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法律文件下的英语论文

2022-04-28

摘要:自李赋宁先生倡导英语教学中开设《英语文体学》课程后的三十余年内,该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未能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综合枢纽作用。究其原因,主要与英语专业本科生学科优势不明显及学科建设受到广泛质疑等息息相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下的英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规范性法律文件下的英语论文 篇1:

试析林克莱特批判历史社会学视角中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

[摘要]历史社会学是当今国际关系非主流理论中有影响的流派之一,由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代表人物林克莱特倡导的批判历史社会学是其中重要分支,其阐述的主题是世界主义伤害协议。林克莱特力图改变当下国际关系历史社会学各主要分支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社会、国家、地缘政治和战争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而对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和文化力量没有给予应有关注这一状况,尝试通过对不同形式的世界政治组织中的伤害协议这样的社会学主题的分析来拓展这一关注。他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构筑在怀特的国家体系社会学中的世界主义方法之上,主要探究不同的国家体系如何将各种类型的伤害置于规范性的约束之下,并在一个可比较的视角中探究现代性在此方面已取得的重要进步。

[关键词]批判历史社会学;世界主义伤害协议;国家体系的社会学;世界主义方法;现代性与进步

[作者简介]阎静,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博士,江苏镇江212001

学说林立、流派纷呈是当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冷战结束后,包括规范理论(normative theory)、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历史社会学(historical sociology)、女性主义理论(feminist theory)、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等国际关系非主流理论向主流理论发起挑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其中,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日益成为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就目前而言,历史社会学还只是相对松散的流派,其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思路和问题视角也是多元的。当下历史社会学内部有七大分支:它们分别是霍布森(John Hob,son)倡导的新韦伯式历史社会学;巴内特(MichaelBarnett)提出的建构主义历史社会学;吉尔斯论述的世界体系的历史社会学;卡尔特论证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社会学;安德鲁·林克莱特(Andrew Linklater)倡议的批判历史社会学;史密斯(Steve Smith)构建的后现代的历史社会学;布赞和利特尔(RichardLittle)联合提出的结构现实主义的历史社会学。他们探讨新韦伯主义、建构主义和历史社会学等和国际关系学的结合。不难看到,国际关系历史社会学内部各分支的主要学者各有自己的学术领地,他们往往是某一学派中的核心或领头人。虽然他们能通过历史社会学凝聚在共同的流派之下,但他们原来相对强势的学术身份使他们的学术旨趣各有不同,知识体系也“成色”不一,每一分支关联着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本文着重阐述林克莱特批判历史社会学视角中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怀特国家体系社会学研究中的世界主义方法(cosmopolitan approaches)。

众所周知,国际关系非主流理论各流派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织,彼此间存在诸多共性。就拿林克莱特来说,他不仅是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的执牛耳者,而且也是国际关系规范理论中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伦理立场的核心代表之一。而如上述,他又是历史社会学流派中批判历史社会学的倡导者。林克莱特认为,当前历史社会学的各主要分支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社会、国家、地缘政治和战争之间的相互作用方面,而对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和文化力量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他的批判历史社会学研究力图改变这一状况,并通过对世界主义伤害协议(cosmopolitan harmconventions以下简称CHCs)这样的社会学主题的分析来拓展这一关注。林氏的全球伦理思想的核心集中在其国际关系伤害观中。他的伤害观是基于世界主义的规范立场,围绕着“不伤害”而阐发的一套观念、思想和原则。林克莱特对伤害观的论述是从本文的主题——世界主义伤害协议的研究入手。并希望通过对CHCs的研究在历史社会学、英国学派和国际关系批判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世界主义伤害协议

几乎所有社会及社会之间都有伤害协议(harm conventions),它阐明在各社会之中,以及在与其他社会的关系中。什么事情是允许做的,什么事情是义不容辞的,以及什么事情是被禁止的。同时,大多数的社会都发展了这样的伤害协议,即规定人类对非人类种群(nonhuman species)能够与不能够做的方面。以及对自然界他们应该怎样做的协议。林克莱特批判历史社会学中所剖析的伤害协议侧重探讨有边界的共同体的文化结构(cultrual configuration),尤其分析对共同体之外的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道德准则,分析比较这些协议在贯穿人类历史中的各社会和各文明中有何不同,其视角是世界主义的。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世界主义立场重视个体或作为整体的人类的价值,个体价值的优先性与彼此间伦理关系的普世性构成了世界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核。林氏认为,对人类的其他部分,世界主义的所有要求是康德的“普遍友好”和尊重人的概念,以及所有人类平等的思想。世界主义要求用不伤害其他社会成员的职责这样的基本道德义务,来合并对本国公民的忠诚。林克莱特指出,使一种伤害协议成为世界主义的,是基于不将内部人的利益置于外部人利益之上的假设。正如牛津英语字典中所概括的,“不只被局限到任何一个国家或它的居民”上的伤害协议才是世界主义的。CHCs使人们接受这种观点:内部人没有道德权利通过施加不安全和恐惧在其他社会之上来提升他们自身的安全和福利,而且他们也没有权利以在他们自己的群体之内广泛被看作是应受谴责的方式行事。

按照林克莱特的观点,不伤害其他人的义务是普世道德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有其悠久的理论渊源,能够追溯到从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到斯密、密尔和康德这些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以及哈特、沃诺克、巴里和罗斯等20世纪道德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所有这些思想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尽管人们对关于“什么是美好生活”的观点始终不能达成共识,但他们都认为有必要从社会生活中消除基本的伤害形式。不伤害其他人的义务是伦理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彼此行善的关系、更利他的情感才能逐渐被构筑。林克莱特指出,自从苏美尔城市国家体系出现以来,战争、征服、奴役、伤害和使其他社会的成员处于不利的状况之中,几乎一直是世界政治的主要内容。尽管没有相关系统研究和杰出的著作,但国际关系学科很长时期以来始终关注伤害问题,没有一套规定对外部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伤害协议而设想一个国际体系是很困难的。在林氏看来,不同的政治共同体需要和已经产生的CHCs,为构筑一种全球道德共识提供了最有前途的基础。

