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治疗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传统治疗手段。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理念正从单纯依靠药物控制症状逐渐向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模式转变,而以心理治疗、中医学和物理治疗等为核心的辅助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有利于更全面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恢复其社会功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心理治疗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医心理治疗管理论文 篇1: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与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探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创新模式,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方法:分析现代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总结目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老年人中醫药健康管理创新模式。结果:现代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疫病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结论:为了更好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健康管理模式创新中应提高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还应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

【关键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创新模式

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群数量众多,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医疗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多,社会对于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治未病思想与我国老年人健康管理理念是一致的。健康管理可帮助老年患者稳定各类慢性疾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依靠健康管理减少急性发病率以及重复入院率,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老年常见病治疗方面有着重要优势,国家也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这些都为中医药在老年患者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老年人群在中医药需求、使用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积极创新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对于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1老年人中医药服务情况

结合对老年患者中医药服务情况的调查结果可知,老年人对中医药服务需求存在多元化特点,这与不同患者基础疾病类型、对相关中医药服务的了解有关,其中中药汤剂需求率达到77%,可能是因为中药汤剂的日常使用普遍,老年患者对其应用效果肯定,而对于其他相关中医药服务缺乏认识,影响到需求。中医药服务使用率为96.4%,中医药服务满意率为92.00%,中医药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7.2%,表明中医药服务的使用率与服务满意率尚可,但老年患者对中医药知识认识不足,影响到老年患者对相关中医药服务需求与满意率。总体体现出当前老年患者健康管理中存在中医药服务不足,且老年患者对中医药知识认识不足问题,同国内研究现状基本一致。创新健康管理模式以前期调查为依据,通过构建新型中医药健康管理组织与机构,保证中医药服务有组织保障,有专业的人员与服务机构为老年患者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拓宽服务项目可更好地满足不同老年患者日常需求,拓宽服务项目同时还对提高服务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多元化健康宣教可从不同途径帮助老年患者提高对中医药认识,保证中医药服务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中医药服务反馈机制,能够始终以老年患者的服务需求以及服务意见为依据,便于不断加强管理,确保中医药服务项目最大程度满足更多老年人群实际需求。

2现代中医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

2.1在疫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疫病容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但是这种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却鲜有发生,其中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疾病防控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方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中医诊治在费用上比西医治疗降低很多,因此中医治疗在疾病防控中的效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2.2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慢性病虽然病情进展缓慢,但是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如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发病率达到50%,高血脂发病率超过33%,糖尿病发病率超过10%,这些慢性疾病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疾病,目前西医尚无彻底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耐药现象并且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对这些疾病采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基于中医辨证疗法,将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气血和情志调节,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

3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与不足

3.1现状

3.1.1情志调摄

情志调摄主要是指采用中医方式对老年人的情绪进行调节,进而改善治疗效果。受到病情的影响,多数老年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因此帮助患者缓解释放不良情绪是现代心理治疗中的核心内容。基于中医理论,情绪过激会影响人体气机,导致人体功能性失调,情况严重的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在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下容易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降低等,进而出现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因此,通过情志调摄有助于老年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3.1.2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体质,而不同体质需要采用不同的饮食调养方法。中医体质包括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还有平和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及特禀质等。除了中医体质进行调养之外,中医还讲究老年人应该注重早、中、晚饮食的不同,早餐可以多食用高营养食品,中餐应该吃饱,吃到八分饱左右,晚餐尽量少吃,避免影响睡眠。我国中医有胃不和卧不安的说法,认为饮食会影响睡眠,而睡眠会影响情志,因此饮食调养是中医的重要内容。

3.1.3日常调摄

中医理论认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起居规律、睡眠充足,同时要注重卫生清洁以及居室安静等。在中医调养中要把握适度。在体育活动方面,老年人更适合开展太极拳以及慢步行走等活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应避免运动量过大,不宜在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中进行活动。此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适度的穴位按摩等。

3.2不足

3.2.1药健康管理服务人群覆盖面参差不齐

从某地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状况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17-2020年当地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始终在50%左右徘徊,未发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的地区差别特点呈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平行的特点,即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相对较高。国内专家开展多项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干预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老年在生理、血生化、心理、社会等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有专家发现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改善糖尿病和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水平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等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2中医药住院床位设置严重滞后

