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一体化研究论文

2022-04-18

3G热潮席卷中国,涉足其中的中国电信运营商无疑是扮演搅起这潭浑水的主角。虽然信息产业部到现在关于3G牌照的问题还未有正式的说法,但深陷其中的电信运营商表露出来的热情让人咋舌,研究3G的专家和咨询公司成为运营商的座上客,似乎只要3G网络一建设,3G业务一开展,电信运营商的利润便会因此而大幅增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电信一体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信一体化研究论文 篇1:

双边市场下电信运营商的纵向一体化策略

作者简介:吴先锋(1963-),男,汉族,四川射洪人,教授,管理学硕士,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管理、信息产业理论与政策、通信企业战略管理。

吴欣佩(1988-),男,汉族,广东佛山人,管理学硕士研究生,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通信运营管理。

摘要:电信运营商的管道化趋势让电信运营商在双边市场下必需进行纵向一体化。本文从双边市场下企业的三种纵向一体化方式入手,并通过与平台上其他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关系不同对运营商在平台上所提供的产品进行了分类,并分析出不同种类的产品所适用的不同的纵向一体化方式,进而制定出了不同的纵向一体化策略。

关键词:双边市场;电信运营商;纵向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信运营商3G、4G信号的先后覆盖,电信网络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基于电信网络的服务与应用大量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电信业的双边市场格局已然成型。在电信双边市场中,作为平台企业的电信运营商除了经营电信网络,还可以在平台上提供自己的服务与应用或是与平台上的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

一、文献回顾

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行业中,平台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日益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关注焦点。然而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针对的是单边市场,对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还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Economides等(2005)对比分析了封闭操作系统平台和开放操作系统平台的定价、收益,研究发现在拥有独立应用软件开发商的开放软件平台、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的封闭操作系统平台三种市场结构中,一体化封闭操作系统平台在市场份额以及收益上均占据绝对的优势。Derdenger(2008)权衡了视频游戏平台纵向一体化的两种效应,一是需求效应,使平台差异化程度增加,并推动价格升高;二是市场结构效应,使平台之间的竞争增强,驱使价格下降。纪汉霖、管锡展(2008)考察了一个一般性的双边平台纵向一体化行为的模型,研究发现无论是垄断还是竞争平台,平台都具有进行一体化的内在激励[1]。宋佳佳、武邦涛(2010)研究了软件业平台与开发商的纵向一体化问题,结果表明,太强或太弱的组间网络外部性及较低的整合成本都会使平台产生纵向一体化的激励[2]。郝萌萌(2013)通过构建竞争性平台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利润函数模型并比较平台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前后平台企业的利润变化,发现当某一平台企业与部分卖方用户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时,该平台企业的利润大于未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平台企业的利润[3]。

二、双边市场下的纵向一体化

双边市场下的纵向一体化与传统单边市场下的纵向一体为有所区别。单边市场下的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在单边市场中,企业采取纵向一体化可以延伸垄断势力、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技术效率。此外,纵向一体化可以消除上下游企业间因双重加价问题所带来的纵向外部性和下游零售商搭便车的横向外部性。

与传统单边市场产业链中的上下游关系不同,双边市场中的纵向一体化是指平台企业和一边用户之间实现一体化,可以是平台企业自行选择生产与其所提供平台基础产品互补的产品或服务,以便和接入其平台的其他生产企业进行竞争;也可以是平台企业对平台其中一边的用户进行投资,降低其接入平台的费用从而降低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来达到吸引买方的目的;又或者是平台企业选择和平台其中一边的用户通过某种形式的合作来达到锁定另一边用户的目的[3]。

