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儿童虐待幼儿园论文

2022-04-15

[摘要]儿童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近期,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热议和关注。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危害儿童身体、社会性、认知和情绪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预防儿童虐待幼儿园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预防儿童虐待幼儿园论文 篇1:

1161名小学生父母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态度及亲子间交流状况调查

【第一作者简介】陈晶琦(1958-),女,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健康教育、预防儿童虐待等问题。

【摘要】目的:了解小学生家长预防性侵犯知识、态度和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状况,探讨影响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的影响因素,为做好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调查对象来自同意参加这项研究的2所小学1~6年级24个班的小学生家长。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结果:在被调查1161名小学生家长中,有304%的家长能认识到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为儿童熟悉的人;587%知道男孩也有可能被性侵犯;656%曾与孩子交流过人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被人看和摸。母亲、家长文化程度高、女孩、家长预防性侵犯教育知识和积极地支持预防性侵犯教育态度是亲子间交流预防性侵犯知识的促进因素。结论:小学生家长预防性侵犯知识有限。要重视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工作,促进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的交流。

【关键词】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小学生;家长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among pupils’ parentsCHEN Jingqi1, FENG Yanan1, KONG Yanqiu2, LI Xiangmei2, ZHAO Xiaoxia1, LI Jingyi1, ZHANG Wenjing1, LUO Xiaoling1, CHEN Daguang3, QIU Chen4. 1. 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Beijing 100191, China; 2. Teachers Training Institute of Fuxin, Fuxin 123000, China; 3. College of Adult Education,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4. Beijing No 6 Hospital, Beijing 100007, China

【Key words】Preven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 Knowledge; Pupils; Parents

儿童性侵犯(又称儿童性虐待)是指使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参与其不能完全理解、无法表达知情同意,或违反法律,或触犯社会禁忌的性活动。对儿童进行性虐待的人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人。性虐待的形式从非身体接触的性骚扰(如在儿童面前暴露性器官、让儿童看黄色内容的图片等)到触摸儿童身体的隐私部位或让儿童触摸其性器官,以达到性挑逗的目的,一直到最为严重的强奸。儿童性侵犯是儿童虐待的一种。

有研究显示,儿童性侵犯问题存在于世界各地,并非少见,严重地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我国6省市6所普通高校中对2508名大学生的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有248%的女生和176%的男生报告在16岁前曾经历过l项或1项以上的非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女生200%,男生146%)或/和包括触摸在内的身体接触的性虐待(女生141%,男生78%)。在有儿童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中,其首次性虐待发生在11岁及以下的达486%。本调查还显示,童年期有性虐待经历的学生,其SCL-90量表中各精神症状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没有童年期性虐待经历的学生,而且各精神症状有随性虐待经历阳性项目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1]。关注儿童性侵犯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性侵犯问题的发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帮助儿童学习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是预防性侵犯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家长是儿童学习预防性侵犯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取支持的主要来源。了解小学生家长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情况,对今后做好预防性侵犯教育工作将提供重要依据。为此,我们于2013年1月在1161名阜新市小学生家长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为来自同意参加这项研究的2所小学1~6年级24个班的小学生家长。每所小学每个年级随机调查2个班。每个学生有1名家长参与调查。总计有1161名父母返回了有效调查问卷,占班级注册学生人数的783%(1161/1483)。在被调查的1161名小学生家长中,父亲为257人,占221%,母亲为904人,占779%,父母年龄为27~57岁,平均年龄(36±4)岁。其子女为女孩的占485%,年龄范围为5~13岁,平均年龄(9±2)岁,1~3年级占443%,4~6年级占557%。

12调查内容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2]和以往的研究[3, 4],设计家长预防性侵犯知识态度和亲子交流活动题目:(1)预防儿童性侵犯基本知识,5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计“1”分,回答不正确、没有回答计“0”分,知识题目总分得分范围为0~5分。(2)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态度,有2个条目,按1~4级计分方法计分。态度题目总分得分范围为2~8分。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家长对预防性侵犯教育越支持。(3)亲子间预防性侵犯知识交流情况,6个条目,具体条目参见表3。对于每个题目,回答谈过,得“1”分,没谈过或没有回答计“0”分。与子女交流情况总得分范围为0~6分。用SPSS分别计算知识、态度和交流活动分量表题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得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520、0468和0673。

13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在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态度教育活动题目前面,讲明本研究中儿童性侵犯的定义。在问卷首页注明注意事项及填写方法。

14数据分析

对本文的研究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小学生家长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的影响因素。

2结果

21预防儿童性侵犯基本知识

总的看来,5个题目回答的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男孩也可能受到性侵犯(587%)、性侵犯者可以很容易地阻止儿童告诉任何人(492%)、女性也有可能对儿童进行性侵犯(419%)、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为儿童熟悉的人(304%)、受到性侵犯的儿童通常不会在身体上留下明显的痕迹(170%)。有关女性也会对儿童进行性侵犯这一知识,男性家长回答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女性家长回答的正确率,性侵犯者可以很容易地阻止儿童告诉任何人这一知识,女性家长回答的正确率明显高于男性家长回答的正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1。

22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态度

总的看来,有920%的家长赞成学校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但有534%的家长表示担心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可能会使孩子对“性”知道得太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表示这种担心的家长,女性所占的比例要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小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回答正确人数及比例题目女性人数%男性人数%合计人数%性别间比较χ2P1. 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为儿童熟悉的人28331.37027.235330.41.5650.2112. 受到性侵犯的儿童通常不会在身体上留下明显的痕迹16017.73714.419717.01.5490.2133. 女性也有可能会对儿童进行性侵犯35539.313251.448741.912.0150.0014. 男孩也有可能受到性侵犯52558.115761.168258.70.7500.3865. 性侵犯者可以很容易地阻止儿童告诉任何人46251.110942.457149.26.0510.014

表2小学生家长对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的态度题目女性人数%男性人数%合计人数%性别间比较χ2P1.赞成在学校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82992.223591.4106492.00.1630.6862.不同意“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影响”的说法40644.913452.354046.64.4290.035

