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

2023-05-16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世界史考试

世界当代史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8选6)

1、杜鲁门公平施政: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提出的公平施政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就业、工资、物价、住房等方面的建议合并,形成一个更广泛、系统、具体的计划,将政府的宏观调节提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实质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大,目的在于用国家干预的手段,通过自由主义的改良措施,缓和阶级矛盾,延缓经济衰退,促进企业的生产,为冷战政策和全球霸权主义服务。但公平施政取得的成就非常有限,许多重要立法由于受到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保守派竭力反对而未获通过。公平施政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随着杜鲁门政府忙于朝鲜战争和应付国内危机活动,公平施政逐渐停止,宣告失败。

2、麦卡锡主义:1950-1954年间风行于美国的反共反民主政治思潮。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发表演说指控国务院里有共产党人,并得到一些垄断财团和反共组织的支持。共和党人把麦卡锡作为攻击杜鲁门政府和民主党人的党派斗争工具而大力支持。从1950年3月开始,麦卡锡利用自身特殊职权,对许多组织和个人进行关于共产主义渗透调查和迫害,整个美国被恐怖气氛所笼罩,成千上万人受到迫害。当麦卡锡主义指向美国军界时,遭到民主党和共和党内艾森豪威尔派的反对,随后参议院通过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很快便衰落下去。

3、新边疆:美国总统肯尼迪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说中提出的政治口号,企图用其重振美国国威,所谓新边疆,并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是指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势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为此提出了登月方案,反经济衰退计划,资助教育、民权法案等,标志着国家更深的干预经济生活,但其控制剩余农产品的供应管理计划及教育法案、医疗保健法案等法案在国会中被反对势力所否定。

4、尼克松主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尼克松的关岛声明,将关岛主义归结为三项原则,随后又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主旨的新和平战略,并将上述原则和战略被推广为全球外交政策。尼克松主义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尼克松主义是关岛主义及其延伸,广义还包含新和平战略,其主要内容有: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从全球进攻态势转为防守态势;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增强实力,继续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以谈判代替战争;世界政治呈现为美、苏、中、日、西欧的多极政治等。

5、里根主义:里根执政期间逐步形成的美国对第三世界推行的总体战略,其目的是要与苏联在这一地区争夺阵地,谋求夺回苏联已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巩固和扩大美国的影响。里根《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咨文中,提出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把它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去;鼓励第三世界亲美政府的活动,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和技术竞争。在强硬对待第三世界不听话的同时,在美苏争霸中对苏联采取强硬措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并作出以经济拖垮苏联的战略方针。在里根主义的实施下,苏联逐渐被迫采取守势,为苏联解体埋下伏笔。

6、戴高乐主义: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维护了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了法国国际地位,推动了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7、新东方政策: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和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反映出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控制,谋求独立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8、撒切尔主义:撒切尔主义是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合。撒切尔夫人政治上主张与美国合作,保持与里根政府高度一致的政策。经济上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撒切尔主义明显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削

弱及瓦解工会力量,阻止工会骑劫政府运作。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9、五五年体制:五五年体制指的是日本政坛自1955年出现的一种体制,即政党格局长期维持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与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两党政治格局。该体制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指的是1955年大体成型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在内的战后体制的总体,狭义指自民党和社会党之间形成的拟两大政党制。该称谓最早由政治学者升味准之辅提出,一般认为该体制结束于1993年。九十年代初期,由于政权腐化、派系平衡崩溃,自民党陷入分裂,加之泡沫经济的崩溃导致长期经济不景气,社会党一度上扬,然不久之后,两党皆陷入衰退局面。在1993年的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未能获得国半数议席,沦为在野党,五五年体制崩溃。

10、日美安保协定:日美安保协定即日美互相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是由美国与日本于1960年在华盛顿签订的互助条约,用以取代1951年的旧安保条约。条约宣示两国将会共同维持与发展武力以抵抗武装攻击,同时也将日本领土内一国受到的攻击认定为对另一国的危害。条约还包括美军驻日的条文,以及后来进一步的国际合作与经济合作的条款。条约在冷战时期强化了美日关系,美国还多次表态中日争端的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