从部分地区可以看出,中医药服务住院床位的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疗机构中中医药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存在局限,意味着中医药服务技术指导体系和双向转诊机制建立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中得不到上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撑,而在遇到疑难杂症或中医药服务手段所产生的副作用处置中难以建立畅通的转诊渠道。

4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创新

4.1提高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

目前多数老年人对于中医健康管理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中草药以及推拿针灸等的层面,进而导致人们对于中医药的运用形式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健康管理中作用的发挥。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医药运用中,80%以上为中草药。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健康管理认知水平较低,主要与近些年社会对西医的关注程度较高有关,人们已经习惯了西医短周期的治疗方式。中医不仅治疗周期较长,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有较多注意事项,如不能饮酒,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这与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匹配,也是导致中医药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应该采取宣传教育等有效措施提升老年人对于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

4.2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

现代中医药健康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除了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外,在健康管理中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标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我国中医药领域虽然有所发展,呈现出多个不同的分支学派,有些重要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了制约了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推广。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健康管理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基于中医特色理论,结合现代健康管理经验,形成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从而有助于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范围,形成统一的、公允的诊疗标准。

4.3创新健康管理模式

结合对老年患者中医药服务情况的调查结果,建立创新健康管理模式。(1)构建新型中医药健康管理组织与机构,积极做好辖区内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排查,了解不同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建立健康档案,并结合前期对老年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情况,完善服务项目。比如增加老年科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延续护理,为不同老年患者提供上门服务、中药免煎剂免费送等,同時开设个人定制服务。开通健康管理热线或者微信服务,便于不同老年患者与医疗服务机构取得联系。健康管理中重视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宣教,从中医学方面为患者讲解不同疾病以及相关中医药服务模式,让患者了解不同中医药技术的原理、优势及效果等。(2)拓宽服务项目,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特殊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项目,如对独居老年患者开展中医情志护理,依据患者辨证分型与日常饮食特点,制定饮食计划。积极推广与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按摩、刮痧、中药蜡疗、药浴疗法、中药雾化吸入、艾灸等。针对常见中风、消渴症、中风后遗症等建立专项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不断总结应用经验,满足不同老年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3)多元化健康宣教,结合老年患者常见病做好健康宣教,定期加大中医药技术知识讲座与咨询活动,将常见病与中医药服务联系起来。通过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健康宣传栏、发放健康宣传册、电视广播、专用收音机等途径帮助老年患者学习健康管理知识。注重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在各类疾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确保不同患者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

4.3.4建立中医药服务反馈机制

不同老年患者在接受中医药服务后,可对其服务过程、服务效果予以评价,通过及时反馈,持续发现老年人群在中医药服务与健康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不断完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如针对中医药人员不足问题,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医务人员需求率较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培训,保证人力资源建设与中医药技术可满足各类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与治疗,保障健康管理效果。

4.4加强健康管理效果分析

通过在老年人中医药服务期间应用创新健康管理模式,经过管理,老年患者中医药服务使用率、服务满意率以及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均显著提高,表明所采用的创新健康管理模式可推动中医药服务在老年人群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管理后老年患者对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率虽有提高,但是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仍然不高,这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老年人群记忆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后续应不断加大老年患者中医药知识宣教,提供全面的中医药服务。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健康管理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疾病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本文提出要提高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同时要建立规范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标准,以促进中医药管理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训梅.中医药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阴虚质调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9):61-62.

[2]张晓霞.社区老年人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的认知和需求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6):165-167.

[3]黄飞萍.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与创新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6):158-160.

[4]郑柳青,叶美娟,吴婷婷.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现状与创新模式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03):209-211.

[5]王志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212-213.

[6]邹学敏,陆娟,唐婉如.社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9,33(09):1605-1607.

[7]王晓霞,唐彩云,张艺馨,张万起.中医药健康管理在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03):451-453+458.

作者:胡松

中医心理治疗管理论文 篇2:

抑郁症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 要 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传统治疗手段。目前,对抑郁症的治疗理念正从单纯依靠药物控制症状逐渐向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模式转变,而以心理治疗、中医学和物理治疗等为核心的辅助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有利于更全面地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恢复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 抑郁症 辅助治疗 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adjuvant therapy for depression

YAN Yan, WANG Xiaohui*

(Three Ward, Mental Health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21, China)

ABSTRACT Medicinal therapy is a traditional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t present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s gradua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edicine into a comprehensive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while adjuvant therapy such as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ysical therapy as the core has been unceasingly developing, 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of the patients and restore their social function.

