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实现持续经营论文

2022-04-25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整体思路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包括核算原则和假设、核算对象和方法、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环境信息披露等内容,下面将对整个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路展开说明。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环境会计实现持续经营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环境会计实现持续经营论文 篇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对改善环境,实现经济、环境及社会等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正是在对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内涵及意义概述的基础上,对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环境会计信息、构建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体系等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环境会计体系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概述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一种新发展观。其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强调了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不仅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更是与之相辅相成。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自然资源的载体,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离不开其所消耗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因此,环境保护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环境向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支撑却越来越有限,环境保护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问题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2.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下的产物,同时也是会计学新兴的拓展领域。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也吸收了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环境会计主要围绕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环境成本费用补偿等问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成本费用(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的污染与防治等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企业、公众及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环境信息。其旨在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同时,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的实质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造成的牺牲环境质量、消耗资源的代价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其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将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生产经营过程之中,促使企业在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并努力提高环境、社会效益;二是积极实施相应的环境会计核算,正确确认、计量与记录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环境经济损益,向公众、社会报告并披露相关环境信息。

二、可持续发展下实施环境会计的意义

1.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环境会计,将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等因素融合到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自然资源的耗费、生态环境的补偿等环境成本和费用进行真实、准确地核算,客观、全面地反映出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进而加强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环境会计有利于完善会计理论与实务

传统的会计核算只是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与收益进行确认、计量,对其所占用的环境、资源等问题却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映。而正是由于传统会计的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企业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罔顾环境污染、肆意浪费资源……。实施环境会计则有助于修正与完善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与实务。

3.环境会计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环境会计不仅能真实、准确地核算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损益情况,而且还可以客观、全面地报告与披露其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则可以依據企业提供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及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等资料,全面、准确地对企业经营业绩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适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企业、公众及社会的环保意识

环境会计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意识及社会责任观念,而且还能提高其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觉性。通过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即对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等情况的披露,也将企业置于社会公众与社会的监督之下,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自觉履行应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社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关注也使得公众及社会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赢”。

三、我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体系构建

1.环境会计的目标、原则和基本假设

(1)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目标,那么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也应从目标开始。正如前文所述,环境会计的目标既要平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间关系、注重可持续发展,又要正确核算相关环境收支、损益等,为环境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

(2)环境会计的原则

会计原则是对会计要素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依据的规则。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不仅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等一般原则,也应结合环境会计自身特点有所发展:

①三者效益兼顾原则。即充分考虑经济活动对环境、社会的影响,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②外部影响的内部化原则。在传统会计核算中,由于外部性并不影响企业经济指标,因此不考虑其外部性。但在环境会计核算中,不仅要核算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所产生的收益与支出,还要考虑经济活动的外部影响,并将其纳入到内部会计核算中。

③强制与自愿相结合原则。传统会计的信息披露以强制为主,而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对企业一定时期内最低限度的环境信息披露做出明确、强制性规定,并鼓励与支持企业多向公众、社会提供环境资源信息。

(3)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假设是环境会计核算得以进行的前提,是对环境与会计两者之间关系所做的合理推断。相较于传统会计,环境会计假设将环境因素融入到会计核算中:

①会计主体假设。环境会计将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以及补偿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既要求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内对自身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报告,也要求披露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社会产生的影响。

②可持续发展假设。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环境不降级的基础上,以既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并确保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会计分期假设。这一假设规定了环境会计对象的时间界限,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及时、准确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会计信息。

④多元计量假设。基于环境因素的复杂性、环境会计内容的特定性,在环境会计核算中应形成以货币计量为主,实物计量或文字、技术指标说明等方式为辅的多元计量。

⑤环境资源价值假设。在该假设下,环境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从价值补偿、环境牺牲及资源消耗补偿等方面来确认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

2.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与记录

(1)环境会计要素

环境会计的确认是将环境经济活动作为若干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而环境会计要素则是环境会计反映和核算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环境资源。

②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且该义务应与环境成本费用相关。

③环境权益。环境权益是环境资产扣除环境负债后,企业所享有的剩余权益。

④环境收入。环境收入是指一定时期内,环境资产给企业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如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污染的治理与预防、加强环境保护等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⑤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指企业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如生产、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或其他活动所产生的与环境资源有关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可以分为环境成本和环境期间费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环境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计入环境成本;而费用化的环境费用作为当期损益,计入环境期间费用。

