

——详细定位了西伯利亚瘟疫外毒素各个组分的分子功能活性部分。毒素的所有组分都在E.coli细胞中进行了无性繁殖,从而实现提高化学疫苗免疫力的新方法并降低了活疫苗STI的致反应。

——创制可促使沙门氏细胞鼠疫微生物荚膜稳定生成的遗传结构。

——对先前未查明的动物服用致死剂量后引起排斥反应的鼻疽、类鼻疽和legionellosis等微生物抗原进行分离和识别。

——制定了在E.coli复合品系繁育的最佳工艺条件下能保证从1升培养液中产生20克的生物量和1克γ—干扰素本体(20000个剂量单位)的遗传结构。

——研制了用于防治沙门氏菌、大肠菌、细菌和病毒病原胃肠炎,非细菌病症的一系列亲生物制剂的原始制备工艺并组织生产。

——制定植物病害(BOVERICEL,TRICHOCEL、戊噬菌体、菲特菌、无孔阿斯图尔菌)防护和抗吸血昆虫(LARVIOL和SFERIX)制剂的工业和工试生产规范。

——在非饮食类原料上生成培养基系列并组织其工业生产。

——研制一系列工业材料的微生物降解剂、开发具有杀生物和抗腐蚀性的物质组分和有效防护贵重电子设备的方法。

——研制了常温和低温下可快速氧化石油烃的菌类品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清洗受石油污染的外部环境的生物制剂。

——研制在生物悬浊液和溶液中自由流态的新一代电泳分解设备。目前,“生物电泳—1”设备成功地用于“和平”号空间站的近地轨道。

——研制用于分阶段检测产品质量和生物工艺过程的新型仪器 NMR-张驰计样机。 参与国际合作

国家应用微生物科学中心参加了与德国柏林市参议院经济发展司支持的“东—西方”合作创新中心、慕尼黑大学、美国密执安大学、法国帕斯特尔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应用微生物科研中心等单位的国际科技合作。

研制生态制剂的科研计划方案得到了国际科技中心的财政支持。与美国的“MIR”公司和“Merk sharp and Dohme”公司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印度、韩国、巴西等国的公司讨论了建立生产药剂和疫苗的合资企业的方案。建立了中国和俄罗斯合作生产以人参蜂王精为基液的酶蛋白制剂和补剂的企业。在越南开设了生物工程联合实验室、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公司代表进行了会谈。仅1993年,奥勃连斯克就接待了来自14个国家的27个代表团。

通过参与国际合作,使我们能够根据科技的最新成果进行研究与开发并将成果用于国民经济。

地址:俄罗斯,142278,莫斯科州,奥勃连斯克镇 电话:(0967)727761;727612;772637 传真:(8-27)772714(从莫斯科) (0967)772714(从其他地区) 电传:205122APISSU E-mail:elin!gncpm@mastak.msk.su

第三篇:医学与科学之辩证

医学不是科学

首先我方先开门见山对辩题中的词义进行界定:

定义 医学:不仅是预防、治疗、处理疾病的一种科学,更是一门人学,哲学,社会学,医学不仅需要才智与技术、经验与感悟,更需要博爱与奉献、敬畏与悲悯。医生不是治疗疾病的机器,是一个有人性和温情的人,病人更不是病,而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医学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的带着温情、尊严和敬畏的交往!