由此,林氏进一步归纳了当今世界中五种不同

的伤害形式,认为这些伤害形式的存在,是当今国际社会需要更强大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的原因。第一种是,在独立的政治共同体之间关系中的蓄意伤害。最明显的例子是战争。使个体在战争中不受伤害的愿望已经是CHCs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是由政府对自己的公民所导致的蓄意伤害。现代世界中严重违反人权的行为已经导致这个结果:保护个体免受他们自己政府的伤害也是同样重要的。林氏的第二种伤害类型还包括,政府通过发动战争将伤害施加于自己公民中的一些。第三种由非国家行为主体产生的蓄意伤害。被海盗和雇佣军所导致的伤害,被卷入买卖妇女儿童的非法交易和国际毒品贸易等当代跨国犯罪组织,还有被跨国经济组织和国际恐怖主义运动所导致的伤害。第四是无意伤害(Unintended harm)。由于全球资本主义力量传播产生的跨国的分散的伤害形式,以及在导致其他人的不幸中成为共谋(com-plicity),即在从对他们的剥削或他们的痛苦中受益方面是共谋关系。最后,林氏的列表用疏忽(Negligence)来结束,即没有采取合理的预防性措施阻止对其他人的伤害的行为。

以林克莱特之见,正是这些伤害形式的存在,为当今社会发展更强大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提供了推动力。对CHCs的研究是林克莱特批判历史社会学的立足点。而且林氏对CHCs的分析从怀特的国家体系社会学(sociology of states—systems)的研究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将怀特的国家体系社会学研究中的世界主义方法与世界政治中对伤害问题的研究相结合,探究不同的国家体系如何将各种类型的伤害置于规范性的约束之下。

二、国家体系社会学的世界主义方法

从20世纪60年代怀特及其国际政治英国委员会的同事们写了一系列有关国家体系的论文始,到1977年怀特发表《国家体系》(System of states)一书,产生了一种“国家体系的社会学”的宏大视野,为英国学派的历史社会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怀特、布尔和沃森等人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历史社会学特点。世纪之交,英国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转向”,历史社会学转向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学者以怀特的国家体系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础,掀起了对世界政治大规模的历史社会学阐述,历史社会学研究在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比任何时期都占据了重要位置。怀特的研究侧重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国家体系进行历史社会学的分析,他的研究区分了霍布斯式方法与世界主义方法,而这二种方法就国家体系的长期命运提供了不同的立场。怀特更青睐霍布斯式方法的立场,他认为:每一国家体系最终取决于均势,均势是内在地不稳定的,且最终会被为控制而进行的斗争所破坏。国家体系的命运最终将被武力所摧毁。在此,我们能看到怀特最强烈的现实主义一面——坚持国际政治是不断重复和再现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进步往往不会发生这样的悲观主义立场。

在怀特看来,世界主义方法在理论上是世界政治激进思想中“最不重要的”方法。尽管他承认,世界主义和其他激进方法是国家体系包含很深道德不完美的一种重要提醒。虽然他总体上对这些方法或它明确的进步倾向将享有持续的成功表示怀疑,但怀特仍在他的国家体系的社会学研究中使用了世界主义方法。怀特的国家体系社会学的世界主义方法的主要兴趣在于,探究不同国家体系的成员不仅对他们自己本国的公民和国际社会有义务。而且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对人类的义务。它聚焦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有关人类统一的洞见如何影响着国家体系的发展。在怀特的作品中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对这样的问题的关注:普遍人类共同体的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塑造了不同国家体系的演进。而且,在对古希腊有关残忍的具体评论和其理性主义立场的陈述中,有关国家体系的社会学的世界主义方法也清晰可见。

林克莱特强调,他对CHCs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怀特的世界主义方法的影响。他认为,以怀特的国家体系社会学方法中的世界主义方法为依托,能够分析不同的国家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了世界主义的普遍人类共同体的思想,去产生保护个体免受诸因素所导致的伤害的协议,能够最有效地分析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中CHCs的发展和作用。所不同的是,怀特的研究主要还是关注国家间秩序,而林氏批判历史社会学的世界主义方法的中心关注的是,从过去强调对国家间秩序的研究,转变为一种旨在保护个体免受不必要伤害的伦理承诺在不同的国家体系中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发展起来的研究。这个关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国际体系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将对个体的伤害视为这个世界的道德问题,视为一个所有国家、集体或个人都应努力解决的、已被称之为世界主义伤害协议的问题。

林克莱特认为,有关伤害的国家体系的社会学的世界主义方法应该回答的一些基本问题是:是否所有国家体系都发展了在战争中阻止不必要的伤害为目标的道德协议;是否所有国家体系都发展了各政府对他们公民所做的伤害也关乎这个世界的道德协议;是否所有国家体系发展了提供给各地的人们免受私人国际暴力(private international violence)影响、免受远距离和无意伤害的影响,免受由剥削、共谋和疏忽所导致的伤害影响的道德协议。

由此,林克莱特批判历史社会学的两大目标,一是发展出一种较过去更为强大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它旨在保护各处的人们免于不必要的伤害,阐明对外部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道德律令——一种揭示人类的同情不仅只被限制在本民族或本国公民,而是能够扩展到包容所有人类成员的道德协议,而不论个体的公民身份或国籍和民族、阶级、性别、性特征、种族和其他不同的特征。二是在一个可比较的视角中探究由国家体系所组织起来的现代性的性质和潜能,以及现代性在此方面已经取得的重要进步,以实施当代的努力去保护人类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和苦难的影响。