⑥环境利润。环境利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保护等方面所产生的成果。其在数值上表现为本期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后的余额。

(2)环境会计计量与记录

环境会计计量与记录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程序将环境会计各要素用货币和非货币形式进行反映和记录的过程。

①环境资产的计量与记录。环境资产的计量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和程序,将符合环境资产确认条件的环境资产进行登记入账,并列入财务报表而确定其数量、金额的过程。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规定,环境资产计量的模式可以相应地分为:一是对于长期环境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计量模式进行计量并计提折旧;二是对于流动性环境资产,可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三是属于自然资源的资源性资产,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采用现值法、可变现净值法等计量方法。并可以通过设置“自然资产”、“环保在建工程”、“环境资产累计折旧”、“环保用原材料”、“环保专利”、“环境投资”等会计账户进行记录和反映。

②环境负债的计量与记录。环境负债的计量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和程序,将符合环境负债确认条件的环境负债进行登记入账,并列入财务报表而确定其数量、金额的过程。由于环境负债可分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负债,其计量方法也相应分为两种:一是对环境污染的罚款、赔偿等确定性环境负债,应按实际发生的金额进行计量;二是如弃置费用等不确定性环境负债,可依据或有负债及其他相关规定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计量。因此,环境负债相应地也可设置“应付环保费”、“预计环境负债”等会计账户。

③环境权益的计量与记录。对于公平交易下取得的资源性资产,可相应地参照前文所述环境资产的计量方法;而对于取得成本远小于其价值的资源性资产,应按二者的差额进行计量;对于环保专项基金,可按实际收到或计提的金额计量;环境留存收益按年度实际收益额计量。环境权益的记录可增设以下会计账户:“环境资本”、“环保基金”、“环境留存收益”等。

④环境收入的计量与记录。环境收入的计量应遵循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规定,不得提前、推迟或是虚构确认环境收入。由于环境会计中涉及到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环境收入的计量时,可按相关规定采用一定的数学和估计的计量方法(如可采用环境收入与环境费用配比的分摊计量方法等)进行计量。环境收入可通过“环境收入”账户进行核算,在实务中,也可依据实际情况增设如“环境赔偿收入”、“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收入”等明细账户。

⑤环境费用的计量与记录。环境费用的计量应以历史成本法为基础,按实际发生金额进行计量。应设置“环境费用”账户,及“环境保护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明细账户。

⑥环境损益的计量与记录。环境损益在金额上等于环境收入减去环境费用,这与传统会计年末时将损益类账户的余额结转到“本年利润”账户的原理是一致的。可通过设置“环境收益”、“环境损失”等会计账户进行核算。

3.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应以传统财务报告(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他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等)为基础,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或在传统会计报告中增加环境会计相关会计项目和内容进行报告和披露: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等项目,在利润表中增设“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收益”、“环境损失”等,并将无法以货币计量与核算的环境会计信息在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中披露,以及对因环保所产生收支情况对未来环境的影响等一并进行披露。

最后,环境会计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其构建对于实现环境资源损耗和补偿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及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廖斌(1985-),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成本调查监审分局副主任科员,会计學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政府定价成本、成本监审

作者:廖斌

环境会计实现持续经营论文 篇2: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及应用思考

一、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整体思路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包括核算原则和假设、核算对象和方法、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环境信息披露等内容,下面将对整个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路展开说明。

(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原则和假设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对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的核算,对外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加强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了解和监督,进而提高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环境会计核算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1)经济与环境效益互相兼顾。环境会计的重要目的是披露企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不仅包括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数据,还应该包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等非数据信息,综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考量,环境会计信息才更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

(2)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规范性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基础,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展开需要相关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依据,只有具有统一的标准,环境会计信息才具可比性,企业才能据此不断改进和完善。但环境会计的初创阶段,在不逃避责任的前提下,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经营管理或信息披露等方面掌握一定的灵活性。

(3)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对于环境污染的重点企业,如化工、冶炼、纺织等,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做出强制性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对如何核算和披露做出明确规定。对于环境友好型企业,可支持并鼓励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以免强制规定增加企业支出。

