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料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2022-04-17

作者简介:张静(1976—),女,汉族,天津人,中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来料信息管理系统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料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篇1:

加工贸易增值税政策综合效应分析

摘要: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工贸易顺应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4年起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就已超过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成为我国第一位的支柱性贸易方式。文章将全面梳理我国加工贸易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加工贸易增值税政策效应进行分析,文章着重以全国加工贸易最发达地区之一的江苏地区加工贸易行业发展为蓝本,力图深入剖析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增值税政策效应;分析;建议与对策

一、 加工贸易增值税政策效应概述

加工贸易在近几年来发展愈加迅猛,无论是拉动国民经济,还是缓解就业压力,其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500强中已有480家落户我国,全国加工贸易企业累计已超过12.6万家,覆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监管区外,基本形成了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布局。

加工贸易的持续增长与加工贸易增值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是分不开的。一是进口环节增值税、关税和消费税保税政策,促使加工贸易较少承担税金占用成本。二是对进料加工贸易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企业使用保税进口原材料较使用国产原材料少负担征退税率差额部分的成本。双重效应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和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5年~2013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口额35 300亿美元,增值税保税金额约4.6万亿元,年均5 000亿元以上。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自1990年成立第一家外高桥保税区,2013年已达114家,进出口总值4 957.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1.9%。

在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贴牌生产为主,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问题日益凸现,决定了我国加工贸易一直处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国家从2006年起陆续调低和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并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 2011年我国加工贸易占比首次低于一般贸易。2013年,我国产业链长、增值率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占32.6%。从江苏的情况看,加工贸易依存度高于全国,其出口一直高于一般贸易,但比重也呈逐渐接近趋势,由2005年的66.91%滑落至2013年的50.78%。①

二、 加工贸易增值税政策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料件,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有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我国的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主要包括进口保税、出口退税、出口免税和征税政策。加工贸易增值税政策在有力拉动外贸进出口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增加了加工贸易管理难度和成本,不利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超国民待遇,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不利于加工贸易产业链国内延伸。

①进口保税抑制国内原材料使用。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免税,变相地增加了国内材料在出口产品中的税金占用,降低了企业使用国内原材料加工出口产品的积极性。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办理出口退税的4 502户生产型进料加工贸易企业出口额1 314亿美元,折人民币8 146亿元,保税进口原材料组成计税价格4 813亿元,享受增值税保税810亿元;而同期一般贸易户数26 516户,出口额928亿美元,一般贸易总量和户均出口额都大大低于进料加工贸易。②

②征退税率差对国内原材料形成挤出效应。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按增值部分退税,进口料件部分实行不征不退,进入出口成本的是增值部分的征退税率差。一般贸易较加工贸易多承担国内原材料部分征退税率差成本。以江苏省为例,2013年加工贸易企业使用保税进口料件少负担征退税率差成本达35亿元。

③委托加工出口退税政策增加国内原材料使用成本。国内原材料委托加工出口由原来的原材料和加工费分别退税改为按成品退税后,同内原材料必须先征税后才能退税,而进料加工仍以加工费退税。对加工贸易的超国民待遇对一般贸易不公,促使企业过分依赖保税进口,对国内原材料加工出口形成挤出效应。

(2)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对加工贸易的进口料件不管增值率多少统一实行增值税保税政策,对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不利,也易形成高进低出关联交易。据商务部研究报告,我国鼓励加工出口虽然能够促进中国更深入地融入国际市场,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同等数量的非加工出口的贡献。

(3)不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由于征退税率差越大,企业通过进料加工进口获得的征退税差成本优惠越多,导致“两高一资”产品借道进料加工或来料加工进出口,不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2013年,“两高一资”产品出口1.7亿吨,增长15.6%,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1.01亿吨,增长11.8%。③江苏2011年~2013年退税率低于9%的加工贸易企业781户,出口额159.04亿美元,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44.79亿元,分别占整个加工贸易17.88%、3.99%、45.26%。

(4)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知识产权和定价权基本为外商把控,影响了产业结构升级,一定程度上导致本土企业缺少知识产权使用和创新的动力,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制度缺陷导致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增加税收管理难度。

(1)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差异,影响区域竞争力和企业经营模式。目前全国特殊监管区域按功能政策分类,大致可分为离境退税类和入区退税类。企业出口至不同的海关特定监管区域就会按不同政策条件享受出口退税优惠,选择性调整其业务流程,不仅造成了企业业务的不稳定和成本的不确定性,也必然带来区域间竞争的不同。

(2)来料和进料政策差异导致商业模式变化。

①来料转进料。受增值税扩围影响,部分来料加工贸易企业为享受采购固定资产进项抵扣政策,将来料加工贸易方式转型为进料加工,导致当前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户数和出口销售额占比不断下降。江苏省来料加工户数由2011年的2 821户下降至2013年的1 290户,出口额由174亿美元降至77亿美元,占比从11.01%降到5.53%。

②来料加工为主兼带其他贸易。来料加工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可能导致企业承接部分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或内销业务,变相地将固定资产进项以及水、电、包装物、运输费用等公用部分的进项税额分摊到这些业务进行抵扣或退税。