三、现代性与进步:一种可比较的视角

现代性是林克莱特有关世界主义伤害协议的社会学剖析的一个重点。林克莱特指出,过去有关现代性的社会学研究不曾注意到现代性的政治组织作为一种国际体系的重要性。而关注这个分析层面的英国学派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是否现代国家体系已经取得了超过它先前的所有国际体系的进步,是否现代性在挑战人类历史中最普遍的伤害形式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怀特等学者在以古代社会的国际关系为主题的研究中发现,禁止伤害其他人的协议在古代国际体系中总体上还是缺乏的。例如怀特评论最早的不平等条约之———公元前480年希腊施加于迦太基的有关《禁止人祭的和平条约》,该条约声称,一个社会有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虽然它是被单边建立的—个条约,但它可能是早期的CHCs的证据。而且罗马后来摧毁了迦太基也证明,禁止伤害其他人的协议在古代国际体系中并不常

见。在其他章节中,怀特考察到,对城邦的忠诚远比对希腊或对整个世界的忠诚要强得多。有关希腊人团结的思想和人类团结的思想虽然很清楚地存在,一些国家确实也做了崇高的保证不相互之间进行破坏,或不使各自的人民饥饿,或在和平时期、战争时期不危及他们宝贵的水资源的供应,但是避免对外部人残忍的誓言很少有效。尽管希腊人明显地厌恶人祭,而且他们声称要在迦太基结束对儿童的杀戮。他们对迦太基人溺死外国士兵的习惯所表达出的恐惧揭示:希腊人在战争之后对人的生命有一些尊重。但总体研究表明,古希腊没有产生保护所有希腊人,或各处的人们免受不必要的苦难的CHCs之根深蒂固的传统,也没有如目前的现代战争法或有关人权的普遍文化那样倾向于这个传统。国家的暴力行为使人类的良知受到震撼,当代所产生的如人道主义干涉等现代伦理信仰在古代社会没有对应物。巴里·布赞和理查德·利特尔等的研究也得出判断:人类平等的思想在早期国家体系中几乎很少有其重要性。

分析不同世界政治组织中的伤害协议是将历史社会学与国际关系批判理论相连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不同的国家体系中主要的伤害协议的分析集中在,主导的行为主体或大多数行为主体将什么视为伤害,什么是它们认为能够接受、允许和禁止的行为。一个相关的任务是去探究,是否主要的政治行为主体相信有产生CHCs的义务。一个最终的问题是,是否这种历史的比较将显示:现代国际体系呈现出超越它过去的体系的进步。综观五千年来的世界历史,战争和征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伤害协议在大多数社会都包含“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道德区分,而且在战争和征服过程中授予内部人伤害外部人以合法性。这种区分已成为世界历史的规范。对这些伤害协议的挑战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之一。林氏认为,现代性有独特的能力将更强有力的CHCs嵌入国际社会。也许,如下方面显示,现代性在这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早期的国际体系。

(一)在国家间关系中的身体残忍

在20世纪,对身体的伤害已逐渐被看作是这世界的道德问题。尤其在考察战争中什么被允许什么被禁止的决议和条文中这方面的变化是明显的。如在纽伦堡宪章中对主权豁免的冲击,在前南和卢旺达建立的国际犯罪特别法庭的决议,以及在反人类罪列表中包括在战争中实施强奸等,这些发展将人类平等原则镶入国际社会,扩大了世界主义或世界法(world law)的影响范围。如果聚焦一些当代重要的问题还可以发现,对在战争中将平民作为直接目标事件的公共忍耐程度已经下降,在所谓的“自由民主”国家之间,具体伤害(concreteharm主要指有意图地针对其他人的伤害)也已经大大地减少。在现代世界中,理论和实践之问的紧张关系回避不了现状的评估,而且当代合法性标准给国家、非政府组织和其他行为主体在反对不必要伤害的斗争中提供资源。

(二)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关系中的身体残忍

关于身体残忍的新的合法性标准不仅体现在国家间关系的暴力之中,而且也包括政府施加于他们自己公民的暴力行为中。一些国际法律文件,例如在镇压和惩罚种族隔离罪方面,在种族灭绝和刑讯方面的协议,在消除对妇女暴力行为的联合国宣言中,都宣布“严重的身体或精神伤害”不合法。宣布对不同的民族、族裔、种族或宗教集团的成员的伤害为不合法是这些协议中不断再现的主题。许多国际法律协定宣布,附着在人类差异的等级结构中的伤害为不合法。这些都是朝着实现康德“在任何地方违反人权都应被各处所感知到”的主张方面已经采取的重要步骤。这里要强调的是,作为镶嵌在国际法中的现代合法性标准宣布:个体有权利不受“严重的精神或身体伤害”的影响。这似乎是在国家体系史中的一个新发展。

(二)无意伤害和忽略

上述显示,国际社会在将残忍问题放在伦理关注的首要方面,在削减已经主导世界历史的具体伤害方面进步明显。但是在现代,尤其是通过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模式被无意地跨越国界扩散的抽象伤害(abstract harm)正日益取代具体伤害。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伤害协议需要处理全球市场力量极度的污秽和极端的脆弱性。林克莱特指出,抽象伤害在现代尤其有意义,因为它使得产生一种新的世界主义的政治组织的可能性变得突出,而这种新的世界主义政治组织反过来又能削减这些伤害。因此,国际关系批判历史社会学的一个任务就是去反映具体和抽象跨国伤害之间正在变化的关系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必须承认,比较不同的国家体系已经怎样反映长距离伤害的问题是困难的,因为早期的国际体系没有经历目前的全球相互联系的水平,也根本没有面对过当下如此交错的道德事务网。这些事实限制了许多有意义的历史比较,一些判断也只能在较狭窄的水平范围内作出。但是,现代国家体系在致力于解决上述描述的伤害的多重形式方面是独特的,它并不缺乏有着既增加道德关注深度又增加其广度的道德资源,而是是否现代国家体系使用这些道德资源去处理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和交易形式、国家建构和战争、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优越论信条等导致的伤害形式,仍不是很清楚。最近相关的国际事件虽并不令人鼓舞,但也远非定论。主要的问题是,现代国家体系以及它的主导经济和政治旨趣,将在多大程度上吸收世界主义情感去确保其合法性,而且有着改革主义定位的行为主体在多大程度上对CHCs有更大的需求,是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提升的问题。