11、苏共二十大:苏共二十大是苏共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会上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震惊了世界,也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后果,社会主义阵营内产生强烈反弹,大批共产党员在无比惊愕的同时,对社会主义产生了严重的困惑、怀疑,以致出现了退党潮。赫鲁晓夫还提出三和新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同样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些共产党肯定了苏共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路线的修正。而一部分共产党指责三和理论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国际形势盲目乐观,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三和理论与后来的两全理论,深刻的改变了整整一代苏联人的意识形态。

12、波匈事件:波匈事件是指1956年波兰波兹南发生的流血事件,简称波兹南事件,和同年匈牙利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大**,称匈牙利事件。波兹南事件发生原因是波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搬苏联模式,致使经济不景气,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要求政府增加工资和减少税收,向市政当局请愿,部分示威者冲击政府机关,政府当局出动警察进行镇压。波兹南事件对匈牙利事态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布达佩斯组织了大规模的集会和支援波兰的示威游行,并发生流血事件。波兰政府请求苏联军队协助恢复秩序,部分学生、工人、士兵同苏军的武装冲突,苏军在镇压**中,枪杀了许多无辜群众。

13、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亦称印巴分治方案,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而命名,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蒙巴顿方案根据人民宗教信仰,将印度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印巴分治后,英军撤出印度,印度的殖民时代告终。分治后,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印巴战争的爆发,印巴停火后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14、印巴分治:印巴分治指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自治领两个新国家的。分治还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门的资产,包括印度公务员、印度陆军、皇家印度海军、印度铁路和中央财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务。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然而两国的对立直至今日都在继续,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难民问题。分治方案规定各土邦可自行决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选择独立,分治条款未涉及孟加拉国和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尼泊尔、不丹曾为英国的保护国,但一直不属于英属印度,不受分治相关条约影响。由于分治条款只涉及现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二国划分问题,故称为“印巴分治”。

15、阿以冲突:阿以冲突指在以色列和阿拉伯诸国(包括巴勒斯坦)之间,已持续超过一个世纪的政治和军事对抗。冲突实质是领土问题的矛盾,双方的领土争端由来已久,主要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其他冲突主要体现在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地区、约旦河、以及黎巴嫩南部水资源,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等方面。争执的直接起因可能是受锡安主义成形之后的犹太人大量移民、1948年的以色列建国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自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两方便因政治和民族主义的关系而对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拥有权争执不下。数十年以来,双方的对抗已从大规模的中东战争转变成较地区性的以巴冲突,但仍偶有武装对抗事件发生。

16、斋月战争:即十月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在其他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支持下反击以色列的战争。因爆发之日为犹太教赎罪日,伊斯兰教斋月,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1973年10月6日,埃及军队强渡苏伊士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突 入 叙 利 亚 军 队 在 戈 兰 高 地 同 以 军 激 战 ,包 围 重镇 库 奈 特 拉 ;巴 勒 斯 坦游击队在 以 军 后 方 出 击 ;阿 尔 及 利

亚 等 国 派 出 坦 克 和 空 军 支 援 部 队 ;阿 拉 伯国家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实行石油禁运。结果以军损失惨重。10月16日后形势发生逆转,以军在北线取得主动后偷渡苏伊士运河成功,切断了埃军补给线。随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 停 火 决 议 ,埃 叙 接 受 停 火,但 以 军 表 示 接 受 停 火 的 同 时 向埃叙发动新的攻势,占领了更多的土地。安理会决定七成维持和平部队 中东监督停火,战争遂告结束。

二、列举

1、五次中东战争时间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至1949年7月,巴勒斯坦战争 。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年10-11月,苏伊士运河战争 。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六·五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斋月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9月,黎巴嫩战争。