23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

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161名小学生家长中,家长报告曾给孩子讲过即使是熟悉的成人,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跟他走(952%)、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979%)、不要轻易跟陌生人走(978%)。相比之下,与孩子交流过有关不能让他人随便看或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若有人要看或摸要拒绝和离开、如果发生性侵犯要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人等知识的家长却比较少,分别只有656%、640%和543%。女性家长报告和孩子讲过人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被别人看或摸的比例要明显多于男性家长和孩子讲过的比例。

根据儿童性别分组,分析父亲和母亲与不同性别的儿童交流预防性侵犯知识情况,结果是,母亲与女性儿童讲过不能让他人看或摸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若有人要看或摸要拒绝并离开,以及如果发生了性侵犯要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人的比例明显高于与男性儿童讲过的比例。而有关即使是熟悉的成人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跟他走、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和不要轻易跟陌生人走等知识,母亲讲过的比例在不同性别儿童间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上述6项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父亲讲过的比例在不同性别儿童间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4。

表3不同性别家长亲子间交流过预防性侵犯知识的人数及比例题目女性人数%男性人数%合计人数%性别间比较χ2P1.人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被人看和触摸61568.014757.276265.610.4100.0012.如果有人要看或触摸你身体的隐私部位,要坚决拒绝,并迅速离开58464.615961.974364.00.6490.4203.如果受到性侵犯应该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人50155.413050.663154.31.8870.1704.即使是非常熟悉的成人,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跟他走86495.624193.8110595.21.4140.2345.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除非得到家长的同意88898.224996.9113797.91.7830.1826.如果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让你带他去附近的商店或什么地方,不要跟他走88698.025097.3113697.80.5100.475

表4家长回答给不同性别孩子讲过预防性侵犯知识的人数及比例题目母亲(n=904)男性儿童人数%女性儿童人数%性别间比较χ2P父亲(n=257)男性儿童人数%女性儿童人数%性别间比较χ2P1.人身体的隐私部位是不能随便被人看和触摸的26259.735375.927.3590.0008855.35960.20.5850.4452.如果有人要看或触摸你身体的隐私部位,要坚决拒绝,并迅速离开25858.832670.112.6930.0009358.56667.32.0160.1563.如果受到性侵犯应该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人21047.829162.619.8710.0007547.25556.11.9440.1634.即使是非常熟悉的成人,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才能跟他走41795.044796.10.6940.40514691.89596.92.7170.0995.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除非得到家长的同意43198.245798.30.0130.90815496.99596.90.0010.9706.如果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让你带他去附近的商店或什么地方,不要跟他走42897.545898.51.1580.28215396.29799.01.7350.188

24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的影响因素

将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家长预防性侵犯知识、态度、家长性别(母亲=1,父亲=2)、家长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高中=2,大专=3,大学及以上=4)、儿童性别(男=1,女=2)、儿童所在年级(小学1、2、3年级=1,小学4、5、6年级=2)等作为自变量,采用后退法(进入标准是005,剔除标准是01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家长文化程度高、女孩、家长预防性侵犯教育知识和积极地支持预防性侵犯教育态度是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的促进因素。见表5。

表5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Unstandardized BSEBtP家长性别-0.2050.092-0.064-2.2250.026家长文化程度0.0980.0380.0752.5940.010孩子性别0.4280.0770.1605.5860.000预防性侵犯知识0.1390.0290.1414.8410.000预防性侵犯教育态度0.1230.0300.1204.1270.0003讨论

本研究结果为我们了解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侵犯问题的认识,以及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的交流,提供了新的信息。如有关对儿童性侵犯的侵犯者,有研究显示,有男性,也有女性。长期以来,女性被认为主要是性侵犯的受害者,而女性作为儿童性侵犯的侵犯者却很少受到重视,近年来已开始作为一个问题引起重视,虽然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5, 6]。国外有研究,对已报告的受害者案例分析显示,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犯者中,女性占不足5%。但来自临床和社区受害者的样本显示,这一数字被低估了[5]。有关女性侵犯者对受害儿童的长期影响,MYRIAM S Denov[7]对14例受害者的定性研究显示,其长期影响和后果包括药物滥用、自我伤害、自杀、抑郁、愤怒、与女性关系紧张等问题。提示女性作为侵犯者的儿童性侵害,对受害者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在本研究中,能认识到女性也会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家长只有419%。以往对儿童家长、学校卫生人员和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有相当部分的人缺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 4, 8-16]。另外,有研究还显示,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为儿童熟悉的人[17-19]。但在本研究中知道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人多为儿童熟悉的人的家长,只有304%。提示我们,在预防教育中,要帮助家长认识到虽然多数侵犯者是男性,但侵犯者也有女性。侵犯者中熟悉的人占多数。无论是谁,都没有权利对儿童进行性侵犯。

有关儿童性侵犯的受害者,国内外一些人群基础的调查和案例报告中均得到证实:男孩也可受到性侵犯[1, 17-25]。而且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不记名调查结果显示,受害者在男性儿童中并非少见,有的研究结果甚至显示男性报告受到性侵犯的比例高于女性。如在我国湖南农村地区对683名8~18岁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15%的男孩报告在16岁前经历过非身体接触或身体接触的性侵犯,高于女孩报告的比例142%[25]。在某工科院校对608名女生和1027名男生调查显示,有2512%的男生报告16岁前曾经历过1项或1项以上的或非身体接触的或身体接触的性侵犯,多于女生的报告率1875%[20]。本研究结果显示,只有587%的家长能认识到男孩也会受到性侵犯。我们对儿童家长的访谈也显示,有的家长认为男孩不会受到性侵犯[26]。提示我们在对家长的教育中,要告诉家长,男孩也有可能被性侵犯,对受害儿童的影响包括身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不良的影响,如感染性病[23],与童年期没有被性侵犯经历的男生相比,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21,27]、自杀意念、暴力行为、过度饮酒和婚前性行为[27]。

有关家长对预防性侵犯教育的态度,在本研究中,920%的被调查家长赞成学校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这与以往对儿童家长和学校教师调查的结果相似[3, 4, 8, 10, 28]。虽然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但由于缺少对教育内容和如何开展的了解,使得很多家长担心这种教育可能会使孩子对“性”知道得太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提示我们需要向家长说明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采用的教育方法。