四、结语

林克莱特的批判历史社会学对CHCB的探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怀特的洞见和方法。在笔者看来,林氏将康德的思想引入讨论不是用革命主义反对现实主义,因为林克莱特很清楚,为权力的斗争从来就不会结束,而且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不会消失。他欲阐述的中心思想是,对权力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与“控制的最小化”、更少的残忍和更小的疏忽和冷漠共同前行,在多大程度上它能够用对其他人尤其是对世界社会最脆弱的成员的最大责任来运作。而且,林氏所关注的这些道德事务既享有在人类事务中的某种永恒,在当下的时代又有某种显著的重要性,它也使得批判历史社会学中的世界主义伤害协议的社会学研究愈发突显其重要地位。

作者:阎 静

规范性法律文件下的英语论文 篇2:

《英语文体学》课程改革建构与实施思考

摘 要:自李赋宁先生倡导英语教学中开设《英语文体学》课程后的三十余年内,该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未能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和综合枢纽作用。究其原因,主要与英语专业本科生学科优势不明显及学科建设受到广泛质疑等息息相关。面对当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严峻形势,本文从文体学课程内部进行反思,就教学目标、内容及模式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通过教学目标的明晰化、教学内容的优质化及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本文梳理了文体学课程独特的内在优势,凸显了文体学的重要地位,对当前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语文体学》;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9.03.022

Key words:English Stylistics; education of the English majors; course reform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经历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社会对英语人才评价标准的日益提高,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日益紧迫,不少学者呼吁培养多元能力人才[1],重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2]。然而,在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全面提高的背景下,合并乃至取消英语专业的呼声甚嚣尘上。此外,当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普遍开设的《英美文化概况》《实用文体翻译》及《英语报刊选读》等课程在设置上难度不够,在教学上大多停留在繁复的例证阐释和词汇语法习得上,并没有将此类课程提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久而久之,学生收获的仅是对语言和文化的杂乱感性认识,缺少对英语语言和英美文化的深层思考,英语专业的部分课程也便成了名不副实的“水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合并乃至取消英语专业的呼声,而想要打造所谓一流的“金课”则更是遥不可及[3]。因此,如何凸显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增强英语专业教師的学科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当今,国内外大学的英语系或英语学院均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文体学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区分对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如何凸显在本科课程中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重点,还有待英语教育领域学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总结[4]。为此,笔者以目前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教授的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英语文体学》为切入点,从课程目标、内容及模式三个层面提出改革设想。

一、《英语文体学》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文体学是一门跨学科专业。从狭义上讲,文体学是语言学与文学间的交叉学科;从广义上讲,文体学是应用语言学模式和方法来分析和阐释所有语言变体的学科,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文体和新闻、对话、演讲、广告、法律文件等实用文体。针对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英语文体学》课程,从教学对象的宏观培养计划和实际学习需求考虑,采用了广义的文体学定义。可以说,《英语文体学》是一门教授各种语言变体中语言使用规律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具体语境中英语运用的能力,对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学科的内在特征来看,文体学展现出不可比拟的优势。文体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体学业已发展成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兼收并蓄,不断从语言学的发展中汲取养分,形成了多元开放的学科发展格局。根据所采用的语言学模式和研究目的,可区分不同的文体学流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随着文体学理论在大学课堂的应用,“教学文体学”(Pedagogical stylistics)应运而生,为教授文体学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方法和实践上的指导。反过来,文体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地。为此,不少学者已著文阐明文体学应用到其他英语专业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8]。然而,《英语文体学》课程与其他英语专业课间的互通关系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9],有关文体学课程教学特点及意义的研究更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文体学课程的关注和授课发现,知名高校十分重视英语专业文体学课程的设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外语系均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文体学课程,且都由文体学领域的知名教授授课。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英语系为本科生开设文体学课程,该校原英语系系主任、国际知名文体学家辛普森教授(Paul Simpson)授课。由此可见,无论是国内的二语课堂还是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都十分强调文体学课程的重要性。

然而,从国内英语文体学课程的现状来看,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虽然国内从1985年开始,在李赋宁先生的倡导下开始将英语文体学纳入英语教学中,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开设了文体学课程[10],然而英语文体学课程至今在国内很多高校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并被视为“镶边”类选修课程;第二,学生的文体意识不强和“文体能力”薄弱,不仅缺少文体学基础知识,而且不清楚文体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无法充分认识到文体学的重要性[11];第三,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松散,文体学理论与实际文本分析缺少有效结合,现有的教学内容设计通常包括四个部分:对文体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分析,对演讲、会话、新闻、科技、法律、广告等非文学语篇的分析,对文体学理论的介绍。在短短一个学期的教学中涵盖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往往只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学习。

二、《英语文体学》课程改革的建构与实施

本文针对《英语文体学》课程中现存的问题,遵照教育部2018年新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文件精神,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上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改革

《英语文体学》的教学目标往往涉及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辨识和描述不同语境下英语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学工具和方法来解释具体问题和分析文本肌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这三个纲领性的指导目标互有关联,却各有侧重。因此,理应重新调整布局,让教学目标更明晰和有目的性。有学者指出,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并在此之上区分了宏观和微观目标,长期和即时目标[1]。宏观目标涉及学生的英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整体素质;微观目标依据培养能力类型进行划分;长期目标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即时目标则是落实到每堂课的任务。这种划分虽然详尽和系统,却又存在重复和界限不清的问题。本文认为,英语文体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类。整体目标从英语教学的宏观高度出发并发挥指导性作用;局部目标从课程大纲核心内容出发并发挥具体作用。整体观照局部,局部映射整体,二者构成多元立体、动态发展的辩证关系。