与此同时,环境会计核算需要以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为理论基础。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延伸,其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多重计量假设。其中,前两条假设与传统会计理论基本一致,而多重计量假设是基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提出的。由于环境会计信息并不能全部以货币方式衡量,因而环境会计的核算应采取以货币计量为主,以实物计量为辅的多重计量方法,保证环境会计信息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二)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 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主要是指不与经济挂钩的环境活动。包括企业制定的环境政策,对员工的环境教育,对企业外部的环境信息或与环境有关的活动的态度和参与情况等。严格来讲,它们并不直接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计入核算范围,但应将其列入对外信息披露的范围之内。第二,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由环境问题引发或对环境造成影响,且能够以货币表现在环境会计要素中,并最终影响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本文基于“六要素论”提出环境会计的核算方法,这六要素有: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损失。其中,由于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三要素涉及计量问题,是环境会计核算的核心,因而以下将对这三要素的确认、计量及账务处理重点阐述。

(1)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环境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中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且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不仅包括存储性环境资产,如森林、水库、矿山等,还包括治理性环境资产,如环保专项存款、应收环境赔款、环保设备、环保专项技术、环境许可证等。首先,环境资产的确认须符合资产确认的三个基本条件: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环境资产的产权归本企业所有;环境资产能够可靠计量。其次,关于环境资产的计量比较复杂。环保专项存款、应收环保赔款和环境许可证的计量,可按照实际收到或支付的金额作为入账金额。环保设备和环保专项技术的计量分为外购和自行建造或研发两种情况,前者可按实际支付成本计价,价款中包含买价、手续费、运费及保险或合理的安装费等;后者当建造和研发成功并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应将支出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期间费用归集到设备或技术的成本中,计入一项环境资产,否则将支出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存储性环境资产的计量,其方法包括全部成本法、勘探成功法和发现价值法等,针对存储性环境资产在企业中的性质不同,资产的计量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事资源勘探开发的企业适采用全部成本法和勘探成功法,这两种方法都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对于资源勘探开发企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主要从事资源交易的企业可采用发现价值法,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资产价值,具体方法有现行市价法、现金流量法、现金流量现值法等。其中,现行市价法和现金流量现值法是我国在评估森林资源的价值时所采用的方法。

(2)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环境负债是指因修复由过去事项或交易导致的环境破坏而支付的未来支出,或对遭受破坏的第三方进行赔偿的一种义务。环境负债按确定程度不同分为确定性环境负债和或有环境负债。首先,环境负债的确认须满足负债确认的三个基本条件: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对于或有环境负债的确认,可按《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中对或有负债的规定进行确认,即或有事项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则应将其确认为负债。其次,确定性环境负债可根据基本确定的事项和金额进行计量;而或有环境负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自律行为,其计量应当根据企业环境恢复责任的需要估计破坏程度来确定损失金额并进行预提,具体计量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恢复费用法和防护费用法等。

(3)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环境成本被界定为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责任,在一定时期内因经济活动或其他行为而消耗的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而发生的各种治理费用之和。环境成本包括资本化环境成本和费用化环境成本两部分。首先,环境成本的确认需要满足理论上的确认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同时满足实务上的确认标准,即按照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将支出归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如图1所示)。其次,环境成本的计量应以货币计量为主,并辅之以实物、技术等计量单位,如计量废弃物处理成本可辅之以吨、立方米等物理单位。具体计量方法包括:全额计量、差额计量和按比例分配计量。全额计量是指针对某环境专项问题支付的成本金额,如环境污染治理的专项投资和运营费用、环保专项研发费用等。差额计量是指按支出总金额减去没有环境保护功能的同类投资支出的差额来计量环境保护的投资,并作为其后折旧或摊销的依据计入环境成本,适用于带有环保功能的耐用资产投资和环境材料的采购。按比例分配计量是指将与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污染治理费用,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去,如作为辅助生产车间的污水治理费用、各生产车间的废弃物处理成本等。

(三)环境会计核算的账户设置与账务处理 环境会计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是整个核算体系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对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1)环境资产的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环境资产的账户包括“环保专项存款”、“存储性环境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级科目,在“固定资产”下的“环保设备”和在“无形资产”下的“环保专项技术”、“环境许可证”等二级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譬如,当企业发生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收到款项时,借“环保专项存款”,贷“营业外收入”;当企业发生基本确定但尚未收取的环境赔款事项时,应借记“应收账款——应收环境赔款”,贷记“环境收益”;当企业外购环保设备时,应按购入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环保设备”,贷记“环保专项存款”,环保设备的折旧和减值相应计入“累计折旧——环保设备”和“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环保设备”;当企业为治理环境研发专项技术取得成功,且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时,应将有关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环保专项技术”,环保专项技术的摊销和减值相应计入“累计摊销——环保专项技术”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环保专项技术”。

