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

2022-04-24

摘要立足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时代背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可被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之中。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 篇1:

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持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摘要: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加速我国现代农业步伐,但是纵观我国农业人口的整体素质,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文化程度不高,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农民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在技术与空间上解决了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局限性。本文通过研究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来探讨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民教育培训;应用研究

开放、灵活、自主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大特点,其消除了在时间、地点等方面的诸多局限,整合多方资源,为各类社会人员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服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农民就不用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任意的时间都能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很好地解决了学习与农忙之间的矛盾。另外,农民还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有选择的学习。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为农民教育奠定基础,是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按照农民的切身需求提供教育资源

1.1关注农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农民能够坚持远程教育的动力,就要符合农民自身个性化教育的需求,课程要尽量生动有趣,接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识、技能传授的方法要考虑到农民的接受能力 。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实时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指南,帮助农民合理的确定生产计划,避免盲目的跟进,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1.2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

随着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农民更加务实,学习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这就要求远程教育课程关注培训课程的实用性,通过培训,农民能够解决眼前面临的困境。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课程,就需要在现有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通过结合生产经营、娱乐休闲等,使得农民在教育培训中学到更加有用的知识。

1.3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

农民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与特点,尽量的丰富远程教育课程的多样性,丰富培训形式,确保农民在新时期中新的需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要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壁垒,向新型的现代化的农民转型。可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开展对应的教育培训,将国外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介绍给农民,增加农民的学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而农民的信息接收能力较差,不能及时的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远程教育培训课程,要在这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方便,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生产,这也是农民参加培训的根本意义。

2建立适合农民特点的自主学习平台

2.1提供知识的平台

教育培训,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传播,远程教育培训提供知识的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具体的功能:课程设置表,引导农民了解课程的大概内容,将模糊的学习目标变得清晰化;知识文档,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学习中用到的知识汇总数据包;参考书籍,参考书籍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归纳相关的知识,方便农民查阅;外部链接,这是为农民提供一个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链接,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补充。

2.2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学习中交流,交流中学习,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远程教育需要提供交流的平台,应该包含有以下具体的方式:交流社区,这是一个虚拟的社区,在这里,农民可以与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士交流学习,同时在社区内开发不同的话题板块,让农民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参与讨论,与其他人组成团体,共同进步;知识论坛,在论坛中,农民可运用不同的方式,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展开交流,另外教师在论坛中开设的相关知识的讨论帖,能够使农民在讨论中得到提升,引发对相关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虚拟课堂,教师通过直播或者录播的方式,在线进行知识讲解,农民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提问发言,这些数据都被后台所采集,以实时或者以定时的方式来回应,在课堂中,也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在这里引入一个虚拟课堂实例为行业内的培训机构提供参考,该课堂通过PC客户端实现交流授课,全程音频授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A觉得这个知识点没有听懂,便可在实时交流区内发布留言,留言呈滚动播出,所有在客户端前听课的学生都可以看到问题,有和同学A相同疑问的同学,便在该弹幕中点赞,表示同问,此时,助教及时的回复,完成问答。另外,同学A的问题,也有其他同学进行回复,这样的虚拟课堂,充满了互通和时效性,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3提供学习的平台

远程教育给农民提供了一个完全自主的场所,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班级的管理者都可在后台对农民的学习进度和状况有所了解,该平台应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功能:实际的案例,在学习中,不仅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原理,还要能将这些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之中,课堂中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的增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竞争机制,竞争在任何领域,都是促进事务发展的一大因素,学习中,引入相对有趣味性的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习的热情;虚拟图书馆,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手头资料不能满足自身需求的现象,因此需要在相应的页面添加相关补充资料或者图书馆的网址链接,实现资源最大化的获取。

3结语

21世纪是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农民由于文化基础薄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不至于在现代化建设中捉襟见肘,现代远程对农民教育培训,无论是在教育的形式或者是知识的覆盖面上,都能满足农民教育的需求,根据农民的需求来建设和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刘成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J].农村经济,2013(01):111-114.