③来料加工倾向于不索取国内环节交易发票。由于免税进项不抵扣,增加了来料加工企业购进设备或原辅材料不索取发票的动因,一些经营管理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在物资采购时倾向于不要购货发票,将直接导致增值税链条的断裂,造成供应商偷逃税款。

(3)征、退、免税的可选择性导致商业模式变化。财税[2012]39号规定,对出口企业或其他单位未按规定申报或未补齐增值税退(免)税凭证的出口货物劳务,并在规定的免税申报期限内进行免税申报实行增值税免税政策。这一政策增加了企业加工贸易税收筹划空间。

(4)深加工结转政策不统一导致地区、企业间商业模式变化。

深加工结转业务在相关税收处理上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有三种不同处理方法:一是道道结转,二是道道结转、道道免税,三是道道“免、抵、退”税,深加工结转的复出口货物报关离境后按现行加工贸易规定进行退(免)税管理。对上游企业各地目前主要采用前两种方法。政策执行不一,易导致企业间、地区间商业模式的差异,导致地方间税源和财政转移,造成不公。

(5)出口退税与进口保税叠加,保税区“一日游”模式盛行。“保税一日游”业务是出口复进口业务的俗称,“一日游”的低成本和便利性,成了热钱流入通道和骗税通道,既造成巨额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损失,又易形成“增值税转盘式骗税”,还会危及国家金融安全。2013年,海关总署、商务部、人民银行等中央政府机构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一日游”虚假贸易的得到一定的遏制,2013年5月全国出口同比仅增长1%,远低于4月的增速14.7%;进口同比下降0.3%,而4月为同比增长16.8%。④

(6)利用境外母公司或设立的离岸公司高进低出。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依附性较高,境外关联交易占比突出,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90%以上是在与境外公司的关联交易中进行。江苏省2011年~2013年在45 000多本手册中出现17本手册进口料件分配率超过100%,1 486本手册分配率大于90%。高进低出主要目的是转让定价转移利润,但同时也影响了增值税税负。

3. 特殊监管区域政策不完善,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区内外税收政策不平衡,增加区内采购成本。特殊监管区域的设置初衷是进区退税,确保区内企业加工用原材料不含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目前,对低退税率原材料,区外企业可按生产的最终产品获得更高退税率,区内企业却要负担低退税率所带来的不完全退税成本,不利于国内产业链的延伸。对低退税率中间产品进区的政策歧视,有违税收公平。

(2)区内外内销计税依据不一,影响区内企业内外销并进。进料加工,区外企业可选择保税后差额退税,也可选择进口料件保税后再改变用途内销征税,征税款抵扣,现行政策导向限制了区内企业内销业务,客观上造成在外需低迷、内需相对旺盛的背景下,区内企业难以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来降低成本。

(3)委内加工税收存在盲区,区内外协作成本高。委内加工目前有两种情况,一是区内企业委托国内的区外企业加工收回,二是区内企业接受国内的区外企业加工。第一种情况,接受委托的区外企业比照暂时进口货物的管理规定,基本上实行征税,征税的成本转嫁给了区内企业。第二种情况,海关总署尚未对此出台明确规定。政策盲区不利于加工贸易的区内外协作转型。

(4)区内企业“营改增”负担加重,间接税优势渐失。“营改增”经过3年多时间,从试点到全面推广,涉及行业已从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逐步推进到邮政、电信等行业。对出口加工区的生产企业出口实行免税,只有购进的水、电、气可以享受退税,实行“营改增”后,区内企业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以及接受的现代服务、运输物流、通讯等所承担的增值税不断增加且不能抵扣和退税,将不利于加工内企业和区外竞争。

(5)区内研发增值税政策导向不明,影响区域长远发展。区内具备研发功能的机构,未制定与区外相一致的配套政策,区域发展导向难以体现。区外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全额退税,而区内研发机构耗用水电气的退税政策不明朗,区内设立研发中心较区外缺乏比较优势,不利于区域生产技术含量提高。

4. 税收分配体系不利于兼顾央地利益。加工贸易企业众多的省市出口退税负担日益沉重,海关税收的增加也蚕食了国内增值税和地方税。这些因素影响税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海关税收的关注度,以及协同管理的积极性。

三、 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1. 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保税政策。

(1)逐步推行差别化进口保税。

①逐步取消进口保税。可通过设立时间表的方式实行差别化加工贸易进口保税政策,逐步取消进口保税。可通过适时动态地调整增加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目录范围,除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较大的列入加工贸易允许类目录实行保税并实施保证金“空转”,其他的取消保税政策。

②保税与加工贸易增值率相结合。对企业加工贸易计划进口与计划出口比例设定相关标准,对进口占比过大出口增值率低的取消保税政策,以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通过差别化进口保税提高加工贸易技术含量还可有效防止高进低出。

(2)鼓励国内原材料使用。

①恢复“以产顶进”政策。对技术含量高国内原材料或产品,能替代进口且价格不高于当时国际市场进口价格,对相应的原材料供应企业实行“免、抵”税政策,对加工出口企业比照进料加工贸易实行“免、抵、退”税,以此来拉动国内原材料使用。

