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2024-04-25

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精选6篇)

篇1: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1.1法律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民的学历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一旦农民发生经济利益纠纷,大多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就很难掌控,就容易发生人员的伤亡。农民出现利益纠纷而又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就会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激化,造成严重的后果。

1.2存在封建迷信思想

农民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在老一辈人中。尽管网络技术已经高度发展,但在很多的农村中,封建迷信思想还很严重,尤其是我国偏远的农村地区,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依旧愿意相信迷信的做法。烧香、问卜、祈雨等现象还存在于部分农村地区,这类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新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1.3小农观念重

小农观念就是因为许多农民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愿面对改革的风险。传统的农耕方式在我国已经沿袭了几千年,虽然耕种的方式已经逐渐由人力、畜力转变为机械力。但是当前的农业发展对土地的依赖依旧十分严重。农民不愿接受新事物与新技术,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4追求功利化

受到我国市场经济与新农村发展的激化,许多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原本宁静淳朴的农村风貌渐渐变得浮躁,农民的思想观念也不在单纯,部分农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和销售中弄虚作假,缺乏诚信意识;还有的农民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没有采取合适的生产方法和途径,最终导致产业发展受阻。

1.5精神文化单调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娱乐的设施设备也较城市落后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偏低,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物质生活,导致精神世界的极大空虚。在农忙过后,农民最常见的消遣活动就是麻将,这种情况是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农村在操办各种事情时,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单调的精神文化直接导致农民价值观、人生观的缺失。

篇2: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应该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基层干部可以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组织观看法制电影,张贴宣传的海报和标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法制法规的宣讲。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扩大法制宣传的力度与广度,让农民真正知法懂法,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在农村发展中严守道德底线,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2.2加强基层团队建设

农民是我国经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未来的农村与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能力、素质和思想都会对农业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做好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建立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基层干部团队,通过少数带动多数、上层带动下层的方式,全面提高德育的力度。国家及各级部门应该切实重视起基层团队的建设问题,督促基层干部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义务,为新农民的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观念的引导

加强农民观念的引导,就是要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使农民有技术、有文化、有思想,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民向正确的观念转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广大社会的支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我国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才是社会的正确发展形势,农民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观念的转变。

2.4强化农民文化教育

农民的文化程度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政府应该对农民的生产技术和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增加农民的基础知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技术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型,农民的文化程度提高后,思想道德也会不断提升。2.5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还应该重视农民精神文化的建设。农村的物质建设在逐步完善,还要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3结束语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积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德育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巧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

[2]梁其军.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76.

[3]李向军.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4):10-11.

篇3: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1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约束机制

农民工的发展需要全社会能够为其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 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引进和输出农民工职业道德培训政策, 从制度上解决培训难的问题。首先各级工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 充分发挥职工俱乐部、工会职工学校的作用, 对农民工开展文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建立农民工学习激励机制, 鼓励农民工参加学习评优活动, 培训合格者, 能获得合格证书被评为优秀学员的, 由企业或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经济或物质奖励, 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其次,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职业道德培训协调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全面整合培训资源,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 健全培训体系, 完善培训机制, 逐步形成省、州、县三级培训的支撑平台, 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 将培训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分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培训的力度,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 行业组织企业重视、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培训的格局。强化农民工职业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工的层次、质量。加强乡镇培训基础建设, 解决农民工没钱培训和离不开家培训的问题[1]。

2 企业制定职业道德教育范例, 营造职业发展外部环境

目前, 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的主力军, 因此, 企业有义务对农民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促进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育中, 要针对农民工自身具有自由散漫的特点, 强化农民工的组织纪律性, 在此基础上引导其爱岗敬业, 逐渐消除市场经济中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 真正地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将会带来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发展。首先, 企业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优美、高雅的工作环境, 通过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努力改善农民工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可以通过“文明班组”、“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农民工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专业技能比赛等, 提供给农民工施展才华的平台, 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其次, 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 对农民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农民工的心中。第三, 建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 并赋予其合法的地位。第四, 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工道德建设的社会文化氛围。企业可以定期组织员工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员工集中观看有意义的影视、新闻出版物、图书馆、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定期举办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事迹报告会, 为农民工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促进农民工道德建设。

3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农民工依法行事的意识

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法律常识及依法维权行为如何, 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研究表明[2]我国农民工普遍存在对权利受侵害时没有进行依法维权行为, 法制意识的淡薄不仅导致农民工权益受到侵犯, 更严重的是容易产生流动的混乱和无序, 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直接损坏农民工的整体形像。因此加强农民工转移前的科学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法律知识的培训能改善当前因农民工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法制从本质上就是对人的权利界定与保护, 增强法制意识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民工界定与规范自身的行为。增强法制意识不仅是农村劳动力资本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规范有序的制度保障。

4 加强业余文化教育, 提升农民工文化内涵

农民的道德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素质不高, 据2007年的一次调查表明[3], 33.49%的农民工认为“农民工反社会公德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低”, 因此, 要全面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目前, 我国农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4.8亿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 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0.5%[4]。由于文化水平偏低, 他们接受新思想和现代文明的能力不强, 自由散漫, 规则意识差, 难以接受高的理论知识, 对市场规律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 缺少积极应变的能力。目前, 农村学校学生流失严重, 新的文盲还有相当数量, 加上农民工长期在外, 文化教育更成问题。另外, 来到城市的很多农民工没有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 导致思想的不稳定, 使得他们在工作中缺乏主人翁意识, 只关心自己眼前利益, 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心在基层。农村社会矛盾缓解, 则农村安瑞祥和;农村和谐, 无疑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的道德意识,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不同的渠道加强农民工职业道德教育, 改变他们不适应城市生活的思想观念, 塑造新型的具有现代职业道德观念的的农民工, 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城市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世刚.对提高农民工职业道德素质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 2009 (36) :368.

[2]马昊, 都沙, 令狐昌芹.当前我国农民工法律素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4 (3) :5~10.

[3]段丽华, 钟德华.我国农民工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193.

篇4: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研究

关键词:职业农民 新型 教育 培训 研究

中央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的严峻态势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作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这一部署,我们积极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需要加快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其中,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本质要求、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教育培训先行。搞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应认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培训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1 指导思想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务农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改革,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1.2 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培养造就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扎住根的新型职业农民。

2.教育培训的对象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技能型(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等)和社会服务型(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跨区作业农机手、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应是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返乡的创业农民、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两后生等新生劳动力以及农村基层干部和退伍军人等。目前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同时还要注意把农村新增劳动力作为培养对象。

3.教育培训层次

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是高素质,要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仅靠短期的一事一训的农民培训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农民培训是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重点进行全面系统、规范和持续的农业职业素质教育,这种教育不仅限于农业生产领域,还涉及到农产品营销、农产品储存与加工等,培养内容应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农业发展理念教育、市场经营与合作社管理教育、农耕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教育,短期技能培训仅是辅助环节,实行教育和培训相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农业中专学历教育、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中专学历教育,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已经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教职成厅[2014]1号),应遵照执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对象开展所需的系统的农业技能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及阳光工程技能培训等,要严格按照培训规范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一事一训的培训,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随时开展。在实践中应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原则,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经常性培训。

4.教育培训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方式,必须开展分类、分产业教育培训,加快建立包括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后继者培养和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的配套制度。

4.1现有务农农民教育培训

现有务农农民是现实的生产经营主体,对未达到中专学历水平的应进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对所有务农农民应开展系统的农业职业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根据需要按照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别和相应专业方向进行。系统的农业职业培训要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同时要开展经常性的实用技术培训。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

4.2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

建立与干部继续教育、工人岗位培训类似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员经常性培训制度,帮助新型职业农民适应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产品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

4.3农业后继者培养

要把有志于在农村创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作为当前农业后继者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同时,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应积极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后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5.教育培训内容

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需要落实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包括技能教育、理念教育、创业能力教育。中专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课程体系和学时要达到教育部办公厅和农业部办公厅教职成厅[2014]1号要求。农业职业培训要根据不同产业(工种、岗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注重提高培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劳动技能、农业经营管理技能、农产品营销技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实用技术培训则应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的需要灵活设置培训内容。

6.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采取不同的组织管理方案。总的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必须贴近农民的生产,方便农民学习,不影响生产生活。要尊重农民意愿、顺应务农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创新教学培训方法,围绕产业建立“分阶段、重实训、参与式”的教育培养模式,选择适合于农民生产生活节奏的灵活的教学计划安排方式,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要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培训规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可实行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实践教学要符合务农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形式。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织教学,教学时间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要加强教学管理,落实管理环节,做好跟踪服务,建立健全各类教学培训档案,实现教育培训规范化。同时,应注重加强学生学习管理、实习实践管理及考试考核,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统筹督导管理,确保完成教学培训计划、达到教学培训目标,确保教育质量和成效。

7.教育培训条件和制度保障

要围绕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注重加强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建设,保证教学有序规范展开;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各产业教育培训的需要,选拔、聘用好教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同时,建议政府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形成相关制度,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基本保障。

篇5: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市农业教育中心 梅红星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为进一步促进农民科技教育的规范与提质,按照省农广校关于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对我市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滨州市基本情况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5县5区,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5.68%。在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中,男性占劳动力总数的50.5%,女性占劳动力总数的49.5%。16-3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5.5%;30-4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19.3%;40-5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3%;50-60岁占劳动力总数的27.9%。大专及以上占5.1%,中专及以上占2.2%,高中及以上占13.5%,初中占39.3%,小学占32.7%,文盲占7.2%。有80%以上的务农劳动力都不同程度的参加了农业技术培训。

二、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农业教育中心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开展工作,成立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调研小组,召开相关工作会议,安排部署调研工作,要求按照规范、精确、真实的原则开展调研工作,得到新型职业农民中等教育第一手资料。

在深入调研阶段,根据分工要求在滨城区,博兴县,邹平县,育水平整体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对新观念、新信息的接受,大多数农民只停留在旧的、传统的观念和生产劳作里,农民素质提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

3、农民参与培训意识差。农民对开展培训认识不到位,差异性大,重视程度不够,自满自足的小农意识浓厚,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观念较重,参加培训态度不积极,热情不高,基本停留在只学不用的状态,这些短视行为阻碍了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妇女和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就是既想富又不敢担风险,对一些新技术的推广及培训持明显的观望态度,并不是积极接受和参与,害怕产生损失,只有在看到新技术在其他地方推广并产生实际效益,自己才敢接受。

4、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认为子女只有上大学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当农民,根本不用学习,如果上大学后回家当农民,会受到耻笑。他们只考虑能不能增加收入,对学历、文凭、证书之类没有概念。

5、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缺乏制度保障。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和吸引力不大,自我发展能力弱,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很难办出特色和水平。

五、意见和建议

目前虽然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门已向广大农民敞开,但还需要我们找准职业教育与农民最佳结合点,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真正办好农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1、在招收对象上,要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挖掘”,依靠地方学习培养“本土化”人才。据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

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脱产学习等方式开展农民培训。还可以送教下乡、巡回走教,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让想学习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学历教育,真正提高农民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4、在培训时间上灵活设臵。培训时间应该在农闲或者晚上时间。据调研数据分析,上半年的3月份左右,下半年应该在11月底12月份。

5、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形成。建立起有效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引导职业学校根据本地生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充分挖掘涉农企业中潜在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师资同享。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篇6: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论文

一、教育培训对象

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为年龄在16-55周岁,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主、青壮年农民、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农科大中专毕业生等。具体条件见《陕西省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

二、教育培训层次

根据我省新型职业农民不同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和收入水平,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成初、中、高三个阶梯层次(学员完成初级教育培训任务、取得结业证后方可报名参加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完成中级教育培训任务、取得结业证后方可报名参加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别相当于同类农科中专、农科大专和农科本科教育。

三、教育培训目标

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高技能型人才。

初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服务关键知识及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或社会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先进知识及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社会服务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或社会服务的科研、推广及信息服务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四、专业门类与课程设置

(一)专业门类。根据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及服务领域,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为种植类、养殖类、农业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四个门类,每个门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专业方向也可以随着我省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各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特点适当调整。

1、种植类

包括小麦生产、玉米生产、水稻生产、油菜生产、荞麦生产、马铃薯生产、苹果生产、猕猴桃生产、柑橘生产、红枣生产、大樱桃生产、核桃生产、设施番茄生产、设施茄子生产、设施辣椒生产、设施黄瓜生产、设施西葫芦生产、平菇生产、双孢菇生产、香菇生产、黑木耳生产、杏鲍菇生产、蚕桑生产、茶叶生产、花椒生产、魔芋生产等二十六个专业方向。

2、养殖类

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奶牛养殖、肉羊养殖、奶山羊养殖、肉鸡养殖、蛋鸡养殖、生猪疫病防治、奶牛疫病防治、动物防疫政策与管理、大鲵养殖等十一个专业方向。

3、农业工程类

包括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作业与维护、拖拉机使用与维护、农村信息技术与应用、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农村水利与节水灌溉等六个专业方向。

4、经济管理类

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资经营与管理、农村土地纠纷与调解、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等七个专业方向。

(二)课程设置。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四大模块。四大模块的课程均是开放的,允许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当地产业实际需要和学员自身的生产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它课程。

1、公共基础课模块

公共基础课是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提高学员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提升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及提供支持的课程。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公共基础课模块共设置了16门课程供不同层次的学员学习。不同层次的学员重点学习课程及学习目标不同。初级重点学习素质教育、农业法规政策、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应用等课程,侧重农业生产基础素质的培养;中级重点学习现代农业、农业创业、市场营销、农业投融资、农业保险、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课程,侧重农业生产经营素质的培养;高级重点学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管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村土地承包流转、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侧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学员必须按量完成。

2、专业技能课模块

专业技能课是为丰富职业农民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模块至少设置了8门课程供不同层次的学员选择学习。不同层次的学员课程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的侧重点不同。初级重点学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和关键技术,侧重专业生产技能的提升;中级重点学习农业全生产过程的先进技术,侧重从业水平和发展能力的提升;高级重点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拓展知识,侧重理论水平和科研推广能力的提升。专业技能课为必修课,初级选学4-6门,中级选学6-8门,高级选学5门。学员修完规定的课程门数后,根据需要可以任意选择修习其他课程。

3、能力拓展课模块

能力拓展课是为满足农业产业综合化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专多能,增强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突破专业约束而设置的课程。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每个专业的能力拓展课程为其它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能力拓展课的学习没有门数限制,初、中、高级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习之余可以自由选学。

4、实训操作课模块

实训操作课是为巩固加深职业农民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和生产效益而设置的课程。实训操作课分专业见识、技能实训、实验实习、岗位实践等四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四种方式可结合进行,比重依照教育培训层次和课程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初级重点开展技能实训教学,侧重专业生产技能的训练;中级重点开展岗位实践教学,侧重专业生产经营技能的训练;高级重点开展实验实习和专业见识实践教学,侧重专业研究和推广技能的训练。实训操作课为必修课,学员必须按量完成。

五、学制、学时与学分

(一)学制。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弹性学制,初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效学习年限为1年,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有效学习年限为2年,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教学有效学习年限为1年。允许学员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员学习成绩优秀且考核合格者允许申请提前结业。

(二)学时。初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学时数为600学时,其中至少学习80学时的公共基础课、60学时的专业技能课、400学时实训操作课、选学60学时的能力拓展课。中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初级培训基础上,安排900学时,其中至少学习120学时的公共基础课、90学时的专业技能课、600学时的实训操作课、选学90学时的能力拓展课。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中级培训基础上,安排660学时,其中至少学习80学时的公共基础课、60学时的专业技能课、440学时的实训操作课、选学80学时的能力拓展课。

(三)学分。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实行学分制。学时与学

分按照10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员每学完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员累积修满60、90、66学分即可结业。

学员学分由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两部分构成。课程学分指学员参加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的学习,考试考核合格获得的学分。认定学分指学员具备的生产经营技能、学习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经过教育培训机构认定后折合的学分。

六、教育培训形式

我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形式。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的教学全部为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课教学全部为实践教学。

(一)理论教学。教育培训机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空中课堂和固定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掌握提升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技能应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论教学包括空中课堂与固定课堂两种教学类型和集中与分散两种教学方式,以空中课堂和集中学习为主。

1、空中课堂:教育培训机构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和互联网对学员开展在线教学和网上辅导。

2、固定课堂: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专家在各个基层教学点对学员进行理论授课和集中答疑。

3、集中学习: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组织,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演示、收听收视、分组讨论等方法,集中学员进行理论学习。

4、分散学习: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学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教学课件等进行的自主学习。

(二)实践教学。教育培训机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员学习特点,采取田间课堂和流动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掌握从事专业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等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本领。实践教学包括田间课堂与流动课堂两种教学类型和集中与分散两种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以田间课堂和集中实践教学为主。

1、田间课堂: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在教师指导下,在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操作。

2、流动课堂:教育培训机构教学组织人员或辅导教师,将教学资源巡回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对学员进行培训。

3、集中实践: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组织学员,在实训教师指导下,完成专业见识、技能实训、实验实习、岗位实践等实训环节。

4、分散实践:学员在本职岗位上,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实训。教育培训机构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七、教育培训管理

(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学员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培训时间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农忙时多安排实践教学,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

(二)及时公布开课计划。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学期结束前3-5周公布下一学期开课计划,并及时汇总审核学员的选课情况,在学期结束前一周公布下学期课程表。

(三)及时提供课程信息。教育培训机构要根据各专业开设课程向学员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等。

(四)指导学员选课。教师要指导学员根据产业发展、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按照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学期开课计划进行选课。

(五)加强学员实践管理。教育培训机构要及时组织学员参加专业实践,要对学员的专业实践过程有明确的任务要求,通过实践报告、日志、体会、问题解决等多方面反映实践成果。

八、考试考核

教育培训结束后,采取“操作为主、理论为辅”的形式对受训学员进行考试考核。

实训操作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员的实践操作水平、实践成果、实践报告、实践日志、出勤率和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测评,成绩采用百分制,占总成绩的60%。

理论知识考核:授课教师根据学员的考试成绩、课堂教学出勤情况、作业完成等情况进行综合测评,成绩采用百分制,占总成绩的40%。

九、结业与颁证

上一篇:《Web应用安全权威指南》读后有感下一篇:夜、狠寂寞心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