科学: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陈述、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科学知识具有普遍性。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科学理论具有严谨性。科学理论在逻辑上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就不是科学。

诺贝尔颁奖委员会对“科学”的属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科学性(特别的学术禀性与方法类型),一层是科学化(发展的向度与路径)。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补充:

分类 医学:当代主要形成了东方医学(包括中医,藏医、蒙医等)和西方医学(即西医),以及融合又形成了第三种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科学: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可分为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两类。

起源:前科学时代的医学不一定是科学的医学,比如说传统的中医、古希腊的医学、阿拉伯的医学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医学的起源:①人类本能救护以及在寻找食物时发现食物具有治病作用;②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先古人类通过砭石、骨针治疗疾病的经验。并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③医、巫的合与分。“古埃及医师运用念咒、画符和草药治病,前二者就是巫医。

本质 医学: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次消费过程,是人文关怀,是一项金钱与技术、情感的交换与交流,不能忽视人性、情感、尊严等人文因素,同样也不能忽视市场法则。

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以逻辑工具去论证假说和设想的合理性。当然也可以说,是以逻辑工具去论证偏见的合理性。

目的 医学:医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了疗效。

科学:科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真理。

人性总是高于、先于工具理性的,这是医学的大前提。

卫生部长陈竺说:医学是科技与人文的交集,也就是说医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学的属性。

从中医学医学模式:人体——自然——社会心理(天人一体现)到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 社会,都在强调主体、主体的心里和所在环境

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生所面对的是整体的人,应该确立以患者生活为中心的治疗目标。病人不是病,而是人,是有着自己的全部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的活生生的个人。一个医生只有当他自己不是一架医疗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广泛兴趣和活泼感受的人,不把病人当做疾病,而是当做完整的人来对待。

医学不仅仅具有科学性,还具人文性、社会性等。同样,它的演进也不仅仅只是单一科学化的路径,还有人文化、社会化等路径,也就是说医学的发展包含了社会性和人文性。

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真的过程是不断纠错,不断克服谬误的过程,于是“真理和谬误”构成一对哲学范畴,科学家就在“真理和谬误”之间摇荡,揭示自然律的“是”与“非”,但是医学除了在“真理与谬误”之间求索之外,还试图在“真理和苦难”之间建立一种新的职业范畴。

科学的医学是指科学化的医学。科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真理,医学成功的标准是获得了疗效。人性总是高于、先于工具理性的,这是医学的大前提。

《希伯格拉底文集》一共有72篇,他讲了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德行。一个主题是技艺,技术和艺术。医学不仅仅是科学,它本质上是人学,医学的学识养成既需要才智与能、经验与感悟,又需要博爱与奉献、敬畏与悲悯。

在西方,科学与数学、医学是并列的学科,尽管一些医学的基础学科可以归于科学的范畴,至今诺贝尔奖项还是将科学范畴的生理学与医学并列。

医疗活动本质上是一次消费过程,是一项金钱与技术、情感的交换与交流,不能忽视人性、情感、尊严等人文因素,同样也不能忽视市场法则。

中医学的方法主要是哲学的、个性顿悟的、类比的、生活与临床体验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从个体的经验开始,以经验作为判别和理解一切事物真伪、价值的标准。如果讲类型意义的话,中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方法的结合体。认清这一点既有利于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也有利于保持与挖掘中医独特的思想精华。

医学是人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科学。研究也好,临床也好,教学也好,都是人为本的。 美国临床医学之父的奥斯勒医生,他大力推行床边教学,强调临床医学教育的三部曲“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他坚持认为“一位医生绝不只是在治疗一种疾病,而是在医治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活生生、有感情、正为疾病所苦的人”。毫无节制地强调技术,很容易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和悲悯。

就诊的过程不是关注疾病,关注疾病带来的表现,而核心是痛与苦的人。 医学从来就不曾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蔼是包容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体,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它穿透周与科技、道德生活与商业运作、世俗关注与终极关怀的各个层面,期着人性、知性、理性的深刻关系。

在利益和贪婪、冷漠的共同鞭击下,医学将最终丧失人性。医学一旦丧失人性十分可怕的,如盈利性安乐死、商业性代理母亲、高价医疗手的滥用(滥查无辜、滥治无恙),以及胎儿实验、器官买卖,以及本世纪最骇人听闻的两大案是日军731细菌部队在中国东北与德国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残暴人体试验。