②鼓励外商以国内购料方式开展加工贸易。对从事来料加工业务的外商,出台政策鼓励其从境内企业购买料件委托境内企业来料加工,成品全部交由外商出口。

2. 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1)统一各种贸易方式的退税政策。对来料加工和进料深加工与进料加工一样全部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减少筹划空间,平衡各种贸易方式税负。对其中的深加工结转实行道道“免抵退”税。

(2)统一不同纳税人的退税政策。取消小规模纳税人出口免税政策,无论是生产型还是外贸型都可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不想认定的实行“先征后退”,防止小规模纳税人通过出口规避税负和堵塞上道环节税收漏洞。

(3)取消征免退选择权。取消出口企业非全部出口业务的征免退选择权,对适用“免抵退”税应按期申报退(免)税的出口货物,企业逾期申报造成免税或征税的,按税负从高的原则征收增值税或进项税转出,且不得退税,提高企业退税遵从度。

(4)取消进口保税料件征退税率差优惠。对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在计算“免抵退”税时,取消按征退税率差计算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的优惠,平衡与同内产品的税负,同时也起到抑制“两高一资”等低退税率产品所用原材料的进口。

3. 完善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管理。

(1)优化整合特殊监管区域,实现功能一致。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要求,尽快整合现有区域类型、政策和管理资源,达到功能一致,政策一致。

(2)加强深加工管理,减少区内一日游漏洞。对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的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的企业和区外的企业实行电子联网监管,其深加工结转实行保税监管;其他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可出口到境外或出口加工区、保税区。

(3)将营改增税金列入区内企业退税。处于出口加工区的生产企业,由于实行免税政策,营改增实施后,实际增值税税负增加,而且随着营改增不断扩围,税负不断增加。应将出口加工区内的企业退税范围由水、电、气扩大到所有营改增范围,对区内购进的取得增值税发票的营改增项目进行退税。

(4)明确委内加工等税收政策。鼓励区内外联动,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互补,明确相关税收政策。对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委托区外企业加工,海关可通过加工贸易手册进行了监管,区外企业加工成品入区时海关出具出口报关单,区外企业加工费收入视同货物入区给予“免抵退”税。

(5)统一区内外加工贸易内销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内销便利化,统一区内外加工贸易内销税负。一允许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办理内销申报手续,并将申报范围扩大到非联网企业。二允许加工贸易企业先行内销成品或料件,之后再集中纳税。三在加工贸易内销集中的地区,商务和海关等部门应建立“绿色通道”,简化内销程序。四是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内销的完税价格办法做到与区外企业税负一致。

(6)明确区内企业研发退税政策。在研发机构范围上可比区外适当放宽,支持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选择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开展境内外检测维修业务,鼓励在有条件的特殊监管区域开展研发、设计、创立品牌、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业务。

4. 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完善进出口税收管理机制。

(1)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将海关税收的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对出口退税增量超过海关代征增值税、关税的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未超过部分由中央全额负担,实现进出口税收的整体平衡。

(2)逐步减少加工贸易保税并逐步实现海关税收共享。如果逐步减少加工贸易保税会带来地方财政压力,体现在进口环节税收增量加大会带来国内增值税(下转第96页)抵扣加大,同时加大出口退税规模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在加工贸易保税面减少的同时要研究新的海关税收和出口退税分成体系。

注释:

①相关数据通过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春季)》及《江苏统计年鉴-2013》加工而成。

②数据来源于江苏省出口货物退(免)税信息管理系统,以下涉及江苏数据无特殊说明了的均来自该系统。

③摘自中国海关信息网《 2013年经济形势综述及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

④摘自海关信息网《201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综述及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 中国海关.201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综述及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报告.

2. 江苏统计局.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2013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戚晓曜.中国加工贸易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 江虹.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管理观察,2008,(11).

5. 郭丽.我国加工贸易存在问题及对策.北方经济,2009,(1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雇员揭发的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解释机制研究”(项目号:14BGL192)。

作者简介:王勇(1982-),男,汉族,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国税局,研究方向为经济法、财税金融法;周明勇(1969-),男,汉族,湖南省汨罗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博士生,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财税金融法、企业公司法、法经济学;肖宏伟(1983-),男,汉族,湖南省常宁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预测与决策,空间计量经济。

收稿日期:2015-01-27。

作者:王勇 周明勇 肖宏伟

来料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篇2:

ERP(企业资源计划)在制造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作者简介:张静(1976— ),女,汉族,天津人,中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摘 要:随着制造企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的营销订单增多、产品品种增加、客户需求错综变化,机械制造企业内部管理原先以人工手动管理为主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企业迅速发展的要求,内部管理的重点工作主要放在做预测计划、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信息反馈延时滞后,生产计划、采买计划,从时间上、数量上等安排不够合理,产成品不能按时按量发货、交货。因此,建立和修正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与流程已是不可回避的,实施ERP系统也是重型机械制造行业势在必行的。文章以此为背景,展开了对ERP系统的介绍及其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机械制造;ERP系统;管理;发展

