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民国时期的书籍插画设计是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期,这一时期,政府更迭、社会动荡。在中西文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民国书籍插画设计经历了新旧交替的萌芽时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篇1:

刍议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之美感

摘要: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在当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现代书籍封面设计的初步尝试,而在民国时期书籍封面的漫画设计中,也渗透了当时的革命精神,赋予书籍封面漫画设计丰富的艺术内涵。国民时期书籍的漫画设计表现出一种新型的书籍封面设计形式,突破传统封面设计的限制,表达了我国技术创新以及艺术欣赏水平的提升,为现代书籍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艺术形式;美感

自鸦片战争后,我国“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中国近代史可谓是一部国人奋斗史,清朝覆灭,民国诞生。伴随这一场又一场的革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都有比较强烈的反应,并且推动了民国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主要表现在书籍方面,推动了民国时期的杂文和漫画的发展,并与民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一、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的美感来源

自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技术传入中国,为书籍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传统的线装书籍被遗弃,并且由毛笔书写转为钢笔书写,阅读形式也由右翻转变为左翻,书写形式也由竖排改为横排,然而,书籍封面艺术在我国有较久远的历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书籍封面艺术所崇尚的是“典雅”与“富有内涵”,这并不局限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反而新生枝桠,重现出勃勃生机。

留学派艺术家将自己在西方所学知识以及艺术审美带回中国,并掀起了艺术界的新革命,例如:“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并将“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精神以及艺术风格应用于当时的艺术创作中,而书籍封面设计将这些新型艺术形式以及技术加以借鉴,并应用于其设计中,促进了当时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民国时期有许多学者崇尚宁静、柔和以及庄重的情怀,例如林庚在其作品《夜》的封面上,选取了美国肯特的绘画人物,并在背景中加入夜空与繁星,彰显了神秘、诗意昂扬的艺术内涵[1]。

留日派将日本书籍封面设计艺术带入中国,也为中国书籍封面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李叔同、鲁迅等人都曾远赴日本留学,在鲁迅作品的封面设计中,其主旋律是民族精神,是基于日本封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融入了中国特有的特色,例如在《引玉集》中,是在白色封面中嵌入一个排列着繁密手写文字的方块,虽然有日本风情,但从骨子里透露着浓厚的中国风[2]。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刺激了共产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艺术文化在中国开始流行[3]。

二、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的特征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我国艺术的发展,书籍封面设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限制,开始尝试以绘画、图像配合汉字书法、美术字体等形式进行封面设计。并且以鲁迅、闻一多、丰子恺等著名艺术家和作家坚持自主创作封面设计,他们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本质上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形成了民国时期独具特色的封面平面设计风格。

(一)文人参与

在民国时期,大部分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出版家对于书籍封面设计的美感非常重视,许多作者直接参与了作品的封面设计当中,并且赋予了封面设计丰富的艺术内涵,呈现出多样性和艺术性。鲁迅重视美术发展,提倡应用新美术,并将其带入自身作品的封面设计中,其作品封面设计一面要求具有美感。丰子恺是民国时期一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理论家和漫画家,其一直将自身作品的封面设计与其漫画创作相结合,也可以将封面设计作为其漫画创作的重要内容。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在其作品《三秋草》的封面设计上,无使用任何图案装饰,淡雅自然,书面呈淡青色,具有一番秋日草色的印象,可见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崇尚素雅、清爽的美感[4]。

(二)漫画创造与书籍设计的融合

漫画是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其具有强烈的幽默性、讽刺性以及歌颂性,能够起到教育、审美以及认知等社会传播作用,尤其商业广告以及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最为经典,也是漫画设计最为广泛和普遍的应用渠道。例如,漫画家廖冰兄在其作品《美文集》、《寂寞》、《千金之子》的封面设计中应用了极富装饰意蕴的漫画,渗透了诗意,并且线条和布局非常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5]。

(三)书籍技术的进步

造纸术的出现使得纸质书籍的大量生产得以实现,而明朝线装书的出现代表了中国传统书籍形态发展的最高阶段,之后就再无较大变化。自“西学东渐”后,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引入中国,并且文化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书籍行业的发展。传统的书籍制作技术被摒弃,取而代之的西方先进的印刷技术、装订技术以及封面设计艺术,推动了我国书籍制作水平,也导致我国书籍封面设计产生了较大的转变。

三、结语

文学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形象化载体,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以及生产技术的变化,突破了传统技术的限制,借鉴西方、日本、苏联风格的书籍封面设计,同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漫画设计都有的美感。

【参考文献】

[1]余青.浅析丰子恺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风格[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4,15(2):81-81.