预防性侵犯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身体的隐私部位;(2)好的接触和不好的接触;(3)潜在的虐待者;(4)侵犯者使用的诡计;(4)自我保护技能,如遇到性侵犯的危险要拒绝、离开和告诉信任的人[29, 30]。本研究显示,有约2/3的家长和子女交流过不能让他人随便看和摸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656%)和若有人要看或摸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要拒绝、迅速离开(640%);有约半数的家长和孩子谈论过不要保守性侵犯的秘密,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人(543%)。这与在澳大利亚对儿童家长的调查结果(分别为610%、590%和595%)[31]相似,也与以往在我国对小学二、三年级小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3, 4, 9]相似,低于在美国做的调查结果(81%~93%)(Wurtele, 1992)[32]。

本研究还显示,有关预防儿童性侵犯基本知识,不让他人随便看或摸我们身体的隐私部位,如果有性侵犯发生要告诉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成年人等内容,家长与女孩的交流要多于与男孩的交流。家长有较多的预防性侵犯知识、对开展预防性侵犯教育拥有更积极的态度、家长受教育水平程度高、母亲等是亲子间预防性侵犯问题交流的促进因素。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调查样本不是来自概率抽样,调查结果的解释仅限于被调查的1161名小学生父母。但研究结果仍给了我们重要提示,小学生家长缺少基本的预防性侵犯基本知识。在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工作中,要普及预防性侵犯基本知识,要特别关注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母亲的参与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调动父亲在预防性侵犯教育中的参与作用。

致谢:感谢参与这项调查的教师和家长。本评价项目由儿童与暴力评价挑战基金提供资助。该基金由Bernard van Leer基金会、Oak基金会、UBS Optimus基金会共同发起资助,并由欧洲基金会网络管理。本文内容的唯一责任在于作者,不一定反映欧洲基金会网络或儿童与暴力评价挑战基金或赞助的基金会的立场。

参考文献

[1]陈晶琦, 韩萍, 连光利,等. 中国6省市2508名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回顾性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 31(8): 866-869.

[2]Babatsikos G. Parent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ves about preventing child sexual abuse: a literature review. Child Abuse Review, 2010, 19(2): 107-129.

[3]Chen JQ, Chen DG. Awareness of child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education among parents of Grade 3 elementary school pupils in Fuxin City, China. Health Educ Res, 2005, 20(5): 540-547.

[4]Chen JQ, Dunne MP, Han P. Preven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 in China: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of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Child Abuse & Neglect 2007, 31(7): 747-755.

[5]Grayston AD, Rv DL. Female perpetrators of child sexual abuse: 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999, 4(1): 93-106.

[6]Gannon TA, MR R. Female child sexual offenders: Toward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08, 13(6): 442-461.

[7]Denov MS.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 sexual abuse by female perpetrator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male and female victim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04, 19(10): 1137-1156.

[8]陈大光, 陈晶琦. 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调查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2B): 351~354.

[9]陈晶琦, 李秀珍, 丁丽丽, 等. 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及与子女交流状况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4):390-392.

[10]陈晶琦, 李秀珍, 韩萍, 等. 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虐待的认识.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1): 9-12.

[11]韩萍, 陈晶琦.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对儿童性侵犯问题认识的定性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18): 3450-3451,3453.

[12]陈晶琦, 韩萍. 学校卫生人员对儿童性虐待问题的认识. 中国性科学, 2004, 13(6): 11-13,15.

[13]陈晶琦, Dunne MP, 韩萍. 学校卫生人员预防儿童性虐待知识态度及教育状况. 中国校医, 2004, 18(6): 484-487.

[14]陈晶琦. 某市中小学学校卫生工作者预防儿童性侵犯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10): 876-877, 880.

[15]邱辰, 王语嫣, 陈晶琦. 四川某大学450名医学生对儿童性侵犯认识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8): 930-931.

[16]陈晶琦, 陈海华, 韩萍, 等. 医学生对儿童性虐待问题的认识. 中国校医, 2005, 19(3): 221-225.

[17]孙言平, 董兆举, 衣明纪, 等. 1307名成年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其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分析. 中华儿科杂志, 2006, 44(1): 21-25.

[18]Fergusson DM, Mullen PE. Childhood sexual abuse: An evidence-based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9.

[19]陈晶琦, 马玉霞, 程亚杰, 等. 大中专学生童年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中国性科学, 2006, 15(8): 3-7.

[20]谷来有, 迟淑艳, 张兆华. 某高校大学生儿童期性虐待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 2005, 26(4): 309-310.

[21]Chen J, Dunne MP, Han P. Child sexual abuse in China: a study of adolescents in four provinces. Child Abuse Negl, 2004, 28(11): 1171-1186.

[22]Eliott M, Browne K, Kilcoyne J. Child seuxal abuse prevention: what offenders tell us. Child Abuse & Neglect 1995, 19(5): 579-594.

[23]李德如, 周玲, 蒲萍, 等. 5例受性虐待儿童感染性病分析. 重庆医学, 2000, 29(1): 51-52.

[24]Tang SkC. Childhood experience of sexual abuse among Hong K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Child Abuse & Neglect, 2002, 26(1): 23-37.

[25]Lin D, Li X, Fan X, et al. Child sexual ab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rur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Hunan,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2011, 35(9): 680- 687.

[26]韩萍, 陈晶琦. 小学生家长对儿童性侵犯问题认识的定性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8): 697-698.

[27]陈晶琦, Dunne PM, 王兴文. 239名高中男生儿童期性虐待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5): 345-347.

[28]孔艳秋, 陈晶琦. 阜新市174名小学教师对儿童性侵犯问题的认识. 中国学校卫生, 2012, 33(10): 1170-1172,1175.

[29]Tutty LM. The revised children’s knowledge of abuse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concepts. Social work research, 1995, 19(2): 112-120.

[30]Weatherley R, Hajar A. B. S, Noralina O, et al. Evaluation of a school-based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curriculum in Malaysia.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2, 34(1): 119-125.