KEY WORDS depression; adjuvant therapy; research progress

抑郁症是以持续的情绪低落、愉快感缺失为核心症状的常见精神疾病,严重的还伴有自杀倾向,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成为21世纪人类的第一大杀手。药物治疗是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手段,这已为国内外多个临床指南所推荐。但抑郁症的治疗理念正从最初的单纯依靠药物控制症状逐渐向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模式转变,而以心理治疗、中医学和物理治疗等为核心的辅助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以期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使之早日回归社会[1]。

抗抑郁药物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物发展到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等,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同时,人们也在不断研究、探索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措施,如电休克治疗对快速缓解严重抑郁症患者自杀企图和抑郁情绪的作用、不同心理治疗方法对巩固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和减少抑郁复发的作用[2]、经颅磁刺激和中医学治疗对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等[1]。本文简要介绍抑郁症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1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已获公认的抑郁症辅助治疗手段,方法很多,以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最为广泛。王宏升等[3]将6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患者,均给予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但对研究组患者还联合团体心理治疗。治疗8周后发现,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治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起效快且疗效显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康红等[4]将10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患者,均给予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奥氮平治疗,但对研究组患者还联合人际心理治疗。治疗12周后发现,联合人际心理治疗能显著提高抗抑郁治疗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石捷等[5]将9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患者,均给予盐酸舍曲林治疗,但对观察组患者还联合结构式家庭治疗。治疗8周后发现,联合结构式家庭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李丹丹等[6]将9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均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但对观察组患者还联合心理治疗。结果发现,联合心理治疗能获得更显著的疗效,且治疗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更高,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Chiesa等[7]将经抗抑郁药物治疗疗效差的抑郁症患者分为两组并分别进行正念认知治疗和普通心理教育,结果显示与普通心理教育相比,正念认知治疗能更显著地减轻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刘典英等[8]将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正念认知治疗组(研究组)和工娱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均口服氢溴酸西酞普兰,但对研究组患者联合正念认知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联合工娱治疗。治疗8周后发现,正念认知治疗在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工娱治疗。

2 中医学治疗

2.1 中医药治疗

在中医学上,抑郁症属于“郁证”范畴,病位在脑,与肝、心、脾、腎关系密切,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和中医心理治疗等[9]。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但同科或同属的植物中往往含有相似的成分,有相似的药理作用。贯叶连翘已被广泛用于抑郁症治疗[10]。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皂苷是人参所含的重要成分,具有抗抑郁活性,实验证明人参皂苷Rbl在动物行为学方面具有明显的抗抑郁作用,并能治疗抑郁症的一些伴随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11-13]。有研究表明,合欢花水提物能明显对抗“行为绝望”模型鼠的绝望行为[14];银杏叶提取物具有多种药理学活性,对抑郁情绪有很好的改善作用[15]。

2.2 针刺疗法

针灸治疗具有多层次、多靶点、整体调节的特点,能较好地改善抑郁症伴随的焦虑、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且没有西药样的较强毒副反应。有研究报告,使用G6805-2型电麻仪以连续波针刺四神聪、四关、神门、内关、三阴交、三里等穴位治疗26例产后抑郁症患者,54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為92.3%[16];以电针灸为主治疗150例抑郁症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7]。

3 物理治疗

3.1 改良的电休克治疗

改良的电休克治疗使用短暂、适量电流通过患者大脑,使之暂时丧失意识、全身抽搐,具有治疗抑郁症的作用,并被认为有较药物治疗更好的疗效,能更快地改善患者的严重精神症状[18]。该疗法目前已成为抑郁症急性期、尤其是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的最有效治疗方法,平均有效率为50% ~ 70%,但复发率高,需使用药物持续巩固治疗[19]。

3.2 经颅磁刺激治疗

经颅磁刺激治疗属无创治疗,系通过使脑组织神经元去极化或超极化而影响脑内诸多代谢及电活动来达到治疗目的,可减少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的可接受性高。周春英等[20]将61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口服米氮平治疗,但对研究组患者还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4周后发现,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是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有效方法。

4 其他辅助治疗

4.1 肠道益生菌治疗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饮食与抑郁症间存在着显著关联,肠道菌群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动物研究显示,肠道菌群能直接影响神经递质的水平,某些特定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会提高结肠内皮细胞的5-羟色胺水平[21]。这些细胞负责产生90%以上的外周5-羟色胺,而5-羟色胺水平的高低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4.2 ω3-脂肪酸治疗