三、电信运营商的一体化策略

顾荣明(2012)认为电信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越来越严峻[4]。而在双边市场下进行纵向一体化是应对管道化趋势的有效策略。但是电信运营商如何成功的进行纵向一体化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曾经有传闻说中国移动一度想要并购腾讯,发展互联网业务。传闻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倒是一位移动内部人士针对该传闻的评论引人深思。该移动内部人士认为当年如果中国移动真的并购了腾讯,也就没有了现在的互联网巨人。在他看来,腾讯作为私营企业或者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其在业务与商业模式的创新性、对市场的敏感度与反应速度、运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不是作为国有企业的电信运营商所能比拟的,一旦腾讯并入中国移动,国有企业的弊病将导致腾讯失去作为私营企业或者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所拥有的这些优势,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巨头。这也说明了在双边市场下电信运营商需要考虑电信业的行业特证、电信双边市场的具体情况、自身的国有企业属性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策略进行纵向一体化。

据此,将电信运营商能够在电信网络平台上提供的服务与应用分为三类,第一类与平台上的卖方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应用形成互补关系,例如WLAN无线宽带上网业务;第二类与平台上的卖方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应用形成竞争关系,例如中国移动的飞信业务就会和腾讯QQ存在替代性;第三类与平台上的卖方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应用即不形成互补关系,也不形成竞争关系,例如中国移动向其集团客户提供的集团E网服务。对于不同种类的服务与应用,电信运营商可以选择不同的一体化策略。

(一)形成互补关系的产品的纵向一体化策略

在电信网络平台上与卖方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应用形成互补关系的这部分产品主要是为了优化升级电信网络平台,使其功能更加齐全,让双边用户更方便接入平台,更好的使用平台上的其他产品。这部分产品与平台上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异质,不形成竞争关系,且这部分产品大部分仅能由网络所有者或者经营者提供,因此对于这部分产品电信运营商应该选择自行进行生产并经营的方式进行纵向一体化,以获取最大的收益,这里的收益不一定是直接的利润,更多的是使得平台更加优化、用户更多等利益。

(二)形成竞争关系的产品的纵向一体化策略

在电信网络平台上与卖方企业提供的服务与应用形成竞争关系的这部分产品大多与卖方提供的产品同质,对于这部分产品电信运营商不应该选择自行生产该产品。原因正如之前所述,平台上的私营企业或者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较电信运营商拥有创新性、灵敏度、运作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再加上其本身专门提供这部分应用与产品所拥有的设计理念、用户数量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其生产的这部分产品是运营商自身生产的同质产品所竞争不过的,腾讯QQ与移动飞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对于这部分产品电信运营商应该选择对平台上生产与该产品同质的产品的私营企业或者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进行投资的方式进行纵向一体化,电信运营商通过此方式获得更多的收益,而被投资的企业也能够获取产品成本降低等好处,从而使得双方达到共赢。

(三)无关联产品的纵向一体化策略

在电信网络平台上还有一部分产品与其他企业生产的服务与应用即不形成互补关系,也不形成竞争关系。这部分产品或者是平台上其他企业不能生产仅能由电信网络所有者或者是经营者生产、或者是市场上还没有同质的产品,且这些产品能够为电信运营商带来直接利润的。对于这部分产品,电信运营商可以根据具体产品的具体情况选择自行生产并经营该产品,或者是选择和平台其中一边的用户通过某种形式的合作来提供该产品。

总之,随着电信双边市场格局的形成以及电信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越来越严峻,纵向一体化已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必然选择。在双边市场下电信运营商应该根据基于电信网络平台所提供的产品与平台上其他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关系不同选择不同的的纵向一体化方式,进而选择不同的纵向一体化策略,使得自身的总收益最大化。(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纪汉霖,管锡展.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

[2]宋佳佳,武邦涛.平台竞争环境下软件产业的纵向一体化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0.

[3]郝萌萌.双边市场平台厂商的纵向一体化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4]顾荣明.电信运营商应对管道化的策略研究[J].邮电经济,2012.