(2)环境负债的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环境负债的账户包括在“应交税费”下的“应交环保税费”,在“预提费用”下的“环境责任费用”和在“预计负债”下的“预计环境负债”等二级科目。同样,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也要具体而定。如当企业发生确定性环境负债时,应根据负债金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环保税费”;当企业发生或有环境负债事项时,应根据可能发生的金额进行预提,若该事项与生产有直接关系,应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环保税费”,若该事项与生产无直接关系,则应借记“环境成本”,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环保税费”;当企业承担恢复性责任,需要为环境维护和治理预提费用时,应借记“环境成本”,贷记“预提费用—环境责任费用”;当企业已经发生或者极有可能发生环境负债,但目前尚未能确定金额时,则需要提取负债准备金,按估计的金额借记“环境成本”,贷记“预计负债—预计环境负债”。

(3)环境成本的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环境成本包括资本化环境成本和费用化环境成本两部分。资本化环境成本的账户包括在“环境成本”下的“环保设备减值损失”、“环保设备折旧”、“环保专项技术摊销”、“存储性环境资产折耗”和“存储性环境资产减值损失”等二级科目;费用化环境成本的账户包括在“环境成本”下的“资源耗减成本”、“环境维护成本”、“环境发展成本”和“污染损失成本”等二级科目。同样,账务处理要分情况进行。譬如,对资本化部分,当存储性环境资产发生折耗时,应计入“环境成本—存储性环境资产折耗费用”,并最终分摊到产品成本中;费用化部分的环境发展成本发生时,如投入研究的材料成本,应借记“环境成本—环境发展成本”,贷记“原材料”。

(四)环境会计核算的信息披露 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和环境会计核算及披露的复杂性,现阶段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采取以财务补充报告为主,环境报告为辅的披露方式。

财务补充报告是指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增加环境会计科目和其他环境信息内容。具体而言,即依据账务处理的内容,在资产负债表中增设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权益项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说明各科目的确认和计量方法;在利润表中增设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项目,环境费用即费用化的环境成本;在现金流量表中,增加环境活动现金流量内容,分设环境活动引起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科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环境会计相关的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都应单独归集并予以列报。

环境报告书是反映企业及其所属业务部门和生产单位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以及为了减轻和消除有害环境影响所进行的努力及其成果的书面报告。对于污染甚至高污染企业必须在补充报告模式的基础上附有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单独披露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以便报表使用者全面的了解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执行情况,从而更好的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环境报告书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如表1所示。

二、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应用的建议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发展大多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且目前实务中的环境会计大多是被动性的,即当企业排污超标时被征“排污费”或企业严重破坏了环境再进行治理,因而主动性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克服制度性、体制性和技术性障碍。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定并完善环境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 出台环境会计准则,确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是环境会计实施最强有力的保障。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会计界、企业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参照目前制定行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程序,研究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确保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此外,明确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揭示企业环境会计要素的内容、确认和计量方法,以及对外信息披露的形式,使企业能切实应用于实务中,自觉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二)完善环境会计专门机构和政府环保部门的监督体制 环境会计核算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环境会计的参与者应还包括政府、专门机构和环保组织。目前,中国会计学会已经成立“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可直接组织会计实务界和学术界进行环境会计研讨工作;政府环保部门可联合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环境会计指南,制定污染企业的划分标准,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做出技术性基础规定等;会计中介机构或国家审计机关可设立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促进环境会计的实施和完善。

(三)加强环境会计相关人员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和素质 环境会计相关人员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等。提高经营管理者素质,特别是环保意识,使其充分认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对环境会计在企业内的推广意义重大。相关技术人员和会计人员是环境会计核算的执行者,提高其业务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是环境会计实施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世忠、曹梅梅:《宏观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框架构想》,《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

[2]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编辑 园 健)

作者:殷爱贞 胡婧

环境会计实现持续经营论文 篇3:

环境会计的若干问题探讨

摘要:环境会计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内容是从会计的角度研究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力争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理论尚处于探讨阶段,本文分析了环境会计的基本含义,从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角度对环境会计的目标进行了阐述;探讨了环境会计应遵循的假设和原则;从环境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出发,提出了环境会计的基本构成要素。