[2]马金娇.浅谈“漫画大师——张光宇”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3,16(11):141-142.

[3]沈珉.现代书籍设计的第一个高峰——简析民国书籍封面文字的设计[J].编辑学刊,2013,22(4):64-67.

[4]郭安.鲁迅书籍封面设计实践的现代设计思维呈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18(6):158-160.

[5]刘皎.西方设计思潮对中国民国时期书籍封面插图设计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3,18(20):63.

作者简介:孙红娟(1984-),女,河北邯郸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硕士,黄河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画。

作者:孙红娟

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篇2:

民国时期书籍插画变革的时代背景

【摘 要】民国时期的书籍插画设计是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期,这一时期,政府更迭、社会动荡。在中西文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民国书籍插画设计经历了新旧交替的萌芽时期。文章首先针对民国时期的书籍插画受当时社会制度影响发生的主要变革,从政治经济影响和思想文化影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进而针对印刷技术与出版的发展变革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出版机构以及受众群体的变革这两个方面对书籍插画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 书籍 插画 变革 时代背景

民国时期的书籍插画变革在我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国现代书籍插画史的重要开端,其变革的出现受到了民国时期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本文就针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的分析。

1 社会制度的变革

1.1 政治经济的变革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民国时期的插画艺术也是这样。民国时期虽然非常短暂,仅仅存在了38年,但却在我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这一时期政治十分动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当时书籍插画的发展和文化形式。随着孙中山在1912年宣誓就职大总统,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就此成立,虽然这个政府的存在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标志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封建君主制度的结束,对于政治的影响是重大的、深刻的。临时政府在成立之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这些法令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这些法令在现如今看来还比较落后,同时也不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度,但总体上来看这些政令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为书籍插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到了1927年,国民政府正式成立,相比于之前的临时政府在政治局面上更加稳定,这为当时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当时一些书籍的插画设计开始结合一些社会的革命运动,在内容上既有对革命思想的传播,也有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下图为著名民国漫画家许敦谷先生为叶圣陶作品《稻草人·跛乞丐》设计的插画,从插画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大众百姓的艰苦生活。画中的人物双眼紧闭着,从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无奈和迷茫。这个邮差的形象和书中描写的邮差任务特征不谋而合,从这幅插画中可以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作家和画家对于当时贫苦大众的关心。

然而这种稳定的社会局势并没有存在太长的时间就爆发了七七事变,随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我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处于一个低谷、落后的阶段,在政治内容的反映上,这一时期的插画主题都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歌颂和赶出外国侵略者的信心和愿望。而在经济上,受到战争爆发的影响,社会物资十分匮乏,纸张奇缺,这也为后来木刻插画的出现和普及埋下了伏笔。

1.2 思想文化上的变革

书籍插画受思想文化影响发生变革主要体现在五四运动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民众的价值观、政治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各种各样的新潮思想在国民的生活中不断传播着,这对传统的民族艺术造成了非常大的冲击,插画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受到西方艺术和文化的冲击、影响,中国的书籍插画开始呈现出脱离传统形式的趋势,这也是近代插画设计形态发展的初端。

相比于其他的印刷形式,木刻画版更多地是采用套色印刷,这样就使得印刷出的文字和插画缺乏很好的精细度。因此这一时期的插画更多是一些大块面的、粗线条的版画,而这种形式也更加能够反映出插画艺术家们的那种挥洒自如的用刀手法,造就了一种全新的艺术。

2 印刷技术与出版的发展变革

2.1 木刻技法的兴起与变革

这种技法的兴起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各种物资都十分紧缺,尤其是一些报纸刊物很难见到,当时在解放区流行的出版物甚至存在一本书里有各种各样的杂纸组合印制而成。当时处于国统区的我国大西南地区通常用土纸来进行书籍的印刷,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当时很难用铜板或是锌板来印制书籍的封面,大部分的画家只能够用木头自己画自己刻,或者是有刻字的工人先刻好木板然后再上机印刷。通过这种方式印刷出来的书籍和刊物有着明显的木刻效果,从艺术形式上虽然显得略微朴素,但却具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原始美,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感。这种刻板技法的印刷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精细程度,对于一些粗线条的简单作品,采用木刻技术印刷出来的书籍和刊物效果更好,而对于一些线条精细的作品却不能够获得很好的预期效果。