作者:吴先锋 吴欣佩

电信一体化研究论文 篇2:

与其奢谈3G,不如研究应用

3G热潮席卷中国,涉足其中的中国电信运营商无疑是扮演搅起这潭浑水的主角。虽然信息产业部到现在关于3G牌照的问题还未有正式的说法,但深陷其中的电信运营商表露出来的热情让人咋舌,研究3G的专家和咨询公司成为运营商的座上客,似乎只要3G网络一建设,3G业务一开展,电信运营商的利润便会因此而大幅增长。

但充满变数的中国3G牌照,面对电信运营商如此空前的热情并未尘埃落定。相反,流传于坊间的传闻让3G变得更加迷茫。

与其奢谈3G,不如研究应用。透过迷雾般的3G牌照,中国电信运营商是继续狂热地追求,还是冷静下来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许,在这当口,运营商避开3G热潮,晾一晾,踏踏实实地转而研究应用,壮大自身会是更好的办法。

2004年对于中国电信业的3G业务来说是风风火火的一年,关于何时发放3G牌照以及发放几张3G牌照的讨论,各大电信设备提供商为电信运营商提供的3G网络一体化解决方案,有关不同相关电信企业“未雨绸缪”组建3G产业联盟的争吵一直未见停息。对于3G,无论是电信运营商的网络部门还是市场部门,大都显现出巨大的热情,网络部门投入大量精力进行3G网络的规划,市场部门着力研究3G的具体应用和寻找相应的用户群……在3G面前,人人表现得那么狂热,那么不理智。

与这种虚热相比,电信运营商在自身上却少了些投入,少了些关注。2004年年末,中国首届“霸王条款现象”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在58275份问卷中,有超过97%的受访者遇到过“霸王条款”,而在寻求解决后,超过96%的人“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过满意的结果,“全部得到过满意结果”的仅占0.78%。而在各行业中,电信业位居第一位。电信运营商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与对3G的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任何一项业务能否吸引来足够的用户、形成一定的市场并带来足够的利润,关键要看其能否满足用户的需求。然而在这最重要的环节上,电信运营商却对3G用户的规模有多大,用户有什么需求并不清楚。在电信业发展水平很高的广东省,很多地市的电信运营商对这一问题尽显茫然。参照国际经验,很多知名的国际电信运营商在拿到3G牌照几年之后才开展业务,并且很多电信运营商的3G业务在今天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正因如此,很多电信专家就3G业务对中国电信业能否起到推动作用持保留意见,一些专家和运营商也发出了“与其奢谈3G,不如研究应用”的呼声。从这可以看到3G在中国的未来仍然充满着变数,各电信运营商对3G空前的热情投入并不意味着在未来能够收到良好的回报。

而反观电信消费者所诟病的电信业“霸王条款”,媒体多有报道,电信运营商应该很知情,但就是拖着不解决。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霸王条款”:“充值卡过期作废”、“使用充值卡的手机,不提供通话详单”、电话说一句,也按3分钟计价……

屁大一点的小事,解决起来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技术上也完全行得通且能够低成本实现,但为什么就是得不到解决呢?

应该说,电信运营商如果及时回应和解决消费者的投诉,不断消除“霸王条款”,那么运营商是能够得到益处的。但可悲的是,运营商对消费者权益的漠然视之,最终成为各行业中的“首恶”。

“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非不能实不为也。”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对于3G的巨大关注和前期的预投入颇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而解决消费者的投诉和消除电信业的“霸王条款”颇类似“为长者折枝”。电信运营商目前更多做的是成本更大而收益比较模糊的前者,而不是成本较低而收益较明显的后者。

在3G前景还不明朗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舍本逐末的态度已经很让人失望,但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然处之。俗话说,消费者是商家的上帝,是衣食父母。被竞争打破的中国电信市场上,电信运营商此举无疑是引火自燃。

因此,2005年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在继续关注3G的同时,要将眼球放在消费者投诉的解决和“霸王条款”的消除上面,两面都顾到,以此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也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润,至少在“3·15”消费者维权日来临之前,使电信消费者少一些对电信运营商的投诉,谋取到一点好名声。

作者:吕新杰

电信一体化研究论文 篇3:

政府管制与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

[摘 要]基于电信业所具有的产业特征,政府管制不但不能简单抛弃,而且是形成有效电信竞争的必要条件。就电信产业而言,在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同时,要强化具体的管制措施,否则,有效竞争的局面难以形成。