ERP(企业资源计划)在重型机械制造行业管理中,强调夯实基础管理,建立融合共享的数据库,处理产品物料及产品物料清单(BOM)、工艺工序数据,重组和集合所有职能部门的基本业务信息与数据,形成企业内部独有的有用信息;建立行之有效的业务管理流程、供应商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并能形成有效沟通、良性合作关系;强化生产计划过程和产成品数据的归集,提高对多品多样生产对象的管理能力,不断缩减生产成本,按时按量甚至提前交货;对延期的营销订单进行管控,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支持日常工作效能的增进与提高,减轻员工工作负担,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财务核算的集成、快捷、准确、及时。

一、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一)ERP系统的定义

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信息与先进的管理思路合为一体,以理论系统与实践操作系统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的不同决策组织层级提供综合决策管理的软件平台。ERP系统是在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供应链为核心,优化企业资源,改善企业业务流程,合理调配企业资源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

(二)ERP的特点

①ERP系统能快速响应市场。②ERP系统强调企业流程导向,支持企业过程重组。③ERP系统强调财务管控,实现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与价值流有机地结合。④ERP系统以人为主要资源因素,强调人在ERP系统的操作性。⑤ERP系统支持并使JIT的精益管理理念得以实现。⑥ERP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数据集成,形成大数据集合分析。

(三)ERP系统对制造企业管理的作用

1.敏捷供需链协同管理,智能化决策支持。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和界限,建立ERP后台基础数据,实现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人与人之间的信息、物与物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

2.订单过程可控,全面质量过程控制。将生产过程纳入质量管理的控制计划中,各过程参数与实际生产相符且匹配,设备参数、产品特殊特性的SPC控制限、过程能力等均要受控,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要保证完整,达到可控可追的要求。

3.精益生產,精细化成本核算与目标成本控制。能够支持日常工作效率的提高,减轻员工负担,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全方位制造成本管理:快速事前成本模拟、精细成本核算、事中实时成本控制、事后绩效评价和目标成本分析。

4.商务风险可视化,完善的售后服务管理,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人资信息共享,自动信息传输;信息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支持后备机制,风险监控提示,用工成本及时监控,及时决策信息支持;改进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参与度,提升管理透明度,政策制度公平性。

二、ERP系统在制造企业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部分职能人员对于常态化管理的整体流程基本不知情或不执行

制造企业现状:离散型制造。除主要原料的采购外,许多物料的采购需要通过“请购审批采购”的流程展开,其中审批权限与环节必不可少,请购单、采购订单与采购到货等库存交易的逻辑对应关系可以使仓库人员快速确认收货并办理入库手续,既缩短了仓库叫料时间,又提高了仓库处理业务的时间。同时对供应商档案进行门户管理,准确及时获取供应商信息:报价、产能、物料质量、物流等情况,财务会计可以参照供应链信息完成采购成本核算及资金管控筹划。

主要问题:ERP流程与企业制度有衔接缺陷,部门职能人员对于ERP流程管理不重视、不执行,同时违反了企业基本管理制度,而各层级管理者对此也未加以重视或加强管理。

(二)ERP管理意识仍处于“自我”随意状态,认为ERP增加负担

制造企业现状:生产过程主要为加工、装配,易于形成物料清单。在ERP系统中,生产根据生产计划下达生产订单,并确定该生产订单的用料表-BOM用料;生产车间工序排产、产能平衡等必须以电脑为辅助手段,以人工处理为主,ERP软件主要在物料需求计划方面做到综合平衡;生产过程包括物料的消耗和产出两大类,其中物料的消耗可以通过:材料出库单、工艺卡片和作业批量票,记录生产所耗用物料的数据,产出以生产入库日界定记账完成。为成本核算提供卷积数据。

主要问题:ERP系统本身的业务流程没有问题,关键在于相应岗位的职能人员的态度和意识未达到对ERP业务流程的理解,甚至出现对抗心理,认为加大其工作量,使工作打破常态,不顺畅,认为ERP软件系统是管理层的工具,对基层操作和管理无利处反而增加负担。

(三)ERP系统不能完全优化生产工艺或工序资源

制造企业现状:形成了财务协同。在ERP系统中,财务流与业务流实现无缝集成,因此发生在某个流程中的业务将会被系统自动更新并记录到总账的相关账户中。数据会实时自动更新,确保了财务报告的快捷性和精确度;让会计人员可以立即查找到每笔业务的源头,一方面便对每笔业务进行验证、分析,另一方面便于外部或内部审计追根溯源。

主要问题:目前制造企业的ERP系统还处于单纯的操作使用层面。基于客户图纸设计工序建立物料清单BOM,未能针对生产过程、管理过程的资产或资源进行识别、分析,将固化且多余不产生价值的工序或资源去除或优化,这是制造企业全面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四)供应商管理脱节,造成缺料、断料

制造企业现状:通过实时查询和监督资源在线情况,可实现设备及其维护保养维修的自动化管理。制定合理的库存管理计划,灵活把握采购、仓储、在途待检等库存情况,动态地进行现存量查询,在保证维修周期和维修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设备维护与维护的成本。同时ERP系统可将设备成本与费用分摊到生产订单,自动生成折旧摊销数据,在成本核算时自动更新输入到核算单元,完成成本归集。