2.2 新的装帧技术的变革

(1)书籍形式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带来的一个重要变革就是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白话文逐渐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其实最早从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运动开始就提倡过使用白话文,只不过因为当时倡导这一提议的人只是少数的进步分子,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们的大力支持,因此,一直到民国初期,文言文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白话文的出现对于书籍的排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书籍开始流行西方的横排版,传统的图文对照的书籍中有上图下史、左图右史的编排方式,采用新的排版方式后,图与文之间的排列更加灵活,适用性强,贴合得更加紧密。此外,这种方式在当时看来非常具有现代感,当时书籍插入的文字也大胆进行了一些字体上的变形。以著名的《新青年》杂志为例,当时在新版《新青年》的版面设计上,就是采用的红色美术字,这种字体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大的视觉冲击。

在内容上,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照相技术的引入,当时书籍的印刷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一些以摄影为题材的杂志和书刊开始出现,这是以前所没有的,如《大众画报》、《良友》等。正是由于印刷工艺的进步,使得书刊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书籍中的照片真实度都非常高,达到了供人赏阅的基本要求。另外,图书的内容领域也更加宽泛,民国时期的图书种类涵盖了包括:文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地理、历史、宗教、军事以及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当时的插画内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2)刊物出版上的变革

在出版上,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当时社会的文艺领域变得十分的活跃,人们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的丰富文化,对于书籍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相比过去传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书籍在种类上更多,同时更新换代也非常迅速,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些资料中可以了解到,我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印刷业已经发展得非常繁荣了,并且形成了非常可观的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使书籍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出版商们开始更为关注插画艺术在书籍中的应用。随着中华书局以及商务印刷馆等大批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中国近现代的报纸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通过这些报纸刊物,人们开始接触到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为后来的一些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3 出版机构的变革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出版事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是当时出版业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存在三种出版模式。

3.1 代理发行

这种模式的出版发行方往往是当时的一些官办机构。

3.2 合作创办

这种模式的出版商涉及到多种群体,由于当时西方文化的流入,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学校和教会,而这种合作出版的形式就是由当时的学校、教会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以一种新的印刷主体存在的。

3.3 自行创办

这种出版模式本身具备着非常大的灵活性。

当时社会上的大型出版社大都是以上述这三种出版形式出现的,出版机构的种类各式各样,其中实力比较强的出版机构有:商务印书馆、北新书局、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以及良友印刷公司。这些机构本身都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同时相比于一般的中小规模印刷机构它们有着自己独立的编辑师、装帧设计师以及排版师,在出版的图书内容上也更加精良。

也正是由于当时出版机构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了行业内的竞争十分混乱。为了有效控制这种不当竞争的情况出现,同时也为了使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当时的政府也建立了专门的行业书会。这一机构的出现正式标志着我国民国时期在书籍市场上正式存在了一家专门的规范管理机构。行业书会的主要职责有:对印刷的资费进行统一的规定、负责印刷机构彩印许可的颁发以及制定书籍的市场流通价格等。

4 图书受众的变革

图书受众群体的变化也是影响书籍插画发生变革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民国之前,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通常只有文人和社会上层阶级的人才会读一些书,教育发展的水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随着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女子也更多地加入到教育学习中,再加上一些学校的不断开设,全国受教育人数不断地在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图书的受众面,同时也推动了书籍出版行业的发展。由于读书的人多种多样,对于书籍的需求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变化,因此,书籍的印刷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统模式,无论是书籍的内容和插画的形式也就变得更加多样化。

为了迎合当中社会大众的口味,一些各式各样风格的插画开始兴起,其中,尤其以丰子恺的插画代表性最为鲜明。丰子恺的插画大多是一些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漫画,这些插画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诙谐幽默,因此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也更容易受到群众的喜爱。同时,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创立的插画作品是以其思想作为武器,对革命进行了很好的宣扬,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社会不同层面人的实际需求。此外,吴友如的插画也对社会底层的人物进行了大量的描绘,他笔下的人物非常生动、活灵活现,以至于民国时期许多插画作者都争相效仿这种吴氏画风。

结语

民国时期的书籍插画变革在我国插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书籍插画从传统形态向后来的现代形态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插画所提供的视觉文化符号不仅给人们认识和理解文本带来帮助,同时也对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胡蓉.吉祥符号在包装图形语言中的应用[J].南腔北调,2009(2).