从整体目标来看,该课程以凸显英语专业学科优势,增强英语专业教师的学科意识为首要原则,旨在培养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体意识、语篇敏感度和分析鉴赏能力,尤其强调“运用英语解释英语”的元语言能力。不同于其他英语课程将规定性语言知识视为教学终端,文体学课程将这些知识视为学习起点。这从根本上设置了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挑战,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英语教学普遍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内在思想内容的大环境之下,《英语文体学》的设置起到独树一帜的效果,有助于划分英语专业与大学英语教育的本质界限,促使英语专业学生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从局部目标来看,该课程的课程时间有限,但课程内容涵盖面宽,这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在第一阶段,系统学习语言学知识,掌握语言各层级的语言特征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基础。此阶段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讲解各种“元语言”知识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调动学生从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中提炼和构建起语言层级性的知识体系,从本质上升华对英语的认识。在第二阶段,教学目标围绕着“语言的语境观”展开,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语言特征、语篇结构、主题思想、交际目的等方面对不同体裁进行主动式思考。此阶段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语言的“语法性”(grammaticality)转移到语言的“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在第三阶段,教学目标围绕在具体的文本分析和阐释上,其中涉及诗歌、戏剧和小说等文学文体。这是该课程的重中之重。文学教育的任务不是文学常识的死记硬背,不是作品内容梗概的囫囵吞枣,也不是将未经咀嚼的文学批评强行灌入,而是培养对语言极为敏感的讀者,从文体分析中进行思辨性阅读,从细读中品味文学之美。

2.教学内容改革

截止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供英语专业使用的文体学教材和专著,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详细全面的设计。二十年来,国内英语专业文体学课程在设置上已取得了较大发展,教材编写大多依据1985年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12]所制定。教学大纲中安排的教学内容是按两个学期设计,而实际上不少高校开设的课程则是一个学期。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突出教学重点、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授课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提出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强调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和课程互通,即“突出内容依托,回归人文本位”,也符合最新草拟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新版)》中强调的重要理念[13]。

具体来说,应当做到《英语文体学》课程与《高级英语》《高级写作》《英美文学选读》以及《英美报刊选读》等英语专业特色课程相互呼应;应当有意识地将其他课程的内容融会贯穿起来,多从中选取例子进行深度文体学分析和阐释。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起到唤起和刷新学生的认知图式,带领学生从一个较为陌生的文体学视角重新阅读和鉴赏已学过的语篇。

以《英语文体学》和《高级英语》的互通为例。根据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过于偏重词汇语法等语言技能培养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文章主题大意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名篇和好文章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上、下学期开设的《高级英语》课程选取《综合教程》[14]第五、六册作为教材。这两册的课文涉及多种多样的语篇体裁,大都出自名家之手,主题意义深刻。笔者在《英语文体学》课程开始的前两周,以高英课本中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短篇小说《一次行刑》(A Hanging)为例,介绍“什么是文体”和“什么是文体学分析”。本文以小说中描述执行死刑的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There was a clanking noise,and then dead silence. The prison had vanished,and the rope was twisting on itself. We went round the gallows to inspect the prisoner’s body. He was dangling with his toes pointing straight downward. Very slowly revolving,as dead as stone.[14]48

《高级英语(教师用书)》中对这一段的讲解主要停留在表层意义,涉及故事内容(“这个段落描述了什么内容?”)以及单词“dangling”的解释。在文体学课堂上,笔者从词汇句法层面的文体特征和小说视角的选择两个方面带领学生细读和品味这个名篇选段。奥威尔在“选择说什么”(“囚犯脚下的闸门打开了”或“囚犯被绞死了”)和“怎么说”(“绞刑架闸门打开时发出的声音”)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他没有汇报绞刑发生的动态过程,而是选择了一个表示静态的“there be”存在句,刻意抹去了动作参与者“绞刑手”作为施害者的身份和“囚犯”作为受害者的角色;甚至在呈现“clanking noise”时选择了不定冠词“a”,进一步刻意模糊该句内容与此次行刑的相关性。这样的文体特征最大程度地突显了行刑的恐怖画面。从小说视角来看,看到“死囚不见了”和“那根绳索在打转”的是身处现场的叙述者“我”(奥威尔)和其他在场的人。从现场的视角,吊死的囚犯被绞刑架的隔板挡住,只有绕到绞刑架后面才能看得见。这种有限视角的选择,对理解这篇小说至关重要。从时空的视角来看,小说一开始,奥威尔便强调了自己在行刑事件中的“在场”位置。然而,从心理和意识形态视角来看,奥威尔不断从细节拉开自己与整个事件的距离,揭示出对囚犯的同情和对殖民者冷血与虚伪的无情批判。在对这段文字进行文体分析时,笔者还引入了同样主题的中国经典文学——鲁迅的短篇小说《药》进行文体分析,并与奥威尔的作品进行比对,带领学生鉴赏经典之为经典的语言魅力。以人为本、点面结合和课程互通的教学内容改革并不意味着课程之间的重复,而是拔高式的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升华对英语语言和语篇的理性认识。

3.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具有理论支撑的操作框架。本文针对英语本科教学中过于强调“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缺乏挑战性等普遍问题,结合《英语文体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的指导下,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提出了系统性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措施。

CBI发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近几十年已在我国英语专业教学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CBI的最大优势在于将重心放在语言承载的内容上,并倡导教学内容与语言的融合。有学者指出,“英语专业教育依托的内容应该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英语国家知识及跨文化交际知识”[15]。也就是说,英语不应该只是一门工具,而是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语境紧密结合的一扇窗户。这恰好印证了该教学模式与《英语文体学》课程的契合之处。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文体学》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言鉴赏能力,将学生对语言的认知从“语法性”拔高到“得体性”和“有效性”。