医学这门学科很特别,始终具有二重性。它是运用医学知识、技术来解决人的问题,它包括技术要素和人道要素两个方面。由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引入医学,现代医学中的技术因素大大地膨胀起来,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由于人道要素在新的社会转型中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于是出现了失衡的状态,原本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人与金钱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出现了过分商业化、过分技术化的倾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德沦丧”与“技术崇拜”。 一方面科学发展不充分,伪科学盛行,一方面科学崇拜,认为科学是万能的钥匙;一方面技术相对落后,一方面技术至上,适宜技术被忽视,高技术被滥用。

医学科学本质上是一门手脑并施的艺术,不仅有知识通道,还有理解的通道、智慧的通道,有操作过程的快乐。中国医学传统也追求“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的升华。 20世纪的医学一只脚刚迈出半巫半医的丛林,另一只脚又跨入科学主义与技术崇拜的迷误。 其实在19世纪以前,医学的人文要素得到了相当的尊重与肯定,中国医学本属于“仁术”,仁爱、生生、恻隐之心与遣方用药同样重要。相形之下,科学的医学还十分年轻,前科学的

医学时代便是由人文主义的医学传统占据着。从这个意义上看,医学似乎不是一门纯粹的科学,而是包含人类社会各种价值观和生命观的综合性学科,本质上是一门人学。但是,这种价值多元性与人学本质在今天很容易被遮蔽而发生迷失,这是值得医学界警惕的。 临床医生每天繁忙应诊,所见最多的就是病人的脸,无论中医的“望闻问切,,还是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临床诊察都是从观察人手的,而观察的重点就是病人的面部,包括色泽、征象与表情,许多疾病和患者会呈现出特殊的面容,为临床诊断提供独有的依据,如二尖瓣面容,满月脸,唐氏综合征的特殊面容等等

《柳叶刀译丛》之一的《最年轻的科学》的作者,当代美国医学的一位智者刘易斯*托马斯,生命是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人更是生命中有灵性的一群,是生灵,不能简单地降低为生物,不要轻易地去干涉,对于生命与生灵,没有我们的干预,它们会更幸运、更自在。

综上所述,我方再次强调: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现代科学技术引人医学后技术因素大大膨胀起来,而人道因素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张扬,于是出现了失衡,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 正是因为医学中的人文人性丧失,过分的崇尚科学,导致唯科学主义和技术崇拜的盛行,近年不断出现各种伪科学家,伪教授,伪专家。 李一道长,仅仅高中学历,突然变身“李神仙”、“养生专家”、“国学大师”, 张纪中及其妻樊馨蔓及演员王菲、李亚鹏夫妇都接受其治疗,并频频被电视台邀请去做节目、开讲座,引起无数人热捧,风靡一时。

张悟本,写了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在各大媒体上蹿下跳。结果只是个既没有行医资格,也没有营养师资格的下岗工人。

马悦凌,一个中专护士,被称为著名民间中医,自称以多年的亲身实践为代价,独创食疗、经络疗法,出了一本《不生病的智慧》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备受欢迎,人称“健康教母”。 但从未当过医生,只是当了23年初级护士,称自己是“久病成良医”。 “地瓜王子”林光常,一句话掀起红薯热,“抗癌食品第一名是熟红薯,第二名是生红薯”; 他的诸多健康理论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他的《无毒一身轻》曾风靡一时,结果也是个伪造学历的骗子,忽悠癌症患者别化疗,吃他的排毒餐,因为这死了不少人。

还有中里巴人,杨奕,刘太医等伪专家多不胜数,而且这种现象将源源不断的出现,这些事实说明,医德的堕落、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现代医学来说是多么可怕。人们常说,出色的外科医生要有鹰一样明亮的眼睛、狼一样敏捷的手臂,但永远不要忘了身为医生还需要菩萨一样仁慈的心肠!这才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医学的生命之所在——人性的温度。