[2]毛汉硕,宋志生.农民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研究[J].广西教育,2014(35):45-47.

[3]吉文林.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2015(12):27-29.

作者简介:英红,中专学历,白山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民教育培训。

作者:英红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 篇2:

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摘 要 立足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时代背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可被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之中。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存在三对矛盾关系:一是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体系矛盾;二是其他教育对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客体矛盾;三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同对象之间的矛盾。可以从依托国家的政策性保障、引入精准扶贫的教育理念、融合职普教育、引入多元化的教育供给方式以及深化产、教、学相融合等方面来解决这些矛盾,促进各类教育对象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

关键词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及人力资本的开发,重点在于配合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指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农业或农业生产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全国返乡“双创”人员已超过780万人[1],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中显示,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占91.7%,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占7.1%,大專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2%,农村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返乡“双创”人员被列入了高职院校目标生源之中,他们亟需“回炉再造”,学习先进的生产技能及经营管理方法来提升职业核心素养,最终投身农村家园创新创业,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匹配了精准扶贫战略,化解就业、再就业难问题。虽然当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人数已突破1500万人,但这与2020年突破2000万人的计划数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仅依靠传统的培育对象,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回流农民、农村留守妇女、新生代农民及农村籍大学生这几类群体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新型农民职业教育成为亟须研究的重要命题。

一、历史背景与问题缘起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银行就推出了“职业教育减贫”项目,职业教育扶贫效果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认可。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以及“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计划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并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2]。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扩招对象增加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3]。此外,十八大以来,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加大支农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意义

国家借助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尝试将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全体都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之中。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特点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主体、内容、方式及效果。由此,进一步凸显了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与经营体系依靠农村人力资本。当前农村“空心化”严重,所需新型职业农民的缺口较大。因此,有必要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范围,将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再就业群体、农民工等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

第二,有效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18年全年城市新增就业136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74万人[4]。失业原因主要是自身技能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匹配,不具备职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引导各类群体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帮助再就业群体提升农技水平,不仅可以有效输入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还可以有效降低失业率,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第三,具备转化的相应条件。一是高中毕业生。《201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院校350多万名毕业生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占52%。超过半数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由于生长于农村,也具备返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能性。二是退役军人。这类群体多数在高原、海岛、边疆和农村偏远地区服役,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具备长期在偏远农村生活的适应力。三是下岗失业人员。这类群体长期在城市生活,累积了一定的社会人脉,且在企业生产工作中锻炼了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能力,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四是农民工。这类群体由于城市化进程流向城市,但由于缺乏与城市岗位相匹配的相关技能,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部分群体熟悉农村的生态环境、农产品特色,通过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培训可以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目标在于实现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使各类扶贫对象通过就业或再就业的方式摆脱贫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掌握生存技能,提高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再就业并激活市场。精准扶贫作为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具有助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降低社会怨愤风险的重要价值。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目标可具体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精准识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呈现的多元化形势,精准识别各类教育对象并提供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精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政策。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现程度依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政策是否得以精准实施,“高职百万扩招计划”等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可以有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

第三,精准管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管理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硬件设施管理等方面,这些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推进的效果。

由此得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进一步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常态化的困境。然而,现实中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仍存在诸多不相融的地方,致使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难以反映精准扶贫价值,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途径

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针对各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能仅依靠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来实现,还应该结合普通教育体系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虽然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三方面存在区别,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在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具有交叉与重合的地方。近年来,国际上又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思潮,在普通教育学校中增加职业教育的课程,职业学校中增加普通教育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5]。基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仅着眼于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还需要兼顾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出現了各类矛盾,这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的困境直接关联。