[关键词]管制;网络产业;互联互通;有效竞争;普遍服务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前,各国的电信业大都由一家运营商(如英国的BT,美国的AT&T,中国的邮电系统等)以“垂直一体化”的形式经营,电信市场属独家垄断结构。各国电信管制部门(英国的OFFEL,美国的FCC,中国的原邮电部)对电信运营商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进入管制的目的是基于对电信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认识,在自然垄断的行业中,由一家运营商经营最有效率,多家经营会导致重复建设和社会效率的损失;价格管制则是针对垄断厂商制定的垄断高价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垄断厂商为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制定的价格较高(价格远远高于边际成本),这种较高的价格会使消费者福利受到损害。因此,需要通过“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等价格管制措施,在保证厂商正常经营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升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但是各国电信发展的实践表明,这种垄断加管制的市场结构是不成功的。一方面,消费者承担了较高通信费用(高额的初装费、月租费、使用资费等),但服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另一方面,政府管制并没有达到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加消费者福利水平的目的。对此,施蒂格勒(1962)的“管制俘获理论”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管制是受管制的厂商通过“俘获政府”争取来的,管制的结果是保证被管制的厂商免受竞争,安然地获得垄断利润。施蒂格勒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出重要结论:管制不起作用。国内有些学者的研究认为,政府管制不但是无效的,而且起了有害的作用,应该象“戒毒”一样解除管制(张维迎,2001;周其仁,2002)。对管制作用的重新认识以及电信运营商低效率运营的事实,特别是新的替代通信技术的相继出现,产生了大量电信市场潜在的“进入者”,促使各国政府对电信市场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美国率先对电信业采取了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改革措施。英国的做法是对英国电信(BT)进行私有化改制(1984),通过放松管制,引入新的竞争主体;美国则是通过对AT&T电信的分拆,放松管制而引入竞争。随后,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特点,效仿英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电信改革的浪潮。虽然各国的做法不同,但共同的目的都是通过放松管制,引入竞争促进电信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做法和美国类似,在原有运营商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引入新的竞争者(联通公司的成立,1994),并对原中国电信进行了分拆,成立中国移动公司(1999),随后,又对“中国电信”进行了南北分割(南方电信、北方网通,2001)。伴随着世界各国的电信改革,电信业呈现令人瞩目的大发展态势。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后电信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1)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垄断的市场结构相比,效率明显提升;(2)原有的政府管制是无用的,至少政府管制是低效率的。用市场竞争代替政府管制可以增进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也就是说,通过放松政府管制,引入更多的竞争主体,有效的电信市场竞争就会自动形成。

在电信改革的过程中,政府管制是否可以抛弃,通过竞争是否可以自发形成有效的市场结构?这是各国电信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管制万能的理论是错误的,但是完全抛弃管制的论调也是不正确的。就电信产业而言,在放松管制引人竞争的同时,要强化具体的管制措施,否则,有效竞争的局面难以形成。之所以这样,是基于电信业所具有的“网络性”特征。

二、电信业的产业特征

电信与电力、铁路、煤气等属于具有网络性特征的产业,网络性产业是指厂商必须通过传输网络才能将其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用户,用户也必须借助于传输网络才能使用厂商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包括市话、长话、数据以及各种增值业务,这些业务的提供必须依赖通信网络才能实现。与其他产业相比,电信业有以下显著特征。

1.通信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巨额的投资才能完成,但是网络一旦建成,增加一个用户服务所增加的费用很小,电信业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重要特征。

2.对于电信用户来讲,电信网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在网的用户数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一般以电信网络为用户提供的“通路数”来表示其网络的价值,电信网络的通路数会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成倍增加。所以对于运营商来讲,其网络规模越大,对用户的吸引力越强。同时,用户规模是运营商顺利经营的保障,学者的研究表明,运营商存在一个“临界规模”,只有超过这个临界规模,才能经营下去,否则,其业务会迅速萎缩,最终无法经营下去(杨颖辉、冯宗宪,2003)。

3.电信服务对用户具有锁定效应。用户一旦选择了运营商,再选择另一个运营商需要付出转移成本(如更换号码后通知原有的联系人比较麻烦等)。所以,用户在电信服务水平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原有的电信服务商。