2、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在任时间

哈里·杜鲁门:1944-1953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953-1961

约翰·肯尼迪:1961-1963

林登·约翰逊:1963-1969

理查德·尼克松:1969-1974

杰拉尔德·福特:1974-1977

吉米·卡特:1977-1981

罗纳德·里根:1981-1989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89-199

比尔·克林顿:1993-2001

乔治·沃克·布什:2001-2009

巴拉克·奥巴马:2009-今

3、1995年以前的欧盟成员国:荷比卢、英法德意、爱瑞芬丹、西葡希奥。

1950年: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

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

1981年:希腊;

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

1995年:奥地利、芬兰、瑞典;

2004年: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塞浦路斯; 2007年: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2013年:克罗地亚。

4、1955年时的北约、华约成员国

(1)北约:美加、荷比卢、英法德意、丹挪冰、希土葡。

1949年:美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英国、法国、意大利、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

1952年:希腊、土耳其;

1955年:联邦德国;

1982年:西班牙;

2004年: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2)华约:苏德波捷、匈阿保罗。

1955年: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捷克。

三、简答

1、撒切尔夫人的社会经济改革及后果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面对前任政府留下的烂摊子,采取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被称为“撒切尔革命”。经过十年的革命,“英国病”得到解决,经济衰退被遏制,并迅速转入繁荣周期。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在货币政策上,奉行芝加哥学派货币主义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减少国家干预、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办法,来扭转英国经济衰退。

第二,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原属国家投资经营的禁区;把原属地方政府的公房大量出售给私人;取消物价管制委员会,缩小国家企业局权力,废除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听任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以此来更多地发挥市场和竞争的调节作用。

第三,限制工会权力,压制工会运动。对英国工会和罢工运动采取针锋相对的正面斗争策略,以取代过去政府所采取的协商、谈判和妥协的方针。用铁腕手段,成功抵制工会组织利用其对劳动力的垄断势力向政府不断索取市价以外的补贴的企图。

第四,改革税制,降低税率,削减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公共开支,扩大公共产品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分。 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对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英国通货膨胀得到缓解,财政出现盈余,经济增长率也显著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在西方国家中始终名列前茅。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是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的一些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党重新上台后,继续以“撒切尔主义”为参照,对传统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彻底改造,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声称要在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维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间的平衡。

2、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后果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的政治体制,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其改革主要包括:第

一、指导思想多元化,不再把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建立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第二,政治多党制和议会政治,进行全盘西化,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第

三、经济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

四、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

戈尔巴乔夫国内“新思维”改革政策和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减少对东欧国家内政的干涉,特别是停止武力干预,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地震,即东欧剧变,结束了从二战以后长达四十五年的全世界范围内冷战格局;东欧民主化,同时削弱了苏共政权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国家的控制能力,最后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对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自由主义者认为它促进了苏共极权体制的和平瓦解,结束了全世界范围的冷战对峙局面。戈尔巴乔夫开创的是一个大的改革时代,他之后的叶利钦、普京还在继续他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的共同目的是要把俄罗斯改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亲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俄罗斯的民族罪人和共产主义的叛徒,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过于草率、脱离实际,他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近乎幼稚的过分信赖,导致了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严重后果。

3、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时期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人类从未如此近地从一场核战争的边缘擦身而过。

古巴革命后,美国对古巴实施封锁与禁运,而苏联则答应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支持,认为可以通过古巴来补偿它的地理劣势,古巴则视苏联为自己最重要的商业伙伴和保护人。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导弹,直接威胁苏联本土。苏联秘密在古巴布署可以装置核弹头的导弹,并布署四万苏联红军士兵来保护古巴,抵御美国的入侵。随后,中情局通过U-2侦察机发现了古巴导弹发射装置,美国立即对古巴实施军事封锁,在本土集结大量部队,并派大量舰队游弋于古巴周围,拦截苏联船只,并发生冲突。美苏瞬间进入高度紧张的对抗状态,核战争一触即发。

最后双方通过秘密外交达成协议,苏联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导弹,美国宣布不再对古巴进行任何入侵行动,美国撤回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为了不使得美国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国感到难堪、另外也出于宣传目的,美国从土耳其撤军比苏联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军。美国从表面上来看是这场危机的胜利者,但通过在古巴布署和撤出导弹,苏联达到了美国从苏联的邻国撤出导弹的目的。双方都达成了原先所设定的目标,也都各自保住的面子,算是一个相当圆满的解决。