关键词: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目标 环境会计假设 环境会计原则 环境会计要素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目前会计界对环境会计的解释尚未达成一致,有的是从管理的角度解释,如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词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道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有的是从会计学科的角度解释,认为环境会计是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的一门新兴的学科。环境会计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和社会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微观环境会计是宏观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外对环境会计的表述虽然不同,但表达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即准确反映企事业单位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因环境污染而支付的费用、因污染而发生的社会成本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付出的代价等;对自然资源的耗费应如何补偿。如企业为减少和防止或者治理污染以及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等。这两方面信息的提供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并非截然分开的,如果站在会计的角度上给环境会计下定义的话,后者解释则更系统、更通俗易懂。

二、环境会计目标

(一)环境会计基本目标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用会计方法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由若干具体目标有机构成,通过各具体目标来反映企业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信息使用者对各具体目标进行关联分析,最终作出科学决策。

(二)环境会计具体目标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指企业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向社会相关主体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为各决策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一般而言,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金融机构、商品市场有关各方、政府管理机关、职工及工会组织、社会公众、企业管理当局等。对于环境会计的信息,各决策单位有不同的用途:对企业管理而言,评价企业环境政策履行方案及其结果,衡量企业对社会和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对企业的经营前景和财务风险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环境会计的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促使微观和宏观的协调一致,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不虚增国家财富;企业的其他信息使用者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评价环境措施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同时了解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负债在内的客观准确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状况。由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看出,不同的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是不一样的,提供环境会计信息应考虑到这一点,尽量做到环境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全面性。

三、环境会计假设

(一)会计主体假设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地提出了传统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会计主体假设。环境会计核算和反映的内容也是企业的活动,只不过这种活动并不局限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层面,而是扩展到由于非“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其他活动,并未发生价值的交换或转移,如“三废”对环境的污染等。环境会计主体假设是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必须遵守的假设,是环境会计的最基本假设,为规定环境会计的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从环境会计核算和反映的内容出发,不能将环境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等同于传统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传统会计反映的只是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并没有将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纳入企业会计核算范围之内,没有包括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在环境会计假设中应将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内涵扩展,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把游离于核算系统之外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和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核算人类与环境系统的能量交换,以此来界定环境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

(二)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是环境会计必须遵守的假设。环境会计成立的出发点便是追求经济建设与环境之间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抛开持续经营,环境会计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传统会计的会计分期假设一样,要想反映企业在可持续的将来不断发展,就必须合理划分会计期间,以便计算期间损益,以及在期末定期提供有关企业在环境破坏、环境改造等方面的信息。结合环境会计的具体特点,持续经营是指环境会计核算主体在自然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其含义一是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不面临破产清算,其所持有的环境资产将按照原来的目的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耗用,所承担的环境负债也将按照原来的承诺如期清偿,这样假设能够建立起环境会计计量和确认原则,解决环境资产计价等问题;二是环境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不断补偿的前提下实现良性循环,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必须符合国家的环境政策,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保证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当然,为了充分发挥环境会计管理的作用,及时提供环境信息,必须将持续经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确定和分析会计主体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三)多重计量假设环境会计计量具有多重性特征,不应只局限于货币计量。由于环境资源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受科学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若将其用货币计量则精确性难以保证。多重计量能相互补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多重计量不但指可用其它的计量属性,还指要在环境会计报告中用文字或附注方式,揭示一些重大的且不能用

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采用货币计量形成财务指标,采用非货币计量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形成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和文字说明等。在货币计量内部也体现多重计量属性,既可以使用历史成本,也可以使用重置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机会成本、替代成本等,这和环境会计所反映的具体信息紧密相关。

(四)环境价值假设环境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各种服务,但由于环境的所有权和特定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权不同,一般情况下环境并不用于交换。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有价值,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环境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环境资源也就被排除在传统会计的核算之外,但是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根据边际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在这一假设前提下,可以进行环境会计的计量工作,利用边际价值理论承认环境资源的价值。

(五)受托责任假设环境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应适用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会计中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环境会计中的受托已不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受托人有义务和责任向负有直接和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披露其责任的履行情况。受托责任具有双重性质,它包括以体现企业经济效益为主的经济责任和以体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责任两方面。

四、环境会计原则

(一)社会性原则 传统会计核算的是与企业个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会计准则要揭示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与义务,评价环境对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影响,因而,必须要求企业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匹配的社会利润为准。环境会计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在企业持续经营的过程中注重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环境风险,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本。