随着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动物实验证实免疫功能紊乱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而ω3-脂肪酸是抑郁症相关免疫功能紊乱的可能治疗靶点之一。ω3-脂肪酸被认为会影响与抑郁症发病有关的受体和神经递质[22]。有关研究认为,ω3-脂肪酸用于辅助治疗围产期严重抑郁症的疗效显著[23-24]。但国内对围产期抑郁症治疗的研究显示,ω3-脂肪酸在此类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还不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5]。

5 结语

对抑郁症除传统的药物治疗外,目前也在不断发展综合性、个体化的辅助治疗手段,以期能从不同角度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凌江, 马辛.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2] 刘永红, 杨坤. 抗抑郁剂最新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 16(2): 213-216.

[3] 王宏升, 刘秋丽, 董迎丽.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疗效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 22(6): 91-93.

[4] 康红, 梁佳, 曾强, 等. 人际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J]. 内科, 2016, 11(4): 521-524.

[5] 石捷, 陶建青, 黄玲, 等. 舍曲林联合结构式家庭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 内科, 2016, 11(2): 220-222.

[6] 李丹丹, 罗振海, 赵黎明. 心理治疗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评估报道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6): 210-211.

[7] Chiesa A, Castagner V, Andrisano C, et al. Mindfulness-based congnitive therapy vs. psycho-edu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who did not achieve remission follow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J]. Psychiatry Res, 2015, 226(2-3): 474-483.

[8] 刘典英, 刘明矾. 正念治疗与工娱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2): 298-299.

[9] 朱艺. 抑郁症研究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 24(2): 131-132.

[10] 徐皓. 贯叶连翘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4): 4219-4221.

[11] 陶震, 鲁毅, 司梁宏, 等. 人参总皂苷对小鼠的抗抑郁作用[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0, 18(4): 360-362.

[12] 李玉倩, 王芳, 陈建国. 人参皂苷Rb1抗抑郁作用的动物行为学研究[J]. 河南医学研究, 2011, 20(3): 257-260, 263.

[13] 黄倩, 楚世峰, 张均田, 等. 人参皂苷Rg1的抗抑郁作用及对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3, 29(8): 1124-1127.

[14] 李作平, 赵丁, 任雷鸣, 等. 合欢花抗抑郁作用的药理实验研究初探[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4(4): 214-216.

[15] 郭克锋, 郭珊, 闫凯麟. 帕罗西汀加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6, 15(8): 704-706.

[16] 袁淑华. 电针治疗产后抑郁症26例[J]. 针灸临床杂志, 2008, 24(11): 17.

[17] 蒋小红. 药物电针灸为主治疗抑郁症150例[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8, 28(12): 959.

[18] 陈翔春, 王雅萍, 江文庆, 等. MECT治疗精神障碍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上海医药, 2016, 37(5): 53-55, 59.

[19] Shelton RC, Osuntokun O, Heinloth AN, et al. Therapeutic options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J]. CNS Drugs, 2010, 24(2): 131-161.

[20] 周春英, 吴淑云. 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 22(5): 19-22.

[21] Luo J, Wang T, Liang S, et al. Ingestion of Lactobacillus strain reduces anxiety and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hyperammonemia rat [J]. Sci China Life Sci, 2014, 57(3): 327-335.

[22] Rees AM, Austin MP, Parker GB. Omega-3 fatty acids as treatment for perinatal depression: randa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orlled trial [J].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08, 42(3): 199-205.

[23] Hibbeln JR. Seafood consumption, the DHA content of mothers’ milk and prevalence rat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cross-national, ecological analysis [J]. J Affect Disord, 2002, 69(1-3): 15-29.

[24] Sontrop J, Avison WR, Evers SE,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pregnancy in relation to fish consumpation and intake of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J]. 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 2008, 22(4): 389-399.

[25] 賈春平, 邹涛. 围产期抑郁病因研究进展[J]. 四川精神卫生, 2014, 27(5): 402-406.