古巴危机尤其强调了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古巴危机后两国开始考虑如何避免类似的危机。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了美苏热线,这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立刻进行双边首脑谈判来避免危机升级。

4、柏林危机

柏林危机共有三次。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1948年东西柏林分别发行不同的马克,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苏联做出让步,结束封锁,柏林危机缓和。柏林的封锁和解除的过程中,西方阵营是赢家。

第二次柏林危机是苏美之间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发生的冲突事件。1949年,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强硬。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最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美国则倡导召开新的四国会议,讨论柏林问题,危机暂告平息

第三次柏林危机是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共领导赫鲁晓夫在维也纳讨论柏林问题时,赫鲁晓夫旧事重提,要求英美法撤出西柏林,否则西方国家进入西柏林都需先得东德同意,肯尼迪断然拒绝。随后苏联宣布暂停复员,增加军费,肯尼迪作出强硬反应,要求国会增加国防预算,扩军备战,顿时美苏关系再次紧张。1961年8月13日,苏联及东德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筑起柏林墙,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需经过边境站的检查,办理入境手续。这一举动令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但除发出警告外,不得不把柏林墙的事实加以接受。后来,苏联冻结了德国和西柏林的问题,美苏关系再度缓和。柏林墙筑起后,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协议,恢复一系列试验。肯尼迪也不甘示弱,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军备竞赛又进入新高潮。

四、论述

1、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变化

第二篇:2011年河南政法干警考试文综之世界近代史

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2011年河南政法干警考试文综之世界近代史

河南政法干警考试就要开始了,2011年这场无烟战争你准备好了吗?赶考小生在此与各位分享政法干警考试文综相关知识,希望对各位的考试有所帮助。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巴尔干半岛是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1882年,德国(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1907年 英、法、沙俄-三国协约。

2、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 奥匈帝国的皇储于6月28日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街头被刺,成为一战的导火线。此后一周内德、俄、英、法相继投入战争,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

3、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1916年2~12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德军首次使用光气窒息弹,杀伤大量法军并造成恐慌,但未能取胜。法英联军于6月底至11月中在索姆河一带对德军阵地发动强大攻势,英军首次使用新发明的36辆坦克,德军顽强抵抗,守住了防线。10~12月,法军在凡尔登调集部队,开始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德军战略进攻终于失败。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4、主要战役:①马恩河战役:1914.9,这次战役使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②凡尔登战役 西线。③索姆河战役:1916

5、大战结束

美国前期利用“中立”地位,大发战争财,1917年4月,大战接近尾声,美国以反对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为借口,向德国宣战

沙俄爆发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德国1918年11月3日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退位。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影响: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5、巴黎和会: 1919年 1月在 巴黎 凡尔赛宫 召开的会议。 1918年 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 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 协约国 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 的凡尔赛和约 ,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 、 西亚 和 非洲 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 苏联 ,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 来反对列宁创建的 共产国际 。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没有解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 中国 ,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 山东 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利益转送给 日本 。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 ”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多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但提案被否决。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1、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

(1)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70年代根据这一原理创制了发电机;爱迪生-电灯泡;石油、电力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能源。

(2)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煤油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90年代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创制成功。1885年本茨-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飞机

(3)通讯事业的发展:摩尔斯-有线电报;贝尔-有线电话;意大利人马克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诺贝尔-炸药。

2、垄断组织的形成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从19世纪晚期起,出现了辛迪加、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英、德、法、日、俄等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组成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的经济、政治特征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 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

1、内战使资产阶级独占全国政权,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美国幅员广大,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

3、西部新领土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原料和国内市场;

4、欧亚两洲的移民既提供了劳动力,又带来了技术;

5、科学技术方面的新突破。

英国-殖民帝国主义 英国企业设备陈旧,资本家不愿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 19世纪末下降到世界第四位 法国银行资本的集中十分突出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19世纪末,工业生产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原因:

1、德国统一;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比较方便。

德国的容克地主掌握实权,德国帝国主义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就是沙皇俄国和日本围绕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而展开的

日本-带封建性、军事性的帝国主义 三菱、三井公司。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殖民地占有不平衡。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3、瓜分非洲:从15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已开始入侵非洲。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除了法国人、英国人等在阿尔及利亚、南非建立了较大的殖民地外,欧洲殖民者一般只能在沿海或大河河口处建立零星据点。当时殖民者占领的土地,只占非洲总面积的10%左右。但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到19世纪末,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勉强维持独立外,非洲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1)原因:

(一)这是由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上的进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步,为列强瓜分非洲提供了技术保障。如内河航行技术的成熟,电报、医学、武器等的改进和发明等。

(三)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四)非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五)西方国家的探险家已基本上完成了对非洲内陆地区的地理探险活动,从而为殖民者进一步深入非洲提供了可能。

(2)列强瓜分非洲产生的影响

①消极影响

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给非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帝国主义国家在其非洲的殖民地建立殖民统治机构,推行直接统治或间接统治,“使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丧失了独立,一些原来统一的民族被分割为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几个部分,成为后来非洲一些独立国家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冲突的根源。”殖民者夺占非洲人民的大片土地,开办农场,或者出租给当地农民耕种,实行封建或半封建的剥削。为适应本国和世界市场的需求,宗主国还在许多国家推行单一作物制,造成经济畸形发展,使非洲原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受到了严重冲击。所以这些,就是造成后来非洲落后、经济发展艰难的根源。

②客观进步作用

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使非洲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客观上引起了非洲社会各方面的变革:落后的社会细胞受到冲击,开始崩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瓦解;在沿海和矿业中心,近代化的大城市开始兴起,资本主义大农场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在旧的土壤中出现;第一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比较先进的非洲国家开始形成,第一批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产生;“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结构的出现,对后来非洲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源:考试大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日本受外国侵略遭到民族危机。

1、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19世纪上半期,当日本在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北亚一隅时,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她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後,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後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双方在横滨签定了《日美亲善条约》,也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西方列强跟随著美国,纷纷向日本提出通商的要求,于是英国、俄国、荷兰等西方列强都与日本签定了亲善条约。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

“三都”江户、大阪、京都。

武装倒幕 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为主体。伏见、鸟羽战役,幕府军队战败。德川幕府被推翻。

2、明治维新 19世纪60年代起(1868年)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全国分为3府72县,完全剥夺了大名和武士对地方的统治权。

经济上:

1、发展工商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实行义务教育;

2、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军事上:征兵制,建立一支忠于天蝗的蝗军。

历史意义: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但改革横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美国内战

1、南方奴隶制:南北战争以前,美国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农场经济,大量劳动力被附着在农业上,同时采取开放性的海关政策,主要以南方的农产品交换英国的工业制品。这些都与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相抵触,美国国内事实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通过南北战争,美国实现了国内的市场的完全统一,大量农奴被解放成为自由劳动力,国内资本都用于本国工业的建设,国家采取保护性关税政策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有力保护。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林肯:美国政治家,第16任总统(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的主要活动:(1)1860年11月林肯当选总统,他主张限制奴隶制,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线。(2)1861年4月15日,林肯宣布南方7州叛乱州,下令征召志愿军,为维护联邦的统一而战(3)内战初期,由于林肯政府在解决土地和解放黑人奴隶等重大问题上举棋不定,致使军事行动屡屡失利。(4)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5)1865年1月,国会根据林肯的建议,通过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奴隶制度。林肯因为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爱戴。 (6)1865年4月15日晚,内战刚刚结束,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遇刺身亡。