从内部来看,《英语文体学》课程模式改革主要涉及教学素材选择的构成及标准、教学进度安排和课堂活动设计三个方面。CBI教学模式强调语言作为学习的手段和起点,将获取知识和信息作为目的。在《英语文体学》的教学大纲中,学习语言各层级的文体特征占据了核心位置,而其难点也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活学生多年以来所学的各种“规范性”词汇语法知识,使其重新思考英语语言。以句法层面的学习为例,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包括句子的类型、复杂程度、长度、信息焦点及修辞手段等。其中能否让学生体会到句法选择的文体效果,并在将来的阅读中养成“敏感阅读”的习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句法层”这一主题板块之下,授课教师可从简单的案例入手,以凸显“常规”与“前景化”的对比为选择标准,例如被动态与主动态之间的差别、并列句与主从句的不同等。教学进度可安排导入、预热、知识点讲解和课堂练习四大板块。导入环节选取《高级英语》教材上的句子,以熟悉的内容唤起学生的记忆。或者从最新英美新闻报刊头条中举例说明,以时下热点引起学生的关注。预热环节可挑选经典的文体学分析案例,例如Leech和Short对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The discreet door shut with a click”这样一个简单句的分析[16]。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一句子进行改写,并现场收集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从句法的角度解释改写版本与原文之间的差异。最后,以幻灯片形式将可能出现的十种变异体列出,结合小说的主题意义进行一一阐释。接下来正式进入核心知识点的学习,系统介绍句法层面可以考虑的文体特征,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最后以课堂习题的形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回顾,以连线题或选择题等简单的形式检验并巩固学生对专业术语的掌握。

从外部来看,授课教師一方面应每周布置相关内容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自主阅读,强调对知识点的举例说明,鼓励学生使用《高级英语》《高级写作》《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报刊选读》等课程所学的例子进行分析,最后将小组讨论的成果在第二节课上进行陈述。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每周所学主题,挑选1~2篇语篇作为课后的辅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除了语料上的延伸和扩展,教师在课后应向学生提供一些实用分析方法,以学生熟悉的语篇为例进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对类似的语篇进行分析。比如,笔者曾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猫》(Cat In The Rain)开篇第一段为例,以箭头或列表的形式画出这一段中出现的多条词汇衔接链,并讨论各条衔接链之间的语义关联,最后结合小说的视角问题解释语言层面上谋篇布局的文体意义。随后,要求学生以类似的方式分析高英课本上奥威尔的《一次行刑》中的第一段。这样的课后任务,既能让学生加深课堂所学知识,也能通过具体的操作指南和熟悉的练习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英语文体学》课程与英语能力培养

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宏观视角来看,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对四年一贯制下的精读和写作类课程积极性不高,学生尚未掌握有效的语言能力和技巧,离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评价标准尚有明显的距离,而现有的考核方式仍缺少有效检验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环节,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够重视。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岌岌可危,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英语文体学》作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课程,在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的课程设置上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和综合枢纽的作用。

文体学方法在各類课程中被引入和应用,该课程与其他英语类课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其与《高级写作》《高级英语》等专业核心课程相辅相成、互补互通;在文学能力的培养上,其与文学教学的相关重点课程相得益彰,强调阅读读出新意、读出深度;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其巩固和实践了《语言学导论》《英语史》《英语报刊选读》《语篇翻译》等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从对文本的关注度上来看,文体学和这些课程有着诸多共同点,即强调文本细读、文本结构、文本功能和文本阐释。辛普森教授在针对“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系”的学生所著的文体学教程中为文体学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文体学是一种把语言摆到首要位置的文本阐释方法”[17]。这个定义弱化了文体学和语言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强调了文体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王佐良先生早在《英语文体学引论》的审稿会上就提出了文体学有可能替代英语专业高年级的精读课这样大胆的预测[10]4。目前,学界的关注点主要在如何将文体学知识运用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而忽视了文体学课程本身的设计和改革。要实现王佐良先生的预言,可能还需要从内部对文体学课程进行深度反思和打造。

四、结语

胡壮麟曾指出:“语言学在具体教学中,最能应对国家建设和国家政策需要,体现了现代意义上英语教学任务的战略性、全面性、尖端性、复杂性”[4]805。与语言学脉脉相通的文体学,更应该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面对英语教学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实行英语专业本科的文体学课程改革乃大势所趋,且改革任务十分艰巨。通过对课程内部教学目标、内容和模式的改革,能够有效回应当下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质疑,并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外语本科生多元能力培养教学选择模式探索[J].外语界,2018(1):28-35.

[2] 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176-183.

[3] 蔡基刚.高校外语界“金课”打造的标准和内容探索[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6):1-5.

[4] 胡壮麟.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6):803-805.

[5] 吴显友,刘士川.语篇教学中的文体学模式——文体学方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4):109-112.

[6] 万本华. 重在分析与鉴赏——文体学观照下的《高级英语》教学[J]. 外国语文,2011(S1):148-151.

[7] 赵秀凤,王春霞.认知诗学文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3(4):54-59.

[8] 张春燕.功能文体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4-129.

[9] 陈蕊娜.《高级英语》课程中语篇综合写作教学研究[J].教育文化论坛,2017(3):79-83.

[10]胡壮麟,刘世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1-10.

[11]吴显友,罗建婷,吴素梅.国内首次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体能力调查: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2010(3):45-49.

[1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英语文体学》教学大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2):28-29.

[13]蒋洪新,谢敏敏.关于起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新版)》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1):1-10.

[14]何兆熊.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15]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依托课程体系改革的影响及其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25.