主要问题:采购叫料不及时;供应商认为企业叫料需求较急,没有给供应商留有足够的生产备料时间;供应商来料品质问题,不良率太低;第三方物流运输时间过长等,造成生产停滞,不能保证企业的连续生产。

(五)ERP系统流程与内部控制流程对不上

ERP系统建设是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而企业所构建的风险管控体系是以风险控制点为主,而这就使两个系统的流程起了冲突。ERP是效率型,缺乏风险管控手段与运用,这也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实施ERP系统后,只形成了多套业务模块或系统,而没有形成管理落地一体化的主要原因。

三、ERP系统问题点的解决措施

(一)做好基础改善,让制度规范流程,利于实施与执行

ERP对于制造企业的主要意义在于规范化管理、降本增效。而基础管理才是决定或影响企业ERP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纱,包括: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如果系统充分发挥效果,可以在管理水平和准确核算等方面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改善,我们可以规范地执行各项流程标准,减少人为和失控的风险,提供准确精细化的成本,找出损耗和浪费,实现准确报价和预算。那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内部必须在数据准确化和流程规范化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ERP只是帮助企业实现目标的现代化工具,而原始数据、流程等前提保障工作的改善则是企业内部管理所要实现的。

(二)全员参与,全员培训,全员绩效考核

每一个企业的ERP上线工作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都是:各个环节的要求提升、部分岗位工作量增加,甚至加班加点都是常事,那么就要树立从上到下“舍弃小我、成就大我”,“个人辛苦是小事、ERP的成败是大事”的氛围,管理者要站在基础操作人员的基础上思考和解决问题,把ERP的功能、作用和好处宣传到位,及时鼓励和奖励先进,鞭策和处罚后进;要分解落实ERP实施和管理改善的责任,让各个层面(特别是基层岗位和一线操作人员)都掌握ERP实施的具体计划、工作步骤,体会到规范管理的要求和压力;让每位员工能了解ERP系统操作是为企业和个人增值增效的工具,让流程上的效率提升和日常业务安全切换。当然财务人员首当其冲去灌输现代化管理的理念,协助相关部门制定ERP工作考核细则,加强ERP流程执行的考核力度。

(三)数据共享,精益管理,优化技术工艺

ERP系统有效的实施要靠“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如果没有准确的数据,ERP应用将成了无源之水,如果数据是错误的,那与ERP系统的实施将是相违背的。通过ERP系统对整个供产销过程集成,利用现化信息技术,输入真实准确的数据,多方有效的共同监督考核,实现ERP平台数据共享。那么,通过有效的技术数据,才能实现精益生产管理,完成全面预算计划,实时掌控预算计划的执行效果,实现标准成本核算与目标成本控制。

(四)做好供应商培训,确定共赢目标,建立JIT

少数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起长期协作关系,通过网络化交易过程,加快信息流转,增强对业务变动性的快速响应,在ERP系统建立供应商协同门户或平台。

供应商协同模式支持与供应商直连模式和通过第三方物流模式,定位在计划、订单、执行以及库存信息方面的协同开放,基于不同供应商的权限,开发不同的协同范围,实现供应商作为企业内部伙伴和资源,进行信息化功能开放,优化采购提前期、库存动态情况、库存收发即时反馈等,完成基于存量的自动补货,从而完成准时化生产JIT。

(五)智能化决策支持,内控风险可视化

ERP系统引入GRC-企业风险管控系统,将内部控制和ERP系统相关,将风险管控实战化落地。

供销联动、按单锁料,防范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风险,报价更科学合理,使得报价风险可控。(可设置多种报价方案进行优选)企业商务合同闭环管理与执行评价:建立客商信用评估与征信管理体系、建立合同毛利预估与内控预警、合同变更、注销在线审批体系、销售回款预警、跟踪、催款、自动罚息体系、销售报价联动采购订单快速响应体系,经营风险可视、可控,以保证企业盈利,实现合同全程闭环监管,从而最终保证企业利润,多维度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数据分析、决策依据。

四、ERP在制造业财务管理中上线的效果及评价

(一)ERP财务管理的计划层面

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而不是转嫁给供应商,消除与降低牛鞭效应。而是ERP中对物料从原材料到客户整个生命周期的计划与控制过程的约束和督查。从而形成企业有效的资金计划、资本运作计划、资产运作计划。

(二)ERP财务管理的生产运作层面

企业的生产运作层面就是财务管理的成本核算过程。在接单前,ERP模拟产品框架及工艺工序进行费用分解,得到较准确的成本,事先预测产成品的利润;模拟产品框架结构及工时定额,转入标准BOM及工艺,按标准BOM定额限额领料、按标准工艺工时控制人工成本、按标准费率控制生产制造费用;按核算對象归集成本,计算产品实际成本;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成本的价格差异、数量差异等,实现全面成本核算。

(三)ERP财务管理层面

通过ERP系统简化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在实现会计核算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对财务数据的分析、预算、管理和控制。