作者:闫妍 汪晓晖

中医心理治疗管理论文 篇3:

针灸治疗在美国

摘要:“一个外来的物件(产品也好,观念也好)必须受到当地文化规则的检验。与后者相容便被接受,否则就要被修改,乃至被摒弃。”[1]当中医向西方“跨文化”传播时,其形态必然要发生变化变化。中医在西方的形态更是一个“跨文化”研究的理想标本,来反映西方社会如何重组中国文化,以及后者在此中西“文化间际”(跨文化的另一种译法)显示出的“间性特征”,即能与当今西方文化的发生关联,且引起对方兴趣的部分。[2]本文想通过美国为例,向中国读者介绍美国人民在接受中医及中国文化时的行为与行为规则。

关键词:针灸,文化,中医,美国

从中国到美国,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中国传统治疗方法被接受,要做的不但是语言上的翻译,更是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当中的,思考方式的转换。这种思维方式的“翻译”常常出现在某些资源在不同文化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当中。当一种文化当中的人们自愿的接受另一种文化当中的概念和技术时,这种“翻译”发生的就会更加主动,人们常常相信,从其他文化土壤当中的理论可能从另一个角度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本土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发展情况的背景

一、针灸治疗在美国的兴起

1971年七月,一个名为James Reston的纽约时报记者在北京的协和医院做了一次阑尾炎手术。医生对他进行了医用麻醉剂。当第二天晚上麻醉作用减退,Reston经受着疼痛折磨时候,医院的针灸治疗师为他在右肘和膝下刺了三根银针。神奇的是,疼痛停止了,并且再也没有回来。Reston在时代杂志的首页报道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接下去的几个月里,关于中国的针灸治疗的报道层出不穷,甚至有些美国的物理治疗师亲身体验过后进行讲述报道,这震惊了全美国的读者。

如果说1972年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对美国的影响巨大,是不足为过的。这种为美国民众看成是魔术般的治疗方法貌似对任何身体问题都有效,其中的报道从脱发到性冷淡,这些都被详细的报道在了美国各大流行媒体,包括了从生活方面到时尚方面,再到国际观察,无不细致的报道过针灸的话题。凭借其戏剧性和神奇的疗效,和可能成为骗术的潜在可能,一个记者称针灸为“美国媒体的情人”。

美国的第一个针灸门诊是1972年营业的,但是维持了一周之后就因为执照问题而关门了。即便如此,在这一周之内也有500名患者前来就诊,而且门诊的预约已经到了四个月之后。然而,几年以后,对于针灸的热情变淡了,它越来越不受媒体关注。但是它却牢牢的在医学物理治疗的领域道中站住了脚跟。针灸并没有消失,而是当时返回了他本来的亚洲社区。同时针灸治疗,也符合了非亚洲裔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这是一种来自于外国的古老的對他们来说是新的治疗尝试方法。到了1991年为止,在美国有超过9000名接受过正规训练的针灸治疗师。AMA也在同年建立,1500名物理治疗师在这里接受了针灸治疗培训,此外还有2000到3000医生接受过短期的培训课程。这两种培训在多大程度上重叠还不十分清楚。根据1993年对美国的一篇报道,根据服务和健康部门报道“如果50%的全职针灸治疗师和大约三分之一的持续教育的医生们同时进行针灸治疗,每年全国将会有九百到一千二百万的病人来进行针灸治疗(或者按照每位患者45美元,共计五亿美元的总收入。)”。甚至有些西方人专门去中国医学院接受中国医生的培训和学习。在这其间有人在美国建立了针灸学校,其中之一是建立在二十世纪70年代晚期的新英格兰针灸培训学校,是由Christian在波士顿的一个名为Watertown的小镇建立的。

二、中医针灸治疗进入美国文化

一提起中医,现代人(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中国人)都会觉得是一种很“特别”的医学,证据是即使在其发源地,它也必须被加上修饰词来与西医相区别(不同时期,称呼各异,如“旧医”、“国医”、“中医”)。而后者在如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则成了直截了当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医”(想一想“医院”、“医学院”等字眼在我们心目中的意义与形象就清楚了)。其实,就方法论来说,中医根据经验寻找直观临床表现与其治疗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此关系通过哲学思辩编织成合理的知识系统,这些与历史上存在过的大多数医学相同。而现代西方医学选择以生物学知识为基础的实证方法论,并以此作为临床探索及知识构架的根本,这倒是医学史上的特例。只不过,在全球(西)化的今天,实证的客观知识结构显然已占主导地位,西医对人体、疾病以及医理的解释均与此一致,所以成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的”、“正常的”医学。与此同时,原本在中国完全“正统”的中医,却由于被边缘化而“古怪”起来,这与各非西方社会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遭遇相同。中医针灸治疗进入美国文化的内部的一个最重要的媒介和方法就是融合。传统的中医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一部分跟随中国人来到美国,还有一部分是美国人在亚洲学习生活后带回美国。