[16]LEECH G,SHORT M. 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Harlow:Pearson Longman,2007:100.

[17]SIMPSON P.Stylistic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4:3.

(责任编辑:杨 波)

作者:黄荷

规范性法律文件下的英语论文 篇3:

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分析研究

摘要:法律英语是一种涵盖了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与其他学科的英语特点不同的是,法律英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剖析。单从文体的特点上来看, 它属于职业专用英语的范畴,是一种用于正式场合的书面英语;在文体的结构特点上来看,它庄重,结构严谨,要求准确地表达法律专业的特点。为了更深入和熟练地掌握法律英语,首先就要了解它独特的语言特点,本文就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展开分析研究,主要从词汇、句法、文体、翻译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字:法律英语 语言 特点

新时代的背景下法律英语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对法律英语语言的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更要对这些特点做到心领神会,本文就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一、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

1.含有法律专业意义的普通词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法律英语凭借着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其在法律专业当中的地位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的发展起来。法律英语的形成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不断地司法实践以及改革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特定意义的表现模式和规范准则,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词汇的丰富性、语法的结构上面,是法律语言专业性、集中性和严谨性的重要体现。法律英语和普通英语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当中既包含了普通英语的词汇,还延伸出许多特定的含义。

2.特定的法律专业术语

法律法规具有规范调解的作用,而它主要是通过具有法律效果的言语行为来实现的。既然是具有法律效果的言语行为,那么就必须承担着为实施者和立法者以及司法者等的法律能力和语言能力提供重要支撑的效果,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得体,它与其他行业的专业英语不同,它需要通过间接明了的字句来表现法律的定义,传达法律所想要表达的效果。正是因为法律语言的特殊社会功能,让法律语言成为了表达特定含义或者是法律概念的专用术语,是无法随意更改或者被其他词汇来代替的,法律中最常见的特定法律专业术语就有以下几种:complainant (原告),defendant(被告),bigamy(重罪),demurrer(抗辩)等,这些词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反映了法律语言的特点,即不能被其他领域的专业英语所引用。

3.外来词

大多数的英语词汇都是来自于法语或者是拉丁语。众所周知,法语对于英语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对于法律英语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说bar是法庭判台的意思,verdict是采掘的意思。当代我们见到的法律英语的基础来自于普通法,而普通法的制定来源于中世纪罗马教会所制定和沿用的罗马法律,在罗马法当中许多法规都是用拉丁文来陈述的,因此当代我们看到的法律英语当中会有许多拉丁词汇,比如:alibi(某人不在犯罪现场的申辩或证明),declaration(申诉,陈述,证言)。

4.成对型近义词

在法律英语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成对型近义词的出现,实际上它的存在让法律合同的条款在陈述上或者是实施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扩大了设计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纠纷和争议。

5.拉丁语的频繁使用

在英美等国家,人们最羡慕的职业就是律师和法官,而事实上,从事法律工作的他们为了彰显自己的不同之处,在很多情况下都使用外来语,尤其是拉丁语。在英国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懂得拉丁语的人才称得上是学法律的人。

二、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

法律英语的句法结构大多数情况下都很复杂,经常使用被动句的语法结构是法律英语最显著的句法特点。在许多专业书籍当中,条件状语从句经常会与高频率的介词短语连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难度。定语的作用是对那些名词性术语的内涵或者是在必要情况下对它们所延伸出来的含义进行重新界定,而状语更多时候是为了体现履行权利和义务所需要的条件、方式、地点以及时间而出现的。

1.陈述句

法律文书是为了进一步确定法律关系以及陈述法律法规当中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专用公文,它需要用陈述句的口吻客观地进行描述,因此法律英语的句式结构主要是陈述句结构,比如在法律英语规范文件和法律文书当中,很少用到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2.完整句

法律用语在表达的时候往往拥有很强的严谨性,因此在书写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省略句或者是句子缺省状况的出现,因为被省略的句子经常会造成人们在理解上的歧义,另一方面,法律英语也不适用单独句,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主语、谓语、宾语,具备完全的主谓宾结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完整句结构。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法律文书当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完整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显示出法律英语独特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3.条款句

法律法规的文字表达强调的是间接、明了,从文章主题的结构上看,古今中外的法律语言都采用分条列款陈述的形式,法律英语同样也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法律英语使用条款的句子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简单条款句、平行条款句和树形条款句。这三种形式的使用让法律的文书在脉络上更加清晰,主次分明。

4.复合长句

复合长句是法律英语非常重要的特点。与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相比较而言,法律英语的句子结构无论是长度还是从句的使用都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对从句的连续性要求较高。法律英语的句法特点和其特定的问题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正式的法律法规或者是原文法律专业书当中对中心词的使用往往有很多的限制,与此同时,对于某一法律的概念成立的条件也有着非常严格的步骤。因此,法律英语大都以长句居多,很少会看见短句的形式。

很多法律文书的制定者都比较喜欢那些长度超出普通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的句式,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句话构成一个段落的现象,有些还有非常复杂的修饰成分。这样的句式结构往往都能做到叙事具体,条理分明。比如说:衡平法对于那些利用职位之便来谋取利润的受委托人拥有解释利润来源的责任与义务,并且这些利润是规定与欺诈或者是否拥有诚意是没有关系的,另外一个方面判断这种利润是不是应该由原告来获得,或者是获得利润的人是不是拥有义务来帮助原告来了解获得利润的途径,他是否为了原告的利益而去冒险,原告是否真的受到了损失以及在诉讼当中是否能够获得利益等等这样的问题和考虑无关。

分析:这是一个由法律英语翻译过来的长句,当中由六个从句来构成,其中有三个介词短语,一个动名词所构成的短语结构,尽管整个句子的结构比较复杂,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它的条理还是很清楚的,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法律所要陈述的内容,丝丝入扣。像这样的长句在许多法律文章当中都是随处可见的。