3、《解放宣言》:又称《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3年1月1日 ,总统林肯颁布的一项旨在使美国南部叛乱州的黑人奴隶成为自由民的法令。南北战争初期,联邦政府军失利。为扭转战局,1862年9月22日,林肯召开内阁会议,公布预告性《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如果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 ,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并受保障。1863年元旦,林肯依据宪法所授予的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的职权,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式宣布:仍在反叛联邦的各州及若干区域内,“所有被据为奴隶的人们立即获得自由,并且以后将永保自由”,“获得自由的人们”,“将被容纳于联邦的武装部队”,为联邦服务。此举使大批黑人奴隶参加了联邦军队,战争后期达到18万人。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不适用于没有参加叛乱的边界蓄奴州,对这些州的奴隶解放仍按1862年4月国会决议,采取自愿的、逐步的、有偿的方式实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作为军事措施颁布的 ,没有以宪法的形式固定下来。1865年和1868年,国会分别通过了宪法第

13、14条修正案,才正式废除奴隶制。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联邦成立以来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得到国内外进步人士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根据宣言,有400万黑奴获得自由。被解放的黑奴成为联邦军队得力的同盟军,扭转了南北战争的战局,并保证联邦政府夺得最后胜利。

4、内战

(1)起因:北方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的对立。矛盾的焦点是黑人奴隶制的存废。

(2)时间:1862年,文件:《宅地法》初步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阻止了奴隶制向西部的扩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意义:扭转了战局,加速了北方军事胜利的进程。

(4)美国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作用: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并为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沙皇俄国的改革

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近代沙俄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兼并邻近国家而逐步形成的

1、彼得一世改革

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我国康熙时期)

内容:军事上: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海军;改进军事装备。政治上:采取措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生活上:生活习惯西欧化。加强了农奴制后果: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强了沙俄国力,为进一步侵略扩张创造了物质条件。

2、1861年的改革

背景:一个农奴制的落后的封建国家,农奴制度已经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必须赎买份地。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性质: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仍然保持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沙俄的侵略扩张

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侵占中亚广大地区;瑞典;罗马尼亚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

大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小前提:劳动力条件——贩卖黑奴,圈地运动;资金条件:殖民掠夺;市场条件:建立殖民地;技术条件:工厂手工业时期积累。

人物和作品:1733凯伊-飞梭(不是机器);1765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骡机;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美国人富尔敦-第一艘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

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社会关系上的变革-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的对立和斗争日益明显和尖锐;促使世界联成一体,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2)诞生: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 3国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自在阶级自为阶级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自然科学基础。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

2、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工人武装起义,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

*意义: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后建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革命检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积累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总结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失败原因:①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②当时的法国,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历史条件远未成熟。国际、国内阶级力量对比于无产阶级不利。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背景:波旁王朝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有了一定发展。

1、三个等级: 教士;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工厂工人、手工业者、城市贫民。

2、攻克巴士底狱:第一次起义 ,1789年7月14日 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3、《人权宣言》: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特权的要求,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第二次起义 1792年8月9日 攻占王宫 推翻了君主政体

1792年9月20日 瓦尔密大捷 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 第2天 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当政-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93年1月被当众处死

第三次起义 推翻了吉伦特派

4、雅各宾派专政 资产阶级民主派 专政时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

机构:公安委员会 人物:丹东 罗伯斯庇尔 圣鞠斯特。罗伯斯庇尔掌握了领导权。

措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镇压反革命:克服经济上的困难,严惩囤积居奇的商人;击退外国侵略。

热月党的统治

雅各宾派内部分裂,1794年7月27日(共和历热月9日)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专政被推翻热月党人开始统治法国。

雾月政变 拿破仑与1799年11月9日和10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夺取政权。

(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

1804年拿破仑把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一帝国,自己成为帝国皇帝

1、内政措施:强化军事独裁统治,取消了革命以来实行的地方自治制度;颁布《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保证农民在革命时期购得的小块土地;奖励发展工业。统治时期,法国的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发展。

2、对外战争:进步-多次打垮“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消极-吞并许多领土,组成附庸国。1812年 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1814年 欧洲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被流亡到意大利西海上的厄尔巴岛; 1815年3月初,滑铁卢战场,法军再败。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3、维也纳体系

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

来源: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会议决定: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美国独立战争

背景:英国对北美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北美13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要求独立、自由。