最初,美国人去中国接受训练是完全不做自己加工的,这是最初的趋势,但是一段时间后,这样完全中国的方式很难清晰的在成长在不同文化下的美国人解释。他们在从事针灸治疗时候要介绍这种来自中国的治疗方法,还有一些病症的不同配穴,这些都很难一一解释。特别是一些病人的疾病与情绪有关的时候。

在北美文化中存在着一些情绪情感的密码,作用在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复杂阶层当中,不均衡的主导着北美心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情感密码同样受到时代和人群的影响。一项对大众的调查显示,在北美普遍存在着一种对于情绪情感表达的渴望,这种表达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而对情绪的抑制是不被支持的。在一些美国流行的节目与时尚杂志当中,不断有新的治疗方法被提出。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说明模式的困扰。虽然可以做为医学上的互补,但是对于疗法本身的阐释,仍然是最大的问题。这使得一些美国人对于接受这样的培训感到担心。这些针灸治疗的实践当中很多疾病都涉及到精神心理疾病,这些都与中医当中“气滞”有关。中医当中的术语在美国形成了当时一个热门的心理学模式,这些模式用来描述个体的“气滞”或“阻滞”,要治疗这些所谓的阻滞,需要通过畅达和释放这些阻滞来实现机体的正常运转。这样的一种理论当中,疾病被视为情绪的抑制或表达受到阻滞而表现出来的躯体化症状。在中医治疗过程当中,强调正确的认识疾病产生的根本与症状之间的关系。从疾病根本,也就是证候出发寻找症状的来源。从身体出发寻求情绪改变的来源。

中医里肝气阻滞就会导致易怒,情绪不佳。有些美国的治疗者把这种理论解释为情绪的压抑,或者解释为一个人的记忆会储存在身体里,保留在无意识里,通过心理治疗,不管是有没有进行过物理治疗,都可以将这些压抑的情绪和被遗忘的情感释放出来。这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本质。

针灸是躯体治疗方法的一种,接受过中医传统治疗培训的医生,都知道,中医当中,气是一种来自自然的能量,是与躯体、情绪和精神意志相关的存在。美国著名J.R.Worsley强调易怒等不好的情緒相关的理论是精神当中的阻滞。[3]

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当中,针灸治疗时常能起到神奇的效果,因为慢性病过程当中不但有心理问题会影响加重躯体症状,来自病人更多的担忧其实更是对于更多病症的出现和恢复困难的担忧。语言的不同,使得针灸理论无法进入心理治疗当中,这也是从事中医治疗的非中国人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在过去几年的实践当中,针灸治疗曾经涉及过成瘾,饮食障碍等。治疗师们努力将针灸治疗和心理治疗融为一体。越来越多的人讲述他们通过针灸治疗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还有人说针灸治疗对他们在心理治疗当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起了不可想象的作用。很多美国人非常的惊讶与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因为在针灸治疗风靡于古代中国的时候,所谓贪食症,酒精成瘾等心理疾病还没有出现。古代的疗法治疗理解现代的疾病,其结果很难想象。

对于这些非中国的治疗师来说,要将古代的传统与现代的疾病定义准确而清晰的结合在一起,还要与病人讲述清楚,会形成很多全新的定义。他们将针灸治疗与心理治疗的重叠部分,准确的掌握并应用。

他们将心理治疗的内容与他们知道的中医治疗结合在一起了。特别要对中医针灸治疗对一个患者讲述的时候,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会更为容易。举例来说,有人长期肝胆不和,可以将针灸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解释愤怒的表达和决断。