三、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

法律英语属于书面英语,很多时候表述的语句都要求庄重、正式,并且强调书面语的使用。法律作为国家政权意志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其他行业的英语不同的是,法律英语的语言功能已经不再停留在最初的交流阶段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体现、传播和执行立法者的意愿。为了有效地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政策性和权威性,法律、法规和条例当中所用到的法律英语的文书都对遣词造句的能力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并且每一个词汇的使用都应该做到精准,用词要正式。

四、法律英语翻译过程当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法律英语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专业英语而言,专业性和特殊性更强,就算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法律条款的原文或者是专业书籍的时候都会感到力不从心,更不用说将他们准确地翻译出来。信、达、雅是进行翻译工作的基本准则,但是对于法律英语的翻译工作而言,这项翻译原则显然不适用,实际上它遵循的是相对独特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原则就是说在翻译的时候,中文的表述应该要能够准确地反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要素,要准确地反映出法律英语原有的意思和宗旨。英国国家的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法制思想深深烙入了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这实际上与我国人民在法律上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对法律文化的认识上面。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很好地把握法律英语的主旨,这也是法律英语翻译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2.注意我国法律术语的选择

法律术语是用来表现法律专业特点的词语,它不同于一般性的词语,通常情况下涵盖了特定的法律概念、原则等等内容。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用那些与中文的法律术语不相符合的词语来表达的话,读者往往很难领会你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personal representactive一般被人们翻译成为个人代表的意思。这个词似乎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大陆的一半英汉词典和英汉法律词典当中却是不存在的,却能在香港的法律词典中找到,它的意思是遗嘱执行人,包括excutor(男遗嘱执行人)、executrix(女遗嘱执行人)或者是遗产管理人,包括administrator(男遗产管理人)、administratrix(女遗产管理人),都是由法律规定的管理死者遗产的人员。

3.中文表述要注重逻辑性

在将法律英语翻译成中文时,要做到表述清晰,逻辑思路要正确,用语要庄重。同样的,中文法律用语也是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话交流语。当我们选择了法律用语之后,还要考虑所选的词句是否符合法律的行文风格,法律是一项庄重而神圣的事物,因此应该用陈述的口吻来表述,不能含带过多的情感色彩,要体现法律文件的庄严冷峻的特色。

五、法律英语的翻译技巧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法律英语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专业英语,它带有很强的特殊性,复杂的句式结构、较多的专业词汇,让我们在翻译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法律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成效的,更不是拥有较高的英语基础知识就能够胜任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积累和了解,做到牢记于心,才能够将法律英语翻译得准确。因此,法律英语的翻译也不是无从入手的,在深入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法律英语翻译的一些技巧,在掌握了这些技巧以后就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法律英语翻译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和其他行业的专业英语翻译一样,法律法规等法律文献的翻译也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要求翻译人员仔细研读原文并能够准确深刻地了解原文的大意。首先我们要对原文当中法律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式结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帮助我们快速阅读文章。

比如说法律英语当中经常会出现定语后置、分隔的用法情况,有些法律文献或者是文件当中会出现比较长的从句,这些句子有可能会独立成为一段或者是一项条款,有一些句子在定语从句后面又带着状语从句或者是定语从句,因此在翻译这种类型的句子时,翻译者首先要理清自己的逻辑顺序,思维要敏捷、清晰,寻找句子当中具有标志性的连词来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

2.借助法律英语工具书和参考书完成翻译

在翻译法律英语的时候,我们要经常性地使用法律英语工具书和参考书,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借助香港地区的翻译来辅助我们顺利地完成整个法律英语的翻译工作。法律英语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是很悠闲的。如果想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翻译工作,并且提升翻译的质量,工具书和参考书是必不可少的。

3.适当选择直译和意译

在翻译法律英语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翻译方式,也就是直译和意译的选择要恰当,切忌不可见字译字。由于中英法律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再加上法律专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拥有比较强的特殊性,在更多情况下我们都不鼓励用直译的方式,而是选择意译。有些时候我们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避开法律英语原文结构的束缚,重新用中文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汉语语言的习惯,让读者读起来比较舒服。

4.将主题、内容、客体展开翻译

在翻译法律英语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注意把握好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紧紧围绕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准确地区分文献或者是法律英语文件当中的主体、内容、客体,并将他们展开来翻译。法律关系是由一个基本行为而衍生出来的法律概念。在翻译法律英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效准确地把握某个具体法律案件当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即主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当事人;内容,也就是法律双方当事人之间所需要履行的权利和义务;客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象。只有把握好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具体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原文,准确地作出翻译。比如说,在翻译英语合同的时候,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分配和当事人在合同中所处的地位、合同的性质种类应该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翻译较长句子的时候要简化句子结构

在翻译法律英语文件的时候,我们往往要将原文当中比较复杂的长句进行适当的简化,剔除句子当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语,进而找出句子结构当中的主语、谓语、宾语,最后找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此外,在翻译的初稿完成以后,我们还要适当地检查和重新阅读,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对词语搭配和句子成分的完整程度的检查上面,语序是否颠倒、用词是不是有歧义、翻译的过程当中主句和从句的衔接是不是正确,在经过了进一步的斟酌以后,才能够最终形成翻译稿,切忌匆忙收工。

六、小结

本文就法律英语的语言特点展开分析,主要分析了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句法特点以及问题特点,并就翻译过程当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展开探讨,最后总结出了法律英语的翻译技巧,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肖云枢.法律英语语法特点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

2.王建.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中国科技翻译,2003

3.陆汶逊.法律词汇翻译切戒望文生义.法律学刊,2009(02)

4.陆文慧.法律翻译——从实践出发.法律文学,2004

作者简介

梁月梅(1970-),女,广东恩平人,英语文学学士,恩平广播电视大学英语讲师。

作者:梁月梅

上一篇:我国管理会计中存在问题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管理论文