[31]Walsh K, Brandon L, L C. Mother-child communication about sexual abuse prevention. Journal of child sexual abuse, 2012, 21(4): 399-421.

[32]Deblinger E, Thakkar-Kolar RR, Berry EJ, et al. Caregivers’ effor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about child sexual abuse. A replication study. Child Maltreatment, 2010, 15(1): 91-100.

(收稿日期:2013-12-11)

作者:陈晶琦 冯亚男 孔艳秋 李向梅 赵晓侠 李景壹 张文静 罗晓玲 陈大光 邱辰

预防儿童虐待幼儿园论文 篇2:

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规避路径分析

[摘 要]儿童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近期,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热议和关注。儿童虐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危害儿童身体、社会性、认知和情绪的发展。本文基于生态学视角,以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为对象,深入剖析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从国家、社会、政府、高校、幼儿园、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7个层面分别提出规避路径,为优化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提供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儿童虐待;规避路径;生态学视角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8.017

当前,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极高。而近期,幼儿园教师引发的儿童虐待事件被频频曝光,再一次引起社会热议,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种频繁发生却又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必定不是出于一种原因,而是一系列因素互相作用最终导致的结果。本文就近期发生的幼儿园教师儿童虐待事件,试深入剖析虐童事件产生的原因,且基于生态学视角,对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提出有效的规避策略,旨在降低我国未成年人特别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可能受到不良影响的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系统当中,儿童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是整个大系统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之一。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以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生理或心理健康造成实际的或者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躯体虐待、性虐待、性剥削、忽视以及情感或言语虐待[1]。不论国内或是国外,儿童虐待现象都普遍存在,并且被认为是一个实质性的和严重的全球性问题[2]。近一年,多起幼儿园虐童事件被曝光,有关幼儿园教师的负面报道时常占据诸多媒体的头版头条。2017年11月,上海某企业亲子园被爆出令人发指的集体虐童事件。在网上传出的一段视频显示,一名教师在帮孩子换衣服时,忽然将孩子书包摔在地上,并狠推幼儿的头部,导致幼儿重心不稳撞向桌角。另一段视频显示,教师向排成一排的幼儿嘴里塞貌似芥末的物品,导致幼儿哭泣不止。此外,还爆出教师给孩子喂安眠药、喷消毒水、恐吓殴打等行为。同年,北京某上市公司旗下幼儿园后续也被爆出虐童事件。据悉,该幼儿园的教师对幼儿的惩罚方式残忍、多样,不仅包括拧耳朵、掐鼻子、掐嘴、掐身体等行为,甚至还猥亵幼儿。幼儿园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回家后向家长透露在园情况,长期恐吓、诱骗幼儿:“我有一个长长的望远镜可以伸到你家里来,你做什么我都会知道。”层出不穷的虐童事件使得本应该是惠及民生的幼儿园忽然之间成了无数家长的忧心之地。毋庸置疑,此类敏感的虐童事件经各类媒体的传播后必然引发社会的热议和极度愤慨,使得原本可爱、美好的幼儿园教师形象毁于一旦。

心理学研究表明,3岁以后,儿童的道德感、羞愧感、自豪感逐渐发展起来,逐步习得对错、好壞以及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受虐儿童或围观儿童长期处于施虐者的恐吓与震慑的暴力环境中,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与价值判断标准,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3]。因此,本文基于对儿童虐待的理解以及频繁曝光虐童事件的背景,寻求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规避策略,以降低我国未成年人特别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可能受到不良影响的风险。

二、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或教师将辱骂、体罚当作一种教育方法而并非虐待行为。中国的孝文化强调儿童对长辈的遵从,儒家文化中的“玉不琢不成器”更是将儿童视为应被管制和雕琢的对象,而不是与成人一样享有基本权利的独立个体[4]。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教育观念仍然还存在于很多现代家庭、学校和社会当中,幼儿园教师对传统教育观念的理解极端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虐童行为的产生。本文透过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来反思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应尊重、平等对待儿童。

(二)法律制裁的严重缺失

为什么儿童虐待事件频发?笔者认为,对涉嫌虐童者的惩罚力度不够,缺乏法律涉及刑事责任的约束,甚至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无法给予施虐者足够警戒,是主要成因。大部分被媒体曝光的幼儿园都是采取直接开除施虐教师、取消其幼儿园教师资格等处罚力度并不足以震慑施虐者的解决方式。在法律层面上,根本无法扼制施虐者的暴行。而被曝光的涉嫌虐童的幼儿园只是少数,谁都无法保证媒体和社会还没有发现和揭露的地方是否还存在类似令人发指的行为。因此,法律制裁的严重缺失是导致虐童事件频频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需要引起国家的重视。

(三)幼儿园教师岗位不平衡的职业待遇

2015年,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是职业声望最高的职业(55.7%),医生居第二位(53.0%),科学家居第三位(40.6%),在公民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中,医生居第一位(53.9%),教师(49.3%)居第二位。总体上看,教师的职业声望在整个社会职业结构中处于中上地位。但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同教育阶段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有差异的,往往是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而递增。在一项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的调查中,幼儿园教师排名第17位,小学教师排名第13位,中学教师排名第8位,大学教师排名第2位。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社会公众虽然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较高,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地位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此社会背景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也相较其他教育阶段教师更低,且工作强度更大,不仅需要完成日常保教任务,还涉及环境创设、教学计划、教学反思以及科研、教研活动等。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量与其获得的劳动成果不成正比,自我认同感逐渐降低,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甚至将这种失落、绝望、愤怒之情转移至儿童身上,最终导致虐童行为的发生。