现代医学与生物学似乎已染上严重的“唯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人文亲情萎缩”等顽症,使得它有愈加精致完善的同时也走向僵硬、苍白,逐渐失却活力和滋润,也毫无节制地吞噬着有限的卫生资源。

我们就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的发明、发现与技术进步,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忠诚、自主、允许等,来重建科学的医学与人文的医学之间的平衡。

作为一名医学生,请我们时刻记住,医疗技术固然重要,但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理解和倾听,对职业的仁心仁术,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

第四篇:《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编委会议的通知

各位编委、通讯编委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定于2010年10月14日-17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值本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召开之际,召开《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第二次编委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会议人员:编委会编委、通讯编委。

二、会议主要内容

1 参加全国行为学术会议:本次编委会议与中华医学学会行为分会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同期召开,所有编委和通讯编委均作为中华医学学会行为分会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正式代表参加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会议以促进行为健康和疾病防治为主题,设“膳食营养与行为健康”、“运动医学与行为健康”、“烟酒依赖与行为健康”、“精神心理与行为健康”、“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抑郁状态与自杀干预”7个专题进行研讨。会议还将成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2 编委会议:①汇报总结编委会换届以来的工作。②讨论学习《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换届调整工作实施细则》、《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通讯编委工作条例》等。③研究探讨本刊编委会近期工作目标、计划。重点讨论行为医学期刊重点选题,加强“临床行为医学”、“行为医学与健康促进”、“行为医学与健康管理”、“行为医学与医学人文”等选题的组稿,逐步突出行为医学期刊特色。

欢迎各位编委、通讯编委向大会提交学术论文,论文除安排大会学术交流外,将免费编入《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三、会务费用

1. 编委、通讯编委作为正式代表参加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会务费为800元,用于代表会务支出,食宿交通费用自理。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另外赠送编委纪念礼品。

2.对编委、通讯编委中离退休专家、教授或支付会务费确有困难者,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由大会组委会讨论审批后减免会务费。

统一住宿标准(四星级双人标准间):140元/床/天,住宿费自理。

四、会议时间 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2010年10月14日~10月17日。

10月14日全天报到;10月15日开幕、讲座、大会交流;10月16日上午大会交流,下午游览革命圣地西柏坡;10月16日20:30编委会议;10月17日撤离。

五、会议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大酒店(石家庄市自强路127号,电话:0311-87025931)。 会议宾馆交通:河北中国大酒店地处石家庄市中心繁华地段,毗邻石家庄火车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公交车6路、14路、117路、62路、68路均可到达。距石家庄正定机场 42.3 公里,机场大巴(票价20元)随每一个到达航班发车,到中山东路民航局后,转出租车约7公里,从石家庄火车站到中国大酒店约1公里,从石家庄北站到中国大酒店约2公里。

六、会议回执与接待安排:

1.参加编委会议是编委关心、支持杂志和履行编委职责的重要体现,按照中华医学会编委管理《通则》精神,编委参加编委会议情况是编委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希望各位编委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编委会议。因故不能参会,请通过编委会议回执表反馈,说明请假理由(回执表存入编委工作档案)。回执表务必于2010年9月15日前通过邮寄、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给“编委会议联系人”。

2.会议住宿与返程票务:根据回执提前安排住宿,无回执造成的接待困难将由个人负责。会期时间较短,请在参会前自行落实本人返程机票、火车票等。如需联系返程票请与会务组王天俊联系。

3.会议接站:10月14日机场、火车站安排接站。请提前将到站航班、车次信息发送至 会务组王天俊,以便安排接站。自行乘车报到代表请参阅会议宾馆交通说明自行前往。

4.联系信息

邮编050051石家庄市和平西路348号,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

王天俊电子邮箱:wangtianj2007@126.com;

电话:0311-85988204,手机:13930143883。

5.编委会议联系人和会议回执邮寄地址、电话: 联系人:冯学泉 张作记

电子邮箱:xwyxbjb@188.com

电话:0537-2400106,2203907 传真:0537-2400106-87

手机:冯学泉(13854773679),张作记(13605371592)