第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差异性对待。我国采用高考模式,学生依托考试分数选择教育类型,主要考察理论知识水平,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制约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因此,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课水平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其认知上的偏见,认为高职院校生源差、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质量低、就业质量差等。这样一来,新型农民职业教育的重担全部压在职业教育上,而普通教育又不能实现新型农民职业转化,这样会制约新型农民教育职业教育的转化效率。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的等同化处理。许多高职院校并未制定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培养模式,选择照搬照抄普通高校培养模式。这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短、自身定位不清、办学方向不明,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职业教育发展运行体系有关。同时,也不能将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局限为狭义的职业教育,而忽略了普通教育也可以在新型职业农民能力培养与开发方面贡献自己的能量。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的师资配备与结构的矛盾。当前西部省份职业院校的师生配比低于120,如贵州省职业院校的师生配比约117[6],教师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也存在问题,青年教师数量偏少,研究生学历背景数较少,这显然达不到国家标准。大量师资力量不在职业教育,加之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不够,高等研发学历的人才配备不够,直接制约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毕竟,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化大农业的产物,而不是过去小农经济背景下的简单劳动力。

第四,普通教育产出的大量毕业生无法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再转化。教育部预计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34万人,加之有48万留学生回国就业,201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接近900万之众,加之城镇失业人口974万人等待再就业。虽然就业数据显示,当前市场需求人数略有增长,求职人数略有下降,但实际则是部分求职者并不具备社会岗位需求的各项条件,无法实现再就业。

二、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矛盾

基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大背景,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厘清三对矛盾关系:一是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体系矛盾,在现实中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自身的困境造成了精准扶贫战略难以实现。二是其他教育对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客体矛盾,分析其他教育对象的身份转化、认同转化及技能转化等问题。三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同对象之间的方式矛盾,比较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并为其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一)精准扶贫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体系矛盾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实现“精准化”教育培养,这意味着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先确定“哪些人适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才会有后续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因此,在理论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是要以精准扶贫为目标导向的。然而在现实中,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与精准扶贫并未有效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在识别教育对象、提供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等方面都难以反映精准扶贫的重要价值。

第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未能精准识别教育对象。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仍然局限于农村贫困人群,但并未对这类群体作进一步细分与管理。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将扶贫对象扩展到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扩招对象的多元化增加了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的难度。

第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未能精准提供教育内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所提供的服务项目表现为短期、高频、盲目、滞后,培训项目种类单一,学习周期较短,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连贯性、持续性。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迎来的教育对象无论从年龄结构、教育背景、思想观念、心理需求等方面都各具特点,同一性的教育内容显然不能满足扩招后教育对象的自身需求。

第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未能精准选择教育方式。传统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方式局限主要是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技能培训机构、电大、夜大等机构聘任专业教师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7],忽视了企业车间、农村田野等实训场所。现实情况是扩招对象中许多教育对象文化基础差,有些只有初中以下学历水平,如老一辈农民工、下岗失业农民等不适用课堂教学,这类群体更需要农技培训而非学历教育。

(二)其他教育对象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客体矛盾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42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5%,其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占19%,年龄在36至54岁之间的占47%,年龄在55岁及以上的占27%。可见,农村的青壮年数量不足,并有近45%的农村人口未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碍于普通农民的自身条件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岗位需求不匹配,不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无法实现顺利转型,现代农业的产业转型目标也无法实现,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培养方式造成的。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计划迎来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如何实现其他教育对象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进而扩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面临的又一对矛盾。

第一,身份转化问题。其他教育对象向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转化中,对他们在心理上应做好扎根农村、吃苦在先的准备,尤其是西部偏远农村的生活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有的教育对象一直生活在城市,如企业下岗职工,对农村生存条件并不是很了解,难免会有心理落差。在思想观念上,教育对象应该与时俱进,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职业,各类教育对象应该关注这个新兴职业的发展动态。在认知上,教育对象应突破原先对于农民身份的思想局限,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第二,认同转化问题。教育对象应该摒弃传统的身份等级观点,充分认可自身现代农民身份,新型职业农民一改“贫穷、落后、素质低”的旧有形象,“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是他们的代名词,新型职业农民与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一样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将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尊重。至此,各类教育对象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并愿意通过职业教育转化身份。