[2]胡蓉.民国时期文学书籍插图的构图特色[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

[3]刘文华.延安鲁艺木刻艺术的民族化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2007.

[4]王冬炎.建国“十七”年我国文学作品插图剖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9.

[5]徐洁琼.文学类书籍的艺术插图创作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5.

[6]邱右先,吕涛.民国时期漫画手法在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07.

[7]王寅寅.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思想探讨(1911-1937)[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8]李婷.书衣华彩:中国早期艺术期刊的封面设计研宄[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

[9]李婷,秦瑞亂.插图万象:民国书籍插画艺术研宄[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

作者:张晓东?谢玲玉

新文化时期书籍封面设计论文 篇3:

试论鲁迅书籍设计作品的审美特性

摘要 鲁迅作为新文化的代表,同时也对现代书籍设计有着重大贡献。其书籍设计作品有着民族性强、具有象征意义等特点,另外在书籍设计中,经常借用图案或绘画作品,这也成为其设计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字体设计巧妙,版式安排打破常规而且配色十分质朴,这些都形成了鲁迅书籍设计作品朴素的美。他独树一帜的书籍设计特点,时至今日仍影响着当代书籍设计。

关键词:鲁迅 书籍设计 审美特性

从书籍的形态开始出现,书籍历经了若干年的变迁,已经从“甲骨刻辞”等形式发展为今天的丰富多样化的现状。鲁迅(1881-1936),作为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鲁迅对于艺术研究和书籍设计,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经研究过大量的汉画像拓本,并对引进国外版画有着重要作用。这些都使他在书籍设计风格中形成了以木刻为主,加上简练概括的形象,配合朴素的配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书籍设计特点。他虽然不是专业设计人员,却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一 鲁迅书籍设计特色的形成与时代背景

中国新文化运动虽然与欧洲新艺术运动相比,缺少其声势浩大的影响力,却对于当时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变革力量。它让人们感受到了新文化的推动力,并使中国彻底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现象。西方先进的印刷和出版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引进中国。1897年中国成立了商务印书馆,后来又开始出现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这些西式印刷技术的应用使书籍设计变革成为可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同样受到了欧洲及邻国日本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不少欧洲留学归国人员给国内的书籍设计行业带来了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的气息。鲁迅作为留日的代表,在书籍设计中逐渐形成了朴素、简约的艺术特点。在“五四”运动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中,涌现出众多的文化先驱。鲁迅作为提倡现代书籍设计并亲力亲为设计实践的第一人,曾设计书籍封面六十多个,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打破传统书籍设计模式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新鲜气息。

鲁迅在书籍设计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独特的设计视角使后人难以企及。“五四”时期前后的文学书籍占整体书籍的很大比例,其内容新颖,反映现实,而不再是传统背景下小情调的描写。同时文化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传播受众的增加也使当时的书籍设计需要新鲜的模式和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 鲁迅书籍设计作品的审美特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出现过文人参与到书籍的设计中,他们要么是给书籍绘制简单的类似国画的图形,要么就是选用简单的纸材加以表达。与同时期的文化人一样,鲁迅、胡适、蔡元培、叶圣陶等都为自己或他人的书籍设计封面。但是中国近代文人大都成长于封建私塾中,传统的诗、画等美学风格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中,然后几乎都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使当时的文人想吸收先进的文化。

魯迅的书籍设计,主要反映了他极强的艺术功力和欣赏水平。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在设计中特点鲜明,大胆尝试,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在其作品中经常出现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如画像石、画像砖的纹样使用,同时也注意借鉴西方艺术表现效果,如版画、木刻、构成等风格特点等。除此以外,鲁迅的设计作品极具“洋为中用”的特点,虽然很多是“拿来主义”的视觉元素,但并不是让人捉摸不透,而是恰当地使用大众能接受的方法去诠释。