邮编272013 山东省济宁市建设南路45号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二日

„„„„„„„„„„„(不论参会与否,均需要将以下回执表寄回)„„„„„„„„„„„„„„

第五篇:《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由为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卫生部优秀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协会编校优秀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期刊排名前100位(2008年)。目前为月刊,16开,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新兴科学领域,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近年来,行为医学研究迅速发展,研究领域已分支派生出健康行为学、行为心理学、行为病理学、行为药理学(毒理学)、行为遗传学、行为解剖学、行为流行病学、行为诊断学、行为评估学、行为治疗学、行为护理学、行为康复学、行为预防学、行为保健学等许多分支学科。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医学伦理学、环境医学、旅游医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保健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等有广泛的交叉和渗透。

本刊主要刊登行为医学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专题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卫生预防、护理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与思考、讲座、综述、医药快讯等。稿件刊出形式:研究原著(论著)、研究报告(短篇论著)、短篇报告、专题述评、讲座、研究与思考(学术争鸣)、综述、快讯(消息报道)。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 文稿要求 来稿应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论点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精炼、数据准确,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或实际意义,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类一般不超过5000字,经验交流不超过3000字,简报、病例报告不超过2000字。邮寄稿件请作者以A4纸张打印并核对清楚,尤其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占一格,英文应隔行打印。为提高审稿效率,条件允许的作者请优先选择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不准一稿多投,文责自负,自留底稿,一律不退。

2. 审稿事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接到本刊收稿回执后1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进行如下处理:①刊登撤销该论文及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②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③ 2年内拒绝发表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来稿。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的文稿,不属于一稿两投,但作者在投稿时必须注明。已在一种杂志以摘要形式发表的论文可将全文投给其他杂志。 本刊所有来稿均经本刊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作者修改,审稿人姓名对作者保密,投稿时作者可以提出要求回避的评审专家的姓名。本刊已启用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凡复制比达到或者超过15%的文章直接退稿,其余稿件根据本刊编委会评审意见、作者的修改情况以及论文质量等级决定稿件取舍,录用通知一律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稿件已被录取的作者请严格按照本刊电子版《来稿录用通知书》的相关要求办理发表版面费用汇款手续。

3. 投稿方式 电子邮件投稿(即网络投稿)本刊所接收的电子稿件,一律要求用Word文档电子版格式(图表均插入文中,并同时提供一份JPG图片格式单独发送),采用网上发送Email邮件方式投稿,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字样。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zhxwyxynkxzz@163.com;邮寄来稿请尽量用小四号字打印在A4纸上,凡字迹潦草、涂改不清的稿件,恕不受理。

为加快稿件处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条件允许的作者请尽量优先选择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zhxwyxynkxzz@163.com 。请作者尽量勿选择邮寄稿件,以免遗失或延误时间。热忱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和订阅。

4.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电子邮件投稿请拍照后以JPG格式的附件来邮),作者单位对文稿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并声明未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并注明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学历、职称、职务、单位、地址及邮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稿件录用通知书》后不再进行改动。

5. 来稿请勿一稿两投(以研究通讯形式发表过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论文,可在充实内容后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来稿凡属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请写明项目编号,标注在首页脚注。

6. 稿件沟通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有关稿件沟通事宜,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联系,作者接收本刊《来稿录用通知书》后,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通过回复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同意稿件在本刊发表的授权意愿。未经《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部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刊发票据、赠阅杂志、光盘和获奖荣誉证书及奖金亦寄给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光盘和网络版形式同时出版,作者所付刊发相关费用中已包含上述各项。

7. 快速审稿通道

7.1.定义: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0个工作日内就论文审稿结果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决定录用稿件 后2个月内予以发表。