第三,技能转化问题。决定各类教育对象能否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因素在于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各类教育对象依托高职院校进行涉农专业理论学习及农技培训,逐步具备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此外,地方政府可以选派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实际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实践工作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技能。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同对象之间的矛盾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范围更为多元,可以进一步延伸至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基于教育对象在人物设定、人物背景、人物现实上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应根据各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提供精准的教育产品。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类是高中毕业生。按照国家规定的入学年龄推算,当前高中毕业生年龄应该在18周岁左右。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都不具有社会工作经历,并不了解社会岗位需求的相关信息。高中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为这部分群体奠定了良好的文化课基础,他们具备提升学历的条件。

第二类是退役军人。我国退役军人主要分为人事部门安置的军转干部和民政部门安置的退役士兵、复员士官等。高职院校扩招对象主要是普通的退役士兵和士官,兵役法规定征兵年龄男性为年满18周岁,女性为年满17周岁。因此退役士兵和士官的退役年龄跨度应该在20~30周岁左右,男性占绝大多数,其中高中学历占多数。现实情况是退役军人中 90%以上曾驻守在高原、海岛、边疆和农村等长期与社会隔绝、消息闭塞的地域,退役军人融入社会生活需要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这部分群体亟需掌握就业技能,形成新的角色,未来可以自主创业成为个体经营者,或是成为企业职工、行业技术人员、政府公务员等。

第三类是下岗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下岗职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失業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大,被称作“4050”人员,且其中女性偏多,普遍未接受高等教育,技能水平低。下岗失业人员有着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非常了解自身所处的现实困境,这部分群体往往目标明确,亟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进而实现再就业。

第四类是农民工。农民工是指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村户籍工人,按照年龄结构又可分为老一辈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老一辈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提升学历显然已经不适合这部分群体,长年在城市打工对社会岗位需求有一定的了解,渴望融入社会生活,期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过硬的技术来适应岗位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跟随老一辈农民工进城,接受了较好的基础教育,具备提升学历的可能。因此,他们在高职教育中不仅能获得学历,还能通过职业培训掌握岗位技能。

第五类是原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原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包括农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回流农民、农村留守妇女、新生代农民及农村籍大学生[8],其中,农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新生代农民和农村籍大学生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点培育目标(后面具体比较这三类)。其中,农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这类群体的农产品生产与经营水平较高。新生代农民和农村籍大学生主要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有些是通过自身努力考进城市的大学,这类群体特点是学习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更具创新能力。但现实困境是,由于远离农村生活,除了一些农学出身的大学生之外,他们并不具有农业相关技术背景,也不了解农产品生产及经营管理方法。

通过对五类教育对象的具体细分可知,农民工这类群体可再分为老一辈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原有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育对象可再分为农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新生代农民和农村籍大学生。考虑新生代农民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各方面条件差异性不大,故将这两种类别合并分析。最终,本研究着重列出七类教育对象,并从人物设定、人物背景、人物现实等维度进行差异性比较,见表1。

有效把握好上述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之后,发现上述各类教育对象虽年龄层次各不相同,但有些类别在心理需求、教育背景、思想观念、心理矛盾等方面都存在一致性,总结不同教育对象的自身规律,可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分为三大类型,见表2。

第一大类包括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新生代农民和新生代农民工,这四类群体一般都具有高中学历水平,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因此,学历教育与农技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合于这几类群体,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来实现,最终依托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来进行质量评价。

第二大类包括农村籍大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老一辈农民工,其中农村籍大学生已具备相应学历,而下岗失业人员与老一辈农民工因为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文化基础差不具备提升学历的条件。因此,农技培训更适合于这三类群体,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中更侧重实践教学,最终依托职业资格证书来进行教育质量评价。

第三大类是农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这类群体在农业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示范效应,但他们缺乏体系化、完整化的涉农专业理论学习。因此,学历教育更适合此类群体,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中侧重于理论教学,最终依托学历证书来进行教育质量评价。

三、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矛盾的解决思路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矛盾的解决需要真正融入精准扶贫的价值理念,提升当前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技水平以便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岗位需求,助力这类群体完成职业转型,有效破解就业难问题。