患者很愿意就这些事情来和治疗师交谈,但是治疗师对这些人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每个人都是有些小小的不同的。虽然心理学和针灸治疗结合在一起不是很常用,但是治疗师接受过心理学培训,知道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对于其他治疗师来说,针灸是一个目前实践经验来说貌似可以选择作为心理治疗的方法,实际上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心理问题的干预,作为心理治疗需求的替代。还有另外的一些治疗师,他们区别运用针灸治疗和心理治疗,作为治疗手段时候,选择其一,而不是混合运用。他们很努力的单纯做着针灸治疗,保持着明确的与患者之间简单的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与治疗师的关系是更为私人的。保持着简单的关系式是对待病人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治疗师才能更好的工作。有些患者会提出治疗师为他们进行一些心理治疗,或者解决一些生活当中的问题,这些治疗师会拒绝。针灸治疗也接诊过一些来自心理门诊转诊过来的病人,患者会将一些心理治疗时遇到的问题告诉针灸治疗师,但是针灸治疗室不需要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只想让患者知道,这里只是负责针灸治疗。[4]

三、针灸治疗的物理治疗与非物理治疗

中西文化交流中,当前的中医西传可算是个异数。其“怪异”首先当然是它逆全球西化大潮而动,另外它传播的时机及地域亦不合常理:具有临床意义的西传(主要是针灸)发生于它最衰败的清末民初,又在它最畸变的文革中间成为西方世界的明星(针刺麻醉);作为防病治病的手段,它却在医疗条件完善的欧洲、北美获得了比在非洲、南美等地区大得多的成功,尽管中医为西方过度的化学药物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但它的成功显然与其在当地健康系统中的实际作用不成比例。因而可以肯定中医西传中的文化动力大于临床需求。倘将其与西医中传作一比较,则中医主要由西方主动“拿来”而非由中国“送出”。

予中医护理措施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在入院后存在恐慌和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指导措施和建议以疏导不良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尽量保持放松状态,积极释放心理压力,以免负面情绪对患者的身心情况以及机体脏腑功能造成不良影响。③病房环境的护理。护理人员需做好病房环境的卫生工作,努力营造高质量的病房环境,保持通风和空气清新,使患者对住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外护理人员应有效对每日来访的人员进行控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应做好被褥与床单的及时更换和清洁工作,嘱托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以免邪风入侵身体,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疗效控制[2]。④虚症护理。严密观察哈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当患者表现出不易咳痰、憋喘无力、咳嗽音沉、脉象沉细无力等,大多情况是由于患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长,病情改善缓慢等所致,所以护理人员在选择辅助治疗的药物时,应应选用川贝母、百合以及黄芪等以起到润肺护肺的功效。⑤实症护理。严密观察哈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当患者表现出憋喘严重、胸闷、咳血、大便干硬、脉象弦滑以及病情变化快等,应选用封夏以及天竺黄等,以到达化痰化瘀、活络解毒的功效。⑥对症护理。针对痰液多且无法咳出的患者可给予雾化吸入的治疗,咳血者应给予清除气道中的血块为主,并嘱托其尽量采取侧卧位,以保持气道通畅。针对发热者应给予温水擦拭身体,并服用凉茶,痰液较少这应助其叩击背部咳痰,并服用川贝枇把露;针对胸痛者应给予热毛巾热敷痛处并轻揉,以缓解疼痛。⑦健康教育。向患者耐心讲解肺癌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其在日常活动中应注意事项,尽量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外出应注意保暖和安全等。

2 结果

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性改善,睡眠状况以及精神状态保持良好,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为:有19例为满意,12例为基本满意,不满意为1例,总满意度为96.87%(31/32)。

3 结果

中医理论体系下针对肺癌的中医护理模式应是成立专门的护理小组,小组人员需掌握肺癌基本的辩证分型以及对症施护的措施,要求掌握不同穴位按摩的功能以及中药的服用和泡洗的正确方法;另外组中人员需定期接受新的护理知识的培训,为积极贯彻中医护理理论不断努力,并在实施护理的过程全面记录患者病情的变化,有效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中医护理体系的应用[3]。

此次研究结果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性改善,睡眠状况以及精神状态保持良好,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6.87%。综合上述内容可知,针对肺癌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措施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在降低患者生理与心理的疼痛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值得在临床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敬,周姣媚,陈扬,杨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7(10):89-93.

[2] 梁勰.肺癌化疗患者的中医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1,7(06):49-63.

[3] 焦卓维,刘蓉芳.浅谈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3(12):49-53.

作者简介:况承武(1972.10.08)男,42岁,籍贯:重庆涪陵,职称:主治医师,毕业学校:重庆医科大学,毕业时间:1999年7月,工作单位:涪陵况承武中医门诊部。

作者:曹硕

上一篇:创新习作指导管理论文下一篇:水景设计园林景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