1 民族性为主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针砭时弊的角色,而在其书籍设计中,他创造性的将民族文化融入现代风格中。如1923年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童话集《桃色的云》,封面便采用汉代石刻云纹羽人的云状图案组成长条形纹样,布满整个封面的上部,而把手写的仿宋体书名和作者放置在封面的下方。这个纹样出自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的一幅拓片,作品有着很强的传统特色。而在1926年完成的《心的探险》中,他将画像石拓片中选用的六朝人墓门铺满整个作品的封面,在其空白地方书写书名和作者,显示出鲁迅对传统元素极强的运用能力以及倡导民族性的特点。

虽然鲁迅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的设计特点,但他在作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的影子,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性地运用本民族元素的摹本。在1923年出版的《国学季刊》第一卷中,鲁迅使用了封面满印的形式,上部以汉画为主,借用了汉画分栏构图的叙事特点,蔡元培的题字以黑色位于中央位置,中下部使用以线为主的汉画图案满铺,整体看来,视觉冲击力极强。在钱君匋的《书衣集》曾有记叙:“鲁迅先生曾经对陶元庆说‘我们搜集的汉唐画像砖和拓本,其中颇有一些好东西,可以作为这方面(书籍设计)的借鉴。’后来陶元庆为鲁迅设计的《工人绥惠略夫》和《朝花夕拾》等封面都得到了青铜器和石刻纹样的启示,开了一个新貌。”

2 “拿来主义”并用

鲁迅所处变革中的时代,人们综合地感受到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交融。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国,中国开始逐渐接受西方文化。鲁迅的文化特征是受到西方文化很大影响的,这也使鲁迅书籍设计作品中吸收和借鉴了外来文化,并形成自己具有鲜明个性的特点。

鲁迅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经常采用借鉴西方图案和装饰的手法,如作品《小约翰》、《在沙漠上》就直接选用了图案放置在封面主要部分。而《壁下译丛》这本书则是直接选取了一幅来自日本的以线为主的绘画,书的名称放置在左下角竖向书写的手写字体。他之所以大量借鉴图案或装饰图形,一方面是因为他重视将外来美术作品介绍给大家;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带领中国的书籍设计开创了多元化之路,他的作品既符合现代主义简洁的设计理念,又带有中国本土文化气质及文人风格,并开创性地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端。

另外,鲁迅一生偏爱收藏历史文物,其中对于汉画像、摩崖、造像等尤其喜爱,在鲁迅一生设计的60多份书籍设计作品中,有大量是吸收和借鉴了汉画像的图形。在1934年的《论旧形式的采用》中,他曾说道:“旧形式的采取……采取什么呢?我想,唐以前的真迹我们是无从目睹了,但还可以知道以故事为题材,这是可以取法;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得空实和明快,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这些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融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述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没,留其精髓,以滋养及发达幸得生体,决不因此类乎‘牛羊’的。”

3 象征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文学的象征性在书籍设计中大量得以体现,从这一点来说,鲁迅既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引领者。在1926年再版的作品《呐喊》中,文章内容冲击着当时缺乏精神指路者的人们,而封面的设计也使用极强的象征意义警醒人们。封面整体采用了暗红色,书名和作者被黑色方块包围,书名“呐喊”采用手写字体,但写法巧妙。作品《坟》使用冷调配色,用了极简的点线面等构成主义的手法,将清冷、空灵的书籍感受铺陈开来,用笔不多但意义深刻。

在人们迫切渴望得到新文化的同时,当时书籍作品有极强的文学性特征,大多文人还是习惯用讽刺、比拟等手法去针砭时弊。而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人联想,催人深思,这也使象征意义成为书籍设计最好的方法之一。

鲁迅的艺术才华是卓越的,其艺术思想是超出了当时普通文人的。他写作和翻译出版的大量书籍都是为了启蒙普通民众,藉以慰藉长期受苦受难的民众。正因为面对大众,鲁迅的书籍设计十分重视简单、通俗,通过象征手法将作品表现得更易理解。他设计的半月刊《莽原》,就是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苍茫的原野中有一些速写线条表现的树和灌木,既充分地点题又给人无限遐想。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改变传统书籍古旧样式,同时也提出为普通大众进行设计,使设计的受众扩大,进而影响国民、唤醒民众。