(四)家园关系冲突的激化

幼儿园的功能之一是替代忙于事业的家长照顾处于学龄前的幼儿,并对其实施一系列有益于全面发展的保教活动。因此,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幼儿健康发展为目的,增进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实施良好的教育。但由于师资紧缺,幼儿园的师生比普遍高于《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文件的相关规定。面对数量众多且性格各异的幼儿,教师无法完全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幼儿,往往讨教师欢喜的幼儿能够获得更多关注和奖励。当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没有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受到教师的批评时,通常会认为孩子不受重视,甚至被忽视,从而导致家园关系恶化,引发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此一来,家长对教师不满意,背后与其他家长互相议论教师,矛盾一旦激化不及时解决,教师则有可能将这种埋怨和愤怒转稼到孩子身上,情况恶劣时则可能导致虐童行为的发生。因此,家园关系成为幼儿园教师工作态度、教育行为的影响因素,而如何保持和谐、积极的家园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家园矛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

(五)幼儿园教师自身人格特征的驱使

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自身人格特征的驱使。在性格与气质方面,处事急躁,易怒、易激动的教师越容易产生虐童倾向,而情感丰富、热情开朗的教师则能更好地调节与幼儿的关系。在道德素质方面,有不良嗜好且人际交往不和谐的教师易产生虐童倾向,而细心、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则能更好地与幼儿进行互动和交流。因此,当幼儿园教师偏激或有品德问题时,其对幼儿出现的不符合期望的行为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教育,严重时则产生危及幼儿安全的行为。

三、生态学视角下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的规避路径

(一)宏观系统: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1.追究儿童虐待行为的刑事责任,将儿童保护落到实处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对儿童虐待行为明确立法,严厉追究儿童虐待行为的刑事责任,将儿童保护落到实处。这既是对施虐者的处罚手段,同时也是规避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策略。让施虐者能够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让有虐童倾向的人员受到法律的约束,形成不能为、不敢为的法律意识。我国现有保护儿童立法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缺乏嚴厉的制裁手段。总之,健全的儿童保护法律法规作为一层强大的保护膜,能够时刻警醒教育者乃至社会其他对儿童有监管和操控权的成员。

2.表彰和奖励爱岗敬业的模范幼儿教师。教师作为一种伟大而辛苦的职业,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幼儿园教师更是站在这一使命的前沿,为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而不断付出。大部分从事幼教行业的教师都是爱岗敬业的好教师,她们选择这份原本社会地位并不高的职业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当虐童事件不断被爆光的时候,社会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声讨不断,对涉嫌虐童的教师痛恨万分。社会公众往往更倾向于揭露不好的现象和问题,但在揭露和感叹这些现象和问题之外,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解决和修复现已不忍直视的现实。

笔者建议国家应该利用模范效应来唤起社会公众重新建立起对幼儿园教师的信任。被曝光的虐童教师确实行为恶劣至极,但这毕竟是极少数。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当中有许多爱岗敬业的好教师,她们应该得到社会公众的肯定,获得精神上的鼓舞,以此来感染更多幼教同仁,唤起学前教育领域对儿童的爱与责任,从精神上规避虐童行为的产生。

3.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成熟案例和经验。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发现,“儿童虐待”是各国教育界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外对儿童虐待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研究较为成熟。因此,就儿童虐待问题我国应向国际借鉴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其实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过程。我们应该把我国具体教育现状同国外经验结合起来,吸收外国切实可行的教育原则到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不断推进我国儿童权力保护工作的进程[5]。例如,美国加州有一项可疑儿童虐待强制报警法。此法规定,一些特殊职业成员在怀疑儿童受到虐待时必须立即报警。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有的时候只是责备一下孩子,就会有陌生人员跟着你,这就是该法的实效性所在。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为能及时对可疑行为进行有效干预,有必要像美国加州那样建立类似法规,设立专门的儿童虐待监察机构。

(二)宏观系统: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1.理性看待虐童事件,不以极端个案否定整个幼教群体。从近期不断被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来看,社会公众对学前教育的热议和关注无形中促进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众多问题和复杂关系的集合。社会本身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社会公众应理性看待虐童事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不可否认的是,幼教行业也有许多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社会舆论不能因为个别极端案例被曝光就将矛头指向整个职业群体。社会公众更需要考虑和体谅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的优秀教师群体的心理,她们的信念和坚持是实现我国优质学前教育的核心力量。因此,如上文所提倡的,国家对爱岗敬业的优秀幼儿园教师应给予奖励和肯定,其次社会公众在打击涉嫌虐童教师的同时,应对整个幼教群体保持信任和尊重。

2.发挥监督功能,建立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制社会。社会公众应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发挥监督功能,及时发现、规避和处理虐童事件,共同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网络是社会公众对教育发挥监督功能的有力途径,社会公众可通过规范网络言论合理监督热点事件。与此同时,还需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形成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制氛围。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安全和权益保障依托于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应该营造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保护儿童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普法、执法和守法的力度,预防儿童虐待行为的产生。

(三)外层系统: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1.大力开办公立幼儿园,满足家长与教师对公办园的需求。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我国学前儿童数量将会迅速增长,这意味着对幼儿园的需求也将增大。我国幼儿园就其性质而言以民办园居多,而且民办幼儿园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广大家长更倾向于选择普惠性公办园,相比于民办园,公办园不仅收费低,其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比民办园更有保障。幼儿园教师也更倾向于选择公办园入职,相比于民办园,教师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更具优势,职业满意度更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园的管理,大力开办普惠性公立幼儿园,有助于家长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让儿童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初级阶段,对儿童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满足幼儿园优越的办园条件,满足幼儿园教师理想的薪资水平,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6]。发生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工作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师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产生职业倦怠,对幼儿失去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最终导致一系列伤害幼儿的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教师的保障和需求是规避虐童事件的重要条件,加大对幼儿园的财政投入势在必行。

3.加强教育监管制度,避免教育问题频繁出现。政府对辖区内幼儿园需定期进行考核和监督。例如,对班级一日生活环节进行突击抽查,对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言行进行监督等,一经发现对幼儿有不当举动,从严处理。其次,政府还需审核幼儿园是否落实教师准入制度,是否准入法制化,教师是否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是否符合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另外,政府有关部门需适当提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门槛和难度,整体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

4.设立专门的儿童虐待救助机构,降低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为了及时对受虐儿童提供帮助和治疗,政府需设立专门的儿童虐待救助机构。成立专门的儿童虐待救助机构,能够整合各个方面资源,集中处理儿童虐待问题,并形成处理儿童虐待问题的专业人才队伍,最终将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降至最低[7]。儿童虐待救助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儿童虐待案件的调查、评估和处理都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包括儿童福利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等的参与,从而给儿童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和资源,降低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因此,设立专门的儿童虐待救助机构是必要之计。