(一)依托国家的政策性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职业技能,也体现出其精准扶贫的时代价值。《农业农村部2019年人才工作要点》《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皆提出,五年内培养100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高素质农民。2019年,江苏试点20所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招生,依托高职院校开设的涉农专业吸引各类教育对象,如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训导、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三个涉农专业。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的助学政策,如扩大国家助学金资助面,鼓励企业员工带薪就读,退役军人可申请学费资助,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学费可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支出等。

(二)转变城市导向为精准扶贫导向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农村教育都是城市教育的粗劣复制,并导致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文化高度分离,进一步激化了农村的“空心化”与“边缘化”问题。因此,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强调教育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以乡村建设为本位,因地因时办教育[9],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着力于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0]。基于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服务,尤其是新生代农民、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籍大学生这类群体,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及教育产品购买力,需要为这类群体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育产品,提升其学历教育与农技培训水平,并与新型职业农民岗位需求匹配。最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通过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精准提供教育内容、精准选择教育方式培育出一支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要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

现实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基于此,并在厘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存在的困境后得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有效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培育技能型与研究型人才。为此,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政策,如开展“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证书制度)试点,旨在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通过“高职百万扩招”等形式,进一步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新途径。

(四)引入多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供给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当前仍是政府主导的单一供给方式,这给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帶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实现需要充足的财力支持,可以考虑引入市场与社会力量等多元化的供给方式。当前职业教育也正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以充分发挥市场与社会的积极作用。此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教育”模式,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覆盖面,以真正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空间与时间上的障碍。

(五)深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产、教、学相融合

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加强涉农专业的设置,并通过专业来对接相关产业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基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特色,教育师资应该是农学领域的专家和“双师型”教师,不再局限于普通教师。同时,应把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师资的入口关,引入一批在农学领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利用企业车间、乡村田园等实训场所,加强教育对象的实践技能水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帮助那些在身份与能力都难以实现就业的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提升学历与农技水平,重回乡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

参 考 文 献

[1]一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开局良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保持“双增长”[EB/OL].[2019-04-23].http://www.moa.gov.cn/gbzwfwqjd/xxdt/201904/t20190423_6212532.htm.

[2]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2019-03-5].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

[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5-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5/t20190513_381825.html.

[4]201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6-1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tjgb/.

[5]路海萍.職业教育概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1:18-21.

[6]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EB/OL]. [2018-05-10].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8/indexch.htm.

[7]丁远,吕承文,俞林. 试论转型期农民职业化教育再思考:内涵、困境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8(3):65-70.

[8]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 职业教育视阈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47-149.

[9]翁乃群.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

[10]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4-06-24].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24/c64094-25189804.html.

Discussion on the Contradictions and Solution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under the Prospect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Ding Yuan, Lv Chengwen

Key words  new professional farmer educati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invigoration

Author  Ding Yuan, research assistant of Student Affairs Office of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xi 214121); Lv Chengwen, lecturer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作者:丁远 吕承文

新型职业农民远程教育论文 篇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摘 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主导力量的必经之路,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目前,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模式、培育问题、培育路径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未来研究应更多地关注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内涵;探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寻求相关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回顾;展望

作者简介:王晓涵(1992-),女,山东寿光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康红芹(1984-),女,河北邢台人,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命历程视角下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编号:15CJYJ06),主持人:康红芹。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背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申:“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其培育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文件指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1]。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近年來,中央一号文件频繁发布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内容,可见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培养现代化的农业人才,充分说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主导力量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成为国内学界一大热点研究领域,众多专家学者就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培育模式、培育问题和培育途径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基于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尝试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一)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阐释

新型职业农民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从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纵览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就农民核心素养而言,郭智奇等人认为,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深厚的科学文化素质、精尖的专业生产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并需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突出的自我发展能力[2];朱启臻、闻静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责任观念”[3];部分学者指出,新型职业农民还需具备“信息意识和金融意识”[4]。过去人们认为“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5]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标配,然而随着创新时代的来临,创新能力已然开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必备技能[6]。