(四)ERP财务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层面

ERP过程管理中的质量控制和改进,减少了供应链的浪费和生产过程的浪费及不良。帮助企业实现对物料全过程的序列号管控,追查产成品在每个加工工序或者来料供应过程所发生的问题,追究具体的责任人或部门;通过了解某些批量物料在哪些生产制造过程中耗用,分析完工产成品中物料批次的构成,发现其由于原辅料质量问题导致产品缺陷,能够使企业进行产品质量追溯,提高整个供产销的质量水准,减少企业不良的质量成本和客诉成本。

(五)ERP财务管理与决策层面

ERP系统使会计核算职能向管理会计职能转型,会计人员从计算、记账中解放出来,其职能也以预测分析、KPI绩效评价、决策服务为核心,使财务人员在企业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发挥巨大作用。财务人员嫁接ERP系统管理中,不但提升了财务人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全方位、深层次、针对性的建议或方案。

四、结语

通过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管理帮助企业建立主动服务的自动化触发和全流程的管理监控,实现全面实时管理的全流程,精细化成本核算,从而提升了企业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能力,为企业增值增效、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整体核心目标。因此,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发展与应用,是现代化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也是财务会计工作向管理会计转型的体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转玲.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基于SaaSERP视角[J].中国乡镇企业,2019,(07):282-283.

[2]孙萌颖.基于ERP沙盘模拟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创新[J].经济师,2020,(03):216-218.

[3]李亚平.ERP系统下传统记账会计如何转型到管理会计[J].中外企业家,2020,(19):72.

[4]冯锦慧,李征.ERP环境下管理会计应用的几点思考[N].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7(02):23-26.

作者:张静

来料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篇3:

碎片化订单趋势下卷烟生产辅料配盘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卷烟消费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现,规模化的生产不能很好适应这一新的变化,为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文章在现有辅料运行模式和物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模型实现配盘精益化和基于条码技术的辅料批次管理实现质量溯源,并依托现有的智能设备和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出辅料运行的智能流程图,最终实现辅料配盘的精益化和智能化。

关键词:碎片化;分拣;辅料;智能

随着烟草行业生产经营内外部环境变化,卷烟市场总量趋于稳定,消费者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订制化,卷烟的生产逐步向多规格、小批量生产转变,这种碎片化趋势对于辅料的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碎片化是相对于规模化而言的,目前碎片化卷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碎片化订单的特点是产量小、规格多,生产环节时间短,规格转换频繁,辅料配盘需要频繁更换相应的辅料。相比规模化卷烟生产。辅料配盘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强度增加:多一个规格,从配盘计划—辅料分拣—辅料搬运—辅料配盘—辅料发货—退料整理—再配盘,每个环节工作量均增加。特别是异型盒包装卷烟。完全由人工配送,劳动强度大大增加。二是配盘工作效率降低:因为配盘所需辅料种类增多,配盘最优化复杂程度增加,库区物流线路变长,导致配盘整体效率降低。三是配盘差错率高:由于规格多,需要配盘的辅料相应增多。规格变换频繁,配盘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人的主观判断影响,特别是部分颜色、形状都相似的材料更容易出现差错。材料调配计划容易与牌号生产脱节,造成卷包生产机台不必要的辅材退料与重复要料的情况,形成过程浪费与效率降低。

1卷烟生产企业辅料配盘运作模式

目前大部分工业企业普遍采用人工配盘、高架库缓存、AGV自动运送到机台的辅料物流模式。在辅料配盘过程主要采用人工配盘的模式,作业人员按照卷烟生产计划和工艺要求,将不同品种的辅料组垛到同一个托盘上,码放形式、品种和数量按照卷烟配盘要求进行配盘。配盘后,将配好的辅料托盘搬运到高架库进行温湿度平衡,机台人员根据生产计划通过终端系统发出要料信息,借助AGV小车将所需辅料送至对应机台。这种模式,前端配盘和运送到高架库环节,主要采用人工和机械混合作业模式,后端高架库暂存和AGV运送到机台环节相对较为成熟,目前也有不少工业企业在进行辅料快速配盘及相关工作的研究。现阶段辅料配盘作业模式如图1所示:

2卷烟生产企业辅料物流系统及运行模式

目前卷烟生产企业辅料物流系统工作方式是人工操作和智能设备相结合,物料需求量缺乏精确的预测,机台按照大概的需求上传至系统,容易出现缺料和剩料的情况。

2.1辅料物流系统构成

2.1.1立体辅料库系统

立体辅料库系统主要由巷道堆垛机(自动存、取设备),高层立体货架,出、入库站台等设备组成,其功能是用于自动储存和取出辅料。

2.1.2自动输送机系统

自动输送机系统主要由链式输送机、辊式输送机、转换台、外型尺寸检测站、装载识别站、重量检测站、穿梭车、地面有轨自动车、空中有轨自动车等设备组成。它按工艺设计的要求分布于立体辅料库内各相关位置,负责辅料的入库、出库的传输,具有检查和识别货物的功能,同时可对空托盘进行自动收集、堆垛、输入指定货架存放。