(四)外层系统: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1.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各学科专业知识,其次是专业技能,而往往忽視师德建设。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其自身专业素养分不开,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应开设针对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为培养合格幼教人才奠定基础。

2.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对现实问题的科研能力。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应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创造社会价值。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及时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时事,并对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相应的实证研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五)中间系统:幼儿园的责任和义务

1.履行教师准入制度,严格把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都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岗位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满足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知等同于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保姆,很多幼儿园对教师招聘的要求仅为高中以上学历。可想而知,这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水平不高。有研究者表明,提高素质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减少教师虐童事件的主要对策[8]。在虐童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幼儿园要重视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将其作为教师准入的重要标准,顺应社会需求。

2.幼儿园实行全体教职工监督考评和举报机制。幼儿园教师之所以能够毫不避讳在班里实施虐童行为,归结于幼儿园教师群体之间缺乏监督和制止的行动机制,对虐童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没有正确认识。因此,幼儿园首先应建立健全的教职工监督和考评机制,包括幼儿园教师群体内部监督机制和家长监督机制,并针对教师师德素质进行定期调查和访谈,对不合格者一律不得继续聘用。其次,幼儿园可实行匿名举报制度,例如设立信箱检举,注重维护举报人的心理安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检举效果。针对被举报人,幼儿园需对其进行监督并核实是否存在教学不当行为,并根据核实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3.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设置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幼儿园应将安全教育作为教学重点纳入到幼儿园课程体系当中,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性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等,培养幼儿对危险的识别能力,特别是故意伤害行为。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救意识,尝试从幼儿自身角度去寻求规避幼儿园教师虐童行为发生的措施。

4.设立幼儿园心理咨询室。近期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不仅引发社会热议,广大在职幼儿园教师也纷纷表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的担忧。虽然涉嫌虐童事件的幼儿园教师只是少数,但依然难免让广大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社会的指责和家长的质疑当中略显失落。工作繁重,工资待遇低,社会认同感不高,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对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都非常不利。因此,幼儿园设立心理咨询室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心理咨询室应配备专业人员对有需要的幼教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阻断不良行为倾向,引导教师群体在严峻的形式下不断自我优化,勇敢面对专业发展的挑战,

(六)微观系统:幼儿园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1.关心和爱护幼儿。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足够热爱孩子,以一颗热爱的心对待这份事业,即学会关心和爱护幼儿。我国幼儿园的师幼比普遍偏高,每位教师需要照看的幼儿较多,为了能够对不同幼儿出现的行为做出合理解释和判断,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等基本信息。教师应对特殊儿童或家庭困难的幼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但同时坚持不偏爱、不歧视,做一名有爱心的合格教师。

2.接纳和包容幼儿。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足够理解和认同幼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习惯,教师应学会接纳和包容幼儿。当幼儿出现行为问题时,教师首先要以包容的态度及时与家长沟通,在家园共育中帮助幼儿解决不良的行为习惯。教师面对特殊儿童可采取融合教育的方式,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让幼儿在丰富、复杂的环境中学会自我调节和顺应。在这个过程中,当幼儿出现不理想的行为时,教师能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和改善幼儿,避免措施极端化,始终保持公平对待每一位幼儿。

3.尊重和解放幼儿。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足够信任和鼓励孩子,尊重和解放幼儿。好动、调皮、犯错误是学龄前儿童的特点。当教师面对幼儿犯错误、反应迟钝时,首先是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幼儿的问题。其次,对幼儿进行适当指导和调节,必要时可以采取奖励的方式激励幼儿。总之,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解放幼儿的天性,与幼儿维持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园教师应该做到的。

(七)微观系统:幼儿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是幼儿最亲近的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显得至关重要。对于幼儿的安全问题,家长要保持高度重视和持续不断地教育与引导。教师对幼儿是一对多的教育,只有家长对幼儿是一对一的教育,并且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将会影响其一生。对于规避虐童事件在幼儿身上的发生,家长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提升幼儿在园关注度的同时,保持对幼儿园教师的信任态度。家长应理性看待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在关注孩子在园情况的同时,应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幼儿园教师群体保持信任态度。家长对教师的态度会影响教师对待其子女的态度。例如,家长总是怀疑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好,或背后说这位教师的不是,那么该教师对这位家长的孩子的态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让幼儿园教师在温馨、和谐、愉悦的家园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师德理念非常重要。

2.接受专门的亲职教育指导,提升对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质量。家长不仅要学习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接受专门的亲职教育指导。所谓亲职教育,是指对家长实施合格的家庭教育从而成为合格家长而进行的专门化教育。例如: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教育。当家长掌握一定教学方法时,才能保证幼儿通过家长学会自我保护的经验。因此,良好的亲职教育是家长对幼儿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

3.与幼儿保持亲密沟通,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幼儿只有对家长完全信任,才能保证幼儿能及时向家长需求帮助,使家长成为稳定而受信任的求助对象,以此达到幼儿对安全教育的实践操作和反馈,从而避免受到伤害。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有充足的时间与幼儿相处。其次,家长需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与家长建立良好关系。另外,家长还需要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经常以幼儿的视角考虑和回答幼兒的问题,给予幼儿足够的安全感,并教授其面对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方法。例如,告诉幼儿不能让任何人触摸自己的身体,一旦有人这么做了,一定要回来告诉爸爸妈妈。然而,一切都建立在具备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家庭中,幼儿才会对家长保持信任并反馈自己遇到的问题。因此,家长与幼儿保持亲密沟通,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幼儿尤为关键,这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建立过程。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R].Geneval,1999.

[2]Krug,E.G.,Dahlberg,L.L.,Mercy,J.A.,Zwi,A.B.and Lozano,R.E.,eds.,2002.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3]刘婷. 幼儿教师“虐童”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41.

[4]孙艳艳.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28.