(二)强制性原则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原则,企业应对耗费的资源和破坏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代价,如果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多数环境表现不良的企业,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也不会自愿向社会揭示此项信息,担心损害企业环保形象。因而,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做出明确和强制性规定,支持并鼓励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信息。

(三)灵活性原则由于环境会计的内容广泛且有不确定性,在环境会计中处理问题时需要坚持和恪守会计规范的同时,允许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在企业中表现为无论在信息披露上还是在参与内部管理上,环境会计的方法选择和运用都要具有灵活性。

五、环境会计要素

(一)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中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环境资源。环境资产的确认只对环境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形成的资产进行确认,是特定的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环境资源作为环境资产加以确定的标准,一是环境资源未来效用的可靠性,二是环境资源计量的可能性,三是环境资源的地域性。当环境资源通过代价取得的时,其价值可以按所支付的代价进行计量(暂不考虑所支付的代价是否合理);当环境资源凭借某种权利取得或是大自然形成时,对于这种环境资源可以合理的估算进行计量。如果无法作出合理估算,如未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不能作为环境资产确认。在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无法对其直接计量的,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要大量依靠合理估计的方法。但只要估计具有合理性,就可按估计的结果进行计量。一般来讲,自然资源应按其成本入账,如矿藏、油气田等自然资源成本就包括了未开发土地的成本和勘察成本。但出于稳健性原则,一般将成功的勘探成本列作资本支出,计入自然资产,而失败的勘探成本则作为收益支出,列为当期勘探费用。有些自然资源如旅游资源价值的计量是难以定量化的,这时可采用“等效”原理或“价值替代”原理等来计量,也可以采用支付意愿法来计量。所以,环境资产的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与企业其他资产相似,环境资产也可按其流动性具体化分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其他资产等,其判断标准与企业其他资产类似。

(二)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或其它事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而应当由企业承担的,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是企业在履行并承担环保社会责任的义务中预期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环境负债主要产生于已经存在或预期可能发生的与环境破坏有关的损失,在多数情况下难以确切的计量,所以常采用估计方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5年的第5号《或有事项会计》中指出:对环境负债通常可以估计一个范围。当对环境负债的合理估计是一个范围,且在这个范围内没有更好的方法时,应该选择最低金额计量。环境负债的确认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判断未来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当达到基本确定标准时就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按或有负债标准进行判断。二是判断环境负债对期间的相关性。如果是由过去事项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属性;由未来事项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为契约负债。所谓契约负债指企业承诺未来环境支出而履行的现实义务,如承诺对未来环境损害的健康赔偿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三是现实负债依据其可否计量做出当期确认与附注揭示的会计处理之分;契约负债依据其可否带来未来收益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根据稳健原则的要求,对不能带来未来收益的契约负债应作提取环境损失准备金处理,具有未来收益的则可自愿揭示。

(三)环境费用环境费用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源的转化形式。环境费用不能仅计算经济成本,还要包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耗用资源和排污而被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治理费、环境研究与开发费。环境费用的确认目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而发生的费用;二是在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如我国实施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项的征收和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水土流失治理费、防洪大堤维护费等费项的征收,均属于国家运用经济调节手段而发生的费用。有些环境费用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可按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如生产过程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间接成本、企业环保系统的研究开发成本等。有些环境费用虽然不构成资源产品的成本,但对其计价可从数量方面客观反映生态资源降级的代价以及恢复的代价。如由于企业活动而造成对土壤污染、水质下降、自然资源破坏的修复成本及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方面的支出等。

(四)环境效益环境效益指在一定时期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包括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时,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或无形环境效用获得的环境效益。对环境效益而言,其效用实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其形式如何,只要其能实现并能可靠地加以计量,则应该确认。环境效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种效用指人类从开发利用环境资产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二是能够用货币计量。作为环境效益的效用一定能够用货币计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能确认为环境效益。三是效用与环境资产直接相关。从环境会计核算的目标出发,可以人为地将效用的实现分为两个过程:即直接开发利用环境资产产生效益的过程,人类得到来自于环境资源的资源产品;人类对资源产品的再加工创造收益的过程。只有第一个过程产生的效用才能确认为环境效益。四是效用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指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事项已经完成,而且已完成的事项所带来的效用已经实现。五是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环境效益的产生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是时期要素,需要人为地划分各个会计期间,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环境效益的核算。

(编辑 刘 姗)

作者:高建立 付荣霞 刘 浩

上一篇:会计信息质量对策研究论文下一篇:消防部队网络信息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