三、对有效电信竞争的界定

各国电信改革的目的都是要打破垄断,形成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对于“有效竞争的电信市场结构”,学者的认识基本一致(王文举、柳学信,2002;孔淑红,2004)。有效竞争的电信市场至少应该满足以下条件:有数个从事同一业务经营的运营商,消费者接受通信服务时,可以自由选择;通信网络之间互联互通,能够实现无障碍接续;“普遍服务”作为通信业的特殊要求得以实现。

四、对政府管制作用的分析

在电信业改革的过程中,不能简单认为只要放松管制,引入竞争主体,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就会自发形成。相反,在改革的过程中,如果不实施有效的政府管制措施,将无法形成有效的电信竞争结构。这是因为:(1)在电信业引入竞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管制,进入者几乎无法存活。(2)即使进入者可以顺利进入电信市场,如果不进行基于“互联互通”的管制,电信市场的网络价值将大大降低。(3)如果没有政府管制,原来垄断经营时期厂商以“交叉补贴”形式提供的电信“普遍服务”在竞争的电信市场结构中将无法实现。因此,没有政府管制,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将无法展开。虽然政府管制并非一定形成有效的电信竞争(非充分条件),但是,政府管制是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政府管制的重要性作用是基于电信业的基本特性。

(一)政府管制对进入者存活的重要性作用

各国电信改革在引入竞争主体的过程中有两种形式:(1)进入者以替代通信技术s参与竞争;(2)进人者运用原有的通信技术与在位者竞争。第二种做法又分成两种情况:进入者自己重新建立通信网络独立经营与在位者进行竞争;进人者租用在位者的网络提供与在位者相同的通信服务。在引入竞争的初期,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的进人者与在位者相比,所占据的通信市场份额要小得多,(如在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中,联通公司和中国移动相比,尽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在20%以下)进入者处于从属地位。对于普通的产业,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可以用产量领先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或是价格领先的模型进行分析,进入者与在位者可以对市场进行分割,和平共处。但是,电信业却不同。电信业的特征是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和固定成本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独家垄断时代,垄断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最佳的产量水平和价格水平,但是在面临竞争的时候,在位者对电信服务的定价理论上只要高于“零”就可以获益。在位者有强烈的动机驱逐进人者以保持其垄断经营的地位。对于拥有独立通信网络的进入者而言,在位者可以制定非常低的资费水平以吸引进入者的用户;对于租用在位者网络提供通信服务的进入者来讲,在位者很容易制定高额的租用费,使得进入者提供通信服务的成本大大高于在位者。由此可见,如果在位者的服务资费水平、出租用网络的费率水平不受任何管制,进入者将无法在电信市场中存活,因此,有效的政府管制对于进入者成功进入电信市场是必要的。

(二)政府管制对“互联互通”实现的重要性作用

我们假设在政府有效的管制下,进入者顺利进入了电信市场并与在位者并存竞争。此时,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对互联互通进行管制,否则,互联互通将不能顺利实现,从社会的角度看,通信网络的价值将会大大降低。