[5]张红燕.关于虐童事件研究的文献综述[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10):7.

[6]张飞霞.基于财政角度谈幼儿园虐童事件存在的原因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48.

[7]李环.建立儿童虐待的预防和干预机制——从法律和社会福利的角度[J].青年研究,2007(4):5.

[8]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7):49.

(责任编辑:刘宇)

作者:杨娜

预防儿童虐待幼儿园论文 篇3:

虐童,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接连曝出的虐童事件,虽属极端个案,但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不容忽视。法治要厉行、监管要加强,师资要提升,幼托市场绝不能“野蛮生长”。

接连曝出的虐童事件,虽属极端个案,但背后反映的深层问题不容忽视。法治要厉行、监管要加强,师资要提升,幼托市场绝不能“野蛮生长”。

虐童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在这里,笔者就国外针对虐童行为的处理手段以及幼教制度进行了梳理,为中国在防范、处理类似事件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世界性难题

邦尼·康恩,今年49岁,来自美国田纳西州。根据监控录像显示,今年1月23日,康恩先是把患有自闭症的6岁男孩从教室里拖了出来。随后,为了“顺利”关门,她又一脚一脚把男孩踢开。然而,仅仅四天后,类似的一幕再次上演。这一次,由于关门太快,男孩的头部被门打到了,抱头痛哭。事情曝光后,男孩被转送到了当地的另一所小学。而康恩则在今年8月被警方逮捕后保释出狱,目前仍在候审中。

无独有偶,同样是8月,美国内华达州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尼娜·皮蒂因涉嫌虐待一名5岁幼童被警方逮捕。监控录像显示,皮蒂一把将孩子扔了出去,但她辩解称自己在和学生做游戏。目前,皮蒂面临虐童罪指控,已被警方逮捕。

根据美国儿童局的儿童虐待与疏于照顾数据库统计,2010有个准确的数字,全美共有695,000起虐童和疏于照顾案例,其中78.3%是“疏于照顾”,而真正身体虐待的占17.6%。 也就是说全美国每年约有超过12万的儿童遭受过身體虐待。到了2015年,美国儿童局的报告显示,美国儿童虐待死亡率是加拿大的3倍,意大利的11倍。据报道,美国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被虐待和被忽视。超过四分之一的受害者年龄小于3岁,年龄小于1岁的儿童受害率最高。
一名女性幼师强迫一名在园幼儿吃下涂有芥末的炸鸡块。

不仅是美国,“虐童”在其他国家的状况同样非常严峻。

1996年4月,13名面色惊恐、遍体伤痕的孩子从一个叫“恩宠园”的地方逃了出来,冲进日本千叶县内的4所儿童咨询所,控诉在儿童保护设施“恩宠园”里经历的、那犹如人间地狱般的一幕幕——这些孩子们,有的在“恩宠园”里被放入烘干机旋转、有的被套上了狗链子度日、有的被剥光后赶到水池里罚站……事件曝光后,园长被法庭以伤害罪判决有期徒刑8个月,其儿子以强制猥亵罪被判决4年的有期徒刑。

2016年初,东京一家托儿所内,一名女性幼师强迫一名在园幼儿吃下涂有芥末的炸鸡块,并且大笑着录下了孩子手足无措地哭泣的样子。该幼师目前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缓期3年执行。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2016年度全日本的儿童咨询所共接到122578例虐待报告,比2015年度增多了19292例。

而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调查,2014年韩国虐童事件数量高达10027件,打破韩国史上最高纪录。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健康与福利研究所的全国数据表明,在2015年至2016年,共有22万多名澳大利亚儿童被怀疑受到虐待和忽视伤害或有遭受伤害的危险。有证据证明,伤害率或伤害风险主要集中在婴幼儿身上。婴儿(1岁以下儿童)最有可能成为伤害对象,其次是1-4岁的儿童。

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报告则显示,在2016年,英国有超过58000名儿童被认为需要保护其免受虐待。大部分儿童在家中,学校,社区,遭受成年人和同龄人严重虐待。每20名儿童中就会有1人遭到性虐待,每14名儿童中就会有1人遭到身体虐待,但大多数孩子不会告诉任何人。残疾儿童比非残疾儿童受虐待的可能性高3倍以上。
反虐童体系的建立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带来的是各国反虐童体系慢慢建立的历史。

据了解,美国第一例虐童案件曝光于1874年,遭继母虐待近8年的幼童玛丽被保护,当年纽约成立了美国第一个防止虐童协会。到1900年,全美成立了161个同类民间组织。到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并于1984年通过了《儿童保护法案》。

在美国防止虐童的相关法律中,最有特点的是“强制报告制度”及“剥夺监护权制度”。在《儿童虐待预防和处理法案》中,大多数州都规定了“强制报告制度”,也就是当“有理由怀疑”一个儿童受到了虐待或被忽视时,需要举报。
德国全日制幼儿园。

在虐童“强制报告”方面,早期的报告主要来自医生举报。因为只有医生才具备相关医学症状的知识。他们会在发现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时进行举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举报范围拓宽到了与儿童有密切接触的专业人员,如幼教、中小学老师、警察、保姆、一些照顾孩子的特殊社会服务机构人员等。如有关人员没有尽到举报义务,就有可能受到包括罚款、监禁甚至承担民事责任等处罚。

关于强制报告,就有这样的例子:刚去美国、不懂规矩的外国人,在家里刚“管教”一下孩子,或者去超市购物把孩子忘在了车里,就会立刻被警察围住,当成虐童嫌疑人。这也侧面反映了强制报告的普遍性。

如今,美国50个州都有相关立法机构,这些努力大大减少了虐童情况。美国有成百上千个组织帮助受虐的儿童,各个州各个地区政府都有一个组织叫“儿童保护服务处”,专门做虐童事务调查,安排受虐待孩子的收养家庭等事项。美国目前有40万儿童不是生活在自己亲生父母的家里,而是生活在“儿童保护服务处”安排的家庭里。这个组织在救助受害儿童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自1991年开始,东京成立了虐待防治中心,开始对儿童虐待信息情报进行统计。1998年日本成立“儿童虐待思考协会”,以儿童虐待为题材制成漫画,向志愿者介绍虐童工作现状。各地的非营利组织还设立了儿童访谈热线,与一些儿科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联网,及时倾听虐待儿童的举报、此外,有关防止儿童虐待的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论文发表会等也在日本各地经常举行。