1、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标志着北美人民的反英斗争进入了新阶段(武力对抗)。

2、来克星顿:1775年4月18日晚, 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

1776年初 第二届“大陆会议”编成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宣布北美殖民地独立

3、《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发布,此日定为美国国庆日

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1 约克镇 英军投降 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历史意义:打碎了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独立;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运动,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4、1787宪法:1787年美国宪法 三权分立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完善的宪法

立法权: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黑人奴隶只按3/5的人口计算-种族歧视。

行政权:总统。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

司法权:最高法院。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统治英国的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殖民掠夺、圈地运动等手段。

革命战争的进程 :1638年,苏格兰人民首先起义,反对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查理一世宣布“讨伐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60年,查理二世迎立当上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封建贵族一起,于1688年发动政变“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1689年 意义: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揭开了欧洲和美洲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1、大抗议书: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列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举了查理一世近十年来的一系列罪行,指出天主教复辟的严重危险,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要求,如实行工商业活动自由,建立大臣对国会的负责制度,限制主教的权力等等。《大抗议书》成为(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查理一世拒绝签署《大抗议书》并且撤销国会卫队,於1642年1月4日亲率几百名卫队士兵闯入国会,企图逮捕友姆、汉普敦等五名反对派领袖。结果遭到二千名武装市民和许多群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众的拦阻,国王的阴谋遭到了失败。

2、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1)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代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①率领骑兵加入议会军,马斯顿荒原之战大败王军。

②掌握议会军领导权,纳西比战役大败王军。

③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2)进行独裁统治,激化了矛盾。

①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

②竭力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镇压人民起义

3、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是指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 这次政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和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之间所达成的政治妥协。政变之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政法招警文化综合之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 内因: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造船技术提高;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外因:马可菠萝的游记描述了中国和东方的富庶、繁荣;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使东西方贸易受阻。

过程:1487-1488,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西南端好望角;1497,葡萄牙人达伽马在第二年开辟通向印度的新航线;1492,意大利水手哥伦布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大陆;1519,葡萄牙海员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

2、文艺复兴:

*性质:文化复兴是14~17世纪在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原因内容目的: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经济基础,以反封建和教会专制为主要内容,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目的。

*意义: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和人生活的世界,使天主教的权威受到挑战,其主张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人物: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由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组成,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莎士比亚,英国大戏剧家兼诗人喜剧《第十二夜》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历史剧《亨利五世》;哥白尼 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推翻了基督教会支持的地球中心说;布鲁诺 大自然无限说;加利略制造天文望远镜。

3、宗教改革:

*性质:宗教改革运动是早期资产阶段反对天主教专制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结果: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了欧洲历史的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马丁·路德教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等新教。(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 ①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②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④还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意义:(1)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削弱了教会对人们的赶考无忧论坛

真正让您赶考无忧!

http://bbs.gk51.com/

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西欧宗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段反封建的社会思想运动,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以上是2011年河南的政法干警考试文综的一些考点,好好复习,加油各位考友。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考试重点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冯桂芬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校颁庐抗议》"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概括为“中学为用,西学为体”。

洋务事业的兴办1新版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戊戌维新运动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宣传主张1向皇帝上书,康有为多次向光绪帝上书,1895“公车上书”2著书立说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仪》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3,介绍外国变法的教训,如康有为的《日本辩证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迹》4办学堂 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5设学堂6办报纸 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严复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三个问题展开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这场论战的实质时资产阶级及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政治方面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民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个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班商学、商报,设立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盖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府,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意义:戊戌维新运动谁然失败了,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有重大历史意义。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不仅在思想启蒙和威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如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估量。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滋生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微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这样,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保护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惧怕人民群众。

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代表人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民主和科学的含义: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 批判孔子的同时,全面否定中国的文化;2 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时候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3 并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4 尚不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①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②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③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条件:1首先,是新社会力量的成长2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3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历史特点: 1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是第一次真正地群众运动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含义:“鞑虏”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这也就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内涵: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 ,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第一条

共同纲领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2中华人民共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3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4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主要是1能不能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1没收官僚资本,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领导地位。互助合作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挡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种工业起飞的基础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4当时的国际换季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有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题目