第二,就农民的职业特性而言,蒋平指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的农民,并突出强调了其职业的“自主选择性”[7];陈正华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含义是“农民的职业化”[8],这些观点都足以彰显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性。作为一项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稳定性”[3],其从业人员与其他职业人的待遇一般无二,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劳动者的职业保障和权益[6]。只有这样,新型职业农民才能除掉传统农民的“身份”,真正实现农民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第三,就农民的经济特性而言,朱启臻、闻静超谈到,“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的主体”[3];周一波、储健则认为,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润”[12]。新型职业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所得,要想获得较高的收入就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四,就农民的技术元素而言,新型职业农民要及时吸纳和接收先进的技术理念,把科技新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郭玉伟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相关技能,较好地掌握并广泛应用农业先进技术的农村务农人员”[13]。作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其次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最后要勇于打破传统技术的藩篱,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将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成为一支农业生产的领军力量。

(二)涉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究

赵帮宏等人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研究方面提出了“三类十一型”模式,其中包括:政府主导模式、政企配合模式和市场运作模式。此三类大的模式下面又各自细分出十一种不同的型式,因此构成了“三类十一型”模式。目前在我国,政府主导模式仍是最主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14]。

蔡云凤、闫志利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工程模式、院校培育模式、远程教育模式、合作组织模式、推广服务模式是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中存在的几种主要模式[15]。

张胜军、李翠珍在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提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16]。这一模式是指依靠多个办学主体,通过合作、竞争、民主决议等方式,最终顺利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培育模式。

田书芹、王东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提出了学分制、自助式、信息化、整合化等四种培育模式[17]。学分制社区教育模式是指,通过接受一定的培训获得相应的学分,从而换取社区教育结业证书的新型学习教育模式,其形式包括:累积学分、学分替代和弹性学习;自助式社区教育模式是指,社区教育中心事先将各类培训课程形式编列成清单或者整合成项目套餐,以便让新型职业农民各取所需,自助式选择的一种社区学习方式;信息化社区教育模式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共享学习资源,让新型职业农民随时随地、便捷高效的自主学习;整合化社区教育模式是指,把职教中心、农业技术学校和市民文化素质学校等三类不同院校进行功能整合,一并纳入社区学院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发挥多种教育功能。

总的来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虽已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已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且总体呈现出“繁而杂”的特点。

(三)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分析

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现概括如下:

其一,关于农村劳动力现状方面,郝志瑞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大幅减少,劳动力结构比例失衡。”[18]如此以来,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大大减少,妇女、老人所占比重增大,农村劳动力结构日渐呈现老龄化、质弱化的倾向。廖洪清也指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流动的非均衡化导致农村人才资源大量流失”[19]。另外,农民群体间的素质差异,以及客观条件限制等也是需要改变的现状。例如,有的学者提到,“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农民的资金、时间”[20]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都加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难度。

其二,关于农民自身素质方面,主要问题是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有限,个人素质不高。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认为“农民群体整体文化水平、科学素质水平有限,传统农民思想观念根深蒂固”[21]。培训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参训人员对待培训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难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培训活动中去[4],更不必说自发地组织相关培训活动了。

其三,关于培育机制方面,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理念是指导培训活动开展的关键,但是相关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滞后”[21]。培育内容与形式是开展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培训对象覆盖范围小,培训手段和形式不够灵活”[20]。另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协调机制”[19]。

其四,关于培育环境方面,问题主要存在于政府层面和办学条件這两个方面。虽然国家已经强调了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但是仍然缺乏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刘西涛认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政府缺少合理的培育规划,资金投入不足、来源渠道少,部门之间协同性差,机制不健全,基层政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20]。廖洪清则指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的政策、制度等保障措施的缺失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难以为继”,此外,“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师资队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19]表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四)强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的探索

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通过以下几条路径:

第一,转变农民自身发展观念。要想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首先要在农民思想认识上做工作,转变原有的旧观念,树立自主培训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参与式方法”,强调相关组织单位应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培训,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对其赋予相关培训权利,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主体地位,帮助其实现自我发展[22]。通过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参与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科技促生产的理念,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去,并且明确自身在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进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第二,大力发挥政府作用。有学者指出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制度[6];有的学者认为要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政策体系[23];有的学者倡导“积极推进农民教育立法,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供法治保障”[13];还有学者从政策扶持方面提出建言:“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鼓励产业化、规模化经营。”[4]

第三,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和培养模式仍有待完善,相关培育体系和培养模式的建立势必会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进展。为此,华芳英提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应是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三方面共同建立,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应当多维立体、形式多样,最终实现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一体化[24]。吕莉敏、马建富也意识到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对发展农民培育活动重要价值,因此他们主张“提升教育培训能力,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23],以此建立一个适合农民发展需要,并且具备多种功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第四,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一些学者已认识到远程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许浩认为,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发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促使新型职业农民从被动培训转向主动学习,积极应对未来新环境和新形势下带来的挑战[25]。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借助远程网络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既符合信息化社会的时代特点,同时也迎合了新型职业农民新的特质和新的需求。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内涵

所谓内涵,并不是显性的存在,而是隐藏在事物本身,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对内涵的挖掘是否深入,将直接影响研究的价值。尽管历来众多专家学者,在涉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研究问题时,大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者从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前提条件入手进行探讨,有的学者从新型职业农民具备的特征做出分析,还有的学者就其类别来阐释其内涵。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说其辞、莫衷一是的局面,致使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不够明确,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厘清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是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正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今后,研究者在相关研究过程中要及时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内涵,将新型职业农民诠释得更加全面、深入、具体、形象,让新型职业农民以更加立体、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探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目前存在的培训模式相对繁杂。这也就表明,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工作量较大,且相对复杂。因此,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共同致力于培育模式构建方面的研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对象、不同需求、不同发展目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认定标准等方面着手研究,要善于在实践中探索教育培训规律,发现总结其中的共性并积极推广,从而构建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培育模式。另外,相关研究需呈现全局性的特点,应综合考虑与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相关的资金、政策、法律等保障性问题,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是指,已经成为或即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群体。作为新一代的农民群体,这类农民具备一定的个人发展意识,有一定的自我发展需求。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应主要针对培育主体的发展需求开展培训活动。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情况,只有了解培训主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目前,个别研究者虽已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相关研究较少,并且研究不够深入。今后,需要研究者更加注重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确立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充足的参训人数,让更多的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四)寻求相关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整体来看,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但研究视角却略显单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三农”问题,同时也属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人力资源问题。因此,在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时,视野一定要开阔,要注重从多学科、多角度审视此问题。为了提高研究成效,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既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也要采用量的研究方法,转变目前质量分离的研究现状,让今后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具有独特价值,并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只有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才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深入的研究,才能在该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有所进展,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15-12-31)[2016-1-27][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7/content_50

36698.htm.

[2]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3]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1):1-4.

[4]王丽萍,周敏,张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6):15-18.

[5]魏学文,刘文烈.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特征与培育机制[J].农业经济,2013(7):73-75.

[6]胡林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7):233-236.

[7]蒋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12(4):6-8.

[8]陈正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论与机制[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09-113.

[12]周一波,储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途径及政策保障[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403-405.

[13]郭玉伟.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8-39.

[14]趙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15]蔡云凤,闫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4(3):154-157.

[16]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63.

[17]田书芹,王东强.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0-31.

[18]郝志瑞.基于国际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路径研究[J].世界农业,2015(12):232-236.

[19]廖洪清.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消解[J].继续教育研究,2016(4):31-34.

[20]刘西涛.现代农业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实困境与制度设计[J].农村教育,2016(13):60-64.

[21]杨成明,张棉好.多重视阈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6-82.

[22]李俏,李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机制与路径[J].理论导刊,2013(9):82-84.

[23]吕莉敏,马建富.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5(16):20-25.

[24]华芳英.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趋向与培育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6):37-40.

[25]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70-73.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王晓涵 康红芹

上一篇: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教学做一体化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