2000年5月24日,日本公布并实施《虐待儿童防止法》。2004年,日本政府对该法进行了部分修改,法律规定“认为有虐待的必须举报”,同时,语言暴力也被列入虐待标准。2011年日本政府对《儿童福利法》的修改中,强化了儿童咨询所和福利设施负责人的监护权托管权限。2015年,日本政府将受虐举报的电话改为三码的189,让举报变得容易。

此外,澳大利亚把儿童接触色情的东西也归为虐待罪,德国为遏制虐童专门设立了特定罪名“违背监护或教养义务罪”,法国、荷兰则将造成严重后果的虐童行为纳入到其他犯罪的规制范围里。
严格的管理

守住法律底线,利用立法规范幼儿园管理。

如今,在美国,私人幼儿园虽然占多数,但家长一点也不用担心在私人或者民办幼儿园管理不完善、师资队伍没保障、条件太差等问题。美国私立幼儿园的管理普遍也都相当规范。

以美国加州为例,幼儿园分为家庭幼儿园与幼儿中心或者日托所,不管哪种,都必须向加州社会事务部提交申请。无证就开办幼儿园,会面临每天200美元的罚款,甚至触犯刑法。

此外,全美幼教協会对幼儿园的管理制定标准。协会本身并不管理幼儿园,而是制定政策,这些政策来支持幼儿教育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例如,面对马萨诸塞州或者加州这种比较富裕的地区,其标准就会高一些,因为这些地方孩子的发展水平比较高;像有些州经济相对落后,没有条件提供给孩子更多服务的机构和设施,它们的标准也就相对低一些。协会的责任就是帮助各州,尽可能一级一级把它们的标准提升到最高标准。
2015年1月18日,韩国仁川,韩国市民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集会,孩子们手持标语牌, 抗议幼儿园虐童事件,呼吁杜绝虐童行为。

在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幼稚园振兴计划通过立法规范私立幼儿园,并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日本私立幼儿园的发展还受到《私立学校法》的保护与约束;振兴私立学校完善特殊教育法制保障。这些法规对民办幼儿园的位置、性质和管理有着非常详细的要求。同时,这些规定了政府给予私立幼儿园支持的条件以及幼儿园自身的义务。日本政府有严格的法律,对民办幼儿园实行科学管理。日本在1956年颁布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幼儿园设置标准,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条件标准的公共和私人幼儿园设置提出了统一标准评价标准。

日本对私立幼儿园实行中央和地方对口管理体制。政府管理私立幼儿园的职能部门是知事直属的私学振兴局。各都道府县附设私立学校审议会。对私立幼儿园进行直接管理。在日本,设立私立幼儿园必须向政府部门提交较为详细的办学材料。这些材料主要包括设置目的、学校法人名称及课程、学校位置和校舍平面图、资产和财务管理等。审批程序十分周详,全部完成约需两年时间。

政府对私立幼儿园依法进行管理,私立幼儿园也具有自主管理权限。日本的私立幼儿园均有法人及管理机构,私立幼儿园明确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从资产运营来看,私立幼儿园具有财产使用权和经费使用权。如具有对幼儿园预算、借款和重要财产的处置权等。有的幼儿园设有监事,主要职责在于监察法人的财产状况及理事的工作情况。日本私立幼儿园的师资也由园所自主管理,从教师的聘用、晋升、工资待遇到解雇均由幼儿园自行负责。管理的制度化使得日本私立幼儿园得到更好的发展。

幼师入职门槛标准化

以英国为例,幼师入职门槛已经标准化。一个成年人要想进入早教机构成为有独立带班资质的老师,最少需要满足三个要求:至少高中毕业且接受过幼教培训,有前雇主或学校老师推荐信,无犯罪记录。英国政府对早教从业人员的学历资质制定了非常系统的等级,从最初级的第一级到最高级的第八级,每一级对应相应的学历和能力。

英国私立幼儿园对老师的要求至少是第三级以上,也就是达到高中毕业、大学预科的文化程度。公立学校幼儿园的老师入职门槛则更高,要第六级以上,也就是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第一级和第二级属于实习生,不允许在任何幼教机构单独带班。

在英国,所有会接触到儿童和残障弱势群体的岗位都需要应聘者出具犯罪记录证明。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要有一份干净的无犯罪记录证明,但如果一个人一旦有过伤害儿童的犯罪行为记录在案,从理论上讲这个人这辈子都不可能再从事直接接触儿童的工作。

除了资格审查,英国政府对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和薪资待遇等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规定。英国卫生部严格规定了一名幼儿园教师被允许看护的幼儿人数:一位教师最多看护3名2岁以下的幼儿,最多看护4名2岁到3岁的幼儿,最多看护8名3岁到5岁的幼儿。政府部门会进行不定期的视察,确保幼儿园法人遵守规定,避免让幼儿园教师承担其无法应付的精神和工作负担。

根据英格兰政府2017年的规定,幼教教师工资平均年薪在1.8万英镑到3万英镑之间,最低水平大致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生起薪水平。员工也必须享有政府规定的和企业规定的员工假期等福利。

美国对“幼师资质”也有严格要求。在美国,公立幼儿园教师必须取得幼儿教育学士学位,而私立幼儿园或托儿机构的教师须取得副学士学位(通常是社区学院或两年制专科学校颁发的毕业文凭)。有的公立学校还要求教师入职后继续深造,甚至取得硕士学位。大多数情况下,要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经过教育专业训练,通过美国教育部认可的必修课程,还要接受社交情绪管理能力培训等。

胡适在《慈幼的问题》里将“怎样待小孩子”作为判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最高标准。如何走向文明,还需要我们在保护孩子的问题上做出更大的努力。虐童事件上,没有人是旁观者。

作者:蒲琳

上一篇:教学改革的仪器分析论文下一篇:幼儿园游戏材料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