2.1.3自动导引车系统

自动导引车系统简称AGV,是一种以电池为动力、装有非接触导向装置的无人驾驶自动输送车m。其主要功能是在计算机控制下通过复杂的路径把装载物按机台生产的需要输送到指定位置上。

2.1.4计算机管理系统

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控制两方面,由仓库物流管理计算机、物流跟踪计算机及可编程控制器等部分组成。辅料在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下,可形成一个自动、合理的物料流,实现高速、高效、及时、准确的辅助材料供应和管理系统。计算机管理及控制系统是物流系统的核心,烟草行业各单位常用的主要为ERP、MES系统。

2.1.5空调系统

卷烟辅料如卷烟纸、水松纸、商标纸等多为易燃材料,卷烟生产设备对辅助材料的温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空调系统是卷烟辅料自动化物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2辅料系统现有的几种运作模式

2.2.1“货到人”的智能配盘模式

“货到人”智能配盘模式是采用“货到人”的拣选系统,即在企业物流中心的拣选作业流程中,由自动化物流系统将货物搬运至固定站点以供拣选,即,货动人不动。传统的辅料配盘是采用“人找货”方式,主要依托人工凭经验进行配盘,大量时间浪费在找货和搬运过程,作业效率有限,同时人工作业难免出现差错。“货到人”拣选系统在快递分拣领域已成熟应用,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仍在探索階段。通过应用辅料“货到人”智能配盘模式,契合了目前工业企业卷烟碎片化、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满足了卷烟柔性化生产需求,作业效率、作业精准度、运行成本、作业人员数量等都出现了明显改善,改善了原有辅料配盘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现场乱的现状。

2.2.2卷烟辅料智能化配盘

该系统主要由卸车拆包输送线、分流输送线、缓存库、配盘输送线等部分组成,利用人工对辅料进行分类后,系统将各种辅料进行输送和配盘,并将完成配盘的辅料组进行入库,实现辅料在卸货口与辅料库之间的自动输送、配盘和入库。智能化配盘比传统配盘的垛型合格率提高26.48个百分点,配盘时间减少0.76min/盘,提高了辅料配盘效率;采用智能化配盘的6条生产线可减少作业人员32人,节省了人工成本。

2.2.3基于防差错理念的卷烟辅料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

辅料防差错就是在辅料使用全过程中设计防差错技术,推动质量控制从事后检验向事前防范转化,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精细化管理。为提高辅料使用准确性,强化辅料库存管理,通过赋予辅料一个唯一的身份标识,系统实现每个辅料在各个环节的流转情况准确的记录和事后的真实复原,在整个辅料生命流程里从订单生产、物流入库、中转库配送至上机生产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过程控制和干预,系统实施后有效杜绝辅料的错发错用情况,对各环节的数据分析能够发现管理薄弱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3碎片化订单趋势下辅料运行存在的问题

3.1重复退料操作易出错

出口卷烟与非卖品卷烟批次生产量小,计划变更较频繁,卷烟生产品规的更换带来卷包生产机台的反复供料。在配盘组织环节,由于人工仍按照常规卷烟配盘经验对碎片化的辅料订单进行标准托盘的辅料配盘,精细化程度低,造成多次的多余辅材的退料操作,带来过程的浪费。受生产组织模式影响,“碎片化订单”卷烟生产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同品规生产批量大卷烟的混合生产,造成多次重复配盘。

3.2技术落后效率低

由于客观条件受限,关键环节人工参与度高,运行效率整体较低。辅材仓储、配盘管理、响应机台辅料需求智能化程度低,无现代物流设备与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卷包车间机台辅料工位较少,存在多种辅材混合摆放托盘的现象,易造成辅料混用,也不利于辅材退料的清点。

3.3单独区分耗时长

当生产小牌号(非卖品、出口等)时,由于牌号众多,产量偏少,每托盘并不能有效满载,为了防止串牌情况的发生,作业现场仍需要单独区分。由于库容影响与存储位置等客观条件影响,小牌号材料需统一乘载电梯进入取货,而此时卸货入库作业同步进行,按照现阶段的配盘模式,小牌号碎片化订单从取货到配盘整个流程累计耗时约40分钟,相较于相同产量常规卷烟配盘时间超出约15分钟,影响配盘效率,智能化配盘程度低下。

4促进碎片化订单趋势下提高辅料运行效率的解决方案

4.1通过模型精准计算辅料需求,实现辅料配盘精益化

通过综合考虑卷烟生产计划安排、生产进度、各牌号辅材消耗等因素,探索建立对应的卷包生产计划的辅料消耗算法模型,并将该模型导入新建自动化智能辅料TIMMS管理系统,实现配盘运算由人工转化为系统数据驱动。此方法不仅消除了配盘过程中人工繁琐的计算,也提高了配盘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同时订单拉动式生产的辅料配盘模式也提高了辅料的使用效率,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基础上降低了辅 料反复退料的过程浪费。此模型由以下两种运算法则构成。