7.2.论文要求: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7.3.快速通道处理费:凡要求进入“快速通道”稿件,除交纳正常发表所需相关费用外,另须根据稿件性质适当收取一定的快速审稿处理费用500元,作者按本刊《快速通道稿件录用通知书》要求汇款至本刊投稿业务指定专人专管收费帐户。汇款后请将汇款单据拍照以JPG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及时来邮(请务必注明“稿件快速处理费”),以便本部确认查收,提高刊发效率。

8. 退修稿件 如果收到编辑部给作者的修改稿件的意见,通讯(责任)作者必须对稿件进行认真的修改,并对审稿意见逐条予以回答。如果作者对某条审稿意见持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予以解释说明。作者在修改稿件时,应将电子版修改稿中的修改之处用颜色字体或下划线标出,以便于复审。稿件修改期不超过一个月,超期作新稿或视作自动撤稿处理。编辑部将在收到作者最后修改稿后1个月的时间内通知作者来稿录用与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对退请作者修改的文稿,要求作者将修改稿以Word格式的附件,通过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zhxwyxynkxzz@163.com或将原文A4打印件,用挂号信寄回本刊编辑部。

9.投稿论文遴选与评审 编辑部对来稿及时进行处理,一般在接稿后一周内将“稿件受理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若作者投稿15日后仍未接到“稿件受理通知”请即来E-mail咨询。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者必须来E-mail声明。实验研究、新技术研究类优越稿件酌致稿酬。本刊大16开,月刊,稿件容量大,发表周期短,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凡在接到本刊受理回执后1个月内未接到稿件终审通知者,系文章仍在排队审理中。凡投寄本刊的稿件,2个月内(以稿件受理回执日期计算)给予回复审稿意见。未经录用稿件,允许作者提出不同意见。本刊不退原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耗费专家评审精力。

10. 收费事项 来稿首页请标明以下内容:题名,每位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负责与编辑部联系、修改稿件、通读校样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号、传真号和Email地址。本刊自2016年2月1日起,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相关收费标准,对未通过评审专家审核,确定不能在本刊发表的稿件,一律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对确认刊载后的稿件,须收取一定的稿件评审费用和刊发版面费用(因图表占用版面较多,需要据量收费。);在发放《来稿录用通知书》时采取一次性统一收费的原则,收取稿件发表所需的相关费用;电子邮件投稿作者,接到本刊电子版《来稿录用通知书》后,须严格按照《来稿录用通知书》的要求,从银行汇款发表所需相关费用至我部指定专员专管专项收费帐户;未按时办理汇款者,稿件将暂不进行刊发版面的编辑排版流程,因此而错过《来稿录用通知书》所预计发表时间的稿件,作者责任自负;按要求办理完汇款手续的稿件,待本刊财务专员核对确认款项到位后,必定按预期安排版面给予刊发;所收费用已含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工本费。我刊收到版面费后,将出具正式收据或发票邮递给作者。优越稿件刊登后酌奖稿酬,以作鼓励,并颁发本刊获奖荣誉证书和赠当期杂志2册。一般在收到稿件发表版面费用后3个月内按序刊登。

11. 基金及获奖文稿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并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课题受××基金资助(基金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原件拍照,以JPG格式来E-mail告知。凡属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级以上攻关课题及获科技成果奖、发明奖的论文,请予以注明,并请附有关审批机构或部门审批证明拍照,以JPG格式来E-mail告知。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通知编辑部,并附获奖证书拍照,以JPG格式来E-mail告知。

12.编辑部地址:山东省济宁市荷花路16号(济宁医学院内)《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272067,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zhxwyxynkxzz@163.com 。

13.感谢广大读者对《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一贯支持!此须知长期有效,诚挚欢迎相关稿件投向我刊编辑部!作者在向我刊投稿前需逐项认真阅读本稿约,并对稿件做相应的修改,凡不符合以上要求的稿件一律退回。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编辑部

上一篇:英语单词基础记忆法下一篇:运营部网络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