4 善用朴素用色

朴素的配色经常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这一方面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作品悲剧色彩所决定的。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带有浓重的悲剧特征,故书籍设计作品中大量使用暗红、黑色、土黄、赭石等。

在配色的使用中,鲁迅非常喜使用红、黑的配色,红色不艳,黑色质朴。红色大多选择老红或是类似砖红色,而黑色则经常使用墨兰、墨黑。例如,作品《呐喊》的封面设计,就采用了黑色、红色的对比,这套配色加上白色的背景,既朴实无华又充满警醒意味。黑色在其设计作品中经常出现,有些是使用在书名的书写中,有些是大的背景色,有些作为文字和图形的边框等。他的书籍设计大多一两套色,善于使用纸质本身的色彩,从而使作品清新质朴、雅致脱俗。作品色彩大多惜色如金,色彩的纯度较低,很多色彩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灰色。

5 字体设计水平卓越

纵观鲁迅参与设计的众多书籍作品,封面和内页中的字体设计都能算做亮点。它们有的古拙、有的新颖,实用与美观并存,雅俗共赏。1934年出版的《引玉集》,封面字体用中英文并置的形式,手写黑体的书名,英文大写字母书写的作者全名,使整个作品既充满了东方韵味又有很强的趣味性。它与当时的同类作品设计完全不同,有极强的张扬感而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令人不禁感叹鲁迅的艺术才华。

又如上文中提到的《吶喊》一书,字体采用隶书的基本写法但又有些许区别,字体中使用的三个“口”,就好像正在水深火热中的民众,加之黑色与红色的强烈对比,“呐喊”二字的字体设计成为本书内容的最好诠释。

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鲁迅的书籍中也不乏具有异域特色的字体设计。如《小彼得》一书,使用了装饰性极强的花草形态用作书名字体设计的主要元素,整体看来朴实可爱,与文字内容十分贴近。1930年出版的《萌芽月刊》,虽然是鲁迅手写的字体,但其中灵活运用了所有笔画的转角,形成类三角形的图形效果。这与我们今日字体设计中把字体不仅仅当做“字,”而当做一种形式要素的设计方法不谋而合。其笔画粗细变化丰富,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极具装饰效果的字体形态。

6 版式改良

另外,在书籍的版式安排上,他打破了传统题目只排一行的做法,根据题目的重要性安排版式,有些竟占五行之多,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改革意识的。在书籍的裁切上,他提倡使用毛边,自称“毛边党”,以此保护书籍,这也是鲁迅设计的书籍独具创意的体现。作品《域外小说集》就是保留毛边未切的。这些版式应用中的鲜明作法,一方面反映了鲁迅追求变革的理念,另外一方面也表现出其在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才华。

从立志医治国人的身体,到决心以文化为武器促使国人觉醒,鲁迅经历了重大的转变,而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着同样重大的变化。从“五四”运动前后到20世纪30年代,鲁迅逐渐有意识地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并使用到了书籍设计上。加之很高的艺术鉴赏力,石刻、画像石、版画等众多题材艺术作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鲁迅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个性鲜明而又朴实典雅,很多作品成为书籍设计方面的经典之作。

三 结语

反观我们当前的书籍设计作品,虽然每年出版的书籍数量急剧增加,但适合大众的朴素书籍设计作品却难觅踪影。大多数作品的书籍设计盲目寻求高档的外表,反而是朴实无华的设计作品越来越少。我们翻开若干年前出版的优秀书籍,其朴素的外观,简洁的设计却能把书籍的精神内涵很好地诠释出来。现代书籍设计,更加强调作品的“时空性”,即关注阅读者在阅读中的每种感受。而鲁迅先生的书籍设计理念,将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影响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QN-449。

参考文献:

[1] 丘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3] 邓中和:《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4] 周勇:《基于统一设计理念的书籍设计》,《包装工程》,2011年第24期。

[5] 蒋忠智:《书籍封面设计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包装工程》,2010年第20期。

[6] 曹睆俊、谢亨渊:《中国近代商标标识设计要素特点》,《装饰》,2012年第4期。

作者简介:潘静,女,1980—,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作者:潘静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论文下一篇: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