小题:

P6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P20 军事侵略

P23 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P26 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P31 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P41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

P60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P60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P65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P6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71 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P91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P100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P103五四运动的爆发

P107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P142侵华日军的的严重罪行

P144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P146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P150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P15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P154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P161整风运动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大题:

P10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P72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P117国共合作的形成 P183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P221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到敌人后方去,坚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可能性:

1.由于敌小我大,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盒城镇,而广大农村则是日军统治的薄弱环节,如果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农村,钻进敌军的心脏地带则能够给日军以最有效的打击。

2.在日军的进攻中,敌后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队已经撤退,原来的统治机构已经土崩瓦解,而日军的力量尚未进驻,这些地方一时的无政府状态,为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创造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3.沦陷区的广大群众是坚持要求抗日的。由于民族矛盾是主要的,除少数汉奸外,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都要求抗日,这样敌后抗日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4.抗战时期,敌后农村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封锁,可以解决抗战的物资供应,在那里能站住脚跟。

5.有一只经过长期战争锻炼的人民武装,它是敌后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它在敌后可以

动员和组织强大的人民武装。

6.有中国中产党的正确领导,它有丰富的领导农村根据地的经验。

必要性:

1. 能有效地打击日军

2.能有效地聚集发展人民群众的抗日力量 3.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复习提纲

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沙俄掠夺我国大片领土。 1:鸦片战争,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中英南京条约》,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沙俄掠夺我国大片领土,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1881年《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共侵占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为什么?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2:为什么,社会性质和革命本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①社会性质: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革命本质: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近代的两个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1:两个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关系:两大矛盾相互交织,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持封建势力(中国政府当局、各地官僚、军阀)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 ①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②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时,阶级矛盾一般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则完全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在进行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领导人向外国学习,寻求救国道路。①洪秀全根据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②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完整方案。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1:主要内容 ①兴办近代企业 ②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评价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和思想,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改变了社会风气,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早期维新思想家;中日甲午海战。

1: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薛福成。

2:甲午海战:1894年,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 中方主要军舰:定远号、镇远号、致远号。日方主要军舰吉野号、高千穗号、秋津洲号。 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三民主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及评价。 1:三民主义:“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即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全民共享。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即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2: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背景:清政府预备立宪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 导火索:保路运动

前期准备: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影响: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3: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①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经济: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 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为量进一步壮大; 思想: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

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人断壮大。

③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辛亥革命评价: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八 五四运动的原因及口号;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五四运动

① 原因:⑴新的社会力量的壮大。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

⑵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影响了年轻一代的知识界 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 口号:“还我青岛”、“收回山东主权”、“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2: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党的组织方面的规定为,在全党建立统一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等。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二大: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革命纲领。

在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后,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三大: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推动了中国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密切了党同工人群众的联系,扩大了中共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同其他革命力量的合作、掀起全国规模的大革命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简述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党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原因。 1:表现

①第一次,1927年到1928年,盲目“创造总暴动”;。 ②第二次,1930年,李立山要求盲目夺取中心城市;

③第三次,1931年到1935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是:放弃统一战线,攻打中心城市,打击富农,消极防御,在党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2:原因

“左”倾错误的原因是: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清理;理论准备不足,实践经验缺乏;共产国际的干预及其对王明路线的支持。

十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方针的政策

1. 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1937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 抗战时期 1937-1945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 解放战争时期 1945-1949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 建国初期 1945-1953 政策: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保护富农经济)

5. 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 1953-1956 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6.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政策: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7. 改革开放时期 1978-至今

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

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2: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十二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基本经验

①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②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③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④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⑤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十三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基本经验。 1:原因

①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

②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第

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③经济上,在解放区开展土改运动,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2:经验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③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④组建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⑤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 ⑥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十四

中国共产党党史上三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内容

1:八七会议:1927年。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

2:遵义会议:1934年。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中共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是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不久,决定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随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又称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周恩来任团长。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来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会议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十五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历史,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949—1956,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1956---1966,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8--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上一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下一篇:中国公民赴几内亚须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