4.1.1精准获取卷包机台辅料需求

针对某品牌的卷烟生产,对卷包分组机台生产进度计划进行计算,根据单箱辅材消耗推算出该牌名的辅材日需求量,从而得出该品规卷烟配盘需求计划:pi=∑生产计划数量-单箱辅材消耗(pi为某碎片化品牌的卷烟的辅材需求量)。

设定某碎片化品牌的卷烟各类型材料配盘数为yi,以每托盘核定承载的辅料基数为配盘关系xi,考虑到适合该牌号生产的满足同一组盘材料中的最小化需求,即生成以下配盘模型。

yi=pi/xi(min)

通过精准的核算,严格执行生产进度计划,单箱辅料消耗以最小化的需求量计算,减少辅料浪费和退料的过程成本,也降低辅料运行中的存储成本,实现真正的按需供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4.1.2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实现辅料配盘精益化

辅料配货是卷烟辅料配送过程中的重要作业,也是人工参与最多的作业流。辅料配盘的模式会随着机台生产的变化而变化。为做好辅料配盘精益化管理,减少冗余环节,提升工作效率,充分考虑辅料供应的有序性、连贯性,以及辅料使用的一致性,在碎片化订单卷烟生产时,联合生产线有针对性的安排同种规格的卷烟在同一机台生产,通过生产计划的有序衔接,有效避免重复配盘情况的发生。

4.2建立基于条码技术的辅料批次管理实现质量溯源

將整托盘辅料或(和)单卷/盘/包辅料上贴产品条形码(内含材料名称、生产日期等信息),入库时扫描条码自动生成材料入库信息,配盘及出库过程不需要拆包的则直接扫“大码”,部分需要拆包的扫“小码”并关联相应“大码”,采购出入库一经确认,将自动传递到ERP系统中,生成出入库材料信息。通过对辅料供应商的延伸管理,要求其在来料时对每个托盘运输单位设立“大件码”,通过大件码与辅料托盘信息进行绑定。通过辅料的智能识别代替人工识别,为辅料的智能分拣提供了先决条件,基本实现了配盘过程的零差错,并有效解决了辅料先进先出及质量问题的追溯,同时提高了仓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通过PDA手持扫码器扫描“大件码”就可以有效获取该托盘辅料的供应商信息与辅料基本情况。与此同时,考虑到“大件码”是贴服在辅料外层薄膜上的,在辅料解膜进入平衡库时,“大件码”也就失去了与实物的对应关系。因此要求供应商在来料单件辅料上也贴服“小件码”,由供应商建立“大件码”与“小件码”的对应关系。通过此种对应关系,辅料运送到机台,如出现质量问题,通过扫描“小件码”也可进行质量追溯,切实做到分段跟踪,信息识别。赋予每个单位的辅料唯一的身份标识,以便系统实现每个辅料在各个环节的流转情况准确的记录和事后的真实复原,在整个辅料生命流程里从订单生产、物流入库、中转库配送至上机生产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过程控制和干预,系统实施后有效杜绝辅料的错发错用情况,对各环节的数据分析能够发现管理薄弱环节,找出关键控制点,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推动质量控制从事后检验向事前防范转化,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精细化管理。为提高辅料使用准确性,强化辅料库存管理,实现卷烟辅料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辅料质量防差错与质量跟踪体系,实现辅料采购、生产、运输、入库、配盘、中转库、上机使用全过程质量管理。

4.3以智能仓库和仓储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实现辅料智能流动

已有的辅料传输系统各环节对接不是很流畅,辅料处于走走停停状态,不断扫码存放,人工操作的效率也比较低下。智能化的设备和信息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的介入,实现辅料按照计划需求及时流动到机台工作料台。

4.3.1智能仓储系统

智能仓储是以电子标签和物联网实现典型的自动化入库管理系统,针对目前卷烟生产多品种、小订单分拣需求,破解传统仓储作业人工成本高、管理效率低、订单出错率高等难题,通过智能仓储机器人系统,使辅料成为附有动态信息的“智能辅料”,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完全同步,可以大大降低入库出库管理中人工的干预,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针对碎片化订单生产中辅料搬运品种多、量少,搬运距离长的特性,通过智能搬运机器人提供各点间的智能搬运,已达到快速搬运、跨楼层,甚至跨厂房间的材料运输。

4.3.2整合辅料配盘运作流程

机台发出调度指令后,WMS管理库存信息系统及时响应,借助于FRID和AGV流经配盘区、平衡库到卷包机台,并将空托盘和废料送回辅料库。集合以上元素整合出智能化辅料运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5结束语

辅料配盘实现以上的运作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人工作业,实现用料需求的准确性和减少辅料的库存时间,机台随时发出指令,随时到货。在碎片化订单趋势下,运用精益管理思想,以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对传统人工分拣配模式进行优化提升。以自动化作业流程代替部分人工作业,通过自动分拣线、托盘码识别、自动提升机、AGV激光导引车实现辅料配盘自动化,快速有效完成辅料配盘工作并送达机台料台,有效提高作业精准度,形成碎片化生产下科学合理的辅料分拣、配盘、配送模式。

作者: 田润娴

上一篇:土建工程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电缆隧道工业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