互联互通是通信网络发挥其效能的重要条件。假设在位者有M个用户,进入者有N个用户(在位者的用户数远大于进入者的用户数,即M>N)。如果两个运营商之间不能互联互通,那么在位者的通信网络可以提供Cm2。个通路,进入者可以提供Cn2”个通路,整个社会的电信通路数为Cm2+Cn2个;但是,如果两个运营商实现了互联互通,整个社会的电信通路数将是Cm+n2个,这比孤立的两个网络提供的通路数多出mn个。可见,互联互通将极大地提升整个社会通信网的价值。在互联互通的情况下,在位者与进入者的利益都得到增进,因为两者可以提供的电信通路数都加了mn个,在资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两者的收入都会增加。但是,这种收入增加是不均衡的,进入者收入增加的幅度要大于在位者收入增加的幅度。因为在位者的网络规模远远大于进入者的网络规模,进入者更有积极性实现互联互通,而在位者对互联互通的积极性要低得多。从在位者的角度看,与其与进入者互联互通,不如将进入者的用户全部纳入自己网络以便得到更大的收益,而不必与进入者进行收入分割。对此,斯科特·沃尔斯顿(2003)的研究颇有意义,他认为,在位者阻挠互联互通的行为不会因为其所有制性质不同而改变。理性的在位者最佳的选择是不与进人者互联互通,而是通过价格或非价格手段策反进入者的用户。如果两个运营商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由于电信网络的外部性特点,网络规模大的厂商对于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在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规模大的网络。由于用户的转移成本,转网收益大于成本的用户会转移到大网运营商,其他用户则仍然留在小网中。这种用户的转移会使大网规模加速扩张,而使小网规模加速萎缩。如果小网规模缩小到了临界规模以下,小网运营商将难以为继,由于转移成本过高而无法转到大网中的用户将失去得到电信服务的机会。如果小网规模仍然在临界规模以上,小网厂商可以持续的生存下去,但是,从社会角度看,分裂网络的总体价值要比能够互联互通情况下的低很多。

可以看出,如果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保证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在位者、进入者、消费者、政府都可以从中获益,这是一种多赢局面,与互不联通相比是典型的帕累托效率改进。如果没有政府对互联互通的管制,理性的在位者拥有规模更大的网络,而没有积极地去促成互联互通,结果会导致通信网络的整体价值下降。可见,政府管制是保证电信网络之间互联互通实现的必要条件。

(三)政府管制对“普遍服务”实现的重要性作用

“普遍服务”是电信行业的特殊要求,其实质是以正常的价格为低收入群体或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提供有质量保证的通信服务。世界各国对电信普遍服务都有广泛的认同。电信垄断经营时期,普遍服务是通过运营商的“交叉补贴”实现的,即以营利性业务的利润来弥补提供普遍服务所带来的损失。在引入竞争的过程中,如果政府不对运营商的业务内容和范围进行管制,理性电信运营商的最优选择一定是“撇奶油”,即只开展具有营利性的电信业务,不会顾及为偏远地区或是低收入的消费者提供相同质量的电信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普遍服务便无法实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实现普遍服务争论不休。目前,较为流行的是通过拍卖机制等形式,要求电信运营商提供普遍服务。但是,反对者认为普遍服务的这种提供方式不妥,是强制消费者消费通信服务。这种认识基于著名的Atkinson-Stiglitz定理: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最佳途径是直接对收入征税,而间接操纵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是低效率的。也就是说,尽管政府想实现从富人到穷人的收入再分配,但是政府不应该取代消费者并为之决定他们要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拉丰,泰勒尔,2001)。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普遍服务是各国公认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一前提下,普遍服务无论是通过直接形式(如拍卖模型)还是通过间接形式(如税收模型)都需要政府管制介入才能完成。如果没有政府管制,竞争的运营商没有动机提供普遍服务。因此,政府管制对于电信普遍服务的实现起到重要性的作用。

五、结论

打破垄断,建立有效竞争的电信市场结构是世界各国电信改革的基本目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国进行了不同的改革尝试,其做法大都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认为只要放松管制甚至是取消管制,就能自发实现电信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从“管制万能”的极端走到了“管制无能”的另一个极端。笔者通过分析指出,在电信业引入竞争的过程中,政府的管制并不能完全抛弃,甚至某些管制措施还要加强。之所以这样,是基于电信业的基本特征。从我们的分析看出,如果没有政府对初始进入价格的管制,潜在的竞争者很难进入电信市场,或是进入之后很难存活;如果没有政府对互联互通的管制,竞争的运营商之间很难自发实现网络的互联,从而使通信网络价值局限于低效率状态;“普遍服务”作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一个重要社会目标,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如果没有政府的管制措施,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运营商没有任何动机提供普遍服务,“普遍服务”目标很难实现。由此,要实现有效的电信竞争,政府管制必不可少,更是实现电信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关华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冯 英

上一篇:国有企业的改革论文下一